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同时过清明和复活节?

  

  答案是:僵尸。

  你看,他们本来已经死透了,然后又非常麻利地满血(其实缺了不少肉)复活,多么神奇!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你说的是僵尸还是丧尸呢?俺们这边民间故事里香港电影里蹦蹦跳跳的才叫僵尸,日本电子游戏里美国电影和电视剧里那些满脸烂肉的该叫丧尸啊——其实这就是个翻译问题嘛,这种电影最早被介绍进内地的时候就被译为“僵尸片”,而盛行于80年代的香港僵尸片其实就是从欧美前辈那里学来的,两种“尸”本身也有相似之处。既然都是流行文化的产物,何必分那么清?

  所以作为一本创刊于1985年的电影杂志,我们任性地决定一律称之为“僵尸”——或者干脆用英文“zombie”,多明晰。今天趁着这大好的日子,就给诸位做一些小小的历史普及。

  就从僵尸片的起源说起吧。

  关于尸体“复活”的传说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但僵尸片电影的源头其实是很具体的。那就是海地,一个小小的加勒比岛国。

  1929年,威廉·B·西布鲁克(William B. Seabrook)在海地生活了一年后回到美国,把自己的经历写成《魔力之岛》(The Magic Island)出版。在书中他提到自己在海地曾亲眼目睹僵尸在种植园工作。一段文字记述了某日他与一头“僵尸”在路上不期而遇的情景:

  “他的眼睛是最可怕的。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们实在很像死人的眼睛,不瞎,但是凝视前方、茫然,对我视而不见。他的脸色更是够糟糕,完全是个空白,好像后面什么都没有一样。似乎这不仅是面无表情,而是根本没有做出表情的能力。”

  巫毒教的确有此类记载,“Bokor”(即巫师)将死去的人复活,即为僵尸(zombie)。僵尸被巫师所控制,不吃不喝、不知疲惫——多么完美的劳动力!不过通常,这是一种对罪行的惩罚。

  再往根儿里刨的话,巫毒教的老家在非洲西部,是跟随黑奴们传到南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zombie”这个词似乎可以从刚果语中找到来源。一个是“nzambi”,意为“神”,一个是“zumbi”,意思是“偶像崇拜”。

  当然,这些传说恐怕没有科学依据可循。但在上世纪30年代,《魔力之岛》的出版使“僵尸”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话题,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不少记者亲自跑到海地种植园里打探消息。而此时,恐怖电影的重心正从德国转到美国。1931年,环球公司依靠《吸血鬼》(Dracula,)和《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异军突起。拍恐怖片!许多看着眼红的制片商跃跃欲试。

  于是1935年,史上第一部僵尸片《白僵尸》(White Zombie)问世了,大反派是个能把死人复活的巫医,饰演者正是当年因为塑造吸血伯爵德古拉尔成为恐怖片偶像的贝拉·路高西。对了,后来有个把自己的姓改成“僵尸”的家伙组了个乐队就叫这名字,后来这位罗伯·赞比(Rob Zombie)老兄还像模像样地当起了恐怖片导演。

  

  ▲ 这就是银幕上最早的僵尸形象,请大家保持严肃

  问题是,这种僵尸片很容易就变得无趣了。想想看,那些家伙只知道傻乎乎慢吞吞地瞪着观众,一点都不吓人啊(当年的化妆水平也是个大问题)!于是后来人们开始往里面掺进一些吸血鬼元素:它们总得咬人吧?咬了人得传染吧?被传染的人还得继续咬人吧?实际上,早年间“僵尸”和“吸血鬼”的概念经常混淆到一起。直到有位天才横空出世——

  伟大的乔治·A·罗梅罗,人称僵尸片教父。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一举定义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僵尸片:

  

  ▲ 这位牙口不错的老先生就是教父本尊

  第一,人类文明因为僵尸而完全崩溃,呈现《圣经·启示录》中描绘的世界末日景象。

  第二,僵尸成为一种传染性疾病,被僵尸撕咬过的人很快也会变成僵尸。他们食欲旺盛,没有自主意识,以食人为惟一目的,要杀死僵尸的惟一方法是:破坏他的大脑。

  有这两条定义作为基础,僵尸片突然间脱离了以往与怪物片、吸血鬼片、科幻片等类型纠缠不清的局面。《活死人之夜》比以往任何一部僵尸片都更让观众提心吊胆。以为它在整体上营造出世界濒临毁灭的绝望气氛,而在细节上又让僵尸的每一次撕咬都足以造成比致命更恐怖的痛苦。从此,没有哪种恐怖片比僵尸片更能带给人彻骨的战栗:它摧毁文明,摧毁伦理,摧毁自然法则,制造出一个人吃人成为常态,正常人若不变成行尸走肉,也要发疯的人间地狱。同时,这种极端环境,又成为针砭时弊、鞭挞人性,以及反乌托邦主义(就是说未来不可能美好,要么是独裁社会,要么大家都被电脑泡进营养液里啦)任意生长的温床。

  

  ▲ 《活死人之夜》的经典一幕,后来詹姆斯·冈(《银河护卫队》的导演)还在《撕裂人》里致敬过

  所以说,你觉得玩《生化危机》很过瘾?刷《行尸走肉》根本停不下来?

  其实这都是罗梅罗那一拨儿人玩剩下的。为什么在逃避僵尸时主人公的朋友至亲总会被咬?为什么非要在杀了他还是等他变僵尸之间做出痛苦抉择?为什么总是能很方便地找到霰弹枪?为什么大家跑着跑着就发现其实人心最可怕?为什么僵尸可以被驯养?

  因为这都是“教父”发明的啊。他后来又拍的《活死人黎明》和《活死人之日》都是后人无法绕开的大山。当然,新世纪以来,年轻一代所做出的革新同样不可忽视。《僵尸肖恩》成功走上了宅男喜剧的康庄大道,《惊变28天》大大提升了僵尸们的奔跑速度……

  

  ▲ 为僵尸片注入社会批判意义与伦理思辨的也是罗梅罗,《活死人黎明》在一间大商场里上演,分明是嘲讽消费主义

  最后,我们再推荐一部不那么出名的伟大僵尸片:意大利人卢西奥·福奇(Lucio Fulci)的《生人回避2》(Zombie 2,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其实是不存在“生人回避1”的)。关键词:裸女战鲨鱼、裸女战僵尸、僵尸战鲨鱼、木条穿眼球、僵尸席梦思——这部神片体现了僵尸片最本质的乐趣:恶毒、恶心加恶趣味,以及最重要的——想象力。

  逝者不死,必将再起,食欲更烈。

  

  ▲ 《生人回避2》最难熬的镜头,意大利人在电影里发起狠来其实相当变态

  TIPS

  1. 关注环球银幕微信,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环球银幕”字样,或搜索“world-screen”。

  2. 如果本文能博您一笑,记得点击右上角扩散给朋友圈喔!

  3. 回复“订阅”可查询《环球银幕》杂志最便捷优惠的订阅或单期购买方式。

  4. 我们的Pad版电子杂志很惹人喜爱呢!iPad版请点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安卓Pad版可在豌豆荚搜索“环球银幕”下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