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三江源历史文化之十二:三江源指哪三江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广义的文化活动,它既是文化的消费,又是文化的创造。可以说旅游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探奇览胜,求知悦性,调节生活节奏,平衡身心健康,汲取文化的营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活动是为了满足文化精神的需求。    因此,在新的时代,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进而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就青海而言,伴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汉、藏、回、撒拉、土、蒙古等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内容的特色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一批批新型的文化产业应用而生,一个以工艺美术行业为龙头,以艺术演出、艺术培训业、民族音像业、文化旅游业为支撑的三江源特色产业体系正在三江源悄然兴起,日益发挥着文化本身应有的功能和效益。    本文所说的青海旅游文化,是以青海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旅游过程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青海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中,举凡自然美景、文物古迹,乃至音乐舞蹈、戏剧绘画、文学艺术等,凡能为旅游主体带来美的享受和服务的,都将纳入旅游文化的研究范围。      第一节 三江源文化与旅游       一、山水文化与三江源旅游    人类本是自然的一部分,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更加强烈。于是,山涧的溪流、翠微的山岚、海上的日出、大河的波涛、夏日清泉、千里冰原……如此大自然的美,能净化我们的灵魂,启迪我们的心智。人类在与自然的相游相嬉中,得到的是纯净与宁静,享受的是美的惊喜和自我价值的发现。因此,祖国每一个地方的景观中的自然美与人工美总是结合得那么完美,那么和谐,总能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说山水文化,就是人类心灵的投射,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晶。《庄子?大宗师》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此亦可见山水文化与旅游的意义,在当今是极其重要的。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河纵横、群山起伏、雪山冰川广布、湖泊星罗棋布。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哺育了华夏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的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湄公河),她们的源头正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这是一片生态的“处女地”,对全国、全球的大气以及水量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青南高原、祁连山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均温度零摄氏度以下,每年大部分时间冰雪覆盖,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犹如童话中的冰雪世界。这一切对于人的探险和寻求神秘的心理应该说是一种挑战和满足。    青海的山水之美,主要体现在独特的青藏高原风光,包括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梦幻般的青海湖、巍峨挺拔的昆仑山、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一)神圣江河源    江河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海拔在3335――6564米之间,山谷奇峻,冰川林立,温差大,空气稀薄。就地理位置来说,江河源自青藏高原腹地向东绵延数千里,涉及青海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和海西5个自治州的17个县市,总面积占青海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北面是莽莽的昆仑山,西面是绵延的可可西里,东面是巍巍的巴颜喀拉山,南面是雄伟的唐古拉山。    1、千年觅得长江源    长江,古称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很早以来。人们一直在寻觅它的源头,限于当时的条件与人们的认识,始终没有弄清楚。最早的古书《尚书》及后来的《汉书?地理志》把发源于岷山的嘉陵江、岷江当作长江源。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把江源追溯到了今通天河。1977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组织的江源考察队,才弄清楚了长江的真正源头是在唐古拉山北麓的格拉丹东冰峰下,它的正源是沱沱河。格拉丹东雪峰,藏语译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周边有冰川30多座。万里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正是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冰峰西侧的姜根迪如冰川。这里形成了形态千奇百怪,宛如“冰雪丛林”的冰塔林,实可谓是鬼斧神工。冰川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无数冰柱冰凌,不断融化,滴洒下美妙的水珠,汇集成溪,汇溪成河。当姜根迪如冰川下的沱沱河蜿蜒而下,与当曲汇合后,就变成了滔滔的通天河。沱沱河沿现为唐古拉山乡政府驻地,是青藏线的交通要冲。沱沱河大桥号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游人至此,便会真正领略“天桥”的奇美所在。    2、黄河之水天上来    青藏高原,海拔高,离天最近。黄河正源卡日曲,便发源于海拔4830米的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这里有5处泉水从山谷中涌出。接着卡日曲向东流入牧草丰盛的星宿海。星宿海,是一条峡谷,玛曲从盆地底部流过,在地势低洼处形成大量的海子和水泊,如同无数闪亮的珍珠镶嵌在玉盘之上,使人备感神奇。更有无数美丽的传说,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黄河流出星宿海,流入黄河上游两个最大的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藏语的意思分别为“灰白色的湖”和“天蓝色的湖”;它还被称为黄河源头姊妹湖,古代又称为“柏海”。湖内盛产高原冷水性鱼类。湖中有多处鸟岛,成为继青海湖鸟岛之后,在青海高原上又一鸟的王国。两湖之间的措哇尕什则山,海拔4610米,山顶有雕塑河源牛铜碑一座,上有胡耀邦主席和十世班禅大师分别用汉文和藏文题写的“黄河源头”的大字。山底平坦处是措哇尕什则寺,长达数百米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呢石经墙和佛塔,更是引人注目。    在黄河源头,还有闻名于世的黄河源国际猎场。位于果洛州玛多县,总面积0.37万平方公里,包括黑海乡的冬格猎纳湖猎点,黑河乡的野马滩猎点,扎陵湖乡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猎点。猎场为高山所围绕,海拔在5000米以上,中部地貌开阔、平坦,海拔4200米左右,有广阔的沼泽、湿地和湖泊。本区有兽类29种,鸟类20余种,其中属于青藏高原特有种类为13种,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3、国际长河澜沧江    澜沧江发源于杂多县果宗木雪山,源头海拔5388米,从西北向东南经杂多、囊谦两县,在青海境内称扎曲,干流长488公里。出青海省流入西藏,经云南流灌于中南半岛,称湄公河,注入南海。澜沧江源头谷地内分布着大片沼泽,北部有现代冰川,由于冰雪融水而河网密布,水流量和落差都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著名的坎达峡山势奇特,植物茂盛,有天下奇峡之称,该流域的扎多县、囊谦县自然和人文风光绮丽,有极高的旅游文化价值。澜沧江下游段的湄公河,流经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哺育着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生灵万物。澜沧江源头仍保持着原始、粗犷的自然风光。所以,来澜沧江源头为寻根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二)梦幻青海湖    距西宁市150公里的青海湖,是我国内陆第一大湖。青海,意为青色的海子,因湖面广袤如海,湖水清澈碧蓝,故名青海湖。青海在西汉时,汉文称做西海;西汉末又称鲜海、卑禾羌海。大约从北魏开始,西海才有青海之名,北魏时的郦道元注《水经》说阚?所谓的卑禾羌海是“世谓之青海”,青海之名始于此。郦道元注《水经》时还说:“海周七百五十余里,中有二山……二山东西对峙,水色青绿,冬夏不枯不溢,自日月山望之,如黑云冉冉而来。”今测得青海湖面积4952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公里。湖中有沙岛、海心山、鸟岛、海西山、三块石五个岛屿,像五颗宝石,镶嵌在如砥的湖面上。四周被日月山、大通山和青海南山、橡皮山所环绕,其中的鸟岛共由两座小岛组成,西面的为海西山,东面的为海西皮。远远望去,突见海水拔地而起,与蓝天相连,碧澄清湛,上下一色,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给人神清心爽之感。每年四五月份候鸟产卵育幼季节,鸟岛上鱼鸥、鸬鹚、斑头雁、棕头鸥等4种候鸟数量达16万只,一时间成为鸟的王国。现在,青海湖已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手册》,加入《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国国家地理》在2005年发起了“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活动,而青海湖以其博大、壮观荣膺此一殊名。    进入青海湖的河流有50余条,其中较大的5条河流是布哈河、沙柳河、哈尔盖河、乌哈阿兰河及黑马河,高原上的河水,或清冽,或激越,或在雪山戈壁之间奔腾疾驰,或在草原绿野上舒缓流淌,夹岸风光,又美不胜收,令人留恋忘返。    湖边的金银滩草原,水草丰美,牛羊遍地,是西部歌王王洛宾与牧羊姑娘卓玛相遇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就诞生在这里,至今在不同肤色的人们中广泛传唱着。    (三)横空出世莽昆仑    “昆仑”出自匈奴语,意为“横山”,“昆”是“高”的意思。昆仑山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横贯亚洲中部,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横贯青海境内,平均海拔5600米。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到处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冰丘下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揭开冰层,地下水常常喷涌而出。而冰锥则不断生长,不断爆裂。有的喷浆爆裂时发出巨响,喷浆高达二三十米,并发出巨大的响声。在昆仑山的小镇纳赤台,有一?清泉,称昆仑泉。由于泉水是昆仑山冰雪融化后渗入地下涌流出地面,没有污染,属低矿化度重碳酸氯化物、钙镁型矿泉水。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疗效较好,被誉为“冰山甘露”。昆仑山的最高峰布喀达坂峰在青海、新疆交界处,海拔6860米。昆仑山终年积雪覆盖,雪融处呈现出美丽的钢青色,呈现出雄奇阔大之美。    昆仑山雪峰林立,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仅位于昆仑山口东部的玉珠峰就可以满足不同水平的登山者的喜好。它海拔6178米,南北两坡地势截然不同,南坡线路清楚明了,对攀登技术要求不高,是初学攀登雪峰的好去处;而北坡则地形复杂,有冰壁、冰裂横亘其间,在此既可以训练更多的登山战术、技术,也是对人们自身能力的一种极限挑战。    昆仑山还是一座文化山,古书中有大量关于它的记载,如“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山海经?神异经》)。大量的远古神话均出于此山,如女娲炼石补天、西王母蟠桃会、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古代人们认为昆仑山具有“宣气”、“散生万物”的功能,是一座灵魂不死的神山。玉虚峰下的玉虚宫明末还曾是道教混元派(昆仑派)的道场,清末,此派发展到台湾、东南亚各国,近代又发展到西欧、北美等地,成为海外华侨的一种信仰,众多的海内外信徒和游客纷纷来此朝觐观光。    (四)藏汉通好日月山   日月山,属祁连山支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横贯于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和青海湖盆地之间,长约90公里,宽约1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是青海省境内的内陆河与外流河的分水岭,也是农牧区的的分界线。登上山巅,西面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东面麦苗青青,油菜花黄。历史上日月山被称为“赤岭”,曾为唐朝与吐蕃的边界所在。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汉、藏人民世代和好,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从长安启程,沿唐蕃古道前往逻些(今拉萨)。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一路向西,进入到青海境内,车队人马经过“茶马互市”的集散地湟源城后,沿着树木茂密、山石嶙峋的湟源峡谷登上赤岭之巅。相传公主经过此山,将日月宝镜掷于山上,因此赤岭又称为日月山。从此,唐蕃之间出现了“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同,欢好不绝”的新局面,日月山便成为了汉藏两个民族亲密无间的见证地。开元二十一年,唐蕃再次订立盟约,并于日月山上建立唐蕃友好的石碑。汉藏两族以日月山为界,和睦相处。    (五)旖旎秀美的北山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的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1.27万平方公里,是三江源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森林资源。这里的森林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谱清晰,针叶林、阔叶林、与高山灌木、高山草甸共同构成森林景观的多样性,自然生态体系完好。园内动植种类丰富多样,有高等植物千余种,野生动物近200种,其中不乏名贵观赏植物和珍稀动物。黄河支流大通河在山间蜿蜒穿行,被称为“小三峡”的卡素峡、青岗峡、下河峡更是怪石嶙峋。夏季的北山,一片幽深僻静、蓊郁繁茂;秋天,林子里色彩纷呈,浑朴秀丽,无论是休闲度假、科学考察、探险猎奇,还是避暑度假、修学旅游,这里都别有一番天地。    二、高原文物古迹与三江源旅游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遗存。青海和祖国其他地方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非常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经过考古发掘发现,青海境内已发现古遗址、古墓葬群数千处,发掘墓葬4000余座,出土以及征集到文物10万余件,查明有研究价值的文物点近2300处。目前已确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200余处。这些丰富的高原文物古迹,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的文化财富。它直观地再现了青海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可以说一件件文物,一处处古迹代表了青海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文明史。    从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采集到的旧石器时期打制石器,证实青海高原至少有两三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发展史。而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集中分布在青海的东部,延续2000年之久,主要遗址有乐都柳湾、民和马场垣、大通上孙家寨等,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彩陶为这一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羌戎文化和诺木洪文化属本地土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汉代以来的古墓葬已发掘400余座,其中汉代古墓葬240余座,最典型的是大通寨墓葬和都兰热水墓葬群。青海已发现古城220余座,如西海郡古城、石堡城等。岩画、石刻等分布较广,如西宁北禅寺西宁大佛,西海郡古城、优俟城等都有较高考古价值,壁画以北禅寺石窟、乐都瞿坛寺、同仁热贡、湟中塔尔寺最为有名;而岩画则当数格尔木野牛沟岩画、刚察县舍卜齐岩画、玉树勒巴沟岩画和天峻县卢山岩画最有名气。    游览、考察、观赏丰富多彩的青海高原文物古迹,它会将我们带入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历史隧道,发思古之幽情,惊叹祖先的伟大创造、聪明才智与杰出的贡献。    (一)柳湾彩陶博物馆    柳湾彩陶博物馆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乐都县柳湾村,总占地面积8545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这里收藏着柳湾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出土的文物近4万件,其中约有2万件,如裸体人像彩壶、人头象壶、提梁壶、鹄面壶以及古制的刀叉,均为彩陶艺术珍品。    1974年春,柳湾村的村民在一个叫李家旱台的地方发现了一处墓地。此后,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的考古工作者,在柳湾村进行了长达6年的发掘,共出土不同时代的的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37000件,其中彩陶1.7万件,其文化属性涵盖了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以马厂类型居多。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前后长达1000年。    从墓地的发据资料看,柳湾人已经使用石器翻土耕种,用石刀进行收割,过着较原始的农业经济生活,纺织业和制陶业不仅有了分工,而且较为发达。尤其是数以万计的精美彩陶的面世,充分展示了柳湾人无以伦比的发达的彩陶工艺技术。柳湾彩陶制品数量之多,造型之奇,图案之美,对研究河湟地区的史前文明,对研究甘青地区各原始文化的内涵、序列及其相应关系,探讨当时的社会形态、经济生活、埋葬习俗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实际物资料。    在考古界,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部被称为“远古彩陶之乡”。彩陶成为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该馆馆藏的大量珍贵彩陶制品,特别是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和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的两件舞蹈纹彩陶盆,内壁绘有手拉手的舞蹈人像,带有神秘的远古文化的神韵,达到舞蹈彩绘艺术的极高境界,实为国宝,充分展示了我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并且,在许多彩陶制品中,发现百余种符号,并多绘于彩陶壶腹的下部,是制造者的记号还是代表氏族部落的徽号,或者当是部族的文字,都已无从考证了。    (二)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官亭镇喇家村,面积200×200米,文化堆积厚1米。从1998年起考古部门在挖掘中发现了早期人类生活过的房址、举行仪式活动的广场和城池外的壕沟,距今有4000余年。在一座典型的齐家文化白灰面半地穴居室内,发现人骨14具。其中一名妇女倚墙跪坐地上,左手搂着一个婴儿,婴儿依偎在母亲怀中,紧紧搂住母亲腰部,可见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惨祸。该遗址还发现有齐家文化中的高规格墓葬,有木棺和部分玉器,除了墓坑口,外面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口,整个墓口呈“回”字形,说明墓的主人身份特殊。出土器物主要有骨器、陶器、石器、铜器及玉器等。陶器的烧成温度要在100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玉器属新疆和田玉,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事。另外,该遗址还发现一条长600米,宽2000米的巨大壕沟,更令人惊奇的是黄河磐玉的出现,可以推知,这里在古代可能是一个大型部落或古国的城池。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沈那遗址    该遗址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面积为7万平米,地面暴露灰坑,白灰居面。在此曾出土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墓葬。地面散布泥制红陶和夹沙红陶残片,有半山类型锯齿纹泥质彩陶壶,马厂类型波折纹泥制质彩陶壶,齐家文化泥制红陶罐、壶残片。沈那遗址文化类型多样,至今保存完好,正在规划建设省内最大的古文化博物馆。    (四)塔温塔里哈遗址    塔温塔里哈遗址位于柴达木盆地都兰县巴隆多乡境内,是一处典型代表诺木洪土著文化的遗址。该遗址的历史遗物包括铜器、陶器和毛织品三大类。陶器中以夹沙红陶和灰陶出土数量最多;铜器有青铜刀、斧、钺等,还有少量制铜工具残片及铜渣;毛织品有毛绳、毛布和毛带3种,这说明生活在这一带的当时民族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毛织和染色技术,对我国古代的纺织艺术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这一遗址延续时间很长,上溯到西周时期,下限可能到战国甚至秦汉时期,是历史上我国西部地区羌族文化最典型的遗存,对于研究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国西部草原文化、羌族的发展变迁以及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均有重要意义。    (五)西海郡古城    该遗址位于海北州海宴县三角城附近。元始四年,王莽派中郎将平宪到海西,诱卑禾羌首领良愿献地称臣,随后设立西海郡,下辖修远、临羌、兴武、军虏、顺烁五县。该城为西汉末年王莽所建,从此青海大部归入中原封建王朝版图,西海郡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最远的西部边关。该遗址东西长600――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4米,隐约可见四道僬门。城墙内采集到王莽和西汉时期的五株钱、货币、大泉五十等货币及宋代的“崇宁重宝”,“圣宗六宝”等古钱币,采集到汉、唐瓦当等物,特别还出土了一尊用整块花岗岩雕凿而成的高0.5米、长1.5米的石虎(虎符石匮),展现了我国汉代石雕浑厚古朴的艺术风格。    (六)共和伏俟城    青海湖地区在历史上地理位置特殊,分布了很多古城,其中位于青海湖西15里的伏俟城是著名的古城之一。伏俟城,蒙古语称“铁卜卡”,它是曾对古代青海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吐谷浑王国后期120年的国都。因处于铁卜加草原,故又称铁卜加古城。该遗址东西长270米,南北宽240米,城墙残高12米,宽17米,它的形制十分特别,城分主城和城廓;主城则于东西各开一门,内设一座小院,成为青海湖畔最为壮观的建筑物。    吐谷浑原为辽东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西晋末年迁入青海,与当地羌、氐人杂居,逐步拥有青海全境,建立起强大的吐谷浑王国。该国对青海高原古文化的创立,特别是对丝绸之路南线的开通,有过特殊功绩。历史上,吐谷浑曾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民族,占据青海达350年之久,成为我国历史上割据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据考证,现居于青海高原的土族是吐谷浑人的后裔。    (七)都兰热水墓葬群    位于柴达木盆地都兰县的热水乡,是古代在青海高原立国350余年的吐谷浑王国的大型墓葬群,有墓葬200多座,其中最大一座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出土文物有木碗、陶罐、皮靴、彩色木片、古藏文木椟、金饰品等,同时还出土了一批绚丽多彩的丝绸制品,图案色彩清晰鲜艳。其中有一双织棉袜是我国首次发现,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对研究吐谷浑古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兴衰过程以及青海高原社会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这一考古成果被列为我国六大发现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南凉虎台    南凉虎台位于西宁城西杨家寨,始建于太初元年(397),是南凉王秃发利禄孤的阅兵台。一说,由秃发褥檀筑于弘昌元年(402),以他的太子“虎”命名。《西宁府新志》记载说:虎台由黄土夯成,“有台九层,高九丈八尺”。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2006年,辟为虎台遗址公园。    (九)勒巴沟岩画    在青海境内发现的岩画达10余处,主要以牛、鹿、马、骆驼、熊、豹等动物为主,反映了当时高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情景。其中位于玉树州境内的勒巴沟岩画最为著名,这些岩画散发出浓郁的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息,其中以佛缘、菩萨、香客、瑞兽为主,而且有些岩画艺术还具有唐代汉传佛教造型艺术的风格。一幅名为文成公主的礼佛图,高出地面3.5米,宽2.5米。画面右为释迦牟尼佛,立在仰莲座上,背有炎纹背光和头光,其左为禄东赞,头戴渍巾,身着胡袍,手持盂钵。左二为文成公主,身穿斗篷,手持莲花。人物画面栩栩如生,极富艺术价值,但距今13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在高达几十米的悬崖陡壁上雕凿如此精美的岩画,至今仍是一个谜。    (十)大日如来石造像    位于玉树县巴塘河贝纳河沟内,在一巨大的石灰岩壁上雕琢有9尊浮雕佛像,端庄稳重、娴静慈祥,两手交叉腹前,双腿盘坐在莲花座上。两侧是高约四米的8尊菩萨侍立。整体石雕佛像因山就势,布局合理,人物体态丰满,容神秀美,有强烈的立体感。相传大日如来是文成公主入藏时路经此地亲手所绘,然后命随行工匠、艺人雕凿而成,充分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是汉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将其称为文成公主庙,是为玉树草原上的“洞天福地”,千余年来这里朝觐的信徒络绎不绝,至今香火不断。    (十一)青唐城    由宋到明,在青海有两座重要的城池,这就是宋代的青唐城和明代的西宁卫城。青唐城位于西宁城南,始建于景?元年(1043),该城为?厮?政权的首都。城分东西二城,周长10里,旁开八门,中有城隔。二城大约在南川河之东、湟水之南,每座城各有4门。在河西走廊因西夏占据而受阻的情况下,青唐城一度成为中西交通和贸易的枢纽。崇宁三年(1104),宋军破城,更名为西宁州。今仅余南滩古城墙,当为青唐城的南城墙的一部分。2005年,辟为青唐城遗址公园,占地30000平方米。    (十二)贵德玉皇阁    该庙观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北,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七年(1592),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集佛、道、儒为一体,整体建筑采取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青地方做法为主,布局独特。这一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布局风格在国内建筑中非常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观赏价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文庙面积897平方米,有大成殿、棂星门(门牌坊)、泮池、戟门、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等十二个单位建筑组成。其中大成殿规模最为宏大,供奉孔子神位,是当地历代文人墨客祭祀孔子和集合的场所。其中玉皇阁万寿观,属典型的道教寺观,包括山门、过厅、东西配殿和玉皇阁五栋单体建筑,面积1043平方米。玉皇阁是整个建筑群之首,号为“仙阁插云”,高26米,建筑面积518平方米,雄浑的建筑风格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彩画融为一体,使整体建筑造型更为华美,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等道教神位。    三、宗教文化与三江源旅游    三江源地区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灿烂的宗教文化。它的哲学、神学、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风俗习尚等,都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青海各族人民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独具高原的特点:一是兼容并包,不断地本土化、地方化;二是各自独特品性的坚持。这也就是三江源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局面的原因。宗教在三江源地区的影响可谓是无孔不入。离开了三江源的宗教,三江源的文化与旅游也就无从谈起。藏传佛教的寺院与造像,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道教的宫观庙宇,在三江源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呈现,也是广大信众的精神载体,还是三江源神秘诱惑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藏传佛教文化与旅游    藏传佛教已在三江源地区传播了1300年,期间,格鲁派对藏族、蒙古族等各族人民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与十四世达赖、十世班禅都诞生在三江源地区。随着僧人和信教群众的不断增加,三江源地区寺院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展,格鲁派寺院更是遍布青海各地。此外,传入青海的还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重要的藏传佛教派别。宁玛派,俗称“红教”,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在今果洛、玉树、黄南和东部农业区的边沿地区分布广泛,而在果洛更占较大优势。萨迦派,又称花教,对藏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青海一些历史悠久和规模较大的寺院,如同仁的隆务寺、乐都的瞿昙寺、互助的佑宁寺等,其前身都属萨迦派。如今在果洛、玉树、黄南仍有一定数量的信徒,尤以玉树地区较为集中。噶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分支最多的一个教派,青海主要流传塔波噶举派,有“四大八小”之称,遍布于藏区各地。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势力渐消,如今仅在玉树影响较大。至1995年底,青海省开放藏传佛教寺院及活动点666座,其中格鲁派343座、宁玛派170座、噶举派105座、萨迦派28座、觉囊派9座,在寺僧人24478人,活佛497人。藏传佛教在青海传播广泛,僧人信徒众多,大大小小的佛教寺院遍布全省各地,有很高的宗教研究价值和宗教旅游价值。徜徉于三江源地区的每一座寺庙,我们能感知到这里的宗教文化的丰富多彩,宗教艺术的璀璨夺目。寺院的诵经声,更是把我们带入一个清净而庄严的宗教境界。    1、塔尔寺    该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境内,距省会西宁25公里,始建于1379年,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该寺占地600多亩,有400余年历史,1961年就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是典型的佛教园林式建筑,各寺院依山而建,随地势高低而起伏,错落有致。主要建筑物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密宗学院、时轮坛城、八宝如意塔、班禅行宫、九间殿、酥油花展览馆、印经院等。塔尔寺每年举行四次大型宗教活动,称为“四大法会”,届时要跳法王舞、晒大佛、举行酥油花展览等重大佛事活动。寺内的壁画、堆绣、酥油花和木刻因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而被称为艺术“四绝”。    2、瞿坛寺    “瞿坛”是梵语,“佛祖”意。该寺位于青海省东部乐都县境内,1392年初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宏伟,壁画精美,文物丰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依次是金刚殿、瞿坛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地陪衬着御碑亭、小钟鼓楼、壁画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为典型的明代古建筑群。寺内的明清文物非常丰富,有明朝皇帝所赐御碑、十余方明清匾额和御制金印、象牙印、象牙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明宣德青铜巨钟等。寺中珍藏的800平米的壁画是国内藏传佛教壁画中历史最久的遗存品,具有很高的艺术的价值和考古研究价值。因其总体建筑布局、风格均与北京故宫十分接近,所以有“小故宫”之称。    3、热贡艺术之乡    同仁县是我省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15世纪,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该地区,同仁河畔的藏、土族群众因喇嘛教的兴起,从事为宗教服务的绘画、雕塑、石刻等艺术。今天这里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艺术之乡。在藏语中,同仁被称为“热贡”,因此,兴起于同仁地区的这种佛教艺术就被称之为热贡艺术。热贡艺术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彩绘、彩塑、酥油花、堆绣、石雕、石刻、木刻、建筑装饰,其中绘画、雕塑和图案久负盛名。热贡艺术是藏族佛教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为怒放在青藏高原上的一朵奇葩,现在隆务寺及吾屯上下寺,郭麻日寺及佛塔是热贡艺术最典型的代表。    4、桑周寺及藏娘佛塔    该寺位于青海南部玉树县仲达乡,1030年建成。其前身是苯教古刹,现属萨迦派寺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是藏娘佛塔?盛德山,与尼泊尔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同为世界最为著名的三座藏传佛教佛塔。桑周寺及藏娘佛塔都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保存和收藏有一批极为珍贵的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如自苯教寺院传下来的宋以前的铜铃、银碗等,被元帝忽必烈封为国师的巴思八亲临寺院赠送的“吉祥天母”泥塑造像及部分法器;历代僧人信徒供放的以千万计的小佛像;藏娘佛塔及桑周寺的创建人孟德嘉纳大师的僧衣、靴子、经文及唐卡等;宋代至清代的寺志、高僧大师的颂文、官府文件等诸多文献史料;数千件历代宗教法器、供器、佛像还有为数极多的历代石刻佛、人物、护法及嘛尼石等;佛塔回廊的墙面上有宋代壁画50多平米,至今仍然色泽鲜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湟北诸寺之母――佑宁寺    该寺坐落于互助土族自治县龙王山脚下,是土族地区最大的寺院。由三世、四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指派西藏第七世活佛色嘉修建,成于1600年。康熙年间寺院已有属寺49座,规模十分宏大,有“湟北诸寺之母”的称号。雍正二年(1724年),该寺因参与罗卜藏丹增反清被清军烧毁。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下诏修复,赐额“佑宁寺”。佑宁寺历来学经风气很浓,出现过大批高僧哲人,被省内佛教界公认为佛学圣地。其中最有影响的首推第三世章嘉、第三世松布、第三世土观活佛,他们学识渊博,著述颇丰,对藏传佛教、历史、哲学、医学等方面的研究造诣都很深,成为我国佛教界和青海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6、结古寺与嘛呢石城    为青南地区萨迦派主要寺院之一,位于玉树州首府结古镇东面的结古山上。以建筑奇特、文物丰富、多出名僧高人在我国藏区享有盛名。1937年,第九世班禅大师却吉尼玛圆寂于此。该寺活佛嘉那多才多艺,创作了“多顶求卓”的100多种舞蹈,玉树现在成为著名的歌舞之乡。嘉那活佛定居于距该寺不远的新寨村,并在此建嘛尼石堆,人称“嘉那尼玛”。直到1955年,嘛尼石堆体积越来越来,约有25亿块嘛尼石,前后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如此浩大的巨石文化工程,堪称“世间第一嘛尼堆”。    7、和日石经墙    泽库县和日乡境内的和日寺是一座宁玛派寺院,该寺因拥有高1米多,宽约2米,长数百米的石经墙而著名。墙上所刻经文为佛教经典《丹珠尔》、《甘珠尔》、《塔多》。从1923年开始凿刻,历时28年,到1951年成。共刻字约1.5亿个,用石料3万余块。如此宏大的规模,堪称世界石书奇字。现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及文都寺    十世班禅1938年2月19日诞生于循化县文都乡毛玉村,1941年被认定为九世班禅转世灵童,1949年8月10在塔尔寺坐床,1952年6月抵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1989年1月28日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圆寂。十世班禅曾在西藏自治区、中央担任重要职务,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宗教领袖。其故居正院为具有藏式建筑风格的四合院。故居不远处的文都寺是大师幼年学经的地方,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建有十世班禅的纪念塔。气势宏伟壮观,颇有藏传佛教的风格。    9、阿什姜贾贡寺    该寺为青海境内规模较大,社会影响较广的一座觉囊派寺院。觉囊派是藏传佛教古老派系之一,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曾盛极一时。明初该派所持的“他空贝”观点受到其他教派的非议,而一度衰败,至明万历年间再次兴旺,由西藏向川西、果洛地区扩展。清初,格鲁派发展迅猛,觉囊派寺院及所持的“他空贝”观点基本衰绝,阿什姜贾贡寺是现有觉囊派少数寺院之一。该寺被当地群众称为“三果洛”的发祥地,有许多遗址和传说,其中高达30多米的3座佛塔尤为引人注目。该寺至今仍在讲习觉囊派的“他空贝”观点,有本派的教法传承和一整套完整的修习方法和活动方式,僧人诵读有关时轮九神的经典,非常重视瑜珈六支的修炼。    10、白玉寺    该寺位于久治县西南部白玉乡境内,有百余年的历史。是青、川、甘边界地区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宁玛派寺院,也是全省宁玛派的中心之一。现有经堂7座,大经堂可以同时容纳2000多僧众诵经,小经堂专门用于讲经、静闭修炼、辩经、历算、医学等。佛殿万座,其中桑智华日供奉莲花生大师和贡保?阿尼玛卿、年保玉则等神仙;塞日东拉康有灵塔3座,其中白玉乔智活佛装饰极为华丽,另有大型转经房8座,讲经院还有驻美藏胞所赠《甘珠尔》和《丹珠尔》大藏经各一套,印刷十分精美。该寺僧人千余人,每年有8次佛事活动,其中以藏历3月1日――3月10日的“白玉十日”规模最大,最为热闹,有晒大佛、跳欠、演藏戏等。    (二)伊斯兰教文化与旅游    伊斯兰教在青海已有700多年历史。二十世纪50年代全省有清真寺900多座,现有千余座,其中较著名的有10余座。西宁东关大街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大寺和洪水泉清真寺均为其翘楚。    1、东关清真大寺    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位于西宁市回族群众聚居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东关清真大寺气势宏伟,集中展示了回族建筑艺术的风格。正中的礼拜大殿是全寺最雄伟的建筑,外型为凤凰单展翅,砖木结构,具有我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风格。每当伊斯兰重大节日活动时,数以万计的穆斯林群众聚集在这里,举行隆重肃穆的宗教活动。另外,东关清真大寺不仅是广大穆斯林群众活动的场所,也是伊斯兰经学的最高学府,在青海、甘肃两省有很大影响。    2、洪水泉清真寺    该寺位于平安县城西南20余公里处的洪水泉村。始建于明代,后经过5次扩建。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是由大殿、宣礼楼、山门、砖牌坊、学房楼、净房组成的我国古典汉式庙宇建筑群。大典内悬挂有天落伞,是用数百块刨铣凿刻的木块镶嵌而成,无把柄但向外伸张,层次多变,玄妙复杂,是青海独有的建筑艺术装饰品。山门两侧八扇屏上的图案造型极为生动逼真,山门前的砖牌坊上雕绘有150多幅形态各异的食品、餐具图案,四周刻有千姿百态的花草,号为“百花图”,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洪水泉清真寺以其独特精湛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三)道教文化与旅游    道教在三江源的传播亦可谓历史悠久。据今《水经注》、《唐人小说》、《太平广记》和甘青地方志书等古籍以及道教经籍汇篡《道藏》记载,魏晋时“唐述山”人烟罕至的山腰上有“鹤衣羽裳之士”、“怀道宗玄之士”和“皮冠净发之徒”在唐述窟和时亮窟内诵经修道,并藏有大批古籍经书。羌人以为神鬼,羌人谓鬼为唐述,故把积石山称唐述山,把道人居住修炼的石洞称唐述洞,依积石山东流的黄河称唐述河。明初,随着汉族的大量涌入三江源地区,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教派的道士来青海传教。其道教信仰也大量随之而来,加之明代地方统治上层大力扶植道教,促使三江源地区民间广泛信仰道教。他们主要活动于青海东部地区,曾建立过一些道观,后多数被毁。现省内存道观10余座。信徒多为汉族群众。省内著名的道观有北山土楼观、互助五峰寺、大通娘娘山、湟中南朔山、乐都五当山等。大都有传统朝山庙会和“花儿会”等民间文化活动。    北山土楼观又名北山寺、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山(土楼山)山腰上,是湟中羌人为纪念东汉护羌校尉邓训,在北山修建的“贤圣之祠”。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有道士上山居住,北山一些洞窟内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北山土楼神祠成为佛道混一的地方。1979年,人民政府正式将土楼神祠划归道教界并更名为“北山土楼观”。这里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发育,软岩层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近200个神龛,当地人称“九窟十八洞”,洞内遗存隋、唐、宋、元时期的壁画,故享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称。洞壁上硬岩层向外凸起,庙宇居于其上。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群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藏佛,栈道回廊紧靠悬崖,甚至悬空架设。北禅寺东侧的“露天金刚”是信徒在元丹霞地貌基础上雕凿而成,远远望去可清晰看见其头、身躯和五官,异常雄浑粗犷,具有唐代雕塑艺术风格,现称“西宁大佛”。    四、民族、民俗文化与三江源旅游    三江源地区是一多民族聚居区,世居于此的有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等。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将本民族所特有生活习俗日积月累,沿而成俗,无形中约束着本民族成员的行为举止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土族和撒拉族更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青海独有的民族,青海也是全国藏族分布最多是省份之一。同时,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偏远的地理位置,使得三江源地区保存了不少古朴的民俗。因此,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而又风景各异的三江源民族、民俗风情在三江源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舞与歌    三江源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考古史上最早的舞蹈实物舞蹈纹陶盆即出土于大通孙家寨。这里的民族民间歌舞蕴藏量十分丰富。上世纪的一次统计说明,在这片土地上至少有民间舞蹈1400种,民歌近万首。歌舞是各民族群众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传达情愫、宣导忧闷、展现才干的舞台。每逢喜庆节日,人们便从四方八野涌来,在草地或山坡上高歌狂舞,将高原人豪迈、乐观的性格表现得酣畅淋漓。歌舞的辐射作用是如此强烈,以致如今的城市街头、广场,华灯初上时分,都有群众自发地跳起“锅庄”。简单的动作,明快的节奏,常常引得外来者纷纷加入。    玉树地区号称“歌舞的海洋”,藏族同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里的歌舞源远流长,结古寺一世嘉拿活佛曾独创了一百多种“多项求卓”舞蹈,奠定了玉树歌舞之乡的基础。玉树草原与藏、川、滇毗邻,吸收了这些地区歌舞的优秀成果,今天玉树的舞蹈,“依”清新流畅、抒情优美;“卓”欢快急促,粗狂飘逸;“热巴”刚劲有力、热烈奔放;而大型集体舞“锅庄”则可以随曲调变化,游走于各种风格之间。多彩的风格使得玉树歌舞成为了藏族歌舞中的一朵奇葩。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在草原的黄金时节――7、8月举行,歌舞、赛马等浓郁民族气息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而安多地区声势浩大的“拉依”也别具特色。“拉依”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类似于“赛歌会”,经常是十余人围成一个小“战场”,一男一女首先站起,从怀中取出酒瓶递给先唱者。每人都会大饮一口酒后再开腔,如此循环对唱。一旦有人胜出,众人便会集中力量和他一人对抗。往往胜出者会战胜一摊后再去战另一摊,争取成为魁首。傍晚时分,各摊子的唱家会逐渐汇集,形成一个庞大的赛歌群,热闹非凡。安多藏族喝酒时,如节日聚会、婚宴嫁娶时都会唱“鲁”,以此表达祝福和赞美。    “花儿”亦名“少年,是世界上传唱民族最多、传唱地域最广的民歌。它流行于西北的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族群众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三江源地区是“花儿”的故乡,田间地头、山坡路上,都是唱“花儿”的舞台。而每年的农历的4、5、6月间,则是“花儿”的盛宴:“花儿会”。与会者少则千人,多则万人,即兴编唱,歌声此起彼伏,震撼山川,扣人心弦。三江源地区著名的“花儿”会有农历四月初八西宁的“花儿”会,端午节前后民和峡门的“花儿”会,农历六月六大通老爷山、民和七里寺、互助武峰寺的“花儿”会,农历六月十四日开始的乐都瞿坛寺“花儿”会,农历六月十五开始的互助丹麻“花儿”会。“花儿”歌手按照曲调即兴编词,内容以情歌为主,质朴率真,大胆热烈,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除此之外,各民族还有各自的节庆以及节庆活动中热闹的歌舞,如土族的安昭舞、轮子秋以及“纳顿”节上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喜神曲”,跳“法拉”;土族婚礼中,歌舞也占到很大一部分内容,其场面之盛大,气氛之热闹,将我们带入一个美的所在;撒拉族回顾祖先迁徙历史的骆驼舞,更是精彩绝伦……这些歌舞,是逝去历史的纪念,也是当下快乐的源泉。    (二)诗与戏    “在每位藏族同胞的心中都有一个格萨尔王的故事;在每一处藏族人民生活过的地方,都有格萨尔王的痕迹。” 藏族口传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记载了藏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及其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描述了纷繁的民族关系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历史、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民风民俗、民间文化等问题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它还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有120多部,100多万行。已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格萨尔王传》是个传奇,而说唱格萨尔的艺人本身更是神奇。他们中有的人基本是文盲,说唱格萨尔的本领似乎在一夜之间获得,仿佛神授。个中缘由,至今难以科学解释。    藏戏是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中产生最早的一个剧种,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与当地土风舞结合而成的哑剧性跳神仪式。传统藏戏剧目丰富,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洛桑王子》等。藏戏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佛教故事等中取材,故事性、民族性都很强。    三江源地区的一些文娱活动我们甚至都无法对它们进行归属,它既和宗教、巫术活动难舍难分,又带有很强的表演色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黄南州同仁县都户村土族的跳於菟。生活在都户村的土族,使用藏族的语言文字,与藏族通婚,信仰藏传佛教,又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习惯,崇拜天地神灵,有古羌图腾意识遗存。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他们在巫师带领下祭拜二郎神、果洛阿尼玛卿山、甘肃太子山以及本地的夏琼山山神,祈求农业丰收。而后,八名脱光上身,挽起裤腿,浑身画满虎豹斑纹的男青年“於菟”登场。首先是到山神庙跪拜,拉哇击鼓诵经,庙官不断给於菟灌酒。不久,於菟酒醉进入迷狂,不再说话,成为具有驱魔本领的“神虎”。八名於菟在庙前广场跳虎舞,动作凝重古拙、粗狂豪迈。突然,火枪铁铳齐发,於菟停止舞蹈迅猛奔跑下山。小於菟越屋、翻墙进入各家,斩妖除祟,享用各家准备的供品。大於菟则与拉哇一道,以舞姿走街串巷,擒拿从各家幸免逃遁的妖魔鬼怪。大小於菟等最后于村口门楼会和,火枪铁铳声宣告仪式结束,於菟立即中止正蹦跳的虎舞,奔向村外,砸开冰河,快速洗净身上的斑纹,以清除沾在身上的“晦气”,在众乡亲的欢呼声中重新回到人间,恢复说话的功能。    (三)饮与食    早在一个世纪前,本土诗人李焕章就有诗写到三江源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张筵同显宦,”(《湟中杂咏》之一)。诗人对此颇有微辞,但是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三江源地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西北人向以豪饮著称,上世纪80年代,就有作家以《醉卧街头君莫笑》为题表达三江源酒文化底蕴的深厚。互助县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相传是八仙从西王母瑶池会返回时,在威远堡一老妇摊边施茶。作为回报,吕洞宾将瑶池仙酿倒入井中,然后告诉老妇以此井水酿酒。从此,互助威远成了远近闻名的酒乡。    饮食文化方面,三江源地区群众以面食、牛羊肉为主。面食讲究精工细作,花样繁多。吃肉方面,群众已摸索出丰富的经验,几乎动物的每个部位都能做出特色,吃出水平。以青海土特产品为原料,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佳肴就有约300种,蛋白虫草鸡、鸳鸯芙蓉发菜、酥合丸、清汤羊肚、人参羊筋、松鼠湟鱼、什锦人参果、清蒸牛蹄筋、爆焖羊羔肉、蜂蜜里脊、筏子肉团等都是宴请亲朋的美味佳肴;此外,一般百姓的家常便饭如手抓羊肉、奶茶、酸奶、农家月饼、尕面片、拉面、醪糟、甜醅、酿皮、馓子、麻食、杂碎汤、烤羊肉、酥油糌粑等也令人垂涎。    (四)其他    除上面列举出的方面外,三江源地区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如个少数民族的婚俗、葬仪,他们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服饰文化,他们制作的各类精美工艺品等。限于篇幅,下面仅简单列举三江源地区土族、藏族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酥油花、唐卡、彩蛋、绒毛画、经文、哈达、佛像、护身符、灯具、碗、壶、刀、碟、盘、酒盅、鼻烟盒、奶钩、马鞍、汤瓶、服饰等;采用堆绣、拉线、平绣、盘线等多种方法制作的民族刺绣品等等。    五、生态文化与三江源旅游    (一)三大自然区的缩影    就自然区域而言,我国可分为三大区域: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区。青海省恰好处在这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是三大自然区的缩影。东部季风区包括河湟谷地、东祁连山、拉脊山、青海湖、同仁等;西北部干旱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阿尔金山、祁连山地区;南部高寒区包括玉树、果洛、黄南、海南南部以及海西州唐古拉山乡。从西宁到拉萨的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家畜、耕作方式、民居等角度考察,就囊括了西藏、新疆、甘肃、陕西等各省的各类元素。所以有人提出,游青海就等于游历了藏陕新甘四省。    (二)地质地貌生态    青海是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地质地貌生态多样复杂,值得进行观光、考察的景点很多。草原荒漠、冰川森林等景致绚烂,美不胜收。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丹霞地貌、雅丹地貌、高山湖泊、干旱荒漠等。    丹霞地貌是在白垩纪至第三纪厚层红色沙砾岩石经水切割冲蚀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青海主要集中在循化黄河段和尖扎的坎布拉。位于循化黄河谷地的属于帷幕式,红色岩壁犹如展开的巨大画卷,所以也称为画廊式。位于坎布拉的丹霞地貌属柱状式,山体如柱如塔、似壁似堡、似人似兽,形态各异,如剪刀石、望郎崖、石笋、仙女聚会等,形态逼真。加之岩体表面丹红如霞,极具观赏价值。    “雅丹”出自维吾尔语,意思是“陡壁之小山”,是世界罕见的一种地貌。专家分析认为“是褶皱隆起与断裂破碎的第三纪地层,经周围山地阵发性暴雨洪水的侵蚀切割,又经过长期强烈的风力侵蚀、软硬岩层抗蚀能力差异,形成土墩与沟槽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是西北内陆最大的一片“雅丹”分布区,其中南八仙、一里坪公路道班一带最为典型壮观。远远望去,高高低低、形状各异的小丘在沙海中矗立、翻涌,如蛟龙、如游鱼,有的地方又似魔鬼般面目狰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沙丘以生命,加之荒漠中的枯寂和迷幻,南八仙被称作是“魔鬼城”。    在循化,海拔2500米的山上有一个波光粼粼的湖泊被翠岭怀抱,这就是著名的孟达天池,池水清澈澄碧,深不见底。天池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周围林区森林覆盖面积达十四万余亩,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悬崖峭壁如刀削斧砍,谷底清溪潺潺,挺拔、苍劲的古松和笔直高耸的山白杨交臂共生,又粗又长的藤蔓缠绕着高大的枫树。山风吹来,枝叶摇曳起舞,仿佛笑迎来客。孟达林区是最复杂、树木种类最丰富的林区之一。植物有一百五十三种,森林里栖息着麝、石羊、黄羊、狐狸,以及雪鸡、马鸡、尕垃鸡等奇禽异兽,林子里还有大黄、黄芪、党参、羌活、秦艽等一百多种药用植物,简直就是个“万宝林”。    “柴达木”为蒙古语,意思是“盐泽”,因盆地内盐湖资源丰富而得名。这里气候干燥,植被条件差,有大片的流动沙丘,有的甚至高达100米,多数在5-10米之间。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盆地内矿产资源蕴藏丰富,盐的储量尤其惊人。    (三)野生动植物生态    湟水谷地,保持着完好的高原生态系统,谷底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是广布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自然区域。    三江源所处地理位置使得其植物区受横断山植物曲系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影响,东部还受滑动植物区系成分的侵入,加之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综合因素作用,形成了高原多样性生物环境和独特的高山生态系统。在森林、草原、湿地、农田、荒漠、戈壁、沼泽等上,生长着大量的植物,是欣赏、研究植物的好去处。    同时,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青海湖的鸟岛,是中国观鸟第一胜地,每年初春时节都有大天鹅、斑头雁、灰雁、棕头鸥、鱼鸥、赤麻鸭、秋沙鸭等163种鸟禽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最多的时候,可达十万之众。群鸟飞起,遮天蔽日,蔚为壮观。    在昆仑山北部有一片广阔的无人区,叫可可西里,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山梁”,也有一种解释是“美丽的少女”,藏语称乎这片土地为“阿钦贡加”,意思是昆仑之北。可可西里地处青藏高原腹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峰为北缘昆仑山布喀达板峰(又称青峰),海拔6860米。这里形成高寒荒漠的自然景观,湖泊密集,面积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30多个,湖泊率高达7.65?,同世界上著名的芬兰湖泊相近。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然而正是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据科学家推断,这里曾是古地中海的海底。这里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哺乳动物16种,11种为青藏高原特有;鸟类20余种,7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种。而尤以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盘羊、白唇鹿、雪豹、金雕等为珍奇野生动物。其中藏羚羊种群数量最为庞大。它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也是江河源头生态系统的标志性物种。它能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奔跑,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生灵的奇异。    六、现代人文与三江源旅游    建国以来,为开发青海、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我国在三江源地区兴建了大批工程项目。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有:    (一)古城西宁    青海省省会,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市内宽阔的柏油路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并拥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工业,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工业城市。    (二)原子城    位于海北州州府西海镇,是我国50年代创建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实验基地和生产基地,被称为“高原原子城”。在这片170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经过中国人民的顽强拼搏,攻克了原子弹、氢弹尖端科学技术的难关,成功了进行了16次核试验。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武器实验爆炸成功。1967年8月6日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实验基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如今原子城旧貌保存完整,“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高高耸立,引人遐思。    (三)世界天路    青藏公路东起西宁,西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37千米。这条公路穿过崇山峻岭,荒漠戈壁,高寒无人区,因海拔高而被称为“天路”。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沿着这条公路进行“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旅游”,领略世界屋脊的独特魅力。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由西宁至格尔木,全长846千米。沿途经过盐滩、沼泽、荒漠地带,有32千米的铁路线铺设在察尔汗盐湖上,被称为“万丈盐桥”,堪称交通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第二期工程由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141千米,其中960千米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通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有550千米。青藏铁路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四)黄河龙头    亚洲第一大水库。位于海南州共和县境内,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大型梯级电站,故有“龙头工程”之称。大坝长1226米(主坝长396米)、宽23米、高178米,面积383平方千米,库容247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28万KN,年发电量60亿千瓦每小时。龙羊峡水电站的10项指标居全国各水电站之首,如海拔最高,水库滑坡最严重,各种测试仪器种类最多,施工条件最艰难,地质条件最复杂等。龙羊峡水库目前还是国内最大的虹鳟鱼养殖基地。    (五)戈壁新城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青藏公路的建成和柴达木盆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格尔木开始崛起于中国的版图之上。该市辖区12.26万平方千米,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湖、石油、天然气资源,成为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原油加工基地和天然气能源生产基地,是青海省第二大工业城市,青海西部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技中心。(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多姿多彩,历史文化,三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