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挡住了什么
裸体天使的短裤、沙皇讽刺画、映画伦理委员会和泰国人的鞋底。
文|朱不换
今天的观众对视频打码已十分熟悉。电视法制节目中,违法犯罪嫌疑人的脸部会被马赛克遮盖。
更常见的用武之地,是在成人影片中遮挡隐私部位。这一领域甚至不乏学术专著:
此外,影视提供商也利用马赛克来遮挡汽车、饮料等消费品的商标。这样做可以避免品牌侵权,也免得让自家内容为别人白做广告。
·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奔驰汽车车标被清除,因为奔驰不乐意自家商标出现在贫乱街头
其实,数字马赛克的历史只有数十年。在数字马赛克出现之前,遮挡违法或隐私信息要靠手工精修,成本极高,打码者必须有高超的艺术修养才能胜任。
快,给天使穿上短裤
古代最宏伟的图像打码发生在1541年。这一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最后审判》。在原版壁画的300多个人物中,几乎所有天使和男性都赤裸身体。
· 壁画中耶稣和天使在中央主持审判,左侧好人升天,右侧坏人堕入地狱
在壁画即将完成时,教廷典礼长塞斯纳视察了壁画,对满眼的裸体深恶痛绝。他怒斥道:「在如此神圣之地绘制裸体实在可耻。这种画应该出现在洗浴中心和破烂酒馆,绝不应出现在教皇的教堂!」
米开朗基罗仗着与教皇私交不错,没有把塞斯纳的批评当回事,还搞了个大大的恶作剧。他在油画右下角「堕地狱者」部分,按塞斯纳的面容重绘了地狱判官米诺斯,给塞斯纳画了两只驴耳朵,还故意用缠身大蛇挡住了塞斯纳的下体。
这下群情汹汹,人们要求毁掉这副大不敬之作。时任教皇保罗三世认为此画可以保留,但必须做重大修改,不许下身露点,天使和人都必须要么穿上短裤、裙子,要么用树叶遮掩。
给天使穿短裤的重任落在了米开朗基罗的学生里恰莱利的身上。为了尊重恩师的艺术,里恰莱利尽量能不改就不改,但被当局反复要求返工,终于改出了穿裤版《最后审判》。
· 左:同时代画家韦努斯蒂按回忆绘制的原版《最后审判》局部。右:在修改版中,里恰莱利为圣凯瑟琳穿上了裙子
因为这一经历,里恰莱利落下了「短裤制作家」的终生绰号。直到1980年代西斯廷教堂大修缮时,半数被遮盖的原貌才重见天日。
后来,西欧艺术逐渐走向开放,裸体成为油画和雕塑中的常态,较少有人再因有伤风化而坚决反对。
· 185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得到一件《大卫》雕像石膏复制品。女王对《大卫》赤裸下体极其震惊,要求必须用无花果树叶打码。不过时人多认为维多利亚是少见多怪
面对西欧的堕落沉沦,俄罗斯沙皇深感痛惜,担起了打击污浊,维护道统的重任。
为了让沙皇看不懂,他们发明了抽象画
从拿破仑战争时代起,俄罗斯家家户户开始流行卢布克壁画。起初,这些画往往是讽刺拿破仑侵略军,鼓舞爱国士气。
· 19世纪卢布克画《拿破仑与撒旦共舞》
然而,卢布克画因为形式自由奔放,渐渐成了民间轻松娱乐、讽议时事的载体。沙皇政府开始对卢布克画和版画进行严厉审查。
· 1906年沙俄版画《编辑,出版商,审查员与警察》
画家们只好用曲折隐晦的方式来表达心思。
· 版画《光腚鹰爪狼人》(左)在查封前发行了七万多份。读者只能从狼人与硬币上的沙皇纹章(右)之间的细微相似辨认出,这是在讽刺时任沙皇
这些隐晦的版画也被封禁后,俄罗斯艺术家不得不改用斑驳的大块马赛克来自我表达,在一次次自我打码中创立了至上主义等抽象艺术流派。
· 马列维奇,《磨刀工》,1912。贝茨等研究者认为,严厉审查激发了马列维奇等的抽象艺术追求
如果从上面的立体主义画作中,你还能勉强辨认出有人在磨刀霍霍,图谋不轨,那也不要紧。马赛克还可以变得更大、更纯、更抽象。
· 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组合》,1916
苏俄革命爆发后,抽象画家们觉得新时代来临,热情高涨,用作品为革命战争加油。
· 利西茨基,《红军击溃白匪》,1919
直到1930年代,斯大林识破了抽象派的不老实不可靠,提倡社会现实主义绘画,马列维奇引领的这股怪风才被刹住。
对于社会现实主义绘画和摄影中的负面信息,苏联也有一套简单有效的打码办法:直接将有害形象涂掉,让他消失。
· 「幽灵宇航员」邦达连科是苏联首批宇航员之一,1961年在模拟训练事故中身亡。为避免负面舆论,他的形象从合影等记录中幽灵般消失,1986年才被解禁
在苏联人民接受洁净的美术教育的同时,其他国家则在二战后进入了消费娱乐时代,面临崭新问题:如何屏蔽电视电影等娱乐节目中的淫秽色情内容?
在这个战场上,日本由于电子消费快速升级,走在了世界前列。
爱情动作片召唤马赛克
二战后修订的日本刑法175条,延续了明治时代的严峻,规定发布、贩卖、公开陈列淫猥图像者,处2年以下徒刑或者250万日元以下罚金。同年,第三方组织日本映画伦理委员会(映伦)成立,用于电影等影像的自我审查。
· 日本现有的电影分级由映伦管理
在严厉的法规约束下,起初只有一些小作坊制作三级片尺度的情色电影,被称为粉红电影。这些小作坊电影往往面向小众市场,表达创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个人关切。
· 1965年粉红电影《黑雪》,女主角在美军基地墙外绝望的赤身奔跑。影片浸透着日本人面对美军占领的屈辱情绪,对《黑雪》情色和政治内容涉嫌违法的诉讼持续了数年
· 1966年,三岛由纪夫自导自演粉红电影《忧国》,表现一对军官夫妇在二二六兵变中因忧虑而自杀
· 1970年粉红电影《性贼》描写极左学生暴动失败,逃进郊外过起放纵生活
情况在1960年代后期发生了扭转。由于电视机普及,电视剧节目开始大肆蚕食电影市场。日本几大老牌电影公司都面临衰退的危机。
为了应对颓势,把观众勾引回影院,电影大厂日活株式会社从1971年起开始全力制作粉红电影。日活社的加入,为粉红电影注入了专业精良的制作、演员和营销团队。
· 日活时代巨星高仓美贵
此后十六年间,日活社制作「日活浪漫春话」电影七百余部,以每周一部新剧的速度,对整整一代日本人进行消费轰炸。其他大厂也纷纷跟进,令粉红电影攻占了日本当时70%的电影市场。
粉红情色剧的火爆逃不过警方的火眼金睛。1972年1月,警方以「公示猥亵画面」罪起诉日活,引发旷日持久的诉讼。为了应对监管,次月日活、东映等三大厂联合成立日本视频伦理协会(视伦/NEVA),实施行业自审自查,督促为视频打码。
这时的打码,主要采取人身贴码方式,比如在演员身上粘贴胶带、用花瓶遮挡身体,改变摄像机角度等,或在后期制作时采取雾化遮挡等方式。
· 喜剧演员大桥彰(右)延续了人身贴码传统,擅长裸体表演的同时保持不漏
不过,短短几年后,这类人身贴码的方式就被新一代电子产品抛弃了。
1975年,索尼发布Betamax录像机。次年,JVC发布VHS家用录像机。录像带的普及,让消费者能够更私密、更舒适的在家偷看小电影,而且录像机的快进键,也为那些只爱刺激不看剧情的观众提供了方便。几年后,录像带就取代电影,成为成人影像的最大市场。
· 在Betamax与VHS的录像带制式之争中,VHS执行低价租赁路线,令宅男很容易从录像店租借VHS录像机和录像带。VHS靠此模式击败了索尼Betamax,占据了全球市场主流。一些人认为,是千百万成人视频消费者,把VHS推上了录像带行业的王座
在批量生产录像带的年代,人身贴码的方式审查成本高,观众也嫌太假,两面不讨好。1977年,视伦(NEVA)启动新规定,成员厂商必须在视频违禁位点放置大块方格马赛克,成人影视从此进入视频马赛克时代。
· 靠打马赛克通过NEVA审核的厂商,才能在碟带上贴上NEVA的过审标签
当然,消费者都不爱看马赛克,人们想出了各种规避马赛克的手段。
猫和老鼠的拼图游戏
早期的视频马赛克,分成可逆转换和不可逆转换两种。可逆转换后的马赛克图像,可以设法恢复原貌。而不可逆转换则是读取画面区域颜色,计算平均值,并按该平均颜色绘制马赛克方块,无法复原。
· 可逆转换一例:把打乱的猫脸拼图复原,就能看到正确的猫脸
曾经有人想通过这种可逆转换马赛克来暗度陈仓,但这种简单的窍门很快被封掉了,可逆转换马赛克也不再被允许。
· 1997年,有人在大阪网站上发布可逆马赛克色情图片和可逆解码软件,发布者被判刑
靠软件解马赛克不行,就有人想出了卖硬件除码器的生意。1980-90年代的日本男性杂志上,到处可见售价高昂的「马赛克清除仪」广告。
为了卖货,除码仪卖家往往还会打出「纯粹日本制造、值得信赖!」的广告,以吸引买家。当然,有脑子的消费者都明白,除码仪是利用焦渴行骗,其实除不了码。
解开消费者的燃眉之急,还要靠科技的跃进。1995年,DVD问世,以高清画质取代录像带,互联网也开始兴起。
高清画质为「高清」马赛克提供了可能,部分视频企业趁机另起炉灶,成立新审查组织「媒体伦理协会」(媒伦),允许比NEVA的大马赛克更细、更薄的小马赛克,DMM等成人视频制作销售商顺此形势,将成人视频带入薄码时代。互联网则让消费者可以直接去欧美的无码世界遨游。
日本执法者一路后退,只能怪科技败坏人心,市场太过狡猾。他们肯定羡慕伊朗和泰国的警察,能够严肃执法到底。
最彻底的马赛克
在伊朗,裸露肢体的运动员在影像中会被穿上黑色筒裙。
由于民众笃信佛教,泰国电视屏幕上,吸烟、喝酒和枪杀的画面都需要打马赛克。
· 泰国引进的《辛普森一家》等动画片中,吸烟都变成了马赛克,巴特.辛普森吹泡泡的样子(右上)也被误认为吸烟而打上了马赛克
· 泰国版《机器猫》中穿短衣的静香被打码;摔倒的康夫也被打码,因为将脚底对着人是不尊重的表现
不过,这两国的打码技术未免太粗糙生硬,影响观感,不及中国式打码的润物细无声。中国电视台会未雨绸缪,先替观众把不适合看的人PS掉。
· 2019年春,争议演员吴秀波从多家电视台节目中突然消失了
1.Kirsten Cather ,The Art of Censorship in Postwar Japan,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2.
2.Robert Justin Goldstein, Andrew M. Nedd (eds.) , Political Censorship of the Visual Arts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Palgrave Macmillan,2015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Last_Judgment_(Michelangelo)
4.http://www.dekaro.it/soviet.html
5.https://middle-edge.jp/articles/I0000416
6.https://ja.wikipedia.org/wiki/モザイク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