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论文十篇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1
1.网络文化导致现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混乱。现代网络文化的渠道宽、接触面广、接触观点多等特点,对现代大学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冲突。调查所知,将近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不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喜欢在网络中寻求邂逅。
2.网络文化致使现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模棱两可化。由于网络可以虚拟身份在网上参与活动,任意选择信息,随意发表言论,网上行为的自由度大,远远超过现实社会,而且网络中暗藏大量不健康信息资源。另外加上现在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管理懈怠,极度容易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水准的下降。
二、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切的事物都有一个双面性,有利也有弊。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和世界更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积极方面的影响,使现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中的受益者。
(一)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
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和意识,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发展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等。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无孔不入,学校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日常德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二)高度重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应该全面的认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法律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渗透到各项校园的活动中,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选择和分辨。
(三)加强管理并监督网上信息
一定要加强完善监控网络的体系,安装先进的健康实用软件,务必过滤掉不良的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并且完善网络规章制度的严谨性。以防为主,以杜绝不良网络信息为最终的要求。加强管理网络信息,切断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与蔓延,营造有底蕴的网络校园环境。
(四)引导现代大学生科学并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资源
学校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性,并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关爱现代大学生端正网络态度,合理地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利用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素质教育,使现代大学生充分了解网络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以及判断信息良锈的能力,能够在现在网络资源中得游刃有余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积极寻找有利的网络资源,满足自我学习和研究的需要,端正上网态度,为自身的素质提高服务。
三、结束语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2
(一)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正面影响。
1.网络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接触新观念、新思想的途径。网络文化中汇集了来自全球的科技、艺术、文化等信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资源,通过网络与他人建立联系,参加多种多样的网络小组讨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网络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接触新观念信息的途径,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掌握全球的最新动态。
2.网络文化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衡量高级人才的重要标准就是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为网络实现了跨种族、跨时空的交流,使得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被激发出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创新意识。同时,因为信息网络的高科技,也让大学生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
3.网络文化让大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加丰富多彩。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从小范围的空间人际交往,变成到跨越时空、跨越种族、跨越职业局限的全球往。与传统的交往方式相比,网络交往显得更加新颖,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交往方式,网络文化让他们的社会关系更加丰富。
(二)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模糊。网络文化在更加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同时,也成为一些西方国家传播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工具,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威胁。大学生如果长期依附于西方国家主导的网络文化,就可能会导致自身政治价值观念的偏移,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摇,从而降低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
2.网络文化让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缺少了旁人的监督和传统道德的约束,所以导致很多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通过调查,曾经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的大学生曾经发生过道德失范的行为,比如说散布网络谣言,盗取他人网络账号密码,诽谤他人等。
3.网络文化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多样化。网络世界里面有丰富多样的信息,这些信息里面有宝贝也有垃圾。多类型的信息并存,在多元观念冲突下就行成了多元标准。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多,频率高,接触的信息面广泛,因此网络多元的价值标准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一)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好网络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网络文化当中,提高网络文化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品位,宣扬真善美,让网络文化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下去。同时让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水平。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语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所决定的,多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为主。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人们言论更加自由和随心所欲,这就造成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与道德认知造成冲突。所以,更应该让大学生学会自觉遵守网络秩序,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
(三)开展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活动。大学生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充满着活力,喜欢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让大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满足。比如说在网络上以班级或者兴趣爱好组成群组,聊天,论坛等,定期开展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3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活动中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技术,在这种应用过程中,就会提升他们在网络中有目的、有意识的道德实践活动能力,在问卷调查中,关于“上网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及“网络对道德行为的帮助”两个问题中,分别有44%和52%的学生认为网络能够较好的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行为。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使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扩展。
2网络文化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2.1利用网络文化拓展大学生社会道德关系
首先,应当监督与引导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道德关系。大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往往会为其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奠定基础,在这种社会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理、情感、道德等思想层次上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并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启发,对不断充实与丰富其自身道德意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渐摆脱一些消极的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最终引导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下建立正确的、积极的社会社会道德关系。其次,应当监督与引导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协调好与自我的关系。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受到自我本身的约束与影响,协调好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保障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同时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一切活动,实际上也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大学生直面的去处理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而是为大学生认识自己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提高其认识能力。通过对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中自我之间的差距,并能够在正确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完善自己,改造与提升自己。
2.2促进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当努力提升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即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并认识与引导自我发展的一种能力,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为大学生提升其道德判断力、思维力及注意力提供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大学生道德兴趣、知识与方法的养成,这些都将有力的促进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网络文化下充分利用网络提升大学生道德学习能力。其次,应当努力提升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这也是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核心,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大学生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在逐渐加强,这就为其提升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对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中各种关系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改造网络文化的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的品质与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提升其道德实践能力。
3结论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4
1.通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网络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使得获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多,大量的信息不经筛选的呈现给用户,造成了垃圾信息的堆积。这是高校和政府目前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大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群体,容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从而失去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力。如出现这种情况,便会导致年轻一代出现负面情绪,无法冷静的进行网络政治的参与,发表一些过激言论。所以,对于高校以及社会方面,需要通过知识教育管理来培养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的政治鉴别能力,对于复杂的信息能够分清哪些是正确有用的,哪些是思想垃圾,这样才能在进行网络政治的参与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慎重的发表言论,有效避免出现非法行为或者不理性的网络行为,提升网络道德,净化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指导大学生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正确的政治鉴别能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在校园网站增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板块,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新闻热点事件有正确的判断,理性的评价,在网络政治的参与中体现出良好的素质。网络政治知识教育是急需开展的一门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水准得到提升,在网络政治中有正确的观点,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有序参与网络政治。
2.通过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网络政治的形式,使得大学生对于政治有了更多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增大了对政治的热情。但是,过热的网络政治会产生一些负面新闻、负面评价,影响大学生的正确判断。所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知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通过知识教育,让大学生领悟到网络政治的内涵所在,在参与网络政治时,要有正确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在具备政治热情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正确的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有学识、有能力、有思想,但这个群体也是正在成长中的不成熟的一代,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得到正确的政治知识教育,才能将他们的学识应用于社会,正确参与政治。大学生们需要具备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意识以及自律意识,这两项是参与网络政治的根本,也是基本准则,只有本着这两项原则,才能有序的参与网络政治。学校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律意识。互联网本身就是进行知识教育的良好平台,学校要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知识,了解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知识仅凭大学课程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拓宽。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加强网络政治知识教育,对于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全而正确的政治观念举足轻重。
二、法律教育管理
1.加快网络立法网络立法目前已逐步提上日程,这项决定,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义重大。网络虽然是一个相对自由的交流沟通渠道,但是若没有法律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网络政治参与就会出现混乱。美国在这方面已有立法——《网络信息公平使用法》,法律保护公民获取政府的政治信息的权利,政府需要为民众提供政治信息,与此同时,对于公民对于政治的评价、见解,政府需要予以隐私保护。法律的颁布明确了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民众在参与网络政治时,便有了保障。网络政治参与中不乏一些非法行为的出现,如毫无依据的抨击、鼓动民众等现象。对于这些现象,也需要通过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如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逾越了法律,就要加以制裁,以净化网络环境。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政治时,虽然是在虚拟网络中匿名发表言论,但这个过程是行使了真正的政治权利并且对于国家政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有法律的约束,对于不合法的网络政治参与现象,通过法律条文加以约束,违法现象通过法律进行制裁,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网络政治环境清洁,并且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良好的网络政治环境,免受非法言论的攻击,也更好地保障了大学生所参与的网络政治评论切实有效。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项网络管理法规,通过这些法规的颁布,可以看出我国在互联网健康方面做出的成绩。通过法律的制约,网络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优化,网络政治参与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合法参政意识立法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题,还需要知法懂法。这就需要高校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大学生深入的了解,在参与网络政治的过程中,哪些行为是权利,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义务,是必须履行的,还有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不能触及的。只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了法律规定,了解法律赋予网络政治参与群体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越出雷池的事情。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管理,很好的约束了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行为,作为网络政治的主体参与者,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言论,便是对网络舆论走向加以规范,在大学生这个主体的带领下,网络政治参与便会越来越健康。
三、道德教育管理
网络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匿名发表言论方便了一些舆论鼓动者和不法分子的网络违规行为,而这些行为一旦猖獗,就会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行为发生偏离。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这个群体,目前普遍将网络作为表达自己政治见解,发表政治言论主要阵地,由于这个群体数量庞大,所以可以造成巨大的舆论导向。一旦这个群体的舆论产生歪斜,便会引起网络政治参与产生不健康的状况,引领更多的互联网用户产生舆论歪斜,造成舆论恐慌或者政治观点发生偏差。所以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政治时,不仅要具备充足的政治知识、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意识,也要规范自己的道德,不能因一己之私,情绪化进行政治言论的发表,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政治抨击。为了杜绝个人主义引发的网络政治言论盛行,高校需要对学生做好道德教育,对学生宣传党中央的精神,传播正面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提高道德觉悟。要从根源上杜绝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化,就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行道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大学生具备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明确自己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做法,然后才能有序的参与网络政治,发表健康政治的言论,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更加健康,更加贴近党和政府的发展方向。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信息传递快捷、获取方便、信息内容丰富、交往全球性、隐蔽性和思想互动性的特点被广泛运用,改变着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生活方式,及建立在生活和生存方式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念。而这种改变的影响重大而深远,特别是对还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伦理道德观念将影响他们对国家、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和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关注和深入研究讨论。
一、对网络伦理道德的认识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调节人们行为规范的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它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随着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网络道德亦不例外。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道德关系。与现实社会道德相比网络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形态,它与现实道德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现实社会道德规范是网络道德的基础。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展。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而相应作出的对现实社会道德的细化和充实。网络道德除具有一般道德所具有的特性外,同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点。
二、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表现
1.价值观扭曲。网络是开放、自由的空间,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得一些西方的有害的思想充斥其中。我们的一些青年学生由于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此情况下长期接触网络,就易于被这些学说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当前大学中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抬头就是其体现,而长此以往学校的正面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受到巨大挑战。
2.沉迷于网络色情难以自拔。网络社会是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这其中不仅有无穷的有用知识,同样有着各种垃圾一样的信息和看上去很美的害人的诱惑。这些诱惑中,色情最为突出。国外有许多纯免费开放,尽管网络技术可以过滤掉一部分,但相当多的还是可以长驱直入的。同时,一些正规网站甚至是知名的大网站也有意无意地借助色情的东西吸引眼球,以增加访问量。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色情充斥网络:打开一个网站,的与遮掩的色情就会扑面而来:文字的、音乐的、图片的、动画的、电影的和聊天互动的等等,想躲都躲不开!时间长了,沉迷色情就成为自然。而这种色情沉迷会使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将变得非常压抑、自卑、脆弱,甚至与他人打交道都会变得困难。而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有限,极容易因为网络色情内容和信息的诱惑而致网络色情成瘾。这种成瘾的一大严重后果是为了得到性,可能直接对异性犯,这样不仅违背了伦理道德而且为国法所不容。
3.迷失自我。互联网提供的东西很多,娱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娱乐中网络游戏(简称网游),又是最为重要和最受欢迎的娱乐,在今天的大学生中没有进行过网上娱乐的极少,而没有进行过网游的更是少之又少。网络游戏以其联网性和虚拟性等特点,通过为游戏者提供虚拟世界来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使游戏者最大限度地得到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满足、自尊和自信,因此,一些大学生乐此不疲。而沉迷网游的伦理道德危害在于网络游戏频繁的角色转换,会使大学生的人格统一性受到影响和破坏,容易出现双重人格及多重人格:生活中的有缺陷的“我”,“网游”中寻找完美的另一个“我”。现实生活中不完美的我是“常态”,要改变获得长久完美的“我”只有沉醉于虚幻的“网游”了,而这样的后果是迷失自我,甚至发生心理疾患。当前大学生中因“网游”而有“网瘾”心理疾患的不在少数,有了这样的心理疾患,学生的学习天职也就难以履行了。
4.道德情感淡漠。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使网络世界中存在着网络人际关系,而这种网络人际关系具有的虚拟性、平等性及匿名性,彻底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也为大学生重新建构新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可能。但是,当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的开展网络交往时,就可能会过于迷恋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当大学生现实世界中遭遇人际挫折或者失败以后,更可能会逃避现实人际交往,沉迷于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聊天的盛行就是体现),淡化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而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对现实交往淡漠及现实人际交往技能退化,这样一来,性格内向的学生会更加封闭,自卑的学生会越来越丧失信心,而诚信的大学生也可能会因为网络匿名性而学会欺骗。
5.丧失是非观念。网络世界是一个言论约束少的地域,网络中不乏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言论,这些言论,体现了时代精神、推动了网络文化发展。然而网络的虚拟性、网络地址的隐蔽性和网民身份的难以确定性,也使许多人包括少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将现实生活中的不满释放于各种论坛、博客、聊天室等网络场所。这其中不乏造谣生事,对他人进行谩骂、攻击、恶意中伤、侮辱和诽谤的言论。而网络的公开性和内容传播的快捷性,使网络言论信息一旦,就可能形成相当广泛的波及面,甚至可能永远流动、永远无法恢复原状,从而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给受侵害人造成巨大创伤。
三、采取积极措施,防范网络伦理道德失范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对他们应该倍加呵护和积极引导,使他们德、智都没有缺失,特别是不能让他们迷失于网络科技。因此,有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技术、法律和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防范网络伦理道德的失范行为发生:
1.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其跟上时展。网络的普及与使用,深刻地改变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环境,直接影响着传统德育教育的主导地位。先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强调启发疏导,但主要还是面对面的“我传授,你接受”的单向直达模式,强调以教育者为中心,把受教育者——学生放在从属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学生所处环境单纯,接触的事物少,教师的讲授往往成为影响学生最为重要的元素。而现在有了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直接地接触社会,接受来自网络的“立体”型信息。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进行变革: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跟上时展,从而达到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信服教育内容,自觉排斥网际的“异端邪说”的效果,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2.加强对大学生情感关怀,让他们的心结疏解于现实社会。如前所述,大学生忘我的迷恋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从现实生活得不到需要的温暖关爱,转而寻求网络。如果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必要关爱和在其遇到挫折时进行必要的心理抚慰,那他们必然会减低对网络社会的依赖。而由过度依赖网络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也就可以得以一定程度的解决。高校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这方面工作,如可以在校内依托校医院开设常设的定点的心理诊所,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网站,开展网上心理服务,制作心理宣传网页进行心理常识教育;开设网上心理关爱咨询热线,进行对话辅导,帮助大学生疏解心理、情感问题。
3.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时的伦理道德素养。我国有几千年伦理道德底蕴,只是网络发展速度过快,人们在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下难以适应,才容易出现道德缺失。因此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时的伦理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上网行为,就非常可行了。为此,首先,从中小学到大学都应开设有关网络伦理道德课程,通过持久、深入教育,使伦理道德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国民的整体网络伦理道德水准;其次对大学生还应开设相关讲座,如大学生刚入学时候就开设技术价值观的讲座,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
4.加强法律、规范建设,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人光靠自律往往是难以真正约束住自己的,特别是在“独处”的情况下,上网行为往往多就是一种“独处”状况,因此,靠自律约束上网行为不做违反伦理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是不够的,在自律之外还需要靠他律来约束。基于此,政府或民间团体应出台相应网络使用规则,以规范网络使用者的行为,对违背伦理道德规范的给予社会舆论监督与惩罚。这样会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5.不断提高网络技术,阻止不良信息的获取、传播。提高网络道德意识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律性来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而加强法规建设是通过提高学生的他律性来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这两方面都必不可少,而通过提高网络技术手段,阻止不良信息的获取、传播扩散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同前两种手段相辅相成的。为此,国家或网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网络安全体系,严格审查、控制网上信息内容和流通渠道。例如通过防火墙和加密技术防止网络上的非法进入者;利用一些过滤系统、软件过滤掉有害的、不健康的网站、信息等;同时还可以通过技术跟踪手段,使有关机构可以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和控制,确定网络主体应承担的责任,以警示网上行为等。
尽管出现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大学生是极少数,但由于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复杂而难解,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要重视,齐心协力谋求对策进行解决,否则问题越来越多,对大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6
网络的复杂性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党、团委、高校和大学生等相互配合,形成立体的全员育人格局。
1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同志多次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高高校党委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正确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为此,一要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包括政治、组织、思想等领导;二要提高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掌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
2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
共青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卫者,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它的支持。其一,开辟共青团网上教育基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共青团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问题的同时,要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中坚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这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因而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其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我国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又懂信息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业队伍。其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网上网下的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律,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合作,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作用
没有绝对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引导,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接受,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充实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新样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1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容易滋生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一,澄清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使大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要在法律范围内用网。其二,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在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法律类网站的同时,将教育内容与日常网络生活结合,形成润物无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其三,开设专门的网络法制课程。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堂中,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知法、守法、维权等内容。
2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意识
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需要法律硬约束,还离不开道德软支撑。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中内容。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直接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观念。其三,加强自律教育。培育网络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落在实处。
3网络安全技术
教育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前提,只有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真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将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纳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同时,扩大社会实践阵地,开辟网络新阵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优化理论课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形态,亦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实践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厘清网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扩大社会实践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真正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方面,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基地,深化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到“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需要加以思想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辨别力。
3开辟网络新阵地
网络成为西方争夺大学生的新阵地,并且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的,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网络阵地的支撑。我们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唱响网上主旋律;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发挥网络阵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保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但与网络的特性、人在虚拟社会中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等不相符,因此,我们在借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1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主要是指联系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其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网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以网络为工具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网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指面对面的现实教育。二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我们要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其二,把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的仍然是现实的人,因而教育者要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实质,解决好大学生网民思想情绪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
2软硬并举软硬并举的方法
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相结合、软性疏导和硬性堵截相结合。其一,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硬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软件。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软性疏导与硬性堵截相结合。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软硬兼施。在抵制各种有害思想侵袭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疏导,真正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
3一多结合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7
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以学生实际,面向学生需求,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把学生从社会网络吸引到校园网络平台上来,用新媒林的传播媒介来推进“中国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锻炼身体,在校园内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进一步推动思想引领,重点突出主题教育活动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为重点,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中国梦”、“依法治国与青年使命”、“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头脑。广泛开展“为青春点赞”系列活动,通过群众性创先争优,选树一批优秀个人及青年组织,用正面典型激励大学生。在校园内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形成整体联动的活动工作格局,提高教育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二)以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学生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深化“保护母亲河”、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志愿服务、公益性等传统品牌项目,积极宣传及推广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和服务项目,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弘扬文明志愿的正能量。同时加强青年学生网络文明志愿队伍、深入推进网络文明志愿行动,深化志愿服务统筹推进机制,在网络上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努力发挥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登记、培训和激励等日常管理制度,及志愿服务骨干培训,夯实志愿服务工作基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三)大力加强社团组织建设,提升学生组织的活力
以加强社团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制定“五型社团组织”星级创建标准,积极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规范型、活力型社团组织创建达标竞赛活动,大力创建优秀社团,并将此作为各项评先评优的基础考量指标,推动各个社团组织全面推动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广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申办领办制度,加强对社团组织的保障支持力度,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四)打造大学生思想教育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增强学生的吸引力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8
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网络的迅速普及,从根本上拓宽了学生的课外空间,同样也给传统的课堂教育带来了相应的冲击。网络化、自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目标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充足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价值信仰提供了较多的便捷。而传统的课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是为了强化学生群体意识的构建及其巩固其思想的更深层面,它具有终身教育的影响作用。但课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存在较强的客观性与灌输性,人们较多地认为虽然课堂式的现实教育具有其内容的合理性,安排的科学性,然而其教学方式及手段并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依然不可否认传统课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良好的影响,拥有其长期、久远的导向性影响力度。另外,由于网络化、自由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依托便是学生的自我说服能力。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类思政难题,在传统的课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他们一般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案,获得心灵的满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也同样变得越来越强烈,大部分学生渴求能够通过自我努力解决自身遇到的矛盾与问题,希望把握自我生活的节奏,更清晰地控制自我生活的方式。因此,他们通常希望能够逾越课堂教育的死板途径,寻求更丰富的自我教育资源,而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为其创造丰富的前提条件,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处理,对网络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理与吸收,突破现实教育的限制,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控性,从而树立更具个性特征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特点
传统课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对象的主客体关系主要呈现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他们之间产生联系的主要客观条件便是教室,它是一个扮演沟通的中介平台。然而自由式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存在鲜明的主客体关系,教育与受教育者均是地位平等的网民。他们之间的教育联系并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他们仅仅依赖于网络终端的存在。通常仅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自由化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交流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平等性,它突破了教育观念的限制,强调核心平等关系的建立。正是由于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联系需要满足双方对象的价值认可,因此对比课堂教育更具难度,某一类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仅能对迎合该部分需求的思政教育消费者起到表层影响作用,资源内部所富含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需要经过资源消费者进行自我吸收与消化后,才能最终发挥其影响效果,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方面起到作用。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标准的最低限特点
网络化、自由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共鸣标准通常具有较低限度的特征。由于学习客体的构成成分较多,则整体而言成分较为复杂,他们尚未形成统一、综合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教育难度较大。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平台主要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它具有开放性特点,其组成思政教育资源产生者的部分构成较为丰富,将其按照规模可以分为个体资源产生者与群体资源提供者。虽然资源提供的对象不一,但受教育的对象均是较为单一的个体,即当代大学生,因此,双方之间的交流形式并不能够达到对称。作为客体的大学生有明显的劣势,面对资源提供极其丰富的双向供应者往往会不知所措,进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念层次太多而失去自我的价值信仰,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在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资源生产者为做到吸引广泛受教育客体的主义,引起其自我教育的兴趣,通常会将资源表现趣味化、多样化,而将相对单一、理论性较强的价值观念的表现隐藏起来,双方的基础交流仅仅由网络点击率显示。虽说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并不是由网络自发地产生的,但它同样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延伸,它并不存在观点指向性不明确、含糊的观念体系。然而正是由于网络资源最低限的中性特点,使网络交流双方形成了相对平等的关系。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表现的基础特点
自由式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依靠学生情感上的价值认同。通常是通过教育客体采取自我教育、自我说服的方式来实现其心理趋同。一般不同个性的大学生网民均有其独特的思想个性,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特点也呈现着个性化的特征。上文已经有具体的表述,将网络比作市场,而对于市场资源消费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其可消费性才会得到消费者的基本认可。而大学生群体以网络为渠道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是为了通过消费生产者提供的思政教育资源产品。通常而言,较为实际的现实课堂思政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灌输性特点,其课程讲授的表现效果通常是由学生的价值观树立情况而认定。然而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判定主要依照网民的实际选择。从客观上来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效果决定性因素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资源选择,网络思政教育是一种较具独立性的自我选择模式,大学生网民以网络为媒介,选择迎合自我教育需要的资源产品,从而对其思政观念树立的表层领域产生影响。在维持较长时间的网络学习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具有延展性特点。抛开网络资源传即时性的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主要通过政治观念、信仰树立、立场表现等方面传播和体现。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9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网络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充满各种诱惑,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意识不强、网络应用能力不高、网络生活方式不健康,以及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适应信息网络时展的需要。因而网络能力和网络素质也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必然要求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扩展和延伸,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虚拟,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之一,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导,产生各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不利于网络社会的稳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科学认识网络事物,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引自己的行为,以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明辨是非,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习惯,可以促进虚拟网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分层次的、立体的。李潮林: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机制探究
(一)创新道德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方式,用生动的案例剖析来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用切身的实践体验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用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精神,切切实实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是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来源于现实世界的道德。网络行为又有可能对人的现实行为造成影响,成为一个人的真实行为而触犯道德底线。因此,既要看到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区别,也要看到两者的一致性和相互转换性,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与互联网有关的各种法律规定,以法律准绳来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成为一个有法律自觉和道德自觉的人。
(三)心理辅导机制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网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波动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安慰,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避免网络成为大学生唯一的心理依靠。一是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学校有心理辅导中心,学院有心理辅导老师,班级有心理委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全覆盖。同时积极发挥校、院两级心理卫生协会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完善心理教育和辅导手段。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危机干预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
(四)情感认同机制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在这个基础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因子,如信任、愉快、热情、激情等,使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健康网络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升华。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增进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同时在主题教育活动、日常思想教育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中引入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师生情感、同学情感等,充分发挥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来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认同度,既认同网络,喜欢网络,却又不沉迷网络。
(五)文化熏陶机制
大学是文化积淀的结晶,大学校园是文化的载体。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文化熏陶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科学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一是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等,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高文化素养,夯实文化素质根基。二是加强科学文化的熏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仅教给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积累科学素养。三是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走出网络,开展线下娱乐、体育锻炼和社会交际活动,参与课外学术兴趣活动,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六)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主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虚拟网络回归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实现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统一,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一是培育社会实践意识。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校园,到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学习,接受社会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实践中投身社会,感悟社会,培育了社会实践意识,也收获了实践知识。二是完善社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31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呈“金字塔”型,包括五个层次的教育内容。第一层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包含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主导着一个人精神追求的方向,也是大学生养成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关键。第二层次是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用道德标准和法律准绳来指导自己的网络生活,养成文明的网络行为。第三层次是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情感教育则要培养大学生“爱”的情感,包括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爱周围的人等。第四层次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要用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第五层次是社会实践教育。主要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三下乡”服务、社区服务、义工服务、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各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实践精神和实践意识,收获书本之外的实践知识。
三、构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机制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理想信仰、道德法制、心理辅导、情感认同、文化熏陶、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教育。
(一)信仰引导机制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追求。首先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导作用,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事迹报告会、参观、座谈会等方式学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感染和鼓舞大学生,使他们进一步坚定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追求。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设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大学学习、生活目标,并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设计,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付诸实践。有了远大的追求,大学生便不容易沉迷网络,不会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
(二)道德陶冶机制
大学生网络论文篇10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网络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32-0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及其新型媒体平台(飞信、微博等)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而各个通信运营商大力推广的3G业务以及无线网络接入的兴起,是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与生活更加的多元化,选择空间更加广阔,但是同时也产生了高校大学生管理部门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正确的网络行为的心得问题与思考。
一、大学生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信息资源共享、交流思想和休闲娱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与网络有着频繁接触的大学生必然受到双重影响。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进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学习、工作、娱乐、购物、社交、应聘、旅游出行等。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大学生怎么利用。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必须设计新的网络管理模式来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
(二)常州大学网络文化建设调查
日前,常州大学几名学生联合作了一个以本校大学生上网及心态为主的随机调查。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网络如今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一个重要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娱乐手段。在大学期间没有接触过网络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而且网络正在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上网目的主要是娱乐、资讯和聊天交流,使用免费邮箱,而并非是学习功能。大部分学生的网络知识贫乏,不知道除了打游戏、聊天和看电影之外,通过网络还可以做什么。甚至有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及不会用电子邮箱。超过6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网络知识是通过网络和书籍上自学及向同学朋友请教得来的,很少是通过学校教育(计算机课、网络知识讲座等)得到的。此外,笔者作为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大一班级的班主任,在以网络运用为主题的班会上,也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对网络的学习功能特别是运用文献检索功能比较陌生,仅知道其影视音乐等娱乐功能。而且针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大多数同学还从未想到利用网络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视频,比如说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方面,更很少知道可以在网上浏览查阅学习资料、听讲座、做实验,与其他国内外高校的师生进行交流等。这意味着高校大学生网络知识教育方面还待加强、改进。如何科学引导高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性,对自身进行能力学习和提高,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网络学习模式拓宽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其二,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路和培养创新精神。
其三,网络提供的交互交流空间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关注的信息,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轻松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满足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网络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网络文化所传递的价值取向。
网络的双刃性也使它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网络及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直接和便捷同时也使消极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加剧。网络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直接使多种文化不加过滤地直接呈现在大学生眼前,特别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强化,又通过网络新媒体被放大,从而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更为强烈的侵蚀和冲击。
三、网络新媒体存在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网络上涌出的大量不良信息容易造成尚未成熟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混乱,不利于学生的正确成长和树立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二,自控力差的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视频、聊天、交友等方面。
要科学引导高校大学生利用好网络的先进性,正确利用网络,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及负面作用,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大学生上网,而是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导,特别是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以做到防微杜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运用思想,真正把网络作为一个有效的学习工具和成长引擎而运用起来。鉴于此,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利用网络的心理动态和认识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是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
四、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其产生网络依赖症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由于学生自控力不足以及自主时间的不合理利用。过多的自主时间,会使自控力差的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学习之外的事物,从而导致成绩的不理想,学生往往会选择网络在虚拟世界中来找寻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其二,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大学生面临诸如学习上的、情感上的多种压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迷茫等都会造成大学生过大的心理负荷,沉迷网络这时往往就会成为大学生逃避现实和减压的手段。
其三,不得当的管理方法。当学生管理者的教诲与学生心理相冲突时,学生就会因为得不到承认而转向自主性更强的网络世界,却无法抵御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
五、为引导大学生的正确网络行为,使其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的思想引导,提高网络主体道德修养
由于网络作为一个最开放的媒体,联通全球,海量信息及新闻层出不穷,这也造成了各种信息良莠混杂,大学生作为一个情绪相对不稳定的群体,很容易误听误信而形成偏颇的观点,进而影响自身正确社会价值观的树立。这时,就需要对大学生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他们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来源的鉴别能力。同时也可以搭建日常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平台:可以考虑在QQ、飞信、人人网等学生喜欢交流、聚集、沟通的网络载体上建立一批具有组织结构的网上基层团支部,利用这些载体进行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开展工作,提高大学生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修养。
(二)积极举办校园网络应用知识讲座和实践
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各高校职能和管理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开展各种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的活动。例如:图书馆可以举办互联网操作、网页制作、网络信息资源和文献检索(可与具体的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进行网上课程设计和多媒体软件制作展示、开设个人、班级网站和创办电子刊物等主题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上和大学生建立起平等的交流渠道,高校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丰富课余生活。在这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构筑起网络环境下一种新型的教育者及管理者和大学生互动关系,使网络成为他们交流思想、发展个性、开拓创新的有益平台。
(三)正确认识到大学生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重视并发挥好大学生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一代,他们是使用网络的主体人群,是一批信息通信新技术的率先使用者及创造者。无论新兴的苹果iphone手机还是平板电脑iPad,都可以看到大批大学生粉丝的身影。大学生以充满创造精神的网络文化实践,为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力量。
总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然是网络时代我们必须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严园,葛敏.网络对在校大学生素质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以江苏省26所高校的调查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11:1-2.
[2] 郭加书,陈涛,王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与行为引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3] 游敏.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
[4] 毛剑,刘召利.论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
[5] 王栾生,李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版,2002,(1).
[6] 翁铁慧.准确把握“80后”的成长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