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读懂巴西的起点和终点

  【摘要】里约奥运会开幕式集中彰显了巴西文化精神的内核:多元、混合、包容。这种文化精神的形成源于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变迁:欧洲、非洲、美洲的种族混血从根本上规定了巴西文化艺术及宗教思想的混合性,也潜在地形塑了巴西“兼容并包”和“随性自然”的民族性格。融合,是理解和读懂巴西的起点和终点。

  【关键词】巴西 种族民主 食人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巴西让外界看不懂,不是因为巴西是远的,而源于巴西是复杂的——巴西之复杂不为外人知也。的确,如果用一种框架分析巴西,那就是多元;如果用一种颜色描绘巴西,那就是彩虹;如果用一种性格定义巴西,那就是包容。巴西的精神正是源于它的没有规则、没有禁忌、没有限制的融合,这造就它的极其复杂性。

  在文化上,巴西的最大特色也是融合和兼容并包

  在文化上,巴西的最大特色也是融合和兼容并包。巴西文化特色被赋予一个极其本地化的术语——食人主义。这源于巴西图皮族印第安部落的一种仪式传统:该部落常常通过啖食敌人的尸体获取力量和勇气。文化食人主义兴起的标志是1928年巴西著名诗人奥斯瓦尔德·德安德拉德发表的《食人宣言》:巴西对其他文化的“啖食”历史是其最强大的力量,食人主义是巴西彰显自我、抵抗欧洲后殖民文化统治的一种方式。奥斯瓦尔德认为,巴西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啖食”的能力,亦即不断地消化和吸收外来的文化并将其转化为融合了不同文化并明显具有巴西特色的东西。

  巴西文化食人主义根源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潜藏着前宗主国葡萄牙的欧洲母体的烙印。葡萄牙人对限制生活的一切客观秩序天生反感,他们崇尚自由、散漫、不循常规,相信偶然的机遇和好运,既不急躁也不抱幻想。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其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既来之则安之取之用之。

  “食人”文化还典型地体现于巴西国民性的两大象征:桑巴和足球。桑巴充分展示了巴西文化强大的“食人”能力。桑巴既是音乐和舞蹈的混合,同时又是欧洲白人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融汇,此外还衍生出各种桑巴分支。于巴西人而言,桑巴不仅是一种节奏、一种感觉,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精神。同样,源于欧洲的笨拙的足球在巴西人那里变成了脚和球的舞蹈艺术。和欧洲日神(阿波罗)风格相比,巴西足球可谓是酒神(狄俄尼索斯)风格。前者强调的是秩序、理性和纪律的规制,后者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情绪的张扬。足球之于巴西人,其价值植根于足球释放的快乐和欢愉,崇尚小小足球中人之为主角的个性的闪耀。和欧洲的线性足球不同,巴西足球是非线性的;欧洲球员是“球场的主人”,而巴西球员则是“足球的主人”。

  纪律、理性、规划和仪式感的缺乏造就了巴西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随时准备迎接新的变化并做出改变。

  随性自然:巴西性格的文化养成

  巴西文化容易接受不同文化的融入而没有威胁感,因为多种族多文化社会是巴西国民认同的唯一特征。这种意识深刻地影响了巴西人的国民性格,形成了一种随性自然的公民文化。闲适、友好、热情、宽容、和平、愉悦生活、妥协精神和人际关系自然而然通常都被冠之以巴西人的品德。享誉世界的巴西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的设计理念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自然主义的感性文化:“吸引我的是我从我的国家的山岭的逶迤、河流的曲水流畅、海水的波浪和完美女人的身体上发现的自由而性感的曲线。”

  塞尔吉奥·布瓦尔克在其经典著作《巴西之根》中提出的“真诚的人”的概念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这种文化。他认为,“真诚的人”往往基于个人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初步决定,“真诚的人”拒绝一切限制,一切防护机制,从不让工作伦理控制自己。“真诚的人”观念占据统治地位导致政治道德的基础往往只满足熟人圈子的福利,而不是抽象的“集体”。这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解释巴西围绕总统弹劾案,各大政党展开的零和博弈和缔造国家共识何以是“无法完成的使命”,也可以解释巴西泛滥的腐败问题:“真诚的人”往往通过规避规则,比如动用情感资源、家庭关系、承诺、奖励或金钱获取好处或优势。

  地缘政治学家乔治·弗里德曼对此曾十分精湛地评论说,巴西是一个“青春期国家”,它只有五个世纪的历史,做起事来就像一个年轻人,充满着不安全感,无法掌控自己的性格和文化。这句话似乎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的抗议提供了另类分析视角——巴西人的抗议源于其潜藏的不安全感和缺乏自尊的苏醒,就好像示威者通过阻止奥运会先行打击某种可能的失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拉关系及对拉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号:15ZDA067。】

  【参考文献】

  ①塞尔吉奥·布瓦尔克·德奥兰达:《巴西之根》,北京:巴西驻中国大使馆,1996年。

  ②Gilberto Freyre, The Masters and the Slaves: a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Brazilian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