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诗歌十篇
植树节的诗歌篇1
植树节诗
春来了
东风拂着面颊
乍暖还寒 有些粗糙
像父亲的手
侍弄了一辈子的田地
开始作难
不服输的父亲
老了 累了
种树吧
别误了地
抛开了计划的杂事
甩掉了一周的疲惫
陪父亲栽树吧
趁现在 还有这样的时间
几个树坑
已经让我有些吃力
看看父亲
虽然落下汗水
脸上 还是那样坚毅
见方 够深
棱角分明
每一个都那么标准
没有人要求
没有人验收
还是毫不放松
一丝不苟
父亲
这一个个树坑
就像您的为人
质朴、方正
而这些
已融入了我的生命
催我上进
伴我前行
夕阳挂山
人影散乱
成排的树苗
迎着春风 舒展
我的双手 满是血泡
稚嫩的皮肤
久违了农活
经不起 粗重的打磨
父亲的老茧
是曾经的岁月
磨砺成
无言的解说
两个人的植树节
一种精神的传承与融合
父亲
您是我生命的泉
行进的河
汩汩脉脉
淌流不绝
植树节诗
我需要树,需要力量,
让呼吸氧气的人,走进一年酣畅。
种起大树,叫一种物质,走进年轮与更替。
小路上,再不惧怕物种流失,小鸟扎进斜阳。
小树长成过程,我怀念它们,
一片阳光、一层空气、一滴滴水滴,
带动绿藤条把春摇得清脆,告慰树种和秩序。
小姑娘似乎变成水鸭子,按捺不住惊喜。
密林深处,没人找见当初的小林子。
那么多树,驮着阳光吊开嗓子,曾经小树是喊自己。
喊出种子和雨水,喊来人们移动的步子,
接近天空,好象是善意机器,
被绿拔高,拖进小影子里。
植树节诗
植树节,植树去
去解决人类的问题
这春天,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绿
一群地表,被人类剥了皮
被太阳烘烤得灼痛
被风雨抓食得凌乱
没有草地,没有树林
鸟儿离去,蟋蟀也不愿留停
恶魔来到盘踞
大地发炎了
人类的四周得了传染病
天空发作着沙尘
季节失常了冷热风雨
人恐惧地看着发热的风景
植树节,植树去
去解决人类的问题
把不是绿的地方栽绿
给被剥皮的地方植皮
用绿树绿草给血肉凌乱的地方消炎止痛长出新血新肉新草新林
让鸟儿在此恋爱蟋蟀在此弹琴
植树节的诗歌篇2
可惜如此丰富的歌谣,歌谣里如此丰富的意蕴,相关的专门的探索还极其有限。就我所知道的,可能只是在配合旅游和经济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较地多一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虽然也不乏有学者意识到它的魅力和探求它的魅力的必要,但真正能沉潜下来,深入进去的人或许还没有。但这个工作,是很有必要去做的,而且时不我待。因为一些桑植民歌的传人正在日渐老去,新的歌者、新的传人之于桑植民歌,毕竟渐多隔膜,这是时事变迁使然。
“马桑树树儿搭灯台”是众多动人的桑植民歌中最动人的一首。这首歌有不同的版本(这是民歌的常态),关于它的意蕴也有不同的说法。今天去张家界旅游的人,如有兴致,自然会听到它。有的版本中约略有“胸戴红花”一类的话,这应是今人添改的。我记忆中的歌词是否就是歌谣的原貌,不敢说,但比这种添改之作,离原作一定近些。歌词是这样的:
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儿带。郎去当兵姐儿在家,我三五两载不得回,你个儿移花别处栽。
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
这是一首有关“兵役”的歌。产生在什么年代,何人是它的第一位作者,都无从知晓了。但它一定是非常久远的歌,由许许多多的人给它添加过生命和情感的内容,才成了今天的模样。诗中的内容和故事,我们在《诗经》里,在汉乐府里,在南北朝和唐人的边塞诗里,都应曾读到过。但不一样的是它的朴素,方言、口语的直接运用,以及掩藏在这朴素与口语中荡气回肠的情感之流。一句“你个儿移花别处栽”,再一句“钥匙不到锁不开”,能让你醉上老半天。你会觉得唐人的诗如“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太风雅,太婉约;“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又未免过于沉重、直白。
歌里的“个儿”有必要解释一下,它是“自个儿”的省称,指“自己”。桑植地方语中多儿化音,其中的“姐儿”专指恋爱的对象,这里是用儿化来表示称呼的亲切。“马桑树树儿”之“树树儿”是其又一例。但与一般儿化音不同,它是在叠字上的儿化,它如“花花儿”“杯杯儿”“盒盒儿”之类,反映的是此地方言的一大特色。唱时如将“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唱作“马桑树儿搭灯台”,无叠字,“儿”又不唱作儿化,就像陈年的老酒掺了水,味道差多了。
最耐人寻味和最难以索解的是歌的第一句:马桑树树儿搭灯台。用理论术语说,这是诗歌的“兴”,一般出现在诗的开头,有的在诗的各章还会重复。它是奠定诗歌气氛和基调的句子。它有特别的意义,就如同《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样,看似平淡的字眼或景物,其实蕴含有无尽的情思。文学史上有些作品的起兴大致可以索解,有些则至今未能说得明白,譬如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为什么是“东南飞”?据说有人答以“西北有高楼”,这当然是一时的机敏,并不能作为确当的解读的。实际上,那个作诗人最初用这句话作为起兴,一定有其特殊的故事,特殊的含义,特别的兴味,但时过境迁,人们对于那故事、含义和兴味就不甚了然了。今天我们读到的“孔雀东南飞”是如此,读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如此。“关关雎鸠”那一片风景曾经在作者心里所唤起的感动恐怕是后来的读者所无法想象的。古人明白及此,于是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钟嵘《诗品序》)文字是容易了然的,潜藏在文字下面的意蕴却无可穷尽。
关于“马桑树树儿搭灯台”的起兴,有一种解释甚好。大意是说,马桑树是一种不易着火的木料(的确如此),所以点灯的灯台一般用它来制作。“搭灯台”实为“打灯台”,打是“打制”的意思。歌是说在用马桑树打制成的灯台下,就着灯火写信。这种说法是贴合诗义的,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情景展现,也符合古人解释民歌发端“托物兴辞”的原理,这或者就是原作者当初创作之意也未可知。但我们知道,古人有“诗无达诂”之说,作为诗歌,其意义是可以作出多种解释的,各种解释都各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的价值。除非可以起原作者于地下,否则是无法判明某一种说法“最客观”“最具权威”的。所以我在这里不妨提出另一种解释来,所以要提出这样一种新说,是基于我作为桑植本地人对于马桑树,对于关于马桑树的民间传说有一种别样的了解,同时因为长时间从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研究,有一些古文化和古文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掺入其中。
马桑树是桑植一带常见的一种小树。从分类上说,它属灌木。你走在路上,常可见到一簇簇偃卧的小树,有时开着花,有时结着籽(可食,当地人称之为“马桑树泡儿”),路人一般都懒得理它。但在当地人的传说里,这树可了不得。它原是通天的梯,神人沟通,非靠它不可。但在某一天,大抵就是文化人类学上所谓“绝地天通”的时代,某位尊神(父辈的说法里,好像是傩愿菩萨。这个说法显然是后来的信仰掺入的结果)发了怒(发怒也是有原因的,可惜我给忘了),一拐棍(拐杖)将它打倒在地,叫它永世不得起身。从此它就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上天的路也从此断绝了。由通天的梯,到匍匐在地上的(永远也无法长大的)灌木,这中间的沧桑变化、成败教训,哪里是语言所能穷尽的呢?这里面有远古蛮荒的记忆,也应有世代相传的悲情遗恨。由此还让人想到,“桑植”二字的来源,到底是因为养蚕的桑树?还是因为这通天的马桑树呢?或许,后来在人们心目中之为蛮荒之地的桑植在远古乃是“通天塔”的所在。由此也约略可以推知“马桑树树儿搭灯台”歌唱的遥远,传唱的悠久。
为什么是“搭灯台”呢?据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晚年所著笔记《归田录》卷二载:“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一作君子)亦往往道之。天圣中有尚书郎赵世长者,常以滑稽自负,其老也求为西京留台御史,有轻薄子送以诗云:‘此回真是送灯台。’世长深恶之,亦以不能酬酢为恨。其后竟卒于留台也。”这一见于古籍的俗谚似乎透露出可以解开“马桑树树儿搭灯台”这句话的奥秘的信息。这句话里包含有一个往而不复的悲剧情节。俗谚的意思,连大文学家、大学问家欧阳修也说不清楚,但他用一个故事为它做了注解。说一个姓赵名世长的尚书郎,喜欢而且擅长开玩笑,请求担任西京的留台御史。有个说话刻薄的人给他送了首诗,其中有句话就是“此回真是送灯台”。赵世长恰好姓赵,这玩笑开得够狠够绝的。他自然很恼火,又气又恨,但一时又找不出还击的话来。但不幸而言中,他竟然死在了任上,应了“一去更不来”的话。这就让人明白了,“送灯台”是和“更不来”相连系的。
我以为“搭灯台”恐怕就是“送灯台”的意思。在桑植方言中,“搭”与“送”是相通的。譬如说“送东西”就经常说成“搭东西”,“我给他搭点东西”就是“我给他送点东西”的意思。顺便说一下,现在桑植一带地方的方言,其实是比较原生态的中古语言的遗存。在现代语中,“搭送”也还连为一词。这样看来,那歌里的意思是再明白不过了,通过马桑树儿来搭灯台,不就暗示着“一去更不来”吗?那俗谚中的“赵老”是谁我们并不知道,大概和一般俗语中提到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差不多吧。总之“送灯台”和“一去更不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从“灯台”二字看,或许,这歌谣与这俚谚本是长在同一根藤上的。
“马桑树树儿搭灯台”一句潜含的意思(也即话外音)就是:通过马桑树儿搭(送)灯台,是永远无望的事。这不和这首歌要表达的意思,以及歌里所充满的伤怀以至于绝望的感情基调十分吻合吗?在中国古代文学里,关于兵役生活的歌咏很不少,汉乐府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唐代杜甫笔下的“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白头还戍边”,他们的从军生活都是遥遥无期的。但他们毕竟是幸运的,他们还活着,更多的从军者早已成了无定河边的一堆白骨,却依旧不断地活在青春当年的女子合欢的梦中!所以,“你个儿移花别处载”是多么无奈与辛酸的嘱托,看来这“郎”是很知道未来的结局的,所以才有“马桑树树儿搭灯台”的起兴。而“姐儿”显然也是知道这结局的,所以“钥匙不到锁不开”的回答,才经久不息地回旋在天地之间,这是多么坚执与果决的承诺啊!这句话是可以和“望夫石”的传说相媲美的。这首歌所饱含的深情与厚谊,断不是局外人所能想象的。
一种诗歌,它的悠扬婉转,传唱不尽,是和它本有的故事和情调分不开的。“但是你要知道,特别在歌里,‘意味’比‘意义’要紧得多,而意味正是寄托在声调里的。”(闻一多《歌与诗》)上面所说仅限这首歌的“意义”部分,而最要紧的“意味”还隐藏在他的声调里。当然,这吞吐不尽的“意味”和那盘曲深隐的“意义”又是不可离析的,解读它的意义和品味它的意味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可能,你在桑植的大山深溪之间,碰到一位真正的桑植民歌传人,听他唱起“马桑树树儿搭灯台”,你可以从那声调里感觉歌的意味,从那意味里感觉歌的意义。但这毕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了。
植树节的诗歌篇3
一、植物意象的表现类型
花儿中的植物意象多与男女情爱联系,渲染的是爱慕、热恋、离别、相思的氛围,还多用于比喻男女。中国文学中以植物比喻男女的传统源于《诗经》。由于原始思维的作用和生殖崇拜的影响,植物在古人的心目中可分别作为男女的象征。《诗经》中植物作为女性之象征,主要不是因为其婀娜多姿的美丽,而是由于花繁叶茂的生机。花朵和果实本来就是植物繁衍之具,正可与人之生育相比附。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外民俗之中是普遍存在的。①《诗经》中以植物比喻男女的传统在后代诗歌中得以广泛地继承和发展,但其寓意已变得复杂。有的诗歌沿袭了《诗经》的隐喻,有的诗歌虽然保留了以植物比喻男女的传统,却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同样,植物作为女性的象征也逐渐淡化了生殖崇拜的内容,而融入审美意蕴,这在花儿中也得以体现和反映。
(一)花草树木意象
花儿中的植物意象系统以西北地区常见的花草树木、蔬菜水果、农作物为主,其中首推花卉意象。
1.女性的象征
以花卉来比喻女性,以花之美来比喻女性容貌的美丽,是花儿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如:远看黄河一条线,/近看黄河是海边;/远看尕妹是藏(zàng)金莲,/近看尕妹是牡丹。//白鬃白尾的白龙马,/石崖的沿儿上站下;/尕妹好比是马兰花,/阴山里开,/我在阳山里看下。
花儿中提及的花卉,如牡丹、芍药、藏金莲、海纳花、山丹花、马兰花、刺玫花、石榴花等,都是西北地区常见的花卉,多用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而其中以牡丹喻人的作品最多、最突出,正如花儿中所唱的“花里头好不过红牡丹,人里头好不过少年”。
正因为花朵可以作为女性的象征,所以,男子采摘花朵也就成了求女或娶妻的象征。如:杨树的叶叶儿长得大,/柳树的叶叶儿吊下;/尕妹好比是金海纳,/双手摘,/清水的瓶儿里献下。
这首花儿以杨树、柳树起兴,象征的是恋爱中的男子,同时也营造了一片绿叶青葱的审美意象。“海纳”即凤仙花,冠之以“金”字,尽显其尊贵。“双手摘”体现了男子的细腻体贴与怜香惜玉之情,一个“献”字将男子对“尕妹”的珍爱与呵护表露无遗。整首花儿意象简单明了,语言清新含蓄,但字里行间却弥漫着浓浓的深情。瞿昙寺会上浪一趟,/山边的花儿折上;/鸳鸯的枕头不稳当,/尕妹的胳膊上枕上。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古称碾伯)县,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举行为期三天的花儿会,参加花儿会在当地俗称“浪山场”。较之前者,这首花儿所表达的情感是大胆、热烈而又直白的,这样的歌声炽热、直率,对感情的表达朴拙而又强烈,这也反映出花儿表现爱情的一个鲜明特征。牡丹树长在石崖上,/叶叶儿落在个地上;/左折右折的折不上,/碰死在牡丹的树上。
这首花儿前两句说在高峻陡峭的山崖上长着一树牡丹,尽管牡丹花开得缤纷绚丽,令人爱怜,但却高不可攀,摘不到手里,只有凋零的树叶飘落在地上。这意象给人以企慕忧伤的感觉,而人物的内在情感就在这具体的物象中客观化了。
2.男性的象征
花草树木不仅可以象征女性,也可以象征男性。在花儿中,西北地区常见的木本植物往往被用作男性的象征。如:山里的松柏树冬夏里青,/铁桦树它是个实心;/维你着半路里起二心,/太子山倒插在海中。
松树和柏树无论季节如何变换,始终四季常青;铁桦树木质细密坚实,因而说“它是个实心”,这意象已经营造了一种恒久、坚定的情境,紧接着便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表达:若是我对你三心二意,除非太子山倒插在海中。这样的盟誓铮铮有声,夺人心魄,以一种气度不凡的豪情表达了对爱情的真挚、专一。白杨树栽下了一河滩,/日晒着叶叶儿卷了;/没有个鞋袜者精脚片,/不由地精神儿短了。
原本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却由于被太阳晒蔫了叶子而显得萎靡不振,接下来,由白杨树这一物象转换到了人物形象,表现的是一位连鞋和袜子都没有,只能打赤脚的贫苦男子人穷志短、自惭形秽的无奈和伤感,读来令人同情、令人感叹。在这里,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意象使人物的内在情感变得客观、具体了,这就是意象的艺术力量。
花朵一般都是女性的象征,但随着植物象征意义的泛化,有些诗歌中也把男子比作花朵,如诗经《魏风•汾沮洳》中的“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就是赞美一位在汾水河边采摘野菜的男子美如花。花儿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在有的作品中,花卉也被作为男性的象征。如:太阳丢到个河那下,/光气儿还在个这下;/把阿哥好比山丹花,/风刮着落不到地下。//石崖塌了着路开了,/一对香子着过了;/阿哥是牡丹才开了,/尕妹是绿叶儿配了。
这种以男性为“红花”、女性为“绿叶”的象征手法,在诗歌中可谓鲜见,这是花儿歌词艺术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3.由植物引发怀人情思
既然植物可作为男女的象征,由植物触发怀人情思则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于是,植物和人之间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交感联系,使植物与人实现了物我的相通和主客体的统一,植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融在一起,人们通过植物传达情感,寄托思念。
在花儿中,表达男性见到象征女性的花朵而产生思念之情的比较多见。如:上去高山t平川,/平川里长的牡丹;/想起尕妹摘牡丹,/心牵你着折了马莲。
“上去高山t平川”,这第一句就营构出一幅大气磅礴、苍茫开阔的西北高原画面。登高远眺,一马平川,目光所及由远而近,最后聚焦在一朵牡丹花上,多么富有诗意的自然意象!接下来抒发的是由花引发的情感,美丽的牡丹花触动了内心浓浓的情思,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种思念之情无以寄托,只能象征性地用采花来排遣,借助采花的行动和花朵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传递给对方。芍药花开了刺玫花香,/牡丹花开不到路上;/我这里牵你你那里想,/热腔子挨不到肉上。
芍药、刺玫、牡丹争奇斗艳,芳香四溢,一片繁花似锦之象,然而繁花下却隐藏着郁郁的忧伤。不同的花相继开放,也昭示着时间的流逝,而相爱的人还不能团聚。这首花儿直率、火热地表达了两地相思的苦涩情感。
同样,女性见到花朵也会引发思念之情,但其中的花是隐喻女性自身。如:长下的九个头,/叶叶比它的花多;/二哥哥走了三个月,/清眼泪要比个雨多。
开放在草木凋零的秋天,这是个容易令人伤感的季节,词中并没有说明时间,而是以暗示出了时节,营造出伤秋的氛围,接着才叙事。“二哥哥走了三个月”,也就是离开有一个夏天了。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眼泪、雨构成了一种凄美、悲伤的意象,其中蕴含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蔬菜水果意象
以花卉来比喻女性,在传统爱情花儿中是常见的手法,也是文学表现的共同方式,而以西北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水果和农作物来象征女性的形体、容貌,则是花儿植物意象系统的独到之处,更是其魅力之所在。如下面几首花儿:大路边上的好香柳,/过路时香喷喷的;/葱样身材樱桃口,/咋能不搭个话哩?
这是一首表达对女子的赞美与爱慕之心的花儿,以路边有着浓郁香味的香柳树起兴,营造出了一种芳香四溢的氛围。以葱来形容女子高挑苗条的身材,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因为这“葱样身材”和“樱桃口”正是人民群众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的最恰当的比喻。南山根里的黑云彩,/清风儿吹着个雨来;/尕妹好比是嫩白菜,/一指头弹出个水来。
在这首花儿中,平日司空见惯的白菜在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用下,变成了人物形象,这一意象的运用充满了生活气息。“一指头弹出个水来”通过细微的动作刻画和夸张的想象,描绘出一个水灵灵的妙龄少女形象,这与花儿中的名句“红牡丹红着破哩”有异曲同工之妙。大豆的杆杆里水没有钻,/尕叶叶咋这么嫩了?/胭脂没擦粉没有掸,/尕模样咋这么俊了?
这首花儿没有用一句华丽的辞藻来描绘女子的容貌,只是一个“俊”字点出了她的天生丽质,并且,“水没有钻”“咋这么嫩了?”“胭脂没擦粉没有掸”“咋这么俊了?”这种否定之肯定加疑问的语气,更强调了女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丽。这首花儿可谓是对“花儿”这种民歌特点的真实写照。
以蔬菜水果来象征、赞美女性,这显然不是出自文人之口,而是劳动人民的审美反映,而且使用得那么恰当、绝妙,这就是民众艺术的高超之处。前人说“真诗果在民间”(李梦阳《郭公谣序》),这首花儿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植物意象的文化生成
花儿中的植物意象的形成包括多方面的原因,总体来说,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以及对自然界各种植物的审美感受,同时,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生活实践
花儿流行区域多为农耕生活,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植物的根、茎、花、叶、果不仅提供了食物,又带给人们审美享受,植物既满足了物质需求,又提供了审美需求,植物在伴随人们生活的同时,很自然地成为人们寄托感情的载体。
花儿不是文人士大夫创作的诗歌,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自发创作的民间艺术。花儿歌手是花儿的创作者,同时也是演唱者和传播者,是花儿的真正载体。他们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接触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经过长期的细致观察,对各种植物的形状、颜色、花朵、香味已是谙熟在心,因而在他们创作构思的时候,就很容易感物取兴,就近撷取眼前熟悉的物象入歌。虽然民间歌手们不懂得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但自然的启示与文化传统的濡染,使他们天然地将自己的情思融入物象,并使之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他们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象往往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并且从根本上区别于文人作品过于诗化、雅化的审美意象。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劳动人民中有出众的业余艺术家。”
(二)审美意识
花儿继承了《诗经》以植物比喻男女的传统,但其深层内涵已不在于生殖崇拜,而主要在于审美意识。
植物之所以成为花儿中的典型意象,主要在于它与生俱来的美丽吸引、打动着人们。植物千姿百态的花朵、叶片、果实,缤纷绚丽的色彩,都以其独特的形态美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愉悦,同时,它们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在审美感受过程中,通过以审美心理为中介的转换,变成了具有特定审美意义的情感载体。在花儿中,植物已成为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符号。花儿把人物的情感同植物特征联系在一起,用树木、花朵的枯荣来形容人物感情的热烈和沮丧,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主人公的情感在凋零的树叶、枯萎的花草等植物意象的烘托下立刻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得到的东西,达到了物我双会、心物交融的境地,花儿也因为植物意象的应用而变得更加美妙。
其次,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相比较,植物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似乎永不衰竭的繁殖能力,和人的生长规律完全不同,植物可以年复一年地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拥有永恒的生命和永恒的青春,使人感受到内在的生命的丰盈和跳动,从而引发一系列美好的联想。
(三)交感思维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采摘植物、寄托情思的做法,其渊源要归结到交感思维。交感思维的产生与原始巫术有密切的联系,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经典著作《金枝》中把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根据相似律可以引申出巫术施行者能够通过模仿实现他想做的事,接触律则意味着如果一个物体被某个人接触过,那么就可以通过该物体对那个人施加影响。这种关于人或物之间存在着超距离的交感作用的信念,就是巫术的本质。②这种交感巫术的观念在先民意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先民的思想和行为,于是就产生了交感思维。当植物被当作审美对象,并赋予了情感内涵时,就可以作为心灵感应的媒介物来传递感情。采物怀人的诗作大多是交感思维的结果。当人们因内心的情感无法排解,思念之情无以寄托时,就会下意识地借助于交感思维,相信采摘行为或所采植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会将自己的情感和思念传递给对方。花儿中的以采摘花朵暗喻娶妻、求女或相思的词句就是这种交感思维的体现。
结语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常见的花草树木和蔬菜水果等构成了花儿中的植物意象,这些意象在内容表现上富于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塑造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创作手法上也起到了烘云托月、营造氛围的作用。
花儿中植物意象的运用显得随意、自然,这些植物意象的运用也体现了西北人民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美丽的花朵、平凡的草木,它们承载着真、包含着美,表达着难以言说的感觉和意境,构成了花儿独特的审美境界。
①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5页。
植树节的诗歌篇4
[论文内容摘要] 李贺是一位嗅觉特别敏感而特别钟情芳香气味的诗人。他在作品中描绘了植物芳香、物品芳香、美人芳香,表达了诗人渴望爱情、功名的生命体验,也传达了唐代芳香建筑与芳香饰品的文化信息。
“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严羽《沧浪诗话》)。“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韩孟、刘柳、元白导致了中唐诗风之大变,而李贺以其“瑰诡”立于中唐诗坛,表现出独特的诗风。
李贺从小体弱多病,相貌奇特,“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昌谷集·李长吉小传》)。成人后官卑职冷,忧伤失意,导致他失去了常人的平衡心态而呈现为轻度变态的特征。
李贺的变态心理在他诗歌中主要呈现为“秋坟鬼唱鲍家诗”式的呻吟,诗作充斥着荒坟古墓、鬼火灵光之类的怪异意象。他的变态心理也体现对仙界的圣洁与美好的幻想,尤其表现在对“香”意象的创造上。
据《李贺诗索引》统计,“香”出现了八十二处①。通检清人王琦所编《李贺诗歌集注》,李贺的香意象有三大类型。
一、植物芳香
植物芳香中,既有单一原生态,也有通感复合态。
单一原生态的如“丁香”: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难忘曲》)。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巫山高》)。
如“竹香”:
侵衣野竹香,蜇蜇垂叶厚(《感讽五首》其五)。
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昌谷诗》)。
再如其他各类植物之香:
江头櫨树香,岸上蝴蝶飞(《追和柳恽》)。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蜀国弦》)。
这些都是植物体本身能发出并能为人的嗅觉所直接感受到的“香”,便是自然原生态植物之香。李贺诗歌还有通感复合态的植物芳香。“通感”是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官能可以相互沟通,不分界限。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气味的分类是心理学的一大难题,然而李贺运用通感对气味——主要是香味,进行了条分屡析:
暖香——熟杏暖香梨叶老,草梢竹栅锁池痕(《南园》)。
寒香——细露湿团红,寒香解夜醉(《石城晓》)。
枯香——晓木千笼真蜡綵,落蒂枯香数分在(《新夏歌》)。
刺香——刺香满地菖蒲草,雨梁燕语悲声老(《新夏歌》)。
腻香——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昌谷北园新笋》其六)。
涩香——松柏愁香涩,南园几夜风(《王濬墓下作》)。
新香——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五粒小松歌》)。
嫣香——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
古香——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帝子歌》)。
暖香,是肤觉通于嗅觉,描述南园暖热气候条件中杏的芳香。
寒香,是肤觉通于嗅觉。“团红,花也。有露润之,其香甚寒,嗅之可以解夜来之醉”②。
枯香,是干枯衰败的花香,视觉通于嗅觉。
刺香,刺鼻的香气,是肤觉通于嗅觉。王琦说:“刺,谓其(菖蒲草)叶尖如刺。”以形状解释“刺香”,似乎不妥,如果以“味辛”的气味解释更符合李贺嗅觉敏感真相。
腻香,是浓烈粘腻的竹香,触觉通于嗅觉。
涩香,是苦涩辛辣的松香,触觉通于嗅觉。
新香,是清新淡雅的小松树气味,视觉通于嗅觉。
嫣香,是缤纷艳丽的花的浓香,视觉通于嗅觉。
古香,是老桂花树的成熟香气,视觉通于嗅觉。
二、物品芳香
自然物品类:
香雨——依微香雨青氛氲,腻叶蟠花照曲门(《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
桃胶香——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南园十三首》其三)。
香钩——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南园十三首》其八)。
香露——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菉(《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
香泥——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牡丹种曲》)。
香雨,雨自花间而坠者,故有香。
桃胶香,桃树分泌的汁液,凝如琥珀,含香。
香钩,鱼饵之香。
香露,花上露水。
香泥,泥土本来芳香,种了牡丹更香。
人工物品类的香主要是芳香建筑及其装饰物品的香。 转贴于
唐人特别重视芳香建筑,“唐代皇家建筑和达官贵人住宅府邸,曾大量使用香料作为建筑材料。这些材料或由政府规定把香料作为贡品、赋物收纳进入京城。《大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记裁:全国十道贡赋之中有麝香、香漆、绛香、胡桐香、零陵香、沉香、甲香、丁香、詹糖香蜀椒等。同书卷二十太府寺右藏署条也记载:永州的零陵香,广府的沉香、霍香、熏陆香、鸡舌香,京兆的艾纳杏、紫草等,均属必征贡的藏品。海外贡使还经常带来异常名贵、珍花嘉树的南洋龙脑香、康国郁金香、波斯的安息香等”③。
李贺的诗中出现过“香筒”“燃香”“烛香”“香火”“熏香”以及由熏香而导致美人衣物的香等等香的物品或熏香的习气,这些是为生活装饰性、养生性的“香”,尤其以“燃香”为多见,而燃香不仅仅为了熏香,也为了记时,反映了唐代香文化的细节。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黄头郎》)。
——香从鸳鸯形的燃香炉冒出。
沉香火暖茱萸烟,酒觥绾带新承欢(《屏风曲》)。
——沉香木燃茱萸烟。
象口吹香毾登毛暖,七星挂城闻漏板(《宫娃歌》)。
——象形燃香器皿,“空中以燃香,使烟自口出”④。
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恼公》)。
——“香筒,帐中烧香器,至晓火尽故香减”⑤。
守帐然香暮,看鹰永夜栖(《送秦光禄北征》)。
——“香,谓记时刻之香”⑥。
行处春风随马尾,柳花偏打内家香(《酬答二首》)。
——“内家香”是宫廷制作的香。
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秦宫诗》)。
——当是熏香为宴会助兴。
金蟾呀呀兰烛香,军装舞妓声琅铛(《荣华乐》)。
——蟾形熏香器皿。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鼕鼕(《神弦》)。
——女巫迎神以香气、鼓声,故觉香气似带咚咚之声,似非讹文而为通感,听觉通于嗅觉。
人闲春荡荡,帐暖香扬扬(《感讽六首》其一)。
——住室熏香。
归来无人识,暗上沉香楼(《莫愁曲》)。
——沉香木制作的楼房。
三、美人芳香
在李贺的一些诗歌中,“香”是美人芳香——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竹》)。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秦王饮酒》)。
真珠小娘下青廓,落苑香风飞绰绰(《洛姝真珠》)。
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洛姝真珠》)。
绿香绣帐何时歇?青云无光宫水咽(《李夫人》)。
玉转湿丝牵晓水,热粉生香琅玕紫(《夜饮朝眠曲》)。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美人梳头歌》)。
在李贺的意念里,只要是美人,只要涉及到女人,都带上了“香”。
“香汗”是美人身体特有的;“海绡红文”指美人服装;“香风”指美人带来的香气;“香唇”,美女的芳唇;“绿香”——为何不用“暖香”来写李夫人之遗香?因为李夫人此时已经仙去,但帐中香气尚未歇息,“绿”更给人一种沉重哀痛之感,李贺的色彩运用很丰富,这一“绿”字写活了诗人心境;“热粉生香”是指女人脸上因热而散发出香气;“舞裙香”,美女衣饰香;“香鬟”是指美人的头发。
李贺“香”的世界中,有他对于爱情、功名的向往,也是对黑暗、乏味、单调的现实世界的补偿性幻想。
注释:
①唐文、尤振中、马恩雯、刘翠霞编:《李贺诗索引》第353~355页,齐鲁书社1984年版。
植树节的诗歌篇5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有着深厚的情感,不仅喜爱植树种花,而且还留下了许多植树诗文。
尤其是唐朝,植树绿化蔚成风气,不少诗人积极倡导和参加植树活动,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写诗回忆所种桃树
749年春,漂游在南京的李白漫步郊外。此时,一望无际的桑田里,茂密的桑树葱葱绿绿,睡眠一冬的蚕儿也开始吐丝了。望着清新如画的江南春色,李白触景生情,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他挥毫写下了《寄东鲁二稚子》一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全诗由江南春耕时节写起,继而对自己三年前在家中楼旁栽下的桃树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李白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的心情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的漫游。时,李白携妻子许氏、女儿平阳投奔在济宁为官的亲戚,并居住下来。据《太平广记》载:“李白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县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客至少有醒时。邑人皆以白重名,望其里而加敬焉。”其中提到的 “酒楼”即现在的济宁太白楼。李白居济宁期间,他偕同夫人、女儿在太白楼旁亲手栽植桃树。后来,儿子伯禽出生,夫人许氏因病去世。后又娶刘氏女为妻,生子颇黎。没过多久,李白开始到江南漫游。
李白写下《寄东鲁二稚子》一诗时,在南京居住已近三年,畅游在诗情画意的吴地春色里,李白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想到自己浪迹江湖,住无定居的经历,便怀念起老家的田园。不知此时的田园,是谁在耕种。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而自己的归期尚茫然无定。李白想起自己临行前亲手栽下的桃树,猜想如今应长得与酒楼一样高了,此情此景,李白更是想起了娇女平阳在树下玩耍嬉戏时的情景,或许此时女儿手折花朵倚在桃树下盼他回家,而他却一别三年没有回来。想到此,李白不由得思绪万千,肝肠寸断。他撕片素帛写下远别思亲的情怀,寄给远在济宁的家人。
杜甫植树和农夫打成一片
760年春天,在成都城西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著名诗人杜甫望着一座新落成的草堂,欣喜不已。尽管不是高楼大厦、琼楼玉宇,但是对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杜甫来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他抚今追昔,回望自己的坎坷之路,唏嘘不已。
想到此,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狂夫》一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S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此时正值春季,杜甫自己动手植树,他四处寻找树苗花草。杜甫在《诣徐卿觅果栽》一诗中描述找寻苗木的情景:“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求得苗木以后,杜甫在草堂前种花植树,饮酒赋诗,酒酣耳热后,竟与当地的庄稼汉、老农夫扳脖子、搂腰,在一起打闹,“相狎荡,无拘检”。
树木栽植好后,杜甫精心管理,细心呵护,修剪、施肥、浇灌,俨然就是一位经验丰富、辛勤劳作的园丁。他在《恶树》一诗中写下自己管理树木的感受:“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白居易动员忠州百姓一起植树
819年春,一艘大船在长江边的忠州城停泊靠岸,从船上走下来一位中年人,此人就是新任忠州刺史、时年46岁的大诗人白居易。
夜晚,在忠州官衙的白居易彻夜难眠,他想到了繁华的京城,曾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三年(818年)改为忠州刺史。
819年,白居易被派到忠州,白天行路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此情此景,他的心情糟糕极了,当晚写下了《初到忠州赠李六》的诗:“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
抱怨归抱怨,但是作为一方“父母官”的白居易仍然是尽职尽责的。他漫步忠州城时,见四周的山冈满目荒芜,目透十里,发出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感慨。他苦口婆心,动员民众植树栽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东坡种花》一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为了培育管理树苗,他每日带领童仆,除草、中耕、施肥、培土、浇灌。树木成林后,白居易看到自己亲手栽植的树长大成林,种下的花卉争相盛开,喜上眉梢,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树木、花草的闲适诗,如“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白居易在调离忠州回京城时,对忠州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感情,依依不舍。即使到了京城为官,仍念念不忘在忠州的植树种花的岁月,他曾在诗中说:“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西掖垣中今日眼,南宾楼上去年心。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最忆东坡红烂漫,耶桃山杏水林檎。”
补白
唐代诗词里的春天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才辈出,大唐文人纵情抒发春天,因而留下了大量描写春天景致和情感的诗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唐太宗李世民用诗抒发自己的壮阔梦想:“慨然抚长剑,世岂邀名。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这首题为《还陕述怀》的诗篇,是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大唐王朝一统天下之后而写。李世民缔造的大唐盛世起航,唐诗的春天也开始了。
大气磅礴的李白,烟花三月,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在热闹非凡的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陆龟蒙说:“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在春天的气息中,他们更多的是梦想和期待。
盛世的繁华,需要诗歌来装点和陪衬,而诗人眼里的春天,正是这盛世的再现,大诗人白居易的《春游》一诗画龙点睛:“上马临出门,出门复逡巡。回头问妻子,应怪春游频。诚知春游频,其奈老大身。朱颜去复去,白发新更新。请君屈十指,为我数交亲。大限言百岁,几人及七旬?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坡轮。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而大唐的少女也来送上她的春之歌。女诗人薛涛信笔拈来:“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草复哀鸣。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簪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这正是大唐盛世的呐喊。在经济繁荣、交通畅达、疆域辽阔的时代,大唐文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才有了在春季里亲近自然、深入观察、远足而广泛的经历。
唐朝春天的气息也在诗歌中扑面而来。那时的风是这样的:牟融说“正是太平行乐处,春风花下且停骖”;贺知章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商隐说“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那时的雨是这样的: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植树节的诗歌篇6
【关键词】诗歌 新课标教材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90-01
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我曾和几个同事谈论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大家都觉得难于下手。都认为学生的素质低、基础差,很难按教材要求开展活动。我也深有同感。所以,我在备课时,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这个单元只要能让学生大致了解阅读材料里的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些诗歌就行了,反正考试也只考这些,节省下来的课时用来进行其他训练。哪位毕业班老师愿意浪费时间去上考试不考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然而,更凑巧的是此次会东县成立第二届中心教研组,我也荣幸地成为中心教研员,还要为此次活动上一节公开课。我的课程刚好到这个单元,于是我大胆地设计了教授新诗的课。设计的初衷是:首先分享欣赏诗歌;然后教学生模仿写诗,同时教给修改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诗,抒发心中感想,最后让学生欣赏诗歌,学会评价。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由易道难。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处理不当。比如刚开始的分享欣赏诗歌,学生能够的朗诵还不够到位,老师还应该给以示范,在教授仿写时,指导还应该更细致些,方法应该更灵活些,在修改诗歌时时间还应该更充足些。特别是板书违背了初衷,本来要让孩子们把自己仿写的诗句和老师的连成一整首诗,由于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而让板书友欠缺。不过本课时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孩子们稚嫩的笔写出了让人惊叹的诗句:
我想(耿向早)
我想是一棵茂盛的树
给无家可归的动物 筑一个温暖的家我想是一条清澈的溪
给口渴的人
掬一杯清凉的泉水
我想是一只犀利的笔 像鲁迅那样
用笔惩恶扬善
无论我是什么 无论什么是我 只要对世界有用 我就无比快乐
童年(刘媛媛)
童年——如舒坦的水牛背 永远乐悠悠 给我带来无限的欢乐
童年——如一罐甜甜的蜜糖 储藏着我和小伙伴的欢乐 慢慢品尝回味无穷
童年——幸福甜蜜的童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如潮水般涌来似流水般逝去
植树人(敖梅)
一条蜿蜒的山沟 蔓延着荒凉 茫茫的沙漠 横亘在大西北
一位矍铄的老人 扛着铁锹 带着干粮 在沙漠中植树
十五年啊 整整十五年 辛勤的劳动 艰苦的耕耘 细心的呵护 沙漠变绿洲
老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自身的价值 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爱(李杨)
在妈妈的呵护下 我慢慢长大在爸爸的关爱中 我渐渐懂事
岁月的流逝 我明白了——爱是爸爸严厉的批评 爱是妈妈唠叨的叮咛
爱是爷爷慈祥的笑脸
爱是奶奶口袋里的糖果 我是在爱的蜜罐中
长大的孩子 我也会用蜜罐般的爱
回报社会
致刺猬(刘伟)
我喜欢你们 小小的四只脚尖尖的鼻子 多刺得身躯虽然也会做坏事
不能跟人亲近 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 洗脸、洗手自己打洞
还要教会你们 自己劳动 不要去偷瓜摘果 我要给你们
介绍个朋友 它的名字叫乌鱼让你们比赛生活 祝你们比赛快乐
小刺猬 我会同你们做朋友
植树节的诗歌篇7
关键词:曹植 悲剧人生 诗歌才华 悲怨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曹植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自幼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几次想立他为世子,但因其桀骜任性而作罢。曹植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博敏,安有继之”[1]的高度评价。
二、曹植诗歌才华的展现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又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是经过作家头脑加工以后的产物,打上了作家浓重的主观色彩。其中作家的人生经历对作家的思想认识、情感气质、文化素养等起着重要作用。”[2]文学反映人生,这一点用在曹植身上最合适不过。曹植在十三岁以前一直跟随曹操过着动荡的军旅生活,“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3]曹植幼时看着父亲驰骋疆场,激扬文字,在政治、文学方面曹操无疑都给曹植树立了一个榜样。“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这正是他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奋进的人生理想。
曹植诗歌创作以曹丕登基(公元前22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歌颂他的理想抱负,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抒写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志气。同时曹植还写了许多表现他为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如《箜篌引》、《斗鸡》等。这一时期曹植意气风发,饱含理想和抱负。但这也与后来他受到打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期曹植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宿愿,反而屡遭打击,一步步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落得一个悲剧的下场。可以说曹植的得意与失意都与他在政治上的沉浮密切相关,对政治的追求造就了他的意气风发,也造就了他后来的悲怨人生。
曹丕称帝后,由于曹植在诸王中影响大、实力强,且有争立太子的前嫌,自然成为权力斗争中被猜忌和受迫害的对象。这不仅使他建功立业的愿望就此破灭,而且还饱尝煮豆燃箕之苦。诗歌几乎已无前期的欢愉之音,而更多的是哀愁之叹、恐惧之感。在这种形势下,曹植一方面反复歌颂曹丕表明自己对其的拥护,另一方面责己悔过,表示自己绝无野心。凡此种种,多是出于保全自身的考虑。现实中远大抱负无法施展,受到打压却又无力反抗,为了保命还不得不奴颜屈膝、曲意奉承,这样加倍的屈辱,更加触动曹植内心深处的凄苦悲怨之情。“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公佐成王。金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开金。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此时的他根本无从发挥个人才干,只能写文以消解内心的愁思。
三、政治悲剧与悲怨风格
曹植一生中写作诗歌九十余首,其中与政治有关的悲怨诗影响最为深远。曹植在政治上的凄苦悲怨来自于多方面:其一是自己不被理解而产生的苦闷。《{鱼旦}篇》“{鱼旦}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唯有切肤之痛的曹植才能如此真切地抒写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失望,充分展示了一个失意个性的内心世界。这种情绪在他的《吁嗟篇》中也可看到:“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作者开宗明义,叹息飞蓬孑然一身,那飞蓬在广漠空间独自飘流。突然一阵大风,把它吹入云端,原以为可以穷极天路,没想到忽然又被吹下深渊。这些描写,不正是暗喻了作者孤寂的生活和飘零的身世,慨叹了自己受人牵制、身不由己的处境吗?
其二来是被打击的愤恨。最具代表的是《赠白马王彪诗》,这是一首交织悲伤、愤慨和恐惧之情的诗。“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曹植兄弟循例入朝,而曹彰暴死京城,曹植与曹彪在返回封地途中又被强令分道而行。全诗从离开京城到旅途的艰苦写起,写了骨肉分离的悲伤和对人生的失望,再到对曹丕的不敢明言的愤恨以及对监视者的诅咒,曹植清楚地说出自己内心不仅有对兄弟逝去的悲痛之情,还有对归途中欲同王彪同路以叙隔阔之思不得的愤恨。曹植兄弟之间强作豁达的慰勉,层见叠出,真切感人。
其三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以及其壮志难酬的愤激不平。《杂诗南国有佳人》中,曹植还借佳人的悲叹,道出了自己的感慨和怨艾:“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曜难久持”。这里借《九歌》之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岁月有限的感叹,由佳人青春易逝联想自己才华横溢却要郁郁而终。这里,作者嗟叹岁月不居,盛年难再,即使是具有桃李之姿的佳人,也同样年老色衰,才艺湮没,隐含着人才不受重用而后郁郁终老的悲痛。
我们读曹植后期的作品,能感受到的是不可名状的大悲大痛,他笔下的画面虽然色彩缤纷、栩栩如动,但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名状的悲凉。即便是刻画品质高洁,才色绝世的佳人与神女,她们都怀着理想和追求难以实现的伤感和孤独。如《美女篇》逐一铺写女主人公的美丽、高贵,但是以“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结束,诗中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人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人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他吐露出的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痛苦。可以说,优伤、压抑、愤激是其作品的主色调。这种色调与曹植的政治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期曹植受压抑,壮志难酬,郁郁寡欢,常具优生之磋。在“杂诗”六首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植在“表现怀人、表现念乡、表现思妇及美人迟暮、表现烈士壮怀的同时,往往杂糅着备受压抑的苦闷和深婉曲折的悲伤,以及难以泯灭的慷慨情怀,展示了一个觉醒了的个性之丰富的内心世界。”[4]
参考文献
[1]李翰.蒙求集注.徐子光补注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91.
[2]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
植树节的诗歌篇8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传统节日、节气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通过构建校本课程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进而在经典诵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培养身体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明自信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诗意耕种,亲近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流淌在历史岁月中的古老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中,人们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身体、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开展的种植活动注重将科学课与劳技课相统筹,学生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学校的“开心农场”里种下果树苗、点下牵牛花种、撒下青菜种……学生可自由组合分小组承包。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的喜悦,给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当孩子们看到播种的菜籽在自己的呵护下发芽出土,看到细如蚂蚁触角的小苗一天天长成绿油油的青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种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呵护生命、爱护花草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种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自我成长的乐趣
白露过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梦田农场”,帮助农民收花生。当孩子们来到花生地,看到丰收的景象,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收花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秩序井然,拔得起劲、摘得仔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劳动中,孩子们却热得满脸是汗,有的还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孩子们在品尝劳动的快乐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寒露过后,学校又组织学生们一起去挖红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务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责任区域。他们或用铲子挖掘,或互相协作拖拔红薯秧。他们在劳动中分享快乐、学会感恩、收获成长。
在丰富的农耕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关于天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关于地利: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关于人事: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油然升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建构课程,传承经典
学校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节点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课程分为《清明春雨》《夏至纵歌》《秋思绵绵》《冬日恋歌》4个单元,共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围绕节日、节气进行构建与探索,挖掘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来,认识晋国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高风亮节。二是制作家史。孩子们手工制作纸花,拟制挽联纪念祖先;制作“家族树”、续写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潜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学生初步形成尊亲敬祖、孝老敬贤的传统伦理观念。三是继承英烈遗志,践行家国梦想。“烈士陵园英雄小传”的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追念先辈和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比如,子剑同学的《清明》就记录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清 明
天阴浓雾醇,
回乡扫墓尘。
夜来思先辈,
哀思悼英魂。
学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渊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诗意经典,弘扬文化
为了深入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派教师分赴焦作、石家庄、鄂尔多斯等地参加新教育年会,购买有关教育著作,开展校内论坛,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听风沐雨过清明”“中秋诗会”“我们的端午节”等经典诵读活动和“青青园中葵”等系列晨诵活动。
(一)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学生读“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雨水,学生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惊蛰,学生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学生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学生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二)闯关激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爱读、乐背,老们想了很多办法。闫老师的晋级闯关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晋级闯关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选有关某一节日节气的诗歌。然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活动――“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文积累大闯关”,以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为三关,每关设固定字数的经典诗文积累为过级挑战,逐级晋升。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热情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写创编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结合节日节气及物候特征仿写自创诗歌,逐步回望汉语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现撷取几颗稚嫩的“果实”,以飨读者。
小暑?农家乐
温风汩汩挟热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农家声声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处暑?观小儿吃西瓜
处暑正午流火天,
空调屋内也流汗。
最妙小儿吃西瓜,
飞涎三尺湿肚圆。
植树节的诗歌篇9
园林调研报告:
浣花溪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公顷。建设总投资1.2亿元,是成都市迄今为止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以杜甫草堂为中心,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民俗空间和时代氛围有机结合,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水源干涸,河床淤塞,加上城市的发展和人为的破坏,浣花溪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于2002年10月2日,占地近553.8亩的浣花溪公园破土动工,青山、湖水、小桥、园林逐渐填满了整块平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显露雏形。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爱戴。
u 功能定位
浣花溪公园建筑不仅与环境做到了和谐共生,而且以造景的方式来思考建筑,为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它的独特设计,为周围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保障,给人们的精神情操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它保护了历史文化浣花溪文化,杜甫草堂的建造,更是体现了,在这次设计中尊重历史的观点。这个公园是一个休闲与娱乐相结合的公共环境公园,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u 设计原则
1生态 原 则:以绿色为主,突出植物的景观。
2人性化设计: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与行为方式。
3地域特 色:反映成都浣花溪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特
u 现状分析
(1)、公园场地周边临近浣花溪风景区,环抱环抱传统文化遗产杜甫草堂,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地理环境条件。同时公园由西南向东北展开,分为留园、万树园和白鹭洲三大景区。
(2)、场地周边有便利的交通要道,临近青阳宫,锦里等文化故地,在公园四周还有居民居住去,如浣花小区,北边有便利的交通。
(3)、公园内部含有历史文化悠久的杜甫草堂。留园和万树园为杜甫草堂的入口景观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u 总体布局
公园由西南向东北展开,分为留园、万树园和白鹭洲三大景区。主要包括一座假山一个人工湖一处湿地两幢景观建筑三座地下车库四个大型休闲广场,贯通全园的小溪河道和路网以及遍布整个园区的园林绿化景观等。整个公园绿化布局合理,层次显明,园内绿化面积达到29.25公顷。
1、留园和万树园的入口景观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留园的主要景点沧浪湖和万树山为挖方平衡,体
现出山水相绕的景观情趣,铺装素雅,配有成片香樟林,形成自然而别致的活动空间。万树园包含万树广场、川西民俗观演广场和一个网球场,同时与原有的浣花苑溶为一体,这里主要体现巴蜀文化和成都的市民生活情趣,配以丰富而层次化的植物和流水,情景相融。
2、万树山位于公园南部,以一座人造山为主,植如密林,占地6.5万平方米,并配以万竹广场、川西民俗文化广场,锦水绕行其间,山体形态变化丰富。绿化分为春夏秋冬四景附以阳光草坪和花卉相衬,营造出绿竹通幽径,青萝拂行衣的意境。
3、从公园的北门进去,穿过菁华广场,向南的第一处景观是白鹭洲。这里树木青葱,品种众多:小叶女贞、肾蕨、决明、银杏、蓝天竹、杜鹃、杨柳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数不胜数。因为是白鹭的乐园,故得名为白鹭洲。几座仿木结构的石桥横贯于浣花溪上,别有一番情趣。穿过窄窄的青石板小径,置身于浓阴之中,立于石桥之上。看白鹭翩翩飞舞,白色、红色睡莲竞相开放;听小鸟欢快地歌唱,溪水潺潺,古琴悠悠。这歌、这舞、这花、这水,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整个公园就像一个幅美丽的风景画,巧妙的将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尊重历史,保护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将浣花溪故道以与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保留下来。在空间节点上的组织考虑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营造出了众多益人的景致空间,使人本与生态的设计理念自然流露。以现代手法内敛有效的表达了公园应有的地位:不与草堂争锋,而是烘托了其幽远深厚的历史感。
u 交通组织与人流
1、外部交通
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处于交通繁华阶段,为避免交通拥挤,车辆的堵塞,建有3处地下停车库,避免了进出车辆的拥堵。
人流比较分散,道路清晰不会出现拥挤的现象,大多行人从北门进入,这里有便利的交通。
2、园内交通
(1)园内道路有主干道、次干道、小路依环境而定。在铺装设计上都有不同的风格,如小径用碎的青石
板材拼合而成,与周围的环境像融洽,同时又保护了周边的风景。在大的行人道路上采用,采用一米屋到两米五的通道,为行人带来了方便,同时还照顾到了残疾人群,给大多人带来了方便,更主要的是考虑到了安全通道。
(2)园内道路形式有沿景观而建设的道路,在不同的景区道路的铺设各有特点,在景点较集中的方道路为小路,这样可以游到各个小的景点,同时还有分解人流拥挤的作用。北部和中部为直线路,南部景区为曲线道路。湖边的道路采用弧型的设计风格,与地形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曲线的道路设计给适合人们更进一步的与大自然接触。提高了公园的质量,也给行人带来很多方便。
(3)、人流的走向,北门临近公交路线,这里是游人较为集中的地方,所以这个在这个入口有一个很大的公园整体平面图,起到了指示的作用,给游人带来了方便,从进口想公园内部行走的时候,又将人流分成两路,两个造型别致的桥梁将人们引入公园深处,起到了一个指示的作用,桥梁的设计采用木质的结构,及环保又与周围的环境达成一致,在桥梁的拐角处和过度去,有明显的路标提示,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在向下一个景区过度的区域里,建有休息场所,为游人的休息提供了方便。
u 公共设施的构建
公共设施是一个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给人们的游玩带来了方便。在公园里象征导游的作用,因此,它的设计不是随意的,要与周围的景观相结合。在浣花溪公园里,指示牌的设计与摆放都达到了与周围环境完美的结合,温馨的提示,使游客感到了热情与好客,同时也给周围的环境增添了色彩。
(1)、指示牌的设计,指示牌是公园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设计要和周围的环境想结合,在公园里起到指示的作用。运用环保的材质更体现了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在景观设计中,环保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在浣花溪公园里,根据周围不同的环境摆造着不同造型的垃圾收集设备,这样即保护了环境又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很好的结合。
(3)、休息区,根据不同的地里景观,,摆设着不同的休息坐椅,这些坐椅给游人带来了方便,可以使游人及时的得到休息,电话亭的设置,为游人的联系提供了方便,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但是对与一些突发事情,有电话厅的设置,可以更好的与外界的联系。它的分布也根据人流的走向和风景区的位置而设置。
(4)、在整个公园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绿化的设计,一些小小的点缀也是不可缺少的,如照明工具的设置和摆设充分考虑到可因环境的不同而照射出不同的景象,就如晚上游人可以欣赏到公园里美丽的夜景,提高了生活欣赏水平,同时又陶冶了情操,就如那些公共的设施的构造和摆设就起到了在大面积的风景小小的点缀。
(5)、物管部门的建设,为公园的管理与保护奠定了基础,在一些过度区域都可以看到有相关物管人员及小型建筑的修建,它们的建立为保护公园起到了保护作用。三个停车场的巧妙设计,给游人带来了方便,解决的大多数开车来的游人停车的问题。
(6)、 服务设施的构建,雕塑和小品的摆设,都给整个空间带来了不同的装饰效果和点缀,似的整个空间充满了不同的景象效果,深受游人的喜爱。
u 绿化
园内绿化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百年古桂、香樟、银杏、芙蓉竹枝繁叶茂,五彩缤纷的鲜花竞相开放,绿茵茵的草坪散发出阵阵清香。根据公园的地形特色分布于公园的不同景区,提高了公园的质量,提高了人们的欣赏水平,也保护了大片的绿地和湿地。在春季走在这个到处都充满了生机的环境里,增强了人们的斗志。
道路旁种植着随季节而变化的植被,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小桥边也种植着水类植被,高大挺拔的珍贵树种种植在辽阔的广场上,是历史的象征。假山上的植被也不例外,象征节节高升的竹林,又是另一帆别致的味道。在小溪和湖泊边种植着水性植被,在湿地处开辟景观,与周围的环境达到了和谐体现了生态的重要。人性化的设计体现在游人与绿色植被的接触上,并在植被周围标有植被说明。
绿化的建设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其这非常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为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保障的作用,它由可以防止土地被污染和浪费,为整个公园添加了色彩,也深受人们的喜欢。
u 重点景观的构想
浣花溪公园以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运用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文化醇厚的历史底蕴,是一座集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公园。公园由西南向东北展开,分为留园、万树园和白鹭洲三大景区。 留园和万树园为杜甫草堂的入口景观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留园的主要景点沧浪湖和万树山为挖方平衡,体现出山水相绕的景观情趣,铺装素雅,配有成片香樟林,形成自然而别致的活动空间。万树园包含万树广场、川西民俗观演广场和一个网球场,同时与原有的浣花苑溶为一体,这里主要体现巴蜀文化和成都的市民生活情趣,配以丰富而层次化的植物和流水,情景相融。 沿湖而上的湿地白鹭洲,在水源开放处建有古朴雅致的观景建筑观鹭轩,由此可望见浣花溪纵深方向的美景,溪上横有手工制作的原木木桥,质朴醇厚,极具特色。
1、杜甫草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位于公园的中心部位,杜甫草堂--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草堂总面积有240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试中国古典园林。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期间有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严穆、古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草堂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成都著名的景观。
2、万树山位于公园南部,以一座人造山为主,植如密林,占地6.5万平方米,并配以万竹广场、川西民俗文化广场,锦水绕行其间,山体形态变化丰富。绿化分为春夏秋冬四景附以阳光草坪和花卉相衬,营造出绿竹通幽径,青萝拂行衣的意境。里面有很多鸟类等动物出现,在这里可以欣赏和观赏到很多树种,景观美丽。
一万树林,植被茂密,走在其中有另一番韵味,并有万竹广场的匹配,更是给整个公园添加了色彩,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上也采用先进的技术水平,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了保障,这个景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3、沧浪湖位于公园的中心地带,水面面积4.3万平方米。沧浪湖主要由草堂入口广场、浅滩、溪流、小岛和一座位于岛上的景观建筑浣花居组成,营造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游人可以在湖边游耍,湖岸周围有柳树和假石,人们可以在此处休息,湖岸上有雕塑与周围的环境容为了一体。草堂入口广场的设计将三曹、三苏做为塑成雕像立在广场的两侧,给广场增添了色彩,广场上还设有休息区,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在道路的两侧还栽种着各种树种,就像一条林荫大道。
4、白鹭洲,位于公园北侧,在杜甫草堂与四川博物馆之间,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以湿地为主,分为招引区、观鹭区、投食区、隔离区,以及点缀其间的栈道、小桥等,营造出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的意。湿地的保护是整个设计的重点,为保护好自然景观,在路线的设计上,采用曲线试的构思,将这个湿地分为了几个不同的区域,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感受到湿地的保护。桥梁的设计采用环保的设计风格,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
5、著名的诗歌大道,是近几年才建成的,它悠长而通透的设计风格,带领走进了时空的长河中,领略着岁月当歌古韵悠长的诗歌风光。它位于公园的南侧,走在这条大道上就如穿梭在历史的走廊里,与众多诗人一起共享,沉醉于诗歌中,在设计的风格上采用现代元素,道路的两旁竖有众多诗人的雕像,有生动的表情。在地面的铺设上采用坚硬的石才与金属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将这条具有诗情画意的道路铺设而成,这样游人在游玩的时候,也能对历史文化了解。它的独特设计,为整个公园增添了色彩,深受游人的喜爱。
6、整个公园有很多小的景点与大的景区混合构造而成,是一个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文化景区,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文化醇厚的历史底蕴,是一座集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相结合而成的一处景观公园。
植树节的诗歌篇10
关键词: 《诗经?国风》 婚恋诗 植物意象
一、引言
《诗经》在农耕文明下形成,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使先民对大自然产生了极度依赖,而爱情是人们生活画卷上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笔。我国最早的爱情诗歌记载可追溯到《诗经》。在距今两千五百年的时光中,记录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爱情故事。在《国风》中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居多,而植物这个特殊意象在婚恋诗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因此,本文选取了植物意象作为切入点,分析《诗经?国风》中婚恋作品如何借助植物,表达上古人民的生活经验及内心情感,将抽象化为形象。曾有许多学者对《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加以研究,清朝学者顾栋高《毛诗类释》①对《诗经》的训诂划分了43种树木、38种蔬菜、37种草类、24种谷物、17种药物类、15种花果类,植物意象之繁多可见一斑。
二、《诗经?国风》婚恋诗中常出现的植物意象
(一)成熟的果实意象
果实意象在《诗经?国风》婚恋诗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有许多种,较典型的《国风?召南?坑忻贰分械拿纷樱骸坑忻罚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坑忻罚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坑忻罚顷筐I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②这是一首大胆的求偶诗,在诗中渴望配偶的女子将梅子纷纷抛向心仪男子,梅子越来越少,但是心仪的人还未出现,表现了看到梅子成熟而暗暗神伤自己还未出嫁的一个女子,感慨自己青春时光逝去却还没有大胆的青年男子向自己求爱。
还有较著名的果实木瓜,《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这里有木瓜、木桃、木李几种果实,在古时候可以作为男女相好的定情之物。
还有其他果实,“桑葚”:“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卫风?氓》)“榛”:“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邶风?简兮》)还有诗中不常见的“椒”(即花椒):“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唐风?椒聊》)这些果实都或多或少与婚恋生活有一定的关系,如花椒就有多子的寓意。
(二)嫣然的花意象
《诗经》中的花据不完全统计有一百三十多种。除典型的《周南?桃夭》中美艳的桃花之外,还有很多婚恋诗涉及花意象。
如《召南?何彼Z矣》“何彼a矣,唐棣之华。”中的“唐棣花”,再如《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除了山上生长的扶苏树和青葱的乔松外,还可见隰间的荷花和红蓼意象。《陈风?泽陂》中也有荷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舜华和舜英即木槿花,将女子的美貌比作水灵的木槿花,“颜如舜华”也成了后世赞美女子的佳句。
还有许多细微之处也“开花”:《郑风?溱洧》中联结男女之情的兰与芍药。“国风”中的花意象不只存于婚恋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A,有女如荼。”形容女子众多的“荼”。“雅”中同样有寄托着哀伤的凌霄花“苕”(《小雅?苕之华》)。
(三)纤弱的草意象
草的意象在国风婚恋诗中的相对于果实和花来说更多一些,草脆弱但生命力旺盛,在婚恋诗中常被比作在情感方面处于弱势的女子。
葛藤可说是《国风》婚恋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草意象,它的生长习性较特别:生于丘陵地区的坡地上或疏林中,葛藤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生于阳光充足的阳坡,攀附于灌木或树上。对土壤适应性广,耐酸性强,耐旱,耐寒,在寒冷地区,越冬时地上部冻死,但地下部仍可越冬,第二年春季再生。很明显它的生命力很强但必须有所依附。
《周南?葛覃》中的蔓草“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唐风?葛生》中“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四)农作物意象
除果实、花、草植物意象外,还有较特殊的植物――农作物。“黍”出现在《王风?黍离》中,“黍”即糜子,给它的子实去皮后又叫黄米,富有黏性,可酿酒、做糕,《王风?黍离》抒发的是感慨西周灭亡、思念故国家园,“黍”成为后世诗人感怀离家失国常使用的意象,如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就抒发了源自诗经的“黍离之悲”。五谷:稻、黍、稷、麦、菽,这些都在诗经中出现过。“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豳风?七月》)。“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王风?黍离》)。“昔我往矣,黍稷方华”(《小雅?出车》)。“硕鼠硕鼠,无食我麦”(《魏风?硕鼠》)。“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小雅?小宛》)。除五谷之外,还有许多农作物:牟、禾、粟、藿、梁、、y等出现在《诗经》中。
(五)其他植物意象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还出现了这样一些植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桑树“彼汾一方,言其采桑”、笔直的青檀树“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下曲而高的湍尽澳嫌湍荆葛n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还有提到较少的松、柏、竹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
三、《国风》婚恋诗中植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在以上多种植物意象中,果实、花、草三种植物意象与女性形象联系最紧密,它们是古代女子们在日常劳作中经常接触到的植物,女子把这些植物作为传达情感的对象。
(一)果实意象与女性
在农耕生产的古代,人们的情感自然和农事相关,成熟的果实就成了人们寄托喜爱和美好愿景的意象。在《诗经?国风》婚恋诗中出现的果实意象就象征着成熟的女子、成熟的情感甚至有瓜瓞绵绵的意义。不管是成熟掉落的“梅子”还是香气扑鼻的“木瓜”都和渴望求偶、婚嫁的女性形象有关。
1.如《国风?召南?坑忻贰罚关于这首诗,闻一多先生在《诗经新义》③中说:“在某种节令的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对方如果同意,还在一定时间内送上礼物来,便可以成为夫妇。”这首诗中表现了女子的焦急渴望,成熟的梅子成了传递爱情的工具。酸甜的梅子,能够用来调制味道,梅也有了调和众味的延伸意义,《淮南子》中提到:“百梅足以为百人酸,一梅不足以为一人和。”梅子的酸甜可调和婚姻生活滋味,于是梅子也成了爱情的象征。成熟的女子向男子抛出渴望婚配的讯息,这种直白大胆的行为足以表现女子内心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渴望。
2.《国风?卫风?木瓜》中的木瓜,同样引用闻一多的《诗经研究》④:“《木瓜》诗当是古俗于夏季果熟之时,会人民于林中,士女分曹而聚,女各以果实投其所悦之士,中焉者或以佩玉相报,几约为夫妻焉。”成熟果实意象具有了定情作用,“木瓜、木桃、木李”瓜果象征着女子,“琼琚、琼瑶、琼玖”玉石则象征着男子,虽“木瓜、木桃、木李”价值远不如回报的“琼琚、琼瑶、琼玖”玉器,但爱情的价值远不是这些可衡量的。瓜果和玉石的交换意味着男女情投意合,互许终身。
(二)花意象与女性
一提到花,人们会联想到缤纷的颜色、沁人的香味及袅袅的姿态。中国人对花有一种原始崇拜,即把花卉看做女性生殖器官来崇拜。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⑤中对花卉生殖崇拜有这样的解释:“从表象来看,花瓣、叶片、某些果实可状女阴之形;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