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十篇
孝道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原因;提升路径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并指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健康成长。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的孝道挂念开始发生了扭曲现象,就连一直处于教育状态下的大学生都开始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因此,将"孝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中,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性要求。
一、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意义
1.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心作为仁性的根源,所以对大学生实行孝道教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亲亲之爱",形成大学生行为思想上的由己及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最终将"孝"升华成个人的道德标准,促成其优良品德的形成。
2.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与"忠"属于同一种概念,认为只有对父母孝顺的人,才能对国家忠诚。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君主都十分注重对人民的孝道教育。此外,在儒家思想中,实行孝道教育是为了落实百姓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实现个人的立身行道、功成名就。而在现代生活中,愚忠和愚孝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就可以以孝道教育为基础,让学生在爱戴父母、孝敬父母的同时,扩大个人情怀到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上。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让大学生自觉担负起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3.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人组成了家,而千千万万个家又构成了社会。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就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而中国的孝道文化也正是讲求和睦家庭的建设,要求长晚辈之间的"孝",平辈之间的"梯"。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道文化也开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要求重视对人与人之间的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的建设,甚至是对陌生人的"仁"与"爱";还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及缺少孝道的原因分析
现如今的大学生精神面貌整体呈现出阳光向上的态势,但是其中也依旧存在着诸多的孝道缺失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高校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多枯燥乏味,大学生对教学相关内容学习的兴趣度也不高;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开始普遍重视实用主义,就连学习和生活也充满了功利性,社会责任心薄弱。表现在传统道德观念上,则为孝道和感恩回报意识的薄弱。在高校中,孝道教育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最为主要的表现,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世界的一体化形成,西方文化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当今中国社会价值体系额严重失衡。而大学生又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群体,情感道德意识本就模糊的他们更容易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的发展不断背离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
2.高校道德教育力度薄弱
高校教育目标的设置一般都是严格遵照教学大纲,对教学效果的过分追求也就导致了教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教育工作。再加之高校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化,教育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学生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抵触心理。
3.大学生心理意识淡薄
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制度,形成了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思想意识,心浮气躁而又急功近利,从而大大降级了教育对学生心灵净化的作用。此外,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长辈过分的溺爱也是导致他们孝道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升思想道德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方法路径
1.突出孝道训练,提升观念认识
"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良道德素质,但是其也受后天道德教育的启迪和影响。因此,要在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始终贯彻孝道意识,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孝道知性训练。首先,进行感恩教育。感恩作为人性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一项道德素质活动。在感恩的行为中,大学生可以感知父母生育、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恩情,也才能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关心父母、报答父母。可以通过优异的成绩、充满感情的书信、亲手制作的礼物或者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等等行为,来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进行尊敬教育。作为大学生,对其成长成才影响最大、最为重要的便是教师和父母。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的地位其实也就等同于自己的父母,所以,学生必须要对他们做到发自内心的敬孝之情。可以通过宣传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相关的节日活动,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意识习惯。最后,进行责任教育。一个人存在社会上,都并不可能是独立的个体,既要担负起个人的未来发展,也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更要实现祖国所赋予的责任。所以,在生活上,要做到与人为善、遵纪守法;在学习上,做到勤奋刻苦、积极上进;而在追求上,则要树立远大目标。
2.加强课堂孝道教育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是培养、提升大学生孝道意识的最主要途径。将孝道融入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教化作用。首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例如设置高校孝道专题公选文化课,组织孝道名人专题讲座等,又或者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引入古代道德著作,例如《孝经》、《论语》等,在充分感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同时,取精华去糟粕,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孝道观念。同时,任课教师也必须要加强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做到对大学生的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个引领者,其任何细节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形成示范作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孝道引导,并充分结合自身行为实例,循序渐渐地实施孝道教育,感染学生。
3.重视孝道实践活动
"孝"是一种传统道德理论素质,更是一种思想行为和生活实践。苏霍林姆斯基就认为,任何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当人真正认可它,并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感知,其才能真正成为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时,既要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也同样要联系生活,走向社会。由于大学生还并不能算是完全成熟的成人,其在许多方面的活动上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例如学习的时间的限制,生活范围的限制以及金钱的限制等等,所以,在实践活动的设置中,要注重细节的安排和与日常生活的贴切性。可以让大学生走进家庭、社区、农村等地进行传统孝道调查,还可以组建孝道志愿者服务协会,将实际行动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慈善机构中。以充斥在社会环境中的孝道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孝"行为去帮助别人,从而在知、情、行的融合中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4.营造良好校园孝道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行为意识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导向、熏陶功能,简而言之,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环境就会形成具有什么样品德的学生。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孝道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孝道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在校园内构建出一些具有广泛宣传作用道德素质教育平台,例如学校的报刊、广播、橱窗等等,时刻对孝道行为进行鼓励和弘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思想意识;其次,充分掌握大学生的自媒体发展规律,以网络科学技术来进行传统孝道教育,加强学生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并由此自举承认和接受中国的"孝"文化。除了教师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外,学生也可以自发组织相关的孝道文化活动,并以此对其他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这就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内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积极组织相关的节日庆典活动、相关主题的观影活动或者孝道辩论赛、演讲赛等等,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过程中实现孝道的宣传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斌.论孝道教育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技术与教育,2013,(6).
孝道教育篇2
关键词:幼儿 孝道 教育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开启人类心灵的金钥匙,孝心开了,百善都开。所以,“孝道”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我们应该加强“孝道”教育,让儿童在感恩中健康成长。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的耳朵就是录音机,他们的眼睛就是摄影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录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模仿着我们的举止。所以作为师长,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言行来实践孝道,作力行孝道的示范者。
例如,家长常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父母购置衣服;买当季的水果给父母尝鲜,利用节假日为父母做可口的饭菜;跟他们谈谈心,帮老人家捶捶背,做点家务事,趁父母年轻还走动自如,常挤时间陪父母外出旅游,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群众活动等等。长辈的这些“孝道”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必定能在幼儿的心灵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寓教于乐,启迪孝心
大家知道,心动才会有行动。要孩子实践孝的行为,必须先启迪他们的孝心。那么,如何启迪孩子的孝心呢?
(一)护蛋实验,“体验”母爱
在学校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让孩子了解母亲从怀孕到生产养育整个过程,体会母亲的恩德,使他们懂得知恩报恩。我们让小班幼儿做“护蛋”的游戏,交给孩子每人一个鸡蛋,要求他们保护鸡蛋半天。结果,孩子保护鸡蛋的意识不到几分钟就忘记了,渐渐地就会蹦蹦跳跳,一不小心鸡蛋马上就破掉了,结果鸡蛋几乎是全军覆没。我们让中大班的幼儿做“准妈妈”的游戏。林悦小朋友说:“我吊一个书包在自己的肚子上扮准妈妈,怀孕的妈妈真累,走路要向后仰,不能跑,不能跳,吃饭时还往下掉,睡觉时就更惨了,左躺右躺都挤得慌,平躺着又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通过游戏,教师让孩子思考:自己保护一个小小的鸡蛋、吊上一个书包连一个下午都坚持不了,而母亲保护这么大的一个孩子,而且保护了十个月,那是多么辛苦啊!怀胎到后期,躺着也不舒服,睡觉也睡不好。十月后还要生产,那更是辛苦,而且特别痛苦。可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疼痛置之脑后,生产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孩子现在如何,这就是我们伟大母亲的恩德!孩子生下来后养育更辛苦,又要哺乳,又要给孩子换尿布,哄孩子不哭不闹睡好觉,还要料理家务,母亲自己每天休息不到几个小时,又困又累,相当辛苦。所以,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去体悟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是离不开母亲的呵护,从而培养他们感念母亲的恩德。接着,我们引导孩子要知恩报恩,懂得要当一个孝子来报答母亲的恩德。
(二)庆祝生日,感恩母爱
学校可以每月开展一次生日庆祝会,组织全班孩子为当月出生的小朋友庆祝,进行“感恩母爱,争做好孩子”教育,让他们知道,是妈妈给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开展生日庆祝活动可改为感恩母亲生育的活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更能促使孩子带着感恩的心爱父母,爱家庭。
教师可以问孩子:“什么是生日?谁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什么是十月怀胎?我们生日的时候妈妈怎么样?是谁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这样,孩子就知道是母亲忍着巨大的痛苦才把我们带到世上,父母辛勤劳动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今天是小朋友的生日,小朋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纪念自己的生日呢?”然后,教师可让孩子充分地讨论。有的孩子说:“我生日的时候,妈妈最痛苦,我要为妈妈捶捶背。”受启发后,孩子都想方设法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擦桌椅、洗碗;妈妈回家时给妈妈递拖鞋,倒水给妈妈喝;吃饭时把好的食物送到妈妈的碗里;挨妈妈的批评时不顶嘴;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争取每天做一件以上的好事,让父母高兴……孩子真诚的表态,句句带动着全班小朋友的孝心,作为教师,我及时加以肯定,使孩子懂得要养父母之心,长父母之志,要让父母高兴,不做父母不高兴的事,不让父母伤心,要学会守纪律,克服不良习惯,使自己的行为举止适应集体的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讲述孝行,启迪孝心
教师要向孩子讲述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如小黄香温席、孟宗哭竹生笋、黄庭坚涤亲溺器等;向孩子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陈进梅孝老爱亲,3岁“坚强妞”照顾瘫痪父亲,12岁少年邵帅捐髓救母,北京市爱心的哥魏勇多年照顾空巢重病老人,21岁孟佩杰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悉心照料着养母“久病床前有孝子,养儿当如张闻斌”等感人故事。通过讲述故事,教师向孩子提问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内容,鼓励孩子回家把这些故事讲述给周围的人听,以此强化孝道教育,巩固教育效果,扩大教育范围,启迪孩子的孝心。
三、抓住契机,强化孝行
从婴儿“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无私的,父母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述说不完的。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使孩子知道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是我们最大的恩人,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当孩子的“孝”心打开时,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孝”的行为。如下雨天,孩子会对父母说:“妈妈(或爸爸、奶奶、爷爷),请您把雨伞挪过你那边,为了我,您身体已被雨淋湿了。”“奶奶(爷爷),您小心点,我来扶您!”“妈妈,我是男子汉,让我来保护您!”孩子知道妈妈工作很累,学着给妈妈按摩,帮妈妈盖被子;吃饭时懂得长者先幼子后,能把好吃的食物先送给爷爷奶奶享用……当发现孩子孝的言行时,长辈应及时给予肯定,强化孩子的这种孝道意识。
孝道教育篇3
论文摘要:传统孝道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从加强孝道认识、更新孝道观念、培养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坚定孝道意志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层次,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积极而且现实。
一、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
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孝道渗透着极强的教育色彩。《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WWw.133229.COm在我国,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长幼之道的狭义内涵,而扩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国家,将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将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教育的对白编辑成《孝经》,成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树。《论语》记载子游问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科学的孝道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故事和传说至今仍被人们作为价值文化传承,并且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素材。
二、孝道教育是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
传统孝道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较低的原因
以孝道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成效甚微,主要有三个原因:
(1)西方文化冲击的外部原因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传统孝道与西方思潮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使传统孝道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重新调整和国人在此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此乃高校道德教育重构孝道教育的最佳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2)高校道德教育运行的内部原因有的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盲目追求“高标准”,有的高校期望走捷径,“一口吃个胖子”,忽视道德教育的循序渐进,造成高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爱祖国、爱人民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但是,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何谈爱他人呢!如果我们能从孝道开始,从培养大学生爱父母做起,逐步推进到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使大学生爱的视野逐渐扩大,爱的眼光不断高远,爱的层次不断升华,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笔者曾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开展“讲感动故事”活动,约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讲述的是亲情故事,尤其是母爱的故事不仅被学生反复讲述,而且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
(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错位,造成孝道观念的弱化。一些大学生在校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一些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偶尔联系也是以催要各项费用为目的,此情况进一步恶化,带来大学生整体道德修养水平的滑坡,成为影响公众对大学生社会评价降低的最重要原因,重构孝道教育新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的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我国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孝治天下”。
(2)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3)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孝道文化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
如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介方面的工作:
1 强化孝道意识
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更新孝道观念
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时代和特定阶级的烙印,存在着不合乎我们当今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其愚民性,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其不平等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专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也有浓重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的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行”等。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孝道为切入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孝道情感
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4 践行孝道行为
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遵守孝道应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坚定孝道意志
所谓孝道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孝道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许多人不愿意尽孝道,因为尽孝既无功更无利,只有无穷的义务、付出和奉献,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会面临诸多挑战和诱惑。偶尔尽孝,不是真正的尽孝;认为此时尽孝会占便宜,便尽孝,否则便不尽孝,也不是真正的尽孝;看别人不尽孝,自己便也不尽孝,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尽孝。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10,
[2]王坤诗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91,
[3][4][5]孝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28,6,
孝道教育篇4
关键词:孝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182-02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体系中,“孝悌”居于核心和根本地位。《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就明确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当今社会中,“孝悌”仍然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和万事兴”,推进社会安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完善人格,提高个人修养的基础与核心。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的修养与人格,践行“孝悌”的程度往往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指向与风标。当下90后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孝悌”之心缺乏,有些学生只在缺钱的时候才记得给父母打电话,有些大学生甚至对父母的存在或罔顾或不屑,至于其他仁德就更谈不上。而一个真正有“孝悌”之心的人,必定能以恭敬之心待人,以平等之心处事,必定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因此,积极探索在当前高校中以“孝悌”之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肯定教育为“孝悌”教育的基础
子女只有在肯定父母的基础上,才会由衷的孝敬父母。而孝悌的本质是诚,是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礼记》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孝顺父母是为人之根本。《孝经》中有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今日之学生必是明日之父母,他日希望自己的子女如何对待自己就请如此对待自己之父母。肯定父母,就是肯定未来之自己。
第一,肯定“父母之劳”,孝养“父母之身”。在对学生进行孝悌教育时,可以找到很多“十月怀胎之苦,分娩之痛”的素材,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哺育过程,更是已为人父母的老师可以娓娓道来的,讲解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更容易让人接受、信服。笔者曾以某个新生班级为试验对象,在班上连续一个学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父母系列活动,同学们通过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父母对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深刻体会肯定“父母之劳”;开展学唱《跪羊图》孝亲歌曲活动,学生在吟唱这些饱含深情歌曲的时候,自然浮现父母的无私付出;同时进行计算亲情账单,和同学们一起计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为养育我们支付的金钱,以及挣取这些金钱需要付出的劳动。这些互动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肯定父母之劳,然后才能孝养“父母之身”。孔子在《孝经?纪孝行章》中提到如何事亲,其中有三条:一是“居则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三是“病则致其忧”。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尤其是当父母上了一定年纪之后,更要经常问候。学生在分享中,从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自然转变到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做,父母更安心、更开心。
第二,肯定“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之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虽然有些时候有些父母认识、行为、形式有些不足或偏差,但无论如何,其出发点总是好的。正如《弟子规》所言:“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清]李毓秀《弟子规》)只要肯定其用心是好的,见不足,就不会只是情绪的发泄,而是生悲悯心,想着如何共同改善。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应该“严己宽人”。这是肯定父母之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智力、能力所及,尽可能做到《孝经》所要求的,即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用自己的德行去奉献社会,然后扬名于后世,让全社会感受到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这么有成就地为社会付出,是父母养育教诲的结果。这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第三,肯定“父母之功”,孝养“父母之智”。家庭的责任,家族的荣耀,民族的使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大,都是一代代父母、艰苦奋斗并继承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明日为人父母,更是要继往开来,承担完成这历史使命。但是当下,相当一部分父母到了晚年,因为阅历及学识的局限性,以及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的制约,常常会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中。从而,影响身心健康,此时,需要儿女们选择适当时机,对其进行引导,劝其适时放下,知足常乐。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引导父母接受圣贤教诲,让其能在圣贤智慧的引领下,使其晚年生活愈清净,愈自在。当父母亲的晚年能如此,那子女的孝道就做得更圆满。
二、以礼敬他人为“孝悌”教育的延伸
清朝金缨在其《格言联璧》中收录了一段话:“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儿女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时时刻刻要孝顺父母,侍奉父母。而他人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也有付出,所以任何人都值得尊敬、孝敬。
(一)“父母”在学校里表现为老师、领导等所有工作人员
一所大学发展至今,倾注了多少先人前辈的汗水,甚至是血泪。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多少老师、工作人员舍弃多少假日,夜以继日地工作。校园的整洁美丽,又有多少工作人员每日在维护。一堂课的顺利进行,老师要准备多少内容,又有多少工作人员为此协调、付出。一场场学生活动的举办,背后又凝聚了多少老师、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学生毕业就业找工作,又有多少老师为此付出努力。可是,浮躁的社会中,忙碌的校园里,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这些,想当然的享受着别人的无私付出,更有甚者,抱怨喋喋不休。当一位同学能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与付出,也就能看到别人的付出。因此也会敬重所有人,珍惜当下,不会浪费学习的大好时光。
(二)“兄弟姐妹”在学校里表现为同学、校友
由于时代的特性,现在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烈,骤然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会有些不习惯。这个时候,尤其需要老师引导同学“兄道友,弟道恭”,在与同学、舍友、校友的相处中,注意“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注意互学、互助、互让。中国自汉代开始考学为官“举孝廉”,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到现今,更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在学校,宿舍同学、班级同学是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最主要的人际交往圈,是践行“悌”道的主要对象。在高校学生活动中,举办宿舍节等活动,将“悌”道发扬光大,每个学生以更加包容,更加博大的胸怀去对待周围的同学朋友,必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父母”在社会、工作中表现为老板、领导、前辈
不管什么企业、单位,都有老板、领导、前辈,我们要看到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国家的强大、经济的繁荣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自己创业的同学,更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在做事中,时刻体察老板、领导、前辈的付出与努力,怀着感恩与奉献的态度,而不是埋怨与索取的心态。若能如此,工作将变得更加愉悦,生活将变得更加和谐,而我们自己也能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
(四)“兄弟姐妹”在社会、工作中表现为同事
从大学校园刚入社会、企业、单位,是同事给予我们关爱,教会我们工作中的很多东西。这个时候,我们会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同事”的道理。在企业、单位、社会中,每一位员工都有不同专业技能,这些拥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构成了团队的价值。因此,我们要互帮互助,注重团队合作,共同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企业或单位,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三、以感恩教育为“孝悌”教育的深化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辛勤养育,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信任支持及所有付出的人”,这是一些幼儿园孩子的饭前感恩词。确实,当一个人能看到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领导、同事、朋友这么多人的付出、努力与贡献,他会油然产生感恩之心。此心一起,对这个周围世界的看法马上会发生变化,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美好。当然,会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更友善更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人。
孝道教育篇5
一、用心审视社会现状,深入体会编者的用心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事亲守孝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推崇,同时也成为人们事亲守孝所标榜的典范。但当今社会,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忘记了行孝,尤其是青年一族,置父母的辛苦不顾,大手大脚,互相攀比,手机、电脑、mp3一个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饭菜,玩最时尚的数码产品,且振振有辞地将这样的享受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即使有人谈到“孝”,但大多数人对“孝”的内涵的理解也严重畸形化,认为孝敬长辈,就是从金钱和物质上施与接济;因此,借助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成为了当前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中有关孝文化的选文,图文平易生动,人物形象可亲可敬,充满了民主、感恩、博爱、有为的思想,可读性、观赏性、教育功能都很强。不仅很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孝”的内涵,更给我们的少年儿童提供了可借鉴效仿的行为依据。例如,《棉鞋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将心比心》、《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怀念母亲》等文章,感人至深。
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意蕴颇为丰厚的道德教材,真不知凝聚了新课本兢兢业业的编者们的多少劳动。面对着灿烂辉煌、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他们是怎样独具慧心地想到将源远蕴丰的孝文化编入教材,作为滋养孩子生命的文化营养!不知读了多少篇选文才淘出其中的精品,作为礼物奉献给孩子们,供他们享读。
二、充分利用教材,体会无私的父母之爱
《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教学完本课后,我没有立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而是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第二天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向我汇报:“老师,我昨天第一次为爸爸洗了脚,爸爸还夸我是个有孝心的孩子。”“老师,昨天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半夜发烧送我上医院的事,我听了好感动。”“老师,昨天我帮妈妈拖了地,妈妈说我真懂事。”……听了孩子们的汇报,我告诉他们:“孩子们,你们在父母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知道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你们昨天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知道了回报父母的爱。像小彼得一样,知道了爱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希望你们用对父母的这份爱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世界就会汇成一片爱的海洋……”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没有脱离生活实际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亲自实践,自己从中悟出文本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通过交流,让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中渗透尊己和爱人的教育
孝道教育篇6
Filial Piety in Singapo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GU Dany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great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 traditions, including "filial p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Improve education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Chinese filial piety is very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chiev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filial, to learn advanced idea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in Singapore piet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so as to enhance the depth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education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chieve universal moral culture upgrade.
Key words filial piety in Singapor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1 孝道教育的现实意义
孝道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而延续下来的精神文化力量,孝道教育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孝道教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内涵。无论是从社会的和谐发展层面,还是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一个人的行为都是这个社会文明的反应。孝道教育的现实意义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将伴随着个人的发展延续下去。以小见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中,孝道体现的现实意义总是以其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立。
1.1 孝道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只看他在社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而是应该看到其精神道德的高度。孝道教育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那么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就会存在一定的欠缺,发展就是不完善不全面的。孝道教育是从家庭出发,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对孩子的启蒙,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孩子产生影响,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走向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合力,开展对青少年的孝道的教育。
1.2 孝道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加深,但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下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负面的价值取向也产生了。尤其是在青年人当中,月光族、啃老族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产生一些“我爸是李刚”等负面的新闻。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产物,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有求必应,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对孩子给予过度的财力支持,让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对社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些负面案例给青年人带来了反面的形象,青年人愤世嫉俗的情绪就会随之产生。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的不良因素,青年人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对于家庭和社会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在内心形成价值考量。社会的和谐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社会行为是社会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个展现,以孝为先,孝顺父母,懂得感恩,在内心树立起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家庭观念,从家庭的和谐到社会的和谐,让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1.3 孝道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注重精神层面的个人发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则是首要的核心文化精神和规范。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①孝道包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孝道的体现展现了一个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孝道包含着奉献、感恩、礼节等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些都是个人实现发展的精神支柱。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人们感受到了物质财富所带来的生活的便捷和改变,人们通过努力合作融入到社会当中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非常巨大的努力,但是这些不足以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精神层面的丰富是人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孝道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我国的孝道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需要不断的提升教育的内涵,通过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来实现孝道教育的全面开展。
2 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现状
新加坡将孝道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教育特色,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新加坡的孝道教育进行深入的解读和了解,从而指导我国孝道教育的顺利开展。
2.1 新加坡孝道教育的教育特色
国家参与是新加坡孝道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在社会范围内,孝道教育得到了领导人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重视,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作为道德规范的内容,让全社会的青年人都能够自觉的遵守孝道,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并且注重礼仪的教育,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宣传爱老、敬老的社会会风尚。给予老人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经常深入到老年人的家庭当中,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怀。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没有履行子女赡养职责的儿女进行法律制裁和罚款。不仅在法律上进行了规范,也通过舆论手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通过舆论和法律多重的手段对遗弃父母的不道德社会行为进行谴责。
2.2 新加坡孝道教育的教育原则
新加坡孝道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与其国情息息相关的,在孝道教育过程中新加坡讲求一定的原则性,这些原则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首先是坚持多样化的原则。对于孝道教育不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受到孝道教育的影响。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很好的社会氛围,将孝道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经常性的举行以孝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家人的辛苦,亲情的可贵。
其次,注重求同存异的原则。新加坡的孝道教育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善于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孝道教育和孝道实践。尊重各自的文化信仰,将道德作为一种力量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最后,坚持具体群体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阶层的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的实践对象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发展的特点。孝道问题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都是应该值得关注和重视。不同的家庭面临着不同点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如果采取统一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践的效果就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孝道教育能够很好的进行经验总结,从而达到长久的效果。
3 新加坡孝道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经验总结,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探寻出适合我国孝道教育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孝道教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3.1 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体现教育特色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孝道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继承和创新,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以现代化的加工和实践。随着文化的发展繁荣,人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对于道德的力量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实现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教育的特色就体现在创新性,结合时展的新状况、结合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结合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的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
3.2 完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走出课堂的教学,将教学活动带入家庭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将家庭作为教育的一个阵地,通过青少年与家长的互动实现孝道的实践感悟。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父母为子女的付出,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学会感恩、懂得责任。将理论成果的学习转化成精神力量,从而指引青少年进行社会实践。
3.3 调动多种教育力量,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
孝道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教育过程中,孝道教育应该渗透到其中,充分体现精神力量的作用,用孝道教育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需要各方教育力量的共同努力。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孝道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社会范围内,通过政府的监督、政策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实现社会监督。对以孝道为首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引,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孝道教育。
4 结论
孝道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塑造都有着不可替代地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孝道教育应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赋予孝道教育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文化内涵,挖掘孝道教育的时代价值,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孝道教育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孝道教育 情感
据新闻报道,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已超2000万。某“中国农村老人研究”课题组对1000位老人的调查显示,80.9%的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很多老人不仅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还要忍受老来情感孤独甚至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在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中,76%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少于500元。另外还有18%的老人没有获得子女的任何经济供养,甚至反而还要因为子女的外出照看孙辈而增加经济负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子女未尽到应尽的孝道。农村的很多子女,不能理解孝道的内涵,普遍把孝道简单理解为物质供养甚至是把老人置之不理,而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物质上的供给,是一种孝道,精神上的赡养,也是一种孝道。孝道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让孝道的精神从小就扎根在心里,这样才能改变农村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状况。
但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孝道”这一传统道德正渐渐被一些中小学生所“淡忘”和“遗弃”,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学校,应该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抓。那孝道教育应如何抓呢?
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点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孝道,怎样做才是孝道。把握他们思想深处已经存在的有可能主导其行为的东西,加以诱导,使之强化,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内省、感悟,让他们从内心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进而明确自己应该怎样做、做什么。笔者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分阶段开展孝道教育。
一、起始阶段。
通过开展故事会,座谈会,演讲会,进行孝道规矩教育。让学生在“动”中感悟“孝”的亲情。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如介绍父母的职业、工作量、业绩和收入,讲父母的艰辛;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讲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调查父母孝敬长辈的事迹,讲自己的体会;讲父母爱自己的真实故事等,让学生充分理解父母的艰辛。如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上学时要和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要告诉父母我回来了;平时出入家庭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地点、时间,免得亲人挂念;吃饭时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先让父母吃,要主动为父母盛饭;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让父母休息;记住父母的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父母不舒服要主动问候,生病时要为他们端水送饭;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尽力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
二、深入阶段。
1.通过教材、课外阅读、新闻事件、影视资料进行孝道情感教育。如:必修中就有《寡人之于国》、《窦娥冤》、《陈情表》,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又兼语文老师的,教学这些课文时,课堂设计始终体现着孝道教育,把孝道文化的传授放在首位。如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中“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句时,不仅详解原句,还应联系实际,进行课外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明白孝道文化在治国安民中的必要与作用。《陈情表》堪称对人进行孝道教育的千古经典,李密对祖母的行孝与奉养可以说是对孝道诠释与具体化,李密的做法为后人在“敬亲、奉养”上,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小学课本中的《游子吟》、《奶奶的白发》、《爱如茉莉》等,都是很好的孝道教育课文。
2.选择好的课外的材料,适时推荐好的文章与新闻事件,作为班会课的讨论内容。中国是讲究传统孝道的国家,有关孝道的故事是数不胜数。《孝经》、《孟母三迁》、《卧冰求鲤》、《涤亲溺器》等;新闻事件新鲜而又有说服力,如《公务员打骂生父后将其赶走,母亲称多次被扇耳光》、《北大校长周其凤回乡祝90大寿,长跪膝前落泪》。解读这些新闻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孝道的要求。
3.利用文娱活动时间,欣赏和演唱表现父母艰辛,讴歌父母的歌曲,观看有关影视,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进行孝道教育。如《好父亲》、《父亲》、《爸爸的祝福》、《母亲》、《烛光里的妈妈》等,让学生在饱含情感和催人泪下的词曲里,联想起父母的生养大恩,体验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激起他们強烈而真挚感恩、报恩思想,培养他们对父母的道德情感,让他们进行孝道的自我教育。
尤其值得推荐的是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桃姐》,虽然讲的不是父母的事,但足以用来进行孝道教育。电影用简约略带幽默而又不缺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给香港的富人照顾了人家祖孙几代的保姆老无所依时,主人反过来照顾保姆的故事!没有娇情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特别是剧中刘德华黄秋生几个儿时的伙伴在刘的家里吃牛舌给桃姐电话,大家对着电话念那顺口溜时,无一不让电影前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
三、总结阶段。
孝道教育篇8
关键词:孝道;生命价值;生命教育;启迪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31-02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尽管已在关注和推行生命教育,但他们所关注的依然主要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说,青少年突遇挫折或打击后就选择以终结自己的生命作为解决方式的做法表面上看是由于他们缺少磨砺、心理素质差等原因造成的,实际上背后隐藏的却是他们最基本的责任心――孝心的缺失造成的。孝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一切责任行为的最为内在和最为深刻的心理动因,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最为真切的对生命的关怀。在孝道中虽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却无处不充盈着生命教育的思想、智慧和要求,因此,它对我们当前进行生命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孝”字中承载着生命的意蕴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许多文化与思想观念都沉淀其中。在中国,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关于孝的文化,所以“孝”字是出现较早的汉字Z-。最早的“孝”字见于33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后来在《诗经》和《尚书》中也多有出现。关于“孝”的写法有多种,其中包括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和行书。但无论何种字体,“孝”都是一个形声会意字。从象形角度看,孝字上为“老”、下为“予”,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从会意角度看,孝字中“老”与“子”相连的构词形式意味着生命的传承:“老”扶“子”头,“子”承“老”身,这一结构既可被理解为“子”是“老”的拐杖,子有责任、有义务对“老”施以赡养和照顾,又可被看做是“老”在用饱经沧桑的手抚摸着“子”的头,向晚辈嘱托着生命传承的责任,传授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意蕴,故《尔雅?释训》解释道:“善父母为孝”;许慎《说文解字》中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从“孝”字创生的本义看,它所要表达的就是生命与生命的链接,目的是实现生命系统的无限延续。这种初始含义在儒家早期的经典里也留有痕迹。孔子说:“父母生之,续莫大也。”(《孝经?圣治章》)孟子说得更清楚:“不孝有三,元后为大。”(《孟子?离娄下》)宋金兰先生对“孝”字的字义进行了一番考察后认为,“‘孝’的原始字形传达的信息是男女交合,生儿育女”。周予同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经考证后也认为,孝与生殖崇拜有密切关系。多数观点认为,追求对生命的自然传承是中国古代关于生命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孝的基本内涵之一。
当然,“孝”字本义中不仅是单纯的对生命的传承,而且也包含了生命的价值。老与少互为存在的条件。可以说,“孝”字向我们展示了孝道中所具有的最原始和最质朴的生命意蕴。正是通过对“老”和“子”的这种原发性的生命关系的延伸和提升,才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孝道文化。
二、孝道观念中对生命及其价值的关注
人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动物,他们很早就开始思考自身存在和其生命本源的问题,从而也产生了生命寻根的意识。早期的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就是生命寻根意识的产物。后来,人们又将迫寻生命之源的意识转化为对现实中的人的生命的关爱。“生我者父母”,这句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俗语,道出了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这一最朴素的事实,所以作为获得此恩泽的后人,理所当然地要回报先人。正是在这种生命寻根和生命关怀的过程中,“孝”的观念得到生发、扩充和传承,孝道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人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自觉意思的体现。为了提倡孝道,古人明言:“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意思是说懂得了自己作为“人子”应尽的孝道,那才谈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算是一个有人性的人。中国古人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最为重要的不是在生理上,而是在心智上,只有具有了人所特有的社会意识和情感,才算是真正区别于禽兽,才能说是有了人性。因此,能不能理解孝道,实施孝道,便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的标尺。
从狭义看,孝道观念中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崇拜和祭祀祖先、对父母的孝养以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是对过去生命的一种追思;对父母的尽孝是对现在的生命的珍视与关爱;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则是对生命能够得以延续的一种期望。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人类的生命正是通过在这三个环节中的不断流动才得以传承与提升的。孝所指向的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存在,而且也是家族生命系统的存在,华夏先民正是从这种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的生命之流中才感受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喜悦的。随着历史的延续,这种生命价值观被逐渐积淀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更成为保持家族生命兴旺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责任。
从广义看,孝道还被扩充为是对人的一种最基本的伦理要求,成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从孝敬父母到为人处世,它贯穿了人的一生,包括了人的所有簧的行为。《孝经》中早就说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即是说,~个孝顺的人,他对他人和社会必然会有一种善良和仁慈的心肠,因为这种爱心是可以被放大、被扩展、被外化的。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百善孝为先”,就是为什么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道理。在这里,孝包含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在内的一切做人的道理,孝不仅是一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的元素,它也是社会上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与天人和谐的基础和起点,进而可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目标。
三、孝道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本质上的契合
孝的本质可以说就是生命论。人们通过对父母的尽孝,可以深切地表达对自身生命来源的尊重与关怀。古人将“孝”与“文”组合为一个“教”字,即说明古人在将教育看做是“孝道教化”。而且自古以来的关于孝道教育中的孝就不仅仅是针对父母的一种孝行,而且更包括了从敬爱父母到关爱他人、从完善自我到报效国家,从而就全面提升了生命的价值。这与由西方率先提出并加以倡导的生命教育相比,就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更开阔的视野,并且也更符合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
首先,孝道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孝经》记载孔子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吕氏春秋?孝行》中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父母赐予的。没有父母的赐予,就没有子女的一切。孝敬父母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恩,如果一个
孩子的心中真正装着父母的牵挂,他就会特别爱护自己,就会对自己负责也对父母负责。因此,善待自己身体便是对父母的尊重,是对父母的敬孝之始。在孝道观念中,生命不仅是自己的,并且也是父母、是家庭、是社会乃至是宇宙的。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由其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的,同时他也要繁衍子孙后代。这就使人的生命与其前辈建立起了关系,也与后辈不可分。人只能生活在社会之中。人生话在社会,他就必然要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结成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他人,一个单独的个体将是无法生存的。现在,一些青少年片面地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把自己的生命当做是纯粹的自然生命来对待,甚至可以由自己来随意处置,忘记了父母的生养之恩,因而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的悲剧,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孝道教育篇9
关键词:孝道文化;主题活动;思想教育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首要内容便是“孝”,有“天下孝为先”的说法,尊老、敬老、养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校园生活,都摆脱不了其本身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摆脱不了社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在形成自我认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开始有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倾向的选择,需要细致入微、深入其灵魂与心灵深处的道德感化与道德教育。加强孝德教育,倡导孝德思想,不仅仅应该存在于大学校园,更应该存在于全社会。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孝道文化,让学生深入领会孝道文化的内涵。由此在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一、师生联动形成机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道教育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和公益社团多年来,主动联系学校周边的社区和自然村,开展定期的关爱独居老人活动。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上门为独居老人清洁家居卫生、促膝相谈,与他们一起共度周末;在寒冬之时开展义卖活动,筹集经费为老人们送上棉被和慰问品。为能持续做好关爱独居老人活动,校内的公益社团成立爱心小分队,结队培训社员的服务技巧,加强与社区街道等单位的联系,为不断深入开展关爱独居老人服务,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美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师生共同组织的各类敬老、爱老活动深得认可,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行孝氛围和导向。而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各类学生团体、组织,牵手市级和镇区的各家颐老院开展探访活动。在重阳等重大节日里,大学生为老人们精心准备礼物和联欢会。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能力提高的广阔平台,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强化了道德意识,增强了自身的行为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二、结合节日主题契机,让孝道文化深入走进校园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国际母亲节,为弘扬中华民族孝敬关爱父母的传统美德,重温成长过程,感恩伟大母爱,让亲情氛围温暖校园,从感恩身边阐述孝道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每年的5月都开展以“一封家书”为主题的系列母亲节感恩活动。活动先是由大学生在校内派发贺卡以及信封,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写下对自己母亲的留言和祝福。同时,现场的大学生或是在横幅上用小布缝上对母亲的寄语,或是在环保许愿树上留下自己对父母亲的寄语。活动的次日,大学生将回收的贺卡通过邮政帮助学生寄送对母亲的爱,同时大学生也不忘派发贺卡给自己的女老师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封家书”活动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为母亲献上自己真挚祝福的机会,也赢得了强烈的反应和大力支持,更加深了儿女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大学生的道德规范素质。
三、关爱农民工子女,携手传承当代孝模的榜样力量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由于相关教育的缺失,往往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父母的关爱、缺失了对长辈的敬爱。为引导农民工子女学会感谢父母、老师、同学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植入懂得感恩他人的高尚品格,从小细节引导学生培养用爱回报他人、用心感恩他人的高尚情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长期在农民工子女集居的社区和民办学校举办孝文化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展示谢延信、张晓、朱清章、田世国、曹于亚、洛桑扎西等当代孝模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介绍感恩之心的板报、生活情景剧、学习感恩之歌和制作感恩卡片等形式,与农民工子女互动,让农民工子女从心出发去懂得感谢每一位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去感恩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等。同时,这也为参与活动的大学生上了感恩教育课,让大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共同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孝模的榜样力量。农民工子女的感恩教育的成功开展,通过每年系列的感恩教育,促进大学生和农民工子女知恩、感恩、报恩美好心灵的形成,帮助他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付出、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珍惜现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增强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去回报他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自觉成为孝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传统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通过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孝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体验爱他人、爱社会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快乐,加强、巩固大学生为“孝”之心,将“推己及人”内化为自觉意识,切实加强孝道教育,从而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对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建设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孝道教育篇10
“感恩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教诲。作为学生要懂得感恩,感激给你生命的父母,感激教育过你的师长,感激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感恩磨难磨砺了你的意志。成长中的学生,要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不懂得为别人的难处考虑的人是自私的,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成功。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乘着感恩的翅膀成长翱翔。
感恩我们伟大的祖国,先要从我们的身边做起,从感恩我们的社会、父母,老师、同学、开始。因此,我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1)“对父母的五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2)“对老师的七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标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3)“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4)“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恩教育活动”等。全校性的活动还有评选“小孝星”等。
感恩父母的情感,在校园内开展一次对学生也是对教师自身的感恩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恩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共建和谐融洽的校园文明和家庭环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学生现在都是家庭的中心,平时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学生一棵感恩父母的心。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去感谢父母。
2、通过“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学生做一名好学生好公民。
3、通过“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只是母亲还有很多人。父亲、老师、朋友、同学、亲友、陌生人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的爱心,学生的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 感恩是一种情怀。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快快乐乐的感受学习,体验生活;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感受到父母对你的感情、老师对你的恩情、朋友对你的友情;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怎样使学生体验这种情怀,形成这样一种品德呢?本学期我校利用几个节日活动为基点,通过展开全校性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实践感恩。
二、活动过程
(一)巧用节日、实践感恩
1、巧用良机、行动感恩
每学年,我校结合三、五学雷锋,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几个传统节日,由学校政教处倡议,由各级部组织自行组织服务慰问活动,让少先队员在社区服务和慰问女教师的活动中,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学生组织了社区环保行动、回报社会,在班主任倡议下学生还策划实施了短信问候、电子贺卡、手工制作小礼物送给老师父母等活动让每一位女教师和母亲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2、周末当家,爱的反赠
利用学生周日返家的机会,让孩子们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拖一次地,刷一次碗,叠一次被子,帮爸妈洗一次头,洗一次脚、与爸妈照一次亲密合影等等。由此让学生体会父母辛劳,学会关心、理解父母;增强与父母的交流,培养家庭责任感,学生学会为家庭付出;学生感悟生活的美。
3、爱的表达,心灵沟通
让学生通过书信的形式,把自己平日里不好意思说的话写给父母、老师,父母老师要给孩子回信,以此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黑板报评比,利用主题班会,宣传长廊等形式,在学生中宣传、讨论感恩思想。
(二)结合学科教学,深化感恩活动
1、“感恩”活动倡议
学生干部广泛征求同学意见,编制感恩倡议。内容是: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理解父母;培养家庭责任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学生做一名好学生好公民。我校在升旗仪式中,同学发出活动倡议,以次拉开了本学期感恩教育活动的帷幕。
2、“感恩的心”合唱大赛
动人的歌声永远传达着世间美好的情怀。我们的学生爱唱歌,他们有自己的歌声、有自己的追求。假如能以喜闻乐见的歌声走入学生的心中,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区、学校艺术节的活动,举行了“感恩的心”合唱大赛,通过传唱感恩、爱国歌曲,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引导了正确的思想,真正达到人人参与,班班有歌声。让学生体会感恩情怀,体会感恩之美。
3、“感恩孝道”征文大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已积累了较多的感恩实践,仅仅是参与活动,是否能使学生的感恩行为更长久呢?他律的行为转化为自律的行为必须经过行为主体的反复实践和反复思考,所以要求各班举行征文比赛,并将比赛中涌现的好文章推荐参加学校的征文大赛。无论是班级层面还是学校层面,语文老师个个投入,为本次大赛撷选出优秀文章。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在班级层面的征文辅导中,深化、引导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感悟到感恩思想的美和力量,为感恩教育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活动效果和思索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在“学雷锋”、“妇女节问候”这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感恩的实际行动,更体会到感恩他人的快乐,从而能更乐于奉献,乐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