江西师范大学333真题及详解!(2010~2022年)

  

  江西师大333的历年真题十分重要,每年都会有大量真题重复,需要大家认真背熟!!!师大每年都会有开放性的论述题,这类题目是拉开差距的地方,学姐都已经整理好了答题技巧,请大家认真分析、思考。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和教学方面对所培养人的要求。

  2.学制

  (注意区分学制和教育制度)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学制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级别、学校的结构。

  3.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按照教学科目编制的,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评价对象)所做的测量、评定和分析。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的评价。教学评价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为了了解、诊断、评定、调整与促进教学服务的。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5.心理健康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功能。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6.创造力

  创造性也称为创造力,是个体利用一定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与相应的人格特征整合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线形的,而是多维的,包括与创造性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和适应性品质。

  二、简答

  1. 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1.高尚的师德(提示,三爱:热爱集体、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两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一终身:终身学习)

  (1)热爱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前提,热爱教育事业,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协作。

  (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

  (5)终身学习: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宽厚的文化素养

  (1)广博的知识: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2)深厚的文化素养。教师不仅能精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对教育学科知识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

  (2)教育能力素养:基本教学技能;分析、诊断、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3)教育研究素养:能够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

  4.健康的心理素质

  轻松愉悦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

  (如果考简单题,则围绕上述关键词,适当展开,每条下面写1-2句话即可)

  2.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条件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有效教学的普遍规律。教师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教学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的如何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激发和引导,否则会导致盲目、自发与低效。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3.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需要经过学生个人的思考、领悟、践行与反思才能转化为他们内在的本领。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

  5.防止两个倾向

  其一,教师中心,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

  其二,儿童中心,现代教育派认为应该让儿童成为教学的中心,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盲目探索,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

  6.正确做法: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主导、引导和辅助作用。

  (如果考简单题,可以这样简单写,如果考论述题,则需要“做法”上详细论述并举例说明,)

  3.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1300多年,对我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很多弊端。

  1. 积极作用

  (1)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第二官吏经过考试选拔,提高官吏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政府的统治基础;

  第四,利用科举制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

  (2)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第二,促使人们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

  第三,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利于教育的普及;

  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扭转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

  (3) 使选拔人才更为客观公正

  第一,重视人才知识而非门第;第二,时务策与诗赋论有利于检验人的能力

  第二,我国文官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的。

  2. 消极作用

  (1) 国家重科举选士,忽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2) 科举制度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第一,评分是受主观因素影响;第二,考官受贿和作弊现象严重;第三,诱骗知识分子为名利而学习,耗费青春。

  (3) 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第一,导致学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风;第二,形成重权威、轻科学,重书本、轻实践等性格特征。第三,形成畸形的读书观、学习观。

  3.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有哪些特点

  1.人本主义: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儿童天性;教育可以重塑人;肯定教育的力量、人的价值

  2.古典主义:吸收古人见解,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古为今用,托古改制

  3.世俗性:关注今生而非来世,是人文主义教育中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4.宗教性:虽抨击教会,但不反对宗教;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宗教

  5.贵族性:教育对象是上层子弟,目的是培养上层人物;教育形式是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

  综上,人文主义教育具有双重性,进步性落后性并存,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是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灿烂的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每一条根据关键词展开写2-3句话即可)

  三、论述题

  1. 结合实际论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目标

  首先提出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该师生共同制定。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实现一个目标之后立刻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形成集体核心

  健全集体的组织与功能,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采取民主选举原则,对班干部严格要求。

  (3)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班主任做好统筹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帮助学生融入集体、热爱集体,展现个性和才能。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形成良好的班风,发扬集体的优点,抵制不良思想作风的侵袭,使集体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

  (注意,以上四点只是书上给出的参考措施,在现实的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治班有法,又无定法。如果在在分析题中,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回答,就不能拘泥于这几点,要结合具体材料分析)

  2. 阐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答题要点:(1)阐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 生活即教育

  (1)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2)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批判“老八股”的传统教育,提倡教育与人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3)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一方面,教育目的、原则和方法是由审核或决定的,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可以改造我们的生活、推动生活进步。

  2. 社会即学校

  (1)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2)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校通过与社会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是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

  3. 教学做合一

  (1) 在劳力上劳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2) 行是知之始

  (3) 有教先学,有教有学

  (4)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4.评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该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目的是摆脱传统“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的教育。(也可以根据他的思想的每一个点,自己来评价)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教育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立足于社会实际,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1. 教育不应该是以书本为中心的“填鸭式”“注入式”的,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教学做合一。

  2. 教学内容不应只局限于书本,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应拓宽课程资源,注重实用性。

  3.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

  4. 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 论述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答案要点:先一句话概括卢梭的教育思想,再分点论述(以下答案要适当扩充),最后要结合实际谈其影响或者对其进行评价。

  总述: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儿》,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1. 代表作《爱弥儿》,论述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2. 自然主义

  (1) 含义:核心是“回归自然”,即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回归自然就是以自然教育为基础,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人为教育三者结合。

  (2) 目的:培养自然人。独立自主;平等;自由;自食其力

  (3) 方法和原则: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充分的自由,遵循其自然天性;因材施教。

  (4) 实施:婴儿期,体育:身体的养护和锻炼,增强体质

  儿童期,感觉教育:进行感官训练,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用“自然后果法”教学

  青年期,智育和劳动教育:智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特们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劳动教育,学会从事一种职业,既能谋生,又能促进理性成长。

  青春期,道德教育:激发理性情感,发展理性,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5) 影响(评价优缺点):自然主义教育是教育适应自然向教育心理学化过渡的重要环节,批判经院主义教育违反儿童天性,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注入式教育,重视儿童身体健康和感觉教育,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说卢梭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

  (6) 启示:教育目的有益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教育过程要倡导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究

  教育内容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启示部分要展开来描述)

  4. 论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1.充分运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丰富观念性知识,提供多种变式

  2.分析问题构成,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用画图、列表、写方程式等重新表征问题;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表征问题

  1. 教授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策略性思维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

  教授学生各种策略思维:启发性策略、元认知监控策略

  2. 加强解决问题的态度训练,培养内在动机

  训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解题的自信心;严谨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问,给学生提供一些解决不良问题的机会

  3. 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师指导下,主动选择学习,对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加以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自主探究。

  4. 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教学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想,再用实验检验、求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狭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2. 教育目的

  (见2010年名词解释)

  3.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一致。公元16、17世纪间,班级授课制首先在东欧的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在我国,清代同治元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1903年的癸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将之确定下来,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4.教学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5.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后来发展成一所以外语教学为主,兼习各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862年正式上课,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表明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转为现实。

  6.昆体良

  昆体良是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演说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他二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总结,也是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集大成者,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学问题的著作。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可以分为三大主要部分:昆体良的教育观;昆体良的教学观;昆体良的教师观。昆体良是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西欧文艺复兴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对夸美纽斯也产生深刻影响。

  二、简答

  1. 教育学产生和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1. 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特点: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具有阶级局限性

  3. 代表作:《学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还有《论语》《理想国》等

  (二)独立形态阶段

  1. 时期: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特点: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

  3. 代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卢梭的《爱弥儿》系统阐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多样化阶段

  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来自教育学内部的批判,出现了许多教育学派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

  1. 实证教育学(名词解释,次重点):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提出教育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重视实科教育。

  2. 实验教育学(名词解释,次重点):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提倡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提倡定量研究法。

  3.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族主义与教育》提倡实用性的教育内容

  此外,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等教育理论使得这一阶段的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四)理论深化阶段

  1. 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学理论不断深化。

  2. 内容:布鲁姆制定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主张儿童提早学习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之前,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

  2. 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1.复杂性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学生处于动态发展阶段,个体差异)

  (3) 工作任务的复杂性(教书和育人,面对全体学生,关注个人)

  (3)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了解学生,熟悉教材,选择教法,教研活动)

  2.示范性

  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榜样作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专业性

  (1) 敬业精神与道德修养

  (2) 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

  (3) 对所教学科知识的精通

  (4)专业的教育教学技能

  4.创造性

  (1) 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创造性使用

  (2) 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

  (3) 教学模式创造性

  (4)教学机智(什么是教学机智)

  (括号内的内容需要适当展开)

  3.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8种不同的智力。

  (1)言语智力:指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数理智力,指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

  (3)空间智力,指凭借知觉辨认距离判断方向的能力;

  (4)音乐智力,指对音律节奏的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5)体能智力,指支配肢体以及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社交智力,指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自知智力,指认知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8)自然智力,指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

  特点:这八种智力在人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高低。加德纳和传统智力理论的另一个根本区别是方法学上的不同。传统智力理论从因素分析出发,而加德纳受生物制约观思潮影响,依靠了大量神经生理学证据,列举了确定上述八种智力模块的八条标准。

  评价:加德纳智力理论的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维智力的理念,并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另外,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作用,也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因此,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4. 简述《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如果单独考名词解释则回答以上这段,简单题则可以简要概括,写到第一句话即可)

  一、教育作用、目的:对社会:教化民众遵守社会秩序,达到国泰民安

  对个人:使每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智慧,维护国家利益

  二、教育制度:学制:从中央到地方按照行政建制

  学年:两段、五级、九年

  三、学校管理:视学:重视开学和入学教育,天子参加开学典礼,视察官学

  考试:隔一年考察一次

  四、教育原则:

  1. 预时孙摩

  (1)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3)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

  (4)学习观摩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能融入集体。

  2.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 启发诱导原则:

  3.藏息相辅原则: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五、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语言简练而意思通达,举少量典型的例证使道理通俗易懂。

  2. 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

  3. 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先易简,后难坚,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其所问,有针对性地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

  三、论述

  1.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

  href="">1. 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方面的可能,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它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二、环境

  1. 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1)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是给定的,无法选择的。

  (2)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增强,对环境的反作用和相互作用也在逐步增强。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1)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

  三、个体活动(简答、论述)

  1. 个体活动(新大纲的说法)是人发展的决定因素。

  个体活动是在人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产生的,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自觉地做出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能为自身的发展预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进行奋斗。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 个体活动是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1)学生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基础上能动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建构。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3. 个体活动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表现在两个方面:

  四、教育(简答、论述)

  1.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1)知识的认识价值:认识事物的广度、深度;认识的资源、工具

  (2)知识的能力价值:掌握内容的形式、方法;操作事物的方法能力;探究、发现、创新知识

  (3)知识的陶冶价值: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人文精神

  (4)知识的实践价值:学以致用。

  3. 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

  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和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3.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见2010年真题

  4. 评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答案要点:先一句话总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再分点谈,没点都要写到,但是因为内容太多,所以每点尽可能简要概括,特别重要的可以详细一点。

  总述: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其教育代表著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赫尔巴特是“教育学之父”,他的教育学科基础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

  一、教育思想理论基础

  1.伦理学:指明目的

  基本内容:(1)内心自由:对善恶的判断,自觉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2)完善:调节自己的意志,做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3)仁慈:无私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

  (4)正义:守法

  (5)公平或报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心理学:指明教育的途径、方法

  (1)是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把它建立成一门科学的教育家。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2)统觉理论的含义:

  巩固已有的观念

  刺激-----新的感觉表象---(通过)----感官---(进入)----意识阀

  与已有的相似的观念结合------统觉团

  (认识活动的结果)

  二、 道德教育理论

  1.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潜能

  必要的目的:也是最高的目的,即道德,形成五种道德观念

  2.教育性教学原则

  (1) 内涵: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知识与道德存在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2) 方法:教学目的与整个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3) 评价:优点:阐明了教育与教学的内在本质联系

  缺点:将教育与教学完全等同起来,有机械论的倾向

  三、 儿童管理和训育

  (1) 儿童管理:

  目的:创造秩序,防止恶行

  任务:为随后的教学创造条件

  方法:惩罚性威胁;监督;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

  (2) 训育

  目的: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四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

  六方法: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四、课程理论

  1. 课程与儿童的经验兴趣相适应

  (1)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儿童的经验兴趣相适应

  (2)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3)兴趣:兴趣存在于经验中,与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才更容易接受。

  (4)兴趣课程:经验的兴趣:经验、思辨、审美

  同情的兴趣:同情、社会、宗教

  2. 课程与统觉过程相适应

  (1)新知识在旧知识中产生,课程要由熟悉的教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不熟悉的教材。

  (2)原则:相关:不同的课程安排应该相互联系

  集中:在所有课程中,选一门作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作为理解他的手段。历史和数学是所有课程的中心

  3. 课程要与儿童发展阶段相适应

  儿童发展四个时期:婴儿期:进行身体的养护和感官训练

  幼儿期:发展想象

  儿童期、青年期:培养理性,教授历史、数学

  4. 评价:提出了完整和系统的课程理论体系,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明确的依据。

  四、 教学理论

  1. 教学进程理论:

  (1) 感官的刺激:单纯的提示教学-------直观教学法

  (2) 新旧观念的分析与联合:分析教学-----区分不同的观念和表象

  (3) 新旧观念的联合(统觉团):综合教学-----获得新知识

  2.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1) 儿童的兴趣活动可分为四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2) 儿童的思维状态:专心、审思

  (3) 教学四阶段

  明了:表象出现-----注意----静止的专心-----直观讲解----获得清淅表象

  联想:表象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新旧观念结合-----产生期待----分析教学法。

  系统:新旧观念联系无序----审思---要求----综合教学----新旧观念联合系统化---新的观念

  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巩固和强化----练习---巩固新知识

  五、 评价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又反映了封建国家的特色,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积极: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其教育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发展的水平,19世纪70年代以后,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改革起支配作用。

  消极:教育体系中充满思辨和神秘色彩,许多论述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4.试论述创造性及其培养措施

  答案要点:先解释创造性(创造力),再结合实例论述其培养措施

  一、创造性也称为创造力,是个体利用一定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与相应的人格特征整合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线形的,而是多维的,包括与创造性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和适应性品质。

  二、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1. 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

  (1) 学校环境:倡导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改革考试制度;增加自主选课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创造性人物的榜样

  (2) 社会环境:社会鼓励创造性的行为,加大对创造性活动的奖励;开展各类创造性的活动,如小发明等,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乐于创造的风气;增强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包容性

  (3) 家庭环境: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1)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2)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

  (3)教师要学习关于创造性的心理知识

  3.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1)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培养学生思维跳跃能力

  (2)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

  (3)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

  (4)给学生大胆探索和推测的机会

  4.培育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

  (1)破除创新的神秘感,使每个人敢于创造

  (2)激发创造热情

  (3)磨砺创造意志

  (4)培养创造勇气

  5.塑造创造性人格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3)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试错

  (4)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勇于探索、富于想象的人格

  6.开设创造型课程,教给创造性技法

  (1)头脑风暴法

  (2)系统探求法

  (3)联想类比法

  (4)组合创新法

  (5)对立思考法

  (6)转换思考法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教育目的

  见2010年真题

  3.课程

  4.人的发展

  是指作为整体的个人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的过程。人的身体发展包括结构形态和生理机能等。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的发展,如感觉、记忆、知觉等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意志等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5.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

  5. 学习策略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有四个特点: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外显性与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与迁移性的有机统一;生成性与指定性的有机统一。

  二、简答

  1.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包含的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总体来看,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即教育所造就出来的人不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寄生虫,也不是供剥削阶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人们不论分担什么社会角色,都要为社会劳动,这既是个人谋生、自立、自强的手段,也是个人为人民作贡献的形式,只有诚实地创造性地劳动,个人才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 坚持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发展。从分层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发展所构成的立体结构。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和与自我关系的能力(如自我评价能力),如果人的发展在这三个层面都形成了健全的能力,那么,人与外界和人与自身的关系就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个人的发展就是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培养独立个性,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超越精神。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2.试比较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

  1. 个人本位论

  (1) 含义: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挥

  (2) 代表人物:杜威、马斯洛

  (3)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是为了使人的本性潜能得到发展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4) 评价:优点:重视个人的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性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打破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缺点:过于强调个人的发展、个体价值,忽略了社会的发展,甚至把满足个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这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2. 社会本位论(14名词解释,回答1.2.3就可以)

  (1) 含义:教育活动要服从社会需要,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2) 代表人物:涂尔干、赫尔巴特

  (3) 观点: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

  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

  (4) 评价:优点: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目的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

  缺点:只站在社会的角度看教育,仅仅把人当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完全否定了人的价值,这是片面的。

  3.总结:对待两种理论的正确态度,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两种理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

  3.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

  4.简述斯宾塞的主要思想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它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英国教育内容的革新产生过深刻影响。其代表作是《教育论》。他提出了"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等一系列著名论断。

  (一)生活准备说

  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认为促进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且知识对生活的作用越大,价值越大。据此,确定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任务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主张学校进行科学教育,学习科学知识。

  (二)科学知识的价值(知识价值说)

  知识的价值取决于对人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的作用。确定知识的比较价值,就是确定哪些知识对我们最有用处。将知识的比较价值确定为以下次序:

  (1) 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2) 获得必需品而间接养活自己的知识

  (3) 关于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识

  (4) 关于社会福利的知识

  (5) 关于培养各种艺术爱好的知识

  (三)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论)

  (1) 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生理学、解剖学

  (2) 获得必需品而间接养活自己的知识 语言文学、社会科学

  (3) 关于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识 心理学、教育学

  (4) 关于社会福利的知识 历史学

  (5)关于培养各种艺术爱好的知识 绘画、音乐、诗歌

  三、论述

  1.运用“人的发展基本影响因素”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坏孩子”是如何被制造的。

  答案要点:

  (1) 简要说明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以及所起的作用(简述即可,不需要展开)

  (2)分别从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说明坏孩子是如何被制造的。

  第一,环境。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三个方面论述。

  社会不良的文化和风气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比如网吧、黄赌毒等

  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比如家庭结构、父母的生活和相处方式等。同伴影响,孩子结识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不良的同伴容易盲目跟从,变成“坏孩子”。

  学校环境

  第二,教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对子女的期待。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反之,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疏于管教、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也容易培养出问题孩子。

  学校教育: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老师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学习管理过于严格或过于松散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态度、是否一视同仁,是否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会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可以选择几点举例,如教师不尊重学生,体罚学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教师放任自流也容易使学生走向歧途。)

  第三,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对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主管选择;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面对困难时的意志力等

  2.结合教学实际评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1.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 实质: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非人为的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以某种合理的逻辑为基础的联系。

  (2) 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

  2. 先行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先关联。

  目的是为新知识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或认知框架。有陈述性组织和比较性组织两种。

  3. 认知同化理论

  (1) 含义:当学生把教学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的学习便发生了。

  (2) 核心: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观念。

  4. 三种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

  5. 接受学习

  (1) 含义: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在接受学习中,所学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是一种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2) 评价:优点:短时间内,系统获得大量知识,是学习者掌握文化知识和先进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缺点:不利于技能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评价: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同化作用。认为学生发现新知识,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之上,而是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同化新知识,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头脑的积极主动的反映才实现的。这一理论反对机械地、填鸭式的教学,对现代教育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3.评价杜威的教育观

  答案要点:1,总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成就

  3. 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每点都要写,简写)

  4. 简单的评价

  4.比较孟轲与荀况的人性论和教育观,并说明其对现时的教育启示

  答案要点:(1)简述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性善论)(人性论和教育观都要写,其实就是先简述两个人的教育思想)

  (2)简述荀况的人性论和教育观(性恶论)

  (3)比较两者的人性论的异同,教育观的异同

  人性论: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天生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教育可以扩充善性,进而扩充人性,达到国泰民安;荀况提倡“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变善,因此十分重视教育的环境的作用。

  教育观:

  相同:在教育内容上,都以儒学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目的上,孟子培养的是“明人伦”的“大丈夫”,荀子培养的是“大儒”,实际上都是培养品德高尚君子,国家的管理者和统治者。

  不同: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深造自得,即主张深入学习和钻研。荀子提出“闻见知行”的方法,既注重思考,又注重实践。

  对教育的启示:重视教育的作用,相信教育可以塑造人。在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刻苦专研,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以致用。

  一、名词解释

  1. 德育(广义)

  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2.教学 (见2011真题)

  3.学科中心课程论

  4.元认知

  元认知是由弗拉维尔首先提出,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和控制。一方面,元认知来自我们过去的认知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己经形成的元认知又会对他们随后的认知或学习活动产生影响。

  5.学制

  6.多元智力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人存在八种智能。每种技能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内省智能、社交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突破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念,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

  二、简答

  1. 请说明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间接经验的学习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两种偏向

  其一,过于注重直接经验的学习,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

  其二,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正确的做法:将二者有效结合,既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又要系统地交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理解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发展智力

  (3) 防止两个倾向

  其一,单纯抓知识教学,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

  其二,单纯重视智力发展,不注重知识的教学。

  正确做法:注意两者的结合和统一。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学生的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

  (3) 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进行智力活动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10简答)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条件

  (2)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3) 防止两个倾向: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

  正确做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 掌握知识和进行教育的关系(新大纲增加)

  (1) 进行教育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性

  (2) 只有使所学知识引发了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3) 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偏向。

  正确做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让两者相互融合。

  2. 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主要影响

  3. 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简答)

  1.内容

  (1)军国民教育(体育):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

  (2)实力主义教育(智育):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加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3)公民道德教育(德育):基本内容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他强调在摒弃封建道德专制性和等级性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

  (4)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独创,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世界观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是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5)美感教育(美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利用美感教育陶冶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是通向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改造北京大学德教育实践(简答、论述,重点)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1)改变学生的观念

  (1)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德原则,

  (2)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3)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2)主张学术、言论、思想自由,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

  (3)在教师聘用上,以“学诣为主”,广泛罗致各类学术人才,扩充教师队伍。

  (4)设旁听制度,允许旁听生,提倡男女平等,鼓励男学生包容女学生。

  (5)这一原则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确定了大学的研究宗旨。

  3.提倡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主张真正懂教育的人来管理学校。

  (1)组织评议会,作为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关

  (2)组织教授会,分管各门学务。

  (3)设立行政会议

  (4)设立教务会议及教务处,总务处等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1)扩充文理,改变“轻学重术”的思想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强调文理两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废科设系,并设系主任。

  (1)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基础课三类,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

  (一) 教育独立思想(简答、论述,重点。20简答)

  (一)内容

  1. 教育经费独立:政府制定固定款项,专做教育经费,不能挪作他用。

  2. 教育行政独立:设立转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教育总长也不应政局变动而频繁改变。

  3.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稳定,不受政治干扰,能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

  4. 教育脱离宗教独立:信仰独立,不必依存于某种宗教信仰观念。

  4. 分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其《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史上三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学园:是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1) 目的:培养各类人才,进行学术研究

  (2) 课程:哲学、数学、音乐、天文学等众多学科

  (3) 教育模式:教学与思辨探索结合,讲授与自由谈论结合

  *学习即回忆:学习是灵魂对已经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

  *《理想国》

  (1) 含义:是由哲学王统治的正义的国家,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四大美德。

  (2) 教育目的:造就哲学家

  (3) 教育作用:理想国的建立要靠教育维持,培养合格统治者。

  (4) 内容:“七艺”

  (5) 阶段:学前教育:寓学习于娱乐。

  初等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音乐、体育

  军人教育:军事训练及“四艺”

  哲学家预备教育:学习辩证法

  哲学家教育:研究哲学,成为官吏。50岁成为哲学王。

  (6) 评价:国家重视教育,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第一次提出将教育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将“四艺”列入教学科目,高度评价教育在塑造人中的作用,注重身心和谐发展。

  三、论述

  1.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子口又小,里面水不多,他喝不到怎么办?结合乌鸦喝水的例子,列举4种以上教学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实施过程。

  答案要点:列举4种以上的教育方法并说明其实施原则即可

  2. 结合当前中国的教育现实,评析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见2010年真题

  3. 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知识观:知识的意义: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的应用: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提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知识的学习:不同学习者对同一命题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是个体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景下的学习历程。

  (2) 学生观:1.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为增长点,“生长”出新的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

  (3) 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学习是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共同沟通交流、分享学习经验。

  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4) 教学观:核心思想: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第一,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

  第二,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教师还要不断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评价: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而自发进行的积极的、主动的意义建构。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其学习过程息息相关,因此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等等。

  4. 简要评析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答案要点:

  1.总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一生创办私学、编订六经,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每点都要写)

  3.评价:孔丘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孔丘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

  2.社会本位论

  3.潜在课程

  指在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显性课程而发生的,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5. 班级管理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

  5.《学记》

  6.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所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宫由此得名。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是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二、简答

  1. 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一)客观

  1.感性材料。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和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扌由象、概括,从而理解事务的本质与规律。

  2.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学习材料的意义、内容的具体程度等都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3.学习材料表达形式的直观性。如采用实物、模型等一般来说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4.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以旧知识、旧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从己有的知识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新事物。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5.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变式和比较。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各种变式中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特点;通过不同类事物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

  6.知识的系统化。

  (二)主观因素

  1.学习者的相关经验。一般来说,学习者经验的丰富程度,以及经验与知识的关系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2.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这是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亳无疑问,会对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如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起固着作用的观念,以及起固着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是: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过程

  答案要点:1。一句话简要解释什么是进步教育运动

  2. 简述其发展历程:兴起、成型、转折、衰退

  时间:19-20世纪

  理论:杜威的教育哲学

  组织中心:进步主义教育协会

  宗旨:改革美国学校教育

  内容:批判传统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倡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主张以儿童的经验、兴趣为中心改革课程和教学。

  代表人物:杜威、帕克

  发展阶段:分为兴起、成型、转折、衰落四个阶段

  三、论述

  1. 论述启发性原则在生活中的启示

  答案要点:(1)含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贯彻的要求(每一条都要扩充)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要注意提问的时间和数量,于有疑处解疑,无疑处生疑,问题不能太多。要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所提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C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D引导学生发丝学习过程,查缺补漏,及时反馈。分析学习过程中的长处、优势,克服障碍与缺点。

  E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宽松、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举例:

  第一个,在古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提出“不愤不启,不菲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二个,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即讽刺、助产(诘问)、归纳、定义,同样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4)总结: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论述陶行知的思想

  就是回答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理论及其评述

  3. 建构主义的观点

  4.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

  教育思想:

  1. 论幼儿的发展。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强调创造一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是进行自由教育的必要条件。他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四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其二,心理具有吸引力;其三,发展具有敏感期;其四,发展具有阶段性,分别为个性建设阶段(0-6岁)、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青春期阶段(1 2-18岁)。她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得到自由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在儿童的自由发展中要处理好自由、纪律、工作的

  2. 论自由、纪律与工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真正科学的教育之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同时,儿童也是要守纪律的。在她看来,真正的纪律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地,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另外,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幼儿时期的各种感觉练习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工作可起中介作用,将教育中根本对立的两个概念一一"自由"与"纪律"有机地联系与统一起来。

  3.幼儿教育的内容。要使儿童自由发展,主要应对儿童进行三方面的训练,

  A.感官教育;

  B.初步的知识教育,即读写算的练习;

  c.实际生活练习

  4.蒙台梭利强调生物目的和社会目的统一,将教师、儿童和有准备的环境三个要素结合。有准备的环境是一个需要真实的环境,提供儿童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活动练习,充满自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具体标准是:A ·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B ·提供有吸引力的、美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c.允许儿童独立活动、自然表现,使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D.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E ·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F.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5.指导意义:她的方法强调儿童有选择活动的自由,相信儿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对当时盛行的传统教育的有力挑战,推动了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新教育运动。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广义)

  2.德育

  3.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简言之,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4.性三品说

  韩愈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二者完全对应。性和情均分为三品,上品为善性,生来为善,不需要教化;中品可善可恶,需要依靠教育的引导才能为善;下品为恶性,不可教化,只能以刑法制之。这一人性论破坏了先秦诸子原始平等的人性论。

  5. 产婆术

  产婆术又称苏格拉底教学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的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与人的内心的,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即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地追问与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6. 学习

  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由于心理学中的认知革命,目前更广为接受的定义是,“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二、简答

  1. 教学原则主要有哪些

  简述所有的教学原则:含义加上贯彻的要求,不需要扩充。

  2. 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学校管理法制化

  二、学校管理人性化

  三、学校管理校本化

  四、学校管理信息化

  五、学校管理民主化(新大纲增加的内容)

  民主管理以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为基础,以个体才能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挖掘为前提,积极吸引全员参与管理活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参与,以获得最优的管理效益。

  第一: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肯定个体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第二:广大教职员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

  第三:管理体制上要充分保障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权。

  3.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有哪些

  (一)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

  1. 教育个性化:每个人有平等自由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要尊重个人,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2. 教育平民化:提倡“庶民”教育,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要使平民大众都能享有教育。

  3. 教育实用化:提倡务实的教育。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4. 教育的科学化: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指导教育。

  (二) 平民教育思潮

  批判传统的等级教育,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受教育的权力,。

  两大倾向:改良主义的教育思潮,通过平民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实现平民政治;革命的平民教育思潮,唤起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

  (三) 攻读主义教育思潮

  提倡做工和读书相结合。勤工俭学;工学结合;劳心与劳力结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四) 职业教育思潮

  由清末民初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1.代表人物:蔡元培、黄炎培等

  2.内容:“职业教育以一技之长可某生活”,中等资产的学生尽其所长,以期地无弃利,国富民裕。

  3.内涵:“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

  (五) 勤工俭学运动

  蔡元培等人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在法华工中展开教育,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通过勤工俭学结合,探索改造中国出路的境界。

  (六) 科学教育思潮

  1.基本内涵:传授科学知识,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训练。

  2.基本内容

  科学的教育化:教育内容是科学的,即让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科学化:教育方法是科学的。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实施教育。

  3.影响: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心理测试、智力测试、教学统计等教育研究方法十分流行,各种新教学方法的实验广泛开展。高校开始设置教育类专业培养教育人才。

  (七)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内涵:一是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二是教育为国家的任务,教育完全由国家负责。

  主旨: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

  4. 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的五中学习类型,并对每种学习的内涵做解释

  1.言语信息的学习: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言语信息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什么是小数,什么是分数)

  2.智慧技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处理外界的符号信息,指向外部学习,称为过程性知识。每一级智慧技能要以低一级智慧技能获得为前提。(如何把小数转化为分数)

  3.认知策略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内在组织才能,指向内在行为。(阅读时监控自己的阅读速度,调节自己的阅读方式;上课时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

  4.态度学习:指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三类态度:儿童对家庭和其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喜爱与情感;有关个人品德方面的,如爱国、关心社会。

  5.运动技能学习:动作技能。如操作技能、体操技能等

  三、论述

  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1. 讲授法

  (1) 定义: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分为讲述、讲演、讲解、讲读。

  (2) 要求:A精炼讲授内容。注重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B注重讲述的策略与方式。C讲述语言清晰准确、形象生动、条理清楚、通俗易懂。

  2. 谈话法(问答法)

  (1) 定义:教师按照一定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巩固知识,促进智能发展的方法。

  (2) 种类: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3) 要求:A准备好谈话计划;B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有趣味性

  C善于启发诱导;D做好归纳小结

  3. 讨论法

  (1) 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评析,以辨明是非、获取真知、锻炼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2) 种类:整节课讨论、几分钟的短暂讨论、全班讨论、小组讨论

  (3) 要求: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B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C做好讨论小结

  href="">4. 问题教学法(新大纲删减了读书指导法,增加了问题教学法)

  (1) 含义: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的发现或建构新知,获得学习与探究的方法、能力与科学人文精神的教学方法。

  (2) 要求:A创设情境,明确问题;B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

  C组织学生交流和研讨,得出基本结论

  5. 演示法

  (1) 含义: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课件等方式,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 要求:A演示之前要做好准备。B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C讲究演示的方法

  6. 练习法

  (1) 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作业与练习,以加深理解 和形成技能的方法。

  (2) 要求:A提高练习的自觉性;B循序渐进,逐步提高;C严格要求

  7. 实验法

  (1) 定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特性,探究其发展和变化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 要求:A做好实验前的准备B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做法C注意实验过程的指导;D做好实验小结

  8. 实习作业法

  (1) 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2) 要求: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9. 研究法

  (1)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科研能力的方法。

  (2)要求:正确选择研究课题;提供必要条件

  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如果答题纸还很多,或者字写得比较少的同学,可以在每种方法的后面加上评价

  2. 任选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2位教育家,简述他们的教育思想。

  略

  3. 前苏联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哪几位教育家身上?任选其中两位介绍他们的教育思想。

  只需要简单介绍即可(略)

  4. 联系实际谈谈中小学教师主要运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对于改进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效果有何指导意义。

  本题主要考察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和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答案要点:(1)学习动机的培养措施(8个点)

  (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联结说)

  (3)指导意义:a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奖励、评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相应的学学习行为(直接强化)

  b不能滥用奖惩等外部动机,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强化,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一、中小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制定目标

  改变归因倾向,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教学生制定可行计划,并督促他们实施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根据多的森定律,中等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学习简单的问题时,营造紧张的课堂氛围,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时,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耶基斯—多德森定论:动机水平和作业难度不是总成正比关系的,而是倒“U”型的关系,中等动机水平能够达到最高的学习效果。。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与反馈

  反馈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活动,改进策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多种评定方式,加上评语

  4. 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教学中要多用表扬和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