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知识第一课讲义
人类学知识第一课讲义
(这是长三角会馆部分网友组织的读书会活动,七月份是人类学知识讲座,分两次举行,由本人主讲,第一课于7月14日在苏州开讲)
目录
一、 什么是人类学
一) 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1, 体质人类学
2, 考古人类学
3, 语言人类学
4, 文化人类学
5, 另一种学科分类法
二) 人类学的起源
1, 进化论思潮的产生
1)神创论与起源论
2)多源论与一元生物进化论
2, 社会思潮中的进化论
3, 专门化学科的出现
三) 人类学的三种研究范式与四个要素
1, 三个范式
1)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范式
2) 韦伯的社会释义范式
3) 斯金纳的社会行为范式
2, 四个要素
1) 比较观
2) 文化相对观
3) 田野调查
4) 主位与客位研究
四) 人类学的内核——关于文化的五个问题
1, 文化定义
2, 人的本质
3, 人与文化的关系
4, 为何是文化决定了人类
5, 人类存在的意义
二, 两本文化人类学著作的目录介绍
一) 《文化人类学导论》 目录,石奕龙(凡12章)
二) 《文化人类学》目录 刘其伟(凡23章)
三) 说明
三、 人类的起源
一)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二)创造说与进化说
1,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2,猿类诞生
3,早期人类进化
4,智人
三)人类进化中的海猿说
1,体毛
2,皮下脂肪
3,泪腺
4,性交体位
5,体内盐平衡机制
6,潜水反应
四)咬肌萎缩说
五)基因人类学揭示的现代人的起源
1, 线粒体
2, Y-染色体
3, 现代人走出非洲后的扩散路径
4, 交融论
四、人种及其特征
一) 人种与分类
1,传统分类法
2,地理分类法
3,体质特征分类法
4,人种形成的原因
二)蒙古人种内部的分类与特征
1,五个亚种
2,体质特征
一、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是以人类本身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广义文科的基础性、主干性学科。
Anthroplogy (人类学)一词是源自希腊语 anthrpos (人的)+ logos(研究)。1501年,德国学者洪特(Magnus Hundt)把此词用作他研究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物学专著的书名。19世纪以前,人类学一词主要是指对人性、人类体质特征及其进化历史的研究,相当于现代体质人类学再加上有关人性的思辨。随着对原始民族的实地考察和考古学的发展,开始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等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
作为名词或单词的人类学内涵所发生的变化 :在欧洲,把人类学称为体质人类学;英美则把人类学当做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使用。总之,人类学一词的意义有过多次转换。最初侧重于种族起源研究,强调地理学和语言学方面,指一门特别关注文化共通性的人文学研究.。19 世纪 60 年代,随着进化论学者的兴起,民族学开始将注意力转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追溯上。
一)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1,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本身的体质,与生物学不同,主要研究人类起源、 人种、和人体形态等三个部分。关注行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体质人类学无论是研究人类祖先的化石、当今世界人口的基因分布、 基因遗传机制、不同区域人们的肤色和形态特征,还是研究人类及相 近的灵长类的行为模式,都关注行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可以说,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及相关的灵长类的体质发展过程中 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联。
2,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是从事对人类遗存的研究和复原工作的。考古学不仅研究人体的遗骸(由此可得到人的生和死的资料),也研究人类所创造、生产和使用的一切事物的遗存。换句话说,考古学家试图发现和研究所有的人类活动遗迹,通过这些遗迹来了解和复原人类的活动,来了解人类与其环境所构成的关系。
3,语言人类学
这门学科主要对人类的交流系统(尤其是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问题有:①语源研究,即现代的语言是怎样进化而来;②研究其他物种的交流体系,③以及人类的经验是怎样成为代码,未来的语法将怎样构成等;④通过语言研究人类思维的本质。所以语言人类学并不是为了多掌握几门语言,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
4,文化人类学
是对人的文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三 大重要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涉及到物质 文化(物质文化);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社会文化) ;三是人与心理上的关系,了解个人离不开了解人的心理(精神文化)。
文化,提供了“生活的设计”,使得人类具有极为灵活和多样的方法来解决生存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使我们人类成为地球上的主人。我们越研究文化,就能更理解我们人类的意义 。
更多的分支 ①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工程人类学、遗传人类学、灵长类人类学等。②考古人类学:试验考古学、民族考古学 ;③语言人类学:社会语言学 ;④文化人类学:乡村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女性人类学、旅游人类学、 视觉人类学。 第五个分支学科:应用人类学。
5,另一种学科分类法
以上分类也是一家之言。我认为,按照学界多数意见,人类学可分为三大块:①哲学人类学(人类学的理论部分);②体质人类学;③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语言、心理这三个分支)。
二)人类学的起源
人类学的起源与全球化和现代化密切相关。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15—18世纪),欧洲经济向海外扩张、掠夺和殖民,许多商人、传教士、探险家与学者也能到遥远的地方并记录下对异民族的发现和观察。由此产生了两大问题:一是人类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不同形态?二是各种人类集团为什么有不同的生活习尚?人类学就是为解答这些问题而兴起的。
有的人类学家对这一问题作过详细的阐述,认为从科学史上看,人们 最先研究的是距离人类最远,对人类行为所起的决定作用最小的现象。所以物理科学形成得较早,以后是生物科学,再后是社会科学 。18—19 世纪的学者形成了社会科学中的比较方法。建立起许多文化进化的表格,在所有的表格中,欧洲社会制度位于进化金字塔的尖端。
1,进化论思潮的产生
1)神创论与起源论
在进化论产生之前,基督徒认为创世纪是理所当然的事。在16世纪早期 A.J. Ussher 论证创世纪的那一天是公元前 4004 年 10 月 23 号上午 9 点,这个论点虽然可笑,但也导致了对起源论的探讨。随着地理大发现,创世论也变得越来越麻烦。
2)多源论与一源论生物进化论的产生
华莱士 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 和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 1882),各自对这个问题独立研究,二人得出了大致同样的结论。他们提出了一个简单、自然、通用的法则来概括物种的起源和灭绝——即自然选择。1858年,他们用这一标题发表了论文,第二年达尔文又出版了《物种的起源》,这部学术著作把进化论的概念普及化并应用到整个生命界。华莱士雖同為演化理論的提出人,卻只謙抑自稱是熱情的甲蟲獵人,也不吝推崇達爾文的貢獻。
什么是自然选择呢?简单地说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的特征,抛弃不太适用的特征的过程。自然选择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点: (1) 所谓特征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有利的特征;(2)特征并不是天生的“优越” 。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的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2,社会思潮中的进化论
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导致关于社会的理论和知识的过程完全由进化论所统帅,这经常被称之为古典或直线的进化论。孔德(Auguste Comte 1798 —1859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斯宾塞(H.Spencer 1820 —1903 年) 界定了进化的定义: 进化不仅仅是变迁,而是通过持续地分化和整合,从一种不确定的、不连贯的同质性向确定的、连贯的异质性变化的过程。换句话说,是指生命和社会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
人类学的早期进化论者:①摩尔根(1818—1881) Lewis Henry Morgan 《古代社会》 ②泰勒(1832—1917) Edward Burnett Tylor 《原始文化》。
3,专门化学科的出现
18世纪中叶社会科学仍没有分化,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中。19世 纪进化论的兴起,社会科学本身才开始分化,才开始建立起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19世纪中叶社会科学最主要的分化就是社会学 和人类学的产生和分化。社会学家的兴趣是欧洲社会;人类学的兴趣较为广泛:考古发现、“种族”研究和人类文化。
社会学的形成要晚于人类学。这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学要假定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都是一样的;人类学则要区别人类内部各个群体的观念、理性和文化的不同。简言之,社会学是研究现代人行为的科学,而人类学则是研究乡下人、传统人行为的科学。这反映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所以,人类学不是高大上的,而是带有歧视意味的。
三)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与四个要素
1,范式: 特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paradigm) 。
美国社会学家里尔茨区分了社会学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1)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范式;
2) 韦伯的社会定义范式(又称社会释义范式);
3) 斯金纳的社会行为范式。
这种划分主要是表明社会学家看待社会现象的不同方式或不同的观察角度。人类学研究里面,这三种范式都有应用,由此也形成了不同学派。因为上述这三种范式更多是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里应用,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
1, 四个要素
人类学的研究中,还包括四个要素,这些要素是在人类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比较观
人类学与社会学在19世纪的主要区别是社会学集中研究西方社会,而人类学则有比较的传统,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和民族进行比较。
比较研究有两种形式:
①共时性比较,即对同一时代广大区域内的(包括许多的民族和 文化)的资料进行跨文化的人类学比较;
②历时性比较,对同一区域内不同时代的资料进行比较,以揭示进化模式(可以是生物的、社会的或文化的进化模式)的整体观 ,这是人类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特征。
社会学家主要集中在社会和社会制度上,而人类学则是把人类的体质和行为(包括体质、社会、文化、甚至心理)的所有方面联系起来研究。这种研究通常称之为“整体论”(holism),并且成为人类学的一个基本点。原因之一是人类学家发现除了人类学家本身观点各异之外,当代的许多学者以及传媒在讨论有关人的行为时,如种族、领土、两性关系、或者大脑结构等,很容易产生单一因素决定的观念。
但是,这里要提醒诸位,人类学虽然坚持整体论的方法,但是不排除整体中某个因素的决定性和支配性的作用。我是主张文化决定论的,文化是研究人类学的牛鼻子,这一点希望大家注意。
2,文化相对观
这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和理论,是人类学家的核心。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观也是欧洲“白左”政治正确理论的基石。我作为文化决定论者,当然不同意这种观点,具体理由容后再议。
3,田野调查
人类学的实地调查又成称田野调查,这是人类学家治学的独门秘籍。田野调查主要的方法是参与观察—— (participant and observation) 是对一个社区及其生活方式进行持续的观察和研究,尤其对基层的、小规模的社区进行长时间的调查,全面了解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参与式调查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活动。
许多西方学者到原始部落做田野调查,当地妇女都裸露乳房的,你白人妇女学者也必须这样;还有的部落吃死人肉的(一种丧葬仪式),你也必须吃,等等。
4,主位与客位研究
主位(emics)和客位(etics)两词是从语言学来的,意指从两个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 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 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客位研究,即是从旁观者的角度 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 的资料。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 件拿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四)人类学的内核——文化
这是我的文化决定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1,什么是文化(对文化的定义)?
2,人的本质是什么?
3,人与文化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4,为什么是文化决定了人类的一切?
5,人类存在的意义(目的)。
二、两本文化人类学著作的目录介绍
一) 《文化人类学导论》 目录,石奕龙(凡12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30万字
目录
第一章 何为文化人类学
第一节 文化人类学的概念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领域
第三节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观念
第二章 何为文化、社会、民族、族群
第一节 何为文化
第二节 何为社会
第三节 何为民族
第四节 何为族群
第三章 环境与人类的取食方式
第一节 环境的制约
第二节 取食方式
第四章 经济制度
第一节 互惠性交换
第二节 物物交换的交易
第三节 再分配
第四节 市场与市场经济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第一节 婚姻
第二节 家庭
第六章 亲属组织
第一节 继嗣与亲属
第二节 姻亲与亲属
第七章 非自愿与自愿社团
第一节 非自愿社团
第二节 自愿社团
第三节 社会分层与阶级
第八章 政治制度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政治制度
第二节 社会控制
第九章 世界观、仪式与宗教
第一节 世界观与信仰体系
第二节 宗教
第三节 仪式与神话
第四节 作为象征体系的宗教
第十章 文化与人格
第一节 濡化与社会化的概念
第二节 儿童教养理论与群体人格
第三节 20世纪40年代的儿童教养理论与群体人格理论
第四节 20世纪60年代后的心理人类学研究
第十一章 文化的变化
第一节 文化变迁
第二节 现代化与全球化
第十二章 人类学的应用
第一节 体质人类学的应用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的应用
第三节 应用人类学家的工作
第四节 人类学应用研究的一些主要方面
二) 《文化人类学》 刘其伟/编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目录
一,文化人类学分工名称的商榷
1,美国的用法
2,欧亚两州各国的分类法
二,人类进化与种族
1,人类的演化过程
2,尼安德特人
3,种族的区分与分化的原因
三,狩猎民的文化与社会
1,狩猎民的人口减退
2,狩猎民的文化与社会
3,狩猎采集经济的特质
四,畜牧群的编成
1,畜牧的生活
2,世界的畜牧圈
3,畜牧的类型
4,畜牧群的编成与技术
五,石器时代食料生产的开始
六,农耕在人类学上的意义
1,旧大陆的农耕类型
2,新大陆的农耕类型
七,原始衣着与装饰
1,衣着的原始观念
2,性与未婚及既婚的区别
3,美的原始意义
4,人体装饰与毁饰
八,人类的形质与道具、文化
1,人类的形质与工具
2,工具与物质文化
3,生活
4,技术体系
5,造型术
九,法律与人类学
1,法与惯习
2,拘束的义务
3,政治组织与法
4,法的四属性
十,政治与人类学
1,政治与人类学
2,豹皮头目
3,政治组织与血缘.地域的纽带关系
4,政府与国家
十一,所有与分配
1,所有概念
2,分配与互酬性
3,布须曼社会的所有与分配
4,再分配与社会形态
十二,赠予论与交换
1,交换制度
2,赠予论
3,婚姻与婚资形态
十三,婚姻制度
1,婚姻制度的分析
2,依居住制度的婚姻形态
3,内婚育外婚
4,婚姻与家族
十四,亲族关系与图腾制度
1,亲族的定义
2,社会的血缘
3,亲族群体
4,图腾制度
十五,地域社会
1,定义
2,地域社会的诸形态
3,现代的地域社会论
十六,结社与社缘集团
1,人类集团形成原理
2,社缘集团
3,秘密结社
4,年龄等级与割礼
5,阶级组织
6,文化人类学与结社
十七,文化人类学与语言
1,人类的特色——言语的存在
2,动物的鸣声与人类语言的差异
3,人类语言的发生
4,人类与文化
十八,文化化与生命礼仪
1,文化化的定义与区分
2,文化化的区别
3,通过礼仪的阶段
4,通过礼仪的事例
5,通过礼仪的意义与理论
十九,教养.精神分析学与文化
1,绪言
2,欧美对人类观念的改变
3,精神分析学与文化
4,结语
二十,宗教心理与伦理
1,何谓宗教
2,超自然观的特色
3,宗教的职能者
4,宗教礼仪
5,咒术——宗教生活的诸种样相
6,宗教心理与伦理
二十一,神话
1,何谓神话
2,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3,神话的分类
4,神话的研究
二十二,文化人类学与艺术研究
1,艺术与进化
2,民俗艺术.职业艺术.大众艺术
3,艺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默示文化的艺术
5,形式与气质
6,艺术的机能
二十三,文化起源与传播
1,绪言
2,人类精神本质的同似性
3,进化主义的独立起源论
4,传播主义的单一起源说
5,美国的波亚斯学派
二十四,民话研究与民粹学
二十五,索引
四) 说明
中国大学里开人类学的很少,因此也没有统一教材,当然西方更没有统一教材了。我在这里罗列这两本书的目录,就是要使各位对文化人类学的课程有个大概了解,此外的用意是,我讲的内容与他们的会有很大不同。
如果我讲材料力学或者地理学,我的讲义会与大多数老师相同,至少也是大同小异。但是文化人类学不同,每个学者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不同,所以课程内容大相径庭。这也说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还处于初创时期,尽管这门学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导致如此的原因不是这些学者不努力,而是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太过庞大,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派都在盲人摸象。
三、人类起源
人类起源是一个重大问题,不是今日一堂课就能搞明白的问题。这是除了宇宙诞生之外的三大谜题之一;其余两个:一个是地球的产生,一个是西方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诞生。
一)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要讨论人类的起源,我们首先要知道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而要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又必须知道生物分类的名称:界-门-纲-目-科-属-种(共7个等级,含亚级就是14)。
人(现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如下:
动物界(另两个界是微生物界与植物界)
多细胞亚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真兽亚纲
灵长目
人猿亚目
人科
人属
人种
智人(现代人)
人在生物界的三个界别中当然属动物界;由于人类的身体由千万个细胞组成,故属多细胞亚界;在人的背部有中枢神经贯穿咽喉和颐下肉缝等特征,统属脊索动物门;而每个人又具有33节脊椎,属脊椎动物亚门,人类是胎生,有横膈、毛发、热血等,用乳腺哺乳幼儿,故列入哺乳纲;幼儿未出世前,由胎盘提供养分,出生后,胎盘随之排出,所以属真兽亚纲;人具有灵活的双手,负重行走的下肢,发达的锁骨,还有发达的大脑,具有语言、思维能力,故归入人猿亚目人科之中。
现今地球上的所有居民,都属智人一种,虽然因居住区域不同而形成肤色等差异,但这些差异已不能作为生物分类学上的种间差异。因为,无论现代人肤色、基因差异多大,都能通婚生育,而且后代生育能力不变。这一特性提示,现今地球人具有共同父母,互相之间的关系应如兄弟姐妹。这一点已为基因人类学所证实。若要区分人种差异,只能算是亚种,而这种分类只有生物与医学上的意义,与文化、伦理无关。
世界上除了黄、黑、白肤色的人之外,还有蓝、绿皮肤的人。曾到过撒哈拉沙漠的探险家,看过有一族人数极少的蓝种人,就如蓝色小精灵般机灵,只要一看见他色人种,马上拔腿就跑,想见上一面,难之又难。另外,在非洲西北部的山区里,有一群绿色人种,肤色犹如叶绿素,就连血液也都是绿色。目前,绿色人种仅剩下三千人左右。同时,在非洲西北部山区也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过着原始穴居生活的不到3000人的族群,他们的皮肤都是绿色,血液也是绿色的,故有人又称之为“绿种人”。其实,所谓蓝种人,以前也曾有过报道,说的是美国肯塔基州的深山里,有一个皮肤是淡蓝色、血液也是蓝色的200多人的大家族。现已证实,蓝色和绿色血液都属于一种病理状态,而蓝色或绿色皮肤又是由于皮肤下微血管的颜色所形成,我们不能轻率地称他们为“蓝种人”或“绿种人”,而与正常人的三大人种或四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及棕种相提并论。
这里补充我的一个独创观点。现今我们人类按照皮肤颜色大致可分为白黄黑三大类,但是各位是否知道,我们祖先的古猿,其皮肤到底是什么颜色?你看今日丛林里的猿类,无论其毛发是黑是黄,皮肤一定是白的。黑人小孩刚生下来,皮肤也是白色的(严格来说是淡色的,和我们黄种人的小孩一样,像“红皮老鼠”,即皮肤显示的是血管、血液的颜色),风一吹,几个小时就变成其父母的肤色。
哺乳动物因为体表有毛发覆盖,所以其皮肤一定是白色(粉红色)的。你看无论黑猪白猪,刮掉毛都是白色的。人类祖先的肤色究竟是浅色的还是深色的,现在无法知晓。但是走出非洲后,肤色的深浅,则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寒带皮肤中的黑色素少,热带则黑色素多,温带皮肤色素适中。也可以说,我们人类的肤色是我们在环境制约下自己选择的结果。
二)创造说与进化说
人类起源既是人类学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人类至今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科技昌明之前,创造说是这个问题唯一政治正确的答案,这就是《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19世纪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后,进化说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1,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人类进化起源于类人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类四个阶段。
进化变迁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反映在族内统计频率的变迁,而不是骤然发生的模式。个体突变的特征是直接的,突变可能促成较大变迁模式,但也是逐渐发生的。生物因素在模塑人类社会行为上到底有多重要?人类婴儿被文化经验的塑造到底有多大的弹性?人类的文化在不同的时间、 地点到底分歧到什么程度? 形式和结构的共同性质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人类生物性的限制。人类之所以能适应环境而得以进化就在于生物性加上文化性的综合作用。
2,猿类诞生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 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产生了猿。埃及发现的最早的古猿叫原上猿 (3000万年前) ; 埃及猿 (Aegyptopithecus,2600万—2800万年以前)已经具有类人猿的一些性状;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现代人类很可能就是这两种古猿的后代。
3,早期人类进化
早期猿人有①肯尼亚 1470 号人;②坦桑尼亚峡谷“能人”。晚期猿人有①印尼爪哇人;②德国海德堡人;③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4,智人(Homo Sapiens)
智人化石材料只可以追溯到 20 万年以前,但在智人和直立人间存在约10万年的缺环。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
①早期智人
通常指距今 20 多万年开始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的形态上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人类。一般将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等中国古人类归入早期智人。最早被人们重视的是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人类化石。因而过去古人类学上曾将早期智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古人)阶段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许多地区都有发现。
尼安德特人身高 1.5~1.6 米。颅骨容量为 1200~1750 cm?。现代人的则为 1400~1600cm?。身体的特征为,额头平扁,下颌角圆滑,下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前突。骨骼强健,有着耐寒的体格,具体就是肱骨与尺挠骨的比例,以及股骨与胫骨腓骨的比例比现代人大;这是典型的适应寒冷气候的解剖特征。他们生活在欧洲,肤色应该是浅色的。
②晚期智人
又称新人(Neoanthropus Homo sapiens sapiens) 。一类生活在 5 万 年前至 1 万年前的古人类(1 万年以来的人类称为现代人)。
新人化石最早于 1868 年在法国克罗马农的一个山洞中发现(颅骨 4 个,属 于 3 个男性,一个女性,生活于 2~3 万年前)所以常称新人为克罗马农人(Cro-Magnon man) 。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 从 12 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2009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图发布。
克罗马农人(Cro-Magnon) 远在距今 3 万年前,欧洲大陆上就出现了一种寿命不长(平均寿命不超过 40 岁),智慧较高的早期人类,叫做克罗马农人,属于晚期智人。在中国,属于这一阶段的人类化石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广西的柳江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四川的资阳人等。
克罗马农人是很成功的猎人,经常猎取驯鹿、野牛、野马甚至猛兽。 从其文化遗物里发现了大量艺术品,包括小件的雕刻品、浮雕以及各种动物的雕像,还有许多精美的动物壁画。随着克罗马农人时代的结束,地质历史上的更新也宣告结束,新石器时代开始。
三)人类进化中的海猿说
此说由英国古人类学家阿利斯特. 哈代提出。他认为,根据地质史,距今800万年前后,在非洲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开始被海水淹没,迫使(诱使?)部分古猿的种群在海水中生活,进化为海猿。当时,下海生活的哺乳动物并非只有猿类,至今在海洋中生活的其他哺乳动物仍有几十种。几百万年过去了,海水又从这一带开始退却,海猿们也重返陆地生活。这种猿类才是人类的祖先。那些没有经过海水洗礼的古猿,就永远只能是猿了。海猿首先在海滩浅水中生活,所以必须垂直站立,并控制呼吸,这为后来的岸上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哈代还从生理学方面论证说,人的很多生理特征,所有其他灵长目动物都不具备,其他陆生哺乳动物也都不具备,而在海洋哺乳动物(海豹、海狮、海狗、海象、鲸等等)中却司空见惯。哈代将人、灵长目动物和海洋哺乳动物三者对照如下:
1,体毛。所有(190多种)灵长目动物体表均有浓密的体毛,包括全体其他陆生动物,而惟有人与海洋哺乳动物一样,是全身裸露无体毛的。
2,皮下脂肪。所有其他灵长类动物均无皮下脂肪,但是人和海洋哺乳动物一样,都有皮下脂肪。
3,泪腺。海洋哺乳动物都能分泌泪液(以及出汗)以排除盐分,人也具备这一生理功能,而其他灵长类动物却无一与之相同。
4,性交体位。海洋哺乳动物性交是呈面对面体位,人也如此,而灵长类动物都不能,其他哺乳类动物更无此可能。
5,体内盐平衡机制。所有其他陆生哺乳动物对盐的吸收均有相同的一个生理特征,即对体内盐分的需求能精确控制,当体内盐分不足时,食欲不振,对盐的渴求甚至能抑制其他生理欲望;但是,当它们体内盐分达到平衡后,就不再进食更多的盐了。然而人类对盐的需求却呈现较随意的状态——多吃能承受,少吃亦无妨——有时连续几天能摄入20-30克,有时连续几天不吃盐也能过得去;有的民族食盐量很少,有的民族则可多过其他民族10-20倍。人类的这种状况与海洋哺乳动物相同,都与长期生活在含盐的海水中有关。
6,潜水反应。人类在潜水时,体内会发生“潜水反应现象”,即人在憋住呼吸没入水中之后,全身动脉血管血流量大幅减少,心跳亦随之减慢。这显然是为了减少血液对皮肤、骨骼、肌肉等组织的供应,而集中对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如大脑和心脏的供血供氧,此机能与海洋哺乳动物相同,而始终生活在陆地上的灵长类动物则无此机能。
哈代的上述六点证明可谓理之凿凿,但却拿不出一块海猿化石,因而只能停留在假说阶段。支持者则认为,海猿的化石也许被埋在海底了,而由于海底考古落后于陆地考古,故现在拿不出海猿的化石证据,今后若能在非洲北部与东部海底进行考古,说不定能发现海猿化石。
笔者认为,哈代所提的6点证据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体毛。因为人类无论是从热带还是从温带的古猿进化而来,体毛似都不应消失。就是“外星人假说”,也还是无法回答“外星人”何以体表无毛的问题。
四)咬肌萎缩说
美国一位专门研究人类肌肉萎缩的学者发现人类的脑萎缩、肌肉萎缩除了后天因素外,绝大部分是先天遗传所致。也就是说因为基因变异,我们在人生的中年之前,会发生脑萎缩,部分肌肉的萎缩。这位学者认为,是肌肉萎缩的基因,决定了古猿能够进化成人类。此话怎讲?
按照恩格斯的解释,是劳动造就了人。在那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他认为,环境改变促使原来生活在树上的古猿下地行走,直立使古猿的双手解放,从而使使用工具与制造工具成为可能,工具的使用,尤其是火的使用,使人能吃熟食,这样就促进了脑的增大。
恩格斯的证明套路是一种以必然性来解释事物变化的方法,似乎很科学,即无需借助外力,只需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但这种解释存在一个问题:是脑的进步导致人类制造工具能力的提高还是制造工具能力的提高促使了脑的进化?
人猿与古猿最大区别在脑容量的不同。要说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现在的黑猩猩与大猩猩都会,而且这两种现代猿类主要是在地面活动,为何它们就不会像古猿那样进化成人类?看来唯一的可能是脑进化在先,而后才有火的使用与工具的制造。老恩的所谓直立行走与劳动,不是人类进化的关键。
那么下地行走的古猿是如何使脑获得进化的?这位研究人类肌肉萎缩的学者认为,是古猿咬肌的萎缩,使古猿的脑容量增加。具体而言是这样的:咬肌萎缩使古猿更愿意吃熟食,熟食进一步增加了古猿的营养,更关键的是原来占据古猿头颅部位咬肌的位置因为萎缩而腾出空间,使这一空间为脑的增长提供了可能。
古猿的头部化石说明,古猿在头颅顶部有矢狀脊,而人类没有。这个矢狀脊就是咬肌的附着处。人类的咬肌只在耳下,而古猿的咬肌从颅顶矢狀脊一直贯穿到颚部。古猿难道不能在保留原有咬肌的情况下增长脑容量?不可能。因为如此一来古猿的头部会变得十分硕大,颈部脊椎骨骼与肌肉无法支撑。
也有反对意见,认为是熟食进食在先,咬肌萎缩在后。如果是这样,那么肯定是古猿会熟练使用火在先。不会保存火种,不会钻木取火,古猿怎么能大量进食熟食?这种想法很容易被证伪,因为现在有的动物尽管会使用工具,但都不会使用火。也就是说,哺乳动物都有天生怕火的本能。古猿刚从树上下来,它们是如何跨越怕火的这一本能的?
古猿无论下地还是不下地,树林或草原上经常会有被野火烧死的动物尸体,不仅古猿喜欢吃这类食物,所有哺乳动物都喜欢吃,为何只有古猿咬肌退化了?要论发现这些野外熟食的,倒是那些豺狼虎豹比古猿更有机会,因为它们嗅觉与奔跑能力都比古猿强。
唯一的合理解释只能是,咬肌萎缩在先。咬肌的萎缩是一种基因病,而且是一种小概率疾病。现代人的这种肌肉萎缩症的发病率是几十万分之一,在古猿时代,整个地球上也许不会有几十万个古猿个体在活动。那么可以相信,咬肌萎缩的发病率也许是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也许是在几万年的进程中,只有一两个古猿个体发生了这种疾病。因为咬肌萎缩,所以这一两个古猿特别喜爱吃被野火烤熟的动物尸体,这就使它们努力克服怕火的本能,尽量寻找被火烧过的食品。而摄入的熟食使这些咬肌萎缩的古猿得到了易消化吸收的营养,从而大脑发育超过它生食的同伴,这样,具有咬肌萎缩的个体能获得生存优势,从而扩展自己的基因。
这个过程如耐药菌的产生一样,恰恰是那些原因不明的偶然性的基因突变,被自然所选择。而后又在几十万年的变化中,咬肌萎缩的古猿个体才能在严酷的环境下繁衍生存。也就是说,人类得以进化成现在的模样,全是偶然之中的偶然。
还有一点,现今猿类的染色体是24对,而人类是23对。由此古人类学家推测,古猿的染色体也可能是24对。假设如此,那么从24对萎缩到23对染色体也是如咬肌萎缩的偶然的、小概率事件,那么这个染色体减少一对给古猿带来了什么优势?这是我们目前尚不清楚的。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导致人类起源的很可能是那些偶然性,而不是如恩格斯主张的必然性。
五) 基因人类学揭示的现代人的起源
在此问题上,一直有“单一起源论”与“多缘起源论”两种理论针锋相对、争执不下。“单一起源论”认为,如果现代人是由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古猿分别进化而来的,那么人类各种族之间就无法象现在这样能通婚生育、且混血后代的生育能力不变。因为不同古猿的分别进化以及不同气候的差异,足以形成人科人属下面的不同人种,以至形成种间差异,而哺乳动物的种间杂交后代基本都无生育能力,因此,“多缘起源论”明显不符合生物学常识。
由于中国各地发现不少古人类化石,故“多缘起源论”一直在中国有较大市场,但在国际上,“单一起源论”因为有了基因与遗传学的大量证据,似已成主流。
“单一起源论”就是人类“非洲起源论”。其主要论据有二,一是人类细胞中的线粒体DNA,一是男子细胞核中的Y-染色体。
1,线粒体DNA(又称mtDNA)
著名遗传学家艾伦. 威尔森在研究人类遗传基因时,独辟蹊径,不是从人类细胞核内的DNA入手,而是选取人类细胞核外的线粒体为突破口。因为我们每个人体内的线粒体DNA都是相同的(例外非常罕见),而且这个线粒体有一特性——只由母亲传给子女,根本不受父亲影响。也就是说,一群现代人,如果几十代之前有一个共同的祖母,那么他们的mtDNA是相同的;反之,如果一群人具有相同的mtDNA,那么就可以推断他们拥有共同的曾曾祖母。为何会这样?这是因为精子细胞核进入卵细胞与其细胞核融合时,精子细胞中残余的线粒体被挡在了卵细胞外。那么线粒体又是什么呢?线粒体是人类细胞中的物质,其功能是产生能量,或说是细胞内的发电厂。线粒体之所以有自己的DNA,这是因为它是被人类单细胞祖先吞噬的古老细菌,最初它是细胞内的寄生虫,而后才进化成了细胞内的发电厂。线粒体内的核苷酸要比核内DNA短得多,只有16569个,而核内DNA一般在1千万至1亿个。mtDNA一般决定人的头发颜色、身高、鼻子大小等遗传特征。
1987年,威尔森与瑞贝卡. 卡恩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人类线粒体多样性的研究报告,在其摘要中,他们将研究成果概括如下——“可以设定所有这些mtDNA,共同起源于一个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人。”他们是从非洲、亚洲、欧洲、新几内亚、美洲等地搜集的147份产后胎盘中来做此研究的。在精子与卵子的融合过程中,mtDNA不发生重组,因此它的传递是忠实不变的,但并非百分之百的不变,mtDNA在遗传过程中也会发生基因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mtDNA累积的变异越来越多,后代个体之间mtDNA序列的差异也就越来越大。他们发现,非洲人之间mtDNA的分叉最大,即他们分离的时间距现在最远,换句话说,非洲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群。我们现代人共同的祖母生活在非洲的伊甸园中,虽然她老人家不是伊甸园中惟一的夏娃,但她是最幸运的一个(其他夏娃未能将她们的mtDNA遗传下来)。
威尔森与卡恩的报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又有多位科学家从不同人群中提取mtDNA进行测试,得出了与之相同的结果。
2, Y-染色体
每个人的细胞核内都有染色体,共23对、46个。其中有一对是决定男女性别的性染色体,男子是XY ,女子是XX。男子的Y染色体只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完全不受女子卵细胞内DNA的影响。与mtDNA一样,这个Y-染色体如果从成吉思汗开始父传子、子传孙,也是忠实不变的,但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的突变有的对人体有害,我们称为基因病。患有有害基因突变的人,一般很难遗传下来,而一些有益的基因突变,譬如更聪明、更强壮等,则会一代代地忠实传递下来。而且在上古时期,个体强壮意味着更多的交配权、更多的后代。相反,没有这种优势的个体,即使没有有害基因,但在族群内因为获得交配权少(甚至无),故而后代也少。而缺乏优势基因的族群,则有可能在与优势基因族群的生存竞争中,整个族群被灭绝。
科学家发现,现今所有男子体内,在Y-染色体上都有M168点位的突变,这就说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曾曾……曾祖父。与夏娃一样,这位老人家也在非洲,因为,非洲人群中Y-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变异最多,是一群最古老的人群。因此,可以证明,现代人是起源于非洲,然后从非洲扩散到世界各地。
3,现代人出非洲后向世界各地扩散的路径
我们追踪现代人出非洲的迁徙路线,发现约距今5万年前,带有M168与线粒体变异标记L3的族群在非洲东北角亚丁湾一代越过红海进入阿拉伯半岛,并在这里又分离出一支发生了M130变异的族群,这是整个大洋洲土著居民的标记。接着M168军团又在中东发生了M89变异,这是中东人群的标记。也就是说非洲人身上没有M130,大洋洲土著居民没有M89。大约在4万年前,M89上又分出了M9,这是所有欧亚人祖先的标记。M9的后代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向东迁徙中,又分化出了M20和M45,时间约在3.5万年前,M20主要分布在印度,M45向东挺进遇到了天山障碍,形成了今日中亚人与印度人的先祖。M9的另一支部族继续沿着天山向东、向北前进,绕过沙漠戈壁进入了中国西北地区,他们给后代留下的Y-染色体标记是M175,今天几乎所有东亚人都带有此标记。此后M175中又分化出M122,这一标记又被称为“稻米基因”。因为M122一支是从中国云南地区进入中国腹地的,这一支族群大约1万年前在中国长江流域发展出了稻米种植。通过基因谱系的研究发现,在欧洲几乎没有中东部落的基因标记。这就是说欧洲人是源自向东迁徙的M9中亚集团,他们的基因里有M173,是从M45分化出来的,时间约在3万年前,此时期正好是欧洲晚期智人克鲁马农人生活的年代。就在与此差不多时期,M45的一支,被遗传学家称为西伯利亚标记的M242在2万年前出现在西伯利亚,他们从冰上跨越了白令海峡进入北美,他们带有的基因变异标记是M3。实际上,较大的美洲移民涌入浪潮有两次,一次是2万年前经西伯利亚进入,第二次是约1万年前M130集团沿太平洋东北岸划船进入美洲的。
在Y-染色体上追踪现代人起源的领军人物是在美国工作的意大利学者L.L. 卡瓦利-斯福扎。他的一位学生,是上海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的金力博士。就是这位斯福扎在中国的高徒,在上海对12000个东亚人群进行了Y-染色体上的核苷酸多态位点测试分析,发现这些东亚人无一例外地带有非洲人的遗传基因和标志,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其恩师的理论。金力先生的另一贡献是用基因人类学的数据,揭示出中国南北汉人的区别,即南北汉人虽然在文化上都属于汉民族,但是在基因上的差异很大,甚至大于汉族与某些少数民族的差异,严格来说,北方汉人属于蒙古人种下面的东亚亚种,而南方汉人属于蒙古人种下面的马来亚种。
4,交融论
面对“单一起源论”过硬的基因证据,“多缘起源论”又分化出了一种折中的“交融论”。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阿兰. 坦普雷顿教授主张,非洲带着M168与L3基因标记的族群在扩散到世界各地时,与当地的智人发生了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取代了他们。但是坦普雷顿的“交融论”至少在欧洲被证伪。尼安德特人是欧洲早期智人,在M168们出非洲前就已经生活在欧洲大地上,20世纪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欧洲人的祖先。199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史旺特. 帕博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了第一个尼安德特mtDNA排列顺序。将此顺序与现代欧洲人的顺序比对,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并没有遗传下来。现代欧洲人是克鲁马农人的后代,而科鲁马农人并未与尼安德特人发生过“融合”。尼安德特人是如何灭亡的?考古学家在他们的遗骨上发现有水煮的痕迹,是否他们在与这些新来的非洲人的冲突中战败被煮食?抑或是因为智力与体力上的劣势而被入侵者排挤到边缘地区渐渐走向灭绝?毕竟,一个族群只要出生率下降1%或死亡率上升1%,经过1000年,这个族群就会灭亡。
但是基因技术的进步使我们在21世纪能对尼安德特人牙齿髓腔内的细胞核DNA进行测序,结果发现我们现代人的基因中有大约1.5%-4%的尼人基因,而且这些基因都是不好的基因,譬如二型糖尿病、抑郁症、过敏、皮肤损伤、血栓、尼古丁成瘾、营养失衡、尿失禁、膀胱疼痛、尿道功能失常等等。这说明我们祖先晚期智人与尼人不仅作战,而且做爱。但是我们中国人不要以为自己不是欧洲人,可以幸免尼人的那些疾病基因,实际上我们东亚人身上的尼人基因要比欧洲人多,因为我们祖先就是从西亚迁徙过来的,西亚地区也是尼人分布的区域。二型糖尿病在东亚人中多于欧洲人,这就是尼人留给我们的礼物。
2010年,人类学家又发现了新的古人种,名丹尼索瓦人。丹人比尼人更古老,他们也与现代人的祖先做爱,其留在现代人体内的基因与尼人差不多。尼人分布于欧亚大陆偏西部分,而丹人则靠东。现在发现,大洋洲的南岛人美拉尼西亚人体内的丹人基因最高。
在中国,丰富的猿人化石证据似乎又支持了“交融论”。依据斯福扎的M168迁徙图,中国人是由南北两支非洲军团组成——一支从西北进入中原,一支从西南进入长江流域,西北一支携带M175标记,西南一支除了M175外,还多了一个M122标记。这正好与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的差异吻合。但是东亚的非洲军团似乎不像欧洲军团那么好斗,他们显然在与中国的土著作战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做爱,故而实现了基因的融合。我国学者刘武在1997年对中国境内部分早期人类化石研究时发现,铲型门齿早在境内直立人时代就已出现(直立人早于智人)。对此,“单一起源论”是无法反驳的。
我国一些学者之所以顽固坚持“多缘起源论”,似与解放后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批判有关。西方史学界一直有中国文化起源于西方(中东)之说,在1949年之前,作为史学界的一个学派,此说在中国史学界具有一定影响。1949年之后,此说由于“政治不正确”而遭贬黜。现在,“非洲起源论”似有打着基因的旗号,贩卖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嫌疑,怎能不激起一些人的革命义愤?
四、人种及其特征
一) 人种与分类
所谓人种是具有可区别于其它人群的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 这些形态上的体质特征,有些是通过直接观察可以得到的,有的则用仪器来测定。最早提出人种分类的是瑞典的林奈(Linnaeus) :美洲红种,欧洲白种,亚洲黄 种,非洲黑种。 1775 年,布鲁门巴赫分类;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 美洲人种和马来人种
1,传统分类法
蒙古人种(黄色人种) :①亚洲系(Asiatia) ②海洋系(Oceanic) ③美洲系(Amerind)
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 :①非洲系(Africian) ②海洋系(Oceanic) ③东南非矮人系(Negrito)
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 :①挪威系(Nordic)②地中海系(Mediterranean) ③阿尔卑斯系(Alpine)
2,地理分类法 嘉尼(Stanly M,Gam)
①非洲人 南非撒哈拉沙漠 ②美洲印第安人 南北美洲 ③亚洲人 东亚、中亚、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④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大陆 ⑤东印度人 ⑥欧洲人 ⑦美拉尼西亚人 大洋洲和新几内亚 ⑧密克罗尼西亚人 西太平洋中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南麓 ⑨玻里尼西亚人 由新西兰至东部的太平洋岛屿
3,体质特征分类法
在 3 大人种基础上, 即①蒙古人种(黄色人种)②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③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有人 还主张再分出④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来。
在这些主要人种之间还有若干过渡人种, 如介于尼格罗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的有埃塞俄比亚人种和南印度人种; 介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 人种之间的有南西伯利亚人种和乌拉尔人种; 介于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的有波利尼西亚人种和千岛人种。
①黄色人种
也称“蒙古人种 、“亚美人种”,包括东亚、北亚、中亚、北极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 体质特徵: 肤色呈黄色或白色; 头发直, 发色黑; 眼色深; 颧骨较高; 面部扁平;内眥皱襞和门齿铲形的出现率较高;体毛和胡须稀疏。主要分布于中国、 朝鲜、 日本、 西伯利亚、 中南半岛、 美洲和北极地区。 其形成地区,在东亚和中亚的干旱多雪地区和风沙较多的地带。在四大人种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蒙古人种的铲型齿特征来源于温带,有利于依靠植物(果实,叶茎等)为生。
②印度人种
印度地理人种的外表特征虽与高加索人种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肤色较深,身材细长,有些属骨瘦如柴类型。此外,骨密度低;B 型血型出现率高,Rh 阴性血型出现率低。显示其血型特征上与蒙古地理人种相似。
③高加索人种
高加索地理人种的 Rh 阴性血型出现率高,并有 A2 型血型的人,与印度地理人种不同。其肤色浅、体毛浓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秃顶者多也是其显著特征。
④印第安人种
印第安地理人种或称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过去曾依外表特征而归于蒙古人种,如直黑发、铲形门齿出现率高、体毛稀疏、男子秃顶者少等。但其肤色较蒙古人种更浓重,且具偏红色调。其血型特征也与蒙古人种不同,如无 B 型及 Rh 阴性血型的人,N 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 Diego 阳性血型出现率高。
⑤尼格罗人种
尼格罗地理人种从外形特征上有时可以划分为具典型特征的刚果人种和肤色微黄,身材矮细、具螺旋状丛生发的开普人种(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无明显差异。一般 R0 型血型出现率高,U-阴性血 型略少,Fy 型和 V 型血型很罕见。血红蛋白异常。有 6-磷酸葡萄糖 脱氢酶缺乏症。
⑥澳大利亚人种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肤色浓黑,发波状至卷曲状,身材细长、体毛中等至浓密、男子秃顶率高、并伴有小腿无毛现象。牙齿大、眉嵴高、下 颌突出。B型血型出现率很低,N 型血型出现率极高,无 S 型血型。 无异常血红蛋白,无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与尼格罗人种相反。 大洋洲诸岛上的人种曾与澳洲人种共称澳洲大洋洲人种。
⑦美拉尼西亚人种
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亚人种,但铲形门齿出现率高,B 型和 S 型血型出现率高。 有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贫血基因。可能澳大利亚人种与之关系更密切些。
⑧密克罗尼西亚人种
曾被认为可能是东南亚蒙古人种、 美拉尼西亚人种和波利尼西亚人种的混血后裔。但其 B 型血型出现率稍高、N 型较 M 型血型多、Duffy-阳性和 Diego-阴性血型出现率很高。这表明他们是独立的地理人种。
⑨波利尼西亚人种
肤色较浅、体毛少。B 型血型出现率低、N 型血 型出现率较高,无 Rh-阴性和 A2 型血型,B 型、M 型和 Duffy-阳性 血型出现率也不高。虽然面部特征近似蒙古人种;但肤色浅,波状发 和浓密络腮胡又与高加索人种近似。其血型与蒙古人种及高加索人种均有较大差异。
4,人种形成的原因
人种变化是遗传基因种系的区别引起的,归因于遗传变化 或归因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导致了适应性变化的产生,通过这种变化,一个集团倾向于保留使集团最适应某种环境的遗传特性。人种差异现象也是适应环境的结果,而不能看成是系统发生过程上的必然事实,所以,今日各种族是在不久以前由于适应而形成 的。
根据现代遗传学的研究,物种形成主要是由于 4 种因素,即突变、基因重组合、迁徙和选择。人种科学研究的阶段:① 形态学方法 从表型,即凭肉眼能见到的特征为区别而形成的型,来划分人种;② 种群分析或人口统计方法,注重群类遗传因子 (基因汇聚或染色体组),实际上,这种方法就是在人种中观察各类特点的出现率。③血型和种群分析方法(略)④基因分析法 ,这是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方法,但由于遭到反种族主义的抵制,只有少数学者坚持,无法公开发表研究成果。
二)蒙古人种内部的分类与特征
1,五个亚种
① 通古斯亚种,也称北亚亚种,包括蒙古人、鄂伦春、满族、锡伯族等;
②东亚亚种,也称苏美尔人、华夏人,包括中国北方汉人、朝鲜以及日本人;
② 马来亚种,也称南亚亚种,包括中国南方汉人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诸民族以及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人和南岛人;
④爱斯基摩亚种,也称北极亚种或因纽特人;
⑤印第安亚种,分布于南北美洲。
2,体质特征
三个体表特征:①铲形门齿(上门牙内侧凹陷,如铁铲);②新生儿臀部的乌青斑;③眼部内眼角的内褶玼(上眼脸盖住下眼睑)。这三个特征在东亚亚种中出现频率最高。
高智商(东亚亚种)
爱斯基摩人脑容量高,耐寒
三)最简单实用的人种分类:白、黄、黑
因为这三种人人数多。有人类学家主张,人数要在一亿以上的种族才能被分类为独立的种族,否则几万几十万人也为独立人种,虽然有生物学、体质人类学的意义,但却没有现实意义。另外,这种三分法也与《圣经》有关。诺亚三个儿子,闪、含、雅弗。闪是老大,黄种人,犹太人自认为是黄种人;含,黑种人;雅弗,雅利安人,白种人。
按照这三大人种的分类,在白种人和黄种人内,还有各自的黑白黄。
1, 白种人内的黑白黄
① 白人内部的黑人
白种人内的黑种人是印度人,除了肤色较深,个子较小之外,脸型与欧洲人接近,高鼻深目。希特勒时期提出的雅利安人,其源头在印度。基因人类学里,欧洲人和印度人都是从M9这一支中分化出来的,即都有M45这个基因变异,欧洲人从M45中又分化出M173,时间在2-3万年前。印度人也是南北(南方印度人带有M20)两大人种混合,与中国汉族有些类似。那些带有M45标记的是北方印度人,即雅利安人,为印度种姓制度中的高等级阶层,包括三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
西方人发现雅利安人首先是从语言上突破的,印度的古语——梵语,其语法和单词,与欧洲各语言较接近,存在亲缘关系。所以现在有称“印欧语系”、“古印欧人”。
② 白人内的黄种人
主要指突厥人,阿拉伯人,包括现今的土耳其人和中亚人以及新疆的维族人。但是伊朗人(波斯人)不是,他们是高加索人(白人)。20世纪以前,犹太人也被认为是与突厥人一样的白人与黄人的混血,属于闪米特人。
③ 高加索人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种人。中国境内的白种人是塔吉克人,俄罗斯人。
2, 黄种人内部的黑白黄
① 黑人,指蒙古亚种中的马来亚种,肤色与黑人相同,脸型不同。包括波利尼西亚人(毛利人),南岛人,尼格力陀人等。
② 白人,指马扎尔人、芬兰人。这些人外表金发碧眼,但是牙齿保留着蒙古人的铲型门齿,与高加索人中的黄色人种不同。这种人又称鞑靼人。
先看一段材料:高纬度地区的蒙古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金发碧眼的浅色特质,以下简称为浅色特质,但非常有趣的是,根据前苏联科学家在蒙古国做的研究著作指出,凡是具有这种特质的蒙古人面部和体型表现为典型的黄色人种,但却有很强的浅色特质,众所周知所谓的金发碧眼是由人体的黑色素比例所决定,蒙古人的浅色特质的原理也不例外。但是蒙古人的浅色特质和欧洲的浅色特质有很大的区别,让苏联科学家惊奇不已的是蒙古人的浅色特质在不同年龄段都会有相应的变化,这一特点和欧洲波罗的海类型浅色特质的几乎无变化的特点是相反的,书中提到有些蒙古人年幼时为浅褐色眼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成绿色,或者会从绿色逐渐变成黄色,发色和眼睛相比更为不稳定,很多蒙古人在年幼时头发为黄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色会变成浅棕或灰棕甚至会边成黑色。有高达将近40%的蒙古人在青春期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浅发色、浅色眼睛的特质,其中将近23%的人较为明显,大约8%的人浅色特质特别明显,而且年龄越小,相应的浅色特质就越明显。
但即使如此,这些人的浅色特质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退化。但同时在一些人身上也有相反的现象,即浅色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加强,但大部分有着浅色特质的蒙古人,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在经历发育期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稀释自身的浅色特质,但其余的人会终身保持这种特质,也就是说蒙古人的这种浅色特质相对于欧洲波罗的海类型的浅色特质来说并不是很“稳定”,而且蒙古人身上所体现出的浅色特质和欧洲波罗的海类型所体现出的浅色特质相比还有很多的不同,比如欧洲波罗的海类型的碧眼多为蓝色,浅褐色和绿色的眼睛相比较少,而碧眼的蒙古人多为浅褐色和绿色的眼睛,蓝色眼睛的蒙古人则较为少见,而且有着这种特质的蒙古人的肤色并没有欧洲波罗的海类型浅,并且和欧洲波罗的海类型的浅色碧眼比,蒙古人的碧眼多为深色,其中书中提到有及少部分的蒙古人,有着深蓝色的眼睛,这和欧洲波罗的海类型的天蓝色的眼睛是迥然不同的,苏联科学家认为,蒙古人的浅色特质并不来源于和白色人种的混血,而是一种独立的的人种特征。
3, 智商与性器官
美国国内大致分为四个种族:欧洲白人,非洲裔,拉美裔和亚裔(包括穆斯林、印度裔和东亚裔),其中智商最高的是东亚裔。这个东亚裔在人种分类上就是蒙古人种中的东亚亚种,包括中国、朝鲜和日本人。东亚裔的智商为105,而盎格鲁.萨克逊种族只有100,智商最低的是黑人,约85。最高的则是犹太人,为110。
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智商高,这是板上钉钉的确凿事实,也是世人无争议的、普遍认同的,我就不赘述了。
但是从性器官和性能力上来说,东亚人又是最差的,无论男女,都是如此。先说女性。黑人、白人妇女,不仅宽臀多,而且翘臀多。女人身体性感,叫前凸后翘,或丰乳肥臀。翘臀在人类学上称“多脂臀”,也就是皮下脂肪多。为何男人喜欢丰乳肥臀?不仅仅是好色,而这种体型的妇女不易流产、难产。男人的好色是为了传播基因,这是男人主观上没有意识到的。
东亚男人性器官尺寸最小,这方面的冠军是黑人。白人则无论在智商还是性器官上都是中庸。这也是上帝公平的体现,给你一个长处,就要配你一个短处,不能让好处都为一人独占。
++++++++++++++++++++++++
以上的介绍,只是人类学知识的九牛一毛,此外还有语言人类学部分,今天就不讲了。希望各位能批评指正。
201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