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不会的戏!”他是沪剧史上唱电台的“第一人”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沪剧曲调清新优美,
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沪剧舞台上明星荟萃,流光溢彩,
涌现了一批大家、名角。
本期介绍的沪剧大家是
吴祥麟、吴金凤
沪剧老艺人王又琴演唱的沪剧《刁刘氏》选段:玉兰五更。这出戏曾经也是吴祥麟、吴金凤二位老师的代表作。(吴祥麟、吴金凤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但限于当时的录音条件,许多唱段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包括本人的照片也没有留下来,有点遗憾。)
吴祥麟、吴金凤夫妇曾经是申曲界专唱电台的红艺人,一度春风得意、事业登峰,红极一时。可是这样的名人最后的结局竟充满了悲剧色彩。吴祥麟祖籍浙江宁波,1896年出生在上海老城厢一户贫民家庭,早年曾在皮鞋店学徒。空闲时吴祥麟常常去看路边空地上艺人的演出,渐渐地被这种戏曲艺术所吸引陶醉。经人介绍拜当时申曲界的前辈艺人马月松为师,开始了学艺生涯。
吴祥麟之子
马月松(1887—1946),北蔡人,是前辈艺人陈锡卿的大弟子,先习旦后改生,还能弹奏琵琶,是申曲界出了名的好好先生。他为人善良谦卑,造诣深厚,会戏甚多,弟子有吴祥麟、陈松林、汪彩荪和小阿顺等人。以前的艺人非常保守,唯恐别人偷了他的本事,就连对自己的徒弟也是如此。但马老先生确属例外,他觉得吴祥麟是个可塑之才,而且非常好学,就主动将一出出戏毫无保留地传授予他。从对子戏到同场戏,从《卖桃子》到《借黄糠》,手把手,一句句地教唱。吴祥麟怕忘记就把老师每天教的唱词记在本子上,马老师看到后立马喝斥道:“不要写,要吃这口饭,必须记在脑子里。”并抓起本子,撕得粉碎。老师的举动惊吓了他,也激励了他,吴祥麟得到了感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每天晚上背词,白天演出,终于从众艺徒中脱颖而出,从龙套升到了小生。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戏曲艺人纷纷走入电台,申曲、评弹等唱腔旋律悦耳动听弥漫在申城的大街小巷。在当时来说,艺人从舞台走进电台也是一种尝试与探索,吴祥麟就属于开创者。吴祥麟通过数年的努力,在申曲圈内站稳了脚跟,并与多年的舞台搭档吴金凤结为连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新的梦想。实际上吴金凤的父亲就是吴祥麟学徒时皮鞋店的老板,小夫妻俩也算是青梅竹马了。
1926年前后,吴祥麟听说电台要请人播唱,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主动联系了电台老板。虽然收入少了许多,但演唱时间比较固定,比起码头流动演出要好得多,从此夫妻俩开始走进了电台播音室。吴祥麟唱腔洒脱平实,吴金凤嗓音清丽圆润,两人演唱珠联璧合,唱腔旋律从电波中传出更是使人着迷,百听不厌。唱电台提高了广播收听率,更扩大了吴祥麟、吴金凤夫妻的知名度,他俩越唱名气越响,越唱越走红,吴祥麟吴金凤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从此以后,他俩春风得意,演唱起来更是发挥自如。《游码头》《借黄糠》《连环记》是听众常点的剧目。他喜欢喝酒,常常是买一箱啤酒放在电台里,坐在播音台前边喝边唱,趁琴师拉长过门时还要吃上几块鸭肫肝下酒,实在是悠闲自如、乐在其中。
当时的电台演员会收到许多听众的点播来信与电话,没有相当的演唱实力和传统戏功底是无法应对的。吴祥麟曾向观众扬言道,“没有我不会的戏,如果你们点的戏我唱不来,我情愿罚一桌酒水”。吴祥麟能夸下如此海口,一则是他的基础扎实,更主要的是他有一位坚强的后盾,就是他的老师马月松。如果有不会的戏,他可以立刻向老师讨教,在听众面前赢得面子。吴祥麟承接的电台并不多,可是也要从上午8点唱到晚上6点钟。为了保证电台之间的来去路程缩短时间,吴祥麟用上了固定黄包车,包车夫阿三跟着吴老板赶东赶西,总是在电台门口等候着主人的差遣,一时间,吴祥麟、吴金凤的名字响彻上海滩。他还与筱文滨等结拜金兰,相互提携。
作者与吴祥麟之子合照
听着吴祥麟的电台播唱,使无数听众迷恋并为之倾倒。许多观众纷纷写信要求吴祥麟走出电台登台演出,让大家一睹风采,看一看庐山真面目。看到观众们热情洋溢的来信,他心动了,登台演唱可能让自己红得发紫,身边的朋友也觉得是件好事,劝他试试看。带着自信的心情,吴祥麟选中了地处闹市的卡尔登大戏院,择日闪亮登场。海报贴出后,戏票销售一空,观众纷纷期待偶像的登场。
演出当天,闻风而来观众络绎不绝,黄河路剧场门前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新定制的上有吴祥麟、吴金凤大名的霓虹灯高高挂在剧场门口,射出耀眼的灯光。大厅内摆满了祝贺的花篮,香气扑鼻。吴祥麟的半身照片挂在演员墙上,吸引了众多的观众驻足观看。开演铃声响起,所有的观众以热烈的掌声,等候偶像的出场,欣赏他的舞台风采。真是天不从人愿,由于长期脱离了舞台,惯于电台坐唱的原因,吴祥麟在舞台上根本没有丝毫表情,只是一味死唱,身段动作也没有,手脚僵硬木讷,无处摆放,在观众心目中造成了巨大的艺术落差感。只听到台下木质座椅的响声,许多观众纷纷离座而去,只有少数观众看到演出结束。吴祥麟看到如此情景心急如焚手足无措,闪亮登场竟以失败告终,从此一蹶不振。
作者:陶一铭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与环境的熏陶,有着浓厚的滩簧、戏曲情结。尤其,本滩、申曲他情有独钟。有关滩簧的相关内容,他全部收藏,仿佛“他就是为滩簧而生”。
自17岁认识沪剧前辈王雅琴后,他更是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访,20多年来,他与二百多位沪剧老艺人结缘、求教,竟成了忘年交。从中,他记录整理抢救了多部即将失传的滩簧老戏,使它们有了传承、有了延续,有了流传,他的“滩簧斋”便成了一个研究滩簧的“库房”和平台,从而也成就了他一位“草根”的沪剧研究第一人。
播音:高佩明
“学上海话”微信公众号首席播音员,普通话一级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至今已近40个年头,曾为闵行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编导、制片人。历年来有多部电视新闻、电视专题及播音作品获奖。
2013年编导、策划闵行电视台第一个大型选秀节目,闵行广播电视台“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并担当大赛主持人及大赛观察员。
2014年再次编导策划了上海市“乡音和曲”“我是明星”沪剧电视大赛。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