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日本表面上是“礼仪之邦”,却是源自于自卑?
初到日本,日本人随时随地表现出的礼节,让我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人非常汗颜。不论之前对日本的印象如何,这种普遍的礼节,可以让每一个来日本的外国人产生出对日本的尊重。
抛开成见来说,日本其实和中国一样,也是礼仪之邦。日本人很注重礼节,在日本,社会生活中的礼节、礼貌行为被看作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表现形式,甚至被当作是一个人修养程度的标志。
日本的人际交往中礼节繁多,日本人见面要以鞠躬为礼,且根据弯腰鞠躬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日本人的鞠躬一般分为15度、30 度和45度,弯腰越低表示越尊敬。15度礼常用接待客人之时,30度礼用于向别人表示感谢,45度礼一般用于向人道歉,要做到眼睛注视对方的脚部,是日本的"最敬礼"。
执礼之时,日本人的态度谦恭、郑重,男性两手自然下垂放于身体两侧,女性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以示恭敬。日本人那些酒店礼仪小姐、商店售货员、公司接待员,平均每天要鞠躬几千次,所以有人戏称日本人为"鞠躬机器",可见日本的礼节之多。
日本人礼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行为准则繁多的国家。历史上由于日本社会独特的政权体制,导致各个阶级所、阶层之间都有详细的关系准则,并渐渐地演化成各种社会规范,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日本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要举行很多种礼节仪式。 孩子出生后要举行命名仪式,新生儿满月后要由祖母或母亲带到神社进行参拜,以求神仙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孩子周岁生日时,也要进行各种仪式,为孩子消灾避祸。孩子长大后,还有“ 成人仪式”、结婚典礼等必经的仪式。这些仪式, 给每个日本人都深深打上了社会礼貌规范的烙印。
日本的学校开设了道德课,专门教授礼貌教育及礼貌习惯,“习礼畏法”被看作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把员工的礼貌行为看作是企业的形象和企业文化,认为说声“ 您好” ,可以化生疏为亲密, 缩短人的感情距离,消除心灵的隔阂,形成企业的向心力。
魏晋时期,中国的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对尚处在蒙昧时代的日本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教化作用。公元7 世纪,日本圣德太子根据儒家思想,制定了规范社会秩序的“ 国、君、臣、 民” 关系的《十七条宪法》,把儒学中的“ 仁、义、忠、孝”与皇权神授、孝敬为先等传统道德思想融合在一起,并大力推崇和渲染,使得仁、礼、忠、孝等儒家的伦理道德植根日本社会,成为日本社会的主导思想。
近代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在学习现代的西方文明同时,提出“ 东洋道德, 西洋艺术,精粗不遗, 表里兼收” 的主张,在输入西方文明的同时,坚持自己民族道德文明存在的价值,并逐渐形成了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礼貌风范。
日本人的礼节处处可见
日本人对语言很讲究。日语有简体与敬体之分,并有一整套完整的敬语体系。一般来说,公司里的下级对上级讲话时,要使用敬语,上级对下级则可以用简体语。关系亲密的同事之间交谈时,可以使用简体,但正式场合要使用敬体以示尊重。亲友见面时,辈份低的一方必须要讲敬语,以示对长辈的尊敬。用敬语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以示礼貌。
日本人在表达不同意见时,用语喜欢委婉、含蓄,很少有直来直去的。日本人非常注重在公共场合的礼节,地铁或巴士里很少有人大声交谈,即便是交流,也是悄声细语,绝不会出现谈笑风生的现象。日本人去别人家做客,一般会事先电话联系,不会贸然造访。做客时一般也会带点礼物,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在日本做客时,未经允许闯进主人的卧室,是极不礼貌的,会给主人带来难堪。宴请客人时,主人为客人斟茶,也是以斟八成满为最宜,如果斟十分满,则是一种不尊重客人的举动。在家里接待客人时,要保持正坐,把双膝并拢跪于蒲团上,腰板挺直,臂部压着脚跟。宴请客人时,主人为客人斟酒后,客人也要及时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表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日本人认为服装与仪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我的表现,同时也是得到对方信赖的第一步,为今后的交往开启良好的开端。所以日本人在初次见面、商谈工作、接待客人、入学及就职面试、举行会议等郑重场合,一般不穿太华丽的衣服,而是要穿深蓝色、深灰色、驼色等颜色的衣服,女士则一般佩戴胸花、胸针,戴上项链等,使自己的打扮与场合的气氛相符。
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日本女性对自己的形象都比较注意,尽量给人整洁的感觉。 在社交场合,日本女性都要化妆。因为日本人认为女性若以“ 素颜”见人,就像没有穿外衣上街一样,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但是日本也不提倡浓妆,要求女性要给人一种整洁、自然、健康的感觉。
在主人家就餐时,日本人一般都会把没吃完的残物放在自己的盘子一侧,或者用餐巾纸包好再放到餐桌上。 把垃圾扔到地上或者弄得满桌都是,是极为失礼的。 就是吃点心,也要在吃完后把包装纸叠好,把空器皿重叠起来,以便主人收拾。
日本人的礼节来源于自卑
日本社会是个儒学社会,但日本的儒学与中国儒学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儒学仁重于礼,对内在心性的主动塑造和追求远重于对外在规范的严格遵循和顺应。但是日本学到的儒学,致力的是外在理性的建立,是对行为规范、姿态仪容等礼文细节的坚决确立和严厉执行,而并未去着重内在心性的塑造。
日本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家和儒学家荻生徂徕一生致力运用儒家的教诲,维持日本社会良好的秩序。荻生徂徕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在日本影响力十分巨大。他的学说曾经风靡日本,在今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仍然十分巨大。
荻生徂徕认为:仅凭口耳说教似的道德灌输和内在良知的自我制御,是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的,实际上也是靠不住的。所以他主张,社会公德的建立,需要的不是内在自觉,而是外在训练。也就是通过“以外化内”的礼仪规范,并通过长期实践,让每个日本人都能自觉的遵守社会秩序。
日本人的言行举止上礼节繁多,正是几百年来不断训练的结果。哪怕这种礼节有虚伪做作的成分在内。有些中国人常常讥笑日本人的礼节是虚伪的,这是因为他不懂得日本的历史和国情。
日本的生存环境很差,可以说从地缘上来说,日本是世界上灾难最为多的国家,而且自然资源很少。所以日本社会必须抱团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生存。但是抱团之后,团体内部每个人如果没有严格的分工和位置,都不去维护团体的利益,那么日本就会被世界远远抛在身后。
日本人也认识到自己地理环境的恶劣,所以日本人心中有着很强的自卑感。为了消除这种自卑,日本人就必须更加努力,从基本的礼貌到道德品行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努力做事。这就是中国和日本区别,也可以说是差距。
独特的社会体制,使日本社会形成了森严等级制度,每一个阶层的人都要严格遵循属于本阶层交往的礼节,礼节和礼貌行为被看作是一个人修养及身份地位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根植于社会道德观念的礼貌行为便成为人们所普遍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
日本人以各种礼节的形式来酝酿出和谐的交流气氛,并很重视这种和谐的气氛。但是,在日本人“ 彬彬有礼” 的微笑后面,却藏着“ 洞察秋毫” 的严格审视。只有通过了这一关, 才会有下一步更好地沟通和更和谐的交流,乃至于事业上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