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培训总结汇总十篇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1)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建立在新闻宣传工作规律上的系统观

  如果说一个理论是科学的,那么,它首先必然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导向规律的论述:“报纸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事实规律的论述:新闻记者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受众规律的论述:报纸“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马克思《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和它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不但体现在它是指导无产阶级新闻实践的理论武器,更在于它是建立在新闻宣传规律基础上的科学系统观。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体现时展要求的与时俱进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不仅在于它完全符合新闻的固有属性和基本规律,而且也是随着社会和新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新闻导向规律的探索上,从延安时期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的新闻导向原则,到同志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再到同志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指针,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导向内涵,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生命力。

  在新闻事实规律的认识上,由强调客观事实的真实,到追求本质的“真实”,再到“努力使新闻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新闻的思想深度、增强理论穿透力和说服力,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

  在新闻受众规律的体现上,从中国共产党在办报初期所倡导和建立的群众性原则,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认真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的提出,再到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促进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为丰富新闻受众观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历史责任。

  党的60多年新闻实践的发展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体现时展要求的与时俱进观。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坚持党的领导、反映客观规律和体现人民意志的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揭示新闻宣传工作规律、体现时展要求的同时,尤其重视和实践坚持党的领导、反映客观规律和体现人民意志的统一。

  (1)坚持党的领导。新闻自身所具有的观念价值即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表明,新闻同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一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与党的事业休戚与共。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宣传党的主张,积极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2)反映客观规律。作为新闻所反映的事实,虽然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但如何善于从事物的本质即规律上来把握“事实”,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正确认识世界,就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论。要使新闻报道正确反映和揭示客观规律的本质之“真”,克服新闻报道的一般化和缺少思想深度的欠缺,就必须学习和掌握这一科学方法论。

  (3)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关注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同时,必须坚持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精神来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时代精神,讴歌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精神的先进典型及优秀事迹,揭露和批评社会不良风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党的先进性、方法的科学_生和服务的群众性,既是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高度的完美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的完整的统一理论。

  实践证明,在共产党的新闻实践的发展进程中,凡是把新闻的导向规律、事实规律和受众规律结合得好的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就发挥出巨大的宣传推动作用;反之则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实现弘扬主旋律与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有机结合,就必须从新闻宣传工作规律入手,紧密结合新形势,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统一观。

  二、认清世情、国情,是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科学的理论体系,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在新闻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忌采用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方法,应结合世情、国情的实际情况,注意联系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国际范围的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锋更为频繁。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啊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西方“新闻自由”“普世价值”等观念渗透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正确认识国情,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深刻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深刻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没有变。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两个100年”宏伟奋斗目标的同时,也指出“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在这样的国情下,新闻战线要“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工作,多做解疑释惑、平衡心理的工作”,要成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推动者。

  此外,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个人化、普泛化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影响力扩大,新闻从业人员日益年轻化等新的形势,加大了我国新闻战线舆论引导的难度,提高了新闻队伍提升素质的要求。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国情,在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任务越来越重,新闻战线结合新形势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尤其重要和十分迫切。

  三、全面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综合素质,是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途径

  要结合世情、国情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新形势下,就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导向价值(引导力)、真实价值(公信力)和受众价值(影响力)的实践要素而言,主要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全面提升新闻采编综合素质的途径来实现。虽然新闻来源于事实,但新闻不是事实单一要素的简单呈现,新闻工作者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运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和掌握事实的本质及思想内涵,传递怎样的价值主张和社会责任,通过什么样的创新形式来表现作品,这无不与新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素质结构要素存在缺位或有缺失,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不可能产生出来的。所以,全面提升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精湛专业技能、高尚职业道德和优秀创新能力的新闻采编队伍,是自觉坚持和有效提高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途径和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沟通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新闻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新闻媒体能否保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导向价值(引导力)、真实价值(公信力)和受众价值(影响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新闻从业者新闻宣传任务的加重和新闻生产环境的变化,理论素养功底不足、新闻专业技能有待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有所淡化、新闻工作业绩和水平急需新的提升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新闻队伍的发展和提高。针对目前新闻队伍的现状、变化和对培训的迫切需求,中央领导同志要求中国记协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记者之家职能,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全面培训的策划与组织。在中国记协书记处的指导下,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科学建立新闻工作价值体系与有效提升我国新闻媒体传播能力研究”,并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一道,组织新闻业界、新闻院系30多位学者、专家和研究生,历时三年编写完成委托项目的子课题研究成果——《新闻采编综合素质培训教材》,该教材以新闻从业者综合素质为核心,把新闻从业者的理论素养(价值基础)、专业技能(价值能力)、职业道德(价值规范)、工作业绩(价值成果)构建成一个完整且相互联系的价值体系,为开展新闻采编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供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全面充实的培训读本,为全面促进新闻从业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科学扎实的理论基础。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2)

  从2011年开始,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与江苏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展开合作,校媒结成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其中,以三江学院现代快报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专门安排三个或两个学期,离开课堂,到江苏现代快报社实习实训。迄今为止,已有五届共计99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现代快报实习。现代快报班创办5年来,在培养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涌现了一批新闻业务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如2011届现代快报班学生许哲在实习期间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二作者)。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笔者连续4年担任现代快报班校内指导老师,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有长期、系统的观察。兹就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的必要性

  在目前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属于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40%,属于传统报纸采编业务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60%。从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的分布来看,这种强调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已含有“全媒型”胚芽。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实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欠佳。对校媒联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更加强调新媒体、“全媒型”,这既是顺应党的新闻政策最新精神的必然要求,顺应社会与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这种模式自身完善、补强短板的需要。

  仍以《现代快报》为例,该报虽属传统媒体,但近年来报社的官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一应俱全。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在该报5个工作岗位上实习实训,其中3个岗位属于传统的采访、编辑、发行部门,实习时间约为6个月,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约为60%(总实习时间约近10个月,寒暑假大多数学生是不实习的);另外2个岗位则在新媒体部门,实习时间约为4个月,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的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为40%左右。

  从实习实训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在传统的报纸采编岗位表现优秀,在新媒体部门也很活跃,2009届现代快报班学生毕霄杰,现已担任网易房产频道南京站主编,业务能力在同行圈子中深受好评。但从现代快报班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往往抱怨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呆板地复制粘贴,自嘲为“搬运工”。能够独立地提出选题并完成内容采编的学生为数极少,发表点击率过千的新媒体作品屈指可数,这与他们在采访或编辑部门的表现落差巨大。

  反过来说,强调培养“全媒型”人才,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应用型”,而是在强调应用型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范围,使之具备适应所有媒体的业务能力。历时5年、颇见成效的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向“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应当是渐进的微调。完全地推倒,重起炉灶,花费比较高。当然,新闻学专业的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改进,则另当别论。

  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认真阅读理解的讲话,可以发现,“全媒型”人才这个提法,是在实际岗位上勤学苦练、岗位成才的语境下提出的,当然,的讲话精神也为我国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规格,指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新闻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沉迷于理论、封闭于课堂,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新闻媒体需要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更遑论“全媒型”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从方向上来说,应用型与“全媒型”是一致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不一定是“全媒型”人才,“全媒型”人才则一定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全媒型”这个提法更具统摄、涵盖、引领的力量。

  二、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要点

  笔者以为,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拓展合作媒体的类型

  校媒联盟从2011年开始形成,至今仍以传统报刊为主,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数量过少;几乎全部是事业属性的媒体,商业属性的媒体极少;几乎全部是校外的媒体,缺乏校内的媒体,校内筹建媒体机构(校园电视台、学校自办影视制作公司)早有动议,迄今尚无动静。总之,目前已选定的合作媒体,其类型过于单一,对于培养“全媒型”人才造成很大的限制。

  如现代快报班,缺乏广播电视类的实习岗位。现代快报虽有新媒体部门,但其新媒体部门只能说是整个报社的短板弱项,真正强的还是报社的采编部门。国内由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大多也是如此,其新媒体部门比较弱。前几年国内做手机报的为数虽不少,但没有一家传统媒体做手机报是做得好的,这在业界早有公论。当然,《现代快报》这类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在规范性方面还是比较强的,对学生不无教益。

  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来说,不同类型的合作媒体各有所长。即使是校园内部的媒体,也有地利的优势,学生在其中实习实训,相对来说,便于管理、校内的专业教师也容易介入,发挥指导作用。

  合作媒体的类型充分拓展开来,才能真正实现“全媒型”,培养出规范性与专业性均强的“全媒型”人才,培养出适应不同属性的媒体需要的“全媒型”人才。此外,类型多样化也意味着深度合作的媒体数量的增加,这有利于校媒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

  (二)严肃纪律、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强化竞争

  名师未必出高徒,只要勤学苦练,自学亦可成才。校媒联盟培养新闻人才,其教学管理高度复杂化,学生从事实习实训的时间长度(相当于课时数)的管理很复杂很难办,实习实训的教学现场难以监控,对于实习实训的师资认定与师资培养,高校方面有心介入,但在实际运作中却难以介入,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在实习过程中的作用。

  笔者与现代快报班的学生长期接触,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状况,有较为系统的跟踪观察。总结起来说,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关于实习实训存在着一系列错误的思想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可以概括为三重三轻:重采访轻编辑、重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轻新媒体的复制粘贴、重新闻业务轻社会活动。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负面影响较大,需要及时引导,尽可能减少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实习实训的各个岗位上,均应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需要效法传统媒体每天评好稿、挑错字的做法,公布出来,激励、刺激记者编辑多发好稿、少写错字。尤其是在新媒体岗位上,需要特别加强竞争意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往在考核评价学生时,更多重视报纸上发表的稿件,所占权重最高,对于新媒体作品比较轻视,所占权重较小。这种做法需要彻底改变,新媒体作品的权重应大幅度提高,并且增加媒体方面的主观评价、客观的点击率以及是否独立提出选题构思等,均应作为评分的依据。

  总之,高校方面在充分信任合作媒体的前提条件下,在人才培养的“教”与“学”两端,应更多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管理与引导。在文科各个专业,不论是否采用校媒联盟这种形式,但凡强调实习实训、强调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工作都必须更多地重视对学生、对学习的管理与引导。理工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其成果形态可以标准化、可以量化,管住结果、实际上也就管住了过程。人文学科则不然,仅从成果、结果方面,并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更多地重视学习过程的管控。

  (三)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

  民办高校的学生起点较低,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不可以与公办院校面对面地对垒,需要走小路、出奇招,需要寻找适合的媒体,获得一个可以练习做特殊内容的平台,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这里所谓的特殊内容,有四个特征:(1)以新媒体作为传播介质;(2)篇幅或节目时长短小,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碎片化阅读为度;(3)内容的形式新,文本形式有所突破;(4)在新的规则下传播。做鸿篇巨制、做思想内涵深厚的东西,不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所长。中国接入互联网20余年,手机用作大众传播媒介,不足20年。新媒体仍处在孩提时代,不同形态的内容后面的社交规则、言论规则刚刚起步。依据宪法与法律的规则不能破,具体细微的规则,未来势必广泛地、不断地受到冲击突破。从总体上说,本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逊于本一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应鼓励、扶持他们在不断突破中、在不断试错中有所创造。

  使用擅长写小说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书报刊时代的正确做法。使用擅长纪录片编导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电影电视时代的正确做法。进入媒介融合时代,需要根据媒介融合时代、根据“全媒型”的现状以及发展潮流,从全新的维度,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容生产能力,并以内容生产能力为准绳,来设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151-01

  我国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在面对需要大量其他领域知识背景的采访和报道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在教育界感到困惑和压力的同时,用人单位的需求却是急迫而明确。同时,细分受众的专业化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需求的重点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提高我国新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的新闻业发达,且新闻教育也一直位列世界翘楚,其成熟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模式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反思。

  1 新闻教育中独辟蹊径:美国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

  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CaseConsortium@Columbia) 起始于2007年的“奈特案例研究开端”(theknight case studies initiative),作为哥大新闻学院的新探索,学生借此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锻炼了领导才能,学习效果显著,学生亦可通过此种教学方法检验自己在采编、伦理、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可以说这是目前现有的最为完备、专业且具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平台。2011年起“奈特案例研究开端” 更名为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Case Consortium@Columbia,简称CC@C),开始了全新的历程。案例库的内容不再只是局限于新闻学院的案例,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JosephL.Mailman公共卫生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的案例,从而形成一个案例联合体,在建设完善该案例库的过程中还得到了阿迦汗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些协助,它也因此成为了基于哥伦毕亚大学的跨学科课程开发单位。

  1)案例库内容。案例库内容从学科上可细分为新闻传播学案例、公共政策案例与公共卫生案例三大部分,其中新闻传播学案例数量最多,共45个,从媒介形态上又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多媒体案例、视频案例、纯文本案例、西班牙语案例和外界提供案例。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多媒体案例的数量,融合了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的多媒体案例在这个案例库中有29个,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大都可以通过网络形式展现,部分案例含有完整视频;视频案例则是通过直接录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而逐步积累形成的。这些案例内容丰富,题材涉猎广泛,从“政府应当如何对待年迈多病的囚犯”到“多媒体新闻所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再到 “东南亚小国东帝汶在面临粮食短缺时应该进口稻米还是鼓励本地居民的生产”,每一个话题都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做出思考。

  2) 案例库维护。整个案例库运行所占用的人力资源并不多,这与我国动辄调动整个学校的各个部门的精英闭门苦练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两位核心人物:总监柯尔斯顿?朗勃格(Kristen Lundberg)教授和负责案例编写协调工作的安?玛丽?阿瓦德(Ann Marie Awad),柯尔斯顿?朗勃格(Kristen Lundberg)教授此前曾经就职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负责该学院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项目,还有五位特约撰稿人,此外还有四位事务的协调人员,一位负责案例标题的编写,一位负责西班牙语翻译,还有两位负责网站的维护,均来自哥大新闻学院的IT部门。根据 CC @ C网站 2012 年4 月刊登的一则消息,已有105所高校使用了这一案例库的产品,其中包括了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内的许多世界知名大学,我国高校中,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汕头大学也是他们的用户。哥大新闻学院的最初设想是想将其变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然而事实上在哥大新闻学院的课堂上,国际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研讨会、科学新闻研讨会、广播电视新闻管理、专题写作等课程都在使用案例库,它融入到了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说,CC@C通过最小的运行成本获取了最大的课堂教学收益,同时自身也在不断的丰富、完善,不只是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从一个单一学院的项目发展为跨学科的国际案例联合体,其在案例编写的组织方式、案例库的经营与维护等方面的做法,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 新手的直升梯:在职培训

  每年都有大批的新闻院校毕业生进入媒体行业工作,虽然这些毕业生已经是用人单位优中选优,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和瞬息万变的新闻大背景,他们要想在某一领域独当一面还是略显稚嫩,学校里的知识这时就显得有些大而全,仅仅依靠这些未免有些捉襟见肘,在应对突发事件或者是典型事件时也是少不了一番手忙脚乱。这时的在职培训可以针对记者所从事或即将从事的专业报道领域而缺乏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培训,从而弥补院校知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填补记者本身的知识漏洞,缩小与其职位要求的差距,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且效果显著。

  通常这些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新手记者整体水平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培训内容,同时考虑到本机构的发展战略、资金状况等客观因素,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并在各部门的协调支持下来执行培训计划。培训方式见仁见智,既可以是新闻机构内部的资深记者所做的目标明确的相关技能培训或是专题讲座,也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例如邀请大学教授来授课,甚至可以以拓展训练的模式来开展。

  美国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为业界优秀杰出的资深财经记者提供奈特-白哲特财经新闻奖学金项目,这也是在职人员的一种培训方式,以拓展和加深他们的专业知识,这种方式对于那些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记者如财经类、医药类、科学类可以起到很大的提高。虽然每年成功入选的记者虽然只有10名,但是一旦入选,不仅可以免除所有学费,还能获得高达5万美元的津贴。该项目涵盖的培训课程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方面的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专题等,也有实践方面的热门问题,如对冲基金、杠杆收购、证券报表分析等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几乎囊括了财经的各个领域,学员还有机会和财经界和传媒界的高管名流座谈或聚餐,也有机会参访纽约的传媒公司。虽然这种机会只会降临到少数精英的身上,但是这些精英则是各个机构的核心人物或者是主力军,他们所受的影响或者是所发生的改变可以很快的辐射到自己机构内部甚至影响到整个行业,所以这种精英培训课程的连带辐射作用亦不可小觑。

  需要说明的在职培训要想收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避免在职培训流于形式。只有明确了培训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安排合适的培训内容,只有培训内容满足了员工所需,才能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而做好培训之后的效果评估,既是对上次培训的总结,也为下次的方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4)

  一般地,新媒体是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主要是指宽带互联网络、手机两类新媒体。相应的,新媒体新闻人才则主要是指在新媒体机构(如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目前中国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1998年6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在全校理工科二年级的学生中招收了22名学生,前两年在理工科各专业学习,夯实理工专业知识基础,后两年学习新闻学专业知识和进行新闻实践能力训练。2000年7月,第一届网络新闻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随后,针对新媒体新闻人才培养的网络新闻专业在许多院校开始设立。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许多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课程设置的操作中各有侧重,形成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闻流模式、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传播流模式和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流模式。它们都各有特点,适合网络媒体不同层面对人才的需求。除了高校教育外,人才培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职培训。2007年7月26日,一项科技记者编辑在职培训助学计划――“科技传播教育资助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等新闻单位的12位科技新闻工作者,将在中国科技大学接受两年的在职培训学习。目前我国媒体机构对人才的在职培训相对较少,主要要求人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尽量减少单位的费用开支。虽然新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新媒体发展的需求。上述三种新媒体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其实也只是在新闻传播知识和网络技能应用、训练两者地位的主次之间转换。虽然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但并未针对新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和新媒体的发展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新闻人才的现状和新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就对培养新媒体新闻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新媒体新闻人才的现状及新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

  通识、通才的培养之路是实务、专才的培养之路,坚持学院派的专业主义教育,还是迎合市场做实用主义教育,这是新闻人才培养面对的现实课题。在这两种理念的指导下,当前新闻人才的结构及人才所具有的才能都体现在这几个方面:要么具备广泛的文化历史知识,但缺乏扎实的新闻业务训练;要么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技术和新闻业务训练,但缺乏媒体运营的大局观念;具备了新闻运作的能力和技能,却从未进行专业的实习等。2006年2月,《现代传播》杂志刊文《中国新闻人才发展报告》指出:

  目前新闻人才结构不合理,中国的新闻人才结构呈橄榄形,即采编人员为主体,其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比重较小。现有的新闻人员相对饱和,缺乏的是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特种岗位的紧缺人才……总的来讲,主要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即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在专业方面,对人才专业的需求拓宽。缺乏有其他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人员、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到目前为止,中国新闻人才结构和人才能力特点仍没有显著的改变。那么,就当前新媒体新闻人才而言,上文的描述仍然适用。为什么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曾指出:“目前传播内容没变,新媒体带来的只是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的出现只不过是使信息传播的途径和传播的媒介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从事何种媒体的新闻人才,都还是要培养传统的新闻观念和基本的新闻工作技能。

  除了传统的观念和技能外,新媒体对新闻人才还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和手机媒体出现后,新闻人才不仅要懂得基本的新闻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信息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出现的新特点对新闻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譬如,网络新闻采编时对真假信息的识别,传统媒体信息量有限,网络媒体信息海量的特点,对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和经验要求及道德要求。手机媒体的及时和信息摘编对新闻人员的受众心理学研究以及自身的文字编辑能力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在突破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方面要求新媒体从业人员具备相当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观念。从当前新媒体人才需求的方向来看,新媒体最缺乏的是训练有素的采编人员。在向新媒体发展的报业集团需要三类人才:1 采编人员;2 经营管理人才;3 专业技术人员。这无疑为我们培养新媒体新闻人才指明了一个方向。

  当前新媒体新闻人才的现状及新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对新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吸收传统新闻人才培养的长处,针对新媒体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略。

  新媒体新闻人才培养途径

  针对目前中国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现状以及新媒体对新闻人才提出的要求,新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5)

  新闻采编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进行采访、编辑、整理的过程,从而将新闻作品更好地进行塑造。新闻采编是新闻节目播报的基础,新闻采编工作涉及面广,对记者的要求很高,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新闻记者应当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群众需求,体现节目的时代性、生活性和创新性。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最重要的是新闻内容,这也是新闻采编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要有重点、范围,还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新闻采编工作除了包含新闻内容以外,还包括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是指新闻节目的定位、方案的编制,最终将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呈现,并得到认可。后者是指借助一些设备、制作软件等使新闻节目更具创造性,保证新闻采编节目顺利播报和完成。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交娱乐媒体的出现,吸引了公众的眼球,电视台新闻节目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是电视新闻节目以其权威性吸引公众的眼球,所以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电视台新闻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才可以创造更多的高质量、时效性强的品牌栏目,从而更好地提升新闻节目内涵,迅速、全面、客?^地将新闻信息以丰富的形式传递给公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信息交流。

  二、新闻采编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

  目前新闻采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新闻记者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偏弱。新形势下对电视台新闻记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逻辑思维整合等能力,随着新闻形势变化,电视台新闻记者这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对偏低,应当不断学习培训,在实践中多总结、创新,才能打造更高质量、更具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

  2.培训力度不够。电视台对新闻记者采编方面的培训较少,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交流,从而导致电视新闻记者采编能力很难有效快速提升。

  3.新闻采编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一方面表现在电视新闻记者缺乏较强的还原新闻本质的处理能力,很多时候为了获得点击率和收视率,吸引公众的关注,在新闻标题等方面下功夫,但是实际新闻采编内容和题目之间没有很大的关联,甚至很多新闻内容背离了事实,进行了一些不合理的加工。另一方面新闻采编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贴近,很多报道民生的新闻,比较平淡,缺乏创新,很难吸引公众的眼球。

  三、电视台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的策略分析

  1.加强培训,提升电视台新闻记者整体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善于选拔和招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参与到新闻采编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建立系统完善的培训机制,不仅注重对新闻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引导他们多和群众接触,多到一线去采访、去挖掘资源,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运用自身的经验和实践认知进行总结,深度挖掘可以报道的点,从新闻事件背后去分析隐藏的真相,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提高辨别意识,从而以独特的视角提高新闻事件采编价值。来源于生活,并不断拓宽新闻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敢于同社会不良风气做斗争、敢于揭露事实真相的勇气,从而提高整体新闻节目品牌含金量。

  2.善于从多角度出发,提高新闻的鲜活性。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编时,要把握基本的原则和前提,坚持群众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具体开展信息搜集、整理时,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断研究国家有关的最新政策、新闻信息,体现时代性,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媒体的优势,转变传统新闻采编工作方式,在新闻实际内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话题方面多研究,深入一线多去挖掘素材、探究本质,坚持朴实、简单的创作手法,通过小事折射正义,通过现场采访、直播以及连续追踪报道等方式不断将新闻节目推向高潮,向公众呈现更具完整和渗透高度的新闻信息。还要不断抵制各种不良思潮,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积极发扬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为国家社会传播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6)

  学生记者团的学生们以独特的视角、敏捷的才思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高校新闻工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目前,高校学生宣传队伍参差不齐,学生记者新闻素养较低。加强学生记者团的建设,对于充实高校宣传工作队伍,扩大宣传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加强高校记者团建设成为高校宣传部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记者团建设需过“三关”。

  一、高校学生记者团建设要过“选拔关”

  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校新闻工作队伍的建设,必须严把“选拔关”,选拔的学生记者必须具有: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

  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特殊,因此,学生记者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牢固的大局观,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对新闻宣传报道具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新闻宣传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提高写作水平,发现新闻线索,学习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知识。

  (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基础

  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新闻采访、广播主持的必要基础,从选拔学生记者之初就应该挑选思维敏捷、沟通和表达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的学生,尽量做到优中选优。

  二、高校学生记者团建设要过“培训关”

  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尚在学习阶段的学生记者来说并不容易,如何培养他们的新闻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课堂培训

  课堂培训的途径包括:开设新闻写作选修课、邀请专家讲课、记者团的例会等课堂培训方式。做好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每次安排一个培训主题,进行有针对的培训。在讲解新闻作品过程中注重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抓住要点,以事例带动理论。在选取事例时尽量多用校园各新闻媒体已发表的新闻稿。着重加强学生的新闻基础知识,新闻的写作知识,新闻采访技巧,新闻摄影知识和基本的编辑知识培训。

  (二)通过活动培训

  实践出真知,新闻写作水平迅速提高的捷径就是多写、多练。学生记者新闻实践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学校重大学生活动。学生记者的报道范围主要是围绕学校的宣传工作进行,因此在高校的迎接新生宣传、军训、学校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大型演出活动中要主动让学生记者融入宣传报道工作中,通过实战训练引导学生对校园新闻报道的范围和特殊性有所了解。二是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宣传报道团日活动、三下乡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记者有机会参加到社会媒体的新闻采写工作中去,无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之后再进行校园新闻采写就会更加有把握、有信心。三是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通过与兄弟院校的记者团的交流,相互学习、提高。

  (三)加强自我学习

  新闻报道涉及的面比较广,记者的知识结构大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专业知识、基本常识等,因此,做好学生记者必须加强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学、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学习,丰富知识面,加强自我学习。

  三、高校学生记者团建设要过“管理关”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新闻素养后,学生记者团高效、有序的运转还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

  (一)建立制度

  学生记者团成员多,分布广,要规范记者团的管理,避免其“形同虚设”,必须有一套规章制度作保证。根据记者团实际情况,制定学生记者工作章程、学生记者职责规范和活动制度、奖惩措施等。例如:制定学生记者例会制,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前期工作,对下一段工作进行分配和部署;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记者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如:稿费、评优加分、授予“优秀学生通讯员”称号等提高学生记者工作积极性;对学生记者干部的选用采用竞聘制,通过竞争,使学生时刻存在危机意识,让大家在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下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让学生记者团时刻充满活力,朝气蓬勃。

  (二)健全团队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记者团有单独的办公地点和健全的组织机构,根据记者团的人员比例和分工,建立梯队管理模式,记者团设立团长、副团长、秘书等职务。在通讯员队伍中建立老带新的机制,使通讯员队伍本身就是个有效的造血机构。

  (三)加强监督

  密切关注学生记者的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学生记者团队出现的问题,加强监督管理,积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有利于学生记者团在思想和行动上较好地进行自我约束与规范。使学生记者团这支队伍充满活力。

  总之,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记者团队是一项系统性强、有一定难度,且工作量较大的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逐步建立起一支有较强新闻采写能力、精干、高效的学生通讯队伍,为学校的新闻宣传做出贡献。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J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63-01

  未来的新闻摄影摄像记者需要哪些必要的素质和技能,怎么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新闻后背军,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为了训练他们的摄影和摄像技能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和尝试:

  一、过硬的身体素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是以前的摄影记者还是当代的摄影记者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保证良好工作状态的基础。为了锻炼学生过硬的身体素质,我们坚持让学生跑早操,积极的参加各种体育锻炼,还经常让学生扛着摄影设备去“练腿”。让他们体会摄影摄像的辛苦。

  二、良好的采访素质

  摄影记者首先是新闻记者,但是他们向受众传播新闻的媒介不是文字,而是画面。如何与文字配合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是需要下功夫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摄影采访思维能力,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模仿+训练+总结”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讲授摄影记者基本的采访技能和采访中应做的准备和应考虑的问题后,学生也只是在理论上对新闻摄影摄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可是大脑中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范本和思路。此时,我没有马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而是找来了大量的新闻摄影摄像作品。同样是图像语言,我们在学习画画的时候,也是从临摹开始,我们在教授摄影摄像时借鉴了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先会评价,会模仿,最后再尝试自己创作。但是,仅仅完成训练项目是不够的,对它们的总结才是对学生的最大提升。在总结的过程中通过这样几组对比,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让他们取长补短,巩固技艺:一是自己创作作品的和自己模仿的作品比;二是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比;第三是自己的作品和知名记者的作品比。通过这三种对比来发现技术上的问题和思路上的问题,来更好的改进学生的专业素质。

  最近几年兴起的新闻图片频道为广大摄影记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但又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摄影记者也要具有一定的文字采写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对写作能力不能放松,给图片配的文字和专门的文字报道不一样,给图片配的文字要精简,要向受众解释图片里没有充分传递的信息。所以,在让学生拍摄大量新闻作品的时候,要求学生为每一幅或一组新闻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从一开始的拍摄训练就伴随着文字的训练,这种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描述要准确、文字要精练。

  三、良好的摄影摄像技能

  摄影技巧是一个摄影记者基本的职业要求。照相机的基本原理、摄影造型技巧、色彩、图像处理与图像传递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但是在天气晴朗的户外,要想拍出好的画面是容易的,但是新闻事件也常常发生在暴雨、狂风、雾天、清晨、深夜,也有时在室内、车间、矿洞、灾难现场等采访环境,如果不熟悉摄影摄像器材的各项基本操作,就难以在这些复杂的采访环境中获得最佳效果的新闻图片。在这种情况下,要么用专业的摄影技巧调整采光系统来达到最好的拍摄效果,要么用后期编辑软件来实现最佳的成像效果。我们更希望学生们通过掌握前一种方法来实现最好的拍摄效果,而通过后期制作的方法在保证新闻真实的情况下也需要掌握。所以,我们练习的重点既有黑白平衡、色温的调节、焦距的变化以及话筒和音频设定,也包括PS等后期处理工具。

  四、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新闻摄影的职业要求摄影记者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拍摄对象负责。摄影记者应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工作,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工作权利和人身安全。

  现在猎奇、色情、暴戾的气氛充斥着当下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有些道德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的摄影记者拍摄并发表了很多不适合进行大众传播的照片,比如上海某报社曾发表过一系列少女裙下走光的照片,大量报道北京车展的媒体发表了大量车模大尺度着装的照片,个别网络媒体发表灾难现场受害人尸体的照片等等。这些行为都有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会产生不正确的新闻观,我们对学生加大了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让他认识到违反相关新闻传播法律法规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8)

  下面,我就如何更进一步坚定信念、采取措施、深化成果,谈几点意见:

  一、要牢牢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才能正确把握、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殊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就要注重加强党的知识的学习。我们的新闻事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这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方针路线有着直接关系,与新闻事业在党的总体工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有着直接关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总方针,也是我们新闻舆论工作的总方针。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我们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改革创新,也都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人民。正由于这一目标宗旨,我们的新闻工作必须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党的知识的学习,加强世界观、方法论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此次专项教育活动,中央推荐了一批学习材料,其中第一份就是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这次专项活动还特别要求各新闻单位党政负责人上党课,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这项工作,上海的绝大多数新闻单位已经进行了,还要进一步推进。

  2.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就要注重加强新闻理论学习。理论修养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新闻工作的方法、核心、实质,尤其是当前,新闻队伍的从业人员学科背景多样,不少人欠缺基本的新闻理论素养,对于新闻的本质属性、新闻的社会功能、新闻的发展历史,知之甚少;对于何谓新闻真实、新闻价值、新闻舆论导向等缺乏清醒的认识。这次全国“三教办”推荐的《新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形势下新闻媒体的党}生原则研究》等理论读物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我们要认真组织学习,加强领会、理解。要善于从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就新闻理论中的种种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要善于把新闻理论的一些问题放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纵深背景下加以考察,增强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要培养踏实过硬的采编作风

  有好作风才有好作品,杜绝虚假新闻,必须要有踏实、过硬的采编作风,要有“对虚假新闻人人喊打”的行业风气和共同认知。

  这次论坛上,童兵教授在概括当前新闻造假的新特征时,用了四个“无”:无所顾忌、无所不为、无所畏惧、无动于衷。这四个“无”的概括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也的确可以反映出当前的一些新闻造假者的面目和态度。我们再看一看今年《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十大假新闻”,可以说简直是令人发指,新闻业界个别造假者的无知无良,已令世人痛恨。

  1.杜绝虚假新闻一定要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对于上海新闻界来说,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新闻行风建设和评议工作,尤其要加大对采编作风的建设和评议。新闻真实的第一道关口在采编,新闻记者编辑没有脚踏实地、认真细致、探根问底、求真务实的精神,没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不可能出新闻力作精品,连基本的真实性都会做不到。我们要在整个行业形成良好的风气,铲除虚假报道孳生的土壤。

  2.要树立正面典型,形成重视人才,重视业务的良好氛围。在鞭挞造假者的同时,正面典型的树立非常必要。这几年来,上海各新闻媒体都涌现出不少出色的新闻采编业务人才,也出过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中央领导、上海市委领导都有过批示表扬,我们也召开过不同类型的一系列新闻作品、新闻主持等业务研讨会,也一直坚持召开中青年业务骨干座谈会,充分肯定好作风、好作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去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上海共有14件作品获奖,获奖种类、总量、一等奖作品的数量都创下历年新高。这可以说是我们重视人才、重视业务的一个反映。

  这样的工作我们要继续花力气抓,在新闻界内部要有一批不但业界叫得响,也要在社会上叫得响;不但上海叫得响,也要在全国叫得响的优秀典型。

  3.重视人才、重视业务关键是要爱护人才、及时奖励,放在关键岗位上使用,体现导向。重视要落实在行动和政策上。我一直表示,对于优秀的记者编辑,我们要在职称评定、培训机会、奖金激励等各方面有直接的体现,要敢于倾斜,敢于奖励,敢于放手使用,让他们有精神、有风光、有地位,而让那种作风浮夸、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人,自惭形秽,不敢神气。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正面典型可以是优秀的记者、编辑,也可以是我们今天嘉奖的《新闻记者》坚持十年新闻打假这种项目典范。这次对《新闻记者》嘉奖,要重奖编辑部。对于记者编辑出了好的报道,也要及时奖励,分量不要怕重,要体现出奖励的力度和明确指向。

  三、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分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从目前来看,明显因为利益驱动或外部压力而主观、恶意造假的情况并不占多数,有不少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是源于不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综合分析历年来不少假新闻的产生,往往与抢新闻、抢独家、想以批评曝光引起轰动等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关。

  1.要正确处理“抢新闻”与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关系。新闻工作者都有抢新闻的意识,但抢新闻的前提,必须是准确,抢的必须是“新闻”,而不是最后令人贻笑大方的“假新闻”。越是想争分夺秒“抢 新闻”,就越是要重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严格的流程管理,各个工种要有效、密切配合,前后方记者、编辑要高度默契、及时沟通,主要领导要慎重把关,要准确判断哪些是在第一时间可能掌握从而可以披露的新闻事实,而哪些是需要进一步核实,或者陆续跟进的。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要认真加以学习、研究。

  2.要正确处理“独家报道”与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关系。不少虚假报道,往往是“独家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往往与抢新闻的心理类似,希望独家,希望具有爆炸性,引起轰动。做出精彩的“独家报道”是每个渴望成功的新闻工作者都追求的,但越是希望做出独家,就越需要比别人投入更大的精力,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采访、核对,更加正确理解和把握新闻事实。“独家”的背后是独家的投入、独家的深入、独家的水平,没有这些独家的功夫,即便是没有出现事实差错,也难以保证独家报道的精彩。

  3.要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关系。舆论监督出现不实报道的情况,并不少见,作为宣传管理部门,我们接到对媒体这一类的投诉也相对较多。舆论监督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立场、正确的出发点,要是善意的、建设性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尤其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比如我们一直强调的要与批评对象见面,不能偏听偏信;重要批评稿要与有关部门核对,事实一定要准确;特别重大的舆论监督要与党委部门沟通,从政治上把关,等等。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保证舆论监督的正确、准确,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扬。

  四、机制和制度保障要健全

  良好的采编作风,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要有机制和制度的保障。制度化才能常态化、长效化。

  1.要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这次开展“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教育活动,按照中央要求,我们特另强调要更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目前,上海主要新闻单位都已面向社会公布专项教育活动的监督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同时,进一步健全了内音监督机制。对于社会监督,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压馈工作,有问题及时整改,有误解及时澄清,要第一时间把对监督的回应反馈给监督者,这对于维移新闻单位的良好形象很重要。

  2.要更进一步健全预案、奖励等各种有效制度。新闻工作要有预警意识,尤其是对防止虚假报道的产生,一定要有合理科学的管理流程设计,要有出现问题后的及时纠错机制,要有应对预案。奖动和惩罚也要制度化,要有机制保证,有资金保证,有举措保障。这几年,上海有几家媒体相继完成了S09001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这里面有很好的制度设计,但关键是落实。

  3.要更进一步健全培训制度。培训千万不能走形式,要保证实效,要受大家欢迎,而不是被人敷衍。这项工作的展开,也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导向、项目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了解、认真分析培训需求,结合不同阶段的新闻工作实际,精心设计、不断更新培训课程和内容。比如多设计一些案例教育,不仅可以拿我们身边向案例,中央媒体、兄弟省市媒体的案例,无论是正面、反面的,也都可以经常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和研究,这种培训,一定受欢迎。而对有些内容,我们则要坚持反复培训,比如宣传纪律、一段时间内的宣传指导思想和方针,要坚持反复牛、层层讲。尤其对于这次专项教育活动要求的培训工作,我们要合理安排出时间,要保证出席率,保证培训效果。

  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几个问题

  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媒体公信力的研究和思考,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新闻工作者都有不少真知灼见,在我看来,在当前形势下,结合传播技术革命和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实践,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深入研究媒体形态变化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在传播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闻媒体的形态到今天可以说达到了空前丰富的一个阶段。传统的平面、广电媒体依然占据主流,而新兴的网络媒体以及“微博”等所谓的“自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行为。

  媒体形态变化带来新闻信息来源、素材收集渠道、采编工作流程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加快传播速度、丰富传播方式、增强与传播受众互动的同时,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哪些方面影响到新闻传播的准确性、新闻的真实性,值得做全面而细致的研究。而在这种影响下,新闻实践需要做什么样的进一步制度设计、流程调整、业务培训等,也需要密切关注和改进。

  2.深入研究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在分析虚假报道产生原因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提到“主观造假”与“客观造假”这两个概念。从媒体实践来说,我们又常常讲有些错误是“低级错误”,是技术层面比如采编不精、核校不严等原因造成的,而有些虚假报道的炮制,却涉及从业人员新闻价值观的问题,是错误的新闻价值观导致了错误的方法论,从而导致一些违反常识、违背常理的虚假新闻的产生。

  从深层次来讲,新闻价值观的背后是立场,立场决定新闻价值判断,决定对新闻事实性质的判定和对新闻材料的取舍。比如,如何判断“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如何判断“阶段性问题”与“历史性问题”的关系,这不是技术层面,是思想层面的问题。高校新闻教学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对于从根源上杜绝虚假报道,维护媒体公信力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3.深入研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与坚守新闻真实性、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关系。当前,国家正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相当一部分媒体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媒体从业人员数量空前庞大,队伍构成较以前更为复杂,人员流动加剧,这客观上对我们传统的新闻把关模式或者说新闻管理手段提出了挑战,对新闻队伍的业务培训、资质审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可以在越来越多的报道中,看见市场力量的介入和经济利益群体在背后的影响,再加之媒体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生存压力的加剧,都可能造成新闻媒体在坚守新闻真实性上的动摇甚至是主动造假。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是为了更进一步增强媒体的活力,增强主流舆论的影响力。而进入市场之后的媒体,只有更加自觉地坚守新闻真实,才是捍卫媒体公信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也才是进一步提升媒体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如何正确把握媒体市场化和增进自律、坚守新闻真实的关系,也值得我们研究。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新闻采编流程再造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媒体集团化与子报子刊管理的关系等等,我认为,都是当前新闻传播实践中抵制虚假报道、增强媒体社会责任感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9)

  在第一条脉络中,新闻人才培养所遵循的职业技能训练理念的依据是: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新闻人才最终应该是应用型的,因此.新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果新闻教育放松或放弃职业技能培训,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能熟练地掌握采写编评等业务工作的基本技能.通常被视为失败的新闻教育――即使是研究取向的新闻学博士生,人们对其在业务能力上的期待也是相同的。不会采写新闻的新闻学博士成为社会和新闻界自身对新闻教育批评和嘲讽的对象。

  世界各国新闻人才培养都遵循职业训练的路径,只是表现形态不同而已。在美国,所有新闻专业的新闻学课程都以实务训练为本,绝大多数新闻学教师来自传媒资深从业者。在英国,“学徒式”的报馆训练是其新闻教育的一大特色,由国家和业界主导的在职教育训练是培养新闻人才的主渠道。这种状况虽然在20世纪末期有所改变,设立新闻专业的大学逐渐增多,但就新闻学课程设置来看,仍然采取业务取向。日本的新闻教育始于二战之后联合国占领时期,根据GHQ(联合国军总司令部――引者)的指示,在国立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内创立教育部开展新闻教育,目的是扶植民主的新闻事业,推动日本的民主化进程。日本的大学新闻教育虽然源自美国,但最终选择了德国的模式――重学轻术。由此可见,无论新闻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是在大学里完成(如美国等)还是在传媒内部完成(如英国、日本等),培养学生新闻业务能力是新闻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是新闻教育应当坚守的人才培养理念。

  然而,新闻职业技能训练并不是新闻教育的全部,新闻职业技能培养的理念同样也不是新闻人才培养理念的全部,这就涉及新闻人才培养理念的第二条发展脉络。

  在这条脉络中,新闻人才培养的理念首先被命名为“通识”教育。

  在美国,新闻专业的新闻学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25%(英国占50%),而且只用一年时间就可以修完(当然,学习强度非常大,很多学校双休日也不休息)。美国一些高校,资深记者和已经修完新闻学课程的生源,在攻读其他方向新闻学学位时.不需再修新闻学课程。很多高校新闻专业75%的时间安排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如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等),目标是培养能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任职于报刊、广播、电视、广告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几经改革,逐步推进,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理念几乎与美国同时出现在20世纪初,如北大蔡元培校长在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对此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外国新闻,多有特辟科学、美术、音乐、戏曲等栏目,固非专家不能下笔。即普通纪事,如旅行、探险、营业、犯罪、政闻、战报等栏目,无不与地理、历史、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等学有关。而采访编辑之务,尤与心理学有密切之关系。至于记述辩论,则论理学(即逻辑学――引者注)及文学亦所兼资者也。根据是等科学,而应用于新闻界特别之经验,是以有新闻学。”除蔡元培以外,当时和其后一批关注新闻教育的学者和教育者都持类似的观点。燕京大学新闻系在建立之初采取的是职业技能培训的理念和模式,目标是培养“编辑水平和新闻道德”兼具的新闻人才。若干年后,其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就转变为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为“造就中国新闻学领袖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在随后的10余年中,先后进行了3次比较大的课程体系调整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毕业生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国际国内传媒业的领军人物,燕大新闻系成为当时亚洲最好的新闻学系。

  燕大新闻系的通识教育是通过辅修制的模式来实现的,学系提出若干个辅修专业建议,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辅修专业,主、辅修专业均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同时,还要取得规定的新闻实践学分以后方可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现在看来,燕大新闻系的培养模式虽然被称为通识教育模式,其实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范畴,应当属于现在被广泛认同和实践的双专业培养模式,与美国现行培养模式不谋而合。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新闻教育吸纳了苏联的新闻教育思想,在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上增加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同时,通识教育逐渐等同于“杂学”教育,应当具有广博知识的新闻从业者被等同于“杂家”;新闻专业的课程变得杂多而不成体系。这种所谓的“通识”教育虽然是一种复合式教育,但是就其复合的方式来看,因以杂识教育为目标,往往不成比例地开设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是一种抹平了学科(专业)界限的复合(与部分美国新闻科系所倡导“传播通才”的理念和模式不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总体上具有同质化的特征。在社会教育程度低、信息需求量小、传播渠道单一的封闭社会,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尚可满足一般公众的新闻需求。而在传播科技高度发达、公众信息需求多元分化、分众传播的价值越来越凸显的信息社会,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及其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传媒业发展的需求了。

  传媒领域的分众传播理念来自经济领域的市场细分理论。该理论最早是经济学家温德尔?R?史密斯于1956年在美国《市场营销杂志》中提出的。它是根据构成总体市场的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购买习惯,将他们细分为若干相类似的消费群体,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制定出不同的产品生产和营销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目的是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新闻观培训总结篇(10)

  2、实施精品战略,力推节目创优。一是推进资源整合,提升节目品质。进一步优化栏目设置,撤办《体育__》栏目,把体育新闻报道整合进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报》中,提高传播实效;开办大型少儿综艺栏目《彩虹桥》,改版《生活资讯》、《房产报道》栏目,整合成全新栏目《乐活在__》、《侨乡房地产》。二是着力节目创优,打造新闻精品。在20__年度泉州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我局参评电视新闻评奖11件,获奖10件,为历史最多;广播新闻节目有9件作品获奖。非新闻类作品取得明显进步,电视播音主持作品有4件获泉州电视文艺作品奖,并有1件获省播音主持作品二等奖。参评泉州电视文艺及少儿节目奖6件,获奖5件;其中有2件作品获文艺一等奖,1件获省电视文艺三等奖。今年电台首次参与了全国对台__广播节目创优评析会,选送的两件作品均获得三等奖,这是电台近年来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项。同时,积极向上通联,荣获“20__年度全省供稿工作十强县级台”称号。

  3、推进“走、转、改”,提升采编效果。陆续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身边人、感动事”、“生活服务台”等新闻专栏,将深入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宣传报道中。组织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先后邀请福建卫视新闻主编等从新闻写作、摄影技艺、节目策划等为采编人员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业务培训专题讲座。选派多名记者赴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跟班学习,不断地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通联稿件质量。

  1、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围绕六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中侨文化传媒公司运营发展,即文化创意产业园、电视栏目/电影策划制作、移动互联网终端、自有媒体建设、知名卫视媒体、全国性品牌活动策划。拓展活动策划方向业务,今年成功举办了20__年全国沙滩排球发巡回赛(__站)比赛、第二届童谣大赛、第三届电视舞蹈大赛、第二届人居文化节。截至到10月份,中桥传媒总收入为995.4万元(其中电视收入8__.7万元、广播广告收入182.7万元)。

  2、电影产业创收能力继续优化。截止到十一月底,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8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放映社区公益电影392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创收方面稳步提升,__电影公司截止到11月底,创收__0多万元,预计全年创收__0万元;全市4家民营影院总收入达3300多万元。

  3、传媒大厦建设稳步推进。__传媒大厦是20__年__市重点项目,是我市广部门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推动力。今年以来,我局已完成立项、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

  1、开展全员技能培训。特定全年培训规划,多次邀请各级电视台

  、专业院校专家到我局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参加__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干部学堂培训(__期)以及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其中:参加上级培训256人次,本单位举行培训班42次,参加培训735人次)。2、参与片区改建。在紫帽片区改造建设中,我局主要负责紫帽镇塘头村第六村民小组的安征迁工作,涉及被征迁户82户,房屋102宗。在动迁中,局领导坚持一线靠前指挥,通过“增”动迁力量,先后抽调25名干部职工充实动迁队伍;“强”业务技能,在内部开设“业务讲堂”,提高动迁干部的业务熟悉水平;“细”站队分析,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落实好“一户一策”;“勤”入户解读,坚持“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入户为群众解读方案,算经济账,对群众用心,与群众交心。在提前批签约时段,完成了71.57%的签约率(累计签约房屋73幢,协议90份),高于紫帽片区总体61055%的签约率。

  3、丰富机关单位文化。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电梯、墙壁、电子显示屏等显著位置,设立宣传栏和公益广告栏,积极营造机关文化氛围;开展广播电视业务论文证文比赛活动,提升广播电视一线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参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成果展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修订完善考勤管理规定、效能问责实施细则等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机关管理有序,运转正常,塑造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型、节约型机关形像。

  20__年,我局将继续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周密安排,及时策划,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突出抓好宣传造势、氛围营造、舆论引导工作,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是做强自办节目。树立新闻立台理念,做强《__新闻》、《新闻天天报》、《晚间在线》、《感动__》等自办节目,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二是推进创新创优。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打造1—2档优秀栏目,推动节目创新新创优;充分发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的优势,提升节目质量,通过打造品牌广播节目,提升侨乡之声整体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