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的演员为什么在内地很少拍出好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建立了以监制为主导的制作人中心制度+本土针对师奶的收视策略。

  第一部分、制作人中心制度。

  在TVB,监制负责整个剧集的策划。从题材的选择、演员的筛选、拍摄过程的监督、再到剧集的质量、预算,都由监制一手把控。

  这样做的好处是监制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演员带资进组,不需要考虑演员资质(有效避免经纪人之间为了抢番位、抢角色发生、抢档期的内卷),导演只需要专注自己的故事和拍摄,演员演好戏就可以。所以,TVB能在低成本(相对而言,杠精不要杠了)下每年生产这么多优质的电视剧。

  第二部分、针对本地师奶的收视策略。

  香港是一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大部分师奶忙碌了一整天压根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欣赏电视剧,她们当中也不会有多少想要看烧脑剧。

  所以,TVB的港剧很强调“戏剧化”,不讲法律常识(大部分TVB警匪片里面的犯人现实生活中都不会入罪),不讲司法常识(你们看港剧时经常临时有证人出庭作证,都是骗小孩的,司法程序就不是这样的),不讲商业常识(TVB搞金融的必破产)......因为只有戏剧化才能把师奶从家务中抓回来;同时,融合了香港的建筑,生活,时尚。上一秒还很正经,突然就会出现一个很无厘头的笑话。三分钟讲完一个梗,两分钟结束一个打斗。

  最常见的戏剧化的剧情

  1、喝醉酒了一夜情,几集之后必然会怀孕,然后,报告不小心被其他人看到了。

  2、家庭伦理剧。老大是好人,老二变坏了,单亲妈妈/爸爸,两个弟妹。老大买房但写了妈妈的名字,后来妈妈死了,几兄弟姐妹为了房子吵架。

  3、配角发现了坏人的秘密后,总会被坏人发现,然后被杀,最终主角因为npc无心的一句话找出凶手。

  .......

  喜欢的,会觉得TVB的电视剧节奏很快,人物关系鲜明,好下饭;不喜欢的,会觉得TVB的电视剧表演过于夸张,情节脑残。

  每个制度没有高级与否,只是适合与否一说。

  1、香港人口700万。TVB在香港本土属于一家独大的地位,且拥有全产业链,从演员到导演、编剧、服化道、平台宣发都是自家的,监制自然有这个底气拒绝带资进组、刷大牌、撕番位等内卷行为。

  但内地市场做不到,内地市场太大了,广东人、东北人、农村城市、不同阶级不同地区的人对于电视剧需求很大,cctv8那些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年轻人压根不会看,但人家有自己的市场。这就导致了很多电视剧幕后有很多金主爸爸:经纪人团队、平台方、剧组、广告商,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站在经纪人团队的角度肯定喜欢自家艺人人设更好,戏份更多;站在广告商角度肯定喜欢植入广告......

  所以这些年港台团队在内地拍的剧,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一个谜。

  2、TVB离不开香港本土文化。因为目标观众就是本土的师奶,师奶都是香港本地人,自然而言,离不开香港本土文化。取景是香港人,说话行为方式都是香港人,接香港地气,不接内地的地气。

  拍出好剧自然能捧红演员,演员红了自然能给电视台带来知名度(吸纳人才)和赚钱(广告代言),有钱了自然拍出更多好剧,形成一个理论上的良性循环。

  如何才能拍出好剧?数量越多越好,失败乃成功之母。再厉害的演员导演编剧也是会拍烂片的,只有拍过烂片,才知道烂片烂在那里。理论上数量越多,创意越多,题材更广泛,用到的人也越多,新人有机会出头,出好作品的概率也高。100部电视剧里面出一部好剧的概率比20部里面出一部好剧的概率高,这是肯定的。但是不是绝对的,杠精不要来杠我了。我经常说的那番话,我说:“读书很重要,考一个好大学很重要。”你非要杠:“那个谁谁大专毕业一样能成功一样。”我只能说,你真的很杠。

  亚洲电视到死的那天都没有想明白,我这么用心花了这么多钱拍大制作的好剧,怎么就输了?观众真没有眼光没文化。当年亚视还买过《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内地台湾的好剧,短时间收视率战胜了TVB,利润也上去了,长期还是衰落了。

  80年代港片巅峰期一年生产300-400部电影,其中90%是烂片,但是,只要是10%佳作,也有30部电影流传至今。现在香港本土一年生产50-60部电影,这就是要完蛋的迹象。

  1978年——2000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种经济、政治大事件。这个时期的内地电视人都是艺术家,生产的大多数电视剧不是商品而是文化艺术品。说简单点,不是给普通人看的,是给领导看的,主要目标是完成领导交代的各种任务。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给中老年观众看的,接受教育程度较低,那些很脑残的抗日神剧,都市生活剧等。另一类就是严肃剧(四大名著)、任务剧、年代剧等,往往带有政治任务。

  这个时期,改革春风吹满地,香港明星和电影电视剧率先进入视野,我们的父母(6070后)被这些新鲜的、更商业化、讲述个人情感的作品所吸引,港味文化风行一时。

  只要脑子不傻,这个时期TVB的演员、导演、编剧、监制等来内地走一圈,不管是登台上节目,还是拍戏投资,现在基本上衣食无忧了。邵逸夫爵士在回归前就提出要搞华南训练班了,要搞普通话培训班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2001——2015年,群魔乱舞的时代。电视台体制改革,电视人纷纷下海。

  中国内地的电视人分为两派,一派是全面倒向港台,开启了对港台韩日美英剧大规模山寨和模仿的运动;另一派是严肃剧的自我拯救之路。

  老派的内地电视人有的是因为巅峰创作期已过,有的是因为不适应市场化、商业化,反正他们跟不上新时代了。他们不是拍不出好剧,是拍不出赚钱的商业剧。被群众吐槽节奏缓慢、画面昏暗、故事沉闷,两边不讨好,经常就是花了大钱拍剧,但商业回报率很低。代表人物就是张纪中拍的金庸剧,服化道演员摄影都很用心,但拍出来就不对观众的口味,商业价值不高。后期,直接放飞自我了。

  于是,你看到在那个年代,主流的电视剧是拥有港台背景或者模仿学习港台电视剧的团队。用内地年轻小花搭港台年龄偏大的小生。很多30-40岁的港台小生在内地娶到20岁出头的年轻小花,二度翻红,有房有车,成为人生赢家。

  有些资本就指着港台韩日美的经典电视剧,给我翻拍这个类型的电视剧,你以前没有拍过,不符合中国国情,没关系,给我模仿抄袭。基本上这个时期的中国大学生群体(80-90后),看过美剧英剧日剧的,回头看国产剧,感慨:国产剧都是垃圾;看过了港台韩偶像剧,再看本土生产的偶像剧,感慨:国产剧都是垃圾。

  湖南台现在白天播的那些,很多就是这个时期港台团队或模仿港台电视剧的产品。针对师奶。

  这个时期TVB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本、技术、商业操作优势,尝试拍摄优质的偶像剧、历史剧,年代剧,抗战剧,谍战剧,反腐剧,农村剧、都市生活剧、民国剧、悬疑剧,打造精品的品牌形象。但TVB依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要知道2003年TVB就能拍出这种水平的青春偶像电视剧。当四叶草碰上剑尖时粤语版 在线播放-粤语港剧 粤语港剧-粤视频

  湖南卫视到了2009年才粗制滥造拍出《一起来看流星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46712/

  早年湖南台的画风

  2015年至今,网剧快速发展,内地新生代团队快速成长,TVB错过了互联网的机遇。

  得益于互联网视频网站的高速扩张,新生代导演监制得到了出头的机会。

  严肃剧:《人民的名义》《白鹿原》《鸡毛飞上天》《情满四合院》《军师联盟》

  悬疑剧:《无证之罪》《白夜追凶》《毛骗》

  青春剧:《你好旧时光》《一起同过窗户》《小时光》系列等

  .....

  同期,港台团队作品质量就是一个谜:《古剑奇谭》《花千骨》《武媚娘传奇》《锦绣未央》《微微一笑很倾城》《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醉玲珑》等都是他们的产品。

  老说互联网改变生活,到底互联网改变了什么?答案:大家用同一个app,打破了地域限制。以前没有互联网时,广东人爱看广东的电视台;浙江人看江苏、浙江卫视;北京人看北京卫视;本土的电视台有地理优势。但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全国14亿人口东南西北的人都用同一个腾讯、爱奇艺、优酷看电视剧。

  这就导致了网剧兴起之后,大部分网剧团队一直有意在弱化和规避地域因素。道理很简单,剧组希望这剧是给14亿人看的,不希望出现北方人喜欢,而南方人无感的情况。同时,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引发口水战,地域黑,有些梗只有那个地方的人才懂。

  内地目前比较成熟(质量最好和数量最多)的网剧类型:1、青春校园剧。2、古装剧、民国。3、偶像剧甜宠。4、悬疑剧。这几类剧是没有地域和时间影响因素的。

  1、青春校园剧。大家都经历过18岁,全中国14亿人同一个老师同一场高考。不管你是北上广深还是农村地区,大家都要高考,都经历过学霸、学渣、班长、转学生、运动会这些情节。TVB的教育制度和内地不同,香港本土老龄化,注定了他们的青春剧市场小。

  2、古装剧、民国剧。14亿人读的是同一本历史书,唐宋元明清民国大家了解的是同一段历史。没有地区差异。模糊了时间和空间。古装、民国,没钱搞服化道拍不了。

  3、偶像剧。偶像剧的核心在于打造偶像。其他类型的电视剧核心都是讲故事,但偶像剧的核心是在打造一个虚拟的偶像。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偶像剧(台湾韩国内地)剧情很浮夸。看完偶像剧,剧情什么的都记不住,但会收获一堆cp、老公。

  偶像剧需要仪式感,就不能接地气。你见过那一部偶像剧男主女主谈恋爱主要场所是去茶餐厅的啊?富豪就开这样的车?穿这样的衣服?偶像剧里面男主女主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在现实中你几乎见不到。韩剧连吃一个炸酱面都是打光+滤镜拍成米其林三星的食物,像是这辈子没有吃过的人间美食一样,港剧会这样演吗?

  4、悬疑剧。这不是TVB的长处。师奶看不懂烧脑的悬疑剧。《十八年的终极告白》在香港收视率遇冷就是最好的证据。

  网剧时代下:青春校园剧、偶像剧、古装剧、民国剧、悬疑剧,都不是TVB的强项,TVB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TVB选演员靠的是监制、星探等职业发掘。很多明星一开始可能只是为了挣点零花钱或者只是觉得有趣,被星探或友人或选美比赛拉入娱乐圈,然而最后成为了华语娱乐圈的代表人物。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被发掘的人比较天然也非常有辨识度(肯定有过人之处,否则不会被监制一眼相中),这样的人往往更有灵气和气质出众。缺点是:看运气,无法量产(没有好监制也没有好演员),明星自身也不好控制。

  内地走的是中戏北影那一套。指定某一个标准,通过各种渠道去筛选和培养最符合要求的人(艺考)。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量大,风险和不确定性被降低到最小,艺考的形体、音乐剧、身材、颜值要求天然屏蔽掉很多人,下限也高了,能适应更多用户的需求。中戏北影的学生毕业了有去当大明星的,有去地方剧团的,有去当艺考老师的,大家的出路多了。

  缺点是:目的性太强,参与的人都是以符合标准为努力方向,标准化流程磨灭了个性和辨识度。很多艺术类的学生跟人一种感觉,长得不错,身材很好,演得也很用心,但是,缺少一种灵气,像批量生产的工具人。

  每年中戏北影毕业生这么多,一个角色背后往往是几十个女演员男演员竞争上岗,你普通话都不标准,年龄也摆在那里,没有金主支持,凭什么导演要给你机会?很多国产电视剧,女配比女主还要好看,人设还要出彩?你有想过原因吗?导演是傻的吗?编剧是傻的吗?就你知道女配比女主还好看还要出彩,他们和投资方都不知道?几种可能,其中一种是潜规则,另一种是人家带资进组了。

  大部分TVB演员不是演技超群更不是没有演技,而是需要的前提条件很多,熟悉的监制、导演、编剧、角色、配音;说直接点,需要一个金主爸爸给他/她资源。如果有,他们能展示他们的天赋,如果没有,就沦为平庸。

  警匪片内地和TVB对比。

  TVB的警匪片:

  演员表情特别丰富。喜欢的,你会觉得TVB演员喜怒哀乐表情训练有素,单看剧照都能猜到演员在演什么。因为在TVB需要戏剧化,靠演员的表情,将师奶拉回来。喜欢的会觉得他们表情丰富,不喜欢的会觉得过分夸张。

  大陆的警匪片

  受1978-2000年电视电影人的影响,动不动就上升到某一个高度,弘扬社会正能量,承担宣传任务。

  他们是警察,代表着警察的形象,而不仅是一个普通人。我想是因为广电那边有要求。突出整个警察群体的为国为民的光辉形象。所谓的高大全、完美光辉的形象。追求所谓的自然感。不看上下文你能猜出来这几张剧照里面在演什么?

  这没有高低之分,有人喜欢TVB的“小人物”,也有人喜欢内地的“大人物”,只能说文化差异。香港的很多餐厅,祖孙三代经营同一个餐厅,就没有想过去开分店、扩大规模,更没有想过走向世界。内地的餐厅开第一家餐厅就想着连锁、扩张规模,全市全省全国的市场目标。这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差异。

  大陆的港星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广电投名状(政审)。你以前说过的每一句话打印出来给广电审查一下。看看你是不是双面人?你家人(哥哥姐姐妹妹爸爸妈妈)是不是双面人。

  然后才是选对剧本,找到金主。现在早就不是20年前了,这是经济实力、国际形势决定的。去年2019年至今,再早一点2014年香港发生过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不知道的自己去百度一下。

  1、30岁以上黄金配角、视帝视后

  优势是有演技,便宜,但普通话是一道坎,除非你有人脉,否则就要从配角开始。而且,如果你没有人脉选不到剧本,只能接神剧。

  00年之后,来大陆混最好的TVB演员就是林峯和刘恺威了,这两位为什么混得好?因为他们走的是偶像路线啊,本身长得帅,同时会选剧本有人脉,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电视剧。也有一些是摆明来内地圈钱的,例如陈浩民,来者不拒,只要给钱,什么都演。

  反面教材就是黄宗泽、陈键锋这些,不知道自己优势是什么?接不到好剧,演技也没有进步,演了几部电视剧就被资本抛弃了。看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就知道,他们没有用心,只是想着来捞钱的。

  2、30岁以下的年轻演员

  他们也想来内地,大部分来不了。中戏北影每年毕业生这么多,为什么要捧你?文化、语言、背景都不如国内的那些小花小鲜肉。没有竞争力,选不到好剧本。除非你带资进组。

  3、20岁以下的那一批,那几个知名的香港星二代、新人演员,连同新加坡、台湾、海外华侨

  直接跑去艺考上中戏北影。他们的普通话杠杠的,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标注,比谁都懂。以后港台腔、港台出身在内娱乐圈将会成为减分项,年轻人想要来大陆娱乐圈必须要先去中戏北影上戏读书,学好普通话。

  你看看那些来中国娱乐圈混的韩国人泰国人,堂堂中国人普通话比外国人还差,这就是你的问题,好好反省一下。你自己不学普通话,还有理了?教育局在0几年提出全民推广普通话,给了足够多的时间缓冲期,你自己不努力,怪谁?

  内地市场大竞争也大,一年300部电视剧上映,而观众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些投资方不是想着怎么拍好电视剧,而是想着怎么在电视剧的前几集尽量吸引观众。所谓的大明星+大IP+狗血。

  1、请目前最红的小鲜肉、流量、老戏骨、大IP。这也是那些明星片酬这么高的原因。

  2、制造戏剧矛盾。怎么样才能冲突起来呢?毕竟文明社会,讲道理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

  多设置几个奇葩人物,重男轻女,婆媳矛盾,怎么奇葩怎么来。大IP,宣发声势浩大,天天上热搜,演员也都是老戏骨,影帝影后,或者当红小生小花。

  3、钱都给了演员和宣发,粗制滥造确实存在。

  当然有人会说:“很多港台导演依然在内地很活跃。”我前面说过了TVB在内地市场地位的变迁了。

  现在的处境是:

  6070后无比怀念曾经的TVB;

  8090后觉得TVB不行了,但国产剧更垃圾;

  等到0010后占领话语权,那TVB就真的GG了。

  0010人家是看着15年之后小时光系列的青春剧,看着白夜追凶等悬疑剧长大的,人家可不喜欢看师奶剧。

  周星驰成龙被吐槽江郎才尽不过是最近几年的时间,TVB出身的编剧导演依然有市场,只是他们的产量和质量都是一个谜。等到内地8090后导演真正意义上崛起,那就是TVB真正的末日了。

  杠精不要来杠我。

  内地有没有特别脑残的师奶剧?肯定有啊,湖南台播的那些,某电视台播的那些抗日神剧,特别狗血,特别戏剧化,特别烂

  网剧里面有没有特别粗制滥造的剧?肯定有啊。

  TVB有没有精品悬疑剧?肯定有啊。

  TVB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产量问题啊。

  内地一年生产300部剧,腾讯一年拍播出100多部,量上去了,质自然也能跟上了。2020年豆瓣评分在8分以上的国产剧。

  TVB自身的产量(一年20部剧),只有2-3部被剧迷吹,5-6部还算不错,剩下了就算了吧。

  数据不会骗人

  2020年TVB一年只能生产20部电视剧,豆瓣评分能上8分的只有两部,这产量怎么和腾爱优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