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剧场 | 一个深化医学伦理教学的新尝试

  作者:李锦虹(辅仁大学,临床心理学)、邱浩彰(天主教辅仁大学附设医院神经科,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神经科)摘要:本研究尝试将『论坛剧场』应用于医学院之生命伦理课程,透过质性研究探讨执行之过程,并从不同角度评量其成效。研究对象:某大学医学系二年级修习生命伦理课程的学生,共 47 名。研究工具:期末课程评量问卷、观察者纪录、课后检讨会议记录、以及学生的反思札记。研究过程:研究团队设计四个生命伦理故事作为案例,由四位戏剧专家及课程教师以论坛剧场之形式带领课程之进行。每个故事进行 2 次课程(共计 4 小时),合计 8 次课程。于论坛剧场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分别搜集量性与质性资料。研究结果:量性评量显示,学生对此课程的喜欢与收获程度,在期末有显著的增加。质性评量对于执行过程的复杂现象、所遇到的困难、检讨与建议等提供主题式的描述,这些描述分别涵盖学生与专家的观点,可以成为后续课程改进之参考。关键词:角色扮演、论坛剧场、医学教育、医学伦理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凹刺戏剧沙龙

  1

  文献探讨

  Literature Review

  目前医学伦理教学趋向采取活泼互动的方式,以提升学生的上课动机。教师经常使用戏剧或角色扮演,为学生创造体验和演练的机会。戏剧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不影响真实病人的权益下,快速接触临床实境中的问题,既生动又具有震撼力(李锦虹、邹国英、王志嘉、穆淑琪及邱浩彰, 2009; Dempsey & Lucas, 2006; Joyner & Young, 2006)。在经历过多年角色扮演的应用之后,研究者发现不论是课程教师自行带领,或是教师与剧场专家合作带领,学生要贴切的演出故事中的角色并不容易。若要做得好,学生跟教师都需要花费很多心力,会压缩到原本就很少的课堂时间,伦理议题的讨论也较难深入。若要保留戏剧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的贡献,则演出的部分若由剧场专家负责,教师便能充分发挥其原本的专业角色。本研究尝试由专业演员演出的「论坛剧场」作为教学法,将此形式应用于医学院的生命伦理课,目的在观察此创新课程的执行过程,探讨初步之教学成效。

  ? 医学伦理教学之概况

  医学伦理谈及人们对生命与死亡,价值与抉择的议题,是很多医学院的必修课。依照 Self(1993)的回顾,医学伦理教育可归纳为三种理论取向:一为文化的传输(cultural transmission),这个取向强调古典的博雅教育,如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以专业为导向去内化医疗规范(誓词)的传统价值。二为情意发展(affective development),重视医师对待病人、同事、甚至对自己要有关怀、敏感度及同理心。这个取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导有关人际沟通、压力处理、个人成长等课程,主张培养个人自尊与成熟的觉察,自然可以带动专业的发挥。三为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这个取向主张医学教育应以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考为核心,道德并非专业价值的内化,而是对于伦理四原则(尊重自主、不伤害、行善、公平正义)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授课方式也是以认知取向为主的,伦理课程常常采用由上至下(top-down),依赖理论原则来解题的教学取向,延续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角色。这些以认知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奠定学生对于伦理议题的基本知识,培养正确之态度。但是限制之一是:伦理授课容易被「法规化」,学生抓住「依法行事」作为其对两难问题的解答,关心怎样做才不

  违法,以为伦理就是守法(Gastmans, 2002;戴正德,2006)。然而,守法只是道德的最低标准,纵使一切合法也未必合乎伦理或能顺利解决问题,更何况在复杂的临床案例中,常有很多例外与法律上的灰色地带,需要医师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做决定。限制之二是,学习者容易在抽离脉络的情况下,失去对个人处境的理解,而讲究寻求同一性的解答。课程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由于案例的脉络背景不同,解决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培养良好的伦理思辨能力才是关键。另一方面,由于对伦理问题的复杂面了解不够,学生容易产生直线式的思考,对于不同角色的问题很难体会。因此也显示出同理心的培育,在医学伦理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

  邱浩彰等人(2012)指出了下列值得探讨的方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活泼互动、采取软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感觉」进而「受感动」、应用多元的教材、进行跨领域教师的合作;在教学内容上要培养伦理思辨能力、减少智性化的老生常谈、讨论切合真实需求的案例,增进对医师与病人双方角色的体验等等。

  戏剧有故事脉络,有真实的人际情感,也有临床情境中需要注意到的许多细节。当紧贴着各种脉络的故事情节一幕幕的展开,真实的人物跃到眼前,学生的情感被唤起,便能进行一种处境下的学习(situated learning),让身体与心理都能与角色展开对话。透过叙说,戏剧可以加强情绪

  连结、认知发展以及道德想象的训练(Arawi, 2010)。这些剧场特性刚好响应了当前伦理教育的要求,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伦理问题的彩排、反省与讨论。

  过去在伦理课程,教师也常常邀请学生扮演案例故事,以使课程活泼生动。但是,没有专业引导加上学生的紧张或害羞,很容易流于嬉闹或哗众取宠,以至于趣味性与提高动机的效果达到了,课程的目标却模糊了。针对这些问题,『论坛剧场』(Forum Theater),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赖淑雅译,2000)。因为论坛剧场是由专业演员演出富有争议性的故事,配合弹性的互动设计,可以为观众营造出活泼且丰富的对话空间。这样的形式同时具有可以真实呈现情境,又能预留时间进行深入讨论的机会,十分契合伦理教学之需求。

  ? 论坛剧场的操作

  论坛剧场演员若由学校教职员来担任,在角色互动时学生可能感到害怕而影响到学习(Torke, Quest, Kinlaw, Eley, & Branch, 2004);若全由学生来扮演角色,学生可能无法作事前准备并胜任演出。另一方面,学生较难呈现出两难的冲突,由学生演出角色,往往过度强势或弱势。因此若由专家或是专家指导的演员来演出,则可依课程目的作各种调整,准确地带出重要议题,以达到课程的目标。

  尽管教学主题、使用剧本的细节、以及使用的目的各有不同。在使用论坛剧场时,最重要的精神即是由观众去引导剧本的改变。论坛剧场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所有参与者共同对话,不只是老师与学生,也包含同侪之间的互动。这个论坛空间打破台上与台下、情境与现实、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线,各种不同想法与不同意见都可搬上舞台让观众演练。观众能在戏剧情境中推理出不同的可能性,并提出最终的解决方式。

  ? 论坛剧场的教学功能

  论坛能创造出对话的学习情境,而剧场的形式则能提供轻松活泼与安全的气氛,让学生勇于尝试,尽情抒发真实感受。因此,学生可以化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积极的投入。这种主动性使得学生对于上课内容产生更多的兴趣,于多元校园文化中能接纳异己,改变校园气氛,也被教师认为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教育工具(Boggs et al., 2007; Joyner & Young, 2006)。

  2

  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

  ?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某大学修习「生命伦理」课程的 47 名医学系二年级学生,男生 41 名,女生 6名。

  ? 研究工具

  ★ 期末课程评量问卷(自编)

  ★ 观察者纪录

  ★ 课后检讨会议记录

  ★ 学生反思札记

  ? 研究设计

  (一)剧本编写

  论坛剧场单元共进行 8 周,单元:生命伦理原则介绍(2 次)、资深医师演讲(3 次),同理心的想象练习(1 次),以及成果验收(2 次)。

  本研究在计划执行前三个月,由研究者邀请戏剧专家与专业演员参与剧本的编写。产出四份剧本(三角恋与分手、严格的父爱、梅毒与脑瘤、放弃急救)。

  (二)研究程序

  研究架构请参见图 1,每个案例两周的设计请参见图 2 与表 1。

  (三)测量工具

  课程全程录像,每次课后团队举行检讨会议,共计八次。学生每周在论坛剧场课后,于小本子中留下简短回馈,在期末书写一篇学生反思札记。

  ? 资料分析

  量性资料以 SPSS12 作为统计考验的工具,对「期末课程评量问卷」进行单一样本 T 检定,以中间值 3 作为检定值,检验问卷是否有中上程度的反应。质性分析则由第一作者与一名已具质性分析专长的硕士级研究助理进行内容分析,数据源包括「观察记录表」、「课后检讨会议记录」、「学生反思札记」等。

  3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量性资料结果

  期末评量发现学生的喜欢程度与收获都显著高于中间值(p < .05),显示学生对于论坛剧场有不错的接受度。学生对故事三与故事四的喜欢与收获程度偏高,透露医疗案例的教学效果较佳。

  ? 质性资料结果

  (一)学生的角度

  1. 创新的课程被理解与肯定

  2. 上台演出会产生心理障碍

  3. 演出与观察演出带来自我洞察

  4. 取代角色的思维扩充与同理心

  (二)教师的角度

  1. 动机的引发与课程定位需要更多解说

  2. 如何处理畏惧上台的现象

  3.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取代角色

  (上来演练的同学大部分做得很好,但是由于角色的认同,学生容易对医师的同理较多,对家属或病人的同理较少,因此有些角色被冷落没有人提问,或是只有简短的反应而缺少延续性。此时,引导者便会更主动的平衡这种倾向,慢慢的将学生的注意焦点转移。相较于大班的角色扮演,在小组中进行有老师带领的团体内演练,效果较好。)

  4 .论坛剧场其他技巧的改善

  (针对学生的紧张,老师考虑到利用暖身、课程目的说明、「颂赞失败」、多作鼓励、不邀请发言的同学上台演出、事先测量学生对角色的了解程度、寻找容易的场景作为切入口、角色对话方式的设计、坐针毡的技巧变化、让同学有初步成功经验等等技巧来改善。)

  4

  结论与建议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本研究初步的成果是学生喜欢这门课,并且感到有收获。论坛剧场所营造的高拟真场景,让学生有机会身历其境的去学习同理心,改变了过去课程被视为只是纸上谈兵的刻板印象。学生在这个特殊的课程中获得了深刻的体会,增进了对于伦理思辨的兴趣,而寻求对这些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未来的临床工作也具有应用价值。

  然而,研究者也发现一些预期的现象并未发生。首先,我们预期学生能够主动喊停,自由的上台取代角色进行对话。然而,大部分学生却呈现沉默退缩,甚至焦虑不安的反应。求学过程缺少发声的机会,「不要出风头」的潜在文化,以及很难同理剧中人,都可能是无法自然反应的原因。这些问题也透露出,在可以享受论坛剧场的优势之前,须要先帮学生准备好能够上台喊停的勇气与能力,以便论坛剧场可以顺畅的进行。因此,研究者与戏剧老师都需要针对学生心理的需要,提出更具有鼓励性的引导技巧、设计更合适的议题、并在一些戏剧流程与操作方法上进行调整。除了外在因素之外,学生个人特质也可能有影响。

  其次,原先预期论坛剧场可模拟其他的剧场展演活动,差别只在于中途暂停,引导观众进行讨论。然而,实际执行时,发觉丑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决定讨论的焦点,舞台的铺陈与引导技巧要能够训练学生换位思考,或进入深刻的议题讨论,仍然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论坛剧场与一般剧场演出不同,除了案例故事要引人入胜、剧本结构设计采非典型、演员须兼具写实表演与叙事表演的能力之外,还必须要有优秀的丑客穿针引线。而目前的应用剧场工作者在教学法的熟练上,普遍尚未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赖雅淑,2012)。因此,要让剧场活动进行得热闹有趣是容易的,但是要跟参与者展开深入的思辨和对话,则相当不容易。此外,若要达到对伦理议题的深入探讨,则需要伦理学教师与剧场专家更密切的合作,以开展将论坛剧场应用于医学教育的专业作法。

  在伦理教育日趋活泼之际,交互式的论坛剧场是可行而且值得继续努力的一种教学法。因为这个方法既真实又深刻,能够诱发学生不同的体会,补充传统方法所难以带来的一些态度上的冲击与改变。质性资料呈现丰富的课室现象,将能指引后续论坛剧场的改善,延展出更周全的设计,以达成理想中的教学目标。

  本文对原文献做了节选,

  原文请参考如下文献详情查询:

  文献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

  教育心理学报,2018,50 卷,1 期,131-146 页

  文献名称:

  论坛剧场-一个深化医学伦理教学的新尝试

  作者:

  李锦虹(辅仁大学,临床心理学)、邱浩彰(天主教辅仁大学附设医院神经科,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神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