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问题导致我国98%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①大人药片掰开给孩子吃,给儿童吃药像做算术题

  记者一位同事的孩子生病了,医生开出的药,竟要她把一片药分成8份,每顿让孩子吃一份。她以前还会问医生:“有没有小剂量的?”医生每次都是摇摇头。现在她不问医生,回去自己分。一片药分成2份、3份、4份,用小刀切开。要是分8份,她就干脆把药片碾成粉末,再用牙签一点一点地分成8份。最多的一次,她还分成过16份。

  “按照这种药物的说明,我女儿吃的药量比成年人还多!”刚为发烧的女儿买完药的张先生不知是算晕了,还是药品的说明书标错了。阿莫西林说明书上写着:成人一次0.5克,小儿每公斤用药量为20—40毫克,一天用药3次。照此计算,30公斤的儿童,每天最少要服用1.8克药,超过了成年人每日1.5克的用量。最高药量达到3.6克,超过成人的2倍多。张先生很生气:“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你说这药该怎么给孩子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王丽介绍,儿科医生指导用药时很困难。目前我国3500多个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剂型仅60种(含中成药),药品中98%没有儿童剂型。

  “不仅没有相应的剂型,甚至连剂量也没标清楚,儿童药品缺乏是个大问题。”提及儿童药品市场现状,一位业内人士忧叹不已。

  “小儿酌减”、“请遵医嘱”、“儿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这些药品说明却让家长犯起了糊涂。张先生说:“按体重服药还算好的呢,最怕就是‘儿童酌减’。减多少?怎么减?说明里没下文,我们大人全晕了。”

  让儿童吃药,是家长最发愁的一件事。捏着鼻子灌,“吃了药就带你出去玩”等等,各种方法都用上了,原因就在于缺儿童专用药。王丽介绍,所谓儿童专用药,是指适合儿童特殊体质及需求设计,利用矫味剂来改善入口的苦味,使小孩的接受度提高。另一特点是使用原包装,包装内附有剂量刻度的量器或喂食器,让家长方便掌握剂量,安全、方便、好入口,使得给孩子喂药不再是一件苦差。

  在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中,化学药明确标明儿童使用的具体用量只有5个品种,而中成药仅有1个小儿专用品种,在儿童感冒、咳嗽、健脾等中成药的优势领域都没有儿童专用药物。

  ②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

  “长期以来,大多数药物的剂量是以成人指标折算来指导儿科临床用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药剂科主任李智平说。他指出,不能把儿童当作成人的缩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药品,儿童是不能服用的。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儿童药物的药效和药动力学规律与成人不同,其潜在风险不容回避。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戴耀华教授认为,儿童使用成人药品,不但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还带来了健康方面的风险。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难题。在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24%,而成人是6.9%。我国聋哑儿童中,抗生素引起的药物中毒性耳聋已逾百万,每年新增3万人。

  王丽强调,小儿长期使用成人药品,是造成儿童用药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有些儿童用药以大包装形式出厂,导致任意拆分药物。其实,缓释剂、控释剂和肠溶剂是不可分割使用的,其后果将直接影响药效。

  ③用药短缺主要是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儿童临床试验难以开展

  都说孩子的钱最容易挣,儿童用药却是个例外,一直遭到生产厂家冷落。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文贤说,儿童用药开发周期较长,生产小批量、多批次,工艺也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而利润太低。前几年的医保政策规定,大人药可以进医保报销,而儿童药却不能报销,因此大多数药企不愿生产。

  药物减小剂量,不像卖食品换个小包装那么简单。记者了解到,根据新药审评的有关规定,药品每变一个剂量都要重新申报。同样一种药要生产小剂量装,需要报国家药监局审批,提供研发数据来证明确实适用于儿童。繁琐的审批程序,让不少药企望而却步。

  任文贤分析,人们对儿童药品的价格有误解,认为儿童药物的含量是成人剂型的几分之一,儿童药价格也应该是成人药的几分之一。其实,在药品生产中,原料药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

  王丽说,发达国家在对儿童专用药品的开发、临床试验等方面都有相应政策支持,对药企给予税收、专利、市场和研究资助等方面优惠措施。国内还缺乏这样的政策支持。

  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专家组成员、药学专家孙忠实表示,儿童药物研发成本高,儿童药一般都会做成糖浆剂、溶液或滴丸等适合儿童的剂型。这就向药物的稳定性提出了考验,也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有数据显示,研发一个儿童药所用的资金是成人药的2倍。

  “事实上,中国早在30年前就注意到儿童药的问题了,直到现在,它依然是个灰色地带。”孙忠实无奈地说,我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这难道还能算市场小吗?最主要的原因是伦理。

  戴耀华指出,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成年人不同,对药物的代谢过程也不同。然而,许多重点疾病的药物都是为成年人开发的,并且也是在成年人中开展的研究,从而缺少针对儿童的药物和疗法。

  王丽认为,由于伦理方面的考虑,儿童药代药效参数严重匮乏。长期以来政策规定,新药不首先在儿童身上做临床试验;加之知情同意难、试验者招募难、取血难等,因此儿童试验难以开展。国内很多药都没有儿童用药试验资料,儿科医生在用药时要靠经验积累。

  ④政府应尽快出台适合儿童使用的基本药物目录,量身定制儿童药物

  “临床试验是保障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参加儿童临床试验面临一定风险。”孙忠实说,为保障受试儿童免受伤害和维护合法权益,需要考虑一些特殊的儿童伦理问题。伦理委员会应正确评价试验儿童受试者的风险和收益,确保受试者承受最小的疼痛、不适和惊吓,控制检查的次数和程度。

  世卫组织从2007年提出为儿童“量身定制”药物。王丽介绍,在儿童临床试验伦理方面,美国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他们原先认为,在儿童身上进行临床试验是不人道的;现在却认为,未经儿童临床试验的药物就在儿童身上使用是不人道的。

  今年6月,世卫组织发布首份面向所有国家的《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 手册提供了如何使用240多种基本药物治疗0—12岁儿童疾患的信息,这意味着世界各地执业者可获得与这些儿童药物有关的用法、剂量、副作用及禁忌症方面的标准信息。世卫组织支持各国制定自己国家的儿童处方集。

  王丽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件,建立我国适合儿童使用的基本药物目录,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时提供合理依据。关注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是全社会的责任。

  “要想儿童药更好地发展,国家应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处理有关儿童药的各种问题,并建立一整套关于儿童药研究、评价、开发、生产和使用的机制。”孙忠实建议。

  王丽说,建立全国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协作网,通过全国儿童专科医院和大学医院儿科参与的临床试验,将为我国儿童新药参数补充更多循证医学资料。同时,建立全国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与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同步,形成儿童尤其是新生儿不良反应资料分析和全国共享数据库。

  孙忠实认为,国家应该对企业生产儿童专用药给予政策倾斜,给制药企业相关的税收减免、研发支持等,让企业有合法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从事儿童专用药的研发。

  “阿奇霉素如果变成混悬干粉剂,加点糖后,吃起来就不苦了,更适合儿童的口味。”任文贤说,儿童用药的研发,一定要适合儿童特点,引入制药工业的新技术。比如缓释剂、控释剂等,减少给药次数,让药品缓慢释放,保持血药浓度的大致稳定。儿童用药还要方便儿童使用,改变给药途径,由内服改为外用,通过皮肤给药,使用抺剂、贴剂等等,减少儿童服用的痛苦。

  业内人士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儿童药物的开发和安全使用,研制生产更多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确保儿童药的可获得性和用药安全性。

  (编辑:王红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