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美队、007,都没保姆厉害,她才是隐藏BOSS

  致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利刃出鞘》被预定为“年度最佳悬疑片”。

  对于推理迷来说,一部优秀的悬疑片是怎样的呢?

  恐怕是看完一遍又想再看一遍,期望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推理成立。

  然而在真实生活和案件中,永远没有二刷的机会。影片呈现的故事也只是所有人一刷的结局。

  于是,这个故事就变成了:

  85岁富豪小说家哈兰在生日当天离奇自杀,著名侦探受托前往调查,老人的遗嘱将财产全部归于保姆玛塔,外孙兰森成了杀人凶手。

  也许你还没看过影片,搞不清人物关系,那这张人物关系图可以让你了解斯隆比家族、警探三人组、管家和小保姆的构成。

  然而,老爷子有再多家人又如何?

  最终当小保姆玛塔站在二楼阳台,看着斯隆比家族搬出庄园时,最终的结局就是玛塔成了唯一赢家,继承了哈兰老爷子的全部财产。

  有人说:电影的结局是善良的小保姆善有善报,自私的家人得到了报应。

  那如果是小保姆“挟善良以夺财产”呢?

  有没有可能,一切正如小保姆的杯子上所写的字那般——

  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

  直觉的不适感:甜甜圈的缺口

  本格推理小说是将读者放到侦探的位置,看到相同的线索,全靠逻辑取胜。

  在观赏一部本格推理的影片时,观众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跳出来的疑惑和疑问,一定有某些异常之处,倘若能妥善解释,就能朝事实迈进一部。

  即便如此,并非所有的事实都是真相。

  有时候侦探确认的真相,也会帮助罪犯完成犯罪。

  如果你已经看过影片,是否还能回忆起看片时那些让你感觉不对劲的地方呢?

  如果有,可以提笔写下来。

  在隔了许久之后,我的脑海里依然记得几个“甜甜圈的缺口”:

  【1】老爷子哈兰发作得太慢

  【2】老爷子为什么选割喉

  【3】老爷子的遗嘱没给百岁母亲留任何东西

  【4】如果小保姆真的那么善良,就不会见死不救

  【5】如果小保姆真的业务那么熟练,就会立刻发现并没有注射错药物

  【6】侦探在看完血检报告后的那句“这家人对你太坏了”

  【7】老爷子使用的药物

  【8】小保姆抖腿和说谎就吐

  【9】刀刃围成的“王座”背景

  【10】为什么小保姆会独独对花花公子坦白

  在观后影评中,关于第【1】点的讨论最多,可以说是最明显的破绽。有人觉得影片虽好,但却有这么个大漏洞。

  但如果漏洞就是导演留给观众的呢?如果导演希望观众是比“名侦探007”更优秀的侦探呢?

  事实上,过量吗啡注射会立刻出现生理反应。

  老爷子神志清醒、行动便捷,以推理作家和小护士的专业性来看,在和儿媳妇对话后,就足以发现并没有注射过量吗啡——不论是什么,至少不是一整瓶的吗啡。

  这种情况下,老爷子没必要求死,“善良”的小护士应当第一时间检查老爷子的生理反应并拨打急救电话。

  然而他们似乎都“没发现”。

  倘若他们真的“没发现”,老爷子要洗清小护士的嫌疑,最好的办法也不是割喉自杀,而是注射另一瓶药剂,再结合不在场证据,营造出是老爷子私自注射了吗啡的假象。否则血检结果就会让“小护士”无所遁形并罪加一等。

  再看第【2】点,虽然老爷子割喉的角度正确,但力道并不大,作为第一次割喉的新手,他无法保证成功。即便割破颈动脉,流血致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生理上的痛苦挣扎如何保证次日的姿态几乎维持原样?

  同样,作为推理作者的他如果一心求死,插心脏的成功概率要远高于割喉。

  老爷子的死直到影片结束,都可谓是个“迷”。

  他可能有自杀的动机,比如要完成人生中最后一部惊世之作,所以才会央求小保姆“为了他”去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但他一定不是因为家人而自杀。

  老爷子的家人真的罪恶至极吗?我看不见得。至多是一家子啃老族,甚至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家族形态。子女抱紧大腿、孙辈叛逆疏远。

  然而大女儿步入中年后仍旧和父亲用解密游戏沟通,他们的感情并不算差。早年丧偶的儿媳即便在被老爷子停了金钱援助后也并没有心生怨恨,更多的是惶恐失措。跛足的小儿子吃父亲的老本有,但更多的恶却不见得。至于纵火杀人的外孙,到底也陪老爷子下棋。

  生日那天,老爷子和几个亲人分别谈话,不外乎告诉他们要断了给他们的经济支援,要他们学会独立。他甚至提到了好几次“明天”。

  如果老爷子想要改造家人,总会想看到结局如何。

  他在遗嘱中没有安排母亲,也说明了老爷子并没有想要死在目前前面;或,他相信继承了他全部财产的小保姆足够善良到会自愿照顾他的母亲。

  你愿意相信哪个推测?

  如果小保姆真的有那么善良,那么老爷子阻止她打急救电话时,她就会坚持自己的立场救人,不会因为顾虑非法移民的母亲而妥协。

  或者换个说法:

  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眼睁睁地看着把所有遗产都给自己的老人割喉自杀,她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她没有那么善良,她也是有私心的。

  更因为,只要人死了,遗嘱才会真正生效。

  影片的一大翻转在于:事实上小保姆并没有给老人注射错药物,却让老人误以为自己被注射了过量吗啡,才割喉自杀,以此来保护小保姆。

  “名侦探007”的解释是:因为小保姆精通业务,仅仅靠液体性状的不同就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注射了正确的药品。

  但事实是,外孙是用针筒抽取药品互换的,那么药瓶的铝箔封口上就会有针眼。即便没有注意到针眼,吗啡过量注射的急性中毒症状包括呼吸抑制、昏迷、缩瞳,症状明显。急救方法除了打拮抗剂外,立刻用止血带结扎注射上方阻止循环扩散、给予咖啡因、人工呼吸等诸多急救方法女主一个都没用,甚至连体征监察都没有,只顾着翻药箱、拨电话和抽泣。

  这并不是一个专业熟练的护士应有的行为,除非她明知老爷子并未注射过量吗啡,同时并不确定注射了什么。

  我不是医学出身,也没记住另外两种药品的名称,只是直觉告诉我药品里有文章,不仅有关老爷子的死,也和管家弗兰有关。

  管家弗兰被外孙迷晕后注射了某种药品,以弗兰苏醒后的表征看符合吗啡中毒的症状。弗兰从中毒到死亡,经历了不短的时间,而这一幕恰好与老爷子的“吗啡致死”形成对照。

  也就是说,小保姆要么极其善良,要么精通业务,但不可能同时具备极其善良又业务突出两种特征。

  第【6】点的那句话也非常突兀。客观来说,花花大少陷害小保姆可以说他坏,但其他人对小保姆根本说不上坏。

  第【8】点的抖腿,通常人们在十分焦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尤其是面对挑战和考验时,这个细节颇值得留意。

  至于“说谎就吐”,第一次听到时连侦探也觉得荒谬,却因为见了一次而信以为真。大多数的观众也在看了数次后信以为真。其实,这只是小保姆给自己立的人设。在影片中她并不是每一次说谎都会吐,有两次例外。而反刍和催吐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譬如进食障碍患者。

  最后一点,在我第一次看到刀刃王座时,我就在想,这些刀刃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放置在座椅背后岂不是太危险了?

  其实也许这个思路本就是对的,作为家居装置的刀刃原本就都是假的,而小保姆也知道,只是外孙兰森不知道罢了。

  多视角的错觉

  当作为电影呈现时,观众会看到不同视角的内容,它们可以用来印证,也可能带来迷惑。

  《利刃出鞘》中,我们看到了两种视角。

  一种是基于事实的视角,时间线是在案发后,我们与侦探一同关注整件事的发展。

  另一种是基于回忆的视角,时间线是在案发前到案发时。

  有不少观众错把基于回忆的视角当做了上帝视角,于是就走进了导演的圈套。

  关于老爷子生日当晚发生的事情,各人在回忆时并不全是真实的。

  比如,每个人回忆到了和老爷子的谈话内容,在回答时却说了谎。这部分的回忆是真实的。

  比如,不同人回忆兰森摔门而去时,都经过了百岁老太太的镜头,这个镜头是相同的,所以这部分的回忆是真实的。

  再比如,不同人回忆老爷子过生日时的站位是不同的,这部分的回忆至少是有真有假的。

  而老爷子到底是怎么死的,没有人看到。没有监控,只有讲述和回忆。

  有人说,记忆是真实的。其实在心理学上,记忆是可以篡改的,更不用说为了圆谎而去缜密修饰过的记忆。

  所以观众并没有开启上帝视角,而是同时观赏着事实视角和回忆视角,只有彼此印证,才能去发现真相到底是什么。

  隐藏BOSS小保姆

  如果剧情只是按照影片表面的解读,在我看来《利刃出鞘》不足以成为《时代》推荐的年度佳片。

  如果小保姆才是隐藏BOSS,那么这部悬疑推理剧就像侦探口中的“甜甜圈”一样,套了三层。

  老爷子哈兰、外孙兰森、保姆玛塔,三个人各自画了一个圈,三套谋略,相互交叉。

  兰森的谋划是要制造玛塔过失杀人,甚至不需要杀死外公和管家,只要造成严重的急性中毒就足以让玛塔失去继承权。这也是为什么弗兰能等到玛塔出现的原因。

  老爷子在知道自己的药被调换后决定将计就计地“完成”人生最后一部推理小说。他并非为了给家人一个教训或对家人失望,甚至没有去考察到底是谁调换了药品。

  而玛塔的谋划,是博取富豪老人的信任、“善意”地挑拨亲子关系、顺利地更改老人的遗嘱、等待老人归去实现继承。

  影片中,老爷子有明确感谢小保姆,让他下决心收回一切资助,让孩子们独立。不难猜测,更改继承人是有小保姆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她同样也知道自己遗产有自己的一份。

  甚至当兰森调换了药水,玛塔在发现后也轻松地找到对策,假装注射错了药水,以此“彰显”兰森的不良居心,并将此作为把柄牢牢握住。

  要知道,吗啡很少用在非癌症患者身上,特别是老年人。玛塔能拿到那么大一瓶吗啡,可能是哈兰还有隐藏的疾病,自知命不久矣。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一瓶吗啡的规格是100mg,成人中毒量是60mg,致死量是250mg。不论是否注射错误,从头到尾,老爷子哈兰都不可能在10分钟之内死于吗啡。

  而玛塔却这样告诉老爷子,救不了,必死。她说这样的话只不过是挑拨离间,不论是谁干的,都变成了穷凶极恶的亲人。那么自己能顺利继承家产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只是玛塔没想到老爷子会自杀,甚至交代了后续操作让她去完成,打乱了她原本的部署。

  接下来,找上门的名侦探,看似的同盟兰森、突然出现的管家弗兰,都是计划之外的变数。

  她抖腿紧张,是因为突发的状况需要她随机应变,而不是担心错打了吗啡。

  没得逞的兰森一定会对她动手,她需要提防。

  突然冒出来的管家弗兰,是否对她起了疑心?

  还有横空出世的名侦探,是否会影响她顺利继承?

  没人看到的监控录像,到底拍了什么?

  救弗兰时手机的时间和实际时间不同是为什么?

  复仇者联盟彩蛋

  名侦探的出现让玛塔不安,但全片看下来,名侦探似乎像个憨憨,并没有那么睿智。

  那么多的漏洞疑点他没发现,即便一开始就注意到玛塔鞋背的血迹还带着她到处走动,任由她毁坏证据。

  要么他是名不副实的“名侦探”,要么他是别有用心的名侦探。

  如果他是刻意在帮助小保姆玛塔呢?

  影片中,小保姆和名侦探有一次对话。侦探说自己的父亲和老爷子哈兰颇有渊源,但和他没关系。

  继承遗产时,关于这座庄园的所有权,侦探反驳说这座庄园也是哈兰老爷子几十年前从巴基斯坦人手里拿来的。

  再到最后看了血检报告单冲口而出的“这一家子人对你太坏了”。

  如果联系一下名侦探的口音,那或许疑点就能解答:这座庄园曾经属于名侦探的祖辈,机缘巧合下名侦探受雇调查此案,为报复而暗中帮助了小保姆。

  至少对他来说,自己拿着一沓厚厚的钞票,看着斯隆比家族被赶出了这座庄园,足够大快人心。

  冷漠家族斯隆比

  哈兰老爷子说自己的外孙最像自己,或许是为了一己私欲用自以为聪明的头脑不择手段。

  而这个家族的人骨子里都流着冷漠。

  看似独立有成的大女儿对儿子被捕毫不在意。

  最不被在意的,不是小保姆,而是百岁老太太。

  她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但并不是真的不认人。

  几个不同的场景,她的眼神截然不同。有伤心也有高兴,却没人真正在意她。包括自己的儿子,在遗嘱中也对她只字未提。

  与此相反的是玛塔的家庭,虽然影片只是寥寥数笔,却勾勒一个互相关爱的贫穷家庭。

  结局之外的真相

  把真相放在电影结局外,并不是史无前例的操作。

  还记得《盗梦空间》醒没醒来的争议吗?直到今天,依旧没有官方解答。

  有人觉得《利刃出鞘》破绽太多,但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放出的破绽就是留白,留给观众自己去解谜。

  或许看第一遍每个人的抓取的细节不同,知识储备也不经相同,所以看到的故事也会截然不同。

  但如果三遍、四遍地刷片抓细节,也许抽丝剥茧,就能发现隐藏的真相。

  这样的推理影片,不是更有趣味呢?

  #利刃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