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灭绝的催化剂: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野猫,真的控制不住了吗?

  1788年,家猫跟随第一批欧洲移民抵达澳大利亚。作为澳大利亚本土出现的第一种猫科动物,家猫到来后如鱼得水,迅速繁殖。在此后70多年的时间里,家猫逐渐遍布澳大利亚。一些家猫生活在人类家中,是受人宠爱的宠物猫;一些家猫跑到野外繁衍生息,成为“野猫”。

  图:澳大利亚野外的野猫

  如今,野猫在澳大利亚已经达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据查尔斯·达尔文大学的生物学家约翰·沃纳斯基介绍,野猫的分布范围占澳大利亚总土地面积的99.9%,每年平均约有280万只野猫生活在野外,多的时候,这个数字可激增到560万。

  图:野猫捕杀鸟类

  澳大利亚政府文件《应对野猫泛滥:拯救澳大利亚野生动物的计划》统计,一只野猫平均每年杀死390只哺乳动物、370只无脊椎动物、225只爬行动物、130只鸟和44只青蛙,在整个澳大利亚,每年大约有14亿只野生动物成为野猫的食物。野猫给澳大利亚的74种哺乳动物、40种鸟类、21种爬行动物、4种两栖动物的生存带来威胁,导致它们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以至于生物学家将澳大利亚的野猫称为“物种灭绝的催化剂”。

  图:野猫捕杀的部分野生动物

  数百万只野猫给澳大利亚的本土物种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为了控制野猫数量的增长和扩散,近几年来澳大利亚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使用毒饵毒杀、设置陷阱捕杀、鼓励民众用猎枪射杀,等等。那么,这些措施效果如何呢?

  据近期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控制野猫的数量”,在各种措施下,现在每年减少的野猫数量不到它们总数的10%。由于野猫的种群基数庞大,一旦条件合适,它们的数量便会增长到下降前的水平。

  图:一只被捕杀的野猫

  比如,澳大利亚曾研究出几种针对野猫的毒饵,野猫吃了后就会死亡,但是事实发现毒饵的作用很有限,因为野猫更喜欢活着的猎物;用陷阱(如笼式诱捕器和兽夹)捕捉也是一种方式,但陷阱设置的地点会受到限制,且需要熟练的人员操作,费时费力费钱,并不能普及使用;用猎枪狩猎野猫是人们常想到的办法,但是猎人数量有限,对野猫种群的影响很小……

  图:被猎杀的野猫

  那么,澳大利亚的野猫,真的控制不住了吗?

  在世界范围内,入侵物种的控制始终是一个难题,更何况是数以百万计、行动敏捷、难以跟踪的野猫。澳大利亚的各界专家正在努力商讨其他办法,比如研制新型毒饵;也有人提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野猫的基因,使野猫容易患病或者感染特定毒素,但这种技术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一些伦理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濒危物种被野猫捕杀殆尽,澳大利亚正致力于打造“无猫区”或“无猫岛”,将濒危物种引入其中生活。这种措施资金耗费很大,但在野猫的数量被控制住之前,却是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