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发展评论:持续书写“速度与激情”

  发力供给侧,新型国产大片群适时出现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国家各种激励政策出台以及互联网公司的高调加盟,持续书写“速度与激情”。2015年票房总额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就在不久前结束的2016年春节档与情人节档,短短7天席卷36亿元票房。有业内人士乐观估计,未来5到8年,中国电影将具备3000亿元乃至更大的市场规模。姑且不谈这个预言是否盲目乐观,起码我们亲历和见证着中国电影市场神奇的生长力。

  我们关注到,作为最能够代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准的国产大片,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较高的品质。在国产电影业态发展尚不均衡、产业链仍不完整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要形成重工业产品推进、轻工业产品跟进、大剧情影片镶嵌在中间的格局,这样作为产品体系才是相对科学的,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以国产大片为旗舰,以中小成本电影为生力军,国产电影的第一集团军与第二集团军两相呼应又彼此竞争,构成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主流叙事。

  作为当前国产大片的创制主体,一批中青年导演群体强势崛起,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勇气,与好莱坞展开阵地战,这是近年中国电影带给我们的最大惊喜。事实上,源于中国电影市场内部自我谋求变革的力量似乎从未消失,一旦有了适合创新发展的政策、市场、媒介、观众等生态要素,便立即焕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

  按照电影产业发展的传统思维,投资、消费和出口是刺激电影市场的三大要素。当前,国产片出口尚不能带动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发展,布局院线销售终端就成为相对保险的投资方式。2015年全年新增影院1200家,新增银幕8035块,日均增长数量超过22块,中国电影市场充分享受到大规模城镇化带来的政策激励与市场利好。

  当然,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上述利好还会推动国产片票房高速发展,但中国电影市场的空间和容量的增长并不是无极限的。国产电影如一味沉醉于跟随、顺应所谓“小镇青年”巨大的观影需求,藉此推高票房成绩,或许将在短暂的繁荣之后,遭逢“山寨文化”危机——根据ABH效应(Advanced-Behind-Hardcopy Hypothesis,意为“逆演进”),在电影票房主要份额向四五线城市深度下沉的过程中,容易引发电影艺术品质、价值形态及其衍生产业逐渐倒退、趋向落后等新的风险。中国电影应在增长的抛物线抵达临界点之前未雨绸缪,将发力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充分做好准备,去迎接外部关联行业对电影产业既有生存逻辑、又有游戏规则的巨大挑战,借此机会推进电影产业的结构性调整。

  我们注意到,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力量集体进军电影市场,互联网影业迅速发力,深度把握渠道与用户,围绕互联网资本化和产业化进行布局。传统电影公司频频掀起并购潮,意在跨界延伸实现互联网化。其创制团队中不乏具有互联网背景的投融资、制作、发行、营销等业界“新势力”,他们甚至跻身当前国产大片从业人员中的“新主流”。“互联网+”思维的强势介入,在适度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相应地优化了电影产品供给体系的产出效率。在此基础上,围绕IP资源为核心的质量建设与市场深耕,则需要国产大片在供给侧给予更为强有力的结构适配、类型优化与价值担当。

  由此,以《大圣归来》《捉妖记》《九层妖塔》《寻龙诀》《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国产大片样本的出现,就显得恰逢其时。

  瞄准价值链,中国电影向产业链3.0升级

  按照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发展逻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产大片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创新、创意、创作为主导价值的传统电影产业1.0格局。1.0格局无碍于诞生经典电影甚至卖座片,但却难以孕育出工业化意义上的国产大片。

  究其原因,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市场需求侧过于孱弱,普遍缺乏消化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上述大投资影片鲜有按照现代电影的工业化流程进行运作,其尝试参照学习好莱坞大制作的勇气可嘉,但由于缺乏全盘把握市场投资决策的成熟经验,常常踏浪而来,铩羽而归。

  第二个阶段,是以市场营销和品牌价值为主导的现代电影产业2.0格局。《英雄》之后,大部分国产大片均走此路线,几乎是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的中国式翻版,以大投资、大明星阵容、大场面、高技术、大营销和大市场为主要特征,大都沿袭“古装+功夫”的商业大片路线,直到《集结号》《十月围城》方有所改观。如果说华语大片参与国际运作,其中部分承担了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那么如何在成熟的全球电影产业链条中嵌入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却一直是电影产业2.0阶段国产大片内涵发展的软肋。

  从产业1.0到产业2.0格局,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以产品创制为核心竞争力,向以类型产品与概念营销为核心竞争力的转移,并试图根据传统电影产业内部自身演进的线性逻辑完成升级。然而,上述努力大都置身于自体闭环之内,在此框架内对电影产业价值链小修小补,遑论转型升级?2010年之后,当这一内向型市场全面对接全球化工业体系,简单复制“高概念”模式的国产大片,其高额投资与预想的巨大市场回报之间,越来越难以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作为一个较为极端的个案,2015年《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全面集聚了“高概念”电影的各项要素,比如大投资(总投资额达两亿人民币),大明星阵容(范冰冰、黎明、吴尊),大导演(田壮壮、张艺谋两位挂名导演为其站台背书),大制作(工本不菲的CG特效制作),大场面(舞蹈、战争的大全景),大营销(围绕电影明星范冰冰制造噱头,刻意宣传“马震”桥段、“荔枝版”海报等软性话题,挑起社交网站的密集讨论等)以及庞大的观众市场,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专业。最终,该片却被当下的主流观众市场泼了一盆冷水:中国式“高概念”电影在新的历史语境、新的观影人群、新的消费价值面前,遭遇到了新问题。

  再看当前呼之欲出的电影产业3.0格局。2012年“中美电影新政”以来,随着一系列合拍片协议的签订,以及万达集团与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签署并购协议、阿里影业参投派拉蒙大片《碟中谍5》、博纳影业参投福克斯系列大片并参与全球票房分账、万达集团控股美国传奇娱乐公司、阿里投资韩国最大娱乐公司SM等重大事件纷纷尘埃落定,中国电影已经全面参与到国际视野中的全产业链建设,并成为电影工业全球化网络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节点。从“全国化”到“全球化”华丽转身,中国电影积极应对政府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诉求,选择向新兴价值链转移,加强异业融合,为整体性的价值链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如果说,从1.0格局到2.0格局,反映出上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电影产业在局部领域内围绕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及功能升级等关键要素的努力,那么,以2015年为能量积聚的临界点,以《大圣归来》《捉妖记》《寻龙诀》《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为代表的新型国产大片深植且自融于“互联网+”语境,自觉构建以IP创意化、金融化、资产化与技术革新为牵引,以实现上述要素最优配置为目标的复合型产业,积极谋求国产片创意质量与技术能级的全面提升,则第一次成功地将中国电影产业引向3.0的起跑线上。

  上述大片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不仅是影片创意的成功,更印证了一种全新、开放的电影产业价值观之于当前宏观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可适性。基于互联网生态的跨行业融资、跨媒介叙事、参与式营销、奇观式特效以及文化群体分层消费的国产新大片跃然而出。在“互联网+”语境下,以国产新大片为旗舰,以资本跨界运作、IP创意化、技术革新与青年亚文化叙事为配置要件,带动中国电影向产业链3.0格局全面升级。

  (作者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