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起源于美国的流感死了2500万人,却最后让西班牙背锅
1918年,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突如其来的大流感席卷了全国,让他的八百万臣民染病甚至身亡,而他自己也不能幸免。
1918年11月,中国驻美大使顾维钧的夫人唐宝玥外出归来后,不幸染上流感,病魔突如其来,数日后她便撒手人寰,留下顾维钧和他们的一子一女在床前恸哭。
1919年1月16日,巴西总统罗德里格斯·阿尔维斯因这场大流感与世长辞,享年71岁。他曾深负选民厚望,以99%的选票率赢得了选举,本定于1918年11月15日上台执政,却因病魔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这场旷世的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第二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2500到4000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而同历史时期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总死亡人数也不过是1000万人。
最为可怖的,是这场流感对青壮年劳动力的打击。一般的流感死亡曲线为U型,即老年和少儿致死率高;而这场流感则为W型,20-40岁的青年为主要患病和死亡人群。
这场传染病直接诶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加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令人诧异的事情是这场流感以“西班牙”命名,却并非源于西班牙。
1918年3月11日,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座军营内,一名士兵感到头疼、发烧,军医诊断为普通的感冒。但不到数个小时后,上百名士兵开始出现同样的症状,数天后,这场“感冒”席卷了整个军营。在这个小小的病例之前,也有人考证1917年年末美国14个军营已经有流感症状,而中国华北也有大规模的呼吸道疾病记录。这场“感冒”在数个月的时间里,席卷了全世界,在中国、西班牙、英国、法国都出现了相关的类似症状。
1918年的夏季正值德军反攻之时,当苏德《布列斯特条约》条约签署后,德军获得了广大的领土和工业基础,便自信的对西线发动了夏季攻势,不料西线准备数年的大炮、地雷等工事让德军受到了巨大的挫折。
而在战场上群聚的青壮年成为了病毒的攻击目标,流感在战壕中迅速的传播开来,给双方战力造成极大的损失。但由于新闻审查机制的存在,军方将这般消息可以的隐藏起来。
而西班牙当时作为中立国没有将这般消息压下来,新闻媒体记者们忠诚的反应了这般客观事实,并且在防治措施上反应最快、力度最大,因而给当时的庸人一个“发生在西班牙”的错觉,西班牙人则认为病毒由法国人携带,将这场流感称为法国流感。
但无论情况如何,这场巨型的传染病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水平、公共卫生系统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人们没有普遍重视。
美国远征军的病房
当流感病毒变异,第二波传播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由于没有特效药和成熟的卫生防疫体系,各国政府也因为战争而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世界人民的统一战线,致使这场灾难在短短11个月的时间里,席卷了全世界,造成2500万到4000万人死亡,要知道当时全世界的人口也不过17亿,这个数字也比持续了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
当时的中国也有流感传播的案例,如浙江绍兴的死亡人数达到了10%,史料形容“一家之人,十人九死,贫困之户最居多数,哭声相应,惨不忍闻”,使得棺材和白布的价格都节节攀升。除了沿海省份,如热河、河南这样的内陆地区都出现了流感病例,当地百姓缺乏科学的防疫措施,流感便肆无忌惮的肆虐。
就连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也难以逃脱流感病毒的折磨。由于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太短暂,一些美国的工人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就听到了亲人的噩耗。又因为一战刚刚结束,北美大陆欢呼雀跃,大型集聚性活动也层出不穷,导致1918年11月一个月就有20万美国人死于流感。
时年32岁的阿方索十三世逐渐恢复,他坚强的从死神手底下逃脱,活了下来,但他的八百万臣民却永远的离开了人世间,而西班牙也背上了一个大大的黑锅。将西班牙的国名扣在一个并非源自西班牙国内的病毒,显然是一个相当不公平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一个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对抗思维和相当的落后性。而如今我们思考这样的命名方式,除了徒增仇恨和误解之外毫无他用。在面对危害人类的病魔面前,世界人民应该站在统一战线上,而不是像西班牙流感流行时期那样各自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