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研究论文范文

  消费行为研究论文篇1

  关键词:老龄化;医疗消费;就诊决策;医疗支出

  Abstract:ThispapermakesafieldsurveyofJiangsuprovincewheretheagingextentishighandanalysesthemedicalconsumptionoftheoldpeopleintheruralareaontheTwopartModel.Theresultshowsthatthephysiologicalfeaturesanddiseasemodesofoldpeoplemakethemfacewithmorehealthrisksandneedmoremedicalconsumption.Also,theindividualandfamilysituations,income,health,theseverityofillnessesandthequalityofmedicalservicehavedecisiveinfluencesupontheoldpeople’smedicalconsumptionintheruralarea.

  Keywords:aging;medicalconsumption;decisiontoseeadoctor;medicalcareexpenditure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老龄化速度居世界首位,伴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和老龄化速度快速提高,社会在养老保障、老人福利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江苏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省份之一,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①为12.72%,江苏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4.95%,名列全国第4,其中,农村老年抚养比达到17.83%,高出城市6.16%。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的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转移的主要对象是年轻人,农村和城市的年龄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强调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后应继续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因此,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农村老龄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医疗服务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主要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医疗消费和就医状况的分析,顾大男基于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高龄老人患病能否得到及时医治的状况,结果表明农村高龄老人不能得到及时医治的比例略高于城镇[1];任远初步探索了老龄消费市场的特征,提出老龄人口由于生理衰老形成了以“护理服务”、“护理商品”和“护理设施”消费为主的老衰老龄市场[2]。然而,现有相关文献大多仍主要集中于对城市老年人医疗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3-5],缺乏对江苏省这一老龄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分析,对江苏省老年人医疗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仅见于黄润龙等,他们对江苏省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龄老人的婚姻、家庭、性格和精神需求、生活自理能力、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健康状态等问题[6]。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构建两部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老年人就诊决策与医疗支出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应对农村老龄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11月对江苏省北部5市(每市各选择一县:新沂、东海、涟水、泗洪和响水)农村居民(包括年轻人样本和老年人样本)健康状况及医疗消费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的个人和家庭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医疗消费情况、参加合作医疗的情况等。调查实行面对面询问填写调查表的形式,样本兼顾了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水平和居民年龄结构等,最后获得985个农村居民有效样本,其中,18~59岁的年轻人样本为803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样本为182个。本文采用了老年人样本进行研究,总结了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特征:

  1.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年轻人更差,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来源于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改善或保持,这是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制定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调查结果显示(表1),农村老年人自我评价健康状况为一般的比例最多,约占总样本的38%,自我评价差和良好的比例相当,自我评价健康状况非常好的比例最少,仅占8.24%。老年人样本和年轻人样本相比,年轻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比例比老年人低18.4%,而自评健康状况为良好和非常好的比例均明显比老年人的高。从有无慢性病指标来看,老年人样本有慢性病的比例占40.11%,远远高于年轻人,而且,老人所患慢性病病种主要是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4种。

  2.老年人患病的概率高,但因经济困难应就诊未就诊的可能性也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86.26%的老年人生过病,但在患病的样本中,只有87.90%的老年人前往诊所或医院就诊,有12.1%的样本应就诊未就诊;在就诊的样本中,看门诊的比例占到85.51%,住院的比例占14.49%。然而,年轻人患病的概率略低于老年人,进一步分析显示,老年人应就诊未就诊的原因大多是经济困难,占各种原因的57.14%。

  3.老年人医疗支出较高,但收入水平较低,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

  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的医疗支出均值为1361.66元,高出年轻人403.15元。然而,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819.4元,比年轻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603.63元。这说明,老年人的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他们会将更多的钱用于看病就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发生衰退,患病的概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医疗服务需要,但由于老年阶段收入较低,面临更为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因此,老年人群因为经济因素导致的应就诊未就诊的问题更为突出。

  三、老年人口医疗消费的影响因素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消费特征以及医疗产品自身的特征,本文将影响老年人医疗消费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类:

  1.个人和家庭特征

  影响医疗服务需求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人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男性的预期寿命均低于女性,这可能是生理因素决定,也可能是男性在年轻的时候对身体的折旧更大;生老病死的生理规律决定了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大将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年龄程度不同,对医疗服务的消费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也可能对医疗消费有潜在的影响,越是受过较好教育的人越有预防和就诊的意识,他们生病带来的机会成本更高,同时,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可能已经具备更好的自我护理能力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因此相对减少了他们患病后的医疗服务支出;单身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影响到医疗消费;另外,文献研究表明,家庭人数也是医疗服务消费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人数多的家庭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照顾更多,有利于老年人优良健康状态的保持,减少医疗消费。

  2.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

  老年人医疗消费这一购买行为来源于对医疗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其功能在于延长寿命、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因此,健康状况与疾病特征是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因素。老年人首先感知到的健康问题决定他是否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本文采用自评健康状况、慢性病史和疾病严重程度3个变量反映老年人对自己是否需要消费医疗服务的感知。健康状况差或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平时可能会更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更注重医疗服务方面的消费,慢性病患者会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疾病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强度,所患疾病不严重时,老年人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就诊,当感知到疾病越严重时,他们就诊的可能性越高。

  3.经济因素

  影响医疗消费的重要变量还包括经济因素,例如,收入、价格和是否参加合作医疗等。收入增加意味着支付能力提高,这将促进居民医疗服务消费。大量研究表明,医疗产品是一种正常商品,医疗品价格的下降会促进人们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医疗服务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因此,要获得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作用的相关信息,关键取决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老年医疗保险是一种疾病经济风险分摊的形式,这种第三方支付的特征间接地降低了老年人支付的医疗服务价格,当前在中国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4.生活方式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8项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滥用药物、体育活动少、高热量和多盐、轻信巫医、社会适应不良和破坏生物节律。吸烟会导致癌症、冠心病、肺病等疾病,目前,烟草的使用是世界死亡增长最快的原因之一;过度饮酒对人体肝脏和脑神经的危害最大,导致肝病、心脑血管疾病。

  5.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因此,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的方便程度也是影响他们是否就诊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医疗支出来测度的医疗消费,其内涵不仅包括数量,也暗含了质量,因此,考虑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应加入医疗服务质量因素。治疗效果或许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最直接的指标,但难以量化,较直观的测评方法是老年人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评价。四、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1.模型选择

  本文选取两部模型法,采用是否就诊和医疗支出两个指标考察老年人的医疗消费行为,其依据主要在于医疗支出有别于其他一些变量具有特殊的分布特征。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没有进行医疗消费,即医疗支出为零,然而,这部分零医疗支出是实际支出而并非潜在支出,因此,不能选用类似工资方程的Heckman两阶段法;第二,非零医疗支出高度有偏,这反映了如果采用线性回归将导致模型残差也不服从正态分布,不满足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均值为1361.66元,标准差为4135.935,偏度系数为6.5332,峰度系数为49.6532,这说明调查样本的老年人医疗支出也呈非正态分布。由兰德实验室提供的两部模型法解决了以上问题,它将居民医疗消费行为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就诊概率模型,分析是否就诊的决策行为,公式(1)中Ii表示第i个人就诊的概率,当Ii>0时,医疗支出为正,Xi为第i个个体的特征变量。第二个阶段为医疗支出模型,分析医疗支出水平的决定因素,公式(2)中MEDi为第i个人的医疗支出,第二阶段的方程只有在第i个人就诊的条件下才成立[7]。

  Ⅰ:Ii=Xi+βlE1i,E1i~N(0,1)(1)

  Ⅱ:1nMEDi=Xiβ2+ε2i,ε2i~N(0,σ2)(2)

  模型的第二阶段将医疗支出取对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支出的非正态分布。对本调查老年人医疗支出取对数后进行正态性检验,偏度系数为0.022,峰度系数为2.37,卡方值为3.93,相伴概率p值为0.1404,这说明取对数后的医疗支出已服从正态分布。

  2.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两部模型和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构建了就诊概率模型和医疗支出模型,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就诊概率模型为probit模型,因变量设定为是否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是=1,否=0);医疗支出模型为对数线性模型,因变量为医疗支出的对数。

  首先看就诊概率模型,模型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人数”、“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否参加合作医疗”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是影响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女性就诊的概率高,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中女性患病的概率更高,也有可能是在女性和男性老年人都患病的情况下,女性更注意对疾病风险的规避而寻求医疗消费。变量“受教育年限”的系数符号为负,说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本身身体状况更差,更容易生病就诊。家庭人数与就诊概率呈负相关,这说明家庭规模越大,可以降低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这可能是因为家庭人数多的老年人身体更健康,生病后得到子女的照顾也充分,因而同等情况下比家庭人数少的老年人就诊的可能性更小。变量“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经济水平的提高可能会促进老年人医疗消费,通过计算弹性值,老年人就诊概率的收入弹性为0.033,说明当老年人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1%,就诊概率提高0.033%。“是否参加合作医疗”也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医疗费用实行分段按比例报销,这相当于降低了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价格,因而能促进老年人就诊的概率。本文将全部样本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4类:没生病、轻微、一般和严重,回归结果显示,疾病的严重程度是老年人就诊的主要影响因素,所患疾病越严重,老年人就诊的概率越高。另外,变量“年龄”、“单身”、“医疗服务价格”、“健康状况”、“慢性病”、“吸烟”、“饮酒”和“交通时间”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影响老年人就诊决策的主要因素。

  模型二医疗支出模型也通过了联合性检验,回归总体是显著的。布罗施—帕甘(Breusch-Pagan)检验结果为卡方值0.10,相伴概率为0.7473,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方差膨胀系数(VIF)均值为1.99,最大值为4.72,表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总的来说,“教育年限”、“健康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质量”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老年人受教育年限与医疗支出呈正相关,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在医疗产品或服务上的支出越多;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医疗支出越高;所患疾病越严重,医疗支出越多;医疗服务质量越高,医疗支出也越高。其他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是老年人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从符号上看,男性的医疗支出比女性更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医疗支出越高;单身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家庭人数越多,家庭中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越低;家庭人均纯收入越高,家庭中老年人医疗支出越低,可能的解释是收入增加带来的健康效应使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更为优良,因而医疗支出更低,这在封进等的研究中已得到证明[8],她将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影响分为两种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因而医疗支出水平更高,二是间接效应(健康效应),即通常收入较低的人健康状况较差,出于对风险的规避,医疗支出较高。本文的结果证明了在本次调查中,收入水平对医疗支出的作用表现为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即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使得医疗支出较低。医疗服务价格对老年人医疗支出的价格弹性为-0.2094,表明当医疗服务价格降低时,会促进老年人对医疗品的消费,医疗支出增加。老年人参加合作医疗会增加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这是因为虽然合作医疗降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但促进了对医疗服务数量的消费而导致医疗支出较高。另外,吸烟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低,饮酒的老年人医疗支出更高;老年人到服务态度较好的医疗机构就诊,其医疗支出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老年人问题。江苏省是全国率先进入老年社会的地区之一,目前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水平也较高,因此,研究江苏省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医疗消费问题具有代表性,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一,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疾病模式决定了老年人群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更差,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更注重医疗和服务方面的消费。但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因经济困难应诊而未诊的可能性也较年轻人更高,疾病经济负担更为严重。本文认为,对于社会来讲,老年人问题的本质不是人口老龄化本身,而是对社会养老保障、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年人福利等制度的挑战。

  第二,一般来说,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老年人更希望自己儿孙满堂、人丁兴旺,亲情对老年人良好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的保持有积极作用。实证分析表明,家庭规模大有利于减少老年人对医疗的消费,医疗支出也较低。如果我们能为老人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为独居的老人提供家庭式集体生活的福利院,使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是社会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减少老年人医疗消费的一个有效手段。目前,政府对老年人救助的供养方式一般分为家庭供养和集体供养,本文的结论为集体供养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

  第三,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老年人更倾向于规避疾病风险,导致就诊概率增加,但由于收入带来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而导致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具有更低的医疗支出。因此,相应的政策含义是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这样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社会医疗资源,有效地控制社会医疗卫生费用。

  第四,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可以促进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使经济困难应就诊而不能就诊的老年人能进入医疗市场就医,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治疗。目前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就是通过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给予居民补贴,促进了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利用。

  第五,实证分析也表明,医疗服务质量也是影响医疗支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验证了医疗支出本身已包含医疗服务质量这一要素,为我们以后研究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时需要考虑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顾大男.中国高龄老人就医及时性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02(3):54-60.

  [2]任远.老龄消费市场初探[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5(3):46-49.

  [3]孙明艳,刘纯艳.关于城市社区老年人日常医疗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30-32.

  [4]赵君兰,王小平,王静.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就医方式调查报告[J].河北医药,2003(7):531-532.

  [5]陈卫民.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资源与照护供给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117-120.

  [6]黄润龙,鲍思顿,牛飚.江苏省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9(5):57-62.

  [7]NAIHUAD,WILLARDGM,CARLN,etc.Acomparisonofalterativemodelsforthedemandformedicalcare[R].RANDHealthInsuranceExperimentSeries,1982:20-21.

  消费行为研究论文篇2

  [关键词]体育消费行为社会学研究消费结构家庭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在满足人们的基本消费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更高层次需要的消费行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面对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以体育健身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激发大众体育消费意识,导引大众的消费行为,调整大众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众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扩展消费群体,促进参与性、实物性和欣赏性体育消费,从根本上扩大内需,实现体育产业化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商业价值与全民健身双赢的重大课题。体育通过消费实现其特有的多种功能,消费通过体育得以深化其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体育消费行为已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其消费过程除涉及经济领域外,更与作为“社会人”的消费主体的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特征,以及消费价值观、消费审美取向、消费时尚与潮流、消费的风俗、习惯等背景相联系。因此,将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置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来进行研究,对于弥补和完善消费经济理论对体育消费行为解释的不足和缺陷,对于更好地指导人们的体育消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消费行为的涵义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体育消费行为是大众享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家庭、社会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形式包括个人体育消费和社会公共体育消费两方面。

  1.个人体育消费行为包括体育商品消费和自然消费,所谓体育商品消费是指通过体育市场,利用货币支付的形式来购买各种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以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市场作为一种中介,将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交换其社会劳动,实现体育商品的价值。这看似单纯的经济行为,其实是社会交往的一个特例,因为市场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类型,而市场的社会结构实质是一种特定的互动类型,这意味着,一定文化与社会规范将会影响到大众体育商品消费的市场规则。

  所谓体育自然消费,是指在体育市场以外,不借助买卖行为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或许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残余表现形式。其二,或许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造成人们体育消费意识的迟钝。其三,由于中国人口二元化的特点,有可能造成一部分人体育消费欲望淡漠或缺乏购买力。其四,由于第三产业滞后,影响到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市场的开拓和发育。

  2.社会公共体育消费

  所谓社会公共体育消费,广义地可理解为社会有组织的消费。包括满足个人体育需求的体育事业以及由政府提供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如学校、社区、公园、体育中心、体育场馆等社会体育公共产品,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政府机构是最大的体育消费者,但是,消费经济学难以很好地说明政府的体育消费行为。因为,作为政府的体育预算,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条件,也要考虑到作为国家的政治义务和责任,以及大众生活需求的变化,还要考虑到整个世界大众体育发展的走向。

  二、体育消费行为的制约

  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中,面对相同外部条件的变化,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由于个人消费心理的影响,如消费者的求新心理、求名心理、求美心理、相互攀比心理等。消费者个人的消费心理,通过个人对消费需求的主观偏好表现出来。在不同的消费心理驱使下,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需求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反映了消费者对体育的不同价值取向。而消费者的不同价值取向,除了不同的个体差异外,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来说,人们通过支付货币获取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的选择过程包含了体育消费欲望的产生,消费动机的形成以及消费欲望的满足这样几项活动。其中,人们体育消费欲望的产生是和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相联系的。这意味着人们在购买体育商品和体育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行为不过是一个中间的经济行为,消费者用这种行为来“生产”体育生活方式。这样,消费者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一个“生产者”,即生产这种新型生活方式带来的享受与发展的满足。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社会的加速发展,促进了产业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催生了体育产业的形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在影响和制约着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一方面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性质的变化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的变化。在观念要素方面,由于人们的商品观念、生活质量观念和社会生活参与观念等的形成,使人们生活的总体价值观念迅速发生了变化,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体育消费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消费者自身的素质差异,他们的体育消费支出和体育消费行为中,难免会出现“附和消费”的特征和受到“消费惯性”的负面影响。

  1.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体育消费结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变动的总体方向是:“生存健身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世界体育消费发展的大趋势是非实物型体育消费逐年提高,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已达60%以上,我国平均占30%左右。而据对兰州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中获悉,兰州市民体育消费项目依次是:运动服、鞋占32.3%;体育书报杂志占19.1%;体育器材占16.6%;体育欣赏门票占13.4%;而租场地18.1%(再加上健身、训练杂费的0.4%才18.5%)。体育消费结构却还处在生存健身需要这一层次,这说明我省城市的体育消费结构水平偏低,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这种较为单一的体育消费格局,一方面是由于体育产业部门无力提供高质、多样的无形体育劳务产品,另一方面却是和消费主体的体育需求、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和态度、个性、生活审美情趣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等各种主观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在体育消费结构中,男性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体育消费以实物性为主,其次是观看体育赛事、订阅体育报刊杂志等观赏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女性体育消费则以参与型为主,实物型消费居次。另外,男性的劳务性消费要高于女生。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男、女性的生理原因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使得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体育消费观的认识不同,所选择的消费内容有较大差异。

  2.市场经济规律没有充分体现在体育消费之中

  我国体育的整体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在体育产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难以贯通,市场配置各类体育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经营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许多项目尚未进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化发展轨道,福利型、事业型的单位过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组建的公司化实体太少。现有的体育经营实体,尤其是健身娱乐实体和竞赛表演实体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服务品牌、服务营销的意识薄弱,这些方面从供给的角度制约了我国人民体育消费的增长。

  三、体育消费行为的合理化进程

  建立和完善大众体育消费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文明程度高、文化素养好的消费者往往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选择性更强,具有明显的自定性。而文明程度低,文化素养差的消费者,则往往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出现短视。为此,要建立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加强大众体育消费能力的培养

  所谓体育消费能力,一般是指消费者所具备的关于如何进行体育消费、如何使用体育消费对象的知识和才能。它和人们的整体消费水平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由于体育消费能力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特殊能力,所以它需要人们在后天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熏陶,以提高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行,大众个人收入在不断提高,体育产品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同时,人们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力也在提高。这一切,既决定着我国体育消费状况,同时也决定着体育市场容量的大小、繁荣程度及整个体育产业的状况,从而推动着我国整个精神生产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多年来,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化,使体育消费欲望和体育消费水平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深入分析消费群体中不同的体育消费特征,尽可能根据他们的闲暇时间、不同年龄的体育消费潜力,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开发体育健身消费的热点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根据我国实际,可采取低税、减税甚至免税的办法来鼓励大众化的中、低层次体育消费,对于一些奢侈性体育消费品可以提高消费税率,限制其生产、供给和消费,并可抽取其中部分税率用来扶持和发展大众化的体育消费产品,拓展和繁荣体育消费市场,推动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

  2.引导家庭化的体育消费行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内部结构最为紧密的社会群体。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是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孔文清(2002)对北京、上海、吉林、成都、兰州、包头、郑州、福州、广州等9城市居民1999年家庭体育消费为559.73元,比1996年191.21元平均每年增加17.56%,表明我国家庭体育消费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家庭这样一个亲密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可以共同进行体育消费,享受家人团聚的乐趣、亲情的交流、消遣和娱乐的体验以此达到增强家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多样生活需求的目的,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日益发展,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将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体育消费的主要趋势之一。

  3.引导大众从自然性体育消费向商品性体育消费行为转化

  目前,我国仍存在着体育商品性消费和体育自然性消费这样两种消费行为方式。由于人们在个人收入、消费水平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更兼有个人对于自身生活的感悟和对于自身生活理想的追求方面的差别,所以消费者对于自身体育需要的满足,亦会体现出个性化特点。这意味着,目前对于某些家庭来说,采用一些小规模的、不需要较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费行为方式,如散步、园艺、垂钓、健身慢跑等自娱、自乐、自练的行为方式,仍然是很需要的。然而,随着大众自身素质的改善、大众体育消费需求领域进一步扩大和大众体育消费的项目日益增多,自然性体育消费终将会因为其内容单调、消费效果差,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发展性消费需要而逐渐为大众体育商品性消费行为方式所取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通常人们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主经济因素,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也日渐显现,井正在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体育消费者行为的形成,其实是由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于消费者感观的结果。因此,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我国大众体育消费行为进行探索,可能会对如何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行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华:体育消费行为理论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50-56

  [2]庞文玲: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中体育消费与全民健身[J].科学咨询导报.2007.30:145

  消费行为研究论文篇3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从网络文化、消费心理、商品资源转型、服务和购物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关联消费的形成,基于上述每个维度和我国消费者样本设计调查问卷。依据调查结果具体分析关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得出相关结论,对网络经营格局调整和销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主流消费的形式下,关联消费作为网络销售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已成为网络销售新的经营增长点。

  在网络购物革新的浪潮中,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数据挖掘、统计实证、基于营销理论的定性分析,并分别从算法、样本数据、营销理论的角度对网络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王崇,2008)。但是,并没有从整体上揭示网络消费者在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关联消费行为。

  本文在分析关联消费形成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关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网络经营的经营格局调整和销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联消费的形成因素

  (一)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消费社会的经济基础催生了消费文化,网络则成为消费文化传播与演化的助推器,对其推陈出新地加以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体消费文化并从各个方面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如广告宣传;在虚拟社区、聊天室、新闻组、论坛等网络族群中,其中的会员由于具有相同的网络价值观并且遵循同样的网络行为准则,少数会员的消费信息会对其它会员的消费观念产生很大影响。

  在文化的进步和传承中,具有新颖性和消费者导向性的信息对于吸引消费者和改变消费者态度有着积极作用,同时群体意识始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秋水,2008),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享受乐趣的过程中,会考虑到与自己有关联的人或其它有关联的商品,比如女性消费者购买服装时会想到为自己的爱人或小孩购买服装;购买用于送礼的商品,会想到包装服务与物流配送服务;对替代品或互补品的购买。消费者的这些行为,受网络文化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形成关联消费的基本动因。

  (二)消费心理

  从心理角度看,网络消费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包括需求唤起、信息收集、动态比较、心理认知、购买决策和心理满足等方面。但是,这只是目标性购买的心理阶段,是显性的;而随机性购买的心理阶段,则是隐性的,会随着目标购物的完成而生成,并影响到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

  在目标购物过程中,如果消费者感觉到购物氛围好、购物经历愉快、购物满意度高,则再次购物意图就强。因为消费者得到的参与满足感、轻松感和占有感会促使其以意犹未尽的心态去观摩其它品牌的商品,一旦发现中意的商品,会产生意外的满足感和收获感,在耐心选择的过程中,唤起心中的购物热忱。同时,消费者为满足信息刺激的需求也会产生多种寻求行为(于洪彦等,2005)。此时,顾客购买的是一种快乐,追求的是一种幸福,这样就形成了关联消费的内在动因。

  (三)消费目标

  随着网络销售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销售者在保证消费者购买到有价值商品的基础上,还得对消费者提供无形的有效服务。而消费者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后,更乐意全方位、多层次满足自己的需求,使消费目标更趋于多样化,这主要体现在商品资源的转型与服务细分两个方面。

  由于网络购物只能看到图片和相关产品介绍说明,消费者在购买时感知风险比较大,在此时更加注重品牌名称与质量,会使商品的销售以品牌来划分档次。专业化的品牌根据自身的优势强项,集中在资源最好的某个领域后,再与其它有内在关联性的品牌进行优势互补、错位销售,激发消费者更大的购买欲望;实力较强的品牌,会最大限度地运用手中的资源做精、做细、做全面,系统经营各类商品,在形成主营商品的基础上,再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满足顾客的各种关联消费需求。

  对于网络销售者而言,服务不再仅仅指接待服务,而是随关联消费的深入,出现了多层次细分。导购服务:网络购物者在选中符合要求的众多商品但不能确认具体购买目标时,就需要销售者通过对不同商品的比较进行详细解说和适度的引导;物流服务:消费者所购买商品需要专门的物流公司进行及时、迅速和安全的货物派送;销售服务:包括信息、交易安全服务与售后专门的维修和保养,如数字产品;个性服务:新需求产生新顾客,有的消费者对商品有特殊需求,需要针对性服务。

  (四)购物条件

  随着现代人工作节奏、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当去实体店购物受到时间、地域限制时,人们就更多的倾向于网上购物,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随时满足各种消费需求。此时,商品种类丰富、价格更便宜、功能日益完善、购物日益便利、免受拥挤之苦、节约时间的网络商店,成为了消费者的首选,再加上它们的不断升级和扩容,为顾客提供了释放购物需求的最佳场所,形成关联消费的外部动因。

  关联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本文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方式,将调查结果结合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为有网络购物经历者,调查时段为15天,总共回收问卷345份,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82.6%。问卷主体部分包括网络文化、消费心理、商品资源转型、服务和购物条件五个维度,每个维度有具体测度项目表示。

  (一)有效问卷基本情况

  人口统计变量指标中,男性占52.4%,女性占47.6%;年龄在15~20岁占2.2%,21~30岁占63.4%,31~40岁占28.7%,41岁及以上占5.7%;学历在大专及以下占35.6%,本科占59.7%,硕士及以上占4.7%;月收入1000元以下占21.2%,1000~1500元占14.5%,1501~2000元占12.7%,2001~2500元占20.6%,2501~3000元占23.4%,3000元以上占7.6%。

  网络购物基本情况指标中,网上购买的商品,书籍报刊占20.1%,音像制品占12.6%,服装占26.3%,礼品占13.2%,通讯产品占17.4%,其它占10.4%;购物网站,淘宝网占38.7%,当当网占21%,卓越网占13.7%,拍拍网占10.2%,其它占16.4%;累计购物次数,1~3次占20.4%,4~7次占37.5%,8~12次占21.6%,13次以上占20.5%;累计购物金额,200元以下占24.8%,201~400元占28.3%,401~600元占20.3%,600元以上占26.6%。

  (二)问卷信度分析

  根据Cronbach'sα系数分析进行评价,研究构成每一维度的具体测度项目信度来测量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程度。首先对具体测度项目进行净化,依据为内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净化的标准是:如果某具体测度项目与总体相关系数低于0.5就删除该具体测度项目;如果删除某具体测度项目使Cronbach'sα系数显著提升,也应删除该具体测度项目。

  根据分析结果发现消费心理维度的“获得赠品和积分”与服务维度的“获得具体的帮助”这两个具体测度项目与总体关系数分为0.485和0.386,小于0.5,根据上述标准应删除,且删除后消费心理维度的Combat'sα系数由0.765提高到0.842,服务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由0.823提高到0.884,五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842~0.952之间,超过可接受水平值0.7。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具体测度项目净化后,问卷Cronbach’sα系数达到最低要求,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

  (三)问卷效度分析

  效度指问卷可真正测量出其所衡量概念的程度。本文运用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经过净化后的具体测度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KMO值小于0.5的数据不进行因子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具体测度项目的KMO值为0.875,大于0.5的标准,说明问卷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7345.349,p值小于0达到显著,表明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做因子分析。正交选择后提取6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方差85.517%。每个具体测度项目都负荷到原先制定维度上且单一因子上的负荷在0.782~0.889之间,大于最低标准值0.5,这表明问卷收敛效度良好。同时每个具体测度项目没有跨因子负荷现象,这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别度。这些分析结果表明本问卷的五个维度划分是合理的。

  (四)区别效度分析

  区别效度指某一维度和其他维度在特质方面的差别程度。分析标准:如果两个维度间相关系数的平方小于每个维度的AVE值,或者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AVE值的平方根,表明两个概念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根据分析结果,五个维度的AVE值的平方根在0.811~0.845之间,而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41~0.67之间,任何两个维度的相关系数都明显小于每一维度AVE值的平方根,表明各个维度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结论

  本文在分析关联消费形成因素基础上,确定关联消费形成包含网络文化、消费心理、商品资源转型、服务和购物条件五个维度,并基于中国网络消费者样本设计出具有良好信度与效度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1.王崇,李一军.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

  2.秋水,钟音,吴志明.让关联消费成为新的经营增长点[J].上海百货,2006

  3.于洪彦,袁平,刘艳彬.网络中选择环境对多样化寻求行为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

  消费行为研究论文篇4

  关键词:特区 深圳 消费 述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市消费方面的学术论文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国经济特区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由于深圳市是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方式变化较快,消费产品丰富,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体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在中国知网以“深圳”、“消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共收集该方面资料91份,除去与研究主旨不相关的论文以及新闻报道之后,共有56篇论文。详见表1、表2。

  其中,2000年以前论文较少,共14篇,约占25%,2000年以后(含2000年)42篇,约占75%。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区市民消费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也跟居民消费收入水平有关,反映出市场经济大潮中特区消费问题的重要性。

  (二)基金项目资助

  从所获得的基金项目来看,有6篇论文分别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有1篇同时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经费的资助,约占10.7%。其他50篇均未能够得到相关研究资助,约占89.3%。

  (三)学科分类

  以一定的学科分类来看消费问题,可反映出该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由于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消费问题的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上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具体分布见表3、表4。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内容与主题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有关特区居民消费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是以支付货币或者信用以获得个人所需劳务及商品的过程,是现代人所共有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因此必然成为消费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56篇文章中,研究居民(包括游客)消费行为的37篇,占66.1%。从时间上看,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化、精细化,有关于消费行为基本状况的,也有专门探讨消费行为某一个方面的。概括起来,消费行为研究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这方面的论文有23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62.2%。很多研究根据深圳市民的特点对其消费行为的整体状况进行概括。牟金洲、路宏达等对深圳居民消费的基本数据、人口特点、收支情况、主要问题、消费变化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

  2.具体消费行为,包括特定商品或劳务消费研究。这方面论文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16.2%。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深圳市特殊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行为成为居民消费研究的一个重点。冯颖、黄云芬等分别对深圳女性的瑜伽消费、服装消费、高尔夫消费、游艇消费、证券投资消费、金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3.特定群体消费行为。这方面文章有8篇,占21.6%,主要包括对青年白领、80后在校大学生、前卫青年、在深圳的内地赴港游客、农民工集体等等社会各类弱势、另类群体。这些不同于普通深圳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成为消费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开始出现。

  (二)消费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消费结构及其特征是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发达程度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高低。这方面的论文有11篇,占19.7%。徐森忠、褚可邑和吴富悦的研究形成了特区刚刚成立之时以及特区成立20年之后居民消费结构在不同时代之间的差异,而黄吉乔则将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三)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性对策研究

  这方面论文有7篇,约占12.5%。影响消费的因素对消费来说是一个函数,包括消费倾向、消费偏好、消费边际效应、消费需求弹性、消费时空、消费者年龄、消费者收入、消费动机等等,并以诸多合理性建议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方法及人员构成

  合理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发展的基本条件,方法的使用状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来看,有关深圳市消费方面的文章属于问卷法、实验法、二手数据统计等定量研究的有36篇,占64.3%;理论研究、田野法等定性研究的有20篇,占35.7%,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多近一倍,成为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取向。

  在研究人员构成方面,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人员呈现多元化。由于城市居民消费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约36人,实际工作部门(包括各类研究院)18人,两者之比为2:1,学术界居优势。在学术界,研究主力集中在经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地理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实际工作部门中,企业和各类研究机构构成了主力军。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简要评析

  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深化的过程,需要广大实务部门人员实践和研究人员理性提炼的共同努力。经济特区深圳市的消费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评析成绩和问题,是推动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质内容

  消费行为研究论文篇5

  关键词:旅游消费;消费行为;80后、90后

  Abstract: the youth group in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market because of a big proportion of the, especially one of the "80" and "90" the youth. This article by "80", "90" work group and student commun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epth interview, on the basis of "80", "90" youth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hope for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traveling scenic area, scenery, th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little inspiration.

  Keywords: tourism consumption; Consumer behavior; After 80, after 90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9B115)

  引言

  “80后”定义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目前年龄在23-32岁之间。

  另一种说法,“80后”本质是指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产生的一代人。“90后”是继“80后”之后提出的新生代的一个代名词,根据相关学者的定义为:出生于1990--1997年之间的年轻一代,年龄在15岁至22岁之间。据相关报导,目前中国的“80后”拥有大约2.8亿的消费人群,“90后”青年约为1亿,这一青年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在膨胀。随着“80后”、“90后”青年已经或即将走入社会,掌握了一定的财富,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如何开发旅游产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迎合“80后”、“90后”青年的旅游消费市场,是值得我们研究分析的。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文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80后”、“90后”的工作群体和学生群体。通过深度访谈了解问卷上不容易获得的深层次信息。本次共发放问卷240份,其中无效问卷6份,问卷有效率为97.5%。本文问卷的问项主要来源于较多的文献阅读和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调查内容为这一青年群体的个性特征、出游频率、出游时间、交通工具的选择、停留时间与住宿、旅游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旅游项目的选择、旅游目的地偏好等方面。

  二 数据分析与结果

  “80后”、“90后”青年群体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浪潮的洗礼,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与父辈迥然不同。调查问卷显示,有35.85%的人非常赞同外出旅游,47.12%的人赞同外出旅游,14.62%的人对外出旅游持一般态度。由此可见,对旅游意向的肯定回答总共占97.64%,表明其出游的意愿非常强烈。

  (一)出游频率和出游时间分析

  随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的增加,出游的频率也随之提高。从调查数据来看,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2000元的“80后”、“90后”青年每年旅游次数1-2次的占到总人数的58%,可支配收入在2000元-3000元的“80后”、“90后”青年每年旅游3-5次的占到总人数的18%。从出游的时间来分析,58%的人选择寒暑假,23%的人选择黄金周,7%的人选择双休日。选择寒暑假的“80后”、“90后”青年主要为在校学生,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黄金周”,为旅游提供了集中性的时间。

  (二)交通工具的选择

  从选择的交通工具来看,43%的人选择客运汽车,36%的人选择火车,有将近10%的人选择自驾游。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80后”、“90”后青年倾向于选择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备有私家车,自驾游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三)停留时间与住宿分析

  从停留时间来看,18%的人会停留1天的时间,65%的人会停留2-3天,12.26%的人选择停留4-7天。从停留时间和住宿的交叉分析来看,住宿首选为宾馆,其次是招待所和星级酒店平衡,少部分会选择当地居民。

  (四)旅游方式的选择

  根据数据分析,62%的人选择自助游,22%的人选择参加旅行团,4%的人选择半自助游。“80后”、“90后”青年追求个性的独立,希望能够摆脱旅游社所提供的绑定式的旅游服务,因此在旅游途中倾向于自主性,享受旅游带来的自由,更多的人选择自助游。

  (五)从获取信息的途径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44.34%的人通过亲友的推荐,37.34%的人通过浏览网页获得信息,8.5%的人通过向旅行社咨询获得信息,5.18%的人通过报刊杂志获取信息。从1994年开始,网络开始在我国流行,“80后”、“90后”青年从小就开始接触网络信息。当问及“通过网站搜集哪些信息”时,选择旅游景点的占44%,查看各大旅行社提供的旅游线路和报价占32%,通过贴吧或论坛占29.71%。从网上获取信息简单方便,但相对于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他们更倾向于人们的口碑效应,因此在获得旅游信息的时候,他们会征询亲友的意见,以减少风险,获得比较详细的旅游信息。

  (六)旅游项目选择

  问卷中将旅游项目分为6类,从搜集的数据来看,历史遗迹(41%),自然风光(22%),刺激娱乐项目(14%),现代都市风景(9%),特色饮食(7%)。从这一结果来看,“80后”、“90后”青年偏好于人文历史景观和传统的观光游。所以选择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的人数占大部分。

  (七)旅游目的地偏好

  “80后”、“90后”青年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偏好的时候,50%选择所在城市周边地区,29%选择其他省份,21%为不确定。从进一步的访谈中得出“80后”、“90后”青年向往西藏、云南丽江、西双版纳、四川九寨沟、海南、新疆、内蒙古大草原,出于时间和经济的考虑,“80后”实际出游的目的地集中在所在城市周边地区。

  三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80后”、“90后”青年作为新的消费领军者,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将成为市场的主导消费群体。虽然与大多数游客有相同之处,但“80后”、“90后”青年有其自身群体的特点。根据以上文章的分析,现得出以下结论: “80后”、“90后”青年的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和黄金周;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主要是汽车,但随着私家车的增多,自驾游将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在住宿方面主要考虑到经济、舒适,大部分选择宾馆;为寻求旅游的自主性,游客倾向于自助游;“80后”、“90后“青年接触网络比较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将成为一种主要渠道;在项目的选择上,“80后”、“90后”青年倾向于亲近自然和人文历史;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可能出于时间和经济因素的考略,他们倾向于所在地的周边城市。

  参考文献

  [1] 陈春.“80后”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李伟.中国八零后与九零后消费行为对比研究――以济南地区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吴清津.旅游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 郭丽岩,王明姬.新新人群(80后)的消费特征、消费心理及对家庭消费的代际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02).

  [5] 方曦来.来滇游客消费行为特征分析[M].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 秦静. 肖磊,浅析基于"80后"消费行为特征的营销模式[J].经济研究,2011(11).

  消费行为研究论文篇6

  【关键词】 消费行为 商店印象 消费价值 行为意向

  商店印象、消费价值通过消费行为意向对消费行的影响是营销人员非常关注的命题,而商店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据商店本身的基本属性来塑造独具特色的商店印象对于拓展商店的业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研究商店印象、消费价值、消费行为意向与顾客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1 前人研究成果及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1.1 前人的研究成果

  商店印象、消费者的消费价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长期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有学者认为,商店印象可以满足消费价值的需求。[1]商店印象与消费价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

  有学者指出,商品的个性、一个良好的销售人员、商店的气氛、商店的实体设施等对消费者选择到该商店消费有着很大的影响。零售店正在努力的创造一个良好的商店印象环境并且以正向的宣传口碑来吸引一些新的消费者。 商店印象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

  消费价值往往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愿望和购买行为,顾客在决定想购买一件商品时,在消费行为当中消费者经常考虑所获取的价值,也会考虑知觉交易和服务性的价值[2]。因此,消费价值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关系。

  有学者针对国内一些百货公司的消费者做过相关研究,证实了商店印象会影响消费者对商店的选择及消费行为,即商店印象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3]

  消费价值是属于消费者个人价值的一种,而个人的价值有会受到消费行为的影响。当一个商品可以代表消费者想表现的价值时,消费者以购买商品作为表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消费者会产生购买消费行为,若一个消费者认为此商品具有代表其所需求之消费价值时,消费者将会购买此商品。[4]所以,消费价值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

  行为意向表示消费者消费行为实际行动前的一个过程,归属于行为之前的决策,如果要预测到一个消费者的行为时,行为意向往往是可以准确的预测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5]因此,消费者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

  1.2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笔者在认可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假设,即假设一,商店印象与消费价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假设二,商店印象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假设三,消费价值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四,商店印象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五,消费价值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假设六,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并且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商店印象,消费者的消费价值作为自变量,通过消费者购买的行为意向对因变量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2 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抽样过程

  本研究采用商业研究方法论来进行论证,选择的抽样技巧是概率抽样中的分群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山东地区一家具有特色且人流量较大商店的消费者作为样本进行抽取,依据分群抽样的方法,将按照商店售卖商品高中低档次分类,由专业的调查员按不同档次商店的楼层与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被选中的消费者进行访问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关于商店印象、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之关系。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对研究方法及调查问卷就商店印象、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之关系进行具体的统计与分析。调研总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2份,排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23份,有效回收率84.6。

  3 统计数据分析

  通过所回收的423份有效问卷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后,分析的具体结果如下:本文所涉及的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中消费价值与消费行为的相关系数最高,是0.778,其次是商店印象与消费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747,最后是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736,均大于0.6说明商店印象、消费价值、行为意向和消费价值之间都是强相关关系。此分析结论显示自变量商店印象、消费价值和行为意向与因变量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已经得出,商店印象、消费价值、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检验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进一步得出变量商店印象、消费价值、行为意向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依据研究假设的顺序依次进行检验,其结果如下:

  经回归分析所得的数据,商店印象对消费价值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814;商店印象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872;消费价值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942;商店印象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747;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778;行为意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736。数据中P都

  4 研究结果及其局限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验证结果发现,商店印象对消费价值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商店印象的印象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价值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消费者商店印象是经营一家商店的首重要务,假如没有好的商店印象,就让消费者感觉不到满意,没有满意的感觉更不能使消费者产生消费价值。故本研究之假设一,商店印象与消费价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商店印象对行为意向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商店印象的印象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行为意向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当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品牌商店,如果一家好的品牌商店能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商店印象,因此,顾客对商店拥有优良的印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意向有很大的提升。故本研究之假设二,商店印象与行为意向之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消费价值对行为意向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消费价值的感知程度越高,对顾客的行为意向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消费者往往会考虑此产品的价值才会产生购买行为意向。因此,可以推论出消费价值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意向。故本研究之假设三,消费价值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商店印象对消费行为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商店印象的印象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行为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经常光临的顾客对该商店应该会有较好的印象,而对那些不经常光临的顾客来讲则表示对该商店的印象不好因为也可以推论出商店印象与消费者行为具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故本研究之假设四,商店印象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对消费价值的感知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行为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消费价值是属于消费者个人价值的一种,而消费行为最终会受到个人的价值的影响。因此,消费价值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故本研究之假设五,消费价值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行为意向对消费行为有正向直接显著影响,表示顾客的购买行为意向程度越高,对顾客的消费行为越有正面的影响效果,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态度进行整体的评估和预测从而产生购买的行为意向。因此,可以推论出顾客的消费行为意向会影响顾客的消费行为。故本研究之假六,行为意向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关系获得支持。

  4.2 研究的局限

  因受笔者文献收集和阅读的限制,所以对变量的分析可能有限;本文采用的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方法,由于抽样框和样本大小选择使得样本较为局限,样本收集方法比较单一,可能对研究的结果造成偏差;本研究仅讨论关于消费者对商店的印象、消费价值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关系,不涉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变量,因此可能会导致研究不够全面;本研究仅限于探讨消费者的感知感受,并未结合店家经营绩效之相关资料,无法分析出更具体更确切的研究结果,未来研究者如能结合这方面进一步进行规划,将会有助于探讨从业者之成功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方国定.消费者购买涉入与网路商店印象之相关性研究[J].中化管理评论期刊,2000年,Vol.3,No.4.

  [2]陈淑慧.促销推广对化妆品消费者之消费价值评估与购买意愿之影响[D].南华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3]张幸宜.北市百货公司消费者商店印象与购买行为之究[D].国立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1995.

  [4]黄盈裕.顾客价值的方法目标链结模式之研究-以童装之消费经验为例[D].国立中山大学企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消费行为研究论文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调查显示,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近四千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国人人数为23938139人。其中,入境举行会议或商务活动的为6434616人,入境观光旅游的为12049859人,探亲访友的为72866人,入境的服务员工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数为3257940人。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很显然,旅游业将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报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加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者每年有两亿四千多万。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的文化性、变化性、可持续性和季节性不明显等特点和优点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文化旅游己经成为当前世界旅游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并将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和主流。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因而成为个性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最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一项旅游产品,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13]洪燕,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23

  [14]孙晓.大学生旅游行为及其市场细分研究[D].河南大学,2009.

  消费行为研究论文篇8

  [关键词]非伦理消费;人口学变量;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C81;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4-0064-08

  一、非伦理消费行为研究现状

  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文献梳理来看,可以分为特定形态的非伦理消费行为和广泛的非伦理消费行为两个研究视角。

  特定形态的非伦理消费行为研究主要是研究如购买仿冒品、商店行窃、使用或下载盗版软件等消费场合中某一种非伦理消费行为,分析消费者作出非伦理消费行为的态度、意图和原因[1]。例如,许多学者研究消费者购买仿冒品的意向,研究发现消费者伦理信念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商品行为[2][3][4];消费者购买仿冒品受到的阻碍越少越可能购买仿冒品,感知行为控制显著影响消费者仿冒品购买意向,且影响最大。[5]企业社会责任显著影响消费者仿冒品购买意向,即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的越好,消费者购买仿冒品的意向越低[6]。使用盗版软件的行为也是非常普遍,而且人们相信只要盗版不涉及商业盈利就可以接受[7]。推动消费者盗版行为不是消费者固有价值观,而是对固有价值观的“中和”[8]。在中国情境下,否认责任等中和技术与消费者软件盗版倾向有显著联系,表明消费者利用中和技术中和或抵消固有道德观念的约束,为其盗版行为寻求合理化[9]。有些学者针对消费者对非伦理消费行为的态度进行研究,发现情绪稳定性较低、外向性较高、不太赞同他人、严谨性较低、智商较低的人更容易接受非伦理消费行为和入店行窃[10]。翻阅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特定形态的非伦理消费行为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分析影响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的因素,但是对变量行为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

  广泛的非伦理消费行为研究侧重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论上模拟不同类型的非伦理消费行为,探讨消费者面对的各种不同的伦理困境的决策过程、决策差异或影响因素。例如,Rawwas等(1996)[11]以澳大利亚消费者为研究对象、Polonsky(2001)[12]以北欧和南欧各国消费者为研究对象、Al-Khatib等(1997)[13]以美国和埃及消费者为研究对象以及Kyoko Fukukawa和Christine Ennew(2010)[14]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为研究对象,对消费者非伦理消费的决策差异或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曾伏娥等主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影响非伦理消费行为的因素[15][16]。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其他中间变量,如感知风险[17]、文化价值观[18]、心理契约违背[19]、直接经验[20]等对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的影响。

  总体而言,目前学者们对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的研究多是从消费者伦理的角度,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探讨影响非伦理消费行为的因素。那么,在中国情境下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倾向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出生地等人口学变量上会呈现怎样的特点?本研究以沈阳地区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勾勒出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倾向的具体特点,以期丰富非伦理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沈阳地区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的状况,从而制定策略以减少由于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能够使得消费者对自己的非伦理消费行为进行反思,引导和鼓励规范的消费者行为,营造和谐消费文化。

  二、非伦理消费行为研究方法

  1.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研究量表。本文以Muncy-Vitell四维量表[21]为基础,参照国内其他学者对该量表测量条款的修订,并结合中国情境形成用于测量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的29个测量条款的初始四维量表[23]。本文以沈阳市区的消M者为研究对象,先在学校周边发放问卷,进行了小样本前测。通过小样本前测,本研究删除了因子载荷小于0.5的测量条款?押 “在超市品尝葡萄,但不买”、“用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电话打长途”、“花一个小时试穿不同衣服,却一件也不买”和“商品试用后不喜欢就退回去”。最终形成包含25个测量条款的四维量表。问卷使用Liket-5级量表(1=完全不认同,5=完全认同),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个变量的测量题项进行打分。数值越小,则表明消费者的非伦理消费行为倾向越低,而数值越大,表明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倾向越高。

  2.非伦理消费行为研究样本。本文以沈阳市区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正式的数据收集选择以网络和现场两种方式发放问卷。现场收集问卷是在沈阳市区某一繁华的消费购物街进行,采取随机拦截、自愿填答、匿名填答的方式,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6份,经过对问卷结果的仔细审核,剔除掉其中的无效问卷14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2份,有效回收率为88.8%。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3.非伦理消费行为研究量表信度与效度。本研究使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值作为量表信度的依据。研究结果分析显示,非法受益、被动受益、主动受益和无伤害四个因子的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71、0.888、0.881和0.864。本文所采用量表的整体信度为0.876,说明本研究所采用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由于本文所采用的量表来自于成熟量表,并且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多次请教、征询本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并进行了小样本前测最终修订而成,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4.非伦理消费行为研究数据处理。本研究对调研得到的225份消费者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而对沈阳地区消费者的非伦理消费行为现状做出一个整体判断。本文首先检验研究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43,大于0.7,P值为0.000,小于0.05。因此,本文的调研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问卷提取特征值均大于1的4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3.117%,表明本文所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由于本文所获得的因子结构与前期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12][22],因此本文沿用以往学者的因子命名。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获得四个因子。第一个因子为“非法受益”,表示消费者从非法活动中积极受益的行为。“非法受益”因子由7个测量条款组成,这类行为由消费者主动进行,例如,入商店行窃;乘坐无人售票公交车,不投或少投硬币。第二个因子为“被动受益”,表示由于他人的失误,消费者被动受益的行为。“被动受益”因子由7个测量条款组成,这类行为指消费者从卖方的失误中得到好处。例如,商品已有损害但从外观无法看出,退换时却不说;发现服务员多找了钱,不把钱退还给商家。第三个因子为“主动受益”,表示消费者主动进行的以卖方利益为代价的非法获利行为。“主动受益”因子由7个测量条款组成,这类行为指消费者从不违法但有问题的行动中受益。例如,使用不属于自己的长期可用密码来获得电子资源;低报小孩年龄,以获得半价优惠。第四个因子是“无伤害”,表示消费者认为这类行为不会给任何人带来直接伤害,即使实际上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无伤害”因子由4个测量条款组成,这类行为指消费者认为不会损害他人利益的问题行为。例如,在超市多拿几个塑料购物袋;购买仿冒品而不买正宗的品牌产品。

  三、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1.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本文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非伦理消费行为是否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如表3和表4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在被动受益因子和无伤害因子上,男性和女性消费者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非法受益因子和主动受益因子上,男性和女性消费者在0.05显著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从每一个题项上来看,男女消费者在7个题项上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总体上看男女消费者在无伤害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选项“安装使用不是自己购买的电脑、游戏软件”上,男女消费者却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无伤害”因子的题项太少,样本数量不足够多,使得在“无伤害”因子上,男女消费者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总体而言,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所有四个因子上,男性消费者的均值都大于女性消费者,因此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的非伦理消费行为倾向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关注伦理问题[24][25][26],女性的非伦理消费倾向更低。

  2.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在年龄段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是否存在年龄上的显著差异进行分析。如表5所示,分析结果表明,在“无伤害”因子上,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0.1显著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0-39岁的消费者对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更倾向于认同,但是在其他三个因子上,他们均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在四个因子上,年龄50岁及以上的消费者的均值都是最高的,年龄在40-49岁的消费者的均值是最低的,说明50岁及以上的消费者非伦理消费倾向水平更高,40-49岁的消费者非伦理消费倾向更低。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行为逐渐体现出社会一致性和公正性,伦理水平不断提高[27],所以相比于40岁以下的消费者,40-49岁消费者的非伦理倾向更低。但是50岁以上的消费者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对自己的行为约束较少,更能容忍非伦理行为。

  3.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在职业、学历、出生地上的差异。运用均值分别对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在职业、学历、出生地上的差异进行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企业员工在四个因子上的均值均是最高的,这可能是由于在企业中工作以创造利润为首要目标,企业员工可能更注重行为的效用,因此更能够容忍非伦理行为,企业员工的非伦理消费行为倾向水平更高。但是总体上,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待非伦理消费行为的态度的差异不是很大。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的消费者非伦理行为均值没有较大差异。从图3中可以看出,不同出生地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均值差别较小。

  4.消费者非伦理消费倾向的总体特点。研究结果显示,非法受益因子的总体均值最低,为1.47。说明应试者普遍对这些主动进行的非伦理消费行为是非常不认同的,认为这些活动是违法的,非伦理消费倾向很低。“被动受益”因子和“主动受益”因子的总体均值分别为2.10和2.22,这两个维度的均值较低,应试者普遍对这些会损害卖方利益并能获得直接利益的行为是不认同的,认为这些活动也是非伦理的。“无伤害”因子的总体均值为2.74,这个维度的均值最高,应试者普遍对这些不会给卖方带来直接伤害的行为的态度接近中立,不认为这些行为是错误的,倾向于认同此类的非伦理消费行为。

  四、建议与对策

  本文以沈阳市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视角,围绕沈阳市消费者的非伦理行为现状展开研究。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沈阳市消费者非伦理行为具有两面性。当伦理界限较为清晰,消费者行为会给卖方带来伤害时(“非法受益”、“被邮芤妗焙汀爸鞫受益”情境下),沈阳市消费者可以轻易做出独立正确的判断;当伦理界限较为模糊,消费者认为行为不会损害卖方利益(“无伤害”情境下)时,沈阳市消费者态度模糊,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二是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因素会对沈阳市消费者非伦理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在“非法受益”和“主动受益”情境下,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能容忍非伦理行为,在“无伤害”情境下,消费者年龄越大越能容忍非伦理行为。

  从总体上来看,沈阳地区消费者在非伦理消费量表的得分较低,且非伦理消费行为具有两面性。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和面子问题,在公共场合下严格遵循道德标准,但私底下由于丢面子的风险小,所以有可能放松执行道德的标准[28]。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减少消费者非伦理消费行为的一些建议。企业可以基于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合理分配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的营销策略,一方面减少消费者的非伦理行为,另一方面吸引顾客留住顾客。

  1.企I要提供生产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积极地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这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面对伦理困惑时,能够独立做出准确地判断。比如在景区售票处打出“争做孩子的榜样,文明旅游”等字样,一方面尽量减少家长为逃票谎报孩子年龄的数量,另一方面提醒家长文明出行。

  2.企业可以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一方面可以在店面装修、商品摆设和服务态度等方面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以提高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商品的意愿;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员工职业素养,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增加顾客满意度。良好的购物体验能够使消费者约束自己的行为,降低非伦理行为倾向。

  3.企业可以通过增大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来降低消费者实施非伦理行为的意向。一方面,企业可以提醒消费者作出某种非伦理消费行为可能会有“受罚”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技术手段提升非伦理消费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如在多处安装监控,或者安排员工值班等提高消费者的感知风险,避免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