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什么适合成年人看的绘本书籍?

  非常喜欢色彩绚丽和有寓意的绘本,目前接触过的是几米、寂地和李欢,这三个人蛮喜欢,求推荐一些其他绘本作家或作品!请注意不是漫画!

  我推荐几本适合成人看的即硬核又美腻的绘本。

  这是一本奇书!豆瓣评分8.9。

  表面上看这是一本图文结合的科普读物,叙述了从宇宙诞生到人类诞生大约140亿年物质从无到有生命从简单到复杂的大历史。

  但是,这本书又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图文并茂的科普书,它格局恢弘,画风奇诡,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尤其是用“蒙太奇”的手法暗藏多处“彩蛋”等待读者去发掘。这些“彩蛋”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产物,包括雕塑、绘画、发明、文物、宗教符号、影视作品等等。“彩蛋”貌似和主干内容关联不大(毕竟这本书介绍的是人类以前的历史),但你如果了解这些彩蛋的含义和出处,不禁会心一笑,发现它们和主干事物的丝丝联系,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同时会感受自然和人文之间若即若离的。简单来说就是:懂的人自然懂。

  这是一本难以被定义和总结的书,我举个实际的例子吧,P144在介绍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演化的过程中,如下图所示,书中写到:“各种化学成分聚集到一起,创造生命,努力推迟不可避免的终极热寂到来的那一天。接下来,它们着手形成尽可能有优势的共生网络。”

  在文字下面配图中,中间那副大图就是一个貌似与主干无关的“彩蛋”。它其实是一个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喀迈拉(Chimera或译凯美拉、奇美拉)。是由众妖之祖堤丰和蛇怪厄客德娜所生众多怪物子女中的一员。传闻中它性情狂暴,上半身像狮子,中间像山羊,下半身像毒蛇,口中喷吐着火苗。图片形象来自实物——阿雷佐的喀迈拉,该铜像是意大利中西部古国伊特鲁里亚最著名的艺术品之一,现今它则和其他古董铜器保存在佛罗伦萨的考古博物馆中。

  为什么在这里放入这么一个神话怪兽的图像呢?原来另有深意,且听我道来。

  喀迈拉,Chimera,又有一个中文译名是嵌合体,生物学家借这种传说中的怪兽,用于描述一种生物现象,即指同一个体中不同基因型的组织相互接触而存在的现象,动物中通常把同样的情况称为镶嵌(mosaic)。把两个来自异种动物的胚胎嵌合成一个胚胎,就可以培育出异种嵌合体动物,像绵羊-山羊嵌合体,马-斑马嵌合体等都已培育成功。(延伸文化:漫画HUNTER×HUNTER,哈利波特中“狮面龙尾羊”,魔兽争霸暗夜精灵兵种)

  用这种想象中的复合生物体,来比喻原核到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各种原始生命融合、捕食、汇聚、竞争、淘汰的复杂过程。

  还是这一页,最下面的小图,出自鲁本斯的油画《美杜莎之首》

  再比如下面这张图,下半部分是侏罗纪公园的名场面,上半部分出自漫画《小恐龙阿贡》

  这样有趣的彩蛋贯穿全书。正如作者本人在附录中写道:“致爱较真的读者:这本书里的内容,无论是事实还是画面,都不是我虚构的。为了用图像的形式表现人类史,我借用了化石的形象,也借用了三万年人类文明史中部分成员创造的丰富视觉遗产——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壁画到古希腊马赛克镶嵌画,从中世纪的祭坛装饰屏到现代银版摄影,从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到3D数码形象,不一而足。”

  读这本书,如同品尝囊括了地质、天文、物理、生物、化学、哲学、宗教、考古、历史、艺术、古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知识的饕餮盛宴。如果你对地球的历史感兴趣,如果你颇为熟悉艺术史,如果你有博物考究癖,绝对适合读这本书! 如果你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很自信,那么就来挑战一下作者海量的知识储备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吧!

  动物爱好者、博物爱好者的福音,副标题:大英图书馆500年动物图。作者科学史学家夏洛特·斯莱按照异域生物、本土生物、家养生物、怪异生物的分类,选取大英图书馆的藏品,为读者打造了这一座精美的纸上动物园——艺术和科学在这本书中相遇。

  书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手稿、印刷品、画作、插图,让我们细细观察眼前的野兽、蝴蝶、蜘蛛、贝类、鱼、鸟类乃至幻想生物。有些画稿,虽历经几百年拿在手中仍然令人愉悦富有美感。

  前面四分之一的文字内容介绍了动物图志的绘制历史和重要性,充满英式幽默吐槽,后面的图片则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这些动物是人类的兄弟,有的甚至是祖先,感慨造物神奇瑰丽的同时,这部“纸上的诺亚方舟”也带给我一丝伤感——尘归尘,土归土,很多动物都作古!

  

  

  

  吸猫爱好者的福音!

  欲养猫而不得者退而求其次的慰藉之物!

  正如编者在篇首所言:“我喜欢并陶醉于画猫的乐趣中,它们脸圆圆的,可爱的让我的心都化了。”

  本书选取了全球61位艺术家笔下的猫形象,或写实或幻想或卡通,还有若干喵星人的小故事。总之,这本书满眼都是这些毛茸茸,眼神清澈到犯规的小家伙,让你沉醉在猫的世界,一吸吸个够~

  

  

  

  共12本,涉及鸟类、花卉、果类、爬行动物、生物美学、喜马拉雅植物、蝶类、天堂鸟、鱼类、木本植物、狼等。

  每本都笔法细腻,精美生动,是科学绘画的杰作,是艺术和科学的完美融合,具有极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

  这个系列就不推荐给普通读者购买了,感兴趣的话,如果附近图书馆有借来看看就好,毕竟太贵了……博物爱好者或者发烧友可以收集。

  比如我这里几本:

  

  

  

  

  

  

  

  

  

  

  

  一般的虚构类读物在叙事时,往往围绕人物的行动不断变换空间,无非在时间呈现上,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手段。但这本《这里》的呈现方式,你绝对是没有见过的。如果硬要描述它的叙述方式,我觉得可以是“乱叙”或“碎片叙述”。

  这本书没有主角,如果硬要说一个主角,这个主角是“空间”。这个空间是固定的,是新泽西州的一幢房子所占据的空间,就在“这里”,将时间尺度跨越亿万年,不同的景观、人物、动物悉数登场,然而作者并不想按时间顺序简单呈现,他将所有事物的时间断面顺序打乱,从新穿插、拼贴、并置,无意或有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你坐着的椅子后面,八千万年前的暴龙在徘徊。每一页角上都有时间

  画面左页小格内,六百年前的猎手在瞄准什么

  箭“飞了”几十页后,我们看到猎物是一只鹿。

  

  而眼前这只鹿,和六百多年后房间里挂着的鹿头有无联系?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抽丝剥茧展开想象,去研究每一个时间断面的故事。

  斗室之间,星移斗转。锁定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给我一种神奇的感受——任何人物的悲欢放在这么大的时间尺度来看都是瞬间湮灭的火花。

  河流流淌千年亘古不变,但每一滴水都是新的。

  我一直在想,有没有有耐心的读者为这本书梳理一个顺序的故事?

  大概和三国志9差不多年代,我上高中时候,有一个游戏叫《郑问之三国志》。

  记得这个游戏武将数值设定很迷,各种事件发展很随机,我买过三块钱盗版盘玩过,虽然没认真玩,但人物头像还是给人很深印象。

  怎么形容呢?有的人物感觉很妖很魔性,有张力、有特点,下图这张《桃园三结义》,给我印象深刻,特别喜庆,不像结义反而有点像结婚。

  当时以为原画作者叫郑问之,后来才知道人家叫郑问,当时宣传是台湾顶级漫画家,现已经仙逝。

  最近看了他曾经代表作品《刺客列传》,后浪出版社的上乘之作,水墨风格的漫画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还原几位刺客生命结束前最高光的时刻,配上太史公的古文原文,让我似乎重回了收集小浣熊水浒英雄卡的那个年代。

  

  

  

  

  大多数的绘本(除低幼版外),都适合成年人看。孩子阅历浅,认知少,从绘本里读出的是纯真,是乐趣,是期待,而我们成人则可以站在更多的角度,从绘本里读出思考,读出启发,读出另一个世界。

  以下我推荐的绘本,既适合亲子阅读,也适合成人自读,只是相较而言,我认为它们更值得我们成人看。

  

  福、禄、寿三个和尚讨论并寻找幸福是什么,他们来到一个村庄,那儿的村民曾饱受苦难,变得不愿接纳他人,只顾自己。三个和尚敲不开大家的门,却在说要煮一锅美味的石头汤后,大家蜂拥而至——谁都想看看用几块石头怎样煮出汤来。

  和尚说煮汤需要石头,小女孩捡来了石头;和尚说煮汤需要大锅,小女孩的妈妈搬出了大锅;和尚说加点调料味道会更香,秀才拿出了自家的盐和胡椒粉;和尚说上次煮汤时加了胡萝卜口感更佳,一个妇人抱来了家里的胡萝卜,大家都因为好奇而愿意分出一点东西来。就这样,随着和尚的提议,每个村民都拿来了家里的食材:洋葱、蘑菇、面条、豌豆荚、卷心菜、饺子、豆腐……石头汤煮出了绝佳的美味……

  看到这儿,我在心里呐喊:这不就是火锅吗,能不美味吗?

  后来的内容是怎样的呢,我不剧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我和啾啾都喜爱这绘本,是因为我俩都是吃货,对着那些食材就能讨论很久。我喜欢它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小时候,在爸妈买的某本《故事会》里就看过类似的故事,那个故事的情节和这绘本内容相近,只是故事发生在国外,煮石头汤的不是和尚而是一个年轻人。当时看完,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看几遍都觉得不过瘾,但又难以用语言表达它的好,印象很是深刻。

  后来看到这本绘本,只看封面,第六感就告诉我——是它,是我多年前看过的那个很喜爱的故事。我至今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是来自哪儿,但我愿意相信它来自中国。

  尽管绘本的作者是美国人,但他所绘的水彩画面很有我们国画的感觉,从平和宁静到烟火气息浓郁,再到回归平淡祥和,意境深远,配以充满禅意的文字和情节,我甚至觉得,哪怕不看故事,所有的图画,也都值得收藏。

  

  米瑞是开着小旅店的寡妇葛太太的女儿,她十分勤快。有一天,在去后院收床单时,她看到客人贝利尼先生在绳索上走着,也想学习,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之后,她每天仔细观察,自己勤学苦练,终于获得贝利尼的认可,并跟着他继续学习。

  一天晚上,从著名歌剧院来的经纪人认出了贝利尼先生,并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这位曾十分钟横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神人。米瑞惊喜地想要向贝利尼先生求证,却得知贝利尼先生对走高索产生了恐惧。

  贝利尼先生最终是否会战胜恐惧,重回高空?米瑞的后来,又有着怎样戏剧的变化……

  这本绘本是93年凯迪克金奖之作,我家孩子啾啾2岁还太小,我没给他读过这本,但在我研究各种绘本时,自己先被它的内容吸引,早早买下了。看着这本绘本,会有一种电影的既视感,因为它情节丰富,人物性格饱满,最重要的是,它所表现的闪闪发光的梦想,和勇于追寻自我的感悟,深深地打动了我。

  就像詹姆斯·希尔曼在《破译心灵》一书里写的:“迟早会有某个东西把我们召唤到一条独特的道路上,你可能会把这‘某个东西’记做童年的一个标志性时刻,在那一刻,一股莫名的冲动,一种迷恋,或事态发展的独特转变,就像一种号召一样震响在你的耳畔:这就是我必须做的,这就是我必须拥有的,这就是‘我’。”

  而就算有梦想,就算有感悟,我们在坚持的路上,也一定能不忘初心吗?我想,退缩的时候,彷徨的时候,绘本的里那句“他们想着的,只有脚下的绳索和到达目的地”,也许能拯救我们。

  

  小女孩安娜喜爱大猩猩,想让爸爸陪她去动物园看看大猩猩,可是爸爸太忙了,早餐时,爸爸边吃饭边忙着阅读报纸,深夜时,爸爸还在台灯下工作,安娜永远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安娜的生日到了,可是爸爸只送给安娜一只玩偶大猩猩。偌大的房间里,安娜孤独地一个人玩一个人睡。

  夜里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玩偶大猩猩突然活了过来,它带安娜去动物园看了真的大猩猩,带她吃大餐,和她看电影,陪她在月光下跳舞,她开心而满足。第二天,她想把这事告诉爸爸,爸爸突然提议要带她去动物园……

  这是一本给孩子看的绘本,更是一本给家长看的绘本。我第一次看时,便看到了书里自己的影子和啾啾的影子。尽管我全职带娃,但我也常常很忙,特别是从啾啾逐渐开始会独自玩耍独自看书起,我会给自己安排更多的码字写稿时间。有时有些单子很赶时间,我只能任他边大声叫着妈妈边扔遍房间里所有的玩具,任他用彩色笔涂满床单,任他把贴纸贴在地板上抠也抠不掉,学教育的我,内心里当然知道这是他求我关注的信号,但我只能视而不见。

  当看到空旷黑暗的房间里,无人陪伴的安娜缩在小小的角落里看电视那页,我就忍不住流泪,有时我家陈先生加班至深夜,我也有稿子要写,啾啾也是那样,半梦半醒间独自一人窝在床上,困得不行,又努力睁眼等着我。

  我可以给自己理由告诉自己,我要赚钱我要实现梦想,这些都是迫不得已,但我却骗不了自己,某些时候,相较于陪伴他,我的确更享受工作的状态,总认为给他的陪伴已足够多,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分给他。

  读完绘本,相信职场繁忙的爸爸妈妈们,会有更大的感触。绘本虽只写了个小小的故事,却真正传达着孩子需要我们更多陪伴更多关注的信号。我们都该多陪陪孩子,因为,我们急着拥抱全世界,而孩子只等着拥抱我们。

  

  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有一段“孤儿列车”的历史,那时大约有10万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纽约被送往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故事的主角玛莉安就是这群孤儿之一。

  玛莉安和其他14个孤儿,跟着卢小姐乘坐火车去往西部,他们在途经的每个车站,被自愿领养的大人领走。玛莉安的妈妈曾在把她安置在孤儿院时承诺过,去西部开创新生活后就会来接她,可等了几年也没有等到的她,还是怀揣希望,尽管每站她要经历因瘦弱而被人挑挑拣拣,经历和最好的小姐妹生生分离,经历明知道同伴们被领走可能都只能当苦力的无奈,她都鼓励自己,下一站一定能看到妈妈。

  在最后一站,她依然没有等到自己的妈妈,但她接受了一对愿意接收她的夫妇的领养。当卢小姐问她你准备好了吗,她回答我准备好了,那大概就是她勇敢地接受自己所有命运的担当吧……

  这本绘本非常沉重,我是全程哭着看完的,而且看一次哭一次……包括现在,写的时候,也在流泪……

  但它又是个非常优秀的故事,文字冷静又优美,笔触细腻且动情。

  我心疼里面的每个孩子,我希望他们被领养后,都能被善待,因为他们每一个,都那么孤独、弱小,却又坚强懂事。但历史告诉我们,那时候,许多孩子没有被善待……

  我家啾啾还小,不会听得懂如此话题沉重的绘本,我也暂时并不打算给他读,这就是一本我买给自己的绘本,它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父母无条件的爱,于孩子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和温暖。

  贴几句文字内容吧:“我先去西部开创新的生活,再回来接你。”“什么时候?妈妈,你什么时候来接我?”“圣诞节以前。” 我已经等了好几个圣诞节。现在,我也要去西部了。

  

  这本绘本的内容,我很难形容,确切地说,它没有故事,字也很少,它只画着黎明前直到黎明到来的过程。

  但它又极富诗情画意。

  从刚开始的黑暗、静谧、湿冷,逐渐开始有微风,雾气升腾,蝙蝠盘旋,青蛙跳跃,树下一老一少的两人推船进湖,划向湖心时,忽然间,山湖翠绿,万丈光芒。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空间的变化,不仅能看到黎明前朦胧的美好,阳光初现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让人畅快无比。

  所有的进展都不疾不徐,十分微妙。

  相较于和孩子共读,我更坚持认为它适合成人阅读,因为孩子可能只急于翻看下一页再下一页,而我们成人,每个人,对每一页的解读,都会不同吧。

  据说,这本绘本的灵感,是来自于我们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乡下有座小房子,它坚固且漂亮,它的主人立志永远也不卖掉它。它经历春夏秋冬,欣赏日月星辰,幸福,却又对遥远的城市感到好奇。有一天,山岗上被挖出一条路,接着有汽车开来开去,之后它的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它的四周高楼林立,这儿成了一座城市。

  城市的灯光太亮了,小房子根本看不到星星和月亮,她开始经常梦见开满雏菊的田野,和在月光下跳舞的苹果树。某一天,小房子主人的后代来了,他们用拖车将小房子运去了很远的乡下,小房子重获了自由和快乐……

  这小房子,多像我们啊,小时候想往最繁华的都市,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真正摸爬滚打后,觉得回归大自然,回归少时的生活,才是我们的梦想。

  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却也是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成为现代文明牺牲品的小房子,虽然这一次获救了,谁又能保证它不会再次被现代文明吞噬?在面对大自然和都市化,我们到底该如何权衡取舍?

  

  小男孩布鲁诺无法理解“人死了”是什么意思,他踮脚想要看棺木中的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他觉得爷爷只是睡着了,葬礼后他询问爷爷在哪里,但家人的回答让他更加疑惑,他还生气和哭泣,爷爷说好要教他钓鱼的,却再也不回来了,每做一件事,他都觉得胸口隐隐作痛,好像那里有个洞似的。

  直到有一天,布鲁诺发现胸口的疼痛已经消失,也不再生爷爷的气了,只是还有点悲伤。米茨姑姑生了个小宝宝,妈妈说:“也许爷爷又回到我们中间来了。”布鲁诺吃惊地去仔细看了看小宝宝……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话题的绘本。尽管我很不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孩子会真正体会到亲人死亡的感受,但我知道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我们谁也无法躲避,而在那之前,我自己该如何面对,该如何思考,该如何诠释,其实我也没有答案,我想也许我也需要更多的故事或智慧,来引导我。

  这本绘本,大概就有这样的功能。它站在一个小男孩的角度,来描述死亡,直面死亡,他提出幼稚的困惑,他也有自己的思考,他不满足于大人们的解释,他也用心记录着自己的感受。

  有俏皮,有忧伤,有无奈,也有希望,整个故事,把布鲁诺认识死亡的过程表现得非常细致,而且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治愈着我们,治愈着我们曾经心里留下的关于亲人死亡的创伤。

  

PC端 手机端

Copyright © 2014-2024 265学校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