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转正总结集锦9篇

  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1

  摘 要 资产负债表是现行医院财务报告体系最重要的报表,但是如何正确使用这张报表,从中挖掘有用信息,提高对医院经济状况的认识,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需要对该表进行正确认识。

  关键词 医院 资产负债表 分析

  医院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的最重要报表之一,全面反映一个医院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以及负债状况。利用该表或结合其他报表进行报表分析,可以提供大量的财务信息,帮助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经济状况有一个正确认识,也可以帮助医院债权人、主管部门等正确认识医院运营状况。

  一、平衡分析

  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资产又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开办费);负债分为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净资产分为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财政专项补助结余、待分配结余。资产、负债项目按其流动性由强到弱排列,按历史成本原则反映。由此可以得出一系列的财务平衡关系。

  1.资产=负债+净资产,它是反映医院静态存量要素分布情况。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总表相联系,可以反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它结合医院收入支出情况,反映医院动态运行结果。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总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收入转化为资产、支出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结余增加到净资产。其他净资产的增加,可来自拨入或投入,无偿收入等。

  2.在院病人费用与预收医疗款对应,反映病人交款是否及时、足额。预收医疗款过低,则可能产生欠费,发生坏帐损失。由此需要进一步比较应收医疗款科目变动情况,检查坏帐准备计提是否充分,必要时,应填报应收款帐龄分析表,改进坏账准备核算办法。同时检查坏账核销是否符合规定,欠款管理是否到位,采取措施控制欠费发生。

  3.药品、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新增资产与应付帐款对应。前者大于后者,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药品物资积压,库存限额制定是否合理,采购管理和仓库管理是否存在缺陷。后者大于前者,则可能存在拖欠货款现象,反映医院资金周转存在问题,需要评估信用风险,必要时确定是否需要筹措外部资金。

  4.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相对应,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后为营运资金,反映医院短期周转能力,短期偿债能力。

  5.净资产增减与国家投入、业务收支结余相对应,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对应。资金运动形成增值,计提费用不影响净资产,资产评估增值、捐赠、盘盈等无代价收入增加净资产,应确定净资产增减的主要因素。

  其中专用基金的提取不同于折旧,折旧进入成本,固定基金反映原始价值,计提专用基金使医院净资产虚增,是医院报表应改进的地方。

  二、结构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分析以下共同比情况:

  1.资产结构:包括总资产结构、流动资产结构、固定资产结构等。计算出来的资产结构应与前期或其他参照系数进行对比,观察其合理性。在固定资产结构中关注专用设备比重,检查是否存在大额非业务投资现象。根据需要,固定资产结构中还应分析其账龄结构,结合固定资产更新率,以反映固定资产的老化程度。

  2.负债结构:包括总负债结构、流动负债结构等。计算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结构,可以观察其变动趋势,是否发生显著变动,发生变动是否与业务活动特殊需要或投资活动需要相吻合。应付账款在流动负债中的结构是否稳定,是否有其他负债大量增加现象,其增加是否影响资金周转。

  3.净资产结构:主要分析总净资产结构,是否存在固定基金占用过高,影响资金周转。

  三、变现能力分析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直接计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体现了医院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大小,在日常经营中,药品与应收医疗款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如果药品及应收医疗款的周转速度越快,变现速度也就越快。需要注意的是,药品价格也是在随着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动,以药品的账面金额形成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进行比较,会虚增的该比率的比值。流动比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流动资产是盈利能力比较低的资产,该指标过高,可能意味着资金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运用该指标时,可以同其他医院或整个医疗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判断其合理性。

  2.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医院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药品、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的变现速度较慢,例如,药品经过采购入库、储存、住院病人用药、病人出院结账和药款回收等过程,如是医保住院病人,拨入医疗费还需要一个过程,其周期较长。还有就是在药品已毁损或报废,尚在未做出处理,或是有些药品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退回供应商的,就不能包含在药品里。流动资产中将这些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实际上是对医院短期偿债能力的更谨慎反映。该指标同流动比率一样,并不是越高越好,该指标过高,可能意味着资金利用效率较低。

  在报表不能表现出来的还有一些因素,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短期偿债能力。如或有负债、社会信誉、银行贷款额度等,也应纳入分析的范围之内考虑。

  四、资产管理分析

  1.存货周转率中,还可以计算药品周转率、卫生材料周转率、制剂原材料周转率等。药品周转率是药品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药品的管理水平,药品周转率越高,其变现能力越强,流动性也就越强,占用资金的水平也就越低。

  2.应收医疗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款项回收越快,反之,说明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医疗款上,应收医疗款管理(自费欠费、合作医疗欠费、医保结算)上存在问题,工作衔接不够紧密,责任考核不到位,或存在大量呆账未处理等情况,影响了资金的正常周转及偿债能力,影响报表反映的真实性。计算分析该指标时,应考虑季节性经营和结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多做几期对比,以准确找出影响周转的原因。

  3.总资产周转率与参考水平比较,如果周转变慢,应进一步分析是收入变化还是资产变化,特别是固定资产大幅变动的影响。为了反映固定资产占用是否合理,还应结合百元固定资产收入水平变动情况,检查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若百元固定资产收入水平下降,还要进一步检查是收入下降,还是固定资产出现增减,在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上是否存在论证不充分、不合理,未能实现预期目的等。

  五、负债能力分析

  1.债权人最关心债权的安全程度,债务比例越低,风险越小。作为医院经营者,负债太小,可能影响医院发展速度,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不负债发展,可能落后于时代,被市场淘汰;但负债太大,可能导致医院财务负担过重,增加资金风险,影响正常业务周转,引起医院经济效益下降。

  2.由于医院会计制度不要求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计算这个指标时,应值得注意,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并不能反映医院现存量资产的真实价值,尤其是固定资产项目下没有累计折旧进行备抵,因此,在运用这个指标时,应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根据医院内部的相关资料(如计提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做出调整。因此,应结合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同类医院指标,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率水平。

  六、盈利能力分析

  与收入支出总表相结合,可以计算资产净利率,将医院一定期间的收支结余与总资产相比较,表明医院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说明资产的利用率越大,在增收节支的效果更好。医院会计制度并没有要求计提除应收医疗款以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资产总额并不是现资产存量的真实价值,所以,在计算该指标时,应充分考虑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的净值状况,使用多期数据或结合行业内相当医院水平,分析其合理性。

  当然在对其他报表的分析中,也可参考上述分析过程和内容。如收入支出总表中可以计算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医院信赖药品收入的程度和医院总体收入的质量高低,是否执行国家物价等;计算财政补助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财政投入是否到位,是否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结合统计调查,分析业务收入的项目构成、病源类别、区域来源、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努力增加收入;计算管理成本占业务支出的比重,逐步区分直接业务支出和间接成本费用,反映医院管理成本的高低;计算人头费用支出比重,分析其是否超过效益增长幅度,进一步分各类人员待遇水平,反映人力资源成本是否合理;利用收入支出总表和明细表,计算预算完成程度,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计算收支结余率,反映经营效果等等。

  通过这些报表分析技巧的应用,可以提高医院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财会工作效率,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2

  【摘要】 消化道肿瘤(主要包括食管癌和胃癌)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通过查阅近30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报道,发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舌象、病机及治则方面对其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回顾,综述了近代各位医家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延长生存期、控制并发症、减轻毒副作用和癌前病变的防治四方面,旨在对消化道肿瘤的中医基础理论及治疗进展有进一步认识,为临床医生诊治消化道肿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食管癌 胃癌 中医药治疗 综述

  消化道肿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阅了30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文献报道共800余篇,经整理回顾如下。

  基础理论研究

  (一)舌象研究

  食管癌 食管癌病人舌象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李佩文等[1]通过对500例食管癌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质表现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1)。早期癌以淡红舌为主,紫舌仅占28.4%。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红舌比例递减,而紫舌比例递增,晚期癌肿紫舌占45.5%,与此同时,淡白舌比例亦随着疾病发展而依次递增。食管癌组黄厚腻苔及白厚腻苔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薄白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孙善琳等[2]观察了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发现早期多为薄白腻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见龟裂舌,舌质青紫色或红绛舌多见,晚期则青紫舌,瘀点、瘀斑更加明显。在放射治疗后,对舌质的影响较大,如红舌程度加深或转为绛舌,提示放疗反应较重;对放疗无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减轻。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转薄白苔,示病有转机,反之为逆。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肿瘤的恶化程度;红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疗副作用。

  李天海[3]对30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发现食管癌患者菌状乳头微血管中血色暗红,血流缓慢,襻顶瘀血,表明有血瘀现象,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胃癌 胃癌病人的舌质变化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周阿高等[4]对107例胃肿瘤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病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占58.9%(63/107),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阳性率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是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IV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60%,II、III期也超过50%;胃癌病人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63例舌质紫暗者4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VIII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而44例非舌质紫暗者3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P<0.001),舌质紫暗者与非舌质紫暗者比较,2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III、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状态是疾病所致,是肿瘤血瘀病机的依据,也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肿瘤的依据之一;舌质与血凝指标密切相关,都可以作为胃肿瘤诊断血瘀证的重要手段。

  范德荣等[5]对168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红紫、淡青紫、青紫)阳性率达70.8%(119/168),而健康人的紫舌阳性率仅占12.5%(25/200),二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健康人组淡红舌占70%(140/200),胃癌组仅占5.4%(9/168),P<0.001。健康人组瘀点瘀斑的阳性率为3.5%(7/200),而胃癌组为29.2%(49/168),P<0.001。晚期胃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点多且面积大。健康人组薄苔占76.5%(153/200),胃癌组仅占26.2%(44/168);胃癌组剥苔占8.9%(15/168),健康人组占1%(2/200),P<0.001;健康人组黄苔占14.5%(39/200),胃癌组占39.3%(66/168),P<0.001;胃癌组有灰黑苔和光剥苔者占7.7%(13/168),健康人组则无,P<0.001;健康人组裂纹舌占1.5%(21/200),胃癌组裂纹舌占20.8%(35/168),P<0.001。以上说明舌象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者,若见紫舌、剥苔以及舌边或舌下有瘀斑或瘀点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应高度怀疑有胃癌的可能性。

  王莉等[6]观察了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发现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细胞分布多数比较均匀,背景清晰,白细胞数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黄苔)占59%,厚苔角化细胞明显增多,可能与丝状乳头过度增殖有关,剥苔的形成主要由于丝状乳头萎缩,所以舌上皮细胞数减少,有较多中层细胞,可见舌上皮细胞变化与舌苔变化相一致。12例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的患者,随着舌象的好转,舌上皮细胞也趋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个别舌象虽无明显变化,但舌上皮细胞明显好转,说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且比观察舌象更敏感。

  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诸兆虎等[7]观察了100例胃癌和200例癌前病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舌质多无变化或见紫暗,苔多白腻,部分出现裂纹舌,舌象并无特异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质青紫或淡白,多见花剥苔或厚腻苔及裂纹舌,随着病情的进展裂纹加深,瘀舌明显,而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介于胃癌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之间,无特异性。姚保泰等[8]观察了14只胃癌前病变大鼠舌象,发现空白组15只大鼠以苔薄白、质淡紫为主,造模组以少苔或无苔、质紫暗或有瘀斑为主,P<0.001;造模组舌乳头毛细血管个数及瘀血情况明显大于空白组,P<0.001;空白对照组大鼠舌乳头内毛细血管多为2~3个,造模组多为4~5个且有瘀血,P<0.001,说明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证。

  (二) 病机研究

  刘嘉湘[9]认为正气虚损不仅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肿瘤发展和变化的关键,他倡导在治疗各类肿瘤过程中以扶正为主,审证求因,而非简单地加用党参、黄芪、当归等滋补之品。邱佳信[10]认为胃癌的形成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以健脾为主,配合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中药。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虚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机,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疗的重要方法。魏品康[12]认为痰浊是胃癌生成的物质基础,治疗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沿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药理研究,临证推崇以毒攻毒之剂。

  余桂清[13]认为脾肾两虚是胃肠道肿瘤的基本特征,倡导健脾益肾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王绪鳌[14]认为湿热、热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特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大肠癌。

  (三) 治则研究

  扶正培本法 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整机体内分泌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些方药同时具有抑瘤、控制癌细胞浸润转移作用。赵爱光等[15]研究四君子汤在体内诱导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作用,发现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提示:四君子汤在裸鼠体内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与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有关。刘静[16]将62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益气组) 32例和对照组(非健脾组) 30例,观察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共6个月。治疗组治疗后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显著增高(P<0.05 )。因此认为健脾中药可以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其机理可能是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刘升翔[17]以扶正法为主(黄芪、党参、白术、生米仁、甘草、石见穿、白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结合化疗治疗60例食道、贲门癌病人,与33例单纯化疗病人比较,平均生存期治疗组为46.4个月,对照组为28.2个月。

  清热解毒法 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它不等同于西医的抗菌退热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药物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化疗有增效的作用[18]。汤铭新[19]用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治疗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结果表明好转率为2.1%,瘤体稳定率为83.3%,并减轻癌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复方天仙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李宝元等[20]探讨了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白龙片(白英、龙葵、当归等)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表明中药白龙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节作用基本与诱导分化剂HMBA相似,且中药白龙片的作用优于HMBA,从分子水平探讨了中药复方抗癌药物的特性。

  活血化瘀法 主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陈健民[21]对440例癌症患者作了血液流变性观察,其中胃癌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率82.7%,贲门癌异常率95.5%,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状态,并观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剂芎龙汤(川芎、地龙、葛根、三棱等)治疗226例癌症,结果表明该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其有效率为56.2 %。周阿高[22]对140例胃癌患者作了手术前后的血瘀证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有较高的紫舌阳性率和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胃癌与中医血瘀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效客观指标。周阿高[23]运用小金丹加减为主(马钱子、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地龙等)治疗晚期胃癌术后44例,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1年、2年生存率。

  消痰散结法 除积消瘤,化痰软坚,能抑制肿块的生长和转移,抑制癌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配合放化疗有增效作用。王建平等[24]观察消痰散结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实、陈皮、炙甘草等)对裸鼠胃癌细胞组织中胃癌细胞粘附分子Ecad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可能和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陈亚琳等[25]进一步探讨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 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中药组与化疗组(5 Fu腹腔注射)无显著性差异。

  临床治疗研究

  (一)延长生存期

  张长武等[26]运用华蟾素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对照组32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8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68.6%(P<0.05)。周阿高等[27]运用扶正活血抗癌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沙参等)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35例,对照组(服用陈皮、川朴、砂仁、谷麦芽等)34例,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好转,且生存期延长,提高了3年生存率。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龙、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参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以期达到逐痰散结、活血通窍的目的,结果表明好转10例,稳定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达69%。

  (二)控制并发症

  癌性疼痛 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会出现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中医药控制癌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给药途径多样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伤正,无成瘾性的特点。刘如瀚等[29]报道用手拈散(玄胡、没药、香附、五灵脂)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二组显效率分别为33.3%、20%(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 李玉兰等[30]自拟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莲等)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梗阻缓解率可达73%。孟伟等[31]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20例,采用复方大承气汤(川朴、莱菔子、枳实、桃仁、芒硝、赤芍、大黄),结果治疗组进食时间6~13天,对照组为9~30天,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复方大承气汤能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胃排空障碍时间。

  癌性转移和复发 中晚期肿瘤转移和复发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梯过程,肿瘤细胞从原发瘤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灶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行程[32],中医药的介入,提供了阻断肿瘤转移的治疗、预防手段。卜平[33]对32例胃癌术后患者投以扶正化瘀中药六君子散、桂枝茯苓丸合用,结果发现6个月后,中药组癌性转移复发率明显减低(P<0.01)。张克明等[34]采用扶正祛邪中药(黄芪、太子参、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菝葜等)防治20例贲门癌根治术后,间隔化疗的20例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1年、3年、5年复发率为30.8%、52.6%、100%;对照组为59.1%、100%、100%。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复发疗效确切。

  癌性腹水 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尤其是中晚期,全身状况差,根据中医辨证,此阶段气血虚弱、肾气衰退。文献报道,王维平等[35]采用中药(黄芪、白术、茯苓、泽泻、莪术、地龙、壁虎等)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晚期胃癌、肠癌所致的癌性腹水20例,结果治疗组腹水消退效果、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辛献运等[36]采用中药提取物榄香烯乳(含莪术油)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总有效率达82.8%,提示莪术油具有免疫保护及促白细胞生成、抑菌消炎的作用。

  癌性发热 癌性发热多为顽固性发热,缺乏特异性治疗,中医辨证属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治以益气养阴,滋阴潜阳之法。于尔辛[37]治疗肿瘤热,采用中药辨证方加辛凉解毒的清水豆卷(临床剂量为15~30克)、淡豆豉(10~15克),使邪毒自腠理而出,临床往往奏效。

  (三)减轻毒副作用

  对于消化道肿瘤,目前临床多用手术切除结合化疗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方法,由于化疗药物毒性大,常易产生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等。中医药能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改善全身状况,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

  李乃卿等[38]应用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体重、保护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且能提高化疗造型小鼠的抑瘤率和延长生存期。宁春红[39]运用健脾益肾方剂(党参、白术、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杞子等)治疗180例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对照组146例,结果完成全程化疗的治疗组为95%,对照组为79%,全身及消化道反应、血象变化、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于庆生等[40]对胃癌术后6小时早期给予中药(黄芪、大黄、枳实、丹参、党参、木香)治疗,结果显示,二组术后并发症、血象无明显改变,但早期应用中药,治疗组全身营养状况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出了胃癌术后早期中药干预的可行性。张庆荃等[41]对74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均采用微量化疗药物和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介入治疗,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68. 9%,几乎未出现化疗毒副反应症状。

  (四)癌前病变的防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已把防治消化道肿瘤的重点转移到癌前病变的治疗上,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化结的中医治则,无论是临床前瞻性观察还是实验研究,都能显示出中药具有显著的防治癌前病变的作用,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42]。张子理[43]把68例胃癌前病变辨证分成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虚气滞三型,分别投以黄芪建中汤、四逆散、香元枳术汤加减,报道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中度以上胃溃疡总有效率58.14%,胃粘膜肠化生总有效率64.0%。

  于祥艺[44]用化生平(黄芪、党参、丹参、蚤休、蒲公英、三七、白及等制成浓缩合剂)治疗100例胃癌前状态患者,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6个月后二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胡鸿毅等[45]观察益气化瘀的胃祺饮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的抗增殖作用,与叶酸组对照,结果表明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程度。通过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气虚血瘀的病理基础,降低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佩文,等.食管贲门癌患者500例舌象观察[J].中医杂志,1982,9:23~25.

  2 孙善琳,等.128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观察与分析[J].四川中医,1988,(10):12.

  3 李天海.舌诊在食管贲门癌防治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1988, (6):31~34.

  4 周阿高,等.胃肿瘤患者4项观察指标相关性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6):327~329.

  5 范德荣,等.胃癌患者舌象与病机分析[J].中医杂志,1991, (10):610~611.

  6 王 莉,等.106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观察[J].山东中医学 院学报,1995,(4):258~260.

  7 诸兆虎,等.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分析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29.

  8 姚保泰,等.萎缩康冲剂对实验性胃癌前病变大鼠舌与胃粘膜的 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0):30~33.

  9 赵丽红.刘嘉湘教授扶正法治疗肿瘤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3):101.

  10 邱佳信.健脾法为主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2,33(8):23.

  11 周阿高,等.254例恶性肿瘤患者正虚血瘀病机的研究[J].中国肿瘤,2002,11(6):333.

  12 李相勇.魏品康治疗胃癌经验[J].中医杂志,2001,42(5):266.

  13 余桂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1986, 13(4):211.

  14 王绪鳌.老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21.

  15 赵爱光,等.四君子汤诱导裸小鼠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J].癌症,2001,20(2):164.

  16 刘 静.健脾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3,(7):21~24.

  17 刘升翔.中医药结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8):487~488.

  18 邱德文.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癌症概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3):49~52.

  19 汤铭新.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抑制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和治疗食 管癌胃癌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0,17(1):28~31.

  20 李宝元,等.中药白龙片与HMBA对人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 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共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4):286~290.

  21 陈健民.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与活血化瘀治疗[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89.

  22 周阿高.140例胃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和死亡前血瘀证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9):540.

  23 周阿高.小金丹加减为主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患者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6):343.

  24 王建平,等.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ECad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1,20(4):51.

  25 陈亚琳,等.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P21ras及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05:32~35.

  26 张长武,等.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3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4):18.

  27 周阿高,等.扶正活血抗癌方合并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19~521.

  28 蔡明明.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32例[J].南京中医学 院学报,1991,7(4):242.

  29 刘如瀚,等.手拈散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2):23.

  30 李玉兰,等.中药缓解晚期食管、贲门癌梗阻3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1996,16(4):35.

  31 孟 伟,等.复方大承气汤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20例[J].陕西中医,2001,22(7):390.

  32 曾益新.肿瘤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3 卜 平.扶正化瘀方药抗胃癌术后转移及对鸟氨酸脱羧酶的影响观察[J].中医杂志,1990,37(5):290.

  34 张克明,等.中西医结合防治贲门癌根治术后复发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1999,15(6):22.

  35 王维平,等.中药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癌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01,23(3):167.

  36 辛献运。等.榄香烯乳与顺铂交替腹腔注射治疗胃癌腹水29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4):247.

  37 张源远.于尔辛治疗癌性发热44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13.

  38 李乃卿,等,参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 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0):588~ 599.

  39 宁春红.健脾益胃方剂治疗晚期胃癌术后化疗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1):668.

  40 于庆生,等.胃癌术后早期应用中药联合化疗临床观察[J].中 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459.

  41 张庆荃,茅爱武,高中度.动脉灌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治疗晚期 消化道肿瘤[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4):45.

  42 范刚启,等.健脾化瘀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637.

  43 张子理.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4,(3):16.

  44 于祥艺.化生平逆转胃癌癌前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3):147.

  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3

  1蒙医药五味甘露药浴的临床应用

  1.1皮肤病:达格巴雅尔、傲特根其木格等[6]运用五味甘露药浴治疗荨麻疹20例,经过21d治疗观察,治愈12例,显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杨丹增[7]用五味甘露药浴治疗慢性黄水症74例,其中皮肤病13例,每日入浴2次,每次30~60min,1个疗程为21d,根据病情可适当配药,治疗结果:痊愈7例,占53.8%;好转5例,占38.5%;无效1例,占7.7%。沙日太[8]运用五味甘露药浴治疗牛皮癣获得较好的疗效。布仁巴特、乌仁其米格等[9]用传统蒙医药浴“五味甘露”在皮肤科领域治疗皮炎、湿疹、寻常性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结节性红斑等260例皮肤病患者,疗效较好。

  1.2风湿免疫性疾病:陈巴乙拉顺等运用蒙医传统五味甘露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00例,以蒙医药浴治疗1~3疗程,1个疗程为7~21d。随症配合内服蒙药文冠木-9味汤,乌兰-13味汤,云香-15味丸,驴血-25味丸等药物辨证调理。结果:100例患者中治愈79例、治愈率79%,显效20例、治愈率20%,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结论:蒙医传统五味甘露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非常显著疗效。布仁吉尔嘎拉等[11]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94例,其中风湿性关节炎7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椎间盘退行变6例,腰椎间盘突出4例,治疗结果94例中显效53例,占56.38%;有效37例,占39.36%;无效4例,占4.26%;总有效率达95.74%,未发现毒副作用。陈世贵等[12]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60例,显效24例,好转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德力格尔]用蒙医药浴治疗风湿类疾病100例,治愈47例,明显好转40例,好转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4%。

  1.3妇科疾病:娜仁等用五味甘露的临床运用进行研究,共观察201例,其中妇科疾病33例,21d为1个疗程,每日入浴30min,治疗结果:痊愈28例,占84.8%;好转3例,占12.5%;无效2例,占6%。

  1.4其他:巴图宝力都等[15]采用蒙药药浴疗法治疗高血压病93例,治疗结果表明:药浴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优于单纯的内服药物治疗,总有效率在90%以上,效果满意。海•孟根其其格、乌仁其木格、新吉尔格丽等[17]蒙医药浴与紫外光结合治疗疥疮,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有效率92%。乌.扎木苏等[17]应用传统的五味甘露汤随症加用苦参、文冠木、草决明、茜草等,药浴治疗布病102例,疗程7~12d,获得较好疗效,临床治愈率达50%,好转42%,疗效与病程相关,病程5年以下疗效较好,病程5年以上的疗效较差些。

  2蒙医甘露药浴的现代研究

  李广全等[18]通过费氏完全佐剂模型、蛋清、琼脂炎症模型比较给药前后动物足踝关节容积的变化,肉芽琼脂块的重量,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及药物对醋酸所致疼痛的镇痛作用。结果:五味甘露药浴能抑制各种炎症模型所致炎症,并有镇痛作用。

  3蒙药药浴的发展与前瞻

  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4

  关键词:财务分析 英特集团 医药行业

  1.公司概况

  1.1公司简介

  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特集团。公司原名杭州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属丝绸纺织制造业。2001年12月30日,公司以所属企业凯地丝绸印染厂和凯地丝绸服装厂的部分资产与浙江华龙实业发展总公司持有的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99%的股权进行置换。置换后,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由以加工生产丝绸、纺织制品为主转为以药品及医疗器械批发、零售业务为主。目前,公司旗下拥有英特物流、钱王中药、宁波英特等11个控股子公司,现有注册资本1.15亿元,股份总数1.15亿股,其中流通A股0.32亿股。公司股票已于1996年7月1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10年以来,英特集团及其子公司荣获“2010年度浙江省医药商业十强企业”、“2010中国电子商务诚信企业奖”、 “中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奖”、“2011年度浙江省服务业百强企业”、“全国先进物流企业”等荣誉称号。

  1.2公司的新战略

  勇于探索谋发展,创业创新大战略。该公司积极顺应医药市场发展趋势,紧紧抓住新医改机遇,专注于医药流通,他们提出以“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进入全国十强”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专业医药分销物流商”为公司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该公司构划的“业务转型达成内涵式增长”和“购并扩张实现外延式发展”两大战略,其重点项目是:巩固药品分销核心业务,打造中药完整产业链,发展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其它新兴业务,以及拓展电子商务业务和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分销、物流、电子商务一体化,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全面提升该公司的服务能力,并积极争取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2.从会计报表看公司发展

  2.1营销势头强劲

  2010年,对于英特集团来说,其销售情况很好,净利润达87.45百万元,比去年增长37.39%,为历史最高点。由于中药材销售款增长,货款增加3.75倍,从而使预收款项增长近一倍,这点可印证公司产品供不应求。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75%,主要原因是药品需求逐年增长,及内部管理、营销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改善,竞争力不断提高所致。这正是该公司新战略作用在凸现,如何证实新战略的正确,我认为,一个清晰的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就是最好的证据了。2010年公司总资产增加33.14%,净利润增长净额保持稳定,可见公司势头强劲。

  2010年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比2009年增加111.12百万元,增长幅度为32.01%;从影响的主要项目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年净利润大幅增长,效益明显,同期增加23.80百万元,增幅37.39%,这也说明净利润增加是经营资本增加的源泉。

  销售的增长也导致应付账款大幅增加,增长率高达42.18%。这与本期末物资采购较上年增加也密不可分。

  2.2上升、增长、增大现象分析

  2.2.1警惕应收账款上升

  从该公司会计报表中,我们清楚地发现: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同步上升,截至2010年年底,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41.09%。采用账龄法分析可知,应收账款中账龄在1年内占总额98.69%,而5年以上的占1.16%。对此,财务部门应提醒公司要及时引起重视,因为,如果应收账款催讨不力或控制不当,可能形成坏帐,给公司造成损失。作为公司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部门的提醒,及时研究部署风险管控工作,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控力度。当公司与财务部门同步进行了风险管控工作,才能实现企业经营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的良性发展。

  2.2.2警惕存货增长

  销售、备货、现金是体现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三要素。销售行情好了,就会担心出现短货,存货过多了就会造成现金的短缺。所以,财务部门不但要做好数据统计,更重要的是要透过会计统计表分析规避这种问题的出现。2010年,由于该公司本期销售行情好,备货增加,导致存货增长了56.61%。同时,存货的跌价准备是上年的1.02倍。现金流量表中,存货的减少变化率为40.25%要高于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的变化率23.98%,略高于净利润变化率37.39%。在这些数据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可见,该公司在试图改善收现情况。

  2.2.3注意借款规模增大

  2010年该公司的负债同比增长33.73%。公司的负债中有98.31%是流动负债,并且公司没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在展示公司短期借款统计表的之前,我先阐述一下我对借款的观点:借款是企业发展之所需,科学的借款产生的是合理的负债,科学的借款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盲目和恶意的借款对企业的发展一定是灾难。为此,财务部门应该责无旁贷地把好这道关,严防一切盲目和恶意的借款情况发生。

  短期借款的增幅虽然不大,仅为15.36%,但是构成有较大变化。其中,质押借款、抵押借款、保证借款都大幅下降,而信用借款增加2.32倍。由于信用贷款无需抵押物,因此一般只有信誉好、规模大的公司才可能得到信用借款,英特集团大幅增加信用借款可见公司的信誉良好。对此,出于责任财务部门要忠告公司:信用借款风险较高,因此银行要求的利率较高,这会增加公司的财务费用。

  营业收入的增长会导致营运资金需求增加。2010年该公司筹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比上年增加了63.26百万元,主要来自于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由图表2-1可知,该公司在过去的5年中,不断扩大借款规模,特别是近3年借款规模大幅增长。由于该公司近年来处在扩大生产的时期,因此借款规模有所扩大。对此,财务部门应该帮助公司,及时注意和严格控制借款规模。

  2.3分析股利、现金分配管理

  2.3.1何时实现股利分红

  投资股份期盼的是产生盈利。盈利的目的:一是投资企业生产,二是让股东分到红利。而英特集团为什么会被称作为浙股中最极品的“铁公鸡”?其原因是,该公司股份上市15年以来从未实施过一次现金分红方案。该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为-58.22百万元,2010年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可供分配的利润仍为负数,不过若公司能继续保持今年的净利润水平,那么在2013年即可使未分配利润成为正数,到时可考虑现金分红方案。值得提示的是,该公司在操作股份红利分配制度时,应该关注和严格执行近年来中国证监会的“现金分红规定”。

  2.3.2警惕出现现金断流

  从图表2-2可知,我们清楚地看到,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波动幅度要大于净利润的波动幅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五年中有两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低于净利润的金额,2010年基本持平。这样的状态应该引起该公司的高度重视,因为,现金流量大于净利润趋势的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现金断流,为此,该公司要注意加强对现金流的控制,避免现金断流的出现。

  3.在财务指标中分析账款质量

  英特集团总资产报酬率7.82%、营业收入毛利率5.45% 、营业成本利润率1.80% 、每股收益0.20元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净资产收益率上升2个百分点,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略有提升。相比浙江医药总资产报酬率26.88%、营业收入毛利率41.37%、营业成本利润率58.63%,英特集团盈利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英特集团总资产周转率3.0772次、流动资产周转率3.5980次、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3.4019次基本保持不变,应收账款周转率7.4312次略有上升,表示公司收款速度加快,利于改善公司应收账款质量,增强流动性。

  英特集团流动比率为1.07、速动比率为0.76、现金流量比率为0.1530明显偏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但是,公司营运资本较上一年增加了6千万元,可大幅减弱流动性风险。与同类企业相比,浙江医药流动比率为4.28、速动比率为3.53、现金流量比率为2.1693,英特集团落后于同类企业。

  英特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1.42 %,固定长期适合率高达72.01%,表明公司长期资金难以满足投资需求。而业益乘数为 5.3808,表明公司经营利用较为充分,但财务风险仍然较大。相比于浙江医药资产负债率为16.69 %,权益乘数1.36,利息保障倍数29.9518,英特集团长期偿债能力不容乐观。

  如图表2-2所示,近五年来,英特集团各项发展指标有所波动,2008年较为低迷,之后有所回升,发展势头良好。

  4.在融资管理中促进医药行业发展

  4.1前景乐观竞争激烈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回暖,医药工业生产趋于稳步增长态势,2010年医药工业GDP(生产总值)及生产指标同比增长幅度较大,均高出2010年我国GDP 10%的增长。宏观层面看,行业发展预期乐观,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但产销率略有下降,表现出医疗体制改革和价格调整因素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在国际医药市场全面恢复以及国内医药市场大幅扩容的情况下, 2010年国内医药行业进出口均保持了高速增长。

  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行业格局将重新调整,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医药流通企业增值服务的作用日益显现,对供应商与下游终端的影响力将决定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国家促进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将有利于拥有现代物流能力的专业医药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促使中低端用药需求快速扩大,而基层医疗终端是中低端药品需求的主力军。

  4.2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医药企业想要融资,就必须要做长期的融资准备,比如产品与资源的资金保障,科研与销售的资金保证,医药企业融资根据产品特性,利润高,回报周期长,社会价值高,影响力与品牌传播强,但自己链条要求高。

  一般看来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为社会游资的不多,大部分为专业性很强的投资,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投资,或者国家投资。优势在于整体医药环境的作用,药品与社会导向的结合,能够有高利润产生,并且周期长,垄断性质优越。劣势:就是开发回报需要经过较长等待,不是短线行业,与投机项目完全不同,属于传统领域。

  医药企业的发展有区域发展的问题,虽然我们国家医药企业分布不均匀,行业跨度门槛较大,社会影响也比较复杂,因此,资金上面长期以来积累比较厚实,中小企业经过前几年的合并与兼并,在经济危机下并不出现巨大的窟窿局面,集团化将是医药企业解决资金的最好办法,也是可以缓解资金的最终衔接。

  虽然由于刚性需求医药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但一些中小药企在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也开始暴露出资金匮乏的问题。同时,因为药品的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等原因,药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需要和缺乏资金。

  4.3面对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近年来,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医药批发企业为了实现销售目标,将大批药品销往医院等医疗机构,导致医疗机构占用药品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通常滞压货款半年至一年左右,个别紧俏药品也要等到其销售完毕,再进货时才结算上一批货款,这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使医药企业长期存在大量短期内无法收回的流动资金,无法正常经营。医药企业加大赊销,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长期挂账和“三角债”等成为整个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增长加快。如果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坏账损失也将日益增多,致使企业增加费用开支及损失,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如何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的增长,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议题。

  4.4面对利润空间的压缩

  医药产业正面临药品降价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一方面,工业电价上调,中药材总体价格上涨,医药行业所需石化产品、基础化工产品价格也呈上涨趋势,给企业造成较大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国家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品招标采购制度,调整基本药物价格。

  5.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5.1提高利润率

  英特集团总资产利润率仅为5.5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0.33%。公司要在扩大销路、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节约能耗,把浪费的利润再赚回来。与此同时,公司也应避免超额储备,提高设备利用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合理分配商品流向,改善运货速度等措施,来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缩短资金在生产、流通中的时间,提高资金是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利润率。

  5.2控制应收账款比重

  赊销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过大,造成营运资金紧张,严重影响现金流动速度。目前,公司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高达41.09%,十分危险。公司应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工作,将单一的应收账款管理逐步转向中前台授信管理和客户资信管理,加强销售客户的授信管理,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控力度;加强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全力加强风险管控工作,努力实现企业经营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

  5.3提高偿债能力

  英特集团流动比率为1.07,速动比率为0.76,资产负债率高达81.42%,短期、长期偿债能力都很薄弱。从短期来看,公司应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存货比重,增快存货周转速度,从而增强支付能力。从长期看,公司要优化资本结构,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率与效果。公司也可以通过增发股票、加速购并控股和产权合作等措施来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

  6.财务与公司未来的发展

  财务报表是公司发展状况的窗口,科学的管理财务是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透过财务报表我全面分析了英特集2010年的发展状况,结合新时期国内国际经济市场的需求,分析公司的发展业绩,我认为,该公司制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正确的。该公司应该继续坚持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增长相结合,分销与物流主体业务不动摇,同时,进一步培育生物制品营销、现代物流、医疗器械和中药生产加工等新兴业务;逐步开展经营结构调整,建立“以基本药物为基础,名优新特为特色”的品种结构,加速中低端市场拓展,完善终端网络,实现网络下沉,巩固提升与高端医院的合作,发挥现代物流优势,提升营运效率;以内部整合和并购重组为契机,建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以精益管理、风险管控和QHSE工作为抓手,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内控。该公司要以此为目标,努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作为财务部门,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既当好公司的管家又要当好公司的参谋,既要为公司管好财务,又要让财务管理为公司创造财富。同时,财务部门也应该随公司的快速发展,使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达到国内国际的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年度报告》,2011年4月8日。

  [2]《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2010年3月26日。

  [3]《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2009年4月。

  [4]《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2008年4月。

  [5]《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2007年4月。

  [6]《财务分析(第五版)》,张先治、陈友邦编著,2010年。

  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5

  当前,不少医院正以各种形式试行药品托管(即委托经营),尽管经营形式不同,但都涉及到财务管理问题。

  药品委托经营的目的是减少药品经营中的流通环节,让药品价格降下来,确实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

  医药分开是当前国内医院面临的一项改革课题,它是国家为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提出的一项解决办法。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医疗需求的新变化,客观上要求拓展与深化、规范与严格医院的经营管理。

  一、药房托管是现实选择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这涉及到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险制度,以药养医是现行医药体制中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最新研究课题《药房托管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中说:据卫生部统计,2005年全国的卫生总费用是8600亿,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仅占17%左右。从医院的情况看,政府投入与医院的支出缺口很大,2000年以来,政府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大致在6%左右。

  在药品流通领域,环节过长,利益链上“寄生虫”太多。一些药品需要经过总经销、地区一级、二级、三级、医药代表等等10多个环节才能到达医院和患者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在加价。医疗保障是保障效率低下,投量投向投效严重失衡,而药品买单者处于弱势,到医院看病,除了挂号权是你的,其他都没有了。信息不对称,医生开什么药,病人就要吃什么药,付相应的钱。

  这样就带来了三个“化”:第一个“化”是虚高药价、虚夸疗效合法化;第二个“化”是“公权、法权”私权化;第三个“化”是伪市场化伪公益化。正是这三个问题导致了目前看病贵的现状,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以药养医也还将存在。

  那么能不能找到既能保证医院利益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又能保证患者利益有效降低药价的途径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药房托管,就是在医疗体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创新药品流通微观机制,缩短流通环节,挤压灰色地带,重构价值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实选择。药房托管坚持政府主导,遵循市场规则,鼓励社会参与,实现有条件的医药分开,符合医改大方向。

  二、药房托管的重要作用公民应该有知情权、表达权、经济权和健康权,但是患者到了医院这四个权就受到侵害。按理,患者跟医生之间是民事关系,是患者将自己的经济权、健康权委托给医生,医生不能侵害患者的权利。但是医生往往在违背患者的意志和意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开高价药,损害的不仅是患者的经济权,更重要的是健康权。俗话说“是药三分毒”,2006年,据官方网站统计,因药物不良反应在院死亡人数达16.2万人。

  药房托管能有效保护百姓“四权”,有力的武器是“采购包”和“处方集”,这在美国已经普遍实行。在我国,南京医药所以能托管成功,有效降低采购价格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其核心就是实行了“采购包”和“处方集”。

  “采购包”包含国家2000个医保基本用药在内的5000个药品,药品全是通用名。根据医院订单需求,采用集成化供应链的方法确定通用名药物,到了医院就没有厂家,只有药。过去医院采购的是药品的商品名,现在商品名没了,这就从制度上切断了医院和药厂的联系、医生和药代的联系,给药价虚高釜底抽薪。

  “处方集”是医保专家、药物学家、医学专家、药学专家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针对不同医院和病种制定的协定处方。这个处方是药品的解决方案,包含了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医学的概念、药学的概念,医疗保险的概念。患者看病,都可以在医生那里得到一本。有了处方集,患者就有了知情权、表达权,也就能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和健康权。 三、实行药品托管后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在药品托管后,不仅要管好医院财产、物资、设备、资金与人员,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在医疗保险制度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应从往重外延的扩大,转变到内涵挖掘潜力为主的发展模式上来,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借鉴托管方财务管理的新理念。

  .财务管理范围要拓宽,使经济运行控制拓展到影响医院收益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渗透到医院决策、医疗业务、技改科研、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各方面,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等运行的各个环节,还应把握和托管方在账务处理方面的协调和报表的衔接问题。

  .构建财审管理新机制,促进基本职责的落实,明确医院财审部门执行经费监督检查方法和内容。

  .财务管理与运营方式的转换,使医院财务管理在内控制度的基础上,要重新定位,加强管理,建立内部经济运行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发挥监督督察的职责,在进行托管药房核算的同时,还应把握财务清楚、归口到位。

  .从偏重收入管理,转向注重支出管理,要着力控制与压缩不合理的开支,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从注重对物、钱的经营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着力抓好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上来。

  .逐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医院科室核算的作用,完善科室核算的对策。

  四、落实药品托管的原则药品托管应遵循“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原则。以前医院实行的“数量统计出库报销,月末盘点作消耗”不能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情况造成了资产的流失。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出台,医院应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品托管后,药房为记录药品的收发结存情况,必须制定一整套账表单据如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销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等,月底对全部库存药品进行盘点,看与账面金额是否相符,这将改变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真实地反映药品托管后的结存、销售情况。

  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6

  一、药品的管理

  为加强药品的管理,堵塞药品采购环节的漏洞和不正之风,应成立药事委员会,由一名院长具体负责医院的药事管理,成员由采购员、药房主任、主管业务院长组成,药品管理应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价格政策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有关规定,按照《医院财务制度》及《医院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与管理,并遵循“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为了管理与方便患者,设药库与开架式门诊药房和病区药房。

  (一)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

  要按规定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房须设立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消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及未付款进药明细表等。对特殊药品管理实行单独保管重点统计。建立处方管理,药房每天设专人统计药品处方消耗,实行实耗实销。月底编制“药品处方与金额汇总表”,作为消耗、内部核算及考核工作量的依据。药房坚持月底进行药品盘点,倒挤消耗,编制“药房药品消耗统计表”,并保证处方统计消耗与实物盘点消耗一致。如遇不一致情况,及时查找原因做出处理。wWW.133229.CoM这样做改变了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可以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

  (二)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加速周转、保证供应

  药剂科应根据历年药品消耗情况,在保证需要以及掌握市场供应的情况下,编制药品采购预算,实行计划控制,确定合理的药品储备定额,并实行药品有效期管理。适时监控药品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及失效期。

  (三)药品的购入和领用必须建立健全出、入库制度

  购入药品必须验收入库,填制一式三联验收单,药房支领药品要填制支领单。严格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采购人不能同时担任验收人。财会应及时与药库、各药房对账并盘点,因为盘点是发现管理漏洞的有效途径。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对盘盈、盘亏要查明原因,按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四)药品零库存管理

  药品“零库存”管理可使库存压缩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因库存量大而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通过少量、多次的药品采购来减少药品库存,加速药品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

  二、药品会计核算办法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药库、药房药品统一按零售价计价。

  (一)购入药品时

  采购员将发票与验收单一同交财务审核、付款。按当月付款进药进行核算。借记:药品——药库药品;贷记:银行存款,贷记:药品进销差价,让利部分贷记:其他收入。对于赊销药品业务,月底由保管员将当月购进未付款的药品验收单按供药单位分西药、中成药、中草药进行汇总,填制“药库未付款进药明细表”与验收单一并上报财务部门。

  (二)药房支领药品时

  财务部门根据药房支领药品汇总表及支领单,核对无误,借记:药品——药房药品,贷记:药品——药库药品。

  (三)月末结转销售药品成本时

  财务根据药房上报的两张药品消耗统计表核对无误,计算药品综合差价率、结转药品销售成本,借记:药品支出——药品费,借记:药品进销差价,贷记:药品——药房药品。计算药品销售成本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按药品综合差价率计算:药品综合差价率=本月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本月药品期末余额×100%;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差价率);第二种,按药品综合加成率计算:药品综合加成率=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药品期末余额-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100%;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加成率)

  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7

  【关键词】 药库管理; 药品积压; 药品采购计划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4.069

  药品是一种用于防治疾病的特殊商品,其储备和消耗量受地区病种范围,医师用药习惯,季节变化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医院药品的安全有效和充足合理的库存是保证医院临床医疗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在日常工作中,因为受到供应体制及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干预,医院药品虽然满足了临床供应,但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积压[1]。近些年来,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药品种类的丰富,医院对药物的选择空间逐渐扩大,导致药品积压的情况逐渐显现[2]。药品积压不但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而且会对流动资金有效使用率、药品周转率、人力资源造成冲击[3]。

  对工作实践中药品积压的各种原因全面分析,总结一些相应的解决的对策,是提高医院药品周转率和药品管理效益的有效途径。以加强购销管理,提高药品有效周转,保证药品质量,加快资金周转,减少浪费。

  1 药品积压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1.1 对药品选择的变化引起的积压 随着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许多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且应用方便的新药大量上市,药品种类的增多及剂型的更新,扩大了临床医师对药物选择的范围,大多数患者在医生开具处方时也倾向于应用新药。但同时医师选择药品的习惯也存在不一致,一般是逐渐更替可替代的效价高,毒副作用低的药品。一些药品因疗效一般或副作用大而消耗量减少,甚至停用。如制霉菌素片,吡哌酸片,注射用阿昔洛韦等药品在本院出现积压,最后淘汰。

  1.2 某些流行病或特种疾病治疗所需药品的积压 比如腺病毒流行时因前期感染发病人数呈爆发式增长,后续发病人数具有不可预知性。因而对疾病救治所必需药品采取大批量多渠道采购储备。一旦疫情得以控制,出现大量药品积压,像胸腺法新、干扰素、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这种应急事件中发生的积压要及时清退至供货商业,避免影响再次销售。还有治疗有机磷中毒的药品,必备而很少使用出现积压,如氯解磷定注射液。院内病种结构短时间内发生变化,易造成药品积压。像脉管炎科患者数量的急剧变化,曾经导致注射用重组链激酶,前列地尔注射液等药品的积压。

  1.3 适应证少的某些专科药品的积压 肿瘤科用药出现较多。治疗口腔部血管瘤的平阳霉素注射液,博来霉素注射液等,或者价格昂贵的靶向制剂吉非替尼片,盐酸厄洛替尼片等,由于病例较少,住院患者用药单日发放,可出现拆包后未使用完的情况。这类药品积压后无法向供货商退货,易造成浪费。

  1.4 新引进药品易出现积压 新药的准入制度及各种手续(包括使用过程中)复杂,间接影响其使用量,造成积压。新药进入药品流通各个环节都要履行严格的报批和审查程序: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书面申请,通过质监部门审查同意才可以进入采购环节。先小量采购,经临床验证,随访等最后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再经相关部门筛选,才可作为常备药品目录。临床科室新引进的药品使用量不稳定,容易造成积压。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医师对药品的认知水平,药品自身的临床疗效,患者对药品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学术推广的连续性有效性。

  1.5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导致相关药品的积压 由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或者国际上(主要是美国和欧洲)药品不良反应的警示信息,舆论导向引起的积压。马来酸罗格列酮片(文迪雅,太罗),盐酸吡格列酮片,被报道有引起心脏病风险。盐酸吡格列酮片同时被报道有引起膀胱癌风险。这些药品的使用量在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道后急剧减少,出现积压,最后及时退货处理。原本使用广泛备药量较大的喜炎平注射液和胸腺肽注射剂被报道易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后,使用量也出现大幅减少,一段时间内呈院内库存过大的情况,为防止药品积压及时退货。

  以上为导致药品积压的不可控因素,出现以上积压情况应随时及时予以相应的处理,以避免造成浪费。建议实施专人管理、定时核查、定期汇报和考核的制度,及时对数据进行汇总,多方协调加以解决。可先于医院内部对积压的药品进行调剂,如果确实无法进行调剂使用,则争取向医药公司退药,以尽量减少医院的损失。

  建议基于目前药品管理系统,加入积压药品相应的处理程序,做到积压药品的信息流与药品流同步生成,实现报表的电子化,使之具有多点联动、信息共享、反应迅速的特点,使积压药品得到及时处理,缩短处理流程,并有效避免了积压导致的资金占用[4]。

  2 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提高药品有效周转

  合理的药品采购计划和精确药品库存是确保药品不产生数量型积压的前提条件,合理的采购计划,不但可以提高药品及资金周转率,还能避免药品断货,减少积压失效,提高工作效率[5]。某药品单位时间的库存量绝对大于其销售量,此类药品积压是数量型积压,或者院内病种结构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当需求发生变化,或不合理进货量多于实际需要,易于发生数量型积压。这种原因的积压一般涉及的药品数量较大。所以,药库管理需要符合药品流通的市场规律,确保药品供应的同时,缩减库存量,加快其周转循环,同时完善药品的账务管理及成本核算,以保证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6]。

  数字化信息系统应用于药品采购管理中能够进一步提升药品库房主线流程的工作效率,大大优化流程,提高工作质量[7]。准确及时掌握医院用药变化的规律,计划量科学,包括调剂室备药量,库房采购量。药房整体库存统筹考虑。

  目前本院主要依靠药品采购计划软件制定药品采购计划。实施以来,制定计划所用的时间较以往人工汇总调剂室药品需求数据而言大幅缩短,同时是对院内使用的药品的全品种扫描,数据全面。

  药品采购计划的原理如下:药品需求数量A=C-B,A代表以当前计后n天内某药品的需求量;B代表当前院内某药品的库房和各调剂室总库存;C代表以当前计前n天内某药品总消耗量。制定n天的采购计划则在程序中输入相应的数字n,确定后程序自动扫描所有的库存量及消耗量。如果A为正数则说明该药品n天内库存不足,需要进货,如果A为负数则说明该药品n天内库存充足不需进货,不显示在程序的界面。

  最后依据药品包装的规格,体积的大小和储存条件等因素对数据A进行修正,使采购计划更加合理。消耗量大稳定的药品一般修正为整包装,体积大的药品则根据库房及调剂室的货架空间随机调整。这种模式的采购计划的最大优越性是不易遗漏药品。合理制订采购计划,除了上述软件得到的数据之外,还要统筹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依据各科室用药具体情况,制定采购计划,并重点突出。利用药品库房信息系统及时了解药品采购信息,根据反馈的数据掌握临床用药情况,进一步对药品分类总结:对于常用药物,相应提高采购下限,以保证临床应用的库存充足;而对于临床用量小及周转慢的药品,应相应降低其采购下限,仅保留较少储备量或无库存。(2)依据药品的库房仓储,制订相应的采购计划。药品管理人员遵循国家制定的药品价格调控政策,按照合理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加速周转的原则制定采购计划,根据临床用量实行多次小量购进,以有效避免药品积压浪费,并利于保证仓储药品的质量与控制。保障药品供应关键在于“合理库存”,要恰好能保障临床常规用量,对特殊需求用量也要能及时做出反应,才能真正地达到“高效保障”目的[8]。(3)实施相对零库存管理模式,降低药品储存成本。在医院药品管理中,医院药库药品管理在药品流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药库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及临床疗效[9]。所谓“零库存”管理,是企业在物资的储备环节上对物资以“零库存”状态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10]。实际工作中销量稳定,与疾病流行无关及可维持长期供应的药品可采用绝对零库存管理。但是,作为医院特殊医疗部门的药品库房,则与企业管理有较多差异,如果实施绝对的“零库存”管理,必然会导致许多问题,如临床出现用药数量的变化、医药公司药品供应不及时以及相应部门药品库存信息上传滞后等情况均可导致临床用药供应不足。因此,“相对零库存”的管理模式在医院药品库房中已经被广泛采用,相对零库存的药物为治疗流行病,突发病、销量不稳定,实施零库存易断药的品种,如抗生素、血液制品等[11]。

  3 结论

  通过综合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一方面能确保医院充足的药品储备供应临床使用,另外一方面可有效降低药品的储存成本,减少积压浪费,促进资金的运转,同时确保了医院仓储药品的质量。为进一步有效提高医院药品管理效益和管理质量,健全药品库房质量信息系统,改进工作流程提供客观、实用及科学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单文治,谢静,顾苏俊.医院积压药品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69.

  [2]吴晓松.医院药品积压原因分析及相应措施[J].广东药学,1998,8(3):44.

  [3]卞红霞.病区药品管理常见的问题及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2(16):196-197.

  [4]连娜,吕顺忠.浅谈医院药库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189.

  [5]张国荣,武新安,郭小冬.浅谈移动平均法在医院药品采购计划生成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09,20(28):2204.

  [6]赵自玉.浅谈医院药库管理及临床供应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51.

  [7]刘砚韬,许群芬,林芸竹,等.基JCI标准管理医院药品库房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0,21(5):428.

  [8]颜耀东,王楠,刘东麟,等.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7):580.

  [9]胡淑凤,胡淑春,王新玲.药库药品管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41.

  [10]林芸竹,许群芬,曹幼红,等.实施零库存理念管理模式,优化医院药库工作流程[J].中国药房,2008,19(25):1958.

  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8

      一、药品管理的原则

      1.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

      以往医院药品实行“数量统计、出库报销、月末盘点做消耗”,不能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情况,造成了资产的流失。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细致深入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出台,医院要按规定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房为记录药品的收发结存情况,必须制定一整套账表单据如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消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等报到财务部门,月底对全部库存药品进行盘点,看与账面金额是否相符。这样做改变了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可以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结存情况,符合医院制度的改革。

      2.计划采购、定额管理、合理使用、加速周转、保证供应

      医院应根据保证医疗活动的实际需要及市场供应情况确定合理的药品储备定额,实行计划采购,及时供应。库存药品的增多会增加流动资金的占用,形成严重浪费,因此必须严格核定库存定额,方便资金的运作。

      3.药品的购入和领用必须建立健全出、入库手续

      药品的购入和领用必须建立健全出、入库手续,药库与药房应定期进行盘点,保证月终时药房药品总账余额与各药房药品明细账的余额之和相等。财会部门还应及时与药库、各药房的明细账及实物进行核对,定期对账,实地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对盘盈、盘亏的药品要在盘点清册中反映,并要查明原因,按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物资清查中的作用。

      4.药品零库存管理

      药品“零库存”管理可使库存压缩到最低限度,所需采购的品种和数量都相应减少,从而减少因库存量大而占用较多的资金。可以利用严格的数量管理来掌控药品需求的变动,保持最小的库存数量,通过少量、多次地药品流动来代替在库房存放药品。

      二、药品的计价原则及核算方法

      按药品的供销流程,可将药品划分为药库药品和药房药品。药库药品是药品的储备阶段,它主要核算药品的计划采购、验收入库、保管发放的全过程;药房药品是药品的销售阶段,它主要核算药品从药库领入、销售、保管等的全部经营过程;根据销售存放地点的不同,又可分为住院药房药品、门诊药房药品。按药品的性质,可将药品分为西药、中成药和中草药。

      1.药品的计价原则

      医院药品凭发票提供的价格结算货款,并按规定零售价和进销差价处理。药品价格不包括为采购、运输、保管这些药品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库存的中草药在保管中发生的挑选、晾晒费用,以及由此而造成数量减少的损失费用不计入药品价格。医院应严格执行国家对药品作价的规定并公示,药品价格公示的内容包括:药品通用名称、商品名称、剂型、规格、计价单位、价格、生产厂家、主要的中药饮片产地等有关情况,并应明示是否列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对实行政府定价的药品,还应公示其零售价格的实际销售价格。

      2.药品会计核算办法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药库药品的入库、出库、结存和药房药品的领进、销售和结存统一按零售价计价。购入药品时:借记:“药品——药库药品”,贷记:“银行存款”,贷记:“药品进销差价”;药房领用药品时:借记:“药品——药房药品”,贷记:“药品——药库药品”;月末结转销售药品成本时,会计根据药品累计销售额及综合差价率或综合加成率计算销售药品成本和实现的进销差价。以药品成本借记:“药品支出——药品费”,以零售价贷记:“药品——药房药品”,差额借记:“药品进销差价”。计算药品销售成本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1)按药品综合加成率计算

      药品综合加成率=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药品期末余额-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100%

      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加成率)

      (2)按药品综合差价率计算

      药品综合差价率=本月药品进销差价期末余额/本月药品期末余额×100%

      药品销售成本=当期药品销售额(1-综合差价率)

      为整顿药品流通秩序,遏制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降低药价,医院应实行药品招投标采购。通过招投标、评标、定标来确定中标单位和中标价格。根据药品的中标价格及招标药品零售价格核算中标药品的进、销价格,月末结转中标药品成本,零售价与中标价的差额计入药品进销差价。

      3.药品的价格调整

      如遇药品价格变动进行调整,在会计核算时必须认真处理由于药品价格的上下波动对医院资金形成的增减。医院调整药品价格,应由药品管理部门根据调价文件,先清点调价药品的库存数并编制“药品调价表”凭证以备核算。目前,《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药品价格上调,以上调价格借记:“药品——药库药品”,贷记:“药品进销差价”;药品价格下调,以下调价格借记:“药品进销差价”,贷记:“药品——药库药品”。

      三、医院药品管理效果的考核

      对医院药品管理效果的考核,可通过资金平均占用额及资金周转速度来进行评价。

      年度药品资金平均占用额=月度占用额之和×12

      药品资金周转次数=全年药品销售成本/年度药品资金平均占用额

  医药代表转正总结范文9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方法学 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7.7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03-04

  Pharmacoeconomics and its evolution

  WU Weidong*, FENG Sha, QI Fangjia, LU Jianlong, DOU Guanshen, YING Xiaohua**

  (Center for Pharmacoeconomic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of pharmacoeconomics in recent years. Methods: The concepti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methodology of pharmacoeconomics and its related model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were introduced. Results & Conclusion: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vigorously train professionals related to pharmacoeconomics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our own research system of pharmacoeconomics since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for pharmacoeconomics research have been constantly developing.

  KEY WORDS pharmacoeconomics; methodology; model

  自药物经济学产生以来,其理论和评价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各国都在致力于将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应用到临床用药选择、医保药品目录制定、新药研发与定价以及药品相关政策中,以期推动医患双方的合理用药和医药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过,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引入药物经济学相关知识,且迄今对药物经济学的相关评价仍较少。本文对近年来药物经济学及其演变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为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药物经济学概述

  概念

  药物经济学是20世纪60-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门现代应用经济学,它集合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评价成果与方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综合分析、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效果/效用[1]。药物经济学的发展也与各国为应对医疗费用的不断高涨,希冀采取更为高效、公平的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政策息息相关。

  基本内容

  药物经济学主要应用经济学基本理论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应用卫生经济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效益等内容,并将这些评价结果应用到药物治疗的经济学评价中,其核心是对同种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案的成本和疗效/效果进行鉴定与测算、衡量与对比。药物经济学评价也用于为政府出台某项药品政策提供证据,以及评价有关药品政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改善药品政策。药物经济学评价常用于基本药物和医保药品目录的制定与调整以及新药的评价与定价等政策中。

  评价方法

  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源自卫生经济学,成本和结果是其评价的两大要素[2]。根据结果指标的不同,评价方法可分为如下4种:成本-效益法、最小成本法、成本-效果法和成本-效用法。每种方法均有一定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如成本-效益法适用于一些宏观分析和决策,能对单个决策或治疗方案进行评价,但前提是要将结果指标全部转化为货币值予于衡量,这在某些方案中难度很大;成本-效果法的结果指标在临床上较易获得,适用于不同治疗方案的平行比较,不足之处是未包括患者满意度等内容;成本-效用法也适用于不同治疗方案的比较,且其结果指标考虑了临床效果与个人效用(满意度)两个方面,但对生命调整质量年等效用指标的测算方法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纵观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发展历史,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应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挑战而衍生出来的。

  评价意义

  2012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约为2.9万亿元,人均2 135.80元,较2011年增长近18%。过去10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为GDP增长速度的1.8 ~ 2.5倍。卫生总费用的绝大部分为医药费用,而药品费用则是医药费用的最主要部分,45% ~ 50%的门诊和住院费用均耗费在药品方面。我国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药品费用不仅是卫生总费用增长的主要动因之一,也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不合理医疗费用的主要来源。因此,药品政策就成了我国新医改中的焦点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重视,认为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能是解决药品费用高涨、提高药品花费效率的重要手段: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2010年修订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可替代性药品的治疗费用差异较大,可以以对照药品价格为基础,参考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进行调整”;最新公布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中也都指出,要以药物经济学评价为指导进行目录的遴选[1]。

  上述政策表明,我国将以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促进合理配置医药卫生资源、控制卫生总费用上涨等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众多的国际经验已经证实了药物经济学评价在临床用药、医药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新药研发、合理用药、药政管理以及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和基本药物目录制定中的有益作用[3]。

  药物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药物经济学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公共医疗领域的保健费用持续上涨,导致政府财政和社保机构不堪重负。为控制费用和提高效率,美国国会于1979年责令其下属的技术机构对包括药品费用在内的公共医疗费用进行成本测算分析并提出卫生资源配置、药物评价以及选择与购买的建议。1987年,Drummond等提出并修订了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4],形成10条得到众多经济学家普遍认同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为药物经济学发展奠定了基石。上述10条标准分别为对照选择、药品与疗效关系、纳入重要的成本和效果、成本和效果指标可测量、成本和效果能解释评价的问题、结果可信度、成本和效果的贴现、增量分析、敏感度分析以及是否涵盖使用者关注问题。1986年“pharmacoeconomics(药物经济学)”一词在文献中首次出现;1989年《Pharmacoeconomics》杂志创刊;1991年《Pharmacoeconomics》专著出版[4]。自此,药物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

  内涵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