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资料)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 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 由作品、 作家、 世界、 读者等要素组成, 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 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 美学、
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
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
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
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
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
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
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
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
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 ,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
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客体
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
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 ,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
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
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
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
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
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
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
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 2 -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
式。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
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
趁热打铁。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
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
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
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
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
命运、幸福相联系。
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
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
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
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
人物或典型性格。
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
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
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
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
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
之为深层结构。
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
征的人物。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 ,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
- 3 -
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
类型。
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
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声情并茂: 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 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 这就是声情并茂。
情景交融: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
追求的最高境界。
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的运动形式。
隐喻: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
艺术独创性。其特点: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
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风格构成: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
魂。
风格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大类。
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
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
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文学消费:泛指文学阅读活动。
文学传播: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
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大众传播媒介: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
文化市场: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高雅文学:一种典型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大众文学:浅易、通俗、平易、流行、消费性的文学类型。
文学接受: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
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欣赏:常有一种意识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的读者阅读活动。
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的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方面吸引、感染、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
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开自我人性的丰
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货品凭兴趣的属性。
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
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
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
- 4 -
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
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应状
态。
净化: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领悟: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
延留:继共鸣、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
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
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 “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
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再真善美基础上又超出了真善因而使“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心理学批评: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
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
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
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
绳。
考点二
1、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文学活动:
国内: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 “虚静”说、 “神思”说、 “滋味”说、 “物感”说、 “象外”说、 “妙悟”(严
羽)、“童心”说、 “性灵”说、 “神韵”说、 “神韵”说、 “出入”说
国外:(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净化”说
(2)德国学者立普斯等 “移情”说
(3)英籍瑞士心理学家布洛 “心理距离”说
(4)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直觉”说
(5)德国哲学家康德 “审美态度”说
(6)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无意识升华”说
(7)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原型”说
(8)英国学者冈布里奇 “投射”说
(9)孟子 “知人论世”说
2、文艺学及其分支:文艺学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
活动。
4、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
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
- 5 -
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
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
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 “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
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
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 ,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
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
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5、福柯认为要想了解作者,应当关注作品中作者的不断缺席以及作者与死亡之间的独特关系。
6、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7、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8、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
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
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
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
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9、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
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10、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
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
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
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11、游戏发生说:认为艺术与游戏一样,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生命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类为摆脱物质和精
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有康德、席勒、斯宾塞等。
12、文学性: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
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1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
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
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14、研究文学起源的目的是: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
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地认识文学的本质。
- 6 -
20、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
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具有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在这双重属性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
的和突出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
美诗意世界中,并赋予这种审美诗意世界以多重读解的可能性。
2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2、“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
术生产。
关系: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
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
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23、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
客体?
答:特点: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
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
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24、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答: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
也是一种观念活动, 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 情感体验, 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
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2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
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2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27、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
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28、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
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29、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一是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无意识承担大量
的工作;一切形象、情节、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
30、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
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31、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
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32、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 7 -
答:“形式”所以“有意味” ,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
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
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人们从现实的具体事务身上分化出
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他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
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
“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
33、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3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5、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36、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
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
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
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
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
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
了朦胧性。
37、象征主义文学 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端,以 波德莱尔 的《恶之花》为代表。
38、19 世纪法国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基础是
39、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取代古典主义成为欧洲文学思潮的
40、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
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41、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
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2、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
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分为: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门。
44、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47、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
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48、情节与事件的关系: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
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51、移情: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不是指的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审美
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5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答: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
面。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诗中的画面
- 8 -
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54、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
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
无疑是必要的。所以“文如其人” “风格即人” 。
56、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答: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而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字消费者所支付
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57、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
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
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59、共鸣:在阅读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灵感
应状态。
60、“召唤结构”的提出者:伊瑟尔。
61、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
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6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答: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
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
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
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
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