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嘉年华》?

  2017年11月24日上映的电影《嘉年华》有什么可看之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嘉年华 (豆瓣)

  今天《嘉年华》上映,排片只有1.3%,刚好又发生了那件事,这显得有点儿讽刺。我首先要在此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去关注这部电影背后的社会问题,去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背后的弱势人群。

  《嘉年华》是文晏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这位看上去十二分温婉的女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拍摄水准。(我采访文晏导演时,发现她说话非常温柔,但内心特别强大)

  全片的节奏保持的极好,镜头克制而又不失感染力,诸多细节,如那座梦露的雕像,都能让人感受到文晏导演的才华。

  影片入围了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拿到了金马奖三项重要提名,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文淇只有14岁,就凭借本片提名了金马影后。同时,她也因为在《血观音》中的出色表演提名了最佳女配角。

  真是不得了。

  《嘉年华》聚焦的题材,是儿童性侵。

  这个题材大家并不陌生。

  韩国电影《熔炉》和《素媛》,讲述的都是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侧重点不同,但都引发了很大的反响。

  尤其是《熔炉》,这部电影促成了韩国国会对于性暴力犯罪处罚方面的法律修订,因此也被称之为“改变国家的电影”。

  在各大网站关于熔炉的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语句:

  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中国人拍出来了。

  中国人敢拍,也能拍好。

  如果非要把《嘉年华》拿来和《熔炉》、《素媛》这样的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然,虽然题材相似,但这几部电影的切入点各不相同。

  而《嘉年华》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切入点的选择独到而精准。

  《熔炉》讲述儿童在校园中被性侵的故事,视角来自孔侑饰演的那位善良正直的老师。《素媛》则通过被性侵儿童父母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

  这两种视角,都足够直观。直观地展现出了性侵者的禽兽不如,也直观地展现出性侵发生后维权的不易与家庭所受到的创伤。

  《嘉年华》则把视角放在了旁观者和亲历者的身上。

  这部电影的第一主角小米,是性侵事件的目击者。

  在海边度假酒店打杂的小米,替前台值班,她看到一个成年男子带着两个小女孩到酒店开房,更目睹了这个成年男子冲进了两个小女孩的房间。

  事件发生后,警方到酒店调查。小米为了自己的工作,什么都没有说。

  小女孩的律师来找她问询,她更是向对方要钱才肯透露信息。

  通过小米的视角,导演冷冷地带着我们看到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告诉我们讨回公道的背后,是如此复杂。

  而这部电影的第二主角小文,则是性侵事件的亲历者。

  12岁的小文有着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她则和母亲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她觉得母亲并不关心她,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亲情。

  透过小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性侵这件事对于孩子的伤害,更是事件发生后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后续的影响。

  这两个视角,一个疏离,一个贴近。一边是冷冷地叙述着事件背后的阴暗,一边是极具感染力地讲述着孩子自己对于事件的反应。

  一冷一热,整个性侵事件的全貌就出来了。

  在当天的映后交流中导演文晏也说:

  “我想展现的不是性侵的暴力,而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社会的反应。”

  展现暴力,可以让观者愤慨。

  但愤慨完了之后呢?

  对于性侵这件事,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性侵之外的事情。

  展现暴力只是二次伤害,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如何避免伤害。

  我们不只需要知道禽兽做了什么,更需要知道当事情发生后,我们需要怎样去做。

  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社会究竟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文晏导演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找到了如何将这些性侵之外的事情展现出来的突破口。

  在《嘉年华》里,有懵懂的孩子,有在底层挣扎的少女,有为性侵儿童维权十多年的律师,有反应不太相同的受害儿童父母,有收受贿赂不作为的警察,也有为了私利当众作假的医生。

  这些人组成了这个社会。

  文晏导演用自己的镜头,剥开了这个社会。

  我在观影时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明明是很残酷的一部电影,为什么片名要叫做《嘉年华》呢?

  文晏导演说:“这个社会时如此浮躁,是如此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在浮躁和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

  她要拍的,正是嘉年华背后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影片中小米这个人物。

  导演用小米这个角色,不只带出了性侵背后的一系列人和事,更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了整个女性群体的身上。

  小米不到16岁,是黑户,在酒店打工。

  为什么是黑户?因为她是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的。

  逃出来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大概猜得到。

  因为被动地卷进了这起性侵事件,小米丢掉了工作,想要继续留在那里的小米决定走向堕落,出卖肉体为生,但最终,她还是毅然离开,骑着摩托车驶向了远方。

  小米骑着摩托行驶在公路上的镜头,有点儿像《四百击》,极具力量感。

  这是影片的结局,也是影片的高潮。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篇《娜拉走后怎样》。

  在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世家》中,女主角娜拉像是丈夫的傀儡,失去了灵魂,在觉悟后她最终选择离家而去。

  于是,鲁迅先生发问:

  娜拉走后会怎样呢?

  他的结论是:

  不是回来,就是堕落。

  他的理由是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女性得不到和男星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就得不到经济权,而她也已经适应了在家庭中的生活,所以决计在社会中生活不下去。

  鲁迅先生指出要想让“娜拉”走后不回去也不堕落,需要整个社会发生改变。

  他延伸到中国,说: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

  这是他那个时代的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就女性而言,人口拐卖、胁迫卖淫、性侵、家庭暴力等等问题,依然是严重的威胁。

  所以在看到小米骑着摩托车驰向远方的样子,我会想问:

  小米走后怎么办?

  她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她甚至不如娜拉,因为她没有“回去”这一选项。

  也许她不会堕落,但她一定会在底层挣扎,因为她没受过同龄人受到的教育,她没有家庭关系的帮助,所以她的生活一定不会轻松。

  影片最后那一幕,色彩明亮,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这也许正是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嘉年华》的故事,关注的是性侵,更是女性的生存现状。

  在平遥电影展观影现场有人问导演文晏:

  “你觉得现在女性还是弱势群体吗?”

  文晏的回答似乎并不直接,我记住了其中一句话:“中国社会很复杂。”

  对着,中国社会很复杂。

  改变,并没有那样彻底。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独立女性在事业上出类拔萃,在各个领域闪耀着自己的风采。

  但与此同时,在大山深处,在某个宾馆的某个房间,也有着一些女性正遭受着不公。

  想到影片里酒店前台那句“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我心里就忍不住发颤。

  这些镜头的背面,才更应该被我们所关注。

  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一定是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者追求的不该是女性处处凌驾于男性之上,不该是双标地去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而是应该真切地将目光投射到那些弱势群体身上。

  哪里有不公,哪有就需要保护。

  比如那些被性侵的儿童。

  在《嘉年华》中,性侵者想要用金钱息事宁人,被性侵儿童小文的父亲问了句:

  “那公道呢?”

  这句话的语气并不坚决,甚至有些无力,但却让人窒息。

  公道,本该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规则。

  我们也许不知道究竟什么事情是对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一定是错误的。

  比如那些性侵儿童的人,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但事实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

  公众甚至不会知道。

  红黄蓝被曝出来了,那更多的青蓝紫呢?

  这时候,就需要媒体。

  电影是艺术,也是媒介。

  《嘉年华》这样的电影,不只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放大镜,将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社会一角放大,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放大,《嘉年华》才充满了力量。

  这种力量的存在,也是我们热爱电影的原因之一。

  11.25日

  金马奖最佳导演,文晏,恭喜!

  都说《嘉年华》是中国的《熔炉》

  我真没敢抱那么大的期望

  我希望《嘉年华》即使带不来“熔炉法”

  也别落得个《闯入者》的下场

  《大护法》给你上了你不看

  《嘉年华》给你上了你还不看

  那么以后就别动不动把锅甩给广电了好吧

  更新,这个片子昨天上映,今天中午12点前的票房统计是:

  谢谢大家的点赞,谢谢对这部片子的关注,在评论和这个问题下面看到有些人在问哪里可以看到这个片子,本来在这篇文章下面有我们建的一个嘉年华观影分享交流群,因为觉得从知乎到微信太麻烦了这部分就去掉了。

  在群里有很多城市的观众反映说这部影片的排片量很少看不到很心急,因为之前我们做过《生门》的放映,所以希望我们能组织一些全国的放映,和影院沟通一下。

  特别巧的是在我们和片方沟通的时候,之前做《生门》放映的【大象点映】(一个可以通过个人的力量发动群众发动排片的平台 )找我们要我们来做《嘉年华》的线上点映共同发起方,我觉得这样非常好,非常省时省力(当然如果你身边的电影院有排片,完全可以直接其在购票app上买票)

  现在大家就可以在大象点映 的平台上聚集身边的人去看这部片子了,当然我们也在大象上发起了一些城市的观影活动供给我们粉丝内部去交流分享的 。

  【以下是原答案】

  有一个好消息就是

  大约两个月之前,就有一部影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很多人说它是中国版的《熔炉》。

  不过我认为用《熔炉》来比喻这部片子并不是非常贴切,因为它不像熔炉那么煽情,而是用克制冷静的写实风格刻画了女童被性侵的事件及其所处的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

  这部片子我们已经看了好几遍,回来以后也讨论了很久,都肯定它的价值和态度,但并不确定它能像《熔炉》一样引发现实层面的改变。

  

  电影《熔炉》剧照

  我们总觉得电影里面发生的事情离我们很远,然而就在今天下午曝出的北京XXX幼儿园虐童新闻(有严重的猥亵情节)一再刺激我们的底线。

  

  当再一次看到针对孩子的群体性恶性性侵害事件,我知道了,担心一部电影能否推动社会变革其实没那么多意义,因为现实永远都比电影更残酷。

  这部电影叫《嘉年华》,11月24日全国公映。

  02

  嘉年华这个名字,乍一听完全不会和女童性侵联系到一起。

  对此,导演文晏解释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像是嘉年华似的时代,天天都是喧嚣,过得像过山车一样的。每个人都在奔忙,于是有些事情也就在大家奔流的脚边发生了,但是每个人都只顾着朝前跑,没有人为此停下来。”

  

  电影《嘉年华》剧照

  《嘉年华》里,有两个12岁女生被性侵,小文和新新。

  小文,事发当天没有在家睡觉,但她的家人完全没有发现,因为妈妈忙着跳舞去了,而爸爸“根本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新新,性侵他们的正是新新的“干爹”,而这个干爹,是新新父亲为了自己的“事业”让女儿去认的某商会会长...性侵事件发生后,新新父母也愿意接受“干爹”提出的交易:由干爹承担两位女生的学费+每人一部iphone手机,条件是父母们答应不予追究。

  

  发生性侵事件的宾馆,老板为了不给自己惹事,扣下了关键的视频证据;

  而警察队长迫于势力也不想好好破案,找到小文爸爸的上司间接施压;

  警方甚至串通医院医生作伪证,声称小文她们没有被性侵,还召开了记者会...

  

  耿乐和刘威葳饰演小文的父母。耿乐在采访时说:“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容易,每个人从一个小朋友变成一个成年人都要经历很多风风雨雨。”

  电影里刻画的成人世界是黑暗的:当孩子遭受到的欺凌无疑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身边大人的态度,他们的妥协、责骂、拒绝,让孩子更感孤立无援。

  导演文晏说:“我这个片子中,性侵是故事的一个起点,但不是一个终点。我觉得整个社会都在失职,他们是一整个链条,哪怕任何一个链条中有人做到了他该做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有可能被停止、被禁止,这些孩子们就能得到保护。”

  “而事实上,我们整个链条都是缺失的,所以这样的事情才会不断地在发生,才会不断地被重复,然后得不到一个很圆满的解决,我想这是整个社会机制呈现出来的形态。所以我的终点没有放在案件上面,而是放在女孩如何面对、如何成长上面。”

  

  导演借史可饰演的律师在电影中说:“这类案件需要做!”

  《嘉年华》中,史可饰演的律师可能是电影中唯一光明的成年人的角色,她一直努力保护着小文,努力想办法找出真相,给小文她们以公道,将性侵害者绳之以法。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警察队长再次将小文叫去问询(其实是想诱导供述),律师当场质问警察:“不是已经问过了吗?为什么还要再问?”后来,也是她悄悄脱下衣服裹住躲在小房间里哭泣的小文,将可怜的孩子从警察局偷偷带走。

  可以说,除了律师和小文的爸爸,影片中其他成年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两位受害女生的二次伤害。

  对性侵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中,最常见的是“荡妇羞辱”,也就是所谓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定是受害者做错了什么,才会招致伤害。

  就像电影里,第一次直接拍摄到小文受到身体伤害,不是性侵害,而是她妈妈在医院走廊上给她的那个耳光。这位有点神经质的母亲,还在情绪崩溃时拉扯小文衣柜里的衣服,骂道:“我让你穿这些不三不四的”。

  最后,母亲把小文拖到厕所亲自剪去了她的长头发。

  

  03

  《嘉年华》中,出事旅馆外的海边有一个巨大的梦露裙摆飞舞的雕像,梦露也成为电影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隐喻。

  

  电影海报中也有梦露裙子的形象

  对此,导演解释说:“梦露的形象在过去六十年以来,不止是西方世界,是世界上最标志性的女性被固化的形象。我在写剧本的时候,看到南方一个小城市盖了一座号称世界上最高的梦露,有8.8米,但过了一个月就被拆掉了,原因是因为那个裙子飞得太高了。”

  “当时我就觉得:一个受到侵害的女孩子,很多人会觉得她有一定的问题别人才会伤害她,为什么不伤害别人呢?大家会把这个责任放到这个孩子的身上,放到女性的身上,就像觉得是雕塑本身有问题(所以要撤走),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

  片子中还有另外一位非常关键的女性形象:小米,整个性侵事件关键证据的来源。

  小米在两个女生被性侵的旅馆打工,两个女生被性侵的当晚,小米用手机录下了“干爹”强行进入女孩房间的监控视频。

  起先,她不肯把证据交给律师,史可饰演的律师说:“你也是个女孩子,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像她们一样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小米当时回答:“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电影《嘉年华》剧照

  连身份证都没有的小米十几岁就从家里逃出来,辗转流离,被欺负被欺骗,在成年人社会,她遇到的,是繁重的劳动,低廉的工资,动辄的虐待,虎视眈眈的窥伺,随时的蚕食...

  在漂泊中缺失关心和帮助的小米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

  但即使她表现出超出自己年龄许多的圆滑,但她仍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不掉入成人世界的陷阱。

  影片最后给了小米一个比较开放和有希望的未来,但现实中更多的“小米”被迫选择了沉沦。

  你们看片子的时候就会发现,小米深处的环境是如何不遗余力得把她拉向深渊。

  

  04

  其实,《嘉年华》让人惊喜的不仅仅是它的题材和故事,几位小演员的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尤其是饰演小文和小米的周美君和文淇。其中,小文的饰演者周美君,导演文晏为了保护她一直都没有给她剧本:“她不知道,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没法让她去理解,在她的年龄,没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这个事情。”

  

  左为周美君,饰受侵害女生之一小文

  甚至扮演小米的文淇也只给了一半的剧本,“只给了她那边的剧本,小文这边的剧本没有给了,主要是讲她是流浪打工,她每天打工,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赚钱。”

  在影片拍摄时,文淇只有十三岁,但要饰演的是一个实际年龄十五岁谎称自己十八岁的打工少女,片中她的表演毫无违和感,所以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就是给她的。

  

  文淇,饰旅馆打工女生

  目前,《嘉年华》已经获得了多个奖项及提名: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金狮奖提名;在即将颁奖的第54届金马奖获“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三项提名;在今年平遥国际电影节获得“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观众票选荣誉特别表扬”奖项以及“影展之最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

  05

  2014年左右,一桩关于女童性侵新闻触动了本片导演文晏。她决定,身为女性,要为女性说点什么(性暴力受害者大部分为女性)。

  

  文晏,先后担任电影《夜车》、《牛郎织女》、《春梦》、《白日焰火》的制片人,2013年,编剧并导演了处女作《水印街》,《嘉年华》是她的第二部编剧、导演作品。

  虽然导演没有明确指出触动她的是哪个新闻,但影片的人物设定会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海南万宁校长开房案(海南万宁第二小学校长和一政府职员带6名六年级小学女生开房)。

  这个案件作为近几年来最为轰动的恶性儿童性侵案,在当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在2016年的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的纪录片单元,有一部来自中国的纪录片《海南之后》,记录的就是本案。

  

  其实,只要稍微花时间去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国内针对女性和儿童的性暴力事件并不少见。

  继海南万宁校长带学生开房案之后,国内媒体持续曝光了全国各地多起儿童性侵案。据不完全统计,13-15年三年间,全国各地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共968起,受害儿童超过1790人。

  

  

  

  

  然而很多儿童性侵事件,在网络上短期发酵又迅速被遗忘,比如“豆瓣网友爆料许豪杰恋童癖”。

  《嘉年华》这样的一部影片,在这个时间的上映,是否能够唤起我们对儿童性侵事件真正的反思呢?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谢飞导演就这样称赞道:“确实不虚其名,是我看到的最佳国产电影。导演掌控剧情、人物准确,节奏恰当,手法简洁,内容丰富,扎实。”

  也同时提出了改进意见:“缺点在于主角的精神、人性方面还欠更丰富、深层的开掘,使作品的格局没有得到可能的提升。”

  确实,影片中的很多东西还可以再讲得更深入,对社会现实的描述也可以更大胆,让人物更加复杂。

  虽然有浅尝辄止之感,但我们也应该理解导演的无奈:

  比如当被问:“过审有没有被要求删减?”

  文晏回答说:“这个基本上是符合我初衷的。”

  最后,想把采访文晏导演时她说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就是这种麻木让我觉得非常过不去,我们怎么可以对这样的女孩子的遭遇,或者对这样的事情麻木了呢?这个是我自己无论如何过不去的一件事情,不仅我要讲这样的故事,而且我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在这个影片中去检验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责任。”

  我们每个旁观者,也都是有责任的。

  所以,当一件事故发生后,旁观者(每个人)都应该记住,我们不需要完美受害者,因为没有谁能全知全能预测到危险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可能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意识到“他人的伤痛,与我有关”,才是人类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共情。

  

  感受就是,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有意义,对于人们理解性侵这件事。

  性侵是怎么发生的?

  永远有人想象是一个衣着暴露的女人在月黑风高时独自走进危险地带,就仿佛出门完全不带脑子。然后来告诉别人君子不立危墙。可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熟人性侵的普遍性,对于儿童来说更甚。

  微博上的女王C-cup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未成年人被性侵的问卷调查,不过这个问卷是让成年人来回忆自己过去的遭遇。在她发布的结果里,绝大多数被性侵的未成年人,向他们伸出魔爪的都是生活圈子里的熟人。

  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小新和小文不知道这个“干爹”会对她们做什么,小新的爸爸妈妈也不会防范孩子的“干爹”,于是给了熟人可乘之机。

  四年前我在知乎写过一个有关强奸的答案,其中提到一个被熟人持续强奸乃至流产的女孩。当时犹豫了很久没有写详细只说个大概,实际上,强奸那个女孩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生父亲。

  当孩子们无力自保,甚至就生活在危险之中时,他们如何才能“不立危墙之下”?

  性侵发生后孩子会怎样做?

  在女王C-cup的调查问卷里,绝大多数被性侵的孩子都没有及时告诉家人。而不告诉家长的原因,一是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二是隐约感觉这是不好的事,怕家长责怪自己。

  电影里,在事情暴露后,小文的妈妈先是打了她一巴掌,这一巴掌对小文来说相当于给这件事“定性”,你错了。后来又去撕衣柜里小文的裙子,说她穿得不三不四,加重孩子的负罪感。最后说小文披头散发不像样子,硬是拖到卫生间给她剪了头发......当然,值得称道的是,妈妈给小文找了律师。

  小文妈妈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伤害,但她的反应可能也是不少家长的真实写照,心疼夹杂着愤怒又带着对孩子的嫌恶,这大概是传统贞操观带来的矛盾。

  可是,如果家长对孩子没有信任和支持,他们又怎么敢对家长毫无保留?

  旁人如何对待被性侵者?

  性侵的确是恶性伤害,但未必一定会毁了一个人。很多时候,是旁人的指指点点侮辱歧视二次伤害在摧毁受害者。

  电影里警察对12岁的小文反复刁难,说些阴阳怪气的话,毫无疑问是对她的二次伤害。记得知乎有一位答主写过自己被性侵然后报案的经历,在公安局里每一次详细描述都很难受,而警察也会丝毫不在意当事人隐私地大喊“那个被xx的又来了”,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很难坚持下去。

  电影里小新的爸爸劝说小文的爸爸私了时,理由之一就是,刘会长被关几年出来一切照旧,而他们的孩子却要永远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里。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我们社会对被性侵的受害者真的太不友好。

  几年前,有个在校园里被强奸然后耽误了期末考试的大学女生来提问,答案区大部分人的态度是谁叫你自己不小心、学校没有义务帮你做什么、你是不是撒谎骗保研......虽然后来有些支持鼓励题主以及出主意的答案,但最后题主还是说都是自己的错,然后弃题走了。

  对于一个并没打算永远沉浸在受害者情绪里的人,当她试着走出来时,却被看客们又推回深渊。所以,性侵的问题仅仅在于施加伤害的恶魔吗?如果社会容不下这些“有污点”的受害者,就算把所有犯罪嫌疑人都判死刑又有什么用呢?

  关注性侵还是猎奇?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儿童被性侵的故事,它更是在反思这个问题以及相关的种种问题,这可能也是人们所需要的。

  如果每次出现问题,大家都来发表一通情绪,然后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那我们不过是在重复情绪,久而久之,可能连情绪也不再波动,那才是悲哀。

  因为电影放弃了对激动情绪的表达,放弃了对恶行的描述和刻画,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呈现和反思这个社会问题上,所以它的克制显得尤为可贵。

  对于两个小女孩被性侵这件事,影片开头非常“言简意赅”地用监控里刘会长进入女孩房间、第二早晨女孩光着脚失魂落魄地走出房间就表达完了。

  而知乎上,有过三次关于儿童被性侵的火爆话题,是以猎奇和制造热点蹭热点的姿态出现的。

  第一次,赵某某,发布专栏文章声称揭露儿童被性侵问题,却使用大量刺激挑逗性质的语句、照片、视频等,对儿童被性侵的过程做完全不必要的详细展示,最后严厉谴责禽兽。如果看过古代艳情小说,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不就是写一大本不可描述的故事最后结尾警醒世人戒淫的《肉蒲团》套路吗?

  第二次,忘了名字,写答案声称揭露儿童色情产业,依然是对照片、视频中的儿童做不必要的过度展示,甚至有人评论“硬了”,打着揭露和谴责的旗号涉黄?

  第三次,王某某,这两天幼儿园话题里出现的高赞文章,标题耸人听闻地说是家长“亲手把性侵者的生殖器送进孩子的身体”?作者和看客都很激动,又有几个人意识到,单说标题就看得出作者毫无性教育、性科普的专业素养,更没有基本的新闻伦理,这究竟是在关注性侵问题,还是在蹭热点吸眼球吃人血馒头?

  建议大家去看看电影吧,看它是怎样把一次令孩子痛苦的伤害事件拍得小心、克制,这才是尊重、理解、悲悯。

  对了,电影的英文名叫:

  Angels Wear White

  

  《嘉年华》的导演文晏说:“真正的罪犯,可能是整个社会中,大家的缺失。”

  在虐童新闻发生的同时,关于未成年女孩被性侵的国产电影《嘉年华》今天上映了。

  故事讲的是,在性侵发生后,女孩的父母,警察,医生和整个社会,是如何用不知所措、沉默、回避、搪塞,甚至谎言,把女孩独自推进了黑暗里。电影很克制,没有表现性侵过程的任何细节。

  上午,办公室集体去看了这部电影。从影院走出来,每个人都很沉默。

  沉默并不是因为情节悲惨。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件坏事,所有人都希望这件事“赶紧过去”,好维持生活平静的水面。

  但水面之下又是什么呢?

  安静的、可怕的、假装平静的水面。就是我们的生活。

  这几个故事都是现实的《嘉年华》,而她们被性侵后最想说的话,我们应该听一听。

  1

  @桃子 | 当时 13 岁,现在 20 岁

  我幸运地逃过性侵,却逃不过其他人的眼光

  初中时,我和其他 16 个女生遭到一个近 40 岁中年人的猥亵。16 是警察公布的数字,其实很多人沉默了,没敢站出来。

  后来那个人判了死刑。

  我逃过了强奸,被那人监禁一晚打了几顿。当时觉得是种幸运。

  可事件后,大家觉得我在那男人那儿过了一夜,一定被强奸了,不干净。

  男生在网上问我:听说你不是处女了?

  没有人相信我没被强奸,包括父母。

  第二天回家,爸妈要带我检查身体,我以为他们带我验伤,结果被带到妇科,医生拿了扩阴器。我问了好几遍,为啥来这?这个塑料的东西是什么?我妈不说话。

  见了医生,我妈第一句话就是:能不能检查下她还是不是处女?

  亲戚回去跟孩子讲。妹妹就来问我:“我爸说你那天晚上没回来,是不是,你干嘛去了?”

  过了一个多月,爷爷过生日,全家族的人都去了,我也打算出门。我爸忽然把鞋柜上的东西摔了一地,问我:全家人都知道你这点烂事了,还好意思去?

  后来爸妈不让我碰手机电脑,不让我出门,把我送进全封闭学校。强迫我把头发剪短,禁止和男生说话。《嘉年华》中被妈妈强行剪掉头发的小文

  其实爸妈非常爱我。爸爸放弃了非常重要的生意回来陪我,损失了很多钱。后来公司倒闭了,爸爸一度崩溃,精神抑郁。那段时间全家人都和神经病一样。

  我很内疚,感觉害得爸爸理想破灭。

  第一次当父母,遇到这种事,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需要发泄的窗口。

  其实最大的感受不是痛苦,而是隔膜,被异化的感觉。

  我只希望人们正常对我,不要弄得我很可怜或可恨。

  对孩子的性教育很重要。我会告诉那些小女孩,错的不是你,不要害怕。

  其实痛苦往往不来自于这件事本身,而来自于它发生后。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说是“性侵带来的阴影”,不如说是“性侵后带来的阴影”。

  2

  @树 | 当时 10 岁,现在 21 岁

  10 岁那年被姨夫性侵。这个秘密我守了 8 年。

  离家出走被抓回来,我第一次和爸妈说了(被姨夫性侵)这件事。

  他们第一反应不是震惊,不是难过,也不是心疼。是指责我,干嘛要招惹他?

  在他们看来责任在我,可我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我是个受害者我也很害怕。

  那天我第一次看到我爸哭,心里却装满了冷漠。

  后来爸妈也没什么反应,若无其事继续两家人相处。我现在自己一个人在北京,很少回家。

  其实我也不要求他们和那家撕破脸之类的,我知道成年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顾及的东西很多。

  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正视我受到的伤害。给我点安慰,而不是把责任推给我。什么都别说,抱抱我就好了。

  3

  @红 | 当时 8 岁,现在 31 岁

  小时候被邻居家哥哥长期猥亵。

  长大了我和妈妈说了当年的事。她说:难道给你跪下你才能原谅吗?

  特别特别难过,因为妈妈是我信任的、最亲的人。

  后来和闺蜜聊起来,我们六个女孩子四个都遇到了类似的事,大家都很耻于和大人求助,都在沉默。

  太多人选择沉默了。我孩子三岁,有一天看绘本说,“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说得没问题啊,我妈却跟他说,不能说这个。

  很多人见孩子受到伤害都会疯了一样,但他们平时可能都觉得概率很小,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有个妈妈群,这几天一直讨论幼儿园虐童。讨论完后,很多家长的关注点变成了怎么选幼儿园。而不是性教育和给孩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我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我买了很多安全教育和生理卫生绘本。

  我觉得还蛮任重道远的。

  4

  @三粗 | 当时初中,现在 24 岁

  报警后,警察调笑我的粉色头发

  我的小姨夫对我真的很好,像父亲一样,会给我买衣服也会照顾我生活。

  但初中后,他开始猥亵我。

  我妈侧面警告他也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后来不跟他共处一室。

  我跟我爸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有了很大影响。我爸如果离我稍微近一点我都觉得特别膈应。不会有什么父女之间的亲昵。

  今年八月上旬,我差点被一个人强奸,我报了警。

  在警察局,他却说他是看我喝多了,好心想要送我回家。警察也不太相信我。

  当时我在痛哭流涕,警察打趣说:你这头发可真够亮的,在我们这个片区都找不到第二个了。

  我本科学的是法律,但八月的事后,我现在想做警察。

  学了法律,我感受到它的漏洞,我感受到了不公,可我没有能力去改变法律改变社会,但是我想起码我去当警察,可以帮助个别人,就够了。

  聊到性侵这个话题,人们会本能地抗拒。

  不忍心了解;不知该如何回应;觉得它是偶然的坏事;离自己很远。

  真的不远。而且,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躲避,我们的不当作为,让事情走向更坏。

  我的同事提醒我,不要劝经历过这些事的人“走出来”。

  在性侵这件事上,不存在“走出来”。这句话反倒让人觉得,走不出来是她的错。

  它的确很难走出来。但它可以被战胜。

  我不劝你走出来。但我希望我能有资格对你说: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