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而太极——中国古代哲学超前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无极而太极”。本来是一句哲学思想,但是现代的太空科学家倾向以“无极”解释宇宙的起源。自从1910年天文学家哈勃发布了宇宙“大爆炸后”理论后,世界上的太空科学家都倾向于能量大爆炸为宇宙的起源,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与探讨,今天人们观测到宇宙仍然一直在膨胀,可以说此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
然而,宇宙在大爆炸前的是什么样呢?是不是毫无任何的物质存在呢?初步判断是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仅仅有庞大的能量存在,因为不知道这样的能量的底细,只好称为“黑色能量”。这庞大的黑能量,恰好与中国北宋时期周濂溪(即周敦颐)的“无极”不谋而合。
在周濓溪的《太极图说》的第一的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太极起动后就有阴阳两仪。随后,他又加入了水火土金木等五行,于是万物就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了。但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仅仅用此平淡的描述而将宇宙初始到万物生长的情况用了一百二十多字简单地概括而已,他并没有任何的推测,也没有捏造出任何的神话故事。毕竟中国国学一直以“诚”教育世人,所以以身作则,所以不会像西方宗教那样编造一些具神秘性故事解释世界。
冯友兰曾经在《中国哲学史》猜测:周濂溪的太极图说的理论应该是源自宋朝道家“活神仙”陈搏。周只是将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中之“太极先天之图”的秩序颠倒解释而已,用儒家的思维作出了他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之推演。
本文将周濂溪的《太极图说》分为三段简单介绍,并附原文
1、《太极图说》第一段,由宇宙之始至万物生长的过程。
此段指出:宇宙之始姑且称之为“无极”。无极自然形成“太极”,太极又分为阴阳二仪,而且五行的水火木金土因此而出。有了阴阳五行后,又有不同组合的外在因素,万物由阴阳交配的结果,所以就生生不息。
2、《太极图说》第二段,圣人所定立的中正仁义为人类的道德标准。
万物之中,人可以称为万物之灵。人也受到水火木金土的影响,故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所以就有万种性格不同的人性。为了教化百姓,圣人定立“中正仁义”以指导百姓,作为人生道德实践的最高准则,称为“人极”。为什么圣人可以为百姓的引导呢?这是因为圣人的德行与天地一样的伟大,行为和日月一样地照耀百姓,并且教导百姓顺春夏秋冬的顺序而耕田种植,顺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迎吉避凶。君子顺乎圣人的教导而为人作事就会吉利,小人违背此原则去为人做事就会凶险。
3、《太极图说》第三段,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关系。而且死后归还于无而已。
最后,周濓溪引用《易经》里的两句话以说明人生的价值。1、引用《易经·说卦传》第二章有:天的法则就是阴和阳,地的法则就是柔和刚,人效法天地去为人做事,所以做人的法则就是仁和义。2、引用《易经·系辞传》上的第四章告诉我们:人去世的时候不过是返回到原来的起点。这也是中国国学几乎超越所有宗教的重要理念,国学不用宗教里的天堂或极乐世界一类的东西以蛊惑世人,仅仅用“原始反终”四个字解答世人未知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