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暴跌至5.4,票房却连斩3日冠军,《诛仙Ⅰ》翻车还是翻盘?
2019中秋档热度最高电影毫无疑问当属《诛仙Ⅰ》。
这部改编自同名经典长篇仙侠小说的银幕电影,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粉丝向电影,目前中秋假期已经过去,它的成绩能用一句总结:
口碑两极分化,票房连斩冠军。
票房
纵观整个中秋档,其实是没有多少部电影可供选择的,诛仙原著小说作为当代80、90后公认的经典文学精品,改编过来的电影,正常来说理应会有不少粉丝转化成观众,毕竟这是一个被开发了很多年的商业IP,与此相关的游戏以及电视剧都已相继面世,虽然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但不能就此否认其商业效益空间,而且收割情怀的潜力仍不可小觑,所以作为首部改编电影,就算不是座无虚席,也绝不至于惨淡,而事实情况是:
这是繁华城市中心地段,同一家影院不同时间的售票情况。
此外据猫眼专业平台显示,该片上座情况相当一般。
不仅上座人数寥寥无几,从排期也能看出来确实是一部粉丝向小众电影,开画连续3天,平均每日排场只有2-4。
在这种情况下,《诛仙Ⅰ》扑街了吗?
并没有。
不但没有,反而很“成功”,连续3天斩获单日票房冠军,上映3天累计票房2.69亿元,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会定格在3.89亿元,网传这部电影投资仅仅5000万,假如属实,那么《诛仙Ⅰ》靠中秋档已经完美收回成本甚至提前实现了盈利。
从主演阵容来看,这部电影是以四位新生代流量明星领衔:肖战、李沁、孟美岐、唐艺昕,事实证明,中国流量明星主导的电影并没有因《上海堡垒》而被彻底关闭,同样是小鲜肉卡司,《上海堡垒》投资高达3亿最终却落得个血本无归,但《诛仙Ⅰ》却能以小成本搏出了大票房,正如一些媒体所言,首次担任电影主角的肖战“首战告捷”。
口碑
开头提到,《诛仙Ⅰ》口碑方面两极分化。
中秋当天第一波口碑解禁的时候,豆瓣6.6,两天过去后,豆瓣直接暴跌到5.5,第三天继续降到了5.4(预计还会跌),目前超过19万5千豆友打分,其中3星最多,其次1星。
为什么风评这么不理想,票房却还能大获全胜?
大家瞧瞧这张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诛仙Ⅰ》观众女生占了绝对比例,而从“受众年龄占比”来分析,最高的20-24和19岁以下两个柱子,是学生群体,结合前面的男女观看比例,准确来说是女学生群体,所以明显是肖战、孟美岐等明星的粉丝,而第二高的25-29,是初入职场几年的上班族,推算年龄,相信是原著粉居多。
不管是追星党还是原著党,对于电影来说,都是粉丝,所以是粉丝成就了《诛仙Ⅰ》中秋票房之王。
但有一说一,船长作为万千原著忠实粉的一员,虽然看过无数本网络小说,但《诛仙》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每次回想起碧瑶为爱人挡下诛仙剑阵、张小凡仰天嘶吼的情节,总是忍不住伤感默泪,所以第一时间在影院看完电影后,船长自然也有些许感想。
我们知道市场从来不缺叫好不叫座的电影,比如同是在今年中秋档热映的《罗小黑战记》,上映9天也才2.10亿元,也从来不缺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只是口碑差,为何还能斩获高票房?
显然,大部分的这些电影有一个共同点:已经有一定粉丝基础或者因宣发而具备了大众认知度,要知道这部人群数量也是极为可观,倘若大半都买账,票房自然水涨船高,数据不会难看。
至于不叫好,撇除恶意刷子以及无脑黑之外,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低于预期。
何止低于预期,反正作为原著粉,船长认为《诛仙Ⅰ》在改编方面实在令人失望。
改编
一:枉称“诛仙”
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又想去看、且是原著粉的童鞋,船长很遗憾地告诉你们,《诛仙Ⅰ》除了一开头以字幕的形式出现过“诛仙”二字之外,全片就再没有提及过诛仙,一丁点都没有。
没有诛仙剑还是《诛仙》吗?没有诛仙剑张小凡怎么堕入魔道?怎么会诞生全书最神伤魂断的高潮部分?
要知道,诛仙剑堪称原著小说的“引子”以及扮演关键转折点的上古神器,电影却抹除得一干二净,“尸骨无存”,船长在观看过程中,满心期待会看到书籍中那凄美悲婉的情节重现于大银幕——
结果?大失所望都不足以形容。
二:碧瑶人设难以接受
在原著中,碧瑶是个古灵精怪、活泼好动的娇俏少女,带着点野蛮大小姐脾气,但内心却隐藏着柔软脆弱的一面,对于自己所爱的人,她用情至深、愿舍命相护,是无数粉丝心目中的第一女主角,更是无数青春少男的梦中情人。
可是这么一个充满悲剧色彩、敢爱敢恨的正经少女,在电影中,却把碧瑶改编成了一个鬼鬼祟祟、一心只想盗取烧火棍的魔教小偷,重点是还负责了很多搞笑戏份,最可怕的是连“以吻封嘴”这些烂俗套路都用在她身上,程小东导演,请问你这是在模仿《倩女幽魂》?
等等,《倩女幽魂》的导演,不就是程小东么......
不管怎么说,原著全书都没有描写过碧瑶有任何出丑、逗趣或者俗气的描述,而作为首部同名电影,却带来了这种纯娱乐向的改编,女神一下子转变成女神经,让尔等原著粉情何以堪?恕船长无法接受也很难承认,我只恨陆雪琪那一剑没有直接把孟美岐版碧瑶戳落到黄泉、更恨魔化后的张小凡那一棍没有敲在孟美岐版碧瑶头上。
毕竟原著中碧瑶虽然离世早,陆雪琪成为明面上第一女主,但倘若没有碧瑶挡诛仙剑,张小凡还会存在?可能全书就在三分一的时候就完结了。
所以现在不仅仅碧瑶人设变成了冷面小偷,还让她活下来,船长只能猜测剧组是认为原著太过悲情,不适合搬上大银幕。
碧瑶没死,官方电影名由《诛仙》改为《诛仙Ⅰ》,显然表明会有第二部续作,但第二部怎么编下去?魔化张小凡跟碧瑶从此相亲相爱?尴尬的是碧瑶被改编到跟他爹鬼王也决裂了,这下子,两人真是“天生一对”,只可惜沦为亡命鸳鸯,黑白两道均喊打。
三:七脉会武纯属莽夫械斗
《诛仙》被誉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但是深究对比起来,小说明显不是金庸类型的传统刀光剑影武侠小说,原著也说了,青云门是修真门派,所以修炼体系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更接近修真小说,比如御物飞行就是常见的能力,战斗极少会贴身肉搏,至少在内力尚未干涸的情况下,绝大部分诛仙角色都是通过驱动内力来驾驭法宝进行远距离斗法。
电影倒好了,直接就是村民莽夫式的比武大会,打斗全靠冷兵器碰撞,杜必书那一场甚至连法宝都省了,直接来了一场相扑,令人大跌眼镜,而且七脉会武的举办场地,简直不能再低级,看来网传的5000万投资算是实锤了,敢情这是在黄土高原上拍的?
没有丝毫仙气的地方,无论如何都与“创派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天下正道支柱和领袖的青云门不匹配不相符,如果是预算不够,船长宁愿剧组全部弄成绿幕+后期特效,目前这种实景拍摄反正我是感受不到有任何修真门派、仙侠世界的样子,干脆叫武打动作片得了,但一想起程小东导演的老本行是动作指导,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
四:张小凡魔化得很突兀
原著中张小凡魔化,是一个长期的综合各种因素的结果。
有四个因素:
首当其冲,长期被烧火棍的邪恶煞气侵袭心智;下山后接触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单纯善良的正统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和颠覆;得知杀害亲生父母的真凶出自青云门;碧瑶死在诛仙剑阵这一个导火线。综合上面所有张小凡才三观崩塌,最终堕入魔道。
当然电影不是电视剧或者动画,限于时长原因不可能将所有内容讲得详尽,但是电影关于魔化的处理,船长觉得很是突兀,连合格水平可能都不算达到,就以上四点逐一分析:
1,全片关于张小凡被烧火棍侵袭感染心智的戏份远远不够,却花费很多精力塑造他的傻气和贫嘴,甚至还去偷瞄同门师姐练剑。
2,《诛仙Ⅰ》高潮部分改编到了七脉会武刚刚结束不久,就被鬼王率众攻打青云,所以基本就不存在张小凡下山历险这回事,也就谈不上张小凡的思想观念会有被外人颠覆的后续发展,可是这一部分又是非常有必要,比如原著中张小凡与鬼王初次见面时,有过一番经典对话,片段如下:
万人往脸色突然一沉,厉声道:”那你可还知道,这诛仙剑在千年前那场正魔大战之中,杀戮了多少生灵,毁去了多少性命?若论方今天下,世间法宝,真正杀人最多,煞气最重的,只怕再无过于你们奉为神明一般的诛仙古剑了!”张小凡脑袋中轰的一声大响,人竟是不由自主地向后退了一步,就像是被人在面上生生打了一拳一般。同时,他仿佛觉得,在深心处,隐隐有什么东西,自小开始就神圣而不可侵犯,却在隐隐一声清脆的回响之后,第一次出现了小小的裂痕。
船长认为电影完全可以加一段张小凡与鬼王的会话,消耗不了多少资源,再说鬼王作为原著最大反派,是一个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心机深沉的大人物,可在电影中他只集中在高潮部分出现,戏份少得可怜,人物形象自然十分单薄。
如果没看过小说的观众,根本不会对这个角色有丝毫的认同感,很可能只会觉得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单细胞大魔头。
3,电影也没有展现张小凡是如何从对正道世界近乎盲目的崇敬和仰慕、到逐渐三观崩塌的那个过程,直接就因为认出了一招“神剑御雷真诀”,所以就判断出杀亲真凶出自青云领袖之手,铺垫不足,给人一种陡然加快节奏、想草草收尾的仓促感,以致于显得很不顺理成章,生硬而突兀,反正船长不认为有多少原著粉看到肖战版张小凡疯魔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什么代入感。
4,上面已经说过,全片几乎没有提及过诛仙,感觉主题都变了味,我不知道自己看的是《青云门比武大会》还是《烧火棍助主疯魔记》,我也不知道萧鼎大大对于目前的改编尺度是作何想法。
选角
近年来几乎旦凡国产电影,卡司都会被无限放大,尤其当加入新生代流量小鲜肉的时候。
《诛仙Ⅰ》矛盾点其实就是集中在肖战和孟美岐,说说船长我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有不少主演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的,咱们实事求是。比如唐艺昕,田灵儿这个角色活泼好动、聪明灵秀、娇气中又具有大姐姐的爱心,唐艺昕本身形象就较为甜美可人,所以大体上演绎得不错,得到了粉丝乃至不少媒体人的认同。
比如李沁,陆雪琪这个角色在原著中多次被描述白衣/肌肤胜雪、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而李沁虽然欠缺了一点点仙气和惊艳,但也演绎出了高冷和孤傲,就是不知道后面会武的时候为什么要换一套黑紫衣服,看起来像魔教教徒。
几个青云门首座,由于都是老戏骨,自然不会差,比如叶童的水月大师,梁家仁的曾叔常,徐少强的苍松道人,以及姜大卫的道玄真人(说实话真没认出来)。
但是作为张小凡师傅的田不易,就不太符合原著了,演员邱心志年龄上虽然已不是年轻人,但身材偏向瘦削,跟原著的“矮胖之人”哪里扯得上关系?
然后是孟美岐。
原著中,碧瑶是这样描写的:
另一个女子便是说话之人,年纪不大,看去只有十六、七岁,一身水绿衣衫,相貌秀美,细眉雪肤,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极是灵动,令人眼前一亮,便是比之陆雪琪也不输几分。
再看一段:
此刻见她依然身著那一套水绿衣裳,在月光下肌肤如雪,清丽无双,恍如仙女一般。
对比孟美岐,恕船长直言,离原著的级别还有一段差距,不管是外貌还是气质。
此外上面说了人设方面,改编得也比较失败,总体而言,这个版本的碧瑶选角水平令人遗憾。
说到此处船长知道不少粉丝在开骂,其实持这种观点可不止我一个,除开网友之外,不如听听专家的声音——央视CCTV6电影请来了《影视风向标》的主编胡建礼,他是这样评价:
最后是饰演C位的肖战。
性子倔强、心底善良、隐忍卑微、人如其名,这就是张小凡,颜值上肖战足够俊朗英气,深受年轻人追捧,这里就不讨论为何要找一个帅哥来演张小凡,毕竟让一个普通路人来演主角确实不合商业要求。
大体而言,肖战版张小凡演得比较呆愣和傻气、人畜无害,不少情节还是比较好笑和有喜感的,看得观众很欢乐,包括船长在内,但是“性子倔强”这一个十分重要的点就没有看到有什么表现场景了,也许又是限于时长原因?缺乏了一些张力和深度,颇为可惜。
从演技和形象两个方面,船长觉得肖战算是中规中矩、不尴尬也不出彩的常规水准,能接受,想起豆瓣8.1分的《陈情令》中饰演魏无羡的他,得到不少人认可,目前来看演技果然比某些小鲜肉优秀不少,不是偶然事件,值得鼓励,不过原谅我在某些角度看他还以为是井柏然。
尾语
《诛仙》是船长十分喜欢的一部幻想类小说,跟其他粉丝想法一样,绝不希望有“毁原著”的改编影视出现,所以《诛仙Ⅰ》一出来,船长不仅去看了,而且我一定要把自己个人的观影感受说出来,为那些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粉丝提供一下参考意见。
什么意见?
第一,千万别满怀“高度忠实原著”的期待;
第二,你心中的原著角色是这样的,但电影演员的形象却是那样的,要做好这两者之间可能会产生较大差距的思想准备;
其实想简单点,大可不必当成一部气势恢宏的仙侠电影去看,权且当成一部欢乐逗比的半喜剧武侠片,也许会更易接受一些。
别忘了左上角点关注哟各位~
单选|《诛仙Ⅰ》你认为翻车还是翻盘?
翻盘,是精品翻车,是烂片中规中矩,普普通通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