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率高达70%,这一疾病又进入高发期!急诊医生提醒:警惕它的潜伏期
热得要命
在今年,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火辣辣的日子
让被喻为“高温刺客”的热射病频发
殊不知,凉爽的天气,也可能发生热射病!
高温天气才会有热射病?
当心,热射病有潜伏期
7月11日的成都是个阴天,相对于前两天35℃以上的大太阳炙烤模式来说,简直太舒服了。
然而,这一天,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却接收到了因热射病入院的患者。
70岁的王大爷是在11号下午两点被送到医院的,当时他在街上骑自行车准备去接孙儿,突然意识丧失,摔倒在地。
等120赶到时,王大爷已经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通过心肺复苏,暂时被抢救过来。结合其症状,医生初步判断是热射病,经过检查,发现病人直肠温度高达41℃,出现了多脏器功能的衰竭。
据王大爷家人反馈,老人呆在室外的天气并不长,但是房间温度一直比较高。10号上午,老人有一点胡言乱语,当时只是觉得70岁老年人偶尔说胡话,没有太在意,也更没有往热射病上面去想。
而这已经是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当天收到的第二例热射病患者了,11日凌晨3点,67岁的李大爷也因热射病被送进ICU。
对此,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杨子含解释道:“经典型热射病,大部分有一个潜伏期。可能刚开始一两天会有一些头晕乏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兆性中暑或者中暑的前期表现,如果没有及时介入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会逐步加重。”
内脏像被煮过一样
病死率高达70%
热射病是中暑的一种,不过它是最严重的那种!其死亡率可达到40%-50%,对于50周岁以上的人,死亡率甚至高达70%-80%左右。
热射病患者的内脏像被煮过一样,可能会出现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损伤,脑损伤等情况,如果出现心肌损伤和脑损伤,可能会留有一定后遗症。
而相较于一般的中暑,热射病的表现症状会更严重:
1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昏迷:丧失意识,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
意识模糊:无法感知周围的人或事物
谵妄:精神错乱,胡言乱语
癫痫:全身肌肉不自主抽搐
2
高热
我们日常测量的腋温是体表温度,但实际上,核心温度(常用直肠温度反映)要比人体的体表温度高1度左右,最高可高出2.1℃。
假设体表温度测出来为38℃,核心温度大多已超过39℃。这样的高温下,人体就像形成了一个蒸笼,内部器官都面临被“蒸熟”的风险。
室内也会产生热射病!
这些人群要当心
热射病可以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经典型热射病,两种热射病的涉及的环境高发人群有所不同。
劳力型热射病大部分发生在室外,以健康的年轻人群体居多,比如消防员、运动员、参训士兵、室外高温作业者等,这一类人群往往没有基础疾病,但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的时间较长,且通常伴随着高强度的体力活动。
经典型热射病大部分发生在室内,以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群体居多。
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在高温环境下调节不过来,导致因循环障碍出现中暑。而小孩多是因为出汗反应能力比较差导致的中暑。孕产妇则受到“坐月子”不能吹风受凉的观念影响,长期处于闷热的环境当中。
室内室外都存在发生热射病的风险。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患者一旦出现了昏迷、抽搐、极度虚弱、胡言乱语、意识模糊等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热射病急救措施的关键:降温
热射病生产的原因是身体热量无法及时散出,导致温度过高。因此,降温很关键。
但最最最关键的是拨打120,尽快送往医院!
在等待医务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我们对热射病患者可以采取这两种急救措施:
01
环境降温
脱离高温高湿的环境。室外,可以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使其平躺,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处于室内,可采用空调、风扇、放置冰块或冷水等。
如果患者发生呕吐,翻转患者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发生。
02
身体降温
去除患者身上多余衣物,保持环境通风。将湿毛巾或者冰块、冰袋敷在患者的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较多的位置。无循环功能障碍的也可以采取浸水降温法,即躺在水中浸没到上半身,迅速降低温度。
如果说,以上条件都不具备的话,可以采取身边任何能想到的物理降温方法给患者降温,包括手摇扇也是可以的。
很多人遇到高温中暑,都会先来一瓶藿香正气水。但需要提醒的是,藿香正气水的药物成分是偏温热型的,并不适合高温情况下剧烈运动导致的中暑。
热射病本就是高温中暑,食用藿香正气水,有可能适得其反。
预防热射病,也可以很简单
01
做个懒人,非必要不出门
酷暑季节,尽量避免高温的环境,不要在中午温度最高时段出门,更不建议长时间进行户外劳作或者运动。
02
非得要出门,请做好防晒
出门多一步,热射病退一步!携带一些防晒的用具,如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穿衣服需注意衣服面料的透气性,透气性越好的衣服越利于机体散热。
03
多喝水,注意电解质补充
出汗之后,机体丢失的不只是水分,还有一些维持人体生理机能平衡的电解质,如钠离子等。所以在出汗或者运动之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苏打水或者在水中添加少许的盐做为电解质的补充。
04
多关注重点人群
对于家里的老人、婴幼儿、孕产妇等群体多留意,如果这些群体近期出现了感冒或者睡眠不好,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
本期科普医生
医生简介
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
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培训导师
擅长多发伤、急性中毒、脓毒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疾病的救治
编辑 | 吞吞
监制 | 黄利琴
审核 | 蓝岚
图片来源 | 摄图网
*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本文为「四川名医」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