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庚早期发言(用眼技证明演技)
电影《革命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演员,在这部电影中,他一改往日形象,放慢了脚步、剪短了头发、收敛了眼神,塑造了不同以往的蒋介石角色。
他就是演员——韩庚。
在电影《革命者》中,韩庚饰演的蒋介石分别在1922年、1924年、1927年出场,都是与“革命者”李大钊交锋的戏份。
韩庚在造型上最大程度还原,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认为精气神状态很重要,所以他一直在慢慢找这种状态。
他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角色的精气神,虽然台词不多,却通过眼神把握住了这三个阶段的角色心理和状态,贡献了多层次的“眼神杀”。
1922年,韩庚饰演的蒋介石和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在上海香山路7号的公馆内相遇。此时的蒋介石因在广州永丰舰上侍护孙中山40多天取得了信任和器重,所以对李大钊的到访有怀疑。所以,不管是在公馆内还是汽车上,这初遇时的试探都成为此时的重要戏剧任务。
在汽车上,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上车之前,韩庚的眼神从车外跟随其动作转移到车上,此时既不能表现得过于热情,也没有实质的矛盾冲突,所以他选择不与之正面对视,而是稍稍侧身、余光打量、内心猜疑。
在公馆内,当得知李大钊是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游说孙中山两党合作后,则从内心的猜疑外化为一个赌约。此时韩庚年少轻狂,略微低头拿着帽子,说“我跟你打一个赌,你赢不了”,彼时眼神坚定略有轻蔑,那种傲慢从眼神和语气中都溢于屏幕之外。
在闪回的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大会上的情节,韩庚更是把这种“眼神杀”演出了另外的层次。如果是之前的眼神是猜疑,此时的眼神里就传递出了对立争锋的敌意,这一场戏韩庚处理得暗流涌动、不怒自威,在会议过程中他不发一言,但成为戏的焦点。
这一场戏里,会议过程中,韩庚的眼神都没有离开过演讲台,传递出的信息是对演讲台上李大钊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重视;而在离开会场时,他走得每一步都很慢,他的眼睛还是盯着会场方向的动态,观察主席台上的李大钊、观察会议席中的毛泽东(李易峰饰)。
1927年的情节段落中,李大钊也即将走向绞刑架。他在戏院里看戏,通过眼神可以看出他心思并不在此,当一份处决请示的文件送来,帽檐的阴影遮不住他眼神冒出的冷光,为了表现内心的纠结,牙齿都在用力。
电影采用闪回、插叙的叙事手法,在此刻通过韩庚的眼神回顾了1922年、1924年那两次相遇的场景,继而成为他杀伐决断的根由。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然而然、油然而生即可。但对于演员来说,则更多地要让眼睛真正成为表达神韵的器官,用以传达角色的精气神。
这是纯演技,没办法掺杂特效、滤镜、道具的,因为眼神从来不是沉默的,它常常有声音、话语,还有光。《人体秘语》作者莫里斯对人类的“眼睛”下这样的定义,它直径大约2.5厘米,但却象是从石器时代以来就有的最复杂的电视摄影机。
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角膜内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
如果说,韩庚在《革命者》中的“眼神杀”是通过眼神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传递角色的信息,并且与观众交流,那在另一部电影中,他则善用更多面部细节来展现人物状态。
在2016年的悬疑谍战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韩庚饰演了风流不羁的赵公子,与章子怡上演了一场惊艳的戏码。那场戏里,韩庚戴着一副墨镜,穿着一身白色西装,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眼神,所以对他演技的考验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戏份虽然不多,但挑动的眉毛把这个角色塑造得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说在舞蹈中,韩庚早已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身体,那在演员这条路上他控制自己的表情、眼神和面部细节让他可以更好地深入角色的内心。
在电影《建军大业》中,韩庚饰演少帅张学良,与之搭档的是“老戏骨”王庆祥老师,王老师对韩庚赞赏有加,说:“韩庚是非常好的青年演员,跟他对戏,彼此的节奏情绪都在点上,很见功力。”
在演员这座殿堂前,韩庚有着一颗敬畏的心,从心向往之到深入其中,始终保持着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不管是现代的、历史的,还是动作的、剧情的,他都珍惜每一次尝试的机会。
现在,韩庚推门而入,并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现在的韩庚状态极为松弛,当明确自己的位置、坚定自己的演员之路时,平和、通透,虽然转型之路很难,但他决心和实力俱在,足以在光影中雕刻时光。
这就是演员韩庚,他用演技接住角色,用角色立住作品,用作品证明自己。
接下来我们还能在更多影视剧中看到韩庚塑造的更多元的角色,比如冯小刚导演的剧集《北辙南辕》、高群书导演的电影《三叉戟》,以及他的首部古装剧《浣溪沙》。
我们看到,看到他的努力和蜕变,看到他的坚持和信念;我们也相信,相信他的塑造和演绎,相信他的眼光和眼神。
演员韩庚,未来可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