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命政治观、自然政治观、人本政治观,伦理政治观 分别是什么?_?

  浅谈神学、伦理、权术、管理政治观

  写在前面,本文章是自己课程学习的感悟,分享并留作纪念。政治观的分类并没有准确统一的认定。

  神学、伦理、权术、管理政治观,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和指导公共权力的运行,但却都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公共权力从何而来的底层逻辑。本篇先阐述我查阅资料后对四种政治观的理解,最后探究四种政治观之间的联系。以下是对这四种政治观的理解。

  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即通过“神”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促使民众对公共权力的服从,在政体上强调“君权神授”,以此为君主制辩护。在西方5至15世纪的“中世纪时代”,神学政治观基本处于统治地位(统治者往往需要“加冕”后权力才被认可),甚至像恩格斯所论:“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的异端”。[1]神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政治思想基础(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奎纳),但是也潜伏着教会与皇权之间(宗教世俗化特权与公共权力)的矛盾,例如从1077年罗马帝国皇帝海因利希四世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请罪,到拿破仑傲慢地让罗马教皇来到巴黎,却自己将皇冠戴上,这种神权和皇权地位的变化体现了权力的冲突。而中国早在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便与宗教神学和宗教血缘关系(宗法制)相结合,例如统治者号称“天子”。统治者往往进行“祭祀”活动,祭祀天地神灵与祖先。例如“封禅”就是一种典型的祭祀活动,《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伦理政治观

  伦理政治观即主张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和目标,认为政治本身应该具有伦理价值,而个人也只有融入政治才能真正实现和完善人的本质。在西方,伦理政治观是从苏格拉底经过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这些思想家所秉持的政治哲学。希腊化时代和古罗马时代的政治哲学并不属于古典伦理政治观。[2]在中国,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主张用道德伦理来统治人民。

  权术政治观

  权术政治观即主张国家的本质是权力,政治是围绕权力开展斗争,统治者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将国家权力作为法的基础,强调军队和法律对政治的重要作用。在西方,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君主论》深刻体现了权术政治观,这本著作认为国家是人们根据自己需要创造的,强力才是国家和法律的基础。在中国,以韩非子为代表人物的法家学派,形成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这种政治思想促进了“权谋政治”的产生,这是一种以儒家的道义教化为表,以道家和法家手段为里的君主专制统治体系[3]。

  管理政治观

  管理政治观即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另外,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认为“政治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对四种政治观进行评判。神学政治观将公共权力的来源归结于神的意志,借助宗教来迷惑人民达成统一意志。这种虚伪的政治观必然经受不了历史的检验,例如,所谓的“神”在14世纪的黑死病这类自然灾害面前毫无抵抗之力,教会人员虚无的祷告只能在精神上安抚民众,无异于一种精神的鸦片。这类现实中不被救赎一批先进的人开始质疑神的存在。最终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彻底推翻了神的“创世说”。随着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必定要打破神权统治下的封建制度,欧洲的神权统治基本崩塌。在当今世界,大部分仍然信奉宗教,甚至在伊朗等少部分国家还实行着政教合一的制度,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伦理政治观寄希望于人的道德自觉,但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导致的利益冲突的现实问题。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人们甚至温饱都不能解决何谈道德。毕竟像孔子所描绘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类贤者只是少数。伦理理想与政治实践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特别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伦理道德显得苍白无力,就像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伦理可以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辅助手段,却无法定义政治的本质。

  权术政治观在我看来是一个质的飞越——摆脱了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就如马克思认为马基雅维利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权术政治观不再局限于应该谁(神的代理人或有道德的人)掌握政权,而研究怎样取得和巩固政权,例如韩非主张尊君卑臣、“强公室,杜私门”。然而我们仍然要思考,权术的确成为了政治的手段,但是它能完全代替政治的目的吗?显然这是不能的。权力从何而来、应该被谁掌握,又该运用于何种目标?权术政治观还是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管理政治观从管理的角度看待政治学问题,从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就是众人之事”进行反思,在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众人之事”都含有政治性,这种政治观具有“去统治化”和“淡化权力”的理想主义情节,关注于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固然有助于行使权力、提高效率,但仍然没有揭示政治的本质。

  综上所述,神学、伦理、权术、管理政治观都从各自不同的方式试图理解公共权力的来源、国家的目的和性质等等,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不被当代社会所认可,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即便如此,我们仍能够从这四种政治观中看到政治思想的变化契合了社会发展的脉络,从神学、伦理政治观到权术政治观再到管理政治观,巧妙符合了从宗教迷信到封建专制再到资产阶级民主的社会发展趋势。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我们至今仍然可以从这四种政治观中吸取历史经验的教训。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

  [2] 聂智琪 《重新解读西方伦理政治学》 社会科学论坛2004.2

  [3] 杨新英 《中国权谋文化与权谋政治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