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丈夫病逝,继子对她说:大汗死了,你得嫁给我做老婆!

  公元前31年,王昭君的丈夫病逝,继子对她说:“大汗死了,你得嫁给我做老婆!”怒道:“我是你阿妈,不接受你们的风俗!”随后,她求助汉成帝:“和亲的任务已完成,我请求回乡”。哪知汉成帝回话:“入乡随俗”。

  昭君出塞一行为,不可否认的是为国做出贡献,为和亲牺牲了自己的一生。有别于历来王朝大多以公主级别的人选,用来作为和亲对象,可以说,王昭君的出塞,是“自请”也是“天命难为”。本以作为和亲远嫁塞外会有一番新出路,让王昭君始料不及的是,这一辈子注定会困在“婚姻”这场古老的制度里,身不由己,即便是完成使命,在她做出选择,远赴家乡时,归乡便已遥遥无期。王昭君于汉朝,就像“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岂有“接回”的道理。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以和亲为政策的“屈辱史”,试想一下,但凡是强盛的国家,就无需用和亲的手段来维持边境的和平。国强民富的盛世下,只有弱国才会向强国低头,哪还有自家国家往外送人的道理。但,王昭君所处的朝代,和亲的举措却是先前就“遗留”的无奈之举。

  之前,刘邦虽一统天下,却因为他的盲目自大,企图兴兵讨伐匈奴,结果自己被围困不说,还得靠敌人解救自己。最终,不得不采用刘敬的和亲政策。等到汉武帝,仍旧沿用和亲政策,换得边境和平。显然,汉室以和亲手段,得以保障边境和平,这是历代汉王心照不宣的。后来,和亲的习俗依旧存在,只不过对和亲的人选级别,有所改变。毕竟,不论嫁的是公主,还是宗室,甚至是宫女,都是皇帝说了算。

  汉元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3年,彼时的单于名为呼韩邪。

  某一天,这位呼韩邪单于进汉拜见,恳请做皇帝的女婿。虽然,汉元帝不知道匈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如今要做皇帝的女婿。眼见人家单于如此真挚,汉元帝觉得此法子可行,一来可以维持汉匈和平,二来又能增加彼此之间的“关系”,何乐而不为。为难的是,嫁谁好呢?

  都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的消息在宫中传开。宫内女子个个心惊胆战,深怕自己被“点名”,成为和亲的“牺牲品”。在人人居安思危时,王昭君却自告奋勇,请愿和亲出塞,为解君忧。

  负责选人的太监得知,王昭君请愿出塞,心想宫中竟有如此心怀家国情怀的女子。一看王昭君的谈吐举止,相貌脾性,太监悬着的心倒是着落了。因为,王昭君的聪慧伶俐,优雅知性,让太监确信,将这宫女献给呼韩邪单于,定能讨得对方的欢心,确保汉室安宁。

  自己的任务能顺利完成了,太监一高兴就跑到汉元帝跟前反馈,有宫女主动申请和亲这项艰巨的任务,并且这位宫女相貌出众,美貌与智慧并存,一定能完成使命。

  汉元帝一听,心想,自己的后宫中居然有这等聪慧之人,一高兴,拍案就她了。

  等到王昭君出塞那一日,汉元帝看到打扮靓丽,宛若天仙的王昭君出现时,看得痴迷。只可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何况皇帝金口玉言,再不舍美人,也得拱手相让了。

  王昭君之所以会心甘情愿的出塞,是因为她17岁入宫,直到22岁都未等来汉元帝的临幸。比起老死在后宫,才貌双全的她,认为出嫁或许是上策。只要和亲的任务完成,有朝一日或许能回到汉朝获得自由。

  于是,22岁的王昭君嫁给了年近50岁左右的呼韩邪单于。

  不到三年,年迈的呼韩邪就撒手人寰,天真的王昭君以为自己既为匈奴生了继承人,又完成了汉室的和亲任务,眼看完成使命,现任单于已死,自己也没理由留在他乡。那就申请回汉。

  然而,武成帝无情的驳回了她的申请,以四字让她安心留在匈奴,“入乡随俗”。汉成帝要王昭君入的俗可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

  根据匈奴收继婚的风俗,新任单于有资格迎娶王昭君,而这新任的单于偏偏是她的继子。让后妈嫁给继子,岂有此理,咱们汉人遵循的伦理道德,可不允许这等有违伦理的行为,这是可耻的行为。奈何,汉成帝的入乡随俗,新任单于的命令,汉匈的权力,哪是一介女流能改变的。

  无可奈何之下,王昭君再次嫁给匈奴单于,为匈奴单于生儿育女,在“牺牲品”的道路上继续扮演自己的角色,最终,因病而逝。

  纵观王昭君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惨,悲情的。一个国家的边境和平,竟然要靠和亲,要靠一位女子牺牲一辈子的光阴来维持和平。虽然说为国效忠,鞠躬尽瘁是每个人的义务,但,对于封建制度下女性不断成为牺牲品这种趋势,是不可取,不可效仿的。

  古往今来,这个世界应当给予女性更多的选择权,公平权,尊重权。因为,人人生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