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春秋》文选】崂山人的狐仙崇拜
崂山人的狐仙崇拜——狐仙庙狐仙群像
狐,崂山人称为貔子,为食肉类犬科动物。据动物学家研究,其在第三纪中期的渐新世就出现了,与人类祖先几乎在同一时期诞生。民间通俗的说法有草狐、火狐、雪狐等多种,崂山狐以草狐为多。
狐在食肉类动物中,形体中等偏小,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中,不算强者,但其机智聪敏,靠智慧生存,屡现种种神奇,极受人类崇拜。狐崇拜源于狐图腾,图腾,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相互结合的产物。古人认为各氏族分别源于各种特定的物种,并认为这些被认为是自己氏族图腾的物种与本氏族有着血缘或某种特殊关系,并视为氏族徽帜。
崂山古为东夷地,东夷族的涂山氏,纯狐氏均系狐图腾,从狐被视为图腾的那一天起,即以尊贵的地位,受到持久的崇拜。人们赋予它至高无上的神及仙的地位。因其地位特殊,逐渐被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瀚海,形成了色彩独特,内容丰富的狐文化。数千年来,有关狐的故事、传说数不胜数,在漫长的岁月里,狐的地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好恶而沉浮不定。到战国时期,狐又被符命化,图腾狐变为符命狐、瑞兽,并将九尾狐视为吉祥物,有“白狐至,国民利”之说。到汉代,狐又变成了妖兽、媚兽。到了北宋时,妖狐又被说成狐仙。北宋末年至南宋时狐又被贬为媚狐、淫狐,由神变成了妖。一直到明代狐的妖、淫之恶名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是小说《封神演义》。到了清代,狐则被说成能修炼成仙,并且出现建庙奉祀的狐仙。
不管历史上统治阶级对狐的褒贬如何,崂山民间则一直对狐崇拜有加,并代代相传。当地人从不直呼狐狸之名,而敬称为狐仙、仙家、胡三太爷或他老人家等,并到处建庙以祀之。崂山人崇拜狐一是承袭了祖先图腾崇拜遗风,更是出于对狐的敬重。狐机智善变,爱憎分明,知恩图报,嫉恶如仇,成了人们寄托情感的偶像和载体,在崂山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狐一直是智慧的化身,其与人为善,人敬它一尺,它敬人一丈。但如果故意伤害于它,它就会毫不留情地报复。
崂山人的狐仙崇拜——张家河社区的狐仙庙
在崂山人中流传着这样几个传说:
一、很早以前,当地有个人一大早去赶李村集,天亮时,走到一片茔地边,看见一只狐狸躺在坟地里睡觉,旁边还蹲着一只兔子。这个人上前去轻轻拍了一下狐狸,告诉它,天亮了,该上路了,狐狸打了一个激灵,从地上跳起来,转瞬间,变成一个富商模样,旁边的兔子则变成了一头毛驴。富商向此人躬身一礼,说了声“后会有期”,转眼就不见了。第二年正月的一天,这家人突然来了个姓胡的朋友,牵了一头毛驴,驮了满满一驮子礼物。主人一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就让进屋里,热情招待了一番。往后逢年过节这位朋友都会备一份厚礼,登门拜访。这家人的日子,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红火,很快成了村里有名的富户。有一天,朋友又来造访,和主人坐在炕上聊天叙旧,刚满周岁的小孙子要拉屎,这家女主人就顺手端着孩子屙在炕旮旯中,呼唤家里养的狗来把屎吃掉。狗一进房间,看到坐在炕上的朋友,狂吠着就要扑上去,朋友顿时脸色大变,等主人把狗赶走以后,朋友饭也没吃,下了炕穿上鞋就走了,从此再也没有登门。这家人的日子,后来也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二、早年间,崂山里的村庄中有个猎手,下地干活时都要带上猎枪。一天正在地里干活时,他看见了一只兔子,就开了一枪,结果打死了一只小狐狸。过了一段时间,干活时又看见一只兔子,就又开了一枪,结果打中了正要来地里干活的父亲,尽管其父伤得不是很重,但这个猎手悔之不及,从此毁掉猎枪,再不打猎。
三、从前有户人家,双目失明的娘和秋生过日子。这年秋生十八岁了,可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爹。这天,娘把秋生叫到面前,说:“儿啊,你爹闯关东,一去十八年,不知生死,娘为此哭瞎了眼。现在你长大了,去找你爹吧。”秋生听了娘的话,告别了家乡,上路寻父去了。他走到崂山脚下,看到一个猎人正在卖三只小狐狸,秋生很可怜那三只小狐狸,就掏钱买下了它们。到了一片树林中,秋生把狐狸给放了,三只小狐狸站起来,朝秋生拜了拜,一溜烟不见了。天渐渐黑下来,秋生又累又渴又饿,忽见前面野地里有一丝灯光,他朝着灯光走过去,一栋青砖瓦房出现在眼前。只听吱扭一声,门开了,一个老者带着三个后生迎了出来,嘴里念叨着大恩人来了,随即把秋生让进上房,摆上酒菜,热情款待。老者自称姓胡,在崂山居住已经几千年了,这三个后生是他的孩子。席间,老者问秋生到哪儿去,有什么困难没有,秋生把身世如实相告。吃完了饭,秋生被安排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盖着暖和的丝被,一会儿就睡着了。一早醒来,他发现自己竟睡在一个坟茔里,石供桌上放着三粒金丹。他拿起金丹吃下去一粒,身子忽然轻轻地升上了天。他飘过了大海,落在了关东山的一个地方,看见一个窝棚里躺着一个病重的老汉,就上前寻问,老汉挣扎着坐起来,激动地说:“孩子,我就是你爹啊!”原来秋生的爹当年遇到了土匪,被抓来干苦力,已经十八年了。秋生掏出第二粒金丹,让他爹吃了,病立即好了,与秋生一起轻飘飘升了天,飞回了崂山。秋生娘听见儿子和丈夫一起回来了,高兴地大哭起来,哭完了,睁开眼,眼睛竟复明了,一家三口团聚了,欢欢喜喜地过日子。有一天,一个老者带着一个面黄肌瘦的闺女前来讨饭,秋生娘把家里的饭全拿出来给了他们,秋生又把第三粒金丹给了老者,让他给闺女吃。闺女吃下金丹,病立刻好了,变成了一个俊姑娘。老者对秋生的爹娘说:“让她给秋生做媳妇吧。”说完,老者不见了踪影。爹娘高兴地给她们办了喜事。后来,媳妇生了一儿一女,一家六口,三世同堂,日子越过越红火。
诸如此类的故事、传说在崂山还有很多很多。清代大文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的多是鬼、狐、花、妖,其中写狐的故事就有七十多篇。蒲老先生当年之所以要来崂山采风,应该就是奔着崂山的这些神奇的狐仙传说而来。崂山自古被称为海上仙山,但在这座仙山中,有关大罗神仙的故事、传说却寥寥无几,而狐仙的故事传说倒是数不胜数。狐仙也是仙,并非贬义。当地人一直有一种说法,说崂山无狼。崂山为什么无狼,众说纷纭。但各种说法似乎都没有和狐仙搭上界,笔者认为,这件事应该是与狐仙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崂山并非无狼,崂山人称狼为“马虎”,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崂山周边地区还有狼的活动踪迹,狼是夜行动物,行动路线很有规律,不少村庄中都有它的固定通道,被称为“马虎径道”,有的村民曾发现过它们的踪影。说崂山无狼,只是说在崂山的腹地无狼,崂山的腹地为什么会无狼呢?在自然界中,狼和狗都是狐狸的天敌,但因崂山是有道之狐修炼的地方,也即狐仙占据的地方,天敌也奈何不得,因此只好远避它方。
狐文化与龙文化、鬼神文化一样,同属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尽管它不比龙文化那样荣耀,不比鬼神文化那样被列为国家祀典,但它毕竟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折射着不是对狐而是对人的认识和评价。
狐仙崇拜,有人斥之为封建迷信。其实所谓迷信,应该是一种信仰的状态。没有理智地、盲目地、痴迷地信,或者是信过了头,就可称为迷信。狐仙崇拜在崂山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属于崂山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民间信仰,有着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内涵,如果把握有度,铲除其封建迷性的糟粕,弘扬其民族性的精华,同样能起到教化人类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会产生积极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