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云南一起女董事长包养男大学生引发的荒唐伦理闹剧

  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做人是这样,做事亦是这样。做人跨越了自己的底线,那么人也就“不仁”了,做事如果超过限度,那么好事也极有可能变成祸事。

  “好事”还是“祸事”?

  2009年左右,25岁的艾某因为事业正处于低谷期来酒吧买醉,大学毕业刚工作几年的他,没有想到社会是如此的残酷。在独自一人买醉的时候,艾某的行为引来了一旁女人的注意,女人姓王,是当地一名女企业家,拥有着事业,却失去了婚姻。

  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在交谈之间,一拍即合,控诉着社会和生活。当晚喝醉的两人就一起回了王某的别墅,两人之间的暧昧瞬间升温,在月光的照拂下,两人情不自禁地发生了接下来的一切。

  在事后,二人一改之前的亲昵,空气中都弥漫着些许尴尬,艾某为自己酒后的行为感到十分懊悔,正当他慌乱地穿上衣服,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依旧睡在床上的王某喊住了他:“你愿不愿意做我的情人?”

  艾某呆呆地转过头,他知道王某是什么意思,王某紧接着提出了自己开的条件,一辆汽车,每年十万的零花钱,还包括其它一系列的消费。这一切都吸引着艾某,毕竟是属于“躺着挣钱”,有什么比这更轻松的呢?于是艾某只是犹豫了一下,便很快答应了。

  王某自拟了一份合同,初步约定了三年的期限,在合同中规定,艾某在三年期内不得结婚,也不能谈恋爱,要保持身体的干净,随时等着王某的召唤。合同签订以后,王某如约给艾某买了一辆大众宝来,并将这一年的零花钱直接打到了艾某的账户里。

  收到好处的艾某,觉得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把之前的工作也给辞了,整天不是在外面游手好闲,就是等着王某的“命令”,在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王某叫他的次数还比较合理,但是到了后来次数越来越多。王某本身的年龄已经四十二岁,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纪,对于艾某的需求也非常之大。

  实在忍不住的艾某,到最后,竟然不得不靠吃药来维持自己的雄风。一年过去了之后,艾某觉得自己要被榨干了,他一想到自己的合同期限还有两年,就越发觉得生活没有希望。

  艾某原以为自己找到了一张长期的饭票,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根本承受不住这张饭票所要付出的代价。他想逃脱,但是始终被那一纸合同所约束,他害怕王某会将此事暴露出去,或者直接将其告上法庭,那到时候自己就会名财两失。

  那么这份所谓的“包养协议”在法律上可以等同于其他协议一般,作为约定责任和义务的依据吗?

  实际上,在我国新修订的《民法典》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民法典》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规定,如果一个人的民事行为要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就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行为人一定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在我国民事行为能力,主要分为三个级别,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

  在我国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部分心智丧失的精神病人,其就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法律的判罚上,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责任一般由其监护人承担,如果遇到刑事案件,将会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进行判处,不是说只要是精神病就不用接受刑事责任。

  第二、意思表示真实

  这个条件的本身是针对于一些“欺诈”“强迫”行为所设,也就是说在签订合约的时候,行为人必须是处于自愿的前提之下,且对于该合同的内容,行为人必须是清晰明白,并无欺骗隐瞒情节。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民事行为才算是有效。

  第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要得到法律的保护,肯定就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这最后一项中的“公序良俗”就不仅仅是指法律方面,而是指向了道德方面,“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简称,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也就是说不能违反社会公认的一些道德标准,比如“强买强卖”“违背伦理”“违反人格尊严”等相关行为。

  而在本次事件之中,王某和艾某之间合约要生效就必须要满足以上条件。

  艾某已经年满18周岁且无任何精神方面的疾病,是明显的完全民事责任能力人,其可以正常行使自己的民事责任能力,而针对整个合同来看,王某并未隐瞒其合同内容,艾某在知道合同规定的情况之下签订的合同,属于自愿行为,因此第一二条全部满足。

  但是,该合同签订的目的,以及规定的行为,却明显违背了我们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公序良俗”行为,因此即便其满足前两项,最后一项没有满足,也不能算是有效的民事行为。因此在法律上其实这份合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如果艾某不想继续下去,他是可以不受合同约束的,但是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却不是那么好分清,毕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面,艾某多次接受了王某的钱财,拿了人家的东西,受不了了就想走,估计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失足成千古恨”,从艾某为了钱财利益签下那份“包养协议”之后,她就应该明白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