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这句话出自电影《后会无期》。相关问题:如何理解「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 - 后会无期(电影)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这句话如果用心理学术语翻译一遍,就是人的道德判断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从对错到利弊的单向发展。那么韩寒的主张是否正确呢?
在道德发展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大牛是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右二即为科尔伯格
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用毕生努力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心理学的童鞋应该清楚,这就是发展心理学考试之前必须狂背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内容如下: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进行道德推理服从与惩罚定向: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定向:个体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习俗水平:将行为与社会崇尚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进行道德推理人际和谐与一致:个体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个体强调遵守法律与社会习俗,认为社会的要求胜过个人的要求。后习俗水平: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社会契约定向: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进行修改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普遍伦理原则:个体基于普世价值进行抽象推理并采取行动。
*原理论中包含每个水平的年龄阶段。因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划分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故隐去
此外,科尔伯格假定在这些阶段之间还存在一些准阶段,来解释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在社会利益与自身选择相冲突时,有时个体会认为社会本身也有过错,这常被误认为是利己主义——这经常发生在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
说到这里,恐怕有的记者朋友就要问,空口白话提出一个理论,会不会给人一种钦定的感觉?科尔伯格是在大量实证研究之后才概括出来的,我要说清楚。
科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采用两难故事测验进行研究。他所设计的两难故事中包含着道德价值上的矛盾冲突,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并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在他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故事中,最经典的当属“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会向被试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
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回答,分别属于6个发展阶段,各位可自行对号入座:
他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十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的理论。尽管有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一些质疑,但其成果依然广泛被学术界接受并应用。
让我们回到原来的议题: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到底是不是“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的单向发展?
我们对道德发展六阶段进行对错——利弊的二元分类,结果如下:
服从与惩罚定向:利弊,因为个体做出判断的标准是会不会被惩罚。
利己主义定向:利弊,因为个体关心自己能否获益。
人际和谐与一致:对错,因为个体认为大家是对的。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对错,因为个体认为法律是对的。
社会契约定向:利弊,因为个体认为即使是法律,也只是达成利益最大化的途径。
普遍伦理原则:对错,因为个体认可符合内心的原则的行为。
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在这种二元分类下,利弊与对错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分布状况,导致“小孩也看利弊,大人也分对错”,而不是随着年龄单向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道德发展阶段的上升,利弊与对错的界限愈发不明显,呈现逐渐融合的趋势。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普适的角度来看,“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是一派胡言,啊,一派胡言。
但是,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看情境,这句话是贾樟柯扮演的三叔把浩瀚批判一番时说的。
浩瀚说的是,你这样不对,而不是你这样非法。之前江河也提出过与浩瀚相同的观点:
江河并没有强调骗钱是非法的,而是说不能骗别人的钱。因此可以判断,其道德水平的发展更接近第三阶段的人际和谐与一致定向;
而三叔罔顾法律骗别人的钱,很容易给人一种他还停留在第二阶段的利己主义定向的感觉。这是一种常见的对道德发展阶段的误解,之后三叔也用实际行动表明并非如此:
三叔的心中有公德的概念,说明他早已超越了利己主义的定向。如果把三叔的理论与海因兹偷药的回答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三叔已经到了第五阶段的社会契约定向(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每个人都有选择活下去的权利)。
巧合的是,江河与浩瀚所持的人际和谐定向偏重于区分对错,而三叔所持的社会契约定向偏重于审视利弊。因此在三叔这位长者看来,眼前两个图样图森破的小孩才分对错,而自己这样的大人只看利弊。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句话在电影里是正确的,但如果想让它走出荧屏,还要结合现实进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