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疯狂外星人》的教育启示
刚刚观看完《疯狂外星人》,之前满心的期待,最后画面定格的瞬间一下子消散了。本来期待孩子观看完后,能对外星人保持一份科幻色彩,对未知世界保留一份探求的欲望,但在孩子的笑声中,看不到一点这种神情。
如果从推荐孩子观看这部的角度来说,是比较不具备推荐理由和价值的。
下面,我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谈谈这个话题。
宁浩导演的《疯狂外星人》,在初一时间档播映,就是吸引全家人一起观看,特别大人能带着小孩一起观看。
百度宁浩导演的资料,我们发现作为70后的导演,小时候一定观看过《ET外星人》这部经典影片。我也是70后,小时候在观看这部《ET外星人》时,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带来了满满的神秘感。特别是Elliot载着E.T.到森林深处,E.T.用意念使自行车飞了起来,两人在空中飞翔的画面至今还深深留在脑海。电影结束后,心里更是留下了温暖的情意,跨物种间的情意,也留下了美妙的幻想——幻想某一天也能偶遇外星人,一起经历有趣的故事。我想,这样的想法和感受一样在宁浩导演心理产生过。从《疯狂外星人》的海报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
《疯狂外星人》里还是有导演这种回忆、怀想的印记。
我想,这就是《ET外星人》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在某一个群体里留下岁月的记忆,在某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刻下时代的印记,也在这些人群的内心深处播下一种温情和对生活、未来的积极憧憬。
而在这部《疯狂外星人》里,我看不到这种可以作为经典电影的种子。
《疯狂外星人》里,人类和外星人最后建交的方式,竟然是我们中国的酒文化。这显然是不适合推荐孩子观看的一大原因。
还有,作为人类代表的耿浩,虽是个小人物,身上还带有坚持国粹的文化执著。但是,在和外星人的交往中,更多的是依靠一个“耍”字。这个“耍”字,反映出来的是影片对人类和外星人或者对跨物种的认识、关系主线不清晰,既想通过大幅描写耿浩的执著来表现文化自信,又想通过“耍猴”反击外星人,再次来表现坚持“国粹”的自信。这样的方式显然是比较没有说服力的,虽然喜剧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细细思考后,我自然就会想,孩子观看后是知道了要坚持的自己的文化,还是学会了用比较不恰当的方式来处理周围的人、事呢?这样的电影主线不够清晰,观看者不能够沿着一条主线进入电影,更进入不了电影所要传达——坚持文化自信。尽管电影中也有借助C国人物来反衬,但效果还是不够。
怎么样才能体现文化自信?我们大人尚且比较难体会到,更不说是孩子了。
这也是我不推荐孩子观看一个原因。
再者,作为自称是“中国本土科幻片”的电影,科幻的色彩显然也是不够多彩的。外星人、飞船、一条有能量的神秘头环,其他的都看不到科幻的元素,而且这些对现在来说,应该也谈不上是有科幻元素吧。
这样,观看的孩子肯定会大呼不过瘾,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科学的神秘感呢?科幻带来的幻想呢?对未知的探求呢?对未来的憧憬呢?这些都不能满足孩子,都不能让观看完电影的孩子们自然产生这些一连串的思考?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来说,我不推荐孩子观看。
作为我们70后,甚至80、90后,如果观看过《ET外星人》,对观看《疯狂外星人》内心肯定是期待的。
我也是有这样的情结,深受《ET外星人》的影响,所以也希望有这么一部电影同样能留在我的孩子、他们这一代的记忆中。
《疯狂外星人》有中国元素,有中国文化的表达,有诉说文化的坚持,但选择的文化自信的代表不是很适合孩子。
整部电影也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情怀或者一种温情。
当然,我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是站在教育的角度来观看这部电影,思考这部电影。希望我的思考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