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讲的是情还是欲?
“但使相思莫轻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你说写的是什么?自然是情。只是情和欲不可避免的纠缠在了一起。
这次读牡丹亭,看进去了,对“情”一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红楼里写尽女子的情,黛玉更是女子中情痴的代表。情之始,挑逗,试探,互相磨合。情之切,摩擦,生气,各自垂泪。情之灭,香消玉殒,魂归离恨天。
而牡丹亭的情字竟能让人死而复生,真可谓奇书。总体来说,杜丽娘是一个极度自我,勇敢,又运气爆棚的女性形象。我至今都不喜欢柳梦梅,在我看来他多多少少差了一些男子的魄力,整体剧情都是由杜丽娘在引导,他在这段恋情中更像是一个附属品。
当然是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生亦可以死,死亦可以生。
《牡丹亭》的美,是情的美,不是欲的美。
中国的戏曲、文学、艺术非常注重虚和实,显和隐的表达。
戏曲舞台上,对于欲的处理恰好可以通过虚的方式带出。
牡丹亭讲到欲,春梦中的柳公子在梦中有这一答“讲话”。文学上算是“显”了,只是以委婉的方式表现。
欲是情的一部分,对于古人来说犹然。
能从生死的角度去理解情,可见汤翁对于“情”的感悟,已经到了某种哲学的高度。
这种高度,看了剧才能把握,才能体会。只属于水磨调细密柔媚,园林的奇境幻界。越剧的缠绵悱恻,京剧的辛酸悲怨都达不到这个程度。
讲的是情,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唯情说,可以了解下。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里有介绍。
看了下其他答主的答案,也看过不少类似的读后感、观点,但是个人觉得有失偏颇,所以有必要废话一下,若觉偏激请勿见怪。
《牡丹亭》是在讲情——但它所谓的“情”,不是今天所谓的爱情,而是一个特别的儒家观念“人情”。
汤显祖从根柢上来说,还是个儒家思想持有者——如同明朝时诸多发起、支持思想大解放的学者一样(王阳明、李贽、王艮等等),无论他再怎么超脱、反叛,他根基还是一个传统的儒生。用从前的话说,他是个封建士大夫,超脱不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
在《牡丹亭》里杜丽娘成功还魂,恢复人身后,柳梦梅当场就想上去要来一发,但是被杜丽娘拒绝了。杜丽娘的说辞是:
“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参看《牡丹亭·婚走》)
后面还有很多内容,大体意思是:我杜丽娘之前和你“游园惊梦”发生关系啥啥的,都是梦里的事情——我本人还是清白之身,你必须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娶我才行。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牡丹亭》只是半本好戏的原因——它前半部分极力写杜丽娘的愁苦,并且用天才的创意、绝妙的文字构思出梦中神交的情节而后,又迅速地回落到现实中,回落到才子佳人、纲常名教的俗套中。
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类似于今天国产恐怖片前半部分神神鬼鬼非常吓人,到结局发现不是主人公神经病、嗑药,就是有人装神弄鬼。
和《牡丹亭》一样,汤显祖所谓的“情”,不是生理意义上的情感、情绪,而是一种伦理学意义上的情,是对于中晚明时期儒学面临思想解放冲击时的反思与救赎。
《牡丹亭》其实正是汤显祖观念的一种形象化阐释(对,我就是在说《牡丹亭》是一部观念先行的作品,但它是一部天才的、经典的观念先行作品)。清朝洪升在写《长生殿》的时候有句话说的更精辟:“先圣不曾删郑、卫,我侪取义翻宫徵”(《长生殿·传概》),也是一个意思。传奇作品,是他们思想阐释的工具。
具体的还请题主参阅晚明思想史研究的专著,答主水平有限。
所以,再次强调:牡丹亭讲的是“情”——但要注意它不是爱情、感情。而是在说一种儒学理念,一种汤显祖觉得理想的生存状态,一种伦理学意义上的生活信仰。
至于“欲”,就个人理解,中晚明作品里《金瓶梅》算一部(而且非常精彩、非常深刻,绝不是过把瘾就死的黄色小说)。但《牡丹亭》肯定不是。
个人粗浅观点,欢迎批判指正
问好题主
牡丹亭在我眼中 和红楼梦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部大旨谈情的艺术作品都用到了“小情”写“大情”的方法。那所谓的大情是什么呢 很多人说是人情 我觉得我看到的更多是人性里面的痴
牡丹亭绝不是单纯的爱情故事 对我来说最让人感动的是杜丽娘对她青春的珍惜以及不顾一切的放弃 在惊梦一折 汤显祖构建出了极致的美 然后又在后面让杜丽娘的痴去消耗掉自己如此美丽的生命。这样强烈的对比和奋不顾身,不仅让人感动,还极具破坏美丽的悲剧性。
所有之中最打动我的是其中的痴,这种痴是很大的一个概念,但可以依附体现在任何方面,像是所爱之人(牡丹亭)所爱之物(霸王别姬)所爱之境(红楼梦)
痴到最后是种力量,是要用消耗生命来满足的情感。所以我认为牡丹亭的绝对主角只有杜丽娘,秀才只是她痴的一个寄托。全剧的精髓是塑造杜丽娘的痴,杜丽娘的情和杜丽娘的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