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放生仪轨文字版

  2011/2/3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一十七面第一行: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欲指贪欲。《四十二章经》云:离欲清净,是最为胜。正念者,八圣道之一,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名正念。《观经疏》云:舍相入实,名为正念。净慧者,《会疏》云:净慧则是般若波罗蜜,非人天小乘不净之慧,故名净慧。梵行者,清净无欲之行。为《涅盘》五行之一」。《涅盘经》上的五行,第一个是圣行,第二就是梵行,梵行讲十一空,我们用《般若经》上所讲的二十空,比十一空讲得更详细,目的是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般若》二十空,前面十一个我们学到了,学到「散空,如五阴离散,人不可得故」。这个范围再要扩大,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的物质现象皆是五阴聚合而现的幻相,五阴分散了,物质现象就不可得。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也是分不开的,一有一切有,一离一切离。所以,《般若经》上佛给我们说了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这个事实真相,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今天我们接着看第十二,「无变异空。谓一切法如如不变,了不可得故。」后面这些意思都很深,确实是诸法实相。一切法如如不变,是从体性上讲的。体性是什么?就是真如,也叫自性,也叫真心,也叫法性,也叫常寂光,也叫第一义,名称在大乘经教里面有几十种。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这么多的名相?这是教学的善巧,叫我们不要执着名相,名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从名相里面悟入义理这才重要。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人从一种名相能悟入,有些人从另一个名相他会悟入,还有人从很多的名相能悟入,根性不相同,这是如来应机而说。如如不变是一切法的体性,体性不是现象,它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连自然现象也说不上。所以大乘教里面常常用一句话,叫「法尔如是」。法就是一切法,尔,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要去想,你也不要去研究,也不要去议论,它就是这样的,这就对了,你真的觉悟了。这个事实真相,是心思言语都达不到的,言语说不清楚。所以说「言语道断」,言语这条路断绝了、不通了,「心行处灭」,心行是我们的思想,思惟也达不到,了不可得。它存不存在?存在,不但存在,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说得好,不但存在,它具足一切法,遇到缘,一切法就现前。它要不具足一切法,它怎么能现一切法,它能现一切法,当然就具足一切法。我们今天在学习,面对着经文我们可以读诵,不能想像,我们可以言说,不能分别、不能执着。如果我们用真诚心、恭敬心,什么叫真诚?一念不生叫真诚。换句话说,讲席里面常说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真诚,那就是恭敬。真诚、恭敬时间久了就豁然开悟,他就明白了;明白了之后,大彻大悟之后,你也不能够思惟想像,你也不能够议论。妙就妙在此地,所以称它作妙法。

  下面第十三,「本性空。谓一切法本性清净,离性离相故。」离相好懂,怎么叫离性?老子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本性,已经错了。那不叫本性叫什么?本来没有名,给它起个名字可以,如果执着这个名字就错了,名是假名,不能执着,不执着就对了。所以对本性这两个字也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叫离性。相是幻相,性相二边不着,本性清净,自然现前;才有一念,就是说本性清净这一念,已经把清净的本性染污了。怎么染污了?本性里头没有本性清净这个东西,你还有本性清净,它就受了染污。这个意思深,离性离相。

  第十四,「自相空。谓一切法虚幻不实,了无自相故。」我们现在举个例子,我这个身体是不是个相?是相,六道众生没有一个不把这个自相当作自己,认为这是我。现在佛告诉我们,这个自相是虚幻不实的。一般人听到之后决定不能够接受,明明我这个身体存在,你的身体也存在,他的身体也存在,一切众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存在,怎么是虚幻不实?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学家,这科学家,他们研究物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研究到最后,德国的物理学家普朗克说,他研究原子、研究粒子,研究最后的结论,世界上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的本质是什么?他说是意念,我们讲的念头,无数的念头累积的一个现相就变成物质,所以物质不是真的。其实就像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那个画面一样,画面是动的、是真的吗?不是的,是无数个画面累积在一起产生的幻相。电影银幕上的现相,一秒钟才二十四个幻灯片累积的,已经把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相,这些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它有多少?一千六百兆。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到?自相空!我这个自相空的,你的自相也是空的,他的自相也是空的,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相没有一个不是空的。空不当作无讲,不可以说自相无,也不能说自相有,有无都不可得,说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都不能讲。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才是事实真相。

  第十五讲「共相空。谓一切诸法彼此之相,本来空寂故。」前面是讲单独的一个,自相。大乘经上说的,共业、别业,自相是别业的成就,共相是共业的成就。自相不可得,共相当然也不可得。自相不可得,真的契入这个境界,身相容易破,我相;知道共相不可得,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很容易放下。

  第十六句说,「一切法空。一切法皆由心生,无自体故。」这句话非常重要,宇宙之间一切诸法哪里来的?佛说「从心想生」,就这个意思,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唯心所现」,这能生能现的是心性,「唯识所变」,它能够变化。《还源观》第二句所说的「出生无尽」,那是讲变化,没有数量的,无量无边无尽无数,你无法想像的,随着你的念头在变。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的身体,心现识变,从心想生;展开来,我们看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总不外心现识变,变的种类太多了,我们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把「我」找到了,我不是这个身,我也不是一切万法,我是什么?我是能变能现的性识。性是真心,识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是什么意思?我是主宰的意思,我是自在的意思。那我要问,我能不能主宰这个宇宙?我能不能主宰万物?答案是肯定的,你能。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在你把那个「我」迷了,你没找到我,你认为这个身是我。身,念念不住,它自己都保不住,它怎么能做主宰?所以身不是我,性识是我,它能做主宰。它念念都是善,遍法界虚空界就变善;如果它念念不善,法界虚空界就变得不善,你看它能做主宰。心能现、识能变,一切万法没有自体,随着分别执着在变化。这个地方讲皆由心生,这个心就是分别执着。懂得这个道理,自己明白了,彻底放下。真放下,什么也谈不上,重要的,我们看到许多苦难众生,特别是六道轮回,慈悲心油然而生。我们怎么帮助他?帮助他们离欲深正念,问题就解决了。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第一妙法,就是教人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问题真能解决。

  第十七「不可得空。一切法乃至无余涅盘,皆不可得故。」千万不要有个「真正能得到的」,没这回事情。无余涅盘,大乘佛法妙觉果佛所证得的究竟法,叫无余涅盘。有没有这回事情?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为什么不能说它有,不能说没有?有跟没有是相对的,自性里头找不到任何一个相对之法,找不到。十法界里头有相对的,六道里头有相对的。这怎么回事情?迷了有,觉悟了就没有。空观是帮助你大彻大悟,帮助你明心见性,菩萨修证到最极圆满的境界。空观完全是依真谛而说的,所以凡夫之人很不容易体会,很难接受,它是事实。

  马鸣菩萨教导我们学佛,看经、听教,看经是看文字,听教是听言说,要记住,不执着言说相,听教不要执着言说,言说不是真的;听教不能够执着名字,你看刚才讲的无余涅盘是名字,不能执着,佛是名字,也不能执着,菩萨是名字,还是不能执着,一切法空、不可得空还是名字,离名字相,意思懂得就行了,不执着名相;第三,不执着心缘相。我们看了经文、听了讲解,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你去想这句话什么意思,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你就着了相,这叫执着心缘相。那个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我们在开经偈上读到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直觉的,你一听就明白,那就是如来义;通过我的思惟、我的研究想像,那不是如来真实义,那是自己的意思。这是佛法的难处!祖师大德常常测验学生,「你会么?」这个会的意思很深。什么时候你会?你真会了,一听开悟了,翻开经本一看也开悟了,那是会的人。不会的人是迷在言语里头、迷在名相里头、迷在自己妄想里头,这就难了。所以《大般若经》上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菩萨应化在世间,以真实智慧,真实智慧表现在日用之中就叫做善巧方便。善是妙极了,巧妙极了。为什么?他能够启悟众生,给众生启示,帮助众生觉悟,为众生做榜样,为众生做示范,让众生听到、看到、接触到悟入空谛,天台家讲的空假中三谛。

  第十八「无性空。谓法既灭已,是灭无故。」无性空亦名无法空。法既灭已,这个灭也没有,灭也不存在,生灭统统不存在,所以又说不生不灭、无生无灭。法什么时候灭已?刹那灭已。什么叫刹那?形容它的速度非常之快,它停留的时间非常之短,快到什么程度、短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想像。《仁王经》上,佛举例子告诉我们,他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这是世尊教学的时候给我们一个粗浅的概念,如果比起弥勒菩萨所说的差距很大。佛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六十乘九百,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弹指有多少个生灭?三百二十兆,数目更大。这是说明诸法实相。在这么快的速度之下,所以佛说生灭同时,没有生灭,你看到生的早就灭了,你看它灭了,不知道又生多少次。这个现象被现代科学家所发现,难能可贵,证明了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说的不是假的,是真的。所以这一切法是有还是无?我们没有证得,我们只是在经典上听佛这么说的。我们也有一点小悟处,这个悟叫解悟,不是证悟,证悟是亲证的,我们今天这个解悟是听亲证人所说出来的现象,我们没有证得。释迦世尊证得了、弥陀如来证得了、法身菩萨们证得了,我们相信这些人,大圣大贤,他们不会欺骗人,他们所说的话决定是真实的,我们能够信得过。他证得诸法实相,他才真正能放下。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我们把这些虚幻不实的现象以为都是真的,还起了妄念,想控制它、想占有它,错了,真的错了!

  第十九「自性空。亦名有法空」。前面无性空亦名无法空,这有法空。空有是一桩事情,为什么说有?「谓诸法因缘故有,实性无故。」法是缘生的,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佛法不能执着。为什么?缘生无性,不可得故,你要是执着它,以为它真有,你错了。所以大乘教里常讲,「相有性无」就是这个意思,诸法因缘故有,相有,实性无故,性无;事有,因缘是事,理上没有。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大乘里面的中道之说。说在什么地方?说在作用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用中,不偏有,也不偏无,有无二边都不执着,这就对了。为什么?有无二边都不执着、都不分别、都放下,你的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用清净平等觉心生活,你过的是佛菩萨的日子,殊胜,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用清净平等觉心工作、待人接物,你修积无量无边的功德,真实智慧、真实利益,又不着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谓三轮体空。一一就是性德、就是自性的圆满流露,跟妙觉果地诸佛如来完全相同,你成就无上道。这自性空。

  最后一条,「无性自性空。亦名无法有法空。合无法有法皆不可得故。」有无都不可得。我们刚才所说的,自性圆满流露。常寂光土里面的诸佛如来、实报土里面的法身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就是属於这个境界。诸佛与法身菩萨为我们示现,正如《还源观》上所说的四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一一示现里面,圆满具足《般若》二十空的义趣,佛说诸法实相,如是如是!所以应当放下万缘,我们就能够证入这个境界,得到这个境界的妙用。这叫梵行,清净无欲之行,净慧修梵行。

  《涅盘》五行,梵行后面第三是天行。这个天是第一义天,是从性德上说的,也就是刚才我们举的《还源观》上的四德,那是第一义天。第四婴儿行,第五是病行。这两种要有智慧才能觉察到,没有智慧你会看错。病行是什么?示现种种叛逆的行为。《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他们所示现的叫病行。示现什么?贪瞋痴,胜热婆罗门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菩萨也示现。为什么?度那一类烦恼习气重、造作五逆十恶的那些众生。你要度那些众生,你必须跟他们同类,他要看到你是善人、是菩萨,远远就离你而去,他不接触你。为什么?他要接触同类的,他是个坏人,你也是坏人,两个很容易做朋友。所以菩萨也示现恶人,跟他混在一起,去度他。这叫病行,这病态。婴儿行是示现善的相。后面这两条在四摄法里叫「同事摄」,是最不容易的事情,跟他志同道合。有时候帮助他,帮助他堕地狱,这个事情对不对、好不好?好事情。为什么是好事情?他要不感受这种苦报,他回不了头来,那就帮助他早一点堕地狱、早一点受苦、早一点回头。菩萨心肠!我们谚语所谓长痛不如短痛。菩萨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个用心、目标是帮助他回头。用什么方法?只有用这个方法。今天大家都知道,社会风气不好。有没有菩萨在这个世间?有,不少。在哪里?菩萨带头造恶。为什么?感来大灾难,让这些人吃尽苦头,他回头是岸。不是普通人能干的事,佛菩萨所干的大事业、大因缘、大智慧,后面是大福报。所以不是人天智慧、声闻缘觉的小智慧,他们做不到。

  我们继续看下去,「菩萨利他之行,能为一切不善之对治,离过清净,故名梵行。」着重在能为一切不善之对治,他真有办法来对治他,帮助他离过,恢复清净心。对治的方法无量无边,你要用得恰当,你要会用。「又证涅盘之万行,名梵行。」梵行的意思非常之广,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好像大夫用药一样,药的品类很多,都是好药,为什么?能治病都是良药。可是药一定要对症,不对症,它起相反的效果,不但不能治病,把病加重了。众生像一个病人,每个人得的病不一样,所以佛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病痛;八万四千法门不是叫你一个人都学的,没这个道理。所以历代祖师大德无不是要求学人,就是学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会有成就。同时告诉你,一个法门得到,一切法门都得到;一部经通达,通到哪里?通到自性,则一切经就全通了。真是妙极了!我们为什么没学会?其实学道不难,从理上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的时间?一念之间,凡夫一念觉悟就成佛了,一念迷了就是凡夫。为什么不觉悟?是你把这些幻相当真,你不肯放下。佛给你讲这二十种空义,听了也点头,佛说得不错,挺有道理的,信不信?不信,依旧是我行我素,对佛所说的总是打了很多问号在上面,你信心不清净,真诚恭敬心生不起来。有不少同学告诉我,我很想把自己真诚恭敬心生起来,就是生不出来。我相信他讲的话都是真的,不是假话。为什么生不起来?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有怀疑。疑是菩萨修行最大的障碍,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断疑生信,目的在此地。所以这一句讲梵行说得好,证大涅盘、成佛的无量法门都叫梵行。大悲寺放生仪轨文字版

  「《会疏》曰:欲是诸苦之因,施(度)戒(度)能离之」。今天的社会,太多的人把欲认为是诸乐之因,他不知道是苦,他认为是享受。佛家讲五大类的欲望,财、色、名、食、睡,今天在这个世间,你出去调查调查,你去问问,谁不爱!所以这个欲的前面加了个字,「爱欲」。你说这是诸苦之因,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爱欲是诸乐之因,他拼命在追求,不择任何手段。这是现代人的理念、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的价值观,他怎么肯放下!你说他这个东西将来要堕地狱、要堕三途,他不相信,你是迷信、你是愚痴,你不知道享受。他在旁边讥笑你,不承认他错,他说你错了,你想错了、你做错了。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之下,佛菩萨怎么度众生?佛菩萨示现病行,跟众生同事,你贪恋五欲六尘,他比你贪恋还厉害,最后把果报展现给你看。你看了有没有警觉?有一个觉悟、回头了,菩萨度一个人;有两个看到觉悟了,菩萨度两个人。看到贪恋五欲所受种种苦报,健康失掉、家庭破裂,或者是连命都失掉,有看到的、觉悟到的,那是跟他有缘的人,得度了。菩萨用这种种示现度众生,他能不慈悲吗?在现前这个社会,菩萨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从事帮助这些造业迷惑颠倒的众生,帮助他觉悟,用种种方法,慈悲到了极处,用现世报的方法感悟众生。这正面的,菩萨示现回头是岸,回头之后他修布施、修持戒。布施容易懂,施财、施法、施无畏。这个戒是什么?伦理、道德、因果。从自身做起,从自己家庭做起,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回头,让一般人看到之后也觉悟了,生欢喜心,感动、赞叹,向他学习。把爱欲受的那些苦做出来,然后反过来修施舍、修伦理道德,那就是持戒,所得到的幸福、所得到的乐,做出来给人看,人家就相信,就有很多人回头是岸。

  「正念是善护助,如着铠入城」。正念是八正道之一。在这个地方的正念,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心里面只有《无量寿经》,心存正念,念念不离《无量寿经》,念念不离阿弥陀佛。这是善护助,比喻披着铠甲入城。城就是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有严重的染污,正念就不容易受染污,没有正念,你就不可能不受染污。染污是病毒,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全是染污。现在的社会,人家利用电视、利用网路,把这些染污送到你家里来,天天让它陪伴着你,你能不染污吗?你能避免吗?整个世界是个大染缸,没有地方躲避。最好的方式,家庭做好防范,家里没有电视、没有网路、没有杂志、没有报纸,最好连电话都没有,这个家庭就是防护中心。家庭里面供佛,读经、念佛,家庭就是一个道场。别看它小,它真的跟极乐世界连成一体,它是极乐世界一个分点,决定能成就。

  六度里头,「忍定能为之」,它能帮助你做到,能忍,不受诱惑;能定,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我定在《无量寿经》,我定在阿弥陀佛。「净慧则是般若」,净慧不迷惑、不颠倒,你说这个多重要。在现前这个社会,六波罗蜜真能度我,真能度我们这一家。有忍、有定就能坚持,如如不动,三年、四年,三昧成就;六年、七年,智慧现前。中国古人说「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在中国世俗常言道「十载寒窗,一举成名」。你成就的大小,与你六度之行的浅深、广狭决定成正比例。如印祖所说,果然有十分真诚恭敬,受持《无量寿经》、执持名号,那个十年大成,你十年,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真的是大成,一点都不假。你不到极乐世界,你在这个世间代表佛普度众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十年,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肯定是大悟!这桩事,人人都有分,人人都做得到,关键在自己,不在别人,也不在环境。环境只能够障碍普通的凡夫,再大的障碍,障碍不了大心凡夫。什么叫大心?发菩提心就叫大心。什么是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存这样心的人,顺境你不生贪爱,逆境你不生瞋恚,它怎么会障碍你?不但不能障碍,反而成就你,顺境帮助你离贪瞋痴慢,逆境也帮助你离贪瞋痴慢,给你是善护助。发菩提心,那个心是正念,不是假的。「精进一度总通五故。是则菩萨六度也」。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而不退。无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都要能够做到这么一个标准,纯而不杂、进而不退,他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下面引用,「望西师稍异於此」,跟前面的说法有一点差别,望西师「以离欲为布施、持戒、忍辱」,六度里这三条是离欲,「正念为禅定。总之皆谓离欲,正念与净慧,即是菩萨之六度。修此六度,能离贪瞋痴三毒,故曰梵行」。祖师大德他们的话都有道理,都说得非常好,我们互相的来参考,取长补短,避免批评,不要比较。为什么?批评的心态、比较的心态,确实失掉真诚恭敬,对自己的修学造成障碍,没好处!

  五年前我参观一所大学,校长陪同我,告诉我,学校里有一门功课叫「宗教比较学」,有这么一门课。我当时听了就告诉校长,宗教不能比较。谁有资格、谁有能力、谁有智慧来做宗教比较?我说我们的教授当中、学生当中,有谁超过耶稣的?有谁超过释迦牟尼的?有谁能超过穆罕默德的?你不能超过他们,你怎么能做比较!他听了我这个话之后,他没想到,他回过头来问我,他说那怎么办?我给他建议,可以学习。每一个宗教都要尊重,都要真诚恭敬,我们就能学到东西。如果你比较它,换句话说,你在它之上。学生的作品老师可以来比较、来批评,你第一、你第二,像佛陀、耶稣、穆罕默德他们的作品你怎么比较?要用真诚恭敬心去学习,得到真利益,比较里面有浓厚批评的意思在里头,恭敬心没有了,真诚心也没有了。我们学经教的同学们,往往学一部经,选一个祖师大德的注解做最主要的参考资料,可是还遇到困难,这一段、这一句里头不好讲,可以参考别人的。只看这一段,只看这一句,要有比较容易懂的我们就采取,只采取这一句,於宗旨没妨碍,这个可以的。如果有比较、有批评,那就大不敬,那对你自己修学就有严重伤害,对於听讲的人会造成很多误会,这要背因果责任的,不能不知道。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秘诀就是真诚恭敬,你才能学到。印祖讲的话不是假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要用平等的恭敬心,你才能得好处。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皆是平等法,没有浅深高下。你自己得清净平等觉,你再看一切法,迥然不同,法法都能帮助你开悟,法法都能帮助你提升境界。

  「望西师又云:离欲即无贪,善正念无瞋,净慧无痴,此名梵行。」这也说得好,说得不一样,都好,对我们都有帮助。贪瞋痴,大乘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毒烦恼,这是无量无边烦恼的根本,一切烦恼从它生出来的。我们想断烦恼,真想断烦恼,聪明人从根断起,根断了,所有烦恼都没有了。这一句经文,帮助我们断根本烦恼的,离欲,贪断掉了。那你要记住,无论对什么,只要有贪心,你这个烦恼没断,你的欲也没离,这是你自己一定要警觉到的。你有高度的警觉,你才会真的去断,你功夫会得力;没有警觉,你这一生断不了。为什么这一生断不了?是你自己没有警觉心,你没有把这桩事情看重。贪恋世间法是贪,贪佛法也是贪,是叫你断那个贪,不是叫断贪的对象。真的把贪瞋痴断掉了,外面境界是事事无碍,《华严经》的境界,没有贪瞋痴慢疑是菩萨住世。善正念,我们这个经上是「深正念」,无瞋。正念是忍、是定,怎么会有瞋恨?净慧,清净智慧没有愚痴,就是没有怀疑。名是三个,贪瞋痴,里面包含着有慢、有疑。贪瞋痴慢疑五毒都离开了,这叫梵行,菩萨行,你在这个世间是菩萨,你在这个世间是为一切苦难众生做榜样的、做示现的,自行而后自然就能化他。这堂课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