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的故事范例6篇

  精忠报国的故事范文1

  这本书是一部讲述古代英雄事迹的书。书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古代英雄的辉煌事迹,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非常逼真传神。

  《精忠说岳全传》讲述了英雄岳飞一心报国抗金却遭到奸臣秦桧陷害的故事。在第二十二回中写到岳母为岳飞刺字,要求岳飞一生都要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故事。说明了岳母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儿子的关心,从而体现岳母既是一位严师,又是一位慈母。岳母刺字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在《精忠说岳全传》中的第六十一回中写到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害死于声波亭中的愤人故事。读到这里我心中的怒火不觉的燃烧起来,对奸臣秦桧深感痛恨,对英雄岳飞感到非常敬佩。又在第七十四回中写到高宗驾崩,孝宗即位。在孝宗即位以后为岳飞立下了英雄墓地,建立忠侯祠,还在岳飞的墓地前有铁铸成秦桧、王氏、张俊、万俟?l四个奸人的人头象,并永远跪在岳飞的墓地前受后人的唾骂。

  精忠报国的故事范文2

      孤儿赵武被迫害和遇救的故事是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事实。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在司马迁《史记·赵世家》的基础之上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此后一直流传不衰。1755年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受到《赵氏孤儿》的启发,写了一部五幕诗剧,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一时。2010年,著名电(P159)。

      在故事层面上,电影和电视剧都把程婴设定为民间医生,换子救孤,投奔屠岸贾门下抚养赵武长大,最终报仇。但电影、电视作为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加之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因此对同一个故事的改编也就必然有所差异。相对于电影,41集的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案》势必要增添更多的内容,例如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改编和增添等。不过,两者最主要的不同则是对于程婴“舍子救孤”的动机表现和其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上。电影《赵氏孤儿》在现代的基础上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进行颠覆,把程婴的主动献子改为被动献子,程婴的救孤行为从主动变为一种被动的无意之举,消解了程婴“舍子救孤”的大义精神和崇高内涵。与元杂剧中的程婴“舍子救孤”的义举也相差甚远,改变了人们对故事原有的认知,因此一直以来影片饱受争议。而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则秉承遵循历史的宗旨,充分展示了程婴身上所体现的“忠义”和“仁爱”精神,不但将程婴主动献子的义举表现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同时电视剧通过情节的设置详细刻画了程婴在“献子”之前的种种“忠君”“爱国”之举,交待了故事的前因后果,使我们对于程婴做出选择的原因和他选择后在漫长等待中的煎熬与压抑、痛苦与忍耐有了深入的理解。由此也更激起我们对剧中那些为了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为了忠于自己的理想去慷慨赴死的仁人志士的敬仰之情。可以说该剧很好地体现了编导要传承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创作意图。

      一、忠义之举的悲剧体现

      《赵氏孤儿案》是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传统特征的历史悲剧,其民族特性突出体现在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感和伦理道德精神。西方悲剧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而中国悲剧往往表现悲剧人物高度的自我牺牲精讯《赵氏孤儿案》的悲剧感体现在悲剧主人公赴汤蹈火的忠义行为,他们的忠义之举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在元杂剧中,只是记述赵氏一门乃世代忠良之臣,但是对于赵氏赵朔的“忠”和“义”并没有详细以事实展示。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只是对赵朔一笔带过。而《赵氏孤儿案》则秉承元杂剧的悲剧色彩,对忠臣赵朔的“忠”“义”行为进行了具体刻画。尤其在电视剧前十几集中,通过塑造赵朔的“忠义”“仁爱”之举,为后面人物的出场及舍身救助埋下伏笔。在剧中,我们看到赵朔时刻都在为晋国的安危着想,尽忠职守。他主动请缨对抗秦军,由于中途散粮耽误会合的时辰,知道自己难逃国君治罪,但依然自制囚车回到都城请罪,表明忠心。此后国君由于惧怕赵朔功高盖主又设计要他交出虎符,骗他交出兵权。此时赵朔虽已察觉,但为向国君证明自身清白,赵朔没有退缩,致使国君以叛国罪下令诛杀赵氏一族。无疑赵朔所谓的忠,在今天的观众看来可能是愚忠,但正是他的忠良及最后被奸臣陷害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元杂剧《赵氏孤儿》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程婴都被设定为一个平凡的医匠,但对于程婴的义的表现却大不相同。电影版的《赵氏孤儿》颠覆了元杂剧的本义,用陈凯歌的话说是“用现代人的意识去颠覆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此从一开始把程婴定位于一个地位卑微的郎中,因为庄姬夫人看病阴差阳错的被动地卷入到一场杀戮之中,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抱走赵孤,而后更是无意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这就改变了元杂剧中程婴鲜明的忠义形象。影片中程婴确实救了赵孤,但只是被动地举动,只是一个小人物的一时善良的义举,而最初程婴并不是愿意这样做的。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

      其实电影的改编是从现代意识出发,想展示大多数人所不理解的也是百年来一直被讨论的话题:程婴为什么就能牺牲自己的儿子换他人孩子的性命?世上真有如此之人吗?因此电影用不一样的视点和价值取向,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去让人相信。但在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一开始,编剧就表现了程婴为了晋国冒着危险千里迢迢从楚国来晋国报信,甚至丢下怀孕的妻子,从一开始就让观众看到程婴的爱国之心。这是对程婴之后众多义举的一个很好地铺垫,也是电视剧中对于程婴最终会牺牲自己的儿子替换赵孤赵武的一个伏笔。之 后,赵朔放弃卑南救了程婴的性命,程婴就此感恩,追随赵朔。在“地道”事件中,程婴机智地化解了国君与赵朔的矛盾,使国君对赵朔重新信任。在散粮事件中,程婴帮助赵朔从楚国借来军粮,再次为赵朔化解危机。程婴以他的才智一次次尽职尽忠地为赵朔出谋划策,尽管有报恩的成分在里面,但却透露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儒生情怀。

      如果说电视剧中赵朔的忠义之举令人心生悲悯,那么对主人公程婴的忠义之举,则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和大爱。电视剧《赵氏孤儿》并不仅仅是简单重述“舍亲生儿子去救别人”这一故事,其中更充满一种复杂纠结的痛苦过程。尤其程婴痛摔亲生儿子这场戏,程婴的无奈、痛苦、悲伤、不舍和纠结表现得非常到位。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只能忍痛割爱。这是一种复杂而高贵的情感,绝非虚假。其实,表现这种甘于奉献、勇于牺牲、舍生取义民族精神的人物,在历史上和当代都不缺乏:《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激励后人。《赵氏孤儿案》以忠义贯穿全剧,营造悲剧感,让观众看到了古代忠义之士的义举之后心生敬佩,很好地传达了忠义的精神,也增添了本剧的悲剧美感,从而构成了全剧惨烈悲壮的格调。

      二、仁义之举的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历来推崇“仁义礼智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不论电影还是电视,双方矛盾的焦点及斗争中最重要并且最精彩的场面都围绕“救孤”展开,但也恰恰是在这一问题上,对其理解与表现有了很大的分歧。为了突出悲剧主人公为一个“义”字而竞相赴死的悲壮场面,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中,编导着意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情节——程婴“舍子救孤”。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血缘宗族关系是神圣而牢固的。然而,作者却匠心独具,偏偏把这种血缘关系置放在道德伦理的对立面,有力地烘托出主题效果。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等人为了救孤儿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来彰显人间的正义精神,他们不屈不挠地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悲壮的崇高美,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2](P56)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中人物的忠义、仁义始终贯穿全剧,秉承了中华民族“仁”的精神内核。剧中赵朔对国家尽职尽忠,对百姓更是尽仁尽义。他以礼待人,以善渡人。为了救程婴的性命,他不惜放弃卑南以致错失了除掉奸臣屠岸贾的大好机会;在与秦军会晤时,又因为不忍看百姓饥饿至死,而宁愿自己冒欺君之罪下令散发军粮救助荒民;在被屠岸贾陷害无法自保时,赵朔首先解散了三千门客,以免祸及他人。同时,该剧也用大量的剧情展示程婴的大仁大义。程婴是医者,医者仁心。程婴比其他人更有仁爱之心,他把看病救人看做是自己的天职,不分身份地位贫贱与富有。他为屠岸贾的妻子看病,公孙杵臼劝他下毒,程婴反斥公孙杵臼说自己只会救人,不会害人。即使屠岸贾是奸佞小人,但作为医者程婴仍一视同仁,在与自己不相关的地道事件中,程婴奋不顾身驾车去追韩厥,救了他一命。为了医治妻子的疯病,他冒着被暴露被杀的危险,用了整整十九年终于将她的疯病治愈。这些事件充分体现了程婴的人格精神和仁爱品德。

      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赵氏孤儿案》中程婴等人这种无怨无悔地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悲壮义举全部来源于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以程婴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包括史官、草儿、韩厥等,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大义凛然、勇敢无畏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折射出正气、信义、坚忍、顽强的民族精神,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并不是某个人的偶然表现,而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儒家以义为本,将义置于生命之上,是英雄行动的内在动力,他们为了暂时无法实现的理想信念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执著追求,慷慨赴死,展现了《赵氏孤儿》独特的悲剧意识和崇高精神。

      当我们看到赵朔因为自己的仁义、忠义却一步步的走入屠岸贾的计谋之中惨遭灭门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是不是仁义无用、忠义无价值?不过,在随后的剧中观众可以看到,虽然屠岸贾利用赵朔的仁慈打败了他,但之后也正是赵朔的仁义帮助了赵氏孤儿,使得赵氏孤儿存活并在十九年后复仇。剧中程婴说:天道循环,善有普报。正是赵朔对他人的仁义最后救了赵武。如屠岸贾的管家且骓因赵朔散粮救了他的家人,所以他不忍心伤害孩子偷偷救出了赵武;还有医缓也是受赵朔之恩,在紧要关头保护了赵武不被屠岸贾发现。《赵氏孤儿案》所体现的“仁义”精神深深烙上了民族、时代的印记,悲剧主人公出神入化的崇高精神境界,不畏苦难、大义凛然的悲壮情怀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它们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理应不断地被发扬光大,给以传承歌颂。

      三、正义之举的主题回归

      正义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伦理追求,也是普遍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安排,以及与这种分配或安排相适宜的道义品质。“正义”首先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美德,一种社会制度伦理或秩序结构的普遍规范。著名伦理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曾开宗明义地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在《史记》的基础上,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赵氏孤儿的复仇过程,突出了复仇的主题,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自古以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一直以来,人们也都赋予了赵孤复仇的正义性,复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赵孤的复仇不仅是情节的必须,而且就其伦理的意义而言,复仇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正 义。《赵氏孤儿》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憎分明,善恶有报。对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3](P139)

      陈凯歌2010年的电影《赵氏孤儿》则改写了复仇的主题,故事中淡化了复仇。在复仇动机方面,程勃已经不是为报赵家灭门之仇,而是为了报答程婴的爱。看到程婴被刺中,程勃不知哪来的勇气一剑刺中屠岸贾。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似乎所有的复仇都具备无可争议的正义性,而文学作品一般只去表现善对恶的正义复仇。复仇主体往往为正面人物,复仇英雄往往正气凛然、侠肝义胆,并与复仇对象的恶形成对比,以此来凸显其复仇动机的合理性,达到扬善必惩恶、惩恶必扬善的伦理效应。在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中就体现了复仇的正义。为了赵武的复仇,程婴布下计谋一步步引赵武调查自己的身世,最终真相大白。赵武正气凛然、侠肝义胆,并与复仇对象的恶形成对比,他找到屠岸贾叛国的罪证,可因屠岸无姜起恻隐之心纵使屠岸贾逃跑。复仇的正义是通过惩恶扬善来实现的,在危机之时,程婴又一次力挽狂澜,屠岸贾归来,赵武准备手刃杀父仇人,此时屠岸贾自杀,恶人得到惩罚。开播以来观众一直在期待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可以说屠岸贾自杀也在意料之中,因为观众也期望恶人忏悔并赎罪。屠岸贾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自杀,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之前赵武单纯复仇的戏剧式结尾,赋予了更为深层的人性内涵,也比较符合整个故事的叙事逻辑。

      在古代,复仇是用摧毁恶的暴力形式来呼唤正义公理,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中国的复仇主题文学主要是基于人性“至善论”的道德诉求,主要着眼于正义与邪恶、锄奸与扶忠的伦理化运思以及传统的侠义精神,其着力表现的是复仇主体的个人主观努力,突出个体自身的求善意志与正义力量,以及渴望通过复仇获得来自于社会的价值认可[4]。它在彰显社会公理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正义感,使人在善恶是非忠孝侠义等伦理的催奋下,诉诸内在野性豪勇去抗争拼搏。我们喜爱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体现了一种“诗性正义”,它符合我们心中固有的道德理念,虽然作品并不能提供给我们关于社会正义的全部故事,但是它能够成为一座同时通向正义图景和实践这幅图景的桥梁[5](P26)。可以说《赵氏孤儿》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悲剧,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不仅在于它所描绘的冤冤相报的历史故事,还在于通过这个悲剧性的历史故事,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正义、为理想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在一个存在集中化公权力的社会,如果公权力不能有效地以公道的方式解决其内部成员的纠纷和冲突,或者受到不公甚或冤屈的人们无法诉求这种公权力获得公道,那么复仇现象就仍然会出现。现如今已是文明的法治社会,不赞成以复仇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复仇的手段也不被提倡,复仇在法律的约束下也渐行渐远,但我们往往还是会称颂那些像《赵氏孤儿》里程婴一样的舍生取义的人,因为这种复仇精神所激励的个体生命对噩运、祸患乃至导致人生不如意的恶势力的抗争拼搏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传播

      在戏说剧大行其道,雷剧、闹剧、穿越剧、悬疑剧垄断着国人影视生活的时候,以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为代表的历史剧再度重塑和播出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作为一个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故事,它内含着经久不衰的民族价值观和正义观,也彰显着中国艺术的崇高悲剧精神。导演阎建钢在接受采访时说:“《赵氏孤儿》是关于‘道’和‘义’的故事,中国人之所以对《赵氏孤儿》怀有特殊的情结,正是由于对‘道’和‘义’所含价值观与美学观孜孜不倦的探求。然而,这些传统的美德在如今的社会正慢慢被淡忘和抛弃。创作电视剧版《赵氏孤儿》,我仍然要强调它的价值观传达,要努力发扬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道义精神,期望该剧能让更多人知道‘道义’二字的重要性。”

      的确,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正在于它所提供的导向价值和认同价值。因为历史叙事是形成认同的最重要的文化策略。“历史是自我理解的媒介物,是表达及产生自我(个人和社会的)认同的媒介,是构想存在于自己群体的生活空间之外和之内的媒介。历史代表着过去,而过去如同一面镜子里人们能看到自己和世界在时间上的移动。”[6](P130)面对历史,也许我们总是存在着伽达默尔所说的“历史的实在”和“历史理解的实在”的困惑。不过“历史学的兴趣不只是注意历史现象或历史流传下来的作品,而且还在一种附属的意义上注意到这些现象和作品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效果”[7](P385)。因此,“一种真正的历史思维必须同时想到它自己的历史性”[7](P386)。这种“历史性”就是一种历史意义、历史精神和历史价值。

  精忠报国的故事范文3

  我是一个“小书迷”,看过不少书,但要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非《说岳全传》莫属。

  书中讲述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传奇故事。岳飞出生才3天,家乡汤阴县遭受洪灾,父亲遇难,母亲抱着他坐花缸逃生。漂流至内黄县,被王明收留。岳飞在母亲的严教下读书识字,又与王贵、周侗学艺,少年时即文武双全。岳飞与王贵、牛皋等结义兄弟赴京考武举,因枪挑小梁王闯下大祸,逃回乡里。不久,金兀术兴兵南犯,掳走徽、钦二帝。康王逃回即位,召岳飞抗金,岳飞在牛头山一战,打败金兀术,因功升为大将军。又挥师北上,在朱仙镇打败金兵,正当岳飞准备直捣黄龙府时,金兀术派来的内奸秦桧连发12道金牌将岳飞召回京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杀岳飞、岳云和张宪于风波亭。此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岳飞、宗泽、韩世忠等将士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忠勇行为,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鞭鞑了秦桧等人的投降卖国,陷害忠良的丑恶行径。所以,《说岳飞传》这本书不愧为一本好书。在深深敬佩岳飞英勇作战、精忠报国的同时,我也深深替岳飞婉惜。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假若岳飞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假若岳飞没有糊里糊涂的愚忠,而有自己的主见,那么秦桧就是发上120道金牌也召不回岳飞,一个民族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怎么会轻而易举地被“自家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呢?岳飞虽然愚忠,但他那为国为民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我喜爱这本书是因为岳飞是永生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民族英雄,他武艺高强,精通韬略;正气凛然,一心要精忠报国。岳家军的将领,则多为出身民间的绿林好汉,他们对腐朽的封建朝廷不满,但在民族存亡的关头,都能挺身而出,血洒沙场。这本书还让人们认识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秦桧的残害良忠。岳飞他为了不让金兵入中原,就带领几千万宋朝人马打金兵。而秦桧呢,他却只顾自己的生命,竟忘记了自己是从哪来的,这样还不算,他和他的妻子贪图荣华富贵,帮助金人杀入中原。真是令人可恨!

  《说岳全传》这本书真是让人百看不倦。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大英雄岳飞和奸人秦桧的故事,还让我们懂得了精忠报国的含义。

  精忠报国的故事范文4

  从古至今,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英雄。我觉得英雄,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敢自强,为人着想,是一个平凡的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精忠报国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精忠报国心得1岳飞是南宋的著名的军事家,抗金名将,他那精忠报国,光彩照人的故事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岳飞从小勤奋好学,文武双全,就在岳飞20岁那年,金兵侵犯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岳飞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决定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岳飞的母亲最了解岳飞的心思,他鼓励儿子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铭记母亲的教诲,奔赴抗击金军的站斗前线,屡建战功,成了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他率领部队北伐,收复了被敌人侵占的大片国土。但就在他取得抗金斗争全面胜利之时,昏庸无能的'宋朝皇帝听信奸臣秦侩乘机求和的劝说;一连颁发十二道金牌,强逼岳飞立即班师,岳飞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这时岳飞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次岳飞被免除兵权,宋高宗和秦浍派人向金求和,岳飞坚决反对。秦侩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临死前岳飞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这样,一代抗金名将岳飞惨遭杀害了,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精忠报国心得2岳飞是南宋的着名的军事家,抗金名将,他那精忠报国,光彩照人的故事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岳飞从小勤奋好学,文武双全,就在岳飞20岁那年,金兵侵犯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岳飞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决定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岳飞的母亲最了解岳飞的心思,他鼓励儿子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铭记母亲的教诲,奔赴抗击金军的站斗前线,屡建战功,成了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他率领部队北伐,收复了被敌人侵占的大片国土。但就在他取得抗金斗争全面胜利之时,昏庸无能的宋朝皇帝听信奸臣秦侩乘机求和的劝说;一连颁发十二道金牌,强逼岳飞立即班师,岳飞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这时岳飞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次岳飞被免除兵权,宋高宗和秦浍派人向金求和,岳飞坚决反对。秦侩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临死前岳飞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这样,一代抗金名将岳飞惨遭杀害了,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精忠报国心得3今天,我读了《岳飞传》,岳飞是宋朝的著名将领,《岳飞传》讲述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我钦佩岳飞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武艺高强,最令人敬仰的还是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岳飞从小天资聪慧,刻苦学习,苦练武功,少年时就文武双全。国难当头时,21岁的他毅然投军,临行前,他的妈妈在他的后背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尽忠报国,为国效力。岳飞用兵如神,率领岳家军英勇奋战,以八百人击溃了粘罕十万之众。经过大小无数战役,杀得金兵四处逃窜,一败涂地,收复了被金兵占领的失地,为宋朝保住了半壁江山。但是,最后他却被奸臣秦桧所害,含冤而死。岳飞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鞠躬尽瘁,他的事迹为后人所传颂,他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

  我敬佩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猛。岳云少年英雄,雄姿英发,武艺超群;岳雷不计前嫌,领兵拒敌,作战神勇,为父报仇;牛皋不畏强暴,敢作敢当;杨再兴赤胆忠心,骁勇善战;还有被誉为“楚霸王重生”的高宠......岳家军个个都是英雄豪杰,把金兵杀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获得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誉!

  我既为岳飞的忠诚而感动,又为宋朝的昏庸而愤慨!我恨宋高宗昏庸无道,自毁长城,恨秦桧祸国殃民,遗害人间,他们将永远被后人所唾弃!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喜欢《精忠报国》这首歌,每当听到这首歌,就会热血沸腾,一股豪气油然升起......

  精忠报国心得4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

  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就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正如他的诗中所讲: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精忠报国心得5绍兴六年七、八月间,岳家军进行第二次北伐。

  左军统制牛皋为先锋,进攻伪齐新设的镇汝军。伪齐守将薛亨,素称悍勇善战,牛皋向岳飞保证,一定要“生擒以献”。左军以雷霆万钧般的威力,很快就击破这个坚垒。当薛亨作为战俘押解到宣抚司时,连岳飞也颇感惊讶。牛皋继续挥兵东向,扫荡颍昌府,直至蔡州,焚烧伪齐军积聚的 粮草、器械而凯旋。

  岳飞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以牛皋左军的佯攻,掩蔽大军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战告捷后,岳飞的大部队往西北方向进击。八月初,王贵、董先、郝晸等将攻占虢州州治卢氏县,歼灭伪齐守军,缴获粮食十五万石。伪齐武义郎、监卢氏县 酒税杨茂“挺身归附”。接着,岳家军又分兵夺取了虢略、朱阳和栾川三县。王贵在虢州得手后,继续统军西向,又克复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五县。

  精忠报国的故事范文5

  在寂静的萨尔布拉克草原执着地坚守了52年,魏德友和老伴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6年7月12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孙金龙抵达九师后,第一时间就来到一六一团魏德友夫妇家中看望慰问,代表兵团党委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寂静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也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

  兵团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入采访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的戍边生活,深入挖掘英雄背后的感人事迹,努力探索忠诚坚守中的信念和力量。7月25日起,兵团广播电视台先后在兵团卫视、兵团建设频道《兵团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民生集结号》等多档电视新闻节目中同步推出系列报道《萨尔布拉克草原上的兵团人家》,充分运用电视语言,生动讲述魏德友的戍边事迹,挖掘魏德友人生经历中蕴含的价值力量和信念高度,并同步配发评论,进一步强化报道深度。兵团综合广播FM882充分利用新闻广播的优势,在《兵团新闻联播》广播版、《早间新闻》《整点新闻》中滚动播出魏德友先进事迹,同时还在讲述类节目《兵团故事会》中以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魏德友的故事。兵团新媒体中心从7月22日开始在兵团在线网站、微博、微信平台以及手机客户端,推出多篇图文消息、H5视频消息等。其中图文消息《洪荒之力不仅是瞬间的爆发,也可以是细水长流的绵延》《他凭什么能打动年轻网友,成为最值得学习的“网红”》《我们要向魏德友学习什么》《总有一种平凡融化你的心》,H5《我的姥爷魏德友》,视频消息《魏德友戍边事迹引发强烈反响》《新华社、央广等多家媒体关注魏德友》等文章,都有着很高的点击量,受众反响热烈。目前,兵团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感动》栏目和纪录片中心已经完成了魏德友专题片的拍摄工作,后期制作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电视、广播、新媒体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响的魏德友先进事迹报道战役,既是兵团广播电视台一次全媒体联动报道的有益实践,也是一次对全体员工的深刻教育。报道中,兵团广播电视台的每一位员工都为老魏叔坚定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为兵团事业奉献终身的赤胆忠心所震撼,为他平凡之中的坚守所感动,老魏叔已成为兵团、社会上许多人心目中最耀眼的时代楷模。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做好魏德友先进事迹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学习、敬仰魏德友,让魏德友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时代楷模,已经成为了兵团广播电视台所有员工的共识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52年守边、32年党龄,魏德友不忘初心,坚守忠诚,坚定信念,他的身上折射出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如同穿破层层迷雾的光芒,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然而,魏德友的故事我们从来就不陌生,60多年来,一代代兵团人把“祖国需要”当成人生的荣耀,把“报效祖国”当成毕生的信念;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边疆;他们坚守边境一线,维稳戍边,在祖国边陲成为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无数个“魏德友”用汗水、用青春、用热血凝结出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不忘初心,坚守忠诚,这是时代的召唤,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召唤!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要看每一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魏德友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为什么入党、入党做什么?”叩问着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心灵。学习魏德友,就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遵守纪律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坚忍执着、脚踏实地的崇高境界;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牺牲的国防意识,与兵地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谐相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精忠报国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妈祖信仰 儒家文化 忠君之道 孝悌之道 和平之道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43-01

  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世界变了,中国变了,人类文明进步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然而,作为一种信仰——对妈祖“大爱”的崇拜及其研究,却没有因时代的推进而泯没。

  一、妈祖的爱国体现了儒家的忠君之道

  爱国精神是妈祖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妈祖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多次发生官兵借助妈祖为精神力量而战胜殖民主义侵略者。明永乐十八年钦差都指挥张翥统领浙江定海卫水师大破倭寇,明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大败倭寇于台州,明嘉靖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率军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明万历三十二年金门主官“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驱逐荷兰侵略者,明天启四年福建巡抚南居益先后派游击王梦熊和总兵俞咨臬再次驱逐荷兰侵略者,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率军攻台,这一切爱国义举的成功,都被说是得到了妈祖的“神助”。妈祖精神在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时期,就起到了鼓舞台湾同胞与“恶魔”斗争的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也多次发生外交使者以妈祖为精神支柱,鼓舞士气,坚定信心,战胜千难万险,击败倭寇、海盗,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例如,宋徽宗宣和五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明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乘风破浪,拼搏奋斗近30年,再如明清两朝多次出使琉球群岛册封,等等,这些外交壮举都伴随着妈祖的神奇色彩和爱国情操。

  妈祖上述种种神迹,集中地体现了儒家为国尽忠的精神。因此,元太祖在敕封妈祖时,赐予妈祖“忠贞卫国,慈惠宁民”,十分强调妈祖的这种忠心。这种精神,从总体上分析,是忠君的。但从客观上,则起到了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国侵略的进步作用,从这一点来分析,这种“尽忠”的精神又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二、妈祖的爱人体现了儒家的孝悌之道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长辈之爱称为“孝”,对兄弟姐妹之爱称为“悌”,“孝悌”在中华传统道德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妈祖的大爱表现在她施爱对象的广泛性上。在妈祖传说中,既有妈祖对于自己亲人的爱,比如,妈祖“机上救亲”的故事,描述的就是妈祖在织布时,伏机游神拯救遭遇海难的父兄的故事。在妈祖的传说中更多的是妈祖对于其他人的爱,比如《天妃显圣录》中的《化草救商》,表现的就是妈祖救护遭遇海难的过往商人故事。其它如挂席泛舟、灵符回生、圣泉救疫等故事,无不表现妈祖的这种广博之爱。最为感人的是,在妈祖的民间传说中还有一则关于妈祖施爱于其它民族人们的故事,这就是《焚屋引航》的故事,这则故事说的是,有一支罗马商船队在靠近湄洲岛的海上遇风浪迷航处于危急状况时,妈祖为了给他们引航,毅然点燃自家的房屋,使船队认清航向,安全靠岸。

  可以说,妈祖的“爱人”精神不仅惠施亲人,也恩披他人;不仅泽润华夏,也荫及他邦。妈祖的大爱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不分族类,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的最广博最真诚最无私的爱。妈祖的这种大爱无不体现了儒家的孝悌之道。

  三、妈祖的爱众体现了儒家的和平之道

  “万国咸宁”,邻邦友好,天下一家,永世太平,是儒家自古以来就孜孜以求的,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治国秩序的和平论。源于“仁者爱人”的 儒家道德原则,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他认为战争暴力不应该进入“仁”的理想和谐社会,“所以儒家主张“慎战”。 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孟子提倡“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的不义战争。

  妈祖的众爱也表现在她对某些恶势力的惩戒和转化上。比如《天妃显圣录》中《降伏二神》、《收伏宴公》、

  《伏高里鬼》、《收伏嘉应嘉佑》等故事,讲的是对于一些为祟、作恶一方的神怪妖魔,妈祖都采用了收伏的办法,而不是简单消灭的办法,使他们转变成妈祖救助海难的得力助手,从而名列仙班。妈祖的争战故事也没有丝毫无故杀戮、殖民侵略的内容,而是突出除暴安良以求社会和睦的人文主题。意味深长的是:在妈祖相关神话传说中,即使原本是危害一方的妖魔,往往被妈祖用智慧收服,成为造福人类的善神。因此,妈祖神话传说的基质是和平、和睦、和谐。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授予中国妈祖“和平女神”称号。和平女神,结缘两岸。妈祖精神即使到了今天,也在发展。 海峡两岸以妈祖信仰为民间文化交流的媒介,加深了两岸的血肉情结。以“爱国、仁爱、和平”为核心的妈祖文化已成为儒家乃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的爱众体现了儒家的和平之道。

  2009年10月,妈祖信仰作为中华文化中一种很奇特的文化现象,得以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2012年10月,以“同谒妈祖,共享平安”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妈祖文化旅游节在“妈祖故乡”福建莆田湄洲岛开幕,两岸数万名妈祖信众共祭海上女神妈祖,共祝两岸民众幸福安康。妈祖信仰,作为妈祖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华儒家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妈祖信仰中的忠君之道、孝悌之道、和平之道的研究必将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关注,在中国以及世界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连弟 《论妈祖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闽江学院学报》 2004

  [2]《妈祖文化与道、佛、儒文化的结合点》 莆田市人民政府网站 2009-09-11

  [3]蔡德贵 《儒家的秩序的和平论》 中国孔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