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一下中医真的有用吗?
最近看了很多文章,都是说中医治病类似于碰运气,一大堆药其实只有个别成分起作用,而且喝中药患肾病的风险会高。我这个人喝中药,也看西医。不过我有的病确实是喝中药会效果,有的就没效果,所以很好奇,喝中药真的能治病吗?有没有学医学的专业朋友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中医或者西医都行。主要还是想看看西医对现在的中药怎么解读,是伪科学还是真的有用。
先说明下,我不是医学专业的,但本人有过被中医耽误治疗的痛苦经历,故对中医做了较深入的了解和反思,相信我的回答足够专业,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我的答案是:中医基本无用,中医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会回归到替代医学的地位。
主要理由:历史上中医对古人的寿命贡献为零。中医理论很荒谬。日本韩国取缔中医改用西医后,人均寿命一直高于中国人。
以下是八千字余字详文,有赖耐心阅读。
——————————————————————
1.1 辨别中医药效果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推崇中医药,一大理由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另一大理由是神医神药遍地,神奇的传说一个接一个。考虑到中医药的理论依据和用药依据均来自久远的古代,所以从常识和直观判断,如果中医药真如传说中的那么神奇,那么中国古代正常死亡的帝王及王公贵族应该普遍高寿才是。
因为这些帝王及王公贵族,身边围着一堆当时全国最好的御医,吃着最好的原生中草药(没有当代所谓的污染和大棚种植),享受着最充足的食品最好的营养以及最好的保健品。
既然这样,那就全面统计下历代全部正常死亡的帝王及王公贵族的死亡年龄,剔除政权更替、因罪因祸致死等一切非正常因素,分析他们的平均寿命、中位数和年龄段分布。如能对比同时期人口的平均寿命则更佳。
因为中国历史记录大多完整可信,帝王家更是有完整家谱,所以数据的真实性也是完整可信。
而且统计的全部是古人,能从根本上剔除现代医学和药物的影响,所以这种统计的科学性真实性也毋庸置疑。
经过这种严密的统计分析,中医药的效果到底如何就能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如果有人研究得出结论,和平年代正常死亡的帝王和王公贵族的寿命远超过古人平均35岁寿命,接近当代人,那对中医可是功德无量,可以大书特书,本人也立马黑转粉。
对了,在这里请中医粉们就不要说什么“御医不是最好的中医、最好的中医躲在深山”之类的鬼话了。
1.2 中医对历代皇家寿命的贡献几乎为零
应该说,中医在古代中国是有治好不少人的病,但基本都是孤例,从统计学上讲,治愈率非常非常低。按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中药基本跟安慰剂无显著差异。
历代皇家集中了全国最厉害的所谓名医,且皇帝们既不缺粮食又不缺营养品,但古代帝王平均寿命也就39岁,全部559名有帝王称号的,超过60岁的仅30人,超过80岁的仅7人,而低于30岁的差不多有近50%。
比如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发达最昌盛的国家。两宋320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太平盛世,物产丰富,民间也是丰衣足食。医学号称也很发达名医辈出,出现中医名著《本草衍义》、《圣济经》等。但两宋18个皇帝,剔除跳河致死的9岁宋幼主,其他17位皇帝平均寿命也仅49.8岁。
少年皇帝早亡的比比皆是,比如东汉十三个皇帝就有3个没活过10岁(另有2个非正常死亡)。
至于王子王孙贵族子弟们,夭折率极高,能活到成年的基本不到半数
有人统计了北宋有名有姓的皇家子女寿命,扣除非正常死亡和靖康之难之后的,计73人,平均寿命仅19岁,未活到成年40个,超过60岁的仅5个。
康熙一生55个皇子公主,幼年夭折23个,没活到成年27个,没活过30岁的35个,只有两个超过60岁,甚至还不如普通百。至于康熙的疟疾是靠传教士带过来的奎宁给治好的。
1.2.1 明清帝王及子女寿命统计分析
为以更详实的证据说明中医对中国帝王家族的寿命影响,本人特对明清帝王及子女寿命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明代16位帝王及子女共203人,清代12帝连子女共194人(皇帝好能生啊,现在应学习发扬,就无需担心未来的生育率问题了),剔除非正常死亡(如建文景泰崇祯等)、寿命不详的、以及改朝换代的因素的(如崇祯及其12个子女)、以及清太祖一直在关外、溥仪接受了近现代医学等因素,剩余正常死亡的可纳入统计的,明朝有159人,清朝有170人,共计329人。这329人作为样本也不算少了。
经统计:
明朝正常死亡13位皇帝平均寿命44.8岁,清代9位皇帝51.5岁(清代是皇帝寿命最高的朝代,但很遗憾也只有50出头)。
总平均寿命:明代31.2岁,清代24.3岁,两朝总平均27.3岁,竟然大大低于古人35岁左右的平均寿命,更低于下文中的李家。细思下,以权斗导致短命理由难以成立,主要原因应是含毒的名贵中药吃多了,比如安宫牛黄丸之类的。早夭(5岁及以下)总计114人,占比34.7%。未能成年(20岁以下)合计149人,占比45.3%。60岁以上42人,占12.8%。其中70岁以上19人,80岁以上仅4人。
很多中医砖家说,古人平均寿命低是因为古代夭折率太高,如难产基本是母子难保。扣除早夭的,寿命都是挺高的。
好吧,那就把早夭及未能活到成年的帝王及子女全排除,把顺利成长成年(20岁)的帝王及子女单独统计。
经统计,明代有90名皇家子女顺利成年,平均寿命48.3岁。清代也有90 名皇家子女顺利成年,平均寿命42.2岁。这180人的总平均寿命仅为45.3岁。
1.3 中医对古人寿命的贡献几乎为零
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中医对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5岁以下婴幼儿生存率贡献基本为零。
按以下2图,49年之前的中国较富家庭的婴幼儿死亡率与黑猩猩差不多、平均寿命仅仅略高于大猩猩。显然黑猩猩大猩猩肯定是从没用过药,更没什么医学理论。(本节内容主要引用于知乎文章《用实打实的数据告诉你:历史上,中医对国人健康做出过贡献吗》 ,详情请查阅此文)
图2 李家为较富裕的有几百年完整家谱的世系大家族
1.4 现代中国人的寿命大幅提高的主因
在现代医学看来,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疾病均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中医却基本束手无策。比如在青霉素普及之前,中医对普通的炎症、感染就既没概念也没办法,更不要说其他更厉害的疾病了。比如陆小曼有哮喘和胃病,长年被病痛折磨。徐志摩遍寻所谓名中医均毫无效果,乃致后来陆小曼听从一中医建议终身吸食大烟止痛。而在现代医学这里,这两种病现在都不算大事,不难治。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人开始接种牛痘霍乱等疫苗,但因为抗战不得不中止。
建国初,国家就先后在全国六大区建立六大生物研究所,全面普及疫苗接种。
同时在上海建立国内第一家抗生素制药厂,实现抗生素的工业化。
由此,我国人均寿命迅速从建国前的不到35岁提高到57年的的57岁 、78年的66岁。
中国古人平均寿命仅30岁出头,固然由战乱、粮食短缺、环境脏乱等原因,但最主要还是因为中医的无效造成的。
我们基本可以确认,现代中国人寿命大幅提高,一是归功于营养大幅提高,二是要归功于现代医学(所谓西医)的大力发展和普及。
中医的临床的有效率或治愈率没有统计学依据,而理论依据更有不可克服和几乎完全不可信的缺陷。
2.1 中医理论概要
2.1.1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主要理论源头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思想。3000年前的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和感受日月、日夜、冬夏、雌雄、水火、冷热等现象发展出一套统一对立互化的阴阳哲学思想,通过对星辰观察崇拜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始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总体角度和观念,应该说同古巴比伦古埃及的三元素说、古印度古希腊的四元素说有相似之处,都是古人解释自然的朴素思维,都有其合理性(当然其中的错误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天圆地方观)。
中国人通过对自然与人体的类比相应发展出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说:“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风雨对喜怒,冬夏对寒热,雷电对音声,四季对四肢,五音对五脏,六律对六腑,由此发展出所谓人体五腑六脏十二经络、阴阳平衡之论。
五行的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对应地上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对应人类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再对应人体的内外各五种器官,五官的鼻目耳舌口和五脏的肺肝肾心脾,认为五官为五脏之官,五脏变化五官也相应变化。
中医又对自然万物(中药)按阴阳五行进行分类,分为阳性属金(入肺经,性温或性热)、阴性属金(入肺金,性凉或性寒)、阴性属木(入肝经,性凉或性寒)、阳性属水(入肾经,性温或性热)等等10(2 × 5)大类。至于为何是属阳属阴属金属木性温性凉,固然有神农尝百草的因素,但大多数还是想当然。
2.1.2 阴阳互补互化、五行相生相克治病理论
由此古代中国的臆想家们依照阴阳互补互化、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发展出一套治病理论。
中医把人体看为一个整体,整体要阴阳平衡,阴阳不平衡了,人就会生病。把病症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分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等症候,认为百病从虚而入,有气而生。至于虚和气到底是什么,所谓精气是空气还是指人体的免疫系统还是其他什么,为何气属阳血属阴,这些基本只能看医生个人的理解了。
怎么治病呢?《黄帝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意思是想办法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平衡了病也就好了,所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阴阳平衡就是中医治病的目标,相生相克互补互化就是治病的手段。
比如咳嗽,中医认为是肺阴虚,久咳伤阴(到底这伤阴是因还是果就说不清了),得用养阴清肺丸之类滋阴补阴的药治。而养阴清肺丸之类药之所以确定为滋阴补阴,又是按阴阳五行分类而来的。比如其主要配方之一“地黄”阴性属水性凉或性寒。依据五行相生相克之五脏金(肺)水(肾)相生法,滋养肺(金)肾(水)阴虚,再配以其他滋阴补阴之药,由此就以为能把咳嗽治好。
至于地黄这种喜阳植物为何是阴性而不是阳性,不得而知;长在山坡上却为何属水不属木,也不得而知,大概是古代的中医大师们认为地黄水分含量高吧。
2.2 中医理论的荒谬
中国古人对自然对人体的了解非常非常有限。但现代人对自然对人体的了解可以说已非常深入,这套理论虽部分有其合理性(比如整体观),但总体的荒谬也是一目了然。一个简单的例子,海南等热带地区只有一季,人体岂非只能有一肢?海南人生病中医怎么治呢?如何阴阳寒热互化?对于这点,不同中医师必定是不同意见,众说纷纭。
中医师看病按脉象说搭脉观舌。他们的手指头看起来比心电皮电仪灵光多了。通过望闻切诊,不到几分钟,就把一个人身体什么状态、有没怀孕、有什么病就给搞清楚了,神奇近乎妖。而现代精密的心电皮电仪,承认有很多误差,通常还要结合其他检查检验来综合诊断。比如,很多人对中医搭脉诊孕感到很神奇。这其实只是个常识问题。怀孕有停经和反胃等两大典型特征,再问下房事时间,任何人都能大致判断出十之八九,何况本身就有50%的概率。搭脉无非是故弄玄虚。
我一直就纳闷,耳与肾、舌与心、口与脾都是怎么通的?舌头能代表消化系统吗?肾与肺又是怎么相生互补?当然中医师会说那个虚无缥缈的经络。
中医们是怎样通过脉搏差异舌头颜色差异看出病人有没得糖尿病肝肾疾病?还有即便理论为真,又怎么预防医师个人的主观偏差?
中医给一个人看病,会发现各个医生开的药方往往都不一样,基本没有一个标准。这说明中医如真有效,基本要碰运气。民间宣传的各种神奇名中医,实际凤毛麟角(何况最厉害的御医也早证明是一堆庸医)。
即便真如流传的那么神奇,但没有标准的医学有推广的价值吗?
还有,中医言必千人千方,那么广泛存在的中药胶囊依据又是什么呢?有效率会是多少呢?
2.3 中药无循证医学证据
现代医学是讲客观证据的医学,必须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其核心:在安全性评估的基础上做双盲实验,双盲实验的原则就是大数据、多中心和随机对照。
无论是美国的FDA还是中国的CFDA,新药认证都严格遵循这个原则。
首先是安全性评估。安全是重中之重,安全性评估贯穿新药认证的全过程,而且审批上市之后还要长期跟踪。
现今也已证明几十种中草药有毒性乃至强毒性,现广为人知的有砒霜、鱼腥草、马兜铃、雄黄之类等等,而草乌、朱砂、吴茱萸、马钱子之类有强毒性、麻黄是制作冰毒的主要原料等等就少有人知了。
但中医开口就来“是药三分毒”,要病人以身试毒。本身没多大病吃了某些中药反而带来严重的肝肾损害。
很多人反对中药做循证医学验证,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中药在伦理阶段或实验室阶段就会通不过,也就不存在后面的人体临床实验了。
其次是双盲实验。相当多人反对双盲实验的理由是这是西方资本的阴谋,中医药不适合不需要,中医药是传统,有几千历史的验证,不是新药。诸如此类。
为什么一定要双盲实验? 正面理由通过双盲实验可建立药物和疾病治愈之间的证据链。反面理由是人体有很强的自愈功能;还有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也很高。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详见:http://m.med66.com/yixuexinlixue/qi2002079746.shtml)
由于确信人体的自愈能力,所以对于感冒之类的轻症患者,普遍做法是让病人多喝水,一般不会开药。
现代药物做双盲时,吃淀粉或其他食物等假药的对照组,因为自愈或安慰剂效应可能会有较大比例的改善或自愈。药物要证明其疗效,统计数据必须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否则就不能判定是药物的作用。
所以,如果不做双盲,你这个中药的疗效怎么证明不是人体自愈或安慰剂效应?如果是安慰剂效应,那病人吃这个中药的意义何在?直接让病人吃看起来是药物的面粉不就得了?是不是也可以说为了给利益集团送钱?
由于国内中药上市不需要做双盲,但如要走出国门,这一步非走不可,其中FDA最权威。
至今,有10种中药冲报FDA,已出结果的都没通过FDA地严格验证,全部折戟沉沙。
所以,少数吃中药治好的,到底是真的药物作用、安慰剂效应还是病人自愈,根本说不清楚。如果经验证确是药物的作用,那才是真正值得国人庆贺之事。
2.4 青蒿素发现过程证明中医的失败
很多人把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归功于中医的胜利,而我认为这恰恰证明了中医的失败。
67年越南战场流行疟疾,作为当时越南的盟友和老大哥,国家把控制疟疾流行作为重大紧急任务,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公关团队,生药专业出身的屠呦呦也加入了这个团队。
把战场上的疟疾控制住,可不是吹吹“有预防作用”之类的牛逼、靠几个所谓古代配方就行,需要真材实料,需要切实有效。
为此,总攻关团队包括屠呦呦团队翻遍古书,总检验了古医书中记载的包括青蒿在内的3200种草药。很遗憾,最终证明全部无效。全部无效。
这也解释了为何古人、历代所谓的名医治疟疾均失败。比如康熙帝患疟疾,宫廷御医个个废寝忘食,推拿针灸全上,拼命翻遍古书调制各种古方密方,至于结果,当然个个还是束手无策。据说,有御医翻到所谓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记载的一个配方,奉为至宝,就以为能药到病除。赶忙调试,但找相同病例一试药,才知道所谓经典配方也就是废纸一张。
最后还是传教士白晋、张诚用从西方带来的奎宁救了康熙一命。
屠呦呦偶然受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水渍法的启发,用乙醚(注意这是种现代化学品)做了191次实验,才从黄花蒿中提取了有效成分。
而这个有效成分青蒿素就是一种有机化学物,分子式为 C15H22O5 。
有人会说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有记载水渍法,但为何没能推广没能成为标准?没能治好古人疟疾?还要屠呦呦海底捞针一味味试?
关键是《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是青蒿不是黄花蒿,中医用青蒿根本就是南辕北撤。
有人也会说青蒿素从中草药提取就是中医胜利,那阿司匹林、奎宁是不是也要归功于中医?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本就是近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阿司匹林、奎宁还是青蒿素。
何况,青蒿素发现提取过程跟阴阳五行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正如诺奖委员会成员汉斯(Hans Frossberg)所表示,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中医,而是把奖颁给被中医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今天我们能够将这种新药推广到全世界,这是本届奖项的意义。因此你可以说受到了中医的“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中医的。”
3.1 近代反中医浪潮
自西学东渐后,清末民国发生多次全面否定中医理论的大争论,参与的主角是众多国学大师。第一位是中医世家出身的经学大师俞樾。早在1879年,俞樾的《废医论》从源头上论证中医就是巫术和占卜,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并第一个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章太炎主张完全废弃五行学说。梁启超对阴阳五行也是全面否定,即便被西医割错肾也是坚持否定中医。学医出身的鲁迅直指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民国还有众多大师,陈独秀、胡适、傅斯年、周作人、丁文江、巴金、陈寅恪等等也是对中医持全面否定态度。
先学中医再留学日本学西医的余云岫是民国反中医的标志性人物。对中医有深入研究的余云岫对中医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1.阴阳五行经络理论非常荒诞,没有任何依据;2.诊断之依据脉象说穿曹附会;3.对传染病等无概念毫无方法;4.不符合人类进步的方向,遏制科学。
在余云岫推进下,民国差点完成废除中医的立法,只是因为利益团体太过强大未能实现。余云岫的批判中医观点至今也适用。
3.2 荒诞的越古越神奇
中国人现已全面掌握现代医学,明白现代医学的安全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却一直死守中医不放。中医师们动不动宣称包治百病,民间不停流传各种各样的奇迹。中医师言必《黄帝内经》怎么说《伤害杂病论》怎么说《千金方》怎么说《本草纲目》怎么说,越是古老越神奇,荒诞如同金庸小说中越古老的武功越厉害。
越古老越神奇,明显违反常识,为何这么多中国人还深信不疑?为何中医界至今未能出现一本革命性的医书?
3.3 真实的海外汉方药市场
中医们言称的另一可笑理由是如果中国人不保护传承中医药,会被日本人甚至西方人占了。事实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废弃汉医选择西医。当代日本汉方药只占医药市场的2%,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卖给中国人。
中医鼓吹者另一个理由是中医在韩国的地位。中医在韩国叫韩医,而韩医在韩国属于替代医学。韩药并不在医保范围内,在韩医院就诊的患者仅占总数的6%,且集中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而欧美人只有一条,不管是化学药还是生物药植物药,必须全部按循证医学做严格验证。如果欧美人真愿意验证中药,对中药实是好事,因为验药非常花钱,一旦验证成功可以真正证明中医药的有效和价值。很不幸,迄今为止,全世界总只有两款植物药获FDA认证(另有一款还在验证),没有一款中药。
四、让中医回归替代医学的地位
一直以来我支持废医验药,但现在的想法变了。中医应该回到替代医学的地位。所谓替代医学,是指主流医学之外的传统医学和民间医学。
总的来说,各国虽然普遍加大了对替代医学的研究,但绝大多数国家还是对其严格限制:不得进入主流医学体系,基本不能享受医保,其药物基本按保健品处理,更不会授予从业者以执业医师资格。
4.2 替代医学的特点
品类繁多,各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疗法体系。
非主流,或不能进入主流医学的体系,只是现代医学的补充。
流传久远,有各自理论体系,比如印度医学,至今有近5000年。但这些医学理论绝大多数都经不起检验和推敲。
有一定量的信徒,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但也有高知群体,典型如乔布斯,信奉印度神秘主义疗法,耽误了早期胰腺癌的治疗。
有治疗成功案例,但有效率很低,无大数据支持,不能排除安慰剂效应或人体自愈因素(当然安慰剂效应也有医学价值)。
4.3 须以循证医学来验证中医药
4.3.1 当下与中医疗效不匹配的支持力度
当下国家对中医药行业扶持力度非常大,与其实际效果极不匹配:
只要打上古方标签,中药新药就不受障碍轻松上市。
中药的地位等同于化学药,均可进医保。
独创一个中西医结合,民众基本无法辨别病情的好转到底是西医的功劳该是中医的功劳,还是结合的效果。打着中西医结合的牌子,参杂化学药的中成药就可绕过化学药极其严格的审批程序。
各医院纷纷开设中医科,中医师执业地位等同于执业医师。
中医进中小学,从小灌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但既了解中医理论又了解现代科学的新一代长大后,到底是更相信中医还是更否定中医,其实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根据本人的研究,中药市场占总体医药市场15%左右,但中药上市公司数量占35%。中成药集采的步伐远慢于化学药,故毛利大大高于化学药。搞中成药投入极少赚钱快还多,导致化学药研发意愿大幅降低。
4.3.2 须对中医进行循证医学验证
显然,国家把中医归于现代医学同等的主流医学地位。既然是主流医学,就要接受主流医学的评判和评价标准。而主流医学的评判和评价的验证方法就是循证医学。
典型如现代正念疗法。现已证实正念对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疾病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只是遗憾的是,现代正念的创始人是美国人。正念明明存在了几千年,是中国/印度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为何现代正念创始人却是美国人?因为这个美国人卡巴金先是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验证了正念对心理治疗的有效性,然后对传统正念进行了改造:从佛教的修行觉察觉悟转向专注于当下的心理减压疗法,实现去宗教化。最后对其进行标准化和结构化,成为一种可以向全球推广的产品。
所以,现代正念减压疗法成为现代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重要手段。
所以,中医药如真要取得真正的主流地位,也必须走这一步。
4.3.3 让中医回归替代医学地位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大数据随机双盲实验。实验组的结果与对照组的结果必须有显著差异,基于大数据的显著差异。如无显著差异归于替代医学,有显著差异的归于现代医学。
但这一步岌岌可危。国内这么多中医药研究院所,国家也投入了巨额资金和人力,希望能重现青蒿素的成功(事实是青蒿素走的是现代药学的路子,跟中医理论无关)。但很遗憾,迄今为止见不到好的成果。那些在国内取得重大商业成功的中药公司,冲击FDA,已出结果的也是全部折戟沉沙。
还有一个直观的证据:综合医院中医科门诊量占比从2000年的8.16%降至2018年的3.64%,而与之相对照的是综合医院应国家要求纷纷开设中医科。
所以,韩医在韩国的地位,汉方药在日本的地位,应是中医在中国未来可参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