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电影《58天》(58 days)?

  58天中三位女主角的内心世界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会显得如此吊诡,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如何?

  《58天》是2014年日本出品的一部犯罪情色片,制作成本不高,画面很粗糙,可能都比不上一些制作精良的AV,之所以选择这部影片,就是因为主题非常明确,关于监禁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电影链接将在末尾奉上。

  剧情简单介绍一下, 长女茜,二女儿若叶,三女儿青叶,三个姐妹被绑架,囚禁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一个戴眼镜的男子轮流强奸了她们,并告诉她们只要顺利诞下他的孩子就可以获得自由。故事开始。在没日没夜的监禁中,三个女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开始由害怕变为顺从,通过和眼镜男做爱获得食物,甚至争宠,在日常的交流中发现彼此暗恋的男人其实是同一人,嫌隙渐生。眼镜男在公司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每日受了领导的气就回来在三女身上发泄,但是对于三女来说,这个绑架他们的男人逐渐变成了他们活下去的依靠与救世主。最终三女儿病死,长女和次女在争吵和互相指责中同归于尽。三条生命,消失在被监禁的第58天。

  影片充斥着捆绑,强奸,群P,喂食等等感官的刺激,有此类爱好的可以看一下。

  那么什么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呢?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又称人质情节, 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喜欢被圈养的小爱慕基本上都可以视为此症的轻微患者。

  1973年8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案,两名劫匪在抢劫失败后绑架了4名银行职员,在与警方对峙了130个小时后,以劫匪放弃宣布结束。但是在事件结束后的4个多月内,被绑架的职员拒绝与警方合作并表现出对劫匪的崇拜之情,其中一名女员工甚至与其中一名劫匪订婚。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存在。因此定名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该症的产生通常有下列几项特征: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反惩罚)。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这四个条件下,人们就极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在S&M中,此症的突出表现就是圈养调教。 当人被行为控制时,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为了缓解这种情绪,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些防卫机制。防卫机制很多,主要有:压抑,退行,合理化,投射,反向作用,转移等。而在被圈养的小M身上所体现的,是“合理化”和“反向作用”,既小M会暗示自己,服从主人的命令是天经地义的行为,自己的顺从是一种合理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得以平复,获得安全感。

  从另一个角度,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和惩罚是行为建立的关键。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一般正惩罚用于监禁的开始阶段,树立主人的权威,负惩罚用于监禁的过程中,给小M塑造出主人控制着自己生命的感觉。如片中开始阶段,三女进行反抗,眼镜男的强奸就是正惩罚,在十几天后,三女逐渐服从,通过做爱可以换取生命必须的饮食,这种负惩罚让三女形成了“做爱=食物”,“顺从=生命”这样的心理认知。这时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S&M中的圈养当然是以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样小M通常不会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被威胁,但是小M对于自己主人的服从,又加强了第四条,既相信自己是不可能逃脱的,因为同意监禁的小M本身是没有逃跑念头的。而且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在特定情况下,人的心理会有极强的代入感,不管是扮演迫害者的S还是被圈养的M,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平时的暖主在调教时下手极重对M造成不可逆的创伤。(关于《斯坦福实验》,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写一下)

  而第三点,与外界隔绝,是圈养调教的一个标志,一般会有笼子,在长时间圈养时也可以扩展为封闭的房间,毕竟长时间在狭小空间内生活会对小M的身体也造成损害。以前有另外一部关于监禁的日本电影《箱中少女》,绑匪夫妇将被绑架的少女圈养在下水道的箱子中,我想这种环境,没有小M愿意体验吧。

  最后说一句,想尝试圈养的各位S和小M们,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说到底是一种心理疾病,如何进行圈养后的心理恢复,是想尝试的S们的必修课,也是小M们将要面临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