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易地搬迁安置区“新居民”过上“新生活”
近年来,广西贵港市港南区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强化党建引领,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不断提升易地搬迁安置区治理水平,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让“新居民”乐享“新生活”。
搬得来 住得下
“实在是太感谢你们了!”7月3日,安置区居民蔡健国将一面“心系百姓,服务周到,关怀冷暖,共建和谐”的锦旗送到社区,感谢社区干部为他安排公益性岗位工作,实现了工作和照顾家庭两兼顾的愿望。
“多谢社区干部牵线搭桥,使我继续有书读!”安置区二期5栋罗凌赢考上南宁大学,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在社区干部刘珍的帮助下,联系上了爱心企业家吴伟,捐助了2000元,解决了欠学费的困难。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一段段佳话、一个个故事,让安置区充满真情与大爱,汇成社会磅礴的正能量。
桥圩镇党委书记卢世培介绍,振兴社区(以下简称社区)位于桥圩羽绒产业园内,是港南区“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安置搬迁群众379户1518人。面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能水平普遍低下、就业难度大等问题,桥圩镇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实施“红格善治工程”,助力安置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安置区治理有温情,见实效。
优服务 住得稳
7月3日一大早,54岁的覃汉平便来到易地帮扶车间电子厂,手脚麻利地为工友们做着午饭。这位曾经住在山村里的村民,如今已成为过上城镇化新生活的居民。她一边做饭,一边说:“我现在住在安置区里面,在电子厂里面工作,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生活过得很好。”
桥圩镇通过“强保障、稳就业、活产业”,全面做好搬迁户后续扶持工作。在社区内建设面积1056平方米的易地帮扶车间电子厂,优先安排搬迁户就业,加强托底安置就业,统筹开设公益性岗位;定期入户开展就业情况调查摸底行动,整合社区周边企业用工需求情况,举办专场就业双选招聘会、免费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稳岗拓岗,积极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难等问题。
为进一步服务好社区居民,和谐社区从“强管理”转向“优服务”,真正在服务群众中贴近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
“没想到随口讲一讲,还真能帮我缴上费。”安置区二期5栋一单元李燕英老人说。去年年底需要缴纳医保费用,老人家不会用智能手机,去银行缴费腿脚不便,在社区支部书记谢懿诚走访群众时,李燕英说出了自己心事,没想到动动嘴就办成了事。
90后的谢懿诚是一名从木梓镇搬迁到安置区的住户,他与群众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比较强,2022年经组织考核推荐、社区党员选举,当选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平时工作做得细,得到居民理解支持,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谢懿诚介绍,桥圩镇着力打造“社区10分钟服务圈”,在安置区建设便民利民的“九个中心”服务工程,社区内配套设施齐全,有老人、儿童之家,物业服务、超市购物、党群服务中心等9个服务窗口,满足搬迁群众“一站式”服务的需求,并新建了幼儿园、小学各一所,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都有好学校上,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广大搬迁群众孩子。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红格善治工程”,对社区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实现社区+党支部+楼长+居民代表“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及时有效处理关系搬迁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通过各种文化宣传和文体活动,社区来自9个镇(街道)、风俗习惯有差异的搬迁群众慢慢习惯了共同生活,打篮球、下象棋、一起过节日……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提升。
融得进 过得好
“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啊!”二期7栋黄式除有事外出,小孩自己在家,不小心把烟头丢在床上,第二天下午,同住一个单元的李正看见烟火从窗口喷出来,马上电话报告社区办公室,随后李正和社区干部、保安刘育初等几个人破门而入,迅速将火扑灭,并通知户主从东津赶出来。在救火的时候,李正的手不慎被割伤,这件事传开后,居民广泛好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阿珍姐元宵节带我们煮汤圆,端午节教我们包粽子,有时还有演出看,打工下班后不像以前只在家玩手机了,安置区里的生活越过越滋润。”安置区居民江锦梅说起刘珍的时候也是一脸的满足。
为了让社区文化味道更加浓郁,彰显一方水土民风民俗,刘珍还会组织一些活动来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让搬迁群众过上有滋有味的文体生活。
社区积极举办“和邻文化”主题系列活动,结合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时间节点,举办文艺汇演、主题宣讲、送对联等活动,培育文艺队伍和挖掘社区匠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村民”成“居民”,不只“搬个家”,桥圩镇聚焦易地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组建51人的志愿服务队,协调、解决搬迁户入住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定期开展“敲门服务”访民情,听民意见,了解群众诉求、宣传帮扶政策,由过去“群众找上门”变为“上门找群众”,还在小区内开展法律咨询、环境整治等“邻里好事”微服务、微活动,帮助解决申请社会临时救助、就业岗位推荐等问题100多个。
此外,桥圩镇还在何平村流转444.62亩土地创建特色产业园,以“党支部+村民合作社+产业基地+搬迁户”模式发展沃柑种植产业,让搬迁群众感受到“耕有其田”,记住乡愁。通过基地务工、土地流转、产业带动,使搬迁户与产业园产生利益联动,助力群众持续增收。目前,该产业园已累计实现分红34万元。
从衣食住行到生活变迁,从着力稳就业到乡村振兴,从人居环境整治到新时代文明……如今,港南安置区370多户搬迁群众搭乘着易地搬迁的幸福“列车”,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从容迈步,奏响了新生活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