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未丰时, 与世界温暖相拥

  咦,看着自己的大脸盘挂在几千万用户的app上挺难为情的(但大家在意的是智慧是心灵美,对吗!)

  ???

  01 当我羽翼未丰

  我自小渴望成为一名教师,18岁那年诸多因素让我走上了医学之路,后来我知道,医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实现。

  

  翻到去年的笔记,好应景噢

  大三时,内科学老师在班级招募两名同学担任课堂教师,每人用20分钟时间给同学们讲解《肾小管性酸中毒》。我很主动申请到这个机会,在备课过程中,我才深刻理解「把不懂的人讲懂,才是学透了」。我比较笨,教学相长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当年稚嫩的课件看得尴尬癌都犯了

  下课后,好朋友给我提建议:“这堂课不是你的个人演讲秀,你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让大家理解知识上,否则是在浪费一百多个人的时间。”当时我没能意识到这点,如今回过头来看我本科的学习经历,许多授课老师并没有比我那堂20分钟的课讲得好。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系的局限性造成的,而不单方面是学生的问题。由于教学体系对解释力、讲故事能力的忽视,以及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很多医学生在学习时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当时普及了如今知识4.0时代的知识传授体系,我也不至于经历诸多迷茫、混沌、试错和痛苦(但过去已过去,比起预期结果,找寻的过程也很有意义)。现存的医学教育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对公众而言,科普力度不足与社会观念束缚,导致很多人对医学和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我希望日后可以为本科生讲课,让更多人欣赏到医学的科学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也期盼着通过不断学习,纠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误区和认知偏见。加之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更便捷,我也很喜欢利用新媒体来实现心中念念已久的事情。

  任何有助于这个目标实现的活动我都很有热情参加,不论是当众发言,给人授课,答疑解惑,我都愿意去锻炼自己。

  于是,我小跑着来迎接这项挑战,奔赴一趟充满星光与希望的旅程。

  02 开满鲜花的山谷

  这几个月手上正在做两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也是春节留院没回家的原因。30天带教,我真的能接吗?那几天一空下来,就不断在大脑里打问号—— 忙得过来吗?有能力给这群优质用户带来灵感和启发吗?

  值得做的事情,也意味着要用昂贵代价交换。

  我想起薄世宁老师新书发布时眼睛视网膜裂孔的照片,想起早期的数学助教Cynthia说“助教时期也正好是科研任务最紧的时期”,想起每天给予我教诲和支持的两位优秀导师都是超勤奋的多任务型达人,这是榜样的力量啊。如果想拥有他们的品质,想成为光,那么先接近光。我对自己说:“羽翼未丰,虽勇必伤,伤后必有成长。”

  

  好妹妹乐队在《普通人》里唱:“我没有生来勇敢天赋过人,面对人山人海只剩一些诚恳。”助教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她会以现有的能力做到极致认真极度坦诚,这令她有资格和一群优秀者共享30天的宝贵注意力。一趟众人结伴的医学通识之旅在开满粉樱的三月,欣然开始。

  我的医学信仰是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偶尔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带教计划也以此为基线。每天早上6:30更新带教笔记,通过思维导图、案例拓展、健康科普和每日美图帮助同学们理解课程、学习实用健康知识,以及用日签开启新的一天。我也希望在这段时间里,能够令更多人对医学有多维度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建立和谐医患联盟关系推进小小一步。当然啦,也有私心,我打算通过了解非医疗圈之外的人对医疗的需求,好让自己朝着这些方向努力,在「证据+经验+患者意愿」这方面做得更好。

  一个月下来,诚如Cynthia所说,累,但很充实,学到的东西远超专业本身。我也坚信一名合格的医生,决不能只囿于本专业内的知识,在专研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是医生成长的必然。科普是我本科起就超爱的事,更幸运的是这几年小马组织的大健康团队总是直接或间接给我力量。但读科普与写科普的难度和投入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几乎一天一篇加餐笔记,这种高强度输出,也是我的#今生第一次#,像推开了一扇蓝色大门,在爬过沼泽穿越森林进入奇异世界后,再也不想回到过去黯然伤神的「我不能」的世界。(未来我还能继续写~)

  

  同样令我兴奋的是,我在带教活动中, 碰撞到自我能力的边界。

  先夸夸做得好的地方(?????) 刻意练习,把个人风格融入带教中

  写文章时,我常常想怎样吸引读者,如今做科普的牛人太多太厉害,如何拥有辨识度,让读者认定非你不可呢?比如,写预防宫颈癌HPV疫苗,不是丁香医生写的,没有丁香医生专用表情包,我就不读。这就是读者黏性。可…可…可…惜,我现在还没有这项能力。但是必须要肯定自己,我已经形成这种意识啦,要专业严谨又不失俏皮幽默,要有深度有温度。嘿嘿,相信以后我可以做到。(害羞的骄傲脸)

  这次带教的框架我还挺满意的,「偶尔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这三部分我会在知识城邦延续下去,希望早日在教室和讲席实现这个浪漫的愿景。 认真和坦诚是灵魂

  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而博大的学科,我担心知识上的错误和疏漏误导大家造成伤害。笔记发表前一定查阅文献多次核验,很难对吧,但是也需要坦然面对医学本身的局限性和自己能力不足的现状,绝不装作可以搞定一切的样子。每次看见同学们留言说“颠覆了认识”、“健康tips很实用”、“要把今天学习的内容分享给身边的人”,我都开心得像只200斤的肥猪~ (毕业典礼那天收到同学们的留言,颇有一种“此去星辰大海,归来仍是少年”的侠客告别氛围,人间太美好,不是吗

  

  )

  

  哈哈哈哈哈哈·嗝

  另一方面,打卡的同学们都特别仁慈,没有太刁难的问题,基本在我的知识范畴之内,不懂或不确定的查资料后也能解答。BTW,@田大大小小亮每天都会提出扎心问题,其实不是技术层面,还包括伦理、经济、心理、文化、科幻等,而且我很少看科幻作品,要回答他的问题确实费脑,有次涉及到自由意志的话题,我实在太累了(连查资料的力气都被抽空),无法深入交流,很诚恳表明自己的确不擅长这个领域。

  很开心发现不足之处?.?? 三个项目并进是我的极限,付出的代价是正常社交和睡眠时间。沉入工作的深海迟迟不愿上岸,既是挑战也是取舍抉择,欲望管理有待改进呐,需要分清楚「目标」和「欲望」。意识到这点后,我郑重地缩减了to-do list 上的目标,望知道还要做到! 解释力、感染力不够

  在得到app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我也在留意老师们的写作方式,我尚不具备他们那般清晰的逻辑层次,将复杂的信息归纳到一个简单的载体中,也没有旁征博引的知识体量。感谢各位同学愿意读我的科普文啊,如果不是因为打卡,我写文章发表在网上,没多少人愿意看??。刚好前阵子读完《科学需要讲故事》,书中指出的糟糕的论文写作方式,我个个入坑,真是羞愧呢。其实我的导师非常会讲故事,与他共事2年,我还没学到精髓!路漫漫,DQ 同学加油哇~ 中途掉队或离队的同学,我不知道如何及时鼓励他们

  有些因为家人住院,中断了学习;有些因为自我要求严格,需要大量时间输出完美笔记,会对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于是离队了。我也挺用心留意大家每天的笔记,出现未跟上的情况,我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毕竟得到用户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都挺强的,我会担心自己的过问会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压力。嗯,我要学着更主动更聪明地来处理这些情况呢。 迟到。我没有做到每天早上 6:30发笔记,有4天酣睡如猪,闹钟也没叫醒我,那时候睿睿姐的笔记已经更新了,真是惭愧啊。

  03 与世界温暖相拥

  古希腊人相信,眼睛在视觉方面扮演着双重的角色。他们认为,从双眼中可以放射出一道苍白的光线,与世间万物接触后再返回瞳孔,所见事物就像是旅行者归来所携带的礼物。当然,现代科学已经推翻了古希腊人的视觉理论。不过,我从#助教30天#中所收获的也正是这趟旅程携带归来的礼物。

  每晚阅读大家的笔记,拓展了我思考问题的视角与风格,每天发布的话题讨论都能收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回答,比如「心目中的好医生」「器官捐献的利与弊」「这个时代给女性的机会」,大家提到了许多我从未想到的层面,这些都为我的世界开了一扇天窗,好似看见一颗颗明星在墨蓝深空闪耀着。

  有位同学ID是“没有昵称”,头像空白,他每天的笔记内容都会给我带来灵感或触动,笔记落款是「打卡第x天,谢谢」。有一天他忘了加上这句话,然后发了第二条补上落款,时下我双眼湿热,一阵神经冲动直抵心里最柔软那片地方。仪式感的力量便在此吧~

  @刘睿是这期医学院的早鸟,她的笔记经常比我早2个钟发布,也有同学在我发布笔记后秒赞道早安,他们似月牙装点着我的清晨。

  还有不少同学在疲惫至极的深宵给我留言说第二天再补打卡笔记,这就是一种正向反馈呀,ta在告诉我,ta没有忘记我们的打卡活动,ta与我同在,与大家同在。

  @AlbertChen、@芝麻开门、@daewoo29每天的笔记也会配一张照片。我倒不是觉得自己的照片有多了不起影响到别人,而是我们自发形成了一种氛围,大家在用照片呼应我。

  嘿 欣赏他们镜头里的美景吧(ˊ???????????ˋ)

  

  

  

  

  @奥特曼曼 @Chelsea @LuLu @阳子都是闪闪发光的女生,能认识你们是我的幸运。我和曼曼都怀疑彼此是不是同场的另一个自己:都是在读科研博士,一个医学一个药学,用公众号记录各自的平凡日常,都得到了??哥的橘儿味签名书。既然想见的人一定会相见,那么曼曼、Chelsea我们许下承诺一起实现它吧~

  很喜欢得到app知识城邦运营@阳子的签名「总有人坐在路边鼓掌」,于我这般普通人而言,得到app为人鼓掌,更为人铺垫跑道,令我热爱着感激着。

  04 飞往星辰大海

  薄老师说,医学永远在继承和叛逆中前进,无论未来如何颠覆,医学为人服务的终极目标永存,科学方法永存,医学给人的希望永存。希望是像钻石一样很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

  我没有能力预测医学的未来,但是我看见了自己职业发展中清晰的地图,正如医学给人的希望永远不变,「偶尔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作为我的指南针,也不会变。

  泽野弘之的曲子《Snow》讲述了少年与白龙的故事,它说「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冒险,才会让你永远铭记。你还想再听更多的故事?还是说,你将追寻自己的传奇?」。

  我想把每一次说“他好棒啊”时的羡慕都变成“我也做到了”的自豪,想通过倾情参与将生活变成想象中的模样。

  未来还长,未知很多,怀敬畏之心挑战,以颤抖之身勇往~

  谢谢你读到这里

  -END-

  后:

  2016年春天,在英语老师Eric的鼓励下,我试着开通了公众号。4年来,466位读者陪着我从宜昌到广州,再到深圳。从写女孩的琐碎心事,到分享更开阔的世界,真的是从小姑娘慢慢成长为大姐姐咧~ 曾经在低谷期停更半年,“触底反弹”后,保持着月更的频率,不管我写什么,读者朋友们都在包容我稚嫩朴实的文笔和照片。我很喜欢「秘密生长」这个词儿,也希望这个公众号静静待在你们的订阅列表里,虽不常常打开,但每一次推送都能带给你初次相见时的新鲜感;也很喜欢我们彼此静静陪伴的踏实感,那就继续吧,一直到游到海水深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