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求和教学总结十篇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篇1
关键词:才俊资助机构;对比分析;思想资助
德国目前有十三个部级扶持的才俊资助机构:
一、库萨努斯学业机构,1956年成立,总部在波恩,倾向天主教,要求:1.出众的专业成绩 2.较强的反思能力 3.乐于承担社会责任 4.认真对待自己的信仰,能用自己的信仰为他人做事,信仰天主教。
二、维利西斯特学业机构,1948年成立,总部在北威州的小镇施韦特,倾向新教,要求:1.参与社会性事务的证明 2.学习专业水平的证明 3.信仰上隶属新教 4.如无德国国籍须有较高的德语水平。
三、恩斯特?路德维希?艾利希学业机构,2008年成立,总部在柏林,倾向犹太教,要求:1.超过平均水平的学习成绩 2.在犹太教社区、在社会领域、在青少年工作方面以及在大学生组织中投入热情 3.资助结束后积极参与校友网络平台的建设 4.积极参加机构在思想方面的建设以及奖学金结构内部的事务
四、阿维森纳学业机构,2012年成立,总部在奥斯纳布吕克,倾向伊斯兰教,要求:1.超过平均水平的学习成绩 2.有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事务。
五、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1925年成立,总部在波恩,亲社会,要求:1.超过平均水平的成绩 2.感到自己与社会民主的价值相联系3.社会政治方面的积极参与 4.特别考虑家人无高校经历以及有移民背景的申请者。
六、弗里德里希?瑙曼自由基金会,1958年建立,总部在波茨坦,亲自由,要求:1.须对政治以及自由的、社会政治方面的事务感兴趣 2.积极参与基金会的事务 3.同高校里的信任导师保持联系 5.在规定时间内以良好至优秀的成绩通过考试。
七、汉斯?赛德尔基金会,1966年成立,总部在慕尼黑,亲基督教社会联盟,要求:1.超过平均水平的学习成绩 2.投身于社会政治方面的事务,有责任意识。
八、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1996年成立,总部在柏林,亲联盟90/绿党,要求:1.优秀的学习成绩 2.从事社会政治方面的事务 3.承担社会责任 4.对于机构的活动应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构想。
九、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1955年成立,总部在北威州城市圣奥古斯丁,亲基督教民主联盟,要求:1.成绩优秀,接受过普通教育 2.对于本基金会所代表的价值观及政治内容感兴趣 3.对他人和社会承担义务性工作 4.有潜能,有社交能力。
十、罗莎?卢森堡基金会,1990年成立,总部在柏林,亲左翼党,要求:1.较高的专业成绩 2.突出的社会活动的证明。
十一、汉斯?伯克勒基金会,1977年成立,总部在杜塞尔多夫,亲工会,要求:攻读博士学位者除了学术能力外,其博士论文的主题应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从事工会方面或社会政治上的事务,对一般的大学生要求乐意承担社会责任。
十二、德国经济基金会及其下属的克劳斯?穆尔曼学业资助机构,1994年成立,总部在柏林,亲企业主和雇主,要求:1.参与社会性事务2.社交能力3.联想式思维能力4.交际能力5.超平均水平的成绩。
十三、德国人民学业基金会,1925年成立,总部在波恩,不受政治、宗教和世界观的限制,要求:1.智力方面的能力 2.创造出成绩的准备和动力 3.交际能力 4.社会技能 5.积极发展专业外的兴趣,从事社会性事务。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从时间上看,德国国家层面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起来的。历史最悠久的两个机构已有近90年的历史,而最年轻的机构仅有3年历史。从时间分布来看,几乎每个时期(十年)都有新的资助机构成立。
2. 从空间地域来看,十三家资助机构的总部大多在柏林-波茨坦地区以及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只有两个资助机构的总部在这两个地区之外: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政治倾向上更亲基督教社会联盟,而该联盟是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政党,只在该州进行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因此该基金会总部设在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无可厚非。阿维森纳学业机构其总部在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的伊斯兰教神学院,该院院长布伦特?乌卡尔是机构的理事。
3. 从派系和倾向上来看,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结构合理,覆盖面广。
首先,从方面看,在德国信仰几大重要宗教的学生都被照顾到了。德国虽然没有国教,但天主教和新教分庭抗礼,在德国,信仰这两大宗教的人数各超过总人口数的1/4。而由于历史和现当代移民的原因,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德国也有不少信仰者:德国人中约有10万人信奉犹太教,而在德国生活的穆斯林有400万左右,德国250万大学生中大约有3%信奉伊斯兰教。时间上看,库萨努斯学业机构和维利西斯特学业机构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成立的,这一较为悠久的历史也从侧面反映了天主教和新教在德国宗教系统中的地位,而恩斯特?路德维希?艾利希学业机构和阿维森纳学业机构是近十年内相继成立的,说明德国社会构成的多样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其次,从政治党派的分布来看,德国联邦议院内所有有议席的六个党派都有与之对应的才俊资助机构。这些资助机构在甄选奖学金候选人时往往会包含一个条件,即要求候选人认同本党派所秉持的价值观并对本党派的政治事务感兴趣。由此,各党派在资助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为本党派培养接班人和争取拥护者。从中不难看出德国对于青年学子在参政议政意识方面的苦心栽培以及让青年人自己选择所支持的党派上的民主和宽容。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篇2
新型工业化是俄罗斯发展创新经济的重要举措,给工程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俄罗斯政府、学界和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揭示和探索出俄罗斯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和路径。俄罗斯工程教育再造的经验值得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
俄罗斯;工程教育;变革策略
21世纪初,俄罗斯在经历资源经济的不确定性增长之后,及时对国家发展战略做出重大调整,选择了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国民经济由资源拉动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2011年秋,普京总统提出了“新型工业化”这一概念,并于2012年5月7日签署发起“新型工业化工程”的命令,进一步提出2020年前创建2500万个现代高科技岗位。“新型工业化工程”为俄罗斯工程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工程教育再造”已成为俄罗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旨在探索如何系统性地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工程人才,来应对经济转型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需求。
一、俄罗斯工程教育的传统优势及面临挑战
1.传统优势。俄罗斯工程教育创建于帝国时期,形成和完善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代。与两次工业浪潮相伴,俄罗斯工程教育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并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诸如专门高等工程技术院校规模与质量的同步发展;国家对工程院校物质技术基础投入不断增加;工程事业和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得到积极推广;工程技术专业声源优秀,竞争力强;工程师和大学教师的职业地位、社会声誉和工资收入状况良好;工程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数量不断增长;开设很多新的工程教育专业和方向,形成有序的专业目录;注重工程人才培养过程的科研训练,实施宽基础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生产实践和工业经济部门的有效链接;国家高度关注工程院校的发展。随着苏联解体和社会转型,俄罗斯工程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剧变,在新经济和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传统优势日渐丧失,面临着严峻挑战。
2.现实困境。任何国家的工程事业发展都与工程教育和科技人才培养水平密切相关。2010~2012年,俄罗斯工程教育联合会的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工程事业处在危机之中,具体表现在俄罗斯消费品、技术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失去了世界工业产品市场的贸易份额,近20~25年来,汽车和技术装备仅占出口总额的3—5%等方面。[1]世界工业产品市场分析也表明,俄罗斯在技术和工艺方面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工程事业危机也反映出俄罗斯工程教育的危机。俄罗斯工程教育联合会主席巴哈尔可夫认为,俄罗斯工业化发展路径只有两条,一是“追赶式工业化”,二是“超前式工业化”或称“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以发展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发展形态。[2]新型工业化带来的挑战不仅是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应用等方面的重大创新和融合,还包括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制造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工业化是工程教育演进的驱动器。与俄罗斯历史上的两次工业浪潮相伴随的是工程教育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新型工业化”是俄罗斯的第三次工业浪潮,必将对工程教育产生深远影响。2014年,俄罗斯工程教育联合会开展的调查研究表明,俄罗斯工程教育存在着深刻的危机,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专家培养模式转向欧洲博洛尼亚模式,与俄罗斯就业市场要求相佐;俄罗斯加入WTO后,工程人才就业和工程策略面临着国际竞争压力;工程师职业威望急剧下降;在向多层次人才培养转型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工艺领域人才技能的要求和职业标准;尚未建立起工程院校与企业的市场关系;传统工程师培养体系尚不能满足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基础设施陈旧、师资队伍老化;具有现代技术装备、能为工程师培养提供实践训练的企业尚少。[3]面对工程师业和工程教育的系统危机,俄罗斯学界、政府和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策略。
二、俄罗斯工程教育重构的思路与框架
俄罗斯工程教育协会的《2011~2012年工程教育研究报告》表明,俄罗斯工程事业处在危机时刻,工程教育也面临着转型的危机和挑战,重构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俄罗斯工程教育国家理念势在必行,并提出了工程教育新的目标原则和技术路径。自2012年以来,俄罗斯工程教育界和部分学者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工程教育国家理论形成的策略、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机制、工程教育再造的理论模式和实施原则以及“新型工业化”对新型工程师的素质、技能和能力要求,工程师分类培养的结构与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阐释,提出了工程教育再造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定位。俄罗斯工程教育联合会提出,当前工程教育重构的目标应定位于能够保障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目标、解决新型工业化问题和任务的工程人才的超前培养和继续教育。新型工业化要求必须解决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在技术和工艺领域传统培养方向之外还应培养生产型程师、工业型工程师和服务型工程师等等。工程人才的超前培养目标要求重构工程教育的内容、教育技术和组织。同时,大规模工程人才的继续教育问题更加尖锐,可以借助于开放教育等国内外教育资源加以实施。2.关键任务。俄罗斯工程教育联合会提出,达成上述目标要求解决三个关键任务:工程教育内容的重构,转向新型教育技术和新型人才培养组织结构。在分析新型工业化对工程活动的要求基础上,提出工程教育内容形成的原则:教学应保障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专门职业知识,同时形成毕业生的方法论文化、使其掌握认知、职业、交际及价值活动的方式方法,以及培养学生适应职业活动和职业自我实现的能力。工程教育内容重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工程知识与工程活动的基础化;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创新活动的综合培养。转向新的教育技术,强调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和世界信息资源促进知识的掌握、形成认知和职业活动方法、发展个性品质,具体包括标杆管理、公文包技术、个体职业成长训练、商业训练等新教育技术;组织活动和商业游戏;问题与设计教学;创造性生产实践;定期的设计会议;跨学科项目;吸引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团队,从事实践取向的科研活动等等。此外,重构工程教育还应建立工程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支持体系,包括工程技术大学国家-社会质量评估体系;专业培养大纲的认证技术和体系;工程专业人才文凭认证和授予工程师等级证书体系;促进工程师社会地位提升和职业成长的社会经济支持体系;工程继续教育体系等等。
三、俄罗斯工程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初步成效
工程教育是俄罗斯教育政策的优先领域之一,反映出俄罗斯生产工艺和装备更新的必要性及创造相应的工业人力资源保障的迫切性。在工程教育发展目标的框架下,2012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出台了“工程教育发展”项目、“2012~2014年提升工程人才专业技能总统计划”和“2015~2016年提升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专项计划”三个重要政策,旨在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确保俄罗斯新型工业化目标的达成。1.“工程教育发展”项目:促进未来工程人才的超前培养。俄罗斯实施“工程教育发展”项目的目的在于确保高技能工程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就业市场需求,提高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威望。项目实施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工程培养方向和工程专业的社会威望;工程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在吸引重要企业参与招生培养过程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和培养结构。项目实施的具体措施:开展中学生工程奥林匹克竞赛,选拔优秀人才;研制符合国际生产标准目录的培养方向和专业目录,在新目录中划分出特殊的教育范畴“工程事业、工业和技术科学”;研制工程师资培养、进修的综合措施;拓展企业参与未来工程师培养路径,实现专门招生、定向培养等新机制。截至2015年,“工程教育发展”项目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超过了高考总招生人数的50%,绝大多数是公费生,解决了工程人才匮乏的问题。2014年,组建了“工程事业、工艺和技术科学”协调委员会,由重点工程技术大学的领导和企业界代表作为主要成员,该委员会已成为工程教育系统变革的源泉。从2013年起,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在大学推广实践取向的教育大纲,培养应用型学士,学生大部分学习在企业进行,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复杂工艺。按照招生公司的统计,2014年,按照应用型学士方向培养的人数达到29530人,其中公费生23419人。2014~2015年,教育与科学部实现了工程硕士教育大纲的方法和组织基础工作。当前,正在研制工程硕士网络培养模式。
从2013年起,针对地区和部门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实行新的招生名额分配原则。2013年确定了首批22个责任中心,包括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及其联合体,形成了订单式的培养规模和培养结构,增加了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削减了部分普通人文经济专业。工程专业国家需求招生人数持续增加,2013年增长5.3%、2014年增长1.4%、2015年增长9.8%。[4]2.“工程人员专业技能提升”专项计划:提升重点领域工程人才技能,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俄罗斯政府颁布的“2012~2014年提升工程人才专业技能总统计划”和“2015~2016年提升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专项计划”是促进俄罗斯工程教育转型,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两个重要的连续的教育政策。政策目的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对俄罗斯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企业的工程人才质量提升的实质性贡献,以确保经济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创建高效生产岗位等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具体任务包括发展国家与私企的合作,共同组织和实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内容和技术的现代化,并确保符合现代经济和地区发展需要;在俄罗斯教育机构和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工程技术服务中心联合共同参与基础上,发展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培训补充计划数据库。2012~2013年,俄罗斯重点企业共有11573人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超过计划指标27%,其中在俄罗斯境外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588人。2012~2014年,在8个联邦区开展工程人员专业技能提升机构和培养方案的选拔,122所高校和补充教育机构参与其中。2012~2014年,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数据库收录544项补充职业教育培养方案,1361企业参与研制和实施培养计划。[5]
四、启示与借鉴
目前,中俄都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两国的工程教育都必须直面新的战略需求和挑战,并通过系统性地改革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本国工程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基础。中俄两国的工程教育从发展范式看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相似性和相互借鉴性,因此,通过对俄罗斯工程教育改革现状与趋势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揭示俄罗斯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独特路径,对于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宏观政策制定、微观操作方法以及环境建设具有如下启示: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保障措施。政府应将工程技术人才的职前职后培养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总体推进方案,明确职前培养和继续教育中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关系;进一步强化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培训的保障机制和政策约束,从而促进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
2.优化工程教育专业结构,实行分类培养。工程教育应打破传统学科分类框架,以满足地域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职业进行分类,加强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在修订工程技术教育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时,应突出强化职业教育的特性。
3.推动高校与行业和企业的协同运行机制。工程人才培养只有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才能有效解决实践环节薄弱的弊端。实行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全流程的协同育人,才能实现从培养工程科学家向培养工程师转变,才能实现从学科体系向工程体系转变。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转型之中,按照“回归工程”发展思路的要求,应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针对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的工程教育。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篇3
关键词:伊斯兰;伊斯兰保险;保险市场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1-0045-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伊斯兰复兴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充分渗透时,伊斯兰金融机构便带着鲜明的宗教特色应运而生。这是伊斯兰研究朝向现实性和实用性深入,由伊斯兰经济学家、银行家、法学家等诸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多年研究所产生的成果。并创立了现代伊斯兰金融学。从此搞活了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伊斯兰金融业已逐渐发展成熟,现有7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200多家金融机构,包括伊斯兰银行、伊斯兰保险公司、伊斯兰基金和伊斯兰资本市场等,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伊斯兰金融体系。其中,伊斯兰银行和伊斯兰保险最为引人注目。
全球目前大约有15.7亿穆斯林人口,其中三分之二在亚洲。尽管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大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①经济体地区。穆斯林国家的保险深度,尤其是寿险深度很低,其2007年保费收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而整个新兴市场为2.8%②。尽管本世纪以来大多数穆斯林国家的经济增长稳健,保险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保险深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保险不符合伊斯兰信仰。
一、伊斯兰保险的介绍
伊斯兰保险业是伴随着以伊斯兰银行为主的金融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但其合法性却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辨证。在伊斯兰世界中,保险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一种金融形式,一些学者认为保险是邪恶的异端“比达尔”,未来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真主的意愿,给未来事件保险和承担不确定性收益是侵犯真利和对真主至上的裹读。世人以保险金为赌注,将鼓励一种鲁莽的、不顾后果的冒险精神。也有学者认为,保险就其基本原则而言,是无可指责的,其中并不含有和放债取利的因素。他们认为保险业类似于伊斯兰的社会福利制度――天课制度,带有互助、济贫的社会保险性质,在互不相识的保户中间形成一种明显的互助关系。这符合穆斯林追求社会平等和正义的目标,因而值得支持和提倡。目前,从总体来看,没有一个伊斯兰国家绝对禁止一切社会保险活动,但也没有全部放开,而是尽力将保险事业纳入教法的控制之下。
伊斯兰教与经济的关系源远流长,早期传教时就伴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贸易发展。伊斯兰教本身是鼓励商业贸易的,在《古兰经》里有很多鼓励贸易和商业的章节,伊斯兰教的经济观念认为商业贸易应该建立在守信、合法的原则上,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相帮助,允许合理的贫富差距,反对奢侈浪费、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在伊斯兰社会中,律法被认为是神圣的,不可更改的。穆斯林依照律法中所述的教义生活,因此伊斯兰金融体系中的所有交易,包括所购买的保险保障都必须符合律法[1]。伊斯兰律法中禁止的主要经济事项有:反对支付或征收利息;不得承担过高的风险,风险与利润共担;禁止合同中的不确定性和不明确的条款;投资于不允许的商品或行为,例如猪肉、酒、和色情业[2]。
回教保险是伊斯兰保险中主要的分支,特指投保人基金与股东基金分离的保险模式。回教保险是以互相帮助和自愿奉献原则为基础,风险由参与者集体自愿分担。通过自愿捐献缴纳保险费和对损失类别的定义,消除了合同的不确定性和过高的风险承担。回教保险运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设立回教律法监事会,监督保险业务及其相对于回教律法的合规性;将股东基金从投保人基金中分离出来;承诺向投保人分配业务利润;避免投资于不符合回教律法的资产。
回教保险模式主要有:人模式、利润分享模式、混合模式、捐赠模式[3]。在人模式中,保险公司是作为投保人的纯粹营运人。保险人收取一笔定额费用,代表投保人投资回教保险基金并经营回教保险业务。保险人不分享承保和投资的任何盈利,也不承担承保和投资的任何损失。但如果回教保险出现亏损,保险人必须向回教保险基金提供一笔无息贷款,这笔贷款将在基金出现盈余时偿还。利润分享模式人模式不同,保险人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分享投保人基金所产生的盈余和投资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与人模式一样,如果发生亏损,保险人必须向投保人基金提供一笔无息贷款。混合模式是结合了人模式和利润分享模式的优点而成一种新型模式,保险人收取投保人所付保费和投资赢利的一定比例。
捐赠模式是指保险人向捐赠基金支付一笔初始保费,投保人向基金缴纳的附加保费将用于理赔,保险人收取一笔固定的承保费用。在所有索赔得到赔付后,投保人分享基金所剩余的资金。
二、伊斯兰保险的主要国际市场发展情况
随着伊斯兰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其在伊斯兰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目前,伊斯兰保险不仅受到广大穆斯林的欢迎,而且已经被非穆斯林接受,在马来西亚有接近40%的伊斯兰保险客户是非穆斯林。获准成立于1979年的苏丹伊斯兰保险公司是现代历史上第一家回教保险公司,1985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马来西亚和巴林也成立了回教保险公司。据统计,目前有100到150家回教保险公司或窗口公司①。
2007年回教保险保费收入约为17亿美元。根据回教保险的不同定义,其市场规模估计在10亿美元至56亿美元之间。尽管对回教保险市场的确切规模有争议,但其快速增长却是一致公认的。马来西亚是最发达的回教保险市场,具备完善的鼓励回教保险发展的政策法规。截至2007年末,其国内共有8家注册的伊斯兰保险公司,总资产占保险业总资产比重也从2001年的4.8%增长至2007年的7.2%,达到88.2亿林吉特,伊斯兰保险业已成为马来西亚伊斯兰金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②。另外,印度尼西亚拥有全球最多的穆斯林人口,人均收入和保险深度都偏低。沙特阿拉伯是最大的中东经济体,回教保险业发展迅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作为中东地区最发达和规模最大的传统保险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巴林的保险市场规模非常小,监管体系健全,是中东地区新兴的伊斯兰金融中心。
自创立伊始,回教保险就一直繁荣发展。2007年回教保险保费估计约为17亿美元,过去四年的增长尤其迅猛――增速达26%(扣除通胀因素),回教保险的增速比传统市场高出11%。尽管面临目前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由于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基础的经济体前景依然乐观,其长期发展势头将保持稳健。至2015年,回教保险预计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扣除通胀因素),并达到70亿美元的规模,这大大高于传统市场的增长。回教保险市场份额将达到8~10%。保险深度应该也将提高。
三、我国伊斯兰的人口分布及特点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1242612226人,其中穆斯林人口为2032058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4%。从民族角度来看,穆斯林人口主要分布于10个少数民族③。
从地域上看,穆斯林主要聚居在西北地区的新、宁、甘、青四省区,而河南、云南、河北、山东等地穆斯林人口虽然绝对数较高,但相对于当地的总人口数而言还是很少的。从绝对数看,新疆的穆斯林人口数超过1000万,占全国穆斯林总人口的52.68%,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穆斯林人口超过100万的还有宁夏、甘肃两省区。从相对数上来看,新疆穆斯林人口数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宁夏超过30%。青海的穆斯林人口接近总人口的20%,甘肃超过5%,比例也较高①。
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由800.6万增至2031.1万,增长153.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了115.0%。也就是说伊斯兰人口要比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高出33.7%。全国伊斯兰人口在不同阶段增长的幅度是不同的,在五次人口普查之间增长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
伊斯兰各民族人口的出生率都比较高,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中,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由于绝大多数伊斯兰家庭起码要生育二胎以上,因此独生子女很少。伊斯兰民族的生育率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而且这种高生育率是与伊斯兰人口中的文化构成普遍较差密切相关的。与出生率相反,大多数伊斯兰民族人口的死亡率较低。
伊斯兰民族人口的增长较快。伊斯兰民族在生育观念上除了有养儿防老、解决劳动力短缺等一般要求外,还有宗教上扩充人口的意识,如女儿一般不外嫁,与外族通婚要男方加入伊斯兰教等。男方要外族女子做妻子,妻子也必须随伊斯兰教。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年龄结构轻。2000年伊斯兰十个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呈年轻型,0~14岁人口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准,65岁以上人口比例普遍偏低。二是人口文化素质低。农村人口比例大,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和个体经商,使其整体文化程度较差,文盲率有七个民族高于全国平均比例。三是职业构成差。这与他们分布的地理、自然环境差,大都居住边远的农村,经济收入低文化素质又不高有关。四是早婚现象普遍。早婚现象是伊斯兰人口的一个特点,这既有宗教上的因素,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伊斯兰教义上将“出幼”(即成年)年龄定为女孩9岁,男孩13岁,“出幼”的男女可以涉足婚姻。另外,近亲结婚在伊斯兰民族中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致使遗传性疾病增加,仅呆痴人口比例就达2%左右。
四、我国穆斯林人口较多地区的保险现状――以新疆为例
无论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上,新疆的穆斯林人口占比均超过一半以上。新疆是我国穆斯林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目前,新疆保险市场已形成了多家共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2002年,新疆保险公司仅有9家,截止至2008年,新疆保险公司已发展为21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由2002年的3家增加至2008年的42家,增加了14倍;保险营销员由2002年的2.37万人增加至2008年的2.98万人,增加了25.74%。
从1980年至2008年,新疆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保费总收入由1980年的93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152.51亿元,增长近114万倍;保费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保险深度由1980年的0.0002增加至2008年的0.0363,增长了181倍之多;保险密度从人均0.07元增加至人均715.74元,增长了万余倍②。
新疆的保险业发展迅速,但相对全国的平均水平仍然较低,从2000年至2007年,无论是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相对全球的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从保险密度看,2007年达到504.11元,低于全国水平750元;从保险深度看,新疆达到3%,低于全国水平4%,而虽在2005―2006年,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已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但近几年又拉开了较大距离。
从全国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平均保费收入情况来看,无论是寿险保费收入还是财险保费收入,2006年至2009年新疆的保费收入均较低,财险保费收入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3.3%,而寿险保费收入仅有全国平均水平24.3%③。可见,寿险保费相对财险保费更低。
由上述分析可知,新疆的保险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较低。如果按4%的发展中国家保险深度及2009年新疆的GDP(4274亿元)推算,新疆的保费收入可达到171亿元左右,而实际规模与之相差近15亿元。从保险密度看,以中等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5%左右为参考,按2009年全疆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53亿元计算,新疆保险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127亿元左右,以目前的实际收入来看仍有相当差距。因此,就目前新疆保险业发展的水平来看,其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4]。
新疆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为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2009年新疆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一半以上,其中新增存款很大一部分是定期存款,而储蓄存款特别是其中的定期存款本身就是人寿保险潜在的市场资源。另外,随着近几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新疆保险市场的潜力将会被越来越大地挖掘出来。
但新疆保险业的发展受制约的因素众多,如居民收入不高、教育水平较低等,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地域文化、风俗、传统观念等因素――伊斯兰的影响。新疆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伊斯兰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的“穆斯林自治区”。决定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较为特殊,这对保险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穆斯林看来,未来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真主的意愿,给未来事件保险和承担不确定性收益是侵犯真利和对真主至上的裹读,这种直接抑制了保险消费的需求,保险意识匮乏。
五、我国发展伊斯兰保险的机遇与挑战
2009年我国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①。中国人寿等保险业的领头羊也纷纷在全球开设分支机构,把业务的开拓放眼于全球保险市场。而一个新兴的市场正在默默地迅速成长――伊斯兰保险市场。我国保险业对伊斯兰保险知之甚少,尚未认识到宗教文化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也没有意识到开拓此保险市场的重要性。我国拥有大约2000多万的伊斯兰人口,由于其,对保险的认识不同,风险防范的需求不同。这是一个巨大潜在的保险市场。
伊斯兰人口居多的新疆是当前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是我国领土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边境线最长、与之接壤国家最多的省区,其资源量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棉花等资源极其丰富,号称中国未来的资源储备库。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今年5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
笔者认为应以发展新疆的为契机,大力发展新疆的金融业――试点伊斯兰保险,当前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一是伊斯兰保险供给一片空白,保险需求十足。2000多万伊斯兰人口,市场中无适合其伊斯兰律法的保险产品。二是新、宁、甘、青等伊斯兰人口集中地,属于西部地区,国家正大力推进西部计划,尤其是发展新疆。各种优惠政策倾斜,具备强劲的经济基本面和增长前景。三是我国伊斯兰人口增长较快,市场前景广阔;人口结构年轻型,适合长期保险保障功能和储蓄功能。四是新疆等西部地区,保险市场空间较大,当前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五是伊斯兰保险产品特点、运营模式都是一种新兴的力量注入保险市场,可能对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是个具有吸引力的保险方案。
伊斯兰保险要开拓自己的市场份额,保险企业、监管当局、回教律法学者等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来提高对伊斯兰保险的认知度,这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一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穆斯林所接受的宣传是保险、尤其是寿险,与其相冲突。改变这种看法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二是回教保险业不能仅仅依赖于提供符合回教律法的产品,因为价格和服务也同样重要,服务水平和产品特点亦可能与保险合同符合伊斯兰信仰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三是多样化是伊斯兰教的固有特性。它容许不同的诠释并存,因此产生不同的回教保险模式。而经营模式的标准化会有助于回教保险业在全球范围的发展,且可提高透明度,降低成本,减少顾客的混淆。四是我国具备保险和回教律法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找到管理人员和有经验的回教律法学者则更加困难。五是我国伊斯兰人口具有低死亡率、文化程度低、职业风险高、早婚早育、近亲结婚普遍且人口分布稀疏等特征,这些对开拓伊斯兰保险的险种设计、费率定价、核保、理赔、客户带来诸多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监管问题。
六、我国发展伊斯兰保险的对策与建议
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开拓我国伊斯兰保险市场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中国的伊斯兰人口有2000多万,大多集中在新、宁、甘、青等西部地区,适于伊斯兰保险业的发展。针对我国伊斯兰人口的分布及所在区的保险状况,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以新疆为试点,发展伊斯兰保险。新疆的穆斯林人口数超过1000万,占全国穆斯林总人口的52.68%,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新疆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保险深度由1980年的0.0002增加至2008年的0.0363,增长了181倍之多;保险密度从人均0.07元增加至人均715.74元,增长了万余倍。与此同时,2008年新疆全年生产总值达到420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②。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对,保险业的各项指标均较低。现中央领导已把发展新疆作为国家战略目标,致力于发展新疆经济,新疆经济的发展可刺激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在全面构建伊斯兰金融的同时,发展伊斯兰保险市场。建议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利用其良好地声誉、精湛的技术、完善的管理经验在新疆各市、区的分支机构设立伊斯兰保险窗口,并借鉴大型国际再保险公司的经验,合理定价伊斯兰保险,设立保险条款,这对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集团的国际战略也十分吻合。
2.培养伊斯兰保险人才。伊斯兰保险专门人才的缺乏仍然是制约伊斯兰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现在没有伊斯兰保险,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人才,在理论界也没有伊斯兰保险相关的学术成果。虽然我国拥有一定数量的学者正在研究伊斯兰人口的发展及其民族特征,也拥有一些伊斯兰经济思想家,但仍然缺乏一些“伊斯兰保险”专家。他必须全面了解伊斯兰宗教律法、保险学、精算学、公司治理等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实务能力、熟悉国家政策、了解民族特征等。建议在新疆大学开设伊斯兰保险本科专业,大力培养伊斯兰保险人才。因其具有良好地生源保证,同时也是熟悉伊斯兰宗教的当地学生,致力于家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设立专门的伊斯兰保险项目等研究课题,并鼓励国内伊斯兰学者和伊斯兰金融教育机构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保险学会组织定期的培训项目来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可以加强与国外伊斯兰金融教育和培训组织的交流,选派伊斯兰保险专家学者赴国外学习伊斯兰保险。
3.形成与传统保险的相辅相成的产品。当我国开拓伊斯兰保险产品越来越普通,伊斯兰保险是否会与传统产品竞争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伊斯兰保险可能对穆斯林和非穆斯林都是个具有吸引力的保险方案。根据马来西亚某些市场从业者的观察显示,一旦回教保险经营者达到一定规模并推出具可比性的价格,分享回教保险基金利润的机会可能同样会吸引非穆斯林客户。因此,开展与传统保险不相冲突的伊斯兰保险险种是伊斯兰保险市场发展的关键。
4.开发适合我国伊斯兰人口特征的伊斯兰保险产品,实施风险与利润分摊的模式。我国伊斯兰人口具有低死亡率、文化程度低、职业风险高、早婚早育、近亲结婚普遍且人口分布稀疏等特征,以及伊斯兰宗教中禁止的经济事项,这些对如何合理进行精算定价产生很大难度。文化程度较低,影响到对保险知识的接受程度,对保险条款的理解。职业风险高,精算定价较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早婚早育以及近亲结婚带来的婚姻法律风险、家族疾病遗传风险较大,如何分散此类风险。人口分布稀疏,这对保险生存调查、理赔客户均产生极大的道德风险。邀请国外著名伊斯兰保险专家学者在国内金融机构担任高级顾问,为国内保险机构开设伊斯兰窗口或发行伊斯兰保险产品提供帮助。借鉴国际的风险与利润分摊的模式,推进伊斯兰保险产品,收取投保人所付保费和投资赢利的一定比例。投资有助于使保险人与投保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费也使得保险人能够收回承保业务的管理成本。另外,可对伊斯兰保险业务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甚至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1]Prudence Ho.新兴市场的保险业:伊斯兰保险的概况和前景[J].Sigma,2008(5).
[2]李艳枝.伊斯兰保险业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篇4
。它表示:在静电场中 ,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通量 ,等于该闭合曲面所包围的电荷的代数和的?^0分之一倍,是电磁学最基本的定理之一。学生在初学时会存在一些疑惑。如:为什么要学习高斯定理?电通量有何含义?高斯定理是如何得来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高斯定理?高斯面怎么选择?大部分大学物理教材,对高斯定理的推导、各物理量的含义,高斯定理的应用讲解得比较详细。而对于学习高斯定理的出发点、高斯面的选择、高斯定理与生活的联系方面常一笔带过。本文就教学中另需强调的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必须讲透高斯定理的意义
学习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定理时,应让学生理解其物理意义。高斯定理的意义是揭示静电场与场源之间的关系。物理学上,场指物体某种属性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可分为矢量场、标量场和张量场,静电场为矢量场。对于标量场,常用等值线进行直观描述,如等温度线、等势线;而常用场线描述矢量场,如电场线、速度场线。对场的进一步研究需弄清"场"与"场源"的关系,即该"场"是"有源场"还是 "无源场"。
"有源场"的数学描述是通过闭合曲面的"通量"不为零。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务必讲清"通量"的物理意义。"通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流经某单位面积的某种属性量,是表示某属性量输送强度的物理量。或者说是单位时间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某种物理量。在流体力学中,流量就是通量。静电场中,这个流量就是电通量。若计算结果得
,则表明闭合曲面内有正电荷, 有自曲面内向外发出的通量; 若计算得 ,则闭合曲面内有负电荷,有来自四周的通量向曲面内汇集; 若计算
,则表明闭合曲面内无净电荷,通过该曲面的通量为零。高斯定理就是计算通过某一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从而反映了静电场的性质的物理定理。
2 选择合适的方法的证明高斯定理
高斯定理的证明常见有三种方法:(1)利用电场线模型。首先从点电荷位于球面内球心处的情况来证明高斯定理, 然后根据电通量表示通过某一面的电场线的条数这一形象说法,将结论推广到任意的闭合曲面 。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简单,近几来的大学物理教材一般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电通量就是电场线条数这一理解,缺乏严谨性,适合一般高等院校工科生选择。(2)利用立体角的概念间接证明高斯定理[1]。此方法严谨, 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及微积分知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适合能力较强的理工科学生选择。(3)利用纯数学和电场强度概念证明。这种方法物理含义不清晰,且运算非常繁杂和抽象。适合物理专业的学生选择。[2]
另外,文章[3]提出一种新的证明方法-"光影法"。该方法先借助"光"与" 影"的概念来分析立体角的有关结论,然后用得到的结论证明高斯定理。证明时从真空中点电荷的特例出发,最后推广到一般情况。这种方法直观、生动又不缺严谨性,适合理工科学生选择。
3 区分易混淆概念
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内容较简单,但涉及到一些概念容易混淆。(1)区分场强E与通量。这两个量一个是标量,一个是矢量,一个是空间点函数,一个是对某个面元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一个面元的电通量为零,则面元上各点场强为零。(2)区分总通量和部分通量。总通量由只由闭合曲面内电荷决定,而部分通量与闭合曲面内外电荷有关,还与该面积有关。闭合曲面总能量为零,部分通量不一定为零;部分能量为零时,总通量不一定为零。(3)区分电荷代数和为零和曲面内无电荷。电荷代数和为零和曲面内无电荷,总电通量都为零,但是因为电荷分布情况不同,曲面上各点的场强分布不同。
4 明确高斯面的选择
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提示了静电场是有源场。它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在已知电荷分布的情况下简捷地求场强的分布情况。当场强具有对称性时, 用高斯定理来求场强的分布情况,可以简化运算。一般教材都会用来处理轴对称、柱对称、面对称三种情形的场强问题。应用时分4个环节,一是分析电场对称性;二是作出高斯面;三 是表示出通过高斯面的电通量;四是表示出高斯面内的电荷代数和;五是用高斯定理列方程求解。其中高斯面的选择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若选择的高斯面合适,电场强度E便能从积分号中提出来,场强E就能用高斯定理求解得到。对于轴对称模型,选择圆柱体的表面为高斯面,见图一;
球对称模型,则选球面为高斯面,见图二;平面对称模型高斯面为圆柱面,见图三。因此,选择高斯面时应注意:(1) 需求场强的场点要在高斯面上;(2)高斯面上各部分面积方向应与场强E方向垂直、平行或有恒定的夹角;(3)高斯面上垂直于高斯面的场强各处数值相等,这部分Ecos?a为常数;(4)高斯面的形状应是规则的。
5 强调高斯定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简化计算具有对称性的电场时,高斯定理有着重要应用,比如:轴对称分布的均匀无限长带电直线、圆柱体、圆筒;球对称分布的均匀带电球面、球壳、球体,球形电容器;平对称分布的均匀带电的平面、平板等的电场的计算.但因为所提到的模型生活当中不太常见,给学生一种神秘感。因此,教师在讲高斯定理的应用时,除了教材中的模型,应将高斯定理与生活联系起来,适当补充高斯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的案例为用高斯定理处理闪电问题。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篇5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一)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
俄罗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教育预算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转型后俄罗斯教育经费在各层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却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其教育经费来源上得到答案。俄罗斯政府的预算取决于收入。俄罗斯能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也意味着能源经济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总体收入,从而会影响到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的财政预算也节节攀升,教育也因此获益。近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百分比(%)为,1995年,教育总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总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总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总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总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总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总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预算和国家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俄罗斯整个财政预算收入的3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003年,俄石油行业收入达718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达407亿美元,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145亿美元。也就是说,俄罗斯高等教育在获得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罗斯有150万人中学毕业,继续读大学的是少数。这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一名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国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
不久前,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费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罗斯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将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这说明俄罗斯人对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和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择校的边际费用支出,一些家长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还要额外支付数额不菲的“好处费”。这说明,尽管教育市场价格高,但消费者数量多,支付能力却较弱。在有偿教育条件下,俄罗斯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整体来看,有偿教育的水平、技术保障、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将教育作为追求收益的商业性活动,而不注重质量效益。但也有的学校却将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将质量视为数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础。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西里·茹可夫认为,只有在国家承担起经费的责任和义务的条件下,各学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为了生存。[1
(三)俄罗斯高校扩招新问题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国立大学预算内计划招生名额都多于自费名额。而私立大学却存在计划招生名额和实际招生名额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13.55万人,而实际招收5.24万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25.07万人,而实际招生17.71万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47.06万人,而实际招生35.72万人。[2因为目前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罗斯国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业性教育有威望得多。这种供需矛盾是无法用增加国立大学预算外招自费生名额的方法来解决的。(类似新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试想,假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扩大自费生招收比例,不但会影响到生源质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公平、公正新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即便俄罗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长肯花大钱供孩子读大学(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钱就能进入好大学。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
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历来以久。不规范的教育市场主要表现为违反许可证制度及教育活动中的行贿受贿等方面。俄罗斯教育部曾在70个联邦主体中,对大约700所高校及其分校进行过检查。结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违反许可证制度的情况下经营。
俄罗斯教育部最初规定国立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内学生名额的25%。但是,假如至上而下的限制国立高校的自费招生的规定,会抑制社会需求。私立学校因有办学的自,开设了许多管理部、法学部、会计部等。这样本应进邦大学腰包的钱流失了。为了重新向国立大学吸引资金,教育部决定取消原定25%的限额。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处负责人柳鲍维·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则上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费生”。[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能获得余下的30%预算招生的拨款。任何一位校长,尽管想赚钱,也不想铤而走险。要知道国家预算拨款对他们来说是有保障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招来足够数量的收费学生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这导致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决策人决定将某人招收为公费生或自费生、录取到某学校等环节上收取贿赂。“教育寻租”之风盛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
(五)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
上大学前要花一大笔钱。据社会问卷调查显示,约有36%的人花钱请家教,36%的人花钱参加各种补习班、备考班,32%的人为能被录取支付“人情”费。去年莫斯科市每个家庭用于考大学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为考入首都内大学“人情”费要花2500~3000美元。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支出统计的猜测,未来80%大学生的家庭花钱上大学的费用,在俄罗斯的总支出将为年均8.8亿美元。总体上用于孩子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年均50亿美元。这其中4.2亿是“灰色”消费,它们大多进了家庭教师的腰包或用于行贿。[4可见,俄罗斯教育市场化需要加强规模和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准大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费的陷阱。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
(一)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俄罗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案规定,因教育服务质量破坏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有权终止学习合同并要求校方退还全部费用。随着向市场关系的过渡及收费教育的合法化,自费学生自然逐渐成为教育服务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向国家质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诉。此外,“国家有偿教育服务条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为避免教育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国家推出了统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由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考,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开始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教育市场化向文明迈进做好了相关的预备工作。[5
(二)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场法则变化震荡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已经自然走向平衡。时间使人们熟悉到了教育市场化的代价,熟悉到了无形教育资产、教育质量及教育价格的关系。教育将成为预算的间接收入款项已被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投资在现代社会是盈利事业。美国探究者及新西伯利亚科学家的分析探究所都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员的25%,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多半是由他们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他们在居民构成中的份额。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资是赢利事业及教育消费是可以得到回报的意识,可以说已经普遍得到俄罗斯社会的认同。俄罗斯要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也要入世,为此教育界曾忧患重重。[6不过,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三)俄罗斯教育市场有步入良性竞争轨道的趋向
随着教育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私立教育机构已从数量的竞争转向了质量的思索。这些机构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投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更多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办学体制灵活,更适应市场需求,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和此同时,国立教育机构为保持竞争地位,也在利用和开发原有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这说明俄罗斯教育市场正在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收费教育不但不会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学校收费会更高。
(四)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美国总统的分析家在思索如何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时,得出的结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外国大学生教育。因为,对外国人的教育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2000—2001年在美国高校就学的外国学生为547.867万人。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院2001年有关国际教育交流的统计资料,外国学生仅学费支出一项就为美国带来约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而用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支出是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外国大学生的财政支持是45亿美元。这样,在一个学年内仅外国学生就为联邦各洲增加了近1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作为教育水平弱于俄罗斯的国家每年在外国学生身上也能收入约20亿美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收益指数,每年大学招收的外国大学生约8万人,国家的经济收入年均只有1.5亿美元左右。为此,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前景广阔的教育体系。新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是靠国家预算,还是商业基础。他号召高校校长讨论招收外国大学生新问题,并着重强调独联体国家的大学生教育及其专家的培养新问题。首先瞄准独联体国家的教育市场被普京总统列为是绝对首要的任务。[7
俄罗斯首先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开发,确立了国际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同样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反思的是,我国和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俄罗斯瞩目,教育水平和质量正逐步被世界认可,俄罗斯学生在其国内学习汉语的势头看长,非凡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教育收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却没有把吸引俄罗斯留学生的教育市场开发新问题重视起来。)
(五)加快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
俄罗斯的一些高校为了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和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学分制在美国大学广泛推开。从1988年起,欧盟成员国为加速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在成员国内的145所大学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保证了大学生稳定地接受高等教育,它已成为欧洲教育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已有一千多所欧洲大学推行了学分制,并以此作为大学之间交流和合作招生的依据。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正在建立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已经多次专门组织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实施新问题研讨会,交流学分制经验。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地推动了俄罗斯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为本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瓦斯灾害防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85-02
通过《瓦斯灾害防治》课程的学习,可全面了解瓦斯的性质、生成、赋存和涌出的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结合前者的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在一定方面有着促进作用[1]。因此在瓦斯灾害防治课程方面,案例教学的方式仍然受到重用,案例教学在瓦斯灾害防治中到底发挥着怎样作用,我们将对此做出研究。
一、传统瓦斯灾害防治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瓦斯灾害防治是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课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述,在实验课上让学生测试煤屑瓦斯解吸特征以及煤与瓦斯突出相关参数,对理论知识加以理解。但由于瓦斯灾害防治课程涉及众多规范和条款,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忆。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主动性差,对实际问题无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无法做到学为我用。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为我用,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的分类
从瓦斯灾害防治课程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矿山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在对与之相应的设备、工艺、措施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的客观描述。按其作用,案例可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描述性案例是通过某一煤矿企业的具体方案进行分析学习,使学生对煤矿企业瓦斯灾害防治进行总体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分析性案例不仅具有描述性案例的特点,还包含可供分析和讨论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按其内容的多少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专题性案例是说明某一类瓦斯灾害治理的案例;综合性案例是煤矿企业总体瓦斯灾害治理的案例。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掌握一定的瓦斯灾害防治基础知识后才能进行案例分析。由于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表明:案例分析放在课程每章或最后教学阶段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实践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或重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把学生自己纳入到案例场景中,通过讨论和分析进行学习[2]。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成功或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创造。讨论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2.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学员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3.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有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的步骤
通过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案例的剖析论证,把学生纳入到具体案例中,再现矿山现场的部分场景,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安全管理者与技术措施的制订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对煤矿企业现场有清晰的认识,并将所学知识快速串联起来,根据具体案例分析煤矿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案例教学的准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各章节顺序和实际情况精心挑选和准备合适的案例[3]。瓦斯灾害防治前半部分主要讲解了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和矿井瓦斯涌出,这部分内容是一些较为零散的基础知识。前半部分难以用案例来进行概括,因此主要还是采用传统讲授法,主要让学生对矿井瓦斯有一定的了解。后半部分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别的瓦斯灾害进行防治。后半部分和现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便于从某类瓦斯灾害发生的机理、发生的过程、灾害后果、防治技术等方面加以描述,也更便于编写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
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大三的学生,专业知识不是太扎实,因此教师选择案例的时候要要掌握好难易程度。一般先易后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慢慢掌握知识,改变传统教师的枯燥和死板的状态。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准备教学案例,案例力求资料翔实、现场资料丰富,最好配上相应的影像资料,力求让学生身临其境、通俗易懂。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也要经过多位一线教师的集体讨论和反复修改。课前要将准备的讲义材料分发个学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预习和查阅资料的时间。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目的,在班级中选择若干个组长,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进行总体进度的控制。
2.案例教学的实施。近几年来,我们在瓦斯灾害防治教学中选取部分学生应用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他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比较,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大班理论课堂上,依托教学大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导。小班教学采用分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抓住瓦斯灾害这条主线,结合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相关条款,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课后提交案例总结报告及体会。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把握学生讨论的方向和时间,倾听学生的分析,当学生冷场或者是偏离案例的教学要求时,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和启发思维,使学生重新回到案例分析中。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出现时间不充分而使讨论浮于表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增加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瓦斯灾害防治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该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定式思维,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评价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效果。
3.案例总结与评价。每堂课教师都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出席情况、发言表现、资料收集与整理和团队合作等,指出各组在案例教学中的优缺点,力求在后续课程中能够得到发扬和改进。同时学生对案例教学、教师、学生的表现情况、知识的接受程度等进行评价。经过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反应案例教学方式更具吸引力,让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被动学生转化成主动学习,学习更加轻松。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采用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但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恰好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学生组中案例分析题的得分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得分,且案例教学组的学生在学生方法、分析能力、交流等方面均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
4.案例教学的体会。案例教学通过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生热情和效率。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后撰写总结,花费学生较多时间,导致部分学生负担加重。使得有些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也违背了给学生减负的初衷。还有部分学生感觉案例教学中体系不够清晰,忽略了一些基本知识,而现行考试制度依然以分数评价学生水平,不太符合案例教学的目的。虽然在考试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但这只是理论考试的一方面,毕竟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尚无合理和完善的考核方式去评价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授课与自学、分析讨论、指导研究等紧密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的现场知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综上可知案例教学是符合当前形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其合理与灵活的运用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童泽林.案例教学的思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182-183.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篇7
关键词:一带一路;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合作;高等教育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应对新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趋势和国情。作为部级顶层重大战略之一,“一带一路”虽然以经济合作为核心,但经济发展必然涉及技术的合作和文化的交流,这中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1]。高等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功能,是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下,积极推进中哈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合作,一方面使得两国在发展高等教育中互帮互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
一.“博洛尼亚进程”下的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
“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是在世纪之交由欧洲29个国家共同发起的一场高等教育变革运动。其核心目标在于由国家层面来沟通介入,共同发力,将成员国内的高等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推动成员国之间学生和学者的流动[2]。2010年3月11日,哈萨克斯坦正式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员国。次年哈萨克斯坦政府制定了《2011-2020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并以“博洛尼亚进程”为导向对其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既在宏观上统一学制,鼓励高校及学生进行跨境交流,又在微观上改革课程体系。从国家政策到学校举措,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标本国进行变通,提升国内高等教育质量,实现由地区教育弱国向世界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其一,逐步建立了全球化的教育标准。截止2012年,哈萨克斯坦的187所高校中有超过50所已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并且成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委员会来敦促国际标准在实践中落地。同时,哈萨克斯坦政府在实施“2005—2010年教育发展国家项目(StateProgramon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2005—2010)”按照“博洛尼亚进程”的原则确立了全球化的教育标准,逐步逐项对国内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按照欧洲教育空间一体化的统一要求,制定国际教育标准。以学士、硕士、博士研究生(PHD)作为基础的三级学位制度体系,坚决在公立、私立大学提供学士和硕士教育。这一制度保障了高校能够培养出各类专业型人才,同时也使得哈萨克斯坦的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标准。其二,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办学与国际教育项目。“共同教育空间”模式是教育国际化的先例,哈萨克斯坦通过加入“欧洲高等教育区”极大地拓宽了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空间。自1992年起,哈萨克斯坦创办了哈萨克-土耳其大学、上合组织大学、独联体国家网络大学等总计10多所国际高校及合办高校。同时,哈萨克斯坦支持鼓励国内高校参与欧盟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哈萨克斯坦高校通过与伙伴高校合作积累了教育质量工作经验,借鉴了其教学方法及质量保证方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建立哈萨克斯坦高校与欧洲高校的线上紧密联系。鉴于高校参与国际合作办学与国际教育项目,哈萨克斯坦每年资助补助国内近20000人出国学习。其三,设立政府奖学金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为了满足国内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对国内越来越多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哈萨克斯坦尤其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1993年,哈萨克斯坦根据哈萨克斯坦总统令专门成立了“博拉沙克项目”政府奖学金,通过设立博拉沙克国际项目中心(CenterforInterna-tionalProgramsJSC)专门管理机构,以公派留学的方式把哈萨克斯坦优秀的年轻人送到国外接受高水平的教育。从1994年到2012年,“博拉沙克项目”共资助了9233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在国外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优秀的人力资源[3],凸显了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也反映了哈萨克斯坦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水不断提升的需求。各期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表1“博拉沙克项目”四大人才培养高潮期
二.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参加“博洛尼亚进程”后的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显著加速,然而,在国际化实践中经费紧缺加剧滞后效应、国际间校际合作不足和科研人才流失与国际化人才稀缺等问题也日益表象化,凸显了其高等教育体制在对标欧洲进行改革的诸多不适。
(一)经费紧缺加剧滞后效应
经费投入是实现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显著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自2002年起,哈萨克斯坦每年增加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仅2015年的拨款总额就比2014年同比增长了13.6%[4]。但就整体而言,哈萨克斯坦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在逐年减少,也未能从“欧洲高等教育区”中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与区内发达国家间的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哈萨克斯坦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人均经费支出仅为7美元,科研支出占比(占GDP的0.26%)与葡萄牙(占GDP的0.77%)和希腊(占GDP的0.51%)等欧洲国家的科研支出占比相差较大[5]。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哈萨克斯坦内部经费紧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滞后效应。
(二)国际间校际合作不足
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国家,其历史与教育兼备东西方文化的底蕴。“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哈萨克斯坦的学习和合作对象多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国家,在国际间校际合作和教育项目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出现合作培养人才“水土不服”的问题,即过度对标欧洲发达国家标准,较少与亚洲国家进行校际合作。西方文化熏陶下培养的人才回国后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艰难适应的困境,自身的西式思维逻辑、科研和创新能力同国内落后生产部门需求不相符合,致使出现了国外人才培养与国内生产现实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违背了哈萨克斯坦高校进行国际间校际合作和参加国际教育项目的初衷,是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科研人才流失与国际化人才稀缺
人才培养与储备是国家科研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智力支撑。在当前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人才流动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同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哈萨克斯坦出现的科研人才流失与国际化人才稀缺问题应当引起国内的警惕。1990-2000年,多重因素引发大批科研人才流失,一线研究人员减少56.9%、技术专家减少14.1%、科技工作辅助人员减少68.4%。2006年,哈萨克斯坦从事科研和社会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较1991年分别减少了57.6%、60.2%[6]。同时,受国内经济低迷、高校国际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大量外派留学生未归国就业。国际化人才来源持续缩减,科研人才流失与国际化人才稀缺问题严重制约了哈萨克斯坦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中哈两国高等教育合作路径探析
哈萨克斯坦处于亚欧大陆腹地,是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向西延伸的第一站。它的综合国力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中亚五国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势必会对后续其它国家的响应产生重大影响。新时期,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稳健推进,中国结合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寻求以国际化合作解决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带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成为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构建中哈“高等教育共同体”
目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已经正式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早在2014年,扎尔巴耶夫总统就在题为《光明大道———通往未来之路》的国情咨文中宣布“光明大道”新经济计划[7],建设“西欧—中国西部”交通走廊,并至2017年投入100亿坚戈用于与科技产业和技术教育培训有关的10所高校的物资、技术设备采购。而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关于“高等教育共同体”的理念是建立在充分尊重沿线各国教育实际、理解各国教育发展合理诉求的基础上,照顾彼此关切,不存在任何的硬性制约和要求。中国倡导各国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坚持“包容、活跃”的教育合作初衷,舍弃“契约式”的利益维护合作,发挥亚投行在支持沿线国家教育发展中的坚实后盾作用,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哈两国高等教育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探寻合理路径。
(二)加强两国校际交流与合作
校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推进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载体,并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日益加强。中国高校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主动走出去开展合作,与哈萨克斯坦多所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互助。部分高校特别是新疆高校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多维度探索交流合作方式,呈现出良好的合作态势。一方面,依托地理位置、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优势,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阿克托别国立师范学院合办孔子学院[8]。另一方面,哈萨克斯坦农业技术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已经确立校际合作关系,互派短期访问学者代表团达30多人次,以及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协议等。两国通过加强高校间校际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高级国际人才,共谋发展,实现共赢。
(三)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步伐
高斯求和教学总结篇8
关键词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Mine G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ntex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bstrac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ne g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grams in practice teaching exist tha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unreasonable, teaching system is imperfect, the teaching force lack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mainly oriented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mine g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to strengthe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other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bility; engineering ability
矿井瓦斯防治是具有煤炭特色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矿井瓦斯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瓦斯的性质及赋存特点,了解瓦斯灾害的形式,掌握其发生机理及防治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矿井瓦斯防治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矿井瓦斯防治工作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随着煤矿生产的发展,煤矿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瓦斯一直就是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煤矿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瓦斯防治方面所具备知识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笔者通过与煤矿广泛接触了解到,毕业生在矿井瓦斯防治工作中理论知识基本能满足生产要求,但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在瓦斯防治工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缺乏,创新能力低下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通过煤矿企业的反馈,我们认识到在矿井瓦斯防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上问题更为突出,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工程教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矿井瓦斯防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要比理论教学更直接,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实践教学长期附属于理论教学,教学地位薄弱,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尤其是工程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矿井瓦斯防治课程也面临这个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对矿井瓦斯防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正是基于工程能力为主要导向的培养目标对矿井瓦斯防治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矿井瓦斯防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
矿井瓦斯防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两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学生参加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在教学体制外运行。实践教学的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技能为主,而对责任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没有硬性要求,对矿井瓦斯防治工程能力的培养不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对一个专业、一门课程都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具体到课程中的某一具体环节如实践教学,则缺乏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矿井瓦斯防治课程目前正存在此问题。矿井瓦斯防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生产要求,其实践性应占主要地位,如瓦斯浓度的测定、瓦斯基础参数测定、瓦斯突出预测及瓦斯抽放参数测定等贯穿瓦斯防治工作的始终,而这些参数的测定大部分都是融入到各类瓦斯防治工程之中,即这些参数的测定都是为具体的瓦斯防治工程服务的。这些大量的测定工作必然涉及到参数的选取、工作组织、具体实施等多个环节,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而这些能力正式工程能力的体现,应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来明确要求。
1.2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在矿井瓦斯防治实践教学中,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形式不合理。目前,本科院校矿井瓦斯防治实践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实验和课程设计两种形式,存在不少问题:①实验项目少,仍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实验学时少,不及理论学时的15%;②作为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时间偏少,大多数高校为一周;课程设计题目缺乏工程背景,与生产严重脱节。
(2)教学方法不当。我国高等教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文化,也就是围绕“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而组织教学活动,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目前,矿井瓦斯防治实验项目大部分为验证型项目就体现了这一问题,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技能。验证型实验是在教师设定好“假说”和准备好仪器的前提下由学生完成的实验,主要考察的是操作技能,显然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也是由教师定好设计题目,学生按照设计指导书一步一步去完成,很难达到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
(3)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评价体系不科学,考核方式过于简单,这也是目前矿井瓦斯防治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从评价体系来看,各高校注重对学生最后提交的作业或实践(实验)报告的考核,仍然是一种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忽视了对实践活动过程的考核和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没有制定具有针对性考核标准,如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均采取相同的成绩评定办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即使是实验,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依据也是不一样的。
1.3 教学条件不达标
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经费更多地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性开支中,而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经费往往不足。在校内实验和实训场所,实验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更难以购买先进的大型设备;设备的台套数不足,按规定一人一组的实验通常是二三人一组,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应该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的项目,又因场地、经费和教师精力的限制无法实施。①这些现象在新建本科院校更为突出。矿井瓦斯防治实验难以开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实验设备的匮乏,导致实验分组人数多,常常是一个学生在操作,其他学生在观望,这样实验就容易流于形式,更何谈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达标,校外情况则更不乐观,目前,由于煤矿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实习也是走马观花。
1.4 师资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对矿井瓦斯防治课程来讲,教师数量基本满足要求,主要问题是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经验不足,既具有工程背景又具有学术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近年来,授课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青年教师越来越多,但他们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接受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学术训练,缺乏深厚的瓦斯防治工程实践经验。另外,由于我国没有形成大学与企业界的密切联系,难以从具有实践经验的煤矿企业工程师中选聘大学工科教师。在新的形势下,甚至也难以通过将青年教师安排到煤矿实践的方式来获得工程经验。由于教师队伍普遍缺乏瓦斯防治工程经历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矿井瓦斯防治实践教学的质量。
2 改革措施
近年来,在我国工科院校中,工程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工程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教育性及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比理论教学更加接近工程教育的本质,因此,实践教学理所当然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②针对矿井瓦斯防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工程能力为主要导向的培养目标,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2.1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美国(ABET)EC2000对工程人才的十一条要求中就包括了对伦理责任的要求,许多国家也正在把道德标准加入到他们的工程人才要求中去。③因此,我国工程教育也必须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使培养的工程师能够在工程活动与伦理道德产生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工程伦理教育常被忽视,很多专业课授课教师认为伦理道德教育应是“两课”的任务,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是我国煤矿面临最严重的事故,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瓦斯防治工作是我国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很多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矿井瓦斯防治工作,工作在瓦斯防治的第一线,他们的伦理道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矿井瓦斯防治工作的成效,影响到矿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