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梁永安:梁老师的爱情课
梁永安
男,山东威海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革中曾至云南怒江峡谷傣族村寨插队劳动两年。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1984年11月起在复旦大学任教,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
个人作品
《重建总体性》、《缪斯琴弦上的猫头鹰》、《徐志摩散文全编》,《我们的光华岁月:复旦作家班作品选 》、《中国社会科学一百年·当代文学卷》等。创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王莽》、散文集《中国人散记》。
译作作品
《银色的旅程》、《弗洛伊德传》、《孤独》、《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达摩流浪者》、《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1815-1914 》、《隐士:透视孤独》、《文化与抵抗——萨义德访谈录》等。
01初恋 分手
Part 1:人生因初恋而美好
“初恋对人来说是特别关键的,我们在社会生活里面可以看到,在情感生活里面也可以看到。个人失去初恋之后,他后来找的人大部分都不如原来那个初恋。越找越好这种情况比较少。”
“其实在内心深处特别怀念的还是初恋。为什么呢。因为初恋首先来看,一般来说比较年轻,比较年轻就比较单纯。一个人的时候,内心是最重要的,他会从直觉上去看到一个人,喜欢一个人。第二方面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很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他对爱情的彻底性比较好。”
“我们人生不是说每个阶段或者作为一个整体。实际上真正作为一个人生,必须有生老病死。有一个什么阶段啊,比如中国传统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就是说这么一个架构。”
“好像生活是可以用一个流程来描述的,但这个流程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里边的那些片段。就是说在你的人生里面有没有一个精神的高峰,或者说情感的高峰,或者是事业的高峰。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的人生才会获得一种精彩,才会以这些东西来定义你。生命是不是因为它们有价值。”
“一个人能不能有初恋,对一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关键点。在我们回望整个人生的时候,它也是一个最根本的关键点。在年轻的时候,你有巨大的这种冲力,你有这种向往去投入进去。然后你在长大以后,成熟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一种心境了,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种勇气了。你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变了,你的参照系也变了。所以这是非常珍贵的,对人来说,一生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对生命来说是非常遗憾的。”
“在现代社会里面,去遇到初恋,或者说打开初恋,它的障碍比传统社会要大得多。因为人会疑虑。人面前有各种可能,有时候你会不舍得把自己的全部决定放在这么一个初见上,放在这样一个初恋上。所以在我们人性深处有时候对于初恋的投入可能是有所保留的。”
“从历史来看,人生往往是因为初恋而美好的。因为有初恋,所以对生活的定义变了。以前对生活美好的定义可能就是有一个好工作,然后你的成绩很好,然后你去留学了,或者别人肯定你了,你会觉得生活就很好。但是初恋之后你才发现生活是另外一回事,“美好”的定义变了。”
《不是我,而是风》6.5
弗里达。劳伦斯 / 1991年1月 /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看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夫人弗里达。她写了一本回忆录,她写了本书去回忆她和劳伦斯的经历。叫《不是我,而是风》。那个时候她已经31岁,有3个孩子。在英国,当时称这样的女性,叫作领扣已经打开的女人,就是已经嫁人了。而且她的丈夫是个大学教授。对她来说,在英国传统社会里面,这已经是很好的生活了。这个时候呢,23岁的劳伦斯来到她们家,是想请她的丈夫写一封推荐信去德国教英语。那个教授不在家,教授的夫人来开门。就在那一瞬里边,劳伦斯看到这个女人,忽然一下子,就满眼都是那种阳光。然后他回去就给那个教授夫人写信。其中有一句话说,你是全英国最美的女人。当然男性的表达要比女性含蓄的多。其实在开门那一瞬,这个教授夫人,她忽然看到一个年轻人,面容比较严峻,但是眼神里面透着一种凌厉的光。她觉得看到这个人,身体修长,步履轻盈。我们说一个女性爱一个人的时候,她不会去描述得很清楚,这个人很帅之类的。劳伦斯夫人看到他,心里忽然一种东西她说不清楚。后来他们毅然决定走到一起,私奔掉了。所以压力特别大,整个社会排斥他们,所以因为排斥而幸福,因为他们不可能过平常的生活了。所以我去英国的时候,我们去劳伦斯的故居去看,那种红砖房,一个矿区旁边的镇,是种中产阶级还算比较完整的生活。但劳伦斯就跟这样的生活告别了。他们当时写的书也不被接受,不被出版。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互相依靠,然后才能有一种生活的继续。”
“很少人能够真正把文学变成一种生活,而这两口子在与社会巨大的这么一种对抗里面,去依靠文学,依靠创作。一步一步一步,最后建立起一个自己也没想到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初恋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今天在大学生活里面,我接触的很多就是把初恋当作一种训练,当作一种体验。因为初恋的成功率现在太低了,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初恋不过是不恋白不恋,但是后面肯定不是跟这个人,就把初恋给一下子瓦解掉了。所以这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间题。一定要特别地重视,特别地珍惜。要认识它的意义。”
Part 2:初恋改变命运
“还有就是说,初恋它还改变你整个人的命运。劳伦斯那种是他们的选择,所以转向了文学,如果他没有这个初恋,他们还是搞文学,命运还是这个方向。”
“但是有的初恋不一样,初恋会让人从自己原来的追求方向上变成另外一个方向。这是初恋里面特别有力量的一部分。”
榆树下的欲望 (1958)7.6
1958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德尔伯特·曼 / 安东尼·博金斯 索菲娅·罗兰
榆树下的欲望 漫长的旅程8.5
(美)尤金·奥尼尔著 / 1983 / 湖南人民出版社
“像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奥尼尔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剧作家。他的话剧《榆树下的欲望》特别地好。它里面讲的是一个农庄主的三个儿子。小儿子伊本,他和两个哥哥不一样,他特别热爰土地,而那两个哥哥就想往城里跑。最后老爹七十岁宣布自己跑掉了,到世界周游去了,一年都没回。三兄弟一看,肯定死在外面了。一商量怎么办,后来这个伊本他就说你们两个哥哥到城里去,你们喜欢去城里,你们喜欢去城里,你们把地给我,然后我以后赔给你们钱,补偿你们。两个哥哥一听很高兴,太好了,各得其所。没想到,刚刚商量好传来了消息。老爸第二天就回来了,还带了个年轻的妻子。老爸七十多一点,那个妻子二十一。这三个兄弟极为震惊。第一天傍晚的时候,你看伊本和他新的后娘艾比。两个人在进门的瞬间一对眼,马上就明白了。伊本马上明白后娘的出现是因为她渴望土地,她想通过这个婚姻获得土地。而艾比一眼就看出来老三是她的死对头,他也爱土地。所以这两个人就变成仇敌互相仇恨。”
“我们说人都成长在黑暗中,我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在黑暗中。一个人一般是有两种黑暗,一个是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的潜意识里面里装着什么,你的渴望是什么。往往就不清楚。”
“还有一个就是你不太清楚世界的黑暗,两个黑暗夹在中间。一个人是用一点微弱的光亮在看自己的人生。所以这两个人在微弱的光亮里面,他们互相敌视。但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是一种人,他们是真正的一个路子上的人。所以他们最后有一天忽然爆发剧烈的争吵,吵着吵着,艾比这个后娘就对着伊本说:别看你对我这么凶暴,其实我要告诉你,你的内心里面是最爱我的。伊本一听简直莫名其妙,简直不能相信。后来艾比说:五分钟,我现在回我的卧室,五分钟之后你就会跟过来。伊本一看,简直可笑,看她走,走了以后嘴里念念有词,怎么会呢怎么会呢,一边说一边挪着步子,咚咚咚地就走到人家房子里去了。”
“两个人终于相爱了,相爱之后,两个人才发现:在土地之上还有更高的生活,我们在追求那么多东西,但是因为有了初恋,我们才发现生活其实有更高的,更符合我们内心的一种方向。”
“后来他们两个有一个私生子,伊本的爸爸一开始不知道,还高兴以为是自己的孩子,风言风语听到以后。搞清楚是他们的私生子,就故意挑拨他们的关系。他跟伊本说,你的后娘原来跟我说过,她就是想办法生个孩子,生了孩子就可以得到土地。这一下子伊本惊了,搞了半天是中了她的计。她是让他生个孩子。这下子就敌视起来。所以,最后你看这个悲剧结局,她亲手掐死了这个婴儿,来证明自己不是为了土地。但是伊本发现孩子死了,他不知道怎么回事去报了警,最后警察来捉他们了。在来捉的路上,这一点空隙里面,伊本和艾比两个人有一段对话,才忽然知道所有的一切。最后警察来了,把艾比捉去要绞刑。伊本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认为他是共同的谋杀,他也要跟她一起去死。”
“爱情里面像这种初恋,它真是让一个人完全改变了,完全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也是他们的内心地改变。一个人在忙忙碌碌的时候都忘记了一点,其实你内心深处永不会丢失。”
“远古时代我们是原始人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性灵。我们看见黎明闪电,会想象神,我们看见流水,可以叹息。这种形形色色的未来世界,前世今生,所以我们心里永远不是停滞在表面的这么一个短暂的生活里边。”
“我们内心永远是性灵化的。所以我们会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会忽然体悟到自己的来路,体悟到自己内心的本在。我们一下子会打开我们自己。然后那些无稽的世界,那些物质的世界,一下子就会退后了。这就是初恋才能达到的一个境界。”
“我们在二恋三恋四恋的时候,脑子已经变化了。你已经有对比了,你已经有一个框架了。你已经有一个,总的来说可以用理性来疏导的东西了。”
“但是初恋不是这样,所以我想这也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部分。”
Part 3:不被理解的初恋最深情
“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说边缘化的初恋,不被理解的初恋,其实是最深情的。在我们这个世界,在恋爱心理里面有一种误区:就希望获得外部的肯定。”
“我们有很多说法,比如说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有很多条件句,这样的条件句用人为的方式去排除是很难的。你内心深处总是觉得是一种阴影,哪怕你很爱这个人,但是环境不肯定你,你总会觉得内心深处有惶惶。但是实际上,这种不被理解的初恋,往往更纯粹。”
情人 (1992)8.2
1992 / 法国 英国 越南 / 剧情 传记 爱情 / 让-雅克·阿诺 / 珍·玛奇 梁家辉
情人8.1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 2005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所以我们看杜拉斯的《情人》。如果放在一个正常的逻辑,里面有点不伦。但是放在一个小说的环境里面,你就会觉得特别地好。16岁的法国殖民者的少女,遇到一个华裔的男青年。两个都是在社会的边缘里面。这个女孩子尽管是一个白人殖民者,但是她在家里是不受重视的,母亲只重视她的哥哥。所以她穿得就不协调,一个男人的帽子,穿着一个有镶边的鞋。浑身都是没有被精心呵护的样子。所以是在生活里被冷落在一边的孩子,再遇到这个华裔男青年。男青年尽管有钱,但他是被封建婚姻,封建家统治的一个人,所以他特别不喜欢自己要去打开的生活。所以遇到这样的一个人。”
“两个人碰到一起,立刻就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命运的共同感。他们后来为什么会走到一起,种族也不一样,越南当时的印度支那社会里面,他们的层级也不一样,但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所以这里面他就显得特别的,好像比较另类。但是正因为另类,它会排除掉所有世俗的那些杂七杂八,只有唯一的向往。”
“而且它还有一个巨大的特点,所谓边缘就是知道不能实现。一旦知道不能实现,就非常解放,就非常珍惜,而且彼此之间不会有太多的压力。”
“如果要期待永恒的话,各种细节都很敏感。哪里出现一点微动,哪个地方风吹草动都会受影响。男青年也知道这个女孩子作为一个殖民者的孩子,不可能嫁给他。而这个女孩子也知道,他要跟另外一个家族规定的女人结婚。都知道。所以就走出了常规的这种。”
“我们说从初恋到成熟的恋爱,最后到结婚的这么一个轨道。所以这种恋爱在我们中国社会,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开始。因为知道这个一开始,它后面是没有结果的。但是恰好这种实际上,它是我们的生命里面特别特别优美的一部分。”
“我们在新的打开的现代社会里边。以后会遇到大量的这种情况。怎么面对。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需要打开一个新的视角。然后在我们的生活里面,给这样的情感一个空间。”
Part 4:初恋不是托付终身的家
“在我们的生活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初恋确实不是你的落点。概括地说,初恋它可能不是你能够托付终身的家。”
“这里面产生了一个什么间题,就是男女的差异。从人类学角度看,男性去爱一个人,他頁的是爱一个人,比较简单,就看到这个人了,然后他内心里非常非常地就那么很单纯地去爱一个人。但是女性不同,女性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面,在人类历史上。女性是从这个家到那个家,她从小就知道要离开原来的家,要去另外建立一个家。所以她在对待爱情的时候,她里面比男性要多一些东西。就是这个爱情它是不是能达到一个家的要求。父母在给孩子的惯性上也会这样。很多女孩子在谈恋爱的时候,一开始是一种情感,出发点触动点是情感,但是落实点还是要有一个家的框架。”
“家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很丰富多变的。在中国这么一个变化的社会里面,它的重要的主题就是城市化,那么就会产生很多的初恋悲剧。从乡村到城市。”
“在这个过程里面,很相爱的一对农村男女,来到城市之后不一样了。女孩子想在城里安个家,这时候男生到了城市里面,他要奋斗很长时间,才能够把这个家真正建成。貝备这个条件很不容易。”
“我们看欧洲中世纪,贵族是长子继承制,第二个儿子以下都拿不到什么钱。他们都要奋斗到35岁,去当骑士,做个小买卖,然后很努力很努力品后才能购置一份小家产,才能有资格去娶个妻子。所以现在一个农村青年,他跑到城里来,真正要达到建立一个家的要求很难很难。”
恋恋风尘 (1986)8.6
1986 / 中国台湾 / 剧情 爱情 / 侯孝贤 / 李天禄 辛树芬
“看侯孝贤的电影《恋恋风尘》。你看那一对阿云阿远,到了城里面,那么相爱的一对青年。阿远在城里,后来又去当兵,阿云一直在等他,写了那么多信,退伍前三个月,收不到信了。最后还是接到一封什么信呢,阿远接到自己弟弟的信说:爸爸不让我给你写信,但是我不得不给你写,阿云已经嫁人了,嫁给谁了呢,嫁给邮递员。阿云是个很老实的女孩子,阿远当兵了,结果她接触最多的就是邮递员,整天互相写信,最后跟邮递员熟悉起来。而这个邮递员不管在社会阶层里面他再低,但是他是个城里人。阿远最后被分手,非常痛苦,站在面向大海的悬崖上面哭。最后阿云带着她的新婚丈夫回故乡,连阿云的爸爸妈妈都不想理她。从乡村的父母来看,你这样做太不好了。但是从女性对生活的期待上,她也有她自己的无奈。”
“初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有时候确实不是托付终身的一个家。它是你的一份情,这是一种我们在初恋时会面对一个分别的情况。”
Part 5:从感觉出发到理智结束
“还有就是,初恋为什么会消失。一开始从感觉出发,最后从理智结束。这就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一个青年,他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给人提供理智,社会给人提供不停复杂化的标准。”
了不起的盖茨比 (2013)7.9
2013 / 澳大利亚 / 剧情 爱情 / 巴兹·鲁赫曼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瑞·穆里根
了不起的盖茨比8.4
[美]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 200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为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得特别好,里面的黛茜你说她不爱盖茨比吗。她年轻的时候跟盖茨比谈恋爰,最后她真正要跟大富翁的儿子汤姆结婚的时候,你看黛茜哭,下午要出嫁,上午在屋子里哭,哭得那么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出发点的时候,她原来是爱盖茨比的,盖茨比又英俊又聪明,结果他就是缺钱,盖茨比比较穷。所以黛茜后来,从这点一点冷静下来,就不能嫁给他,从理智出发,她嫁给汤姆特别好。她后来就这么出嫁。”
“我们经不起社会的格式化,社会的格式化使人脑子产生了一种逻辑。对生活的解释和定义就会越来越平衡。也就是说人生的加法越做越复杂,同时呢,欲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所以初恋承担不起这一份重担。”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9.1
居伊·德·莫泊桑 / 2018 / 天津人民出版社
“看莫泊桑的小说《幸福》,两个人私奔跑到一个荒岛上,能够相爱终身,觉得自己的生活特别幸福。但如果他们不是跑到意大利的荒岛上,而是跑到罗马去了,面前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商店,然后社会上每天散发着消费的气息。这俩人还能走到一起,还能维持到底吗。那个女的原来是贵族小姐,又高贵又漂亮,城市里会给她的诱惑不得了的。”
“我们社会里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我们好像拒绝很多东西。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要追求纯粹的情感,追求高远的情怀,好像说起来都是这样的。去发个言啥的,你在想自己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想说我是这样的人。但实际上潜在的那些广告,那些无形的视觉,方方面面,它悄悄地移植给你很多很多东西。所以内心里面其实埋了太多的欲望,所以到一定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会释放出来。它会化为你的逻辑,所以这也是一个大的问题。”
Part 6:在分手中体会自己人生的极限
“在分手中,它也会使人产生一种对自己重新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分手中,你可以体会自己的极限。”
“但这也有它的好处,我们一生其实是活得非常朦胧的。什么叫朦胧,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最高能做到什么,最低能做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不是对自己很清楚的情况下度过一生的。”
“但是初恋它有时候会推动你去触摸激情,看看能不能达到。你终于明白自己是个什么人。”
都柏林人8.6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 201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像乔伊斯写的《都柏林人》,《都柏林人》这个短篇小说集,里面有15个故事。写从小孩到老人。其中第四篇《伊芙琳》,伊芙琳这个女孩子过的是一种很平淡的小市民生活,后来她爱上了水手弗兰克。弗兰克要带她去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去打开一个新的生活。所以,一下子伊芙琳特别高兴,特别兴奋,要去新的生活,要摆脱原来这些灰蒙蒙的日子。”
“所以我们在恋爰里面经常可以看到,那种初恋显得人好像焕然一新,在这个焕然一新里面。他根本就没有把里面的那些困难,那些压力,那些艰难,根本就没有想过。所以那种启动很快的初恋往往很不靠谱。没有把这些东西真正地在心理上把它消化一下。”
“伊芙琳后来跟弗兰克约好,第二天早上灰蒙蒙的天,两个人朝着码头跑了。码头上人山人海,弗兰克被人流冲到前面,伊芙琳在后面一点点距离。她要跨过一个栏杆就可以上船了。结果没想到就在栏杆那个地方,她扶着那个铁栅栏,一步也迈不动。”
“这是有高度象征性的,跨过这一步以后,新的世界是完全不知道的。而原来的生活尽管很差,但是是可知的,可预计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可依赖的。所以我们很多人就会在这个关键囗上,宁可过那种在自己心里面落满灰尘的生活,也不去打开有点惊心动魄的,那种新的世界。”
“伊芙琳在那一刻非常绝望,她扶着栏杆看着弗兰克。弗兰克回头看她,说伊芙琳快来快来。结果她看到伊芙琳的眼神里边,没有什么惜别之意,甚至也没有一丝爱恋的神色。但是伊芙琳也明白了,自己做不到这样一种向远方的生活。”
“因为以往的二十来年,已经在内部把她的灵魂给消蚀掉了,所以只有在脑子里的浅浅的一层愿望,使她要私奔。但是真正行动的时候,已经没有力量了,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很多人的状态。我们很多人在谈爱情谈向往,那不过就是谈谈而已。真正要去动是动不了的,真正要去动还是要找现实的,还是要找车子房子。这种情况太多了。”
“知道自己的极限,如果知道的话,内心深处也就很甘心了,就建设一个小生活。这也是一个非常让人感觉有点悲伤有点伤感。但是可能在某个历史阶段,普遍的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Part 7:在初恋放下中看到新世界
“还有就是在初恋里面,那种分手,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坏事。在初恋的放下里面,有时候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有时候是因为看到了新的世界,而放下了初恋。”
印度之行 (1984)8.0
1984 / 英国 美国 / 冒险 剧情 历史 / 大卫·里恩 / 朱迪·戴维斯 维克多·班纳杰
印度之行8.8
[英] E. M. 福斯特 / 201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国作家,福斯特写的《印度之旅》,后来大卫·里恩把它改编成电影,特别好。奎斯特这个英国女孩子,她到印度来看她的未婚夫。这个未婚夫在英国的殂民社会里面,是个特别标准的好青年,忠于职守,看上去,觉得这个人又英俊,是个非常好的结婚对象。但是到了印度之后,她先去看了那些充满性爰雕塑的神庙,那种原始意象。后来到了山上,进了那种原始的山洞里面,忽然感受到一种震撼,脑子里面的一片清除。原来的那种固有的白人社会建立起来的那套东西,都在那种震撼里面消失掉了,她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回望这个山的时候,看到那么多英国人对印度本土人的歧视,她深深地感到痛苦。所以在回望这个城市的时候,忽然她一下子明白,她那一刻,她发现自己已经不爱自己的未婚夫了。所以正因为有这么一个不爱,最后她跟原来的生活做了一个告别。最后那个印度医生被诬告的时候,她终于能够站出来为他洗清。站在了整个白人社会的对立面。”
“放下初恋的时候,其买有时候是我们对世界的一个重新的打开,对世界的一个重新认识。”
“尤其我们中国现在目前处在一个转型社会。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以我们今天的角度,我们根本就无法预测五年以后的生活。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你的有些初恋,可能是在未来的生活里面,它肯定是会被放弃的。所以总的来说,初恋和分手这么一个关系里面,其实有很多很多复杂的内容。”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压力比较大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在几十年前,我们还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人只在一个单一性里生活。所以那个社会里面,我们认定一种情感的轨迹就是从头到尾,白头到老,这样一种观念。”
“然后我们在生活里面不光是情感,其实我们整个的生活也是一元化的,除了种地还是种地。但我们今天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在你这个生活之外,还有别的生活,什么叫远方,什么叫生活到别处。今天我们在地域上是大大拓展了。拓展以后,你的初恋和你的分手,放在新的历史语境里面,它的意义变化了,价值也变化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特别珍惜初恋,另一方面我们要特别珍惜分手。都是你的延伸点。所以不再把它作为一个,我觉得不适合把分手作为一个特别悲情的东西。比如说分手就是特别悲情。然后初恋,当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面。在某种意义上说,有的初恋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悲剧,有的初恋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永恒,都不一样,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02讲 错爱 等待
Part 1 : 能够等待的人拥有真正的幸福
我们现在开始来谈一谈第二个部分,等待还有错爱。首先看等待,为什么有一个等待的问题呢。
在我们传统社会是没有这个问题的,一个女孩子16岁左右就结婚了。传统女大男小,男的也就十三四岁,等于还没成人就在一起了,所以没有等待的问题。
现代社会变化大了。
前两天我去上海做讲座的时候,婚姻登记处的主任提供的资料。现在上海金山区,这么一个海边的区,一个石化工业区,这个地方的结婚平均年龄现在达到了35岁。一方面是觉得有点震惊,因为一般理解上,以往都是在二十六七岁左右,一下子推后了这么长时间。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恋爱心理学的角度:最好的结婚年龄是恋爱之后的两年,两年恋爱是达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这时候进入婚姻,它就有一种特别顺畅特别有合理性的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按照这样说的话,26岁平均结婚,二十三四岁恋爱,然后到二十五六岁结婚,这个就是一个原来的节奏。
如果现在是在30岁以上的话,意味着要不然你开始初恋之后,你要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比如说七八年的,甚至是十年的这么一个恋爱,然后你才能进人婚姻。这里面就有一个等待。
还有一种等待,就是没有恋爱。就是一直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爱情。
我们跟以往不一样,15岁开始基本上就是各种信息,各种社会的变化。跟传统对比起来,我们已经进人了一个成人的社会里。尽管你在学校,但是在另外一个意义上,说你也是一个社会人了,然后你就开始在游荡成长。
如果我们是站在一个传统的心态上,我们对这种等待就特别焦虑。很多人就觉得我怎么还是个单身狗,觉得我自己怎么还没到自己的真爱,那种焦虑焦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22岁还没找到,到了二十五六岁还是一个光棍,30岁以前应该生孩子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倒逼过来,把自己搞得很紧。
这就是一个我们社会里面的一个现象。
恋爱的人需要等待,还没有恋爱的人也需要等待真爱,不等待的人其实他是没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说在等待的这个过程中,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对文化的认识,其实也是对自身的一个认识。在一定的个体判断的建立之上,然后再去恋爱,这个恋爱内在的质量就比较高。
晩春 (1949)8.7
1949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小津安二郎 / 笠智众 原节子
麦秋 (1951)
8.8
1951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小津安二郎 / 原节子 笠智众
我们看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他的影片里面实际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所谓的剩女,大龄的女青年的婚姻。在他的电影里面,是经常会出现的。像《晚春》,特别是《麦秋》。里面那个纪子28岁了,还是一个人。有人给她介绍一个很有钱的男人,那个男人43岁了。她不想跟他见面。为什么不想跟他见面呢。电影后面,最后她真正决定跟另外一个人结婚的时候她才说出来。说一个男人43岁还一直在社会上还是不稳定的,游荡的,让人心里面总是觉得不放心。但是就这么一个女孩子28岁,她哥哥的好朋友被派到日本东北部远处的一个医院去当医生,最后的时刻,她代表全家去给他送礼物的时候,那个医生有个妻子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小女儿。那个医生的妈妈忽然跟她提起,说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如果她能做儿子的媳妇,对她来说是多么幸福。但是这个婆婆跟她赶快说,其实只是说一说,到为要走了,最后把心里话说出来。结果没想到,这个纪子听了以后,没有丝毫的犹豫,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回到家里以后,全家都反对。但是纪子就说,他妈妈这么一说,她心里就觉得这个男人是自己一生可以跟他相伴的人,所以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等待等待等待,要等待到你真正的那个人。而我们今天的人是经不起等待的,非常地焦虑。而在焦虑过程中,你就忘记了自己的发展,好像我自己等待的人,别人也在等待。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在这个等待中,焦虑中,丧失了自己大量的生命的成长。本来这个时间你可以好好地去学学摄影,去听听音乐,看看话剧,弄弄电影国际旅行,方方面面。这是历史在我们这个阶段给你的一个机会,但是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个机会,认为是自己的一种灾难,或者说是自己的一个痛苦。这个就错位了。
Part 2 :不期待是最好的等待
所以我们今天来说,真正有等待力的人,他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很多人在半路上不等了。18岁的时候这个女孩子想,一定要找一个浪漫的爱人,二十二岁觉得找一个有点能力有才华的,然后大学一毕业出去想一想,一定要找个比较稳妥的,工作经济条件好一点的。
很多人的脑子里已经是预置了这么一个节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能接受什么,所以那个自我打折的情况特别多。
这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缺乏一种能力,真正能够获得幸福的人,他首先自己要活得很幸福。他在一个人的生活里面,也能够把它过得很丰富很饱满,然后才会看到另外一个相等的人,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彼此感受彼此鼓舞。
而不是说一个人特别稀缺,一个人特别特别的紧迫,认为别人是你的救星,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就是差不多了,这个人还可以,或者怎么样那就行了。
其实你不知在几年之后,有你的另外一个人,真正的那个最幸福的人在远处会出现。但是你完全不知道,已经放弃了。
我们今天特别缺乏一种等待的能力,所以离真正的幸福就很远。
很多人在十八九岁二十岁就把找人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个主题。其实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找到一件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正好又是有社会价值有时代价值,在这个时代是有意义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找到一个人,这个人跟自己在精神上是特别契合的,能够一起往前走的,能够产生"1+1>2",能够产生精神迸发的这样一个人。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青年时期,先找到那个事情是最重要的。你把那个事情找到了,然后那个事情里边有人,两个都是喜欢电影的,喜欢艺术的,喜欢探索的。然后就在这条路上一起走。人是不同的,然后在不同的路上,你会遇到适合你自己的人。现在很多情况下是颠倒过来了,忙着找人,事情根本就云里雾里。这样的话,就使我们在生活里面产生了巨大的朦胧,巨大的失去。所以在我们今天来说,有时候可以说不期待就是最好的等待。
什么叫不期待呢,就是说你不要去想找那个人,先把整个的精神都放在事情上。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就出来人了。
窈窕淑女 (1964)8.2
1964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 乔治·库克 / 奥黛丽·赫本 雷克斯·哈里森
我很喜欢一个电影,就是《窈窕淑女》,乔治·库克导演的。你看到里面那个教授,他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女人,他觉得女人又烦又啰嗦又任性,稀里哗啦一大堆缺点。你看这个音乐片里面他那段唱词,把女人形容得一塌糊涂。他自己专心致志地搞他的语言学研究,他好像是一个屏蔽了女性世界的这样一个人。正因为这个情况,结果他对在街上卖花的卖花女突然有兴趣了。伊莉莎说话很粗野,口音很重,所以他就觉得把她作为一个试验品,对她进行语言矫正,把它变成贵族语言,让她变成一个淑女的风格。所以他后来就跟她订了一个契约,训练她,一天天地,一个字一个字发音,到最后你看两个人一天一天在一起。一天一天在互相教和学,感情渐地不知不觉地就出现了,所以你看那个伊莉莎爱上这个教授了,爱上希金斯了。希金斯其实已经感知了,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所以到最后伊莉莎很生气跑掉了。这个时候希金斯才意识到生活变化了。每天来,看不到她了,感觉不到她的气息了,才忽然发现自己离不开她了。到这个影片的结束,最后两个人走到一起去了。
这个电影是非常好的,它不是那种恋爱模式。我们很多生活里面都是先确定一个恋爱,然后按照恋爱这个模式一点一点地进行。但那个不是爱情,爱情其实是在悄悄地发生,在事情里面一点一点点地发生。
所以这种境界非常好,一旦一个事情把它挑明了,说是爱情的话,立刻,爱情的程序化就来了,送花请吃饭一起干什么。就是人为会建构出来一个生活的模式,而有时候建构出来的这个模式达不到爱情的本质。是个虚拟性的。有时候还达不到爱情,但是已经把它建构成爱情了。
当然也会产生一种情况,就是你建构起来,经过努力确实也会发生感情,但是很多情况下会人为地变成一个“催熟剂”。就像我们大城市吃的水果都不是自然熟的,像芒果都是在树上还是青的时候摘下来了, 路上催熟的。所以那个味道,里面那个香甜度比原生的差得远了。如果我们去西双版纳,去云南德宏吃当地的水果,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那就大不一样。
我们今天很多恋爱里面都是催熟的恋爱,都是没有真正地达到爱情的那个成熟度,然后把它约定为爱情,然后去进行。今天城市里很多人吃的都是假芒果,吃的都是这样的一些速生品。
爱情不一定把它作为我们一开始就谈情说爱了,其实是在事情里面进行,事情里面投入。两个人融成一个世界,这个时候它是一种特别好的情感的发展,所以我们说有时候不期待相反是最好的等待。
Part 3:等待使人变得可笑 但又使人在单纯中成长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说等待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境界,等待使人会变得很可笑,但是它又使人在单纯中成长。等待中的人有时候,他会爱上一个,这个人对他没反应。但是他等待,他努力,所以这个人整个生活的中心就变了,他就变成一个在常人看起来很可笑,做出一些傻事来。但是这个傻事里面,他内心又特别地美,内心里面又有特别地跟别的人不一样的这样一种纯度。所以人就在这个纯度里面成长,成长到最后,他没有得到那个人的爱情,但是他会意外地因为自己的这种单纯,他会被别人看见,他会在无意中实现真正的他应该找到的那个爱情。
婚约8.5
[德]赫尔曼·黑塞 / 2007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所以你看德国作家黑塞,得过诺贝尔奖的。他的一篇不太被人注意到的小说,但是也是他的一个名作就是《婚约》。《婚约》里面一个布店的伙计翁格尔特,他自己个子长得高,但没什么其他特长,他就爱上了来店里的那个少女。那个少女才16岁,他看上了迪尔兰姆,她根本就不喜欢他,但是她会享受他对她的爱。翁格尔特就被她鼓舞,觉得她好像不拒绝,所以就报名参加教堂的唱诗班。人家都是那种小孩子,但是翁格尔特他自己也跑去。那些小孩子也知道他的来路,都开始让他发生各种搞笑的场景。比如说合唱的时候,给他一个箱子垫着,让他变更高,像个电线杆子一样的,显得特别突出,看着很可笑。结局的时候,他们唱诗班郊游,一帮孩子就故意地恶作剧,就让翁格尔特跳起来抓着那个树干,离地好远。翁格尔特胆子不算大,但是他一看到迪尔兰姆在这里,一下子来了劲儿。结果被大家举到了树上,抓着树枝高高地悬着,底下的人高兴得不得了。一会儿悬不动了,底下越发高兴,看着不行了,要摔下来的话就很疼,结果他又不敢摔下来。一开始假装笑,最后慢慢地就哀求大家把他接下来,大家都不理他,都在笑。这时候翁格尔特才发现,笑得最开心的就是那个迪尔兰姆。心里一下子才知道了,然后手一下子一松,掉下来了,浑身摔得酸疼。本来这是一个很悲剧的结局,但是另外有个姑娘叫波拉。波拉过来把他扶起来,波拉过来把他扶起夹。平时翁袼尔特根本就不注意这个姑娘,这个姑娘就扶着他,非常地同情他,心里也心疼他,觉得他被大家作弄,然后扶着他走。这时翁格尔特才深深地感觉到,原来这样的女孩子才是自己应该一起生活的人。所以路上他就很感叹,他就跟波拉说,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男孩子。他非常谢波拉对他的关心。
一个人在这种等待里面,确实是让你过了不一般的生活,变得有目标了。但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你的假目标,如果翁格尔特真正地娶到了迪尔兰姆,那也是个大悲剧。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边,人避免了社会的各种复杂化。社会的各种杂质进不来了,人心里面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清澈的状态,渡过了我们人生可能会特别分化的一个阶段。最后波拉为什么会喜欢他,就是看到他这种透明性,看到他的这种单纯性,所以这两个走在一起。
Part 4: 等待中往往隐藏着最大的错爱
但是等待中也不仅仅是好处,等待中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等待中也许隐藏着你人生中一个特别大的错爱。因为你很爱这个人,觉得这个人怎么怎么好。但实际上正因为你没有跟他真正地有一个比较深度的共在的这么一个空间,或者这么一个时间。所以确实是误看一个人的概率是相当地大。
像我们以前教过的学生里。在上海,跟北京的一个男生网恋,恋得太热烈了。每天晚上打电话,特别好特别依恋,几个月以后,差不多半年了,终于到北京来见个面。一见面,浑身冰冰凉,一看一点都不喜欢。那感觉完全不一样,就伤伤心心地回去了。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们说等待本身也是需要一个非常强的自省的过程。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选7.0
舍伍德·安德森 / 2012 /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我们看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他写的《曾经沧海》。写艾丽斯很单纯的女孩子,结果跟内德这么一个人在一起了。这个男孩子后来跑到芝加哥打工,两个人约定以后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在一起,艾丽斯就在等他。她就是用脑子里想象出的这个内德天天怎么思念她。内德到了芝加哥以后,一开始还写些信,后来就没音信了。艾丽斯总是用自我设定,她总是想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一定要等他,我要做个好女孩。她已经不是在期待对方,而是在进行自我的认定。终于到她二十几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中年绅士,三十多岁。这个绅士就请她去喝咖啡。她后来想,我是一个现代女孩,我去喝咖啡不要紧的,后来跟一个男人去喝。后来喝了一天又一天,喝着喝着,她忽然发现自己有点依赖性了。她觉得这样下去的话就会发展出另外一种关系来,她忽然想起来我是一个好女孩,我不应该在这里喝咖啡。后来就断然不跟他喝咖啡了,天天晚上在家里看书干活。到了二十七八岁,忽然有一天电闪雷鸣,暴雨如泻,一下子,人产生一个庞大的欲望,在房子里面最后把自己的衣服全脱光,然后冲入狂风暴雨,沿着那个城市街道狂奔。看到那边有一个男人走过来,大声地喊,''你要等待我”.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处在这种崩溃之中,但是这个崩溃也是一种猛醒,被压抑的那种痛苦,就是人在自己的约定里边的这种痛苦,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所以她的这个等待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悲剧,为了证明自己好,而去坚持一个虚无的东西。
两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自我想象来相互对待,其实内心积郁的这种艰涩是越来越多。这种坚持,这种等待,它会使人导人一个非常倾斜的方向,所以人为了不倾斜,勉强支撑自己。要花费太多的生命力,终于支撑不住的时候,就轰然倒下。
古代社会没有别的选择,像什么薛仁贵征西,王宝钏在窑洞里等他18年,我们就歌颂这种。以前我们的节女烈女什么,拿牌坊树起来纪念表彰。
Part 5:错爱的根源,是“自我前置图景”
等待本身听起来很优美,但实际上里面可能也有很残酷的一面,对我们生命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这里边就牵涉到一种错爱的问题。错爱本身,它有时候的来源不一定是对方不好,而是我们自己脑子里的前置图景有问题。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心里面,通过你自己的成长过程,小时候的阅读过程,也会建立起一个对你的理想爱人的一个基本的想象。所以你的爱一个人,自先是你脑子里已经建构出一个关于这个爱人的基本的形象类型。这时候你遇到一个的时候,这个人如果是高度吻合你原来的那个想象,你会迅速地爱上他。
但是问题就在这个想象,你要实现的爱情往往就不是真正地爱那个人,而是你自己对于爱人的那种设计。这个人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人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跟你有点小叠合。
我们的格式塔心理学里,就是说你会把小小的一点给它构造出来一个更大的整体,然后你会给它得出一个结论来,他是一个什么的人,其实不是的。在很大程度上,错爱往往就来自于这种脑子里的前置图景。
和莎莫的500天 (2009)8.0
200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马克·韦布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佐伊·丹斯切尔
我们看马克·韦布拍的《和莎莫的500天》,这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电影。你看里边的汤姆跟莎莫。汤姆正在开会的时候,看那个女孩子进来了,汤姆一看到这个女孩子,忽然觉得这个女孩子就是自己一直期待的人。一看她那个样子,很独立。如果他看到了其他看不见的那部分的话,他会迅速地离开她。但是他看不见,他看不见什么呢,他看不见莎莫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所以莎莫内心里面对婚姻是一点都不相信,对爱情也是一点不相信的。所以你看到莎莫有一个本事,她非常喜欢一头长发,她的头发长得非常好。但是她最大的能力是什么,想把它剪掉的时候,就丝毫不犹豫地把它剪掉。
这个剪掉的能力很可怕,现在很多人在现代社会里面,告别的能力远远大于相爱的能力。这时候我们看汤姆,他不知道这些。汤姆就是一次唱歌,然后你看后来,莎莫就唱,唱了一会儿以后,忽然就让汤姆去唱。结果汤姆唱的歌,莎莫很喜欢。两个人就在这个瞬间,忽然觉得靠得很近,所以两个人后来走到一起。但是之后就不一样了,因为莎莫本身其实是不相信爱情的。
不相信爱情的人有一个大的特点,谈恋爱的时候,他可以一会儿很热烈,但是一会儿也可以无所渭。
这种起伏不一定对汤姆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跟他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个电影结局,最后莎莫毅然跟汤姆分了手,分了手以后,汤姆以为她是一个不会结婚的人,没想到她很快就和一个不爱的人,一个新认识的人,马上跟他结了婚。对莎莫的世界来说,结婚恋爱不是要深情投入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虚无缥渺的东西。所以这是汤姆完全不了解的。
我们现代社会里面人是彼此看不清的,碎片化的。我们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我们都是以一个瞎子摸象一样的,以一个片段去判断这个人。所以用这种完形,你充满了失望,因为这个失望就在于你的前图景跟这个人后来暴露出来的东西,呈现出来的,越来越不一致。
你又不能说你要把一个人完全看清楚了,然后你再跟他去怎么样,完全不可能的。你只有跟他爱起来你才能发现他。你不跟他爱起来,你根本看不见他。这就是一个悖论。我们现在就处在这么一个大的悖论里面。
所以有些人就感叹,怎么这个男朋友以前跟现在完全变成两个人了。其实他就是那个人,所以这是一个大问题。
Part 6 : 错爱中发现最坚强的自我
但是呢,既然有了错爱,有时候会出现一个东西,就是对错爱的坚持。相反有时候会完成个人的一个自我拯救。在大错中有时候会发现更好的自己。特别是坚强的自我。
西西里柠檬8.1
皮蓝德娄 / 1987.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们看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他是一个著名的剧作家。但是他也写小说,他的《西西里柠檬》写得特别好。他就写西西里那个地方的一个长笛手,本身是一个很朴实的男青年,结果他爱上了苔莱季娜。苔莱季娜很有唱歌的天赋,但是家里很穷很穷,要训练音乐需要一笔很大的钱,去获得培训的机会,要跟从名师。你看密库乔,他把自己全部的家产,甚至遗产甚至房子卖掉,然后去资助自己的恋人去学习。最后苔莱季娜到了罗马,变成一个特别著名的歌手歌唱家,五年之后她都没有回去过西西里。密库乔要看一看自己的未婚妻,所以带着西西里岛最好的东西,也是表达爱情最好的东西,柠檬。西西里的柠檬特别地好,带着一篮子柠檬去罗马看他的未婚妻。去了以后,人家一看他这个样子,乡巴佬,就把他接待到那个剧院的厨房,让他在那儿等。他到了那里以后,听到外面的剧场人声鼎沸,都是那种喝彩声。后来他从外面悄悄地看了一下,就看到他的未婚妻在那唱,满面红光,非常有风采。下面献花的各种各样的。他在那等待的时候。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特别短的间隙,苔莱季娜冲进来,为什么冲进来呢,是要吃点东西。看到他,你来了,我太忙了,又冲到台上去了。这个时候厨房里的那个厨娘看着密库乔就特别地同情,因为外人看起来就知道他们之间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所以后来密库乔听到外面又是那么一种喝彩声,巨大的那种声浪。他自己也明白了,他明白什么呢。他为她找到了道路,为自己的女友找到了道路,而且使她能够踏着它前进。可是如今她走得那么远,而他依然原地没动。只是在一个小城广场上,每一个礼拜日吹奏长笛的小人物,早已经追赶不上她了。这时候怎么办呢,抱怨愤怒或者同归于尽,负面的情绪一出来都会这样。但是你看,最后密库乔心里面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把柠檬留下,祝福自己的女朋友能够以后有甜蜜的生活,很有礼貌地跟厨房里的人再见,然后就回故乡去。他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在那里,而不是在这里跟女朋友一样的生活道路。
这么一个人,很朴实,很朴实的原因就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单纯简单。所以单纯筒单的人面临这种大的痛苦的事情的时候,他才有承受力。如果一个复杂的人就不行了,他方方面面的欲望,各种打算各种各样的,都压垮了,就会崩溃了。
所以你看密库乔在这个时候他站起来了,仍然是一个很坚强的人。
经历了大痛苦的人,他的消化力,承受力,转化力就增长起来了。所以我们说,不怕错爱,就是看你能不能在这个过程里面让自己更坚定,让自己更清晰,让自己不抱怨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地积极地有勇气去面向未来的生活。所以我们说错爱对人来说很有意义。
因为错爱这个问题在我们当代社会里面,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你从中学一直到读了大学工作等等,你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然后你在想象中会把他想象得很好,你会付出很多。
表面上是一个负面的东西,但是你在错爱中,实际上你是一天一天地在成长,一天一天地在打开。所以在错爱中,你就会对自己都觉得很惊奇。我们人生不可能每一步都踏对,不光是爱情,方方面面都是这样的。
试错就是成长。
一般很难指望我们从初恋就可以达到最后的婚姻,中间就没有什么什么流程,这种概率确实是很小。但是我们也不畏惧去恋爱,不畏惧去爱一个人。因为我们知道在错爱中,我们会有自己的收获,会相信有自己的力量,而没有错爱你是不会体会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错爱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很高的一个价值。
03前任 现任
Part 1:城市化的社会流动 前任是普遍的存在
我们来谈一下第三部分,就是前任和现任。一个现代的社会里面,它是一个流动社会,所以流动社会里面,人的情感,在一个像河流一样,在不同的地段里面,都有起伏都有变化。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有时候是很难去控制的,很多事情都变成了过去,前任就变成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别重要的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野蛮入侵 (2003)7.8
2003 / 加拿大 法国 / 喜剧 犯罪 剧情 / 丹尼斯·阿康特 / 雷米·吉拉德 斯蒂芬·卢梭
加拿大的电影《野蛮入侵》,这个片子为什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它里面其实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一个大学的历史教授雷米,结果他患上绝症了,父子俩的关系相当冷淡,因为儿子看不惯爸爸的生活方式。他的爸爸跟他妈妈离了婚,而且前面还有三个情人。这个儿子是一个什么人呢,儿子是一个搞技术的,所以他非常有一种冷静性,有一种生活的目的性和控制性。这样的情况下,他对爸爸的这种无效的生活变得特别地容易产生一个一个的泡沫。尤其是感情上,他不能容忍爸爸对他妈妈的这样的最后的一种分离。后来爸爸一下子得重病进了医院了,所以这个儿子终于坐着飞机来了。来了以后一看,整个病房特别紧张,爸爸睡在过道上。从父子这么一个天然的感情角度,他有钱,儿子有钱,后来就走后门,送礼,硬是把他爸爸安置到一个单人间(原来一个装杂物的房间,把它改变成一个单人病房)。这时候他逐渐地靠近了父亲,才理解这个父亲。
你想想他父亲生活的时代,这么一个年龄,经历了比如说,又是存在主义,又是女权主义,又是嬉皮士,那么多运动。所以社会是在不断地变,所以爸爸也是特别真切地生活,真切地生活在里面。毫无疑间地,他就跟这个时代的种种风流变换有一种深度的契合,然后每一个阶段又和不同的女性建立起一些亲密的关系。
儿子逐渐地明白了。他才知道自己其实对爸爸的理解太简单了。太抽象了。后来他就干脆,他想让他爸爸去世去得完满一点,就把他爸爸的三个前女友都叫一起。一起来陪同他爸爸最后这个生命阶段。这种容纳性是特别可贵的,包含了我们对现代生活的理解。我们对人不是那么像神学时代,那样一种非常非常的极端的一种唯一性的要求。也不是我们说在现代主义阶段,我们对人要求的那种终身的那样的一种价值。
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面对这么庞杂的一个时代变迁,一下子对人的宽容度加大了。所以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那个东西,尽管看上去让人有点伤心。但是在另一方面,又使人面对我们的时代生活,又增添了很多宽度和力量。
这也正好是我们中国人需要的。有时候我们看一个人太完满了,我们不接受那种不完美的生活,更不用说我们去爱一个不完美的生活。所以在这种电影里面,你逐渐细细地体会它。因为一般的人来说,不会把生活变得这么复杂。如果你能理解这样的电影,你在迎接生活的时候,你的那个接受度,你的理解度,就好得多。
我们说,在前任这一个命题之下,其实概括的是生活,概括的是时代所要求人的东西,以人为尺度,而不是以某种原则为尺度,以某种神圣东西为尺度,去对人造成生活的一种苛评。
Part 2 :对前任的接纳 是对生命的又一次扩大
第二个间题就是说,一个人如何接纳自己的前任,这个是对你生命的一种衡量。
我前几年,回我原来在云南插队的傣族的那个村。回去以后,一切都很新鲜,变化很大,其中有一个当地农民跟我说的一个事情,我就特别感慨。就是原来一起,在傣族寨子里面,有一对昆明来的知识青年,他们年龄比我们大,后来他们就结婚了。这个女的是昆明,哪个学校的校花,,这个男的很会说话,然后两个人成了一对夫妻。但是后来矛盾就越来越多,两个人经常吵架,然后还不断地在互相控诉,如何如何,最后就离了婚。到后来,我前几年回到这个村寨的时候,他们就告诉我说每年的火把节,和每年的春节,总是有三个人一起来到这个村寨。
这三个人是什么人呢,一个就是当年那对夫妻,离了婚的夫妻,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女的后来结婚了,就是她后来的丈夫,就这样一个三人行。每年来,看着他们特别地和谐,看着他们特别地融洽。但是我自己就想,这种事情我是做不到的,如果我是那个前夫的话。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普通工人,后来回到城里,做了普通工人,对于生活的接受承担,对生活的最后的那种修复,可能就更貝有一种朴素性,就不那么苛刻。
我们就深深地感到,我们跟他们还是有不可比的部分,或者说是比不上的部分。你能容纳这样的话,你的生命就比较完整。你就会对以前的走过,已经有一个非常有温度的这样是个保持,要么就变成一团糟的一个过去。
这些人,那些事8.8
吴念真 / 2011 / 译林出版社
所以我们看文学里面也是这样。我觉得台湾一个特别朴实的作家,就是吴念真。吴念真的小说集,我是特别喜欢看。我有时候给研究生都一人送一本《这些人 那些事》。里面收了概有15篇左右的他的短篇小说。但吴念真的小说里面,很大一部分实际上相当于散文,是他自己的生命记录。
里面有一篇《重逢》,写得很有意思。那个出租车司机原来还是一个小老板,破产了,后来开出租。在他当小老板的过程中,有一个跟他一起打拼的女友,非常辛苦,公司开始办得有点起色了,人的欲望和野心就放大了。放大之后这个男人跟一个女客户打交道的时候,这个女客户有资本有钱,而他会提供大量的订单。我们人的脑子有时候它不是太固定的,实际上,就是那种随机性很强。本来跟女友关系很好,但是看到这么一个女人,她会提供这样的商业发展,女人也比较热情,两下一晃动,跟着那个富女人跑掉了。他的女友就很伤感,最后就分开了,再也没见到了。但是没想到这个小老板,后来跟这个女人关系又破裂了。公司越办越办不好,后来自己干脆做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台北机场。
他那次忽然看见,这次来打车这个人,原来是他以前的女友,他心里吃了一惊。但是排队排到她,又不能回避,幸好出租车里的灯光还比较幽暗,他希望自己的前女友认不出他来。所以路上就一直走,那个前女友上了车以后,就不停打电话,一会儿告诉美国那边的家里,说我已经到了,一会儿又打电话给澳大利亚的闺密,说我最近怎么怎么样。这个男人一看心里想,幸好,她在那忙,如果一静下来盯住他就麻烦了。
结果车子终于开到目的地,搞了半天是在一个医院。实际上这个女人回来是因为她的父亲生病了,回来看望。到了医院停下来。要下车的时候,这个女人忽然对他说,我一路上把我自己的情况都说清楚了,你难道就一句话都不说。这个司机,心里一下子非常非常地感动,但是也非常伤感。
就是说这样的一个女友,她已经变成前任了。但是你看两个角色,这个男人显得有点小自尊,但是他的女友,按道理说也是被伤害的。但是她,看到前男友以后,她对他的温情还在。都开出租了,情况肯定不好。这个女性还是把自己心里的话,把自己的生活,都愿意告诉他。我们看这个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个女友,前女友,这就显示出一种人生的,一种宽厚,一种力度,一种心里面的善良。
卡萨布兰卡 (1942)8.7
1942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战争 / 迈克尔·柯蒂兹 / 亨弗莱·鲍嘉 英格丽·褒曼
还有比如说我们特别喜欢的电影像《卡萨布兰卡》,它里面主要让人喜欢的,其实不是那个悬疑性的,到底逃得了还是逃不了,什么惊心动魄地反法西斯。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里面那个里克,两个人在巴黎那么热恋,最后女友突然就消失掉了,一个人在卡萨布兰卡这么一个地方,一个酒吧里。那么多酒吧,但是没有想到伊尔莎和维克多,夫妻俩会来到这里,到底怎么办呢。所以这个电影里面特别让人感动的就是最后,那么宝贵的通行证,这个里克给了伊尔莎和维克多。
就是说有时候在看到自己这么挚爱的前任,爱情不是变成一种拥有,而是变成了一种离开,变成了放下,这是更高的一种爱。
Part 3 :好马不吃回头草是爱情的大敌
还有一个间题就是说,我们古代社会,或者我们的民俗里面,我们的惯性里面,就是好马不吃回头草。这个是很害人的一个东西,很多情感一回头,其实是非常好的。因为两个人都有教训,两个人都有对事情的一个深度体会了,所以在一起肯定是就会比以前爱的深得多,相互的理解也好得多。
但是我们就很难接受,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很重要。就是我们说在后面的生活里面,人需要一次往复甚至好几次往复,然后才能有一个更深切的互相理解,更好的互相珍惜。所以这一点上,如果我们永远是从零开始,可能你的错误是不断地重复。前任如果再变成现任,这其实是个非常非常值得珍惜的过程。
Part 4 : 对前人的评价 衡量着每个人自身的善恶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面对前任时候的一个间题:其实你如何评价前任,是衡量每个人自身的善或者恶。
我在学校听了很多人关于前任的各种各样的话,最后我体会到一点,就是不断地能说前任的好处的人,一般心里都比较善。那个不断地把前任说得一塌糊涂的那种,那个人的间题就大一些。为什么呢,一个前任他是你的一段生活,他身上的某种好的点,是很难把它否定的。因为你们之所以能走在一起,其实里边,总是有某一些东西,让你们走在一起。这是非常珍贵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你们的相爱,实际上把你的心灵深处某些东西打开了。但有些花,你不可能让它一年四季全开,所以后来可能破败了,那也是一回事。但是那是你生命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对对方的理解,对对方的感情到底向日葵一样,感受热度感受美好。还是像一个非常纠结的荆棘一样的,总是勾起一些刺痛的东西,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区别,非常大的区别。
乔伊斯精选集9.3
乔伊斯 / 2010 / 北京燕山出版社
所以我们看乔伊斯的小说,《逝者》,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五个小说里面最后一个。我觉得那个里面写得很好。那个老人加布里埃尔,他参加一个聚会,本来是一个非常喜庆的夜晚,散场的时候他在楼下下等他的妻子格莉塔。结果格莉搭在梯子上面忽然站住,里边响起了一阵音乐,当时妻子脸上浮出一种非常难忘甚至很伤心的神色。
后来下来以后,加布里埃尔心里又有点惊异,但是又有点直觉,回去坐在马车上。他就问他的妻子,说这首歌是不是为你而写,是不是有人为你而唱。结果格莉塔一听,心里面的哀伤,就说当年他是为我而死。就是他年轻的时候,弹着琴,非常爱格莉塔,然后大雪天,自己还跑到格莉塔家楼下去弹唱,结果最后大伤风大感冒,肺炎,死掉了。所以格莉塔一生就难忘这个人。所以今天听到这个音乐,心灵深处往日的记忆都回来了。
加布里埃尔一下子坐在马车里面,一直到回到家里,最后睡下。冬天的夜晚睡下,这时候他看着旁边睡着的妻子,心里到特别悲哀。就是想一个人曾经为她而死,然后作为她的丈夫,一生中扮的角色是多么的可怜。也就是说,这个女人她心里一生中在爱着另外一个人。加布里埃尔作为一个男人的情感,这时候是特别的痛切。但是夜晚的雪下得很大,整个四边寂寂无声,只听见雪声在落。而这个时候永恒打开了,加布里埃尔终究作为一个非常善良而且有智慧的一个人,他一辈子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
而这个时候他忽然感觉到,这么大的茫茫宇宙,一个人生生死死,个人在这个大生活里面,都是一个微小的来来去去。每个人他都有自己的生活,有各自的心路,他都是真实地在活着。从一个更大的爱里面,更大的对生命的这种理解里面。他觉得内心里面,一辈子跟这样的女人在一起,这么真实的一个女人在一起,这么有感情的一个女人在一起,非常地感动。
那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拐了一个弯,一个大转换,然后又理解了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说,他再也不会想在妻子的心里把前任去除掉,然后自己去独享这样一份情。所以这时候它就超越了那种拥有和失去,超越了这种唯一性,就有一个更大的对世界的爱,更大的对生命的爱。
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加布里埃尔他的心灵深处的那样一种温暖就打开了。生命里面每个人都要过很多关。有时候我们封闭在一个幸福里面,就以为幸福就是这样了。但是后来才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然后才能打破自己原来的那种封闭,打破自己固有的狭隘。
当我们可以说,也幸好有这样一次发现。加布里埃尔后来,在凌晨,雪夜的睡眠里面去世了。他不是怀着怨恨去世的,怀着这么一个宽大的这样一种情感,最后去世了。
所以这也是一个,由于前任而产生的人的提升。
Part 5 :蘑菇阶段 是现任变为前任的艰难得时期
但还有一个间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前任。有一个大间题在哪里呢,就是年轻的时候恋爱,它在人生的阶段里面。这个阶段不太好,你可以说又好,又不好。这个阶段在社会学上来说,是把它定义为一个蘑菇阶段。
什么叫蘑菇阶段呢,你刚毕业,也没什么身份,也没什么影响,也没什么资源。你就像一个蘑菇,在一个棚里面,放在阴暗的地方,随便你怎么生长,你长得起来你就很优秀,长不起来就溃败。
年轻人正好是恋爱的季节,但是正好又是一个蘑菇时期。所以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相互之间的很多期待和失望。那个蘑菇到底能不能最后长成一个什么样子,什么都不知道。而这个时候人们对自己的期许又很高。一高的话就是说,自己的期许和自己的现实就有非常大的差距。
所以很多人看着就不太着调,看着就不像一个有远大前程的人。所以我们看一些著名的作品,都写这个间题。像美国著名作家耶茨,耶茨是善于写孤独的。
革命之路 (2008)8.1
2008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萨姆·门德斯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但是他的代表作《革命之路》里面你看那个女的,爱波。爱波是学戏剧出身,后来和弗兰克认识,这个弗兰克当过兵,二战末期当过兵,因为当过兵而光荣,给了他很多光环。后来上了个大学,出来以后,他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爱波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人,她觉得自己的追求也不一样。所以这两个人在一次酒吧的舞会上,互相一看到,交谈了没两句,就发现两个人非常对得上,后来两个人就结了婚。结婚以后要开始追求新生活,结果没想到还没开始追求,有孩子了。原来他们计划把这个孩子再往后排好多年才有。先要发展,结果没想到有孩子了。
爱波实际上,她自己心里面到底要不要这个孩子,也是个犹豫的间题。但是弗兰克明显地就不想要,但是这个女性就是这样,我要不要是我的事,你说不要,那就太伤人心了。这两个之间也很不高兴。最后孩子生下来了,后来又生了一个。爱波一下子,角色就被定位了,女性一被定位,她就没办法到社会上奋斗,要带孩子。那么弗兰克就一下子变成在社会上打拼的人。但是他自己是到一个做计算机的公司里面,是他老大原来工作的公司。所以就在那个中低层岗位上,一直升不上去。
一个很有能量的人,一直升不上去,他就会流满了一种调侃性。就像我们今天的人,一说起谁,多少段子,多少调侃。他们的才华都在这些地方了,因为他没地方施展。
最后爱波一看这样不行,她一定要叫弗兰克跟她一起。把房子卖掉去巴黎,她去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的那个地方去做翻译。可以挣很多钱。让弗兰克就不要干活了,就在那写作。她认为他是一个可以当作家的料。弗兰克一听好,好像两个人又要准备打转折了。刚要打转折,突然弗兰克被上司谈话,提升他了。所以我们说一个男性追求权力,追求地位,在我们的社会里面,有强大的那种权力欲,非常想往上升。
很多人是一个表层的小资,表层的浪漫。因为他还没有被升,但如果一旦要被升了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他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他就不由自主地陷入到体制,陷入到现有的秩序里面去。
所以弗兰克嘴皮上说还要去巴黎,实际上听说要升自己,他脑子里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去巴黎(的事)取消掉它。女性的直觉是很强的,你别看弗兰克好像遮掩得很好,因为又爱波怀孕了,所以说把孩子生下来后,我们再怎么怎么样。
爱波里一下子就彻底地绝望了,就知道这个男人实际上是完全没有一个向远方的能力。最后爱波精神也垮了,后来跟了一个一直在追她的男人也有了一次情。弗兰克其实跟他们公司的一个女的也有一腿,反正整个生活就乱掉了。到结尾的时候,爱波终于决定肚子里怀的孩子不能要,这代表着跟弗兰克的感情彻底的决裂。她自己买的流产的一套东西,给自己流产,结果就大出血死掉了。
就这么一个结局。所以我们说在这样的一个蘑菇阶段,人是特别混乱的,也特别容易失望。而这个时候需要的一种坚强的力量,又很难达到。因为人的阅历还是特别地少,所以我们经常就会有一种放弃躲避。在这个过程里面爱情不断地消失。
达洛维夫人8.5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 2015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我们看伍尔夫,《达洛卫夫人》这也是特别著名的一个小说。你看克拉丽莎小时候,年轻的时代,她的恋人是彼德,那个彼德多清新呐,每天早上从野地里摘出带着露水的野花,唱着歌来到克拉丽莎的窗前,来看她。所以克拉丽莎特别开心,每天早上盼望他来。但是最后要决定婚姻的时候,克拉丽莎可没有嫁给他,最后嫁给城里的一个贵族,嫁给了达洛卫。因为彼德一直就是一个很新鲜的小蘑菇,一直没有自己的那种前程,所以最后,皮德一个人就开始去航海,去印度去远行,一直过了30多年。
你看达洛卫夫人,那一次,她举行一个沙龙聚会,彼德正好回伦敦,正好来看她,他们两个人的相见,曾经的恋人,3今多年以后见面,克拉丽莎就特别,特别地想知道他怎么生活的 。皮德一边坐下来坐在沙发上,手里面拿着一个折刀,就是到处旅行的人养成漂泊一个习惯,克丽莎一看他这个样子,心里面就觉得幸好当年没嫁给他,他这个流浪汉的气质,客人都走光了,她自己把一盏盏灯都关掉的时候。她才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就像一个骷髅,不断地被时光的虫所吞噬,一天都差不多,她觉得当年如果是嫁给了彼德,那生活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那个世界的打开,这就是不一样的部分。我们说为什么前任会出现,大部分发生在蘑菇时期,这个时期彼此需要特别大的支持,特别大的相互力量的输送。但是这个时候又特别地不明白,特所以这个时候就会产生那么多的间题。
Part 6 :珍惜前任才会遇到更好的现任
所以我们最后可以说,在前任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要把它作为一个负能量存在。它是你生命中特别宝贵的一段,特别值得珍惜的一种存在,你只有珍惜前任,你才能相遇更好的现任。这是一个人生生命,不断向上发展的一个必然,它是一个向前走的,人生不断地自己获得新生的这样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种我们自己的抉择。(ps:我觉得这里的前任应该是真正意义上曾经相爱的爱人 并非是欺骗感情 动机不纯的错爱)
一页台北 (2010)6.6
2010 / 中国台湾 美国 / 喜剧 爱情 / 陈骏霖 / 郭采洁 姚淳耀
所以我们看台湾电影,《一页台北》的时候。那里面的小凯,他的女友去巴黎,去法国巴黎留学去了。小凯的父母是个开小餐馆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夫妻店。所以他自己的身份跟女友的身份立刻就拉开了差距。但是小凯为了追上女友的前进,所以他干活完了就跑到书店,就是诚品书店的分店。跑到那里去看什么呢,看法语书,他一定要抓紧学法语,将来跟女友之间,有这种语言的能力,以后到法国去也可以有生活的能力。结果那个女友在那边,我们知道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单纯地怪那个女友,最后女友跟他越来越生疏了。
因为我们知道时间,和空间的分离那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分离是有一个过程的。比如说一对恋人刚分成两地的时候,特别难过。因为原来两个人也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细节。现在突然没有了,一切变得空荡荡,然后自己一个人吃饭不行了,干什么都不知道,形形色色都不适应。
这样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渐渐地自己习惯了。我会做点吃的,听听音乐,看看展览,出去看个电影。逐渐那些时间就开始就从空白里面开始活起来了。过上个半年吧,逐渐觉得一个人好像过得也还可以。再过一段时间一个人挺适应了,对彼此的需求就没有了。特别是新的环境里面,就会遇到新的人,就会有种各样的事。
《一页台北》里面,女朋友跑到法国去了,小凯在这努力,但这种努力是多么地绝望。电话打起来,原来还打打电话,后来电话打起来没两句话就没话说了。每次打完电话都是,打电话的时候语调都特别地深情,但是放下电话就很绝望。躺在床上,小凯就默默无语,无依无靠。所以后来在诚品书店,一下子遇到Susie,一个店员,女孩子特别单纯,业余时间在学跳舞。所以她看到小凯在这里,很少见到一个青年,这么一个小伙子坐在书店里面,坐在地板上,靠在书架那里,拿着本法语在学。她一看到他学法语,这么一个年轻人,一下子觉得很吸引人,后来两下一聊。后来她说你为什么学法语,他说我的女朋友在法国,这让Susie心里一凉,原来这么回事,嘴上说"哎呀,好浪漫,”,因为女孩子都会这样,其实心里很伤心了。但是嘴上还夸奖你一下。小凯经常去书店,最后又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因为小凯要去法国要借钱,后来跟黑社会头子借钱,结果产生了一大堆问题,产生了一大堆风险,两个人一起经历了。
到最后,电影快结束了,终于,小凯按照约定要去法国,见女朋友,但他心里已经知道不行了,但是还是要去。就是作为一个男孩,怎么对待前任,非常庄重的承诺。原来说要去看她,还是要去。这个Susie其实心里面就越发地,特别地喜欢他的这种单纯,喜欢他的这种坚持。喜欢他这种人的内心的那种朴实。但是她在街头就重演了那一幕,原来是小凯送女友,现在变成了Susie送小凯。两个人望着就默默无语,因为此去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小心跑到法国一下子,两个人一见,说不定那个女友一下子又唤起往日,说不定又好起来了呢。那这对Susie来说,也是一个特别伤心的事情。但是小凯走的时候,也不像那种不负责任的男孩,隔着车窗说“放心,我还回来",那个就很庸俗了。但是小凯一句话也不说,就默默地看了她。
车就走了,后来那个镜头就非常好,Susie回到自己的住处,一个人孤零零的,然后倒了一杯水给自己,默默地走到窗前,外面的台北,一片寂静。镜头一转过,若干日子,Susie在那理书,忽然看见,小凯当年经常看的那个法语。它的主题音乐响起来,心里面的那一种又怀念,但是又伤感,因为一直没回来。这个时候镜头一转,小凯出现了,如果我来拍的话,我很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卡''停住。他在那里,Susie不知道回来没有。
但是我们中国电影都有一个特点,一定要给人温馨的希望。所以小凯出现了,他从书架的那一头远远看着Susie,叫了Susie—声。结果Susie没听到,推着往前走,又走过一个书架,所以你看那个小凯又过一个书架,再叫她。Susie—下听到了,回头一看。我觉得拍得也很好,它不是说喜出望外,不是的。心里是非常高兴的,但是脸色是非常生气的。看了他一眼,然后继续推车自己走。把小凯急得一下不知道怎么回事,再叫她。然后那个Susie憋不住地笑。小凯对前任那么珍惜,那么珍惜。对他来说是那么艰难的一个心路历程,但是他保持了自己的纯度,所以后来跟Susie在交往,是跟原来那个女孩子完全不一样的。没有花言巧语,但是都是那种寻常里面,把整个心放出来,两个之间的那种深切的互相的关切。
这个电影我觉得在中国电影里面,拍的是相当不错的。知道怎么去面对爱情和一面对自己生活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说,不需要人太成熟,但是只需要人纯净,就能做到。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在前任现任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特别特别地去用心,特别特别地去打开的这些部分。
04孤独 创伤
现代主义为什么比较颂孤独,因为19世纪工业化,发展的高峰期以后,大工业的出现,大众文化的出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失去了原来的那种非常清新的原创。那么流行的东西,那种普遍化的东西,中庸的东西多起来了。所以艺术就想追求自己的一种个性特别性,创造性。对大众文化社会文化就有排斥,这时候就特别强调一种个性。
那么文学里面艺术里面,对于孤独来讲,孤独变成一个正面的东西。一个人孤独说明他没有同流合污,说明他很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是如果在古典时期,像希腊时期就特别排斥孤独。因为希腊人喜欢社交,喜欢阳光喜欢沙滩,喜欢交友。这样的话,孤独就变成一个流离失所的象征。所以古典时期,向来是排斥孤独的。现代主义时期又对会孤独有很高的一个价值判断。
我们原来都是家族社会,所以我们是不喜欢孤独。我们的定义里面,就把自己定义成一个群体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友谊中的人。人的角色都是跟别人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我们今天中国原有的一个惯性。对中国人来说,各种孤独,我们都要品尝,孤独的体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一个人用什么生活支撑自己,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就是用什么东西来相伴人生。所以在现代社会里面,一个人的专注就特别地重要。这个不是说事业多好,不是说钱多少,而是说你真心热爱的东西。
因为有时候我们把爱只定义在一个人身上,那么一旦跟人的情感断裂,你就会陷入特别大的孤独里面去。
但如果说你还有一个热爱的事情。那么这时候,也可能你就会从这个事情本身获取力量。因为事情不是抽象的。
但是终究我们说,无论什么东西都不能替代人的这种爱情,替代情感。因为它构造出一个生命来,构造出一种生活的完整性。
所以失恋在我们当代社会里面是最苍茫的孤独。这种孤独要靠什么来去打破,靠什么去渡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人生考验。
托斯卡纳艳阳下 (2003)8.1
2003 / 美国 意大利 / 喜剧 剧情 爱情 / 奥黛丽·威尔斯 / 戴安·琳恩 吴珊卓
托斯卡纳艳阳下8.2
[美] 弗朗西斯·梅斯 / 2010 / 南海出版公司
我们看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一个女作家,正在庆祝她的一本书出版,忽然律师来找她,是她丈夫找的律师,跟她离婚。丈夫有个理由,就是说妻子向来写作收入高,他丈夫是一个收人比她低得多的人,所以她就要求在离婚的时候,房子归他丈夫,大部分钱也归他丈夫。就这一个女性,弗朗西斯,幸福感特别爆棚的人,一下子变成一个特别孤独的悲哀的人。她没处可去了,结果只好去那个很廉价的单身公寓。这种公寓号称"离婚公寓",都是离了婚以后没处去的人,到那儿去住。弗朗西斯去了以后,第一天晚上摊开那个东西,准备看看书,隔壁的房间隔音非常不好。一个男人在那里一会儿,哭一会儿哭,弗朗西斯被他弄得很烦。后来敲墙壁,让他不要哭,对方一会儿又哭起来,对方最后说,你有没有空过来喝一杯。按理说一个女性,一个陌生男人隔着个墙,又是这样的环境,应该断然拒绝,但是弗朗西斯就会说,下次吧。这个话把弗朗西斯自己都吓了一跳。
人在孤独中会做出种种想不到的,自己不可控的一种变化。
由于一个闺密的赠票,参加一个同性恋者的旅行团,到意大利去。她拒绝了,因为那是同性恋群体,她不愿意去。而这个时候她发现,如果自己再不去打开一个新的生活面,那么自己可能就不可遏制地会发生种种最不愿意见到的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后来她就去了,在托斯卡纳这个地方,这是意大利南部特别漂亮的地方,种植葡萄园特别多的地方,古代的生活保留得特别完整的地方。
她忽然看到一个古老的房子,一下子发现自己很爱。然后她可以在这个房子里重新开始人生。最后买下这个房子,开始一个人打理。后来也请了波兰的一个施工队,四个人来帮她做装修等等。这样一个人,她是通过自己来重建一种新的生活。
女作家伍尔夫说过说,女人就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还有一点点钱。当然说得比较客气,后来我仔细看了一下资料,伍尔夫所说的那一点点钱,还不是一点点钱。她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人家问她,说一个女性应该要多少钱,结果她说500英镑。500英镑。我一看那个数字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英国工人当时一个月才十几英镑。她一个女性作家要有自己的生活,要有一个房间不说,还要500英镑一年,这就是很豪华的一个要求。
但弗朗西斯来到这里,从一个破房子开始,然后一点点重建生活。她那种孤独,夜里面一个人无所倾诉,下大暴雨,老鹰飞进房子里来。一个人很恐惧,那种紧张,都不适应,但是慢慢地一点点地跨越过去。
每个人都会经过一个隧道阶段,孤独就是你的隧道阶段。你能不能把它挖通,你能不能把它走通。你走通过一次隧道以后,你以后再面临着新的生活的黑暗区的时候,你心里面就有一种力量去穿越它。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恋造成的这种孤独,它给人带来的唤起,给人带来的那种生活的那种锐气,生活的那种追寻的力量,它其实是非常大的。没有失恋的孤独的话,人永远不可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这是在情感里面,跟孤独最有联系的。在失恋这个层面上。
Part 2 : 从爱转变出来的恨很黑暗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说,孤独它也造成一些创伤,特别是失恋的创伤。它有时候会焕发出来一种很黑暗的情绪。我们小说里面经常会有从爱到恨的。本来是一个红色的热烈的情感,转变成黑不见底的那种仇恨。人就在这个过程里面败坏了,变得残酷。
为什么残酷呢,因为残酷有理由。
因为你负我,所以我要报复你,我要报复你,就冲破一切道德,冲破一切规范,我做什么事都是合理的,所以就获得了这么一种表面上,好像是非常可解释的这样一种巨大的沉沦。这是人生特别需要警惕的方面。
老妇还乡9.2
[瑞士] 迪伦马特 / 2002 / 外国文学出版社
瑞士作家迪伦马特,他写的《老妇还乡》,你看着就觉得特别地残酷。那个62岁的克莱安,她回到故乡的小城。这个小城原来还可以,但是后来越来越破败。这个富婆回来以后,她宣布,要给这个小城10亿美元,振兴小城。这个小城的市长知道以后,都到车站来迎接她,人山人海,大家都特别地期盼她拿出这10亿来。没想到她提出个条件,就是要把镇里的两个老头子抓起来,要判死刑。为什么呢,就是她年轻的时候的恋人,后来怀孕了,在当地的传统里面是大逆不道。结果那个男孩子,为了逃避大家的惩罚,他就说是克莱安勾引他,他自己经不住她的勾引,后才有了这个事情。这下子全城的怒气都冲向克莱安,所以克莱安最后就逃出这个小城,她后来跑到希腊那边,后来认识了一个船王,跟船王结了婚,就变成大富婆。现在她老年回来,回来以后她提出来,因为当年,她原来的恋人说是她勾引他。然后另外一个青年,跟那个男孩子是特别好的铁哥们,他出来作证,说他亲眼看到克莱安怎么勾引他。这家伙让克莱安的命运发生了大的突转。所以克莱安最后就坚决要求,说我10亿美元拿出来,前提条件就是把那两个人要杀掉。全城一听,坚决不同意,哪能用钱来换良心呢。
其实这些城里的人也很可笑,因为当年那个判决,还拿到法庭上去判决,法庭上的人颠倒黑白,把克莱安给赶跑了,给她一个罪名。全城的人表面上维护正义,实际上也是乌合之众。所以克莱安也就很有理由跟他们对峙,后来克莱安也不着急,既然你们不同意,我就在这住下,天天很优哉游哉地在城里转。那两个老人,有时候在街上走一走,大家纷纷上去跟他们握手,说你们俩放心,我们坚决地怎么怎么样。那两个人听着简直是热泪盈眶,特别地有信心。
但是过了十几天以后,克莱安整天在城里转悠,人家一看,10亿美元在她身上,就是拿不出来,就是因为那两个臭老头子。大家的心情慢慢就变化。最后,大家觉得这两个老头也太不知趣了,自己上吊算了,还在这里活着。
老人出来散步,发现大家眼光在变,越来越惊恐,终于有一天决定逃走。到了火车站,发现全城的人都来送行,各个的眼光盯着他俩。因为克莱安说清楚了,如果逃掉了,10亿美元也没有。所以大家的眼光,那两个人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胆敢踏上火车立刻打成肉酱,所以两个人只好又回里去了。最后终于熬不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两个老人干脆自动走出来,到了城市的广场。周边的人群越来越多,大家围起来。结果两个大力士站出来,一人掐着一个老人的脖子,给他掐死了。死之后,旁边本城最权威的医生,来签署诊断意见,某某某因为心脏病突然爆发死亡。然后克莱安一看,好了,10亿美元拿出来了。
然后宣布,带上她当年恋人的尸体离开。她心里面还是很爱他,所以带上他的尸体,坐上火车走了。
这里面爱恨黑白,都是很害人的,非常恐怖。但是一切进程好像顺其自然。所以说从爱里面转换出的恨不加控制,没有对它的认识,它就会在表面的合理性里面蜕变出巨大的罪恶。所以这也是孤独和创伤里面,我们需要特别去管理的部分,需要特别去洞察的部分。
很多人陷在情绪里面一发不可收拾,人性深处埋藏着大量的恶,一旦它获得了正当性,它的释放获得了正当性。它就会以百分之百的强度释放出来。在爱情里面,有时候人会变得很恶劣。从我们人性来说,它就有这么一个崩溃。
Part 3 : 创伤不能靠爱情来治愈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心里去投入爱情,是为什么投入呢。是因为心里有创伤,从小的生活,包括自己的家庭,或者自己的求学过程,或者自己在社会的遭遇,有很多创伤。对自己的价值毫无信心,对自己的生命,也是感觉到无前景。
爱情本身就承担了一个对人的肯定的作用。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焦虑。在现代社会生活里面,爱情就变成了对身份的一个证明。
但是另外一种创伤是潜在的,比如说你原生家庭里面缺乏一种爱,或者说你的生活里面潜藏着某种东西,甚至对你来说有种原罪感,你都想通过爱情的美好,来给它获得另外一种生存。所以这个时候,爱情它就被扭曲了,它本身的特性也就变化了。
暗夜行路8.1
[日] 志贺直哉 / 2017 / 海南出版社
最近又重新出版了志贺直哉的小说《暗夜行路》。这个小说里面写的谦作这个年轻人,他发现了其实自己是谁。自己实际上是祖父和他的妈妈生下来的孩子。他本来喜欢另外一个亲戚,有点亲戚关系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