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背后,中国动画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截止小编开始写文的时机,《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成为国内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

  从大圣归来到哪吒,国漫的进步观众有目共睹,但是从各个方面来看,国产动画产业依旧没有产业化,至少目前无法做到量产哪吒这样的动画电影。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国产动画产业不完善。

  动画人才缺乏

  “从剧本,人物设计,场景设计(此处省略无数兵种)……就基本上是全包全揽。”透过这一段话,看着采访中导演饺子带着几分无奈的笑,小编几乎能想象的到这部动画电影制作过程的艰难。

  在哪吒上映几天后,#哪吒做申公豹变豹子头的特效师#冲上了微博热搜,起因是有人问饺子在电影制作途中是否有工作人员离职的情况,饺子表示很多外包公司接了哪吒的单子后离职率变高了,其中有一个做申公豹豹子头的特效师,做出来的效果一直没有通过,磨了两个月后终于受不了辞职了,谁知道跳槽后的公司也接下了这个单子,又派这个特效师去接手。

  当时微博上一片哈哈哈,都对特效师十分同情。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想,中国的动画人才是不够的。

  采访视频中红鲤动画CEO戈戈也直言:“这个行业不是靠工资可以活的下来、可以留得下来人”

  经费限制

  如果是经常关注国漫发展的人,一定知道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横在它发展的道路上,那就是钱。

  为什么画面粗糙简陋?没钱。

  为什么打架跟跳舞一样?没钱。

  为什么画面掉帧?没钱。

  ……

  在哪吒的制作过程中,饺子也坦言没钱动作指导,最后不得已“亲自上阵”,剧中包括哪吒、申公豹等都是饺子自己做的动作设计。

  并且因为经费有限,哪吒和敖丙的牵手特效本来想做成整个地球历史的快速回放,结果花费了五个月的时间、换了几个特效公司都没做出满意的效果,钱也烧光了,最后不得已只能把这个镜头砍了。

  总之,一切做不好的源头,几乎都跟经费有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国产动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小孩子看的东西,当初投资三千万的魁拔上映后几乎赔的血本无归,能够回本赚钱的多是喜洋洋、熊出没这类低幼向动画作品。

  而同时期美国动画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几乎都是一亿起底,在中国有多少投资人愿意花上亿投资一个动画?

  饺子说本来他还想再磨半年,但“再磨半年多呢,我们公司就死掉了”。对此,小编除了心疼,也只能多多向朋友安利。目前看来,哪吒大赚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第二部的预算将会更加充足,可以期待下一个五年。

  产业不完善

  哪吒的制作参与人数众多,且分属于好几个不同的公司,为了保证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饺子需要与所有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各个方面“全包全揽”,单是想想就能感受到工作量的庞大。

  而在国外导演并不需要做到如此,至少不需要导演自己来进行表演,因为国外的动画产业已经非常成熟。

  在中国想要出一部哪吒这样的电影,已经是导演在有限的资源加死磕精神能做到的极限。

  再次为国漫掬一把辛酸泪。

  不过乐观来看,哪吒的制作也会给这个行业留下宝贵的经验,一个哪吒不足以让它成熟,那就出一百个一千个:姜子牙,大圣闹天宫,大鱼海棠2,八仙过海,深海,凤凰……总有一天中国也能拥有成熟的动画产业。

  扭转命运,打破成见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题是扭转命运,打破成见,国漫也需要打破成见。它不仅仅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优秀的动漫应当是老少皆宜。

  饺子说哪吒面向的是年轻群体,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做低幼向,目前看来,它成功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年轻群体对动漫的接受度较高。

  最后附上饺子导演的期望:

  所以我是希望电影哪吒能给这些追求梦想的人力量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能够坚持下去。