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人看了想谈恋爱的剧(看完这部剧再次坚定)
渡部建出轨那点事曝出后的大结局剧情,果然又是女方在社交媒体上道歉了。
▲ 12号,佐佐木希在ins上发文希望自行处理家务事
网友说只是为了占用公共资源道歉,但又有什么区别呢?日媒新闻标题写着明晃晃刺目的「谢罪」。
旁观者咬牙切齿指点江山,当事者出来收拾残局为过错方买单,讽刺归讽刺,但这或许才是残酷真相。
渡部建被封东瀛罗志祥,真的辱志祥了。
婚内出轨各式女性,年龄跨度20~50岁,哦补充信息点是还包括男性艺人;不问时间不怕疫情,勇气可嘉;出轨地点随机可控,包括公共厕所。
我觉得连每天泡在狗血伦理戏码里的家事法官,都需要适应三分钟。
娱乐新闻总是不遗余力往「每日恐婚小故事」里添加素材。
出轨、(冷)暴力、久处生厌......任意单品都会让原本就脆弱的婚姻亮起红灯。
最近我还在同步追着首播就被认证「恐婚元素过盛」的——
《了解的不多也无妨,是一家人》,呈上来的还是组合套餐。
秋瓷炫饰演大姐恩珠,和老公貌不合神也离,夫妻俩一直分房睡。
偶像剧男女主同框即发糖,这二位同框即令人抓狂。
家里毫无生活气息,双方永远隔着一条银河,连搭伙过日子都算不上。
就这相处状态,心里没鬼算我输——
大姐和咖啡店小哥往来密切,看上去像是精神出轨。
老公问起,她笑着说对方只是个孩子。
我们笃定大姐是婚姻不忠者时,发现大姐夫才是怀着鬼胎大撒狗血的那个。
这部剧神的地方也就在于反转多,总是打你一个出其不意。
当大姐说完:你对我无兴趣,你对全世界都无兴趣。
真正的炸点才登场:大姐夫是个骗婚的gay,大姐被同妻基本实锤。
这该死的信息量,有望超越《完美陌生人》。
再看韩艺璃饰演的二姐恩熙,交往9年的男朋友瞒着自己劈腿好多年。
劈腿对象带闺蜜组队逼宫,对着正牌女友喊小三,真有意思吼。
恩熙上门找男友兴师问罪时,好友又往她心窝子里戳了一刀:
实际上,大多数出轨/劈腿早就有迹可循,只是付出型人格的当局者们身在局中不自知罢辽。
儿女这代婚恋现状乌七八糟,上一代也一地鸡毛。
这剧一开场就抛了一个新词儿:卒婚。年近60的父母选择不离婚,但分居。
虽然这是对老年夫妻,但展示的婚姻问题却具有普适性:
彼此从无话不谈到零交流,情感冷却至凝固状态,相看两生厌。
而这对老年CP,也给本剧出轨队加了一分,老头子疑似年轻时有个私生子。
剧中提出卒婚的母亲,早在几年前就有了分开的想法,她对丈夫说的那番话可以说是人间真实:
这是很多现实夫妻的同款状态,平淡如水,幸福感极低。
影视剧最后会回归治愈走向,《是一家人》是家庭题材,后面肯定会让了解不多的一大家子人重新建立关系认知,回到珍惜的母题。
但头两集抛出来的信息量,已经足够让恐婚大军再往后退一步了。
几年前,《80后、90后中国青年婚恋观》中的数据显示:82%的单身青年因为缺少勇气而不去恋爱,76%的适婚青年有恐婚心理。
大家的恐婚程度,可能还会越来越高。
有一纸结婚证约束的婚姻关系都是这样脆弱,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就像出轨,随便调动一下我律师朋友那里的狗血素材,一对长期不交流,吵完架就冷暴力的中年夫妇,男方手机里有十多个「汽车美容交流群」,表面上聊洗车,暗地里是一群中年男人在开车。(出轨群)
最恐怖的是,女方早在一两年前就知道,家人都叫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犯错的人总在被揪住辫子的那一刻跪地认错,过后又忘得烟消云散,带着一种反正你会继续原谅我的“一腔孤勇”,一回生二回熟。
去翻离婚律师整理的案件册子,你会发现生活比戏剧精彩百倍。何止出轨,一地鸡毛系列都在那儿 。
这届年轻人日常恐婚,大概率不是作,而是看完扎堆的活案例后,给自己提前预习。
大家害怕的或许并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对各种关系、人性的不确定感。比如——
「并不希望感情在生活琐事之中被瓦解。」
离婚原因数据显示,出轨和家暴并不是首要因子,反倒是大家难以想到的生活琐碎。
▲ 源:2018浙江省司法大数据
谈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melo体质》里渣男没把女神追到手的时候,恨不得把夏目漱石挂在嘴边,闪婚生娃后,恋爱时的激情褪去,瞬间无法接受凡夫俗子的生活,拂袖而去。
现实中很多夫妻,在生活小事里逐渐失去热情,一旦开启静音模式,就意味着对彼此都没有了期待。
这样过下去,好像有点亏。
「意识到女性在婚姻里利益让渡的必然性。」
《82年生的金智英》里,金智英有句独白是:只有我一个人处于战争中。
丈夫说她休息一阵也好,她只能绵软无力地反问:看孩子算休息吗?
在职场也很尴尬,连找工作都要拍胸脯保证自己能胜任工作。
不说影视剧,就看身边的宝妈朋友,她们要么边带孩子边上班,活得如打仗,要么直接放弃工作,辗转开始在朋友圈带货(微商)。
「婚姻中复杂关系交织,难以调和。」
其中最难调和的亘古难题,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十多年前的恐婚大剧《双面胶》,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现实性,有点生活感悟之后再复习,简直窒息。
海清饰演的丽鹃不顾母亲反对,嫁给了凤凰男李亚平。结婚第一怕嫁错人,尤其是过了自己这关的,陷进去之后真没那么容易脱身,第二怕遇到刁钻的上辈人,企图改造下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丽鹃算是直接掉进了一个深渊。
排名top的几个恐婚情节划重点——
同处一室是婆媳关系的照妖镜,餐桌上多吃一块肉不行,婆婆得护着妈宝男,呛媳妇:我多吃一块,儿子就少吃一块。
婆媳没正常相处过,直到丽鹃怀孕才给点笑脸,指望着给自己生孙子。
而没多大本事又自私的凤凰男,觉得妻子妥协理所当然,以自个儿妈的旨意为原则。别忘了后面婆媳开撕,他直接上手掐过去,暴露了家暴男属性。
让人心寒的是,丽鹃孩子没保住,这对母子首先想的是还能不能再次怀孕。
丽鹃后面生了宝宝后,冲突再次升级。婆婆怕孩子和妈亲近,倒掉母乳,不让双方接触。(现在重温真觉得360度螺旋转弯奇葩)
好好一闺女嫁过去,合着是去当生育机器的?
真·戏剧来源生活(《双面胶》真人原型更悲惨,电视剧大结局已经美化过了),很多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的桥段,可能每天都在发生。
我有一个已婚朋友,大女儿2岁,第二胎已经安排上了,4个月刚显怀就被公婆下了死命令:这胎如果不是儿子,还得继续生。(但现实是她这胎如果还选择剖腹,继续怀风险会很高)
我们所有人都黑人问号,2020了诶。她公婆一家经济条件算优厚(某沿海城市有两套房),但不至于有皇位要继承?
然而现实是,听过这种家族需求的女性不在少数。
「年轻人对婚姻的悲观主义,很大程度还来自于上一代人。」
之前看到有知乎网友在恐婚话题下写下了答案:
这届年轻人不想重蹈覆辙,或者换句话说,想更谨慎。
恐婚党挺矛盾的,排斥婚姻的理由很多,觉得独自美丽才能保平安;又难免不被世俗婚恋观和催婚大军干扰。
但实际上,我倒是感觉没有必要刻意克服,它固然是一种情绪反应,但同时也让女性更加理性思考,在婚姻中我们可能需要面对什么,帮助更好地取舍。
已婚姐妹聚会吐苦水是常态,但你说她们每时每刻都辛苦吗,那一定也不是,生活中总该能吸到糖分的吧,就像我那个朋友常说,两代人住在一起受尽了憋屈,但回头看一眼不到2岁的女儿,好像又被稍微治愈了一丢丢。
当我们在脑海里读取那些恐婚小故事的时候,可能会做出权衡:此刻我究竟能不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就像很多人重看《双面胶》,觉得女主角一开始就该听她妈妈苦口婆心劝说,也不至于酿出一场婚姻悲剧。也明白了为家庭付出是女性的选择,但有个前提是保留自我意识,能随时给自己兜底。
也有更多人开始承认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这种隔阂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生活习惯和观念层面的。
人性不是只有真善美,生活不是偶像剧,就像是有人说的:大家不过都是在泥潭里扑腾到疲惫不堪。
认识到这些之后,做选择的时候可能会更谨慎,更忠于自我。
所以呀,现阶段没想过婚姻,不管是独身主义还是没准备好,也大可不必有心理负担。
先说前者,经济和思想独立的女性自主选择其实很宽泛,唯一要战胜的,可能是普世价值观。做好和催婚大军打持久战役的准备,如何让自己内心强大成了必修课。
自由是大家的终极追求,说到底,关注自我内在需求,以自己为中心又有什么错呢?
至于后者,还没真正准备好的情况下盲目走进婚姻,反而是不负责任。对婚姻质量有要求,同样也没错。
婚姻说到底是门选修课,回想我们挑选修课的心理活动——
真想选才会选。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