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可以肆无忌惮地谈性、暴力与玩笑

  星期五言:为什么电影(包括电视剧)可以肆无忌惮地谈性、暴力与玩笑?难道那些创作者就不担心伦理底线?或者说那些尺度大的电影所归属的审查机构就不担心后果?

  如果这对他们不是问题,那么原因大概有三:首先是理论性与实际性的差距搁在那;其次是挡在电影与观众间的那块荧幕;再次是藏在纯理论中而非实际中那个“真相”。这三点决定了电影创作者的创作尺度可以无限的大。当然,这种肆无忌惮是有先决条件的:它要求观看者得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与辩证思维;它也要求创作者得有一定的艺术、文化、知识素养以及诚实度;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它得有一个言论自由与文化包容的环境。有了这些认知与先决条件,我们来看看到底那些电影是怎么一本正经、肆无忌惮地谈性、暴力这些话题的,看看它们是怎么无下限开玩笑的!而藏在这种电影性、暴力、玩笑背后的价值又在哪里——

  一、认识它们(性、暴力)等于认识了自己的本能

  最近一年,笔者对两部 NETFLIX 出品的电视剧台词记忆犹新,一部是根据日本AV导演经历拍摄的《全裸导演》,剧中台词是这样说的:-“我反倒觉得活的自然率真才有人性,换句话说,成人影片呈现的就是人!”-“拍出人类最原始的模样,是淫秽的行为吗?”

  

  另一部是大卫·芬奇监制的系列动画片《爱,死亡,机器人》中第一集《桑尼的优势》中的台词:

  -“恨,是我必须学会的东西,你出生时不懂得仇恨,但恐惧,那是本能,它充斥于你的感官中,你能看到它,听到它,尝到它,它让我活下去…”

  

  

  这几句台词再好不过地讲出了一个大实话——人性与本能。

  当然,性与暴力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其出现在现实中是需要法律和伦理道德去限制约束的,毕竟它得达到两厢情愿或多相情愿以及妥协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但如果它出现在电影和艺术作品中,那就是一种概念和参照物了:库布里克在《发条橙》中设置出了两个极端概念——绝对暴力、绝对压制暴力。电影前半部分集中展示一群年轻人的邪恶、纵欲、无政府主义行为,后半部分则把这种无法无天的年轻人当成了小白鼠,把那些暴力行为当成了一种病去根治…

  ▲《发条橙》剧照,1971

  注意,这里的暴力如果出现在现实中,那的确可怕,但如果仅在电影中,那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意识”。包括性、暴力在内,这种意识是人类无法否认的东西,否则我们也无法繁衍下去了!而伴随人类主动繁衍下去的先决条件——不就是舒服、开心、释放吗!

  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是一部典型的涉及女权概念的电影。隐藏在女权背后的便是“女人到底应该为自己活还是为其社会身份而活”这一最简单的问题。自然,前者能让人愉悦、开心,但要背负道德的谴责,后者则是要付出个人幸福与本我的代价。

  ▲《女性瘾者1》剧照,2013

  这部电影的尺度大的让人瞠目,但唯有这种无底线的展示,才是可信的不是吗!我们在观看了这种肆无忌惮的电影后,才能发现隐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本能。它像照妖镜一样模拟了我们在现实中可能出现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主动地在艺术中展现出来,总比被动地在社会中爆发的好!

  我们这里说的暴力不光是本能的,也包括近些年出现的网络暴力、舆论暴力、语言暴力等等。这个概念几乎贯穿于英剧《黑镜》整个系列。在《黑镜》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故事中,那个犯了罪的女人成了所有大众的发泄口,她被抹除记忆,被人肉,被人们像过街老鼠一样喊打,被反复用自己的犯罪视频强化折磨,看这片你会发现网络智能时代人类又回到了“以暴制暴”的原始状态。

  ▲《黑镜》S02E02 剧照,2013

  奇怪,大众在现实中实施这种“网络暴力”时通常会觉得那很正常,而当这种“正常”被客观平等地搬到电影中,却是如此可怕!这大概也是电影艺术的优势所在。

  显然,认识性、认识暴力乃至认识我们自己,那是一件多么迫在眉睫的事情!二、伦理道德与法律在电影中充当的角色如果你经常看西方电影,会发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伦理道德与法律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刚好与其在现实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相反的!(后者是正面角色,在电影中却成了反角)此类电影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经典——1967年的美国电影《雌雄大盗》中的警察成了恶魔侩子手,两个抢劫犯倒成了英雄烈士;《午后热天》、《唐人街》、《证人》以及所有同时期的黑色电影中的警察都显得阴险毒辣;

  

  ▲《热天午后》剧照,1975

  意大利电影《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则将国家的公安系统树为反面角色进行抨击;甚至捷克导演米勒斯·福尔曼的《性书大亨》将美国的最高法院当成了配角和被教育的一方;当然将那些遵循传统伦理道德的人树为反面教材的电影就更多了,如《毕业生》、《死亡诗社》、《猜火车》等等。

  

  ▲《毕业生》剧照,1967

  这些电影到底想干嘛,反社会?拖法律和人类文明的后腿儿?蛊惑人心扰乱社会安定?好像这些理由都说不太过去,真是那样的话这种片还能获那么些奖项和殊荣?!还能被主流机构承认?显然,这类电影的创作者以及它们的审查者不认为离经叛道对社会是一种威胁,至少在电影和艺术作品中是这样,哪怕这种离经叛道是主观的、不精确的!换句话,与其说电影中的那些东西是一种反叛,倒不如说它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监督与平衡,它能给制度制定者以及道德遵守者一些警示与参照。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剧照,1971

  如此,现实中的体制或伦理道德或许真能在这些离经叛道的艺术作品中得到进化与完善。真是这样的话,即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或道德标准,偶尔在电影中被戏谑,反串个丑角也值了!

  那么,反角或丑角没问题了,那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就该被大肆宣扬吗?电影中的那些出轨、虐恋、乱交、无政府主义、暴力残杀就该被提倡效仿吗?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不同的观赏人群也会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况且,担心这类问题的人大概混淆了一些问题…三、电影里的性、暴力到底离现实多远记得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里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位英俊的男艺术家向两位初次见面的性感美女发出了邀请,他是这样说的——“我有架私人飞机,我们可以一起去岛上吃吃海鲜,聊聊艺术,做做爱…”(大意)

  

  ▲《午夜巴塞罗那》海报,2008

  这种话若是挪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会是怎样!不被当流氓、神经病才怪!(当然,如果自己真有架私人飞机,真出没于那种高档私人会所,也许说这话还有人买账)

  也就是说,电影思维与现实行为是有隔阂有差距的,这种差距有多大?能达到影响现实中行为的程度吗?我们举个例子:一个不吃羊肉的观众看着电影中的人在津津有味地啃着羊腿,他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去吃羊肉吗?!显然不会,倒是他会就此理解那些吃羊肉人的乐趣。那么,我们若真把电影里的吃羊肉当成一种对现实中不吃羊肉的人的蛊惑的话,那么是不是现实中的羊肉店都得被取缔!当然不能,我们唯有承认这个现实:吃肉和不吃肉在现实中是共存的。性和暴力倾向也是现实中的的确确存在的东西,至少是存在于人的意识需求中,不光包括成年人,也包括未成年人,不是哪个老师恐吓两句“早恋有害”就可以把欲望铲除的。反倒这种压抑会逼出更极端的社会行为爆发。

  

  

  ▲《雌雄大盗》剧照,1967

  电影真正应该承担的责任是如何将人性本该有的,却被压抑住的欲望和情绪展露出来,从而找到疏解平衡的解决方式。

  哪怕是用超现实或开玩笑的方式。四、玩笑是链接艺术与现实的桥梁,前提是你得有幽默感去年拿下各大奖项提名的美国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中记录了这样的情节:年近九十的前美国女大法官在看到电视上的演员夸张地模仿自己、丑化自己时,非但没生气,还笑的像个孩子,她说:那根本不是我,一点不像,不过却是很有意思!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海报 & 剧照,2018

  大法官的表现说明了三点问题:一是她觉得电影电视和现实根本是两回事;二是人家开得起玩笑;三是她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几乎所有尺度大的电影都非“现实主义”手法,导演或是用夸张的表演,或是用浓烈的动画色彩来提醒观众:这只不过是个概念,只不过是理论意识上的挑战,或者干脆告诉我们,那只不过是个玩笑吧了!比利·怀尔德1961年的《玉女风流》演的冷战时期东西德的政治对立,导演却几乎用一系列闹剧和玩笑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实质表现了出来;大岛渚的《感官世界》实则讲了两个闷在家里最终走向绝望的人,导演却通篇在演两个人嬉笑怒骂的性生活,感觉像是开了个玩笑。

  

  ▲《玉女风流》海报,1961

  论开玩笑(嘲讽)谁也比不过英国人,从莎士比亚时期开的玩笑就够可以了,到了现代电影(电视),那就更没下线了——

  英剧《黑镜》第一季第一集,上来就是英国王氏公主被绑架了,事件走向直指英国首相!这本该是个典型好莱坞大片套路的,可英国人却用一个让人想都不敢想的“玩笑”颠覆了这一套路——绑匪提出的赎金是:让首相去上一头母猪!于是,一场惊天大营救演变成了一场全民看直播的黑色幽默戏。

  

  

  ▲《黑镜》S01E01剧照,2011

  没有哪种玩笑能比让一个首相和一头母猪发生关系更恶劣的了(谁都知道这在真实世界里不可能发生),也没有哪种暴力能比网络暴力更残忍的了。而这两样东西(玩笑和暴力)会对现实造成什么影响呢,会让英国统治阶层或王室名誉扫地吗?大家看看再说。

  五、结束语

  回头来看我们今天说的三样东西:性,暴力、玩笑——现实中,伦理道德和文明社会不允许我们袒露的性,在电影中得到了展示;现实中法律不允许的暴力行为(甚至只是倾向),在电影中得到了释放;当然,我们在现实中也不能随随便便地跟自己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开的玩笑(那会被冠上没大没小、不忠不孝的道德罪名,甚至还会影响我们的财路和生存路),在电影中也只是一笑而过。这种玩笑一旦被开出来,又会怎样呢!至少,天是没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