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影现场背诗 真离长安三万里
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跟着电影现场背诗 真离长安三万里
最近,以唐诗为主题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出圈了。加之时逢暑假,很多家长便带着孩子一同观影。但随之而来有一个现象也引发了热议:孩子在观影现场跟着电影大声背诗,导致其他观众的体验大受影响。
这个情形可以预料,相信不少家长带孩子去的目的就是寓教于乐,希望孩子借机学习。而且也不用过于苛责孩子,年龄小自制力有限,看到作业里的方块字变成了电影,情绪激动之下跟着复诵也不难理解。
其实,之所以这部电影孩子背诗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纯粹儿童向的电影。电影院有很多大人,他们也被这部电影吸引。大人有更深层次的欣赏:感悟唐诗、诗人与时代的互动,并从中获得古今如一的心灵触动。
这显然也是这部电影试图呈现的,这部电影对唐诗没有停留在脸谱化的讲解,很多内容反倒是写给“大人”的。就像电影里的李白,才华举世无双,却一辈子颠沛流离、岁月蹉跎,他所有的豪放与飘逸,都构成了与现实世界的映照与反差,这种深沉的命运悲剧,孩子们理解起来颇不容易。
那么问题来了,一部全年龄向的作品,那么就很容易产生观影习惯的冲突。小孩子容易吵闹,大人又渴望安静,因此互联网上也是争吵不休。
比较直接的解决办法其实是设置电影的亲子场,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进行隔离。当然这个措施可行性如何,能否达到效果、会否引发更多纠纷也未可知。比如,“亲子场”几个字是否意味着孩子可以大声吵闹?影院的基本观影要求还是否需要执行?这些共识其实还不清晰,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但平心而论,正常情况下家长对于这类现象还是应当干预的。毕竟公德是有明确标准的,电影院开场前也都会有提醒,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去学习这种社会习惯。仔细想想,孩子们学的是唐诗,但更需要领会到的其实是诗书礼乐之美,是一种文明感。显然,在电影院有更得体的表现,才更符合这种期待。
有意思的是,根据网友的反馈,有些大人并不制止或引导,甚至有人拿出手机,津津有味地欣赏这一幕。而一些电影院打出的卖点就是“跟着电影背唐诗”,很多家长也是受到这部电影“能让孩子背诗”的说辞,而带孩子来观影的。笔者并不想过多责怪家长,将这上升为一种家教或素质问题。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很多人依然把唐诗当作一种记诵之学,是一个背书的“范文”。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就是“背”,也因此孩子在电影院背诗被允许甚至被鼓励。
唐诗流传至今,背诵虽然重要,但诗歌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记诵之学,它应当变成一种感悟之学。诗歌是21世纪的我们和古人的对话方式,是我们认识历史世界的一个窗口,是体会千百年来人性的平凡与伟大的一个载体。诗歌,应该让我们产生心灵的震颤,不仅仅是有口无心的文本重复。
所以,也希望家长和孩子能理解,唐诗其实也可以静静地欣赏、细细地品味,并不一定需要电影院高声地背诵出来,它也有其他的打开方式。观影者如果只盯着“背诗”,却没顾上和角色人物共情、进入一个沉浸的唐代时空,多少也是个遗憾。(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