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公主天子郎

  []

  [投诉]

  投诉色情有害

  投诉涉未成年有害

  投诉数据造假

  其他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从历史中可以看到,太平盛世时,儒学思想往往抬头,因为儒家确实提供了一套适于当时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于是,治者们也乐于将整个社会结构纳入伦理的关系中,以维系社会秩序于井然不紊。然而,历代毕竟乱多于治。每当政情动荡,社会大乱时,儒家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因为道家并不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入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它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与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因而,中国历代的变动纷扰,对于儒家而言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一重担则每由道家承负起来。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

  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墨家、儒家等和由原始宗教分化出来的数派,如天文、历谱、五行、杂占等,至战国末期,百家之学又出现了相互融汇的趋势,黄老之学产生。东汉时,黄老学又开始同神仙家、阴阳家、五行家、方技家、术数家相融,进而演变为祭祀黄老的黄老道。东汉末年产生的道教文化,首先将黄老之学宗教化和方术化,同时又将原从巫史文化中分化出来的道家、墨家、阴阳家、神仙家、方技家、术数家,连同民间的巫术,包括儒家的伦理道德,在道教的葫芦中重新进行消化和融合。古代传统的原始宗教文化,在春秋时分化,在战国时重组,秦汉以来又综合为道教。

  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但二者又不是毫无联系的。

  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说。

  庄子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

  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还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这种思想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种思想。(注一)

  不能当帝王,何不作神仙?

  老君观座落于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东西北三面环山,南向成都平原,山势雄伟,苍松满布,翠柏森森,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玄鹤,故名。四面群峰拱起,山高树密,常常云绕雾腾,蔚为奇观。

  只见观内以古柏夹道,青石铺路,两旁古树参天,千姿百态;皆挺直端秀,凌霄托根树旁,作花柏顶,灿若云荼。老君观依山取势而建造,有混元、慈航、三清、三元诸殿及八卦亭、来鹤轩、迎真亭和长廊。其他又依据鹤鸣山奇特的风水地貌,将道教的太极,九宫、八卦、北斗七星、八阵图、河图洛书、青龙、白虎,巧妙各置其位,形成奇特的建筑群和森林景观。折檐灵动组合,富于变化,内装精致典雅,融会古今。内有一照壁(注二)高十米,宽二十八米 ,上面刻有「天、地、人」图画和「无量寿福」四个大字。

  忽听得山坳后隐隐传出一阵琴声,只见一株大松树下一个蓝衣男子背向而坐,膝上放着一张焦尾琴(注三),正自弹奏。这琴古纹斑斓,显是年月已久。只见他双手轻按于琴弦之上,挑、抹、勾、拔……琴音如同流水叮咚,秋风鹤鸣,有一种孤寂高傲,遗世独立的感觉,轻摇乎九重高天之上,下坠于万丈深渊之中。

  他奏的是一曲《苕之华》。

  「铮!铮!铮!」

  琴音忽转,变得力道万钧,沉雄悲壮,彷如千军万马对迭沙场,敲响进攻的战鼓,后却转哀怨悲切。什么样的梦千年难圆?只听他唱道: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这诗来自《诗经小雅》(注四)。

  西周幽王时西戎入侵,征战连连,哀鸿遍野。

  「苕之华,芸其黄矣」,作者以繁茂的凌霄花起头,凌霄花开得如此生机,而荒年的饥民呢?母羊瘦得就有颗大头,食之无肉;池塘里的鱼早被捕光了,留下鱼罶戴着月光。同类相残本已经惨绝人寰了,然而剩下的人也不多,即使吃人也填不饱肚子(这里是最沉痛的哀号)。本诗反映了西周末年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深重的人民苦难。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试过许多方法都不成功。后他想到烽火戏诸侯的把戏,举烽火将诸侯军队引来,自己则与褒姒观看他们的糗态。褒姒终于大笑起来,却没有敌军。幽王在喜悦褒姒一笑后,屡次举烽火,但从此失去诸侯对他的信任,使诸侯不再理会他举烽火。他废申后与太子的事,让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愤怒,遂串连缯国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此时幽王再举烽火求救,已经没有诸侯愿意去救他了。最后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褒姒被掳走后下落不明,犬戎「尽取周赂而去」,西周灭亡。

  他独饮一杯酒后,左手按节捻弦,右手弹了起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注五)

  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白云满天,黄叶遍地。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宽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秋色的渲染,已经融入了「悲秋」的情绪。

  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此二句,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描写得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秋色渗透了天地之间,秋水带着无休无尽的秋意悠悠远去,秋江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这是作者所见当日的景象。词人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辽阔空灵的境界。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作者登高远望,视野所及,都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而芳草阻碍了行人的视线、阻挡了游子的归程,铺天盖地,蔓延无边。这句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化出,抒情更加含蓄化。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可作为上片小结。

  下片言情。

  「黯乡魂,追旅思」二句承上启下,言相思愁苦都是因为离乡别井所导致的。这两句直接写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二句,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忘却乡愁,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本来直言但说睡不得而已,作者却说「除非好梦」,用反语而感情愈真切。

  「明月楼高」一句承接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词人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除心中的苦闷,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这两句化用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情感更深,是一片柔情之笔。所谓柔情,是指细腻、凄惋,而不是温柔。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他以婉转的嗓音去纵情演绎,在鲜明的景象底下,却处处匿藏着激情的伏笔,哀而不伤。而壮烈的情景,以他独有的方式娓娓道来,份外有种紧压人心的沉重和浓得化不开,举轻若重的情怀。

  他随手在琴弦上弹了几下短音,仰天长叹,吟唱道:「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考盘在阿,硕人之薖。独寤寐歌,永矢弗过。考盘在陆,硕人之轴。独寤寐宿,永矢弗告。」

  汉朝贾谊在他的《鵩鸟赋》中曾说过「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意思是「真人对世事皆能泰然处之,无欲无求,因为他已悟得了生命的真谛。」

  人们都不愿在荒无人烟的野外生活,皆因怕苦怕寂寞,他却偏偏说「甘愿盘桓在我的广厦阔野之间直到老死」。难道他不怕苦吗?在阔野间(而不是狭窄的名利地)畅游,我已得到了最难得的自由,苦些又何妨?又难道他不怕寂寞吗?其实能与天地为友为伴,寂寞早已烟消云散。

  他清静的思想境界,「独寐寤言」,只此一句描写出多少世人难望项背的境界,能孤单一人静静睡去已经很难,更何况醒来时只能自言自语,细想世人又能有多少次吃饭睡觉时能真正心安?而能做到这点想必是因为他真的无求,无求则不会有因求不得而带来的痛苦,当世间种种都能忘怀,才发现世间人人都是那忧天的杞国之人。

  若喜欢这水,便从涧边住下;若喜欢这云,便从歌野住下;若喜欢这山,便从高土而居,浪迹于天地之间。人生豁达如此,真至乐也。

  他又调了调琴弦,弹了起来,轻重缓急,若即若离,一时似在迢迢千里之外徘徊,一时又像轻拂衣襟的柔风,变幻丰富。琴声之中杂有无数鸟语,细细听来,琴声竟似和鸟语互相应答,间间关关,宛转啼鸣。琴声渐响,但愈到响处,愈是和醇,群鸟却不再发声,只听得空中振翼之声大作,东南西北各处又飞来无数雀鸟,或止歇树巅,或上下翱翔,毛羽缤纷,蔚为奇观。倏忽之间,又有大浪朝天,碧海之波,一层一层,涌吻足尖。琴音一转,只觉琴声幽幽,眼前似乎有片片花朵开放,萎谢,雁鸣阵阵,一声一声,清脆嘹亮,极尽秋高气扬的清畅感觉;极致处,有如碧海横寒,浪涛飞卷,有时寂静下来,又如身在空谷,落花流水。琴音就在一种深具穿透力清虚致远的气氛中情深款款地漫游着,而他整个人也完全沉浸入了自己的琴声之中,眼中再无外物,心神空宁,无思无想,原来的滞塞之处一扫而散。蓦地那琴声平和中正,隐然有王者之意。

  那人弹到后来,琴声渐低,树上停歇的雀鸟一齐盘旋飞舞。突然铮的一声,琴声止歇,群鸟飞翔了一会,慢慢散去。但许多鹤却留了下来。于是此山常听见鹤的叫声,于是牠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如:

  鹤为长寿仙禽,具有仙风道骨。据说,鹤寿无量,与龟一样被视为长寿之王。后世常以「鹤寿」、「鹤龄」、「鹤算」作为祝寿之词。

  牠后来也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取鹤寿的吉祥意义。鹤也常被与松画在一起,取名为「松鹤长春」、「鹤寿松龄 」……此外,鹤与鹿、梧桐画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其中六与鹿谐音,合与鹤谐音、同与桐谐音……

  此曲名为《百鸟朝凤》(注六),乃此人所作。他用「循环换气」之法,使乐曲在高潮的地方用听不见演奏者换气的状态下连续演奏,并用快速的「双吐」技巧,使乐曲更富朝气。再几下直敲进人心的重弦音,琴音倏止,余韵仍萦绕不去。

  他突然间将壶酒饮尽,从琴底抽出一柄长剑,但见青光闪闪,照映林间。只见他缓步走到古松前的一块空地上,剑尖抵地,一划一划的划了起来,划了一画又是一画。只见他以剑尖在地下画了一张纵横各一十七道的棋盘(注七)。那人划完棋盘,以剑尖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圈了一圈,再在右上角和左下角画了个交叉。圆圈是白子,交叉是黑子。跟着见他在左上角距势子三格处圈了一圈,又在那圆圈下两格处画了一叉。一开始他下子极快,毫不间断。待下到第二十八着时,以剑拄地,低头沉思,当是决不定该当弃子取势,还是力争边角。

  话说围棋,从其形象观之,子似天之圆,盘似地之方,一手一指之间,盘上棋子犹如天上星辰般分布,随着局面的推移,而富有风云变化之不测。

  「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有始少而终多者,有始近而终远者」。在该守的场合守本分,针锋相对之际堂堂皇皇以义相向;不下失礼的招法,在作形势判断时,明理地作正确之处置。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此人,空山抚琴,以雀鸟为知音;下棋又没对手,只得自己跟自己下。

  这人乃张道陵。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只觉得满室异香,整月不散。由此感应而怀孕,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

  张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新朝时,曾入太学,博学诸经。

  张陵刚出道行走江湖时,以「三五斩邪雌雄二神剑」及两仪剑法,名震一时。他也曾助刘秀,打下半边江山。后来隐居北邙山,学习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但是称病不去。后他精修,凡草木竹石均可制敌,于是不再携带兵刃,只手持拂尘,作驱逐蚊虫之用。

  香桃木好种,环境适应力强,树形好看且会开白梅般的花。其木质香味醇厚,不似迷迭香般的清烈,可说是味陈而香醇,可以舒缓焦躁的情绪,新鲜、略甜、具穿透力。

  张陵喜爱它的香味,制造成剑,随身携带,有时拿出来耍玩。(注九)

  有一年他云游到此山下一村,闻有妖怪骚扰村中居民。对妖怪,老百姓普遍存在惧怕的心理。而这村,每年都会举行秋祭。秋祭时,村民们会奉献一位年轻女孩当做牲礼。每次要挑选女孩时,天空都会飞来一支白翎箭,射在村民家屋顶。中箭的人家,说也奇怪,家中必定会有一位年轻的女孩,而她就是秋祭的牺牲品。如今已是第三年。

  张陵路过的这年秋天,又到这村的祭典时刻。献祭当天傍晚,一轮火红的夕

  阳从西天缓缓向着薄暮笼罩、连绵不绝的峰顶坠落。晚上,村人将轿子抬到后山

  林中便争先恐后逃走了。张陵安闲的坐在轿内。须臾,有四位轿夫抬着小轿飘然而去。虽一路都是小道陡上,四人却不改其速度,依旧健步如飞。张陵暗忖:「这四位轿夫内力倒不错,不知哪一伙人在此装神弄鬼。」

  过了良久,轿子停下。片刻,轿前刮起一阵风,一人哈哈大笑道:「美人莫惊!」一掀开轿帘,张陵见到满面虬髯、赤眉大眼、秃头且奇丑无比的大汉,不知哭还是笑的面对于他。张陵哂然一笑:「好个妖魔鬼怪!」虬髯大汉虽丑却不笨,后退了一步,叫道:「哪来的浑人,敢来管你爷爷的闲事!」又冲向张陵一拳挥出。张陵看似随手的挥了一掌。没有丝毫掌风呼啸之声,亦不带起半分劲气,可是那虬髯大汉却感到所有反攻路线全给掌势封死。招式看似轻柔缓慢,却蕴含扳颈折骨的杀伤力。那虬髯大汉与张陵硬对了一掌,后退了五步,大吃一惊,叫道:「你奶奶的熊!」张陵脸露异色,道:「好个大汉。」

  自从张陵出名以来,很少人能接得了他一掌而面不改色,还能出口相对。虬髯大汉暴喝—声、尽展所能,踏前几步、双目闪起前所未见的光芒,双拳攻向张陵。张陵却不受丝毫影响,目光落向他的双拳,好整以暇的道:「拳是好拳,可惜力道太足。」语音才落,张陵左右晃动,双目中精芒闪烁,若如天上的闪电发生至瞳仁深处;但见他两袖拂出,似攻非攻,他左掌像魔法变幻般将虬髯大汉的双拳移转向一旁,右掌悄然拍出。面对这更高层次的掌功,虬髯大汉的双拳变成在班门弄斧般儿戏。张陵的右掌好似不住扩大。当然张陵的右掌不会变大,只因其势完全把虬髯大汉的双拳压倒钳制,影响到他的心灵,才生出这异象错觉。虬髯大汉无法变招,眼睁睁望着张陵这突生的右掌,打在自己左肩。

  「磞!」虬髯大汉斜身倒下,口角溢出血丝。他将嘴角鲜血抹去,龇牙冷笑道:「爷爷我今日是栽在你手上了,就给爷爷我来个痛快!」张陵哂道:「不急,不急。」

  原来此虬髯大汉名叫王长,原为赤眉军一位小首领。后赤眉军战败逃匿到此山,他惑众占山为王,在此假扮鬼神,欺骗百姓。

  他自小天资卓绝,英才俊伟,只是免不了浮躁之性,强修一套武功绝学。结果走火入魔,虽被人强行止住,头顶却自此寸草不生,容颜性情大改。

  张陵见他并非大恶之徒,也是个可造之材,收为徒弟,修行道法。又见此地好山好水,便在此鹤鸣山建立天师府,开山立派,创立「正一派」,也有人称为「天师道」,又称「正一盟威之道」。

  他以符水咒法治病,劝人奉道悔过。而入道须纳五斗米供道或用五斗米酬谢道师,故而得名「五斗米道」。他也授以当地百姓煮盐的方法。四川除岩盐外,另有井盐。有一个盐井深五百四十尺,阔一丈,日得井盐四十余担,利益十分丰厚。张道陵用岩盐和井盐的收入,造福当地百姓。追随他修道的弟子也日渐增多。

  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纸笔。吾独谓:一点灵光,通天彻地,精神所寓,何者非符?可虚空,可水火,可瓦砾,可草木,可饮食,可有可无,可通可变。夫是谓之道法。

  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拐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

  他的老君想尔戒共三行九条,即: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

  俗人们诽谤沉默不语的人,诽谤多话的人,也诽谤寡言的人,在这世间是无人不受诽谤的。这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假设天下间只有圣人而无奸恶之徒,那不用任何手段也可以人人奉公守法。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这也永远不会成为事实?

  他长叹一声,凝望着夕阳的目光中透出无奈,本是魁捂的身形,在阴暗的阳光中却显出几分苍茫佝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张陵想了一会,白子不肯罢休,当下与黑子在左上角展开剧斗,一时之间妙着纷纭,自北而南,逐步争到了中原腹地。

  围棋比象棋复杂得多。象棋三十二子愈下愈少,围棋三百六十一格却是愈下愈多,到中盘时头绪纷繁。牵一发而动全身,四面八方,几百只棋子每一只都有关联……

  「罢,罢!何来争斗之心?」就像男女的缱绻缠绵,生死不渝,无论使人如何颠倒沉迷,到头来仍像生命般只是一场春梦。他自磨了墨,拿起笔来在竹简上写了五律(注八)两首:

  避世修行易,归尘学道难。半生飘四海,寰宇影形单。

  放荡随风散,平凡伴雨欢。寻寻寻觅处,何地不心寒?

  欲把诗词作,知音觅索难。新欢虽在笑,旧爱且无残。

  狂客悲风唱,浪人愁酒干。千秋百岁后,共识吾心肝!

  当年老子所留下之物,一为《道德经》,一曰《道法会元》。所以分为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道法会元》讲的是如何修行道法,由外入道。

  《道法会元》一开始便讲道:

  知吾法不知吾道,俱往矣。吾道为本,法为辅,故独传道不传法也。今昔以物似人非,奈何。盼以法入道,不失吾道也。

  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静则□□龙虎,动则叱咤雷霆。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诀、念呪、书符,外此则皆术数。

  大道无言,可以神会;妙法无傅,可以心受。善行持者,行道不行法;善求师者,师心不师人。又曰: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后天而感,感而有情。寂而感,感而寂。非至人,孰能与于此哉。

  其后又说明: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元劳女形,无摇女精,形乃长生。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陈乾坤造化之源,开雷霆机缄之妙;包罗万汇,总统众灵:泄八卦之幽微,显五行之妙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夫天地以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炁。人能虚其心则神见,静其念则炁融。如阳燧取火,方诸召水,磁石吸铁,琥珀拾芥。以炁相召,以类相辅,有如声之应响,影之随形,岂力为之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机而中,不神而灵者,诚也。凡炁之在彼,感之在我:应之在彼,行之在我。是以雷霆由我作,神明由我召。感名之机,在此不在彼。人皆神其神,惟圣人则不神所以神……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

  突然他闻到一股异味,笑道:「不知『百卉门』众人光临敝观,有失远迎,恕罪!」

  张陵这「恕罪」两字,更是以虎啸功发出。所谓虎啸深谷底。只听这声音初时像似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

  几个内力浅者,脸现错愕之色;跟着脸色变成痛苦难当,宛似全身在遭受苦刑;几次三番想伸手去按住耳朵,但伸到离耳数寸之处,终于又放了下来,一个个先后倒地,不住扭曲滚动。其中三人大惊之下,当即盘膝闭目而坐,运内功和啸声相抗。三人额头上黄豆般的汗珠滚滚而下,脸上肌肉不住抽动。

  这令人窒息感觉如汪洋大海般向三人涌来,强烈得教他们难以相信。三人不相信一个人的内功尽能到达如此匪夷所思的境界,却当真如此。

  张陵啸罢,微笑道:「贵客来此何事?」

  注一:道教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中国人固有的多神教信仰传统、巫术信仰以及神仙说的崇拜。在这三者各自发挥的影响下,另外儒家学说又与黄老思想合流,加上灾异、谶纬之说,沵漫了两汉社会,为道教信仰奠定了群众基础,最后促使宗教性质的道教产生,是黄老思想和神仙家紧密结合的成果,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黄老思想便开始消沉,此后便被神仙家方士运用,朝向宗教方面发展。方士们将其思想拿来与他们鼓吹的神仙方术互相结合,于是老子日趋神化,时间久了便成了道教的始祖。到了东汉,黄老已经成为宗教的名称。叫做「黄老道」,不过此时还是道教的前身,直到张陵出世后,编纂经典,传道收徒,建立固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后,道教的雏形便宣告完成。东汉晚期,道教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外一支为天师道,亦称为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内部还有一个大支派,以于吉为教主,在长江下游地区传播。

  注二:照壁古时为厅堂前与正门相对的短墙,作为遮蔽、装饰、挡风、辟邪之用,多饰有图案和文字。「照」字原意为「日月」或「阳世」,「壁」或「屏」二字与「辟」是相近有「除去」的意识,照墙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庙宇、民宅都有照墙;在民宅所在防的是外界的干扰,在寺庙是神鬼之地,因此照墙的正面有两种朝向:住宅朝外;寺庙朝内。

  注三: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据传为汉代末期蔡邕所制之琴,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汉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促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明朝年间,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注四:《诗经》的作者上至公卿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有男有女。即有情歌,也不乏政论。反映了春秋时代各阶层的思想境界,也是那时代人民感情及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注五: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前线,秋风萧瑟之际,作者不禁思亲念乡,于是借秋景来抒发情怀。全词意境壮阔,继承江淹《别赋》作「黯然销魂」语,但超出一般描写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注六:传说以前的森林中,百鸟过着每日欢唱的生活。只有一只羽毛朴素,长得并不起眼的小鸟,名子叫凤凰。当大家只管着玩乐的过日子,牠却每天从早到晚忙着采集各种果实,还把别的小鸟扔掉的食物捡回来,一起收藏到山洞中。喜鹊笑牠是「财迷精」、乌鸦叫牠「小傻瓜」。但是牠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一点也不把这些话放在心上。

  后来有一年,发生了大旱灾,森林都枯萎了,所有的鸟儿都找不到食物,大家都饿得奄奄一息。这时凤凰把它辛辛苦苦多年积蓄的食物,拿出来分给森林中的百鸟,终于使大家度过了难关。百鸟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每只鸟都从身上拔下了最美丽的一根羽毛,作成一件最耀眼美丽的「百鸟衣」献给了凤凰,并推选凤凰为「百鸟之王」。每年凤凰生日的时候,百鸟都会飞去向凤凰祝贺。

  凤凰,在古老的中国,在百鸟之中雄居首位。具有《尔雅释鸟》中描写凤凰的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颔,龜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又如《韩诗外传》中有:「凤像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龜尾,龍文而龜身,燕颔而鸡喙。」

  总之,祂是一个揉杂了很多动物特点、想象而來的神鸟;又如《太平御览卷九一五》中說凤凰有六象:「头象天,目象日,背象月,翼象风,足象地,尾象纬。」是大自然、天地日月精气的聚合体;《山海经南次三经》:「其全羽毛皆成文字,古文曰德、翼文曰禮、背文曰义、膺文曰信。」,《韩诗外传》中又說凤凰「首戴德,颈揭义,背负仁,心入信,翼采义,足履正,尾系武。」《山海经南次三经》:「出东方君子之国。見则天下安寧,飞则禽鸟随之」。是能知天下治亂的靈鸟,是德行昭然的象征物。

  自古以來,古人在民间形成了很多有关凤凰的传說,这些传說内容丰富多样,情节曲折感人,流传地域广泛……如:

  远古的时候,一只美麗的凤凰和众鸟快樂地栖居在洱源县的羅坪山。有一年中秋节,众鸟正欢歌翔舞,天上突降大雪,众鸟转眼间被冻得招架不住。凤凰見狀,就拔下自己的羽毛分给大家避寒,直到羽毛拔光,冻死在山顶。从此,每年中秋节,众鸟都要飞來凭吊凤凰,山也因名「鸟吊山」。

  注七: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目前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最早的围棋文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时棋盘为17路,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传入朝鲜半岛,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注八:从《诗经》的萌芽期到两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准备了丰厚的条件。这样的氛围一直到唐,由于各种社会条件的恰好称合和刺激,古典诗终于发展到了它的最高峰。唐诗所表现出的炉火纯青的语言锤炼技巧,也是由前代积累历久而成的。

  近体诗的一整套格律规则,虽然是到唐才完全定型的,但此前南朝时沈约等人创立的「四声八病」之说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其结果就是所谓「永明体」的出现),与唐的近体诗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此二首五律,鄙人拙作。

  注九:桃者,五木之精,故压伏邪气。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做桃木人梗着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桃木治鬼的传说丰富多采。《淮南子˙诠言》:羿死于桃囗。东汉许慎注:囗,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这里讲的是《孟子》中「逢蒙学射于羿」的传说。羿以善射闻名,逢蒙拜师学艺,学成后恩将仇报,从师身后下毒手,举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猛砸。羿死后做了阅领万鬼的官。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杀,所以众鬼皆怕。

  东汉末年还有一个学者应劭的《风俗通义》也有记载,与王充类似:「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这个记载也表明以桃木辟邪历史早矣。

  至今,这个风俗还能看到。山东一带至今还是用桃枝驱鬼,用桃核雕制儿童护身符。日本动画片、卡通片里也很多片段显示,仍用桃木做护身符。

  还有其他的传说:在古代神话里,夸父追日,临死前将神木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有神荼郁垒,二神用桃剑击杀妖魔,以保百姓安宁;商朝后期殷纣王被狐狸精迷惑,朝纲衰败,后有云中子特制一把桃木剑,悬挂朝阁,使狐狸精不敢近前;三国时期的曹操,因凝心太重,落下头疼病,久治不愈,后经军师提议,在中原精选优质桃木,制成一把桃木剑,悬挂室内,头痛之症,不治全愈,后来南征北战,建立了霸业。

  后人便将桃木看作英雄的化身,所以相信桃木能制鬼避邪。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