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车站的聚会》幕后的故事:每一部电影都是细节堆积的结果!

  豆瓣评分7.5,累计票房接近1.9亿,刁亦男导演,胡歌、桂纶镁主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还没有下线,目前的成绩就是这样。

  评分与票房并不能完全代表作品的好坏,但却能直观地反应目前观众对影片的看法。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功夫》都是先抑后扬,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评价才得到大幅攀升,我们也就不能简单地盖棺定论去臧否一部新上映的影片。

  刁亦男导演的作品不多,风格却很独特,在很多电影节上都有所斩获,比较著名的应该是廖凡和桂纶镁主演的《白日焰火》。

  但是,这次关注到《南方车站的聚会》,却是因为把电影海报中的胡歌看成了张鲁一。

  前几天刚看了几集张鲁一和王子文主演的电视剧《第二次也很美》,所以就恍惚了一下,然后才发现此人乃是胡歌。

  胡歌是个德艺双馨的艺人,也是一个认真拍戏的艺人,所以就强化了我的观影愿望,只可惜,影院的排片排得实在有点和常人的作息相冲,只能抽时间先看了一下电影拍摄幕后的纪录片。

  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我就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希望影迷们在观影之前,都先去看看这一类的纪录片。

  一部电影,9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们能看到的内容,有故事的剧情,有演员的演技,有神奇或者平淡无奇的场景,也能感受到喜怒哀乐的情绪。

  但是,因为影片的顺序推进,我们无法回头去反复观看其中让我们不解的地方,也无法准确体会影片要传达的信息。所以,在影院里只适合观看剧情简单明了,节奏轻松欢快的影片,而不适合观看艺术气息较浓、烧脑情节过多的电影。

  有了电影拍摄幕后的纪录片,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导演想要传达的情绪和想法。

  在《南方车站的聚会》这个纪录片中,刁亦男导演就表述了电影初创的想法,对故事的想法,对死亡的思考,和电影关于空间的考量。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刁亦男导演为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构想,在一些细节上所用的功夫。

  在语言上,为了更加契合故事中的环境,包括胡歌、桂纶镁在内的演员都要一点一滴地学习武汉话,在表演上,为了使表演更加真实,而不是为了演而演,找了许多当地的群演,并且与他们进行了很细致的沟通。

  对于场景的构想与实现,更是费了很大功夫,精益求精,力求准确更准确,真实更真实。其中一个摩托车出车祸的场景,道具组就进行了几十上百次的试验和改进。

  对于灯光和天气的要求,也到了极为苛刻的地步,摄影指导黄劲松和灯光指导黄志明,都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表示很难达到导演的要求,但是最终还是想尽办法实现了导演的构想。

  演员的表演,也会遇到一些提前无法预估的困难。胡歌在一个雨中爬坡的场景中,为了完成最佳的拍摄效果,一次一次在泥地里爬上爬下,累到精疲力尽。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靠众多的细节逐渐堆积起来,但是简单的细节堆积并不一定能呈现一部好电影,这其中,还需要导演和演职人员的精心构想和大胆创作。

  通过荧幕展现出来的电影成品,都是靠着幕后的精雕细琢和细致求真实现的,而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很难观察到这个过程,也很难体会到创作人员的意图。

  很多时候,拍摄和表演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灵感和真实的感受,还会极大地改变导演和演员的初衷。就像胡歌说的那样,他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其实是在爬坡爬到精疲力竭的时候,才真正地找到角色的感觉,完全抛开个人的感受,抛开表演的念头的。

  这些细节,这些感受,这些改变,如果没有这个纪录片的存在,观众是完全捕捉不到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观看《南方车站的聚会》之前,我们还是去看一看这部独家纪录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