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华语电影其实不是《活着》也不是《霸王别姬》而是它

  如果我们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观点来看,那最好的电影一定在《活着》、《霸王别姬》或是《鬼子来了》这几部里面诞生,可是,如果我们放开局限,用更大的维度来评判,把它推向世界,从而获得一种普世价值观的东西,那首选的一定是李安的《卧虎藏龙》。

  2000年,《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艺术指导四项大奖,它创造了两个华语电影史上至今未被打破的记录:一个是华语电影历史上唯一一次获得最佳外语片的电影;一个是在北美市场获得1.28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在这部电影的影响下,张艺谋后来拍了《英雄》进军欧美市场,仅获得6000万美元票房,《十面埋伏》仅1000万美元。

  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部电影的制作公司是好莱坞,甚至以为李安不是中国国籍,从而淡化了对华语电影的作用。这里替李导澄清一下,李安只是拥有美国绿卡,但是国籍还在中国。该片的主要投资方是香港安乐电影公司,索尼哥伦比亚只是发行方,在后期给了600万美元,而永久版权是属于香港安乐电影公司的,只是整个电影制作模式和流程采用了好莱坞的运作方式。

  搞清楚了这些基础的信息点,我们才好接下来聊故事和内核。

  《卧虎藏龙》这么备受推崇,不是因为武打的设计,江湖的情义,也不是因为演员的名气,属于传统武侠片范畴的内容统统已经被香港玩到了极致,特别是徐克。它的厉害之处是指出了江湖儿女的无奈,无奈的背后是中国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这样就变成了李安特别擅长的题材。

  该片最核心的是两句话,一句是俞秀莲对玉娇龙说的:一个女人一生该服从的道德和礼教并不少于你们;一句是李慕白对俞秀莲说的: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所以李安说的卧虎藏龙并不是指江湖,而是指人心,指社会约束。

  想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李慕白和俞秀莲的感情,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死守的信和义帮助他们得到了整个江湖的信任和尊重,赢得身前身后名,却在最后一刻输给了人生。

  他们太在乎外界的看法,太怕自己炽热的感情得不到祝福,于是只能选择压抑。李慕白用修道的方式抵抗欲望的侵入,俞秀莲则沉浸在日常琐事里寻求平静。这一点,像极了徐克的《青蛇》,法海的修炼无疑和李慕白是一样的。

  这种中国式的道德和伦理困境经过儒家上千年的熏陶成为了社会规范,它不是法律,却比法律更加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来说,法理是不重要的,情义道德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玉娇龙则是作为对抗传统观念的人物存在,也是《卧虎藏龙》的核心人物,要不是她的偷剑,就不会引出碧眼狐狸,也就没有后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生于官宦之家的玉娇龙,脑海里有一个江湖梦,这个梦是徐克式的浪漫乌托邦。她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喜欢的人,没错,她很任性,责任和义务都抵不过她乐意。

  在沙漠深处,她爱上了一个流浪的部落首领小虎,小虎的出现刚好满足了她对外面世界的神奇幻想,可她的家人却给她安排了一桩京城死气沉沉的家族联姻,按照她的性格,她是那种逃婚去追寻自己自由的人,可李慕白的青冥宝剑又让她看到了一个更大的武林世界,情窦初开的少女变成了李慕白的崇拜者。

  说到这里,网上看到有评论说李慕白也爱上了玉娇龙,玉娇龙和俞秀莲是李慕白两种欲望的抗争,这一点小编是不赞同的,因为说到底,《卧虎藏龙》不是一个欲望的故事,而是人生的故事。

  而且以李慕白的地位和修为,他对玉娇龙更多的是欣赏她的天赋,想收她为徒,把武当派的剑法传下去,对俞秀莲才是真爱,他重新出关,只为两件事,一件是报仇,一件就是放不下俞秀莲。不能因为玉娇龙说:你想要剑还是想要我,就断定他们之间有情欲,只能说明玉娇龙对李慕白是有的。

  对欧美国家来说,俞秀莲和李慕白的行为是无法理解的,他们更能欣赏玉娇龙的果敢、不顾一切、拼命燃烧的态度。

  在李安看来,所谓江湖,武侠梦更多的是一种浪漫的幻想,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困境和矛盾。可他并不是直接否定一切,不管是东方的含蓄、内敛,还是西方的自由、奔放,他们都是一种表现形式,没有对错,也没有高下之分,俞秀莲和李慕白的东方式情感未能获得圆满,玉娇龙的自我实现也同样未能完成。

  这时候,李安跳出了故事,告诉观众他的思考:不论你对此生的决定为何,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

  李安是温柔的,充满智慧的,他洞穿了中国社会,也明白西方的价值观落脚点,可贵的是,他总是能找到二者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